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 桂花雨》(教案)(统编本)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桂花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词语、句子的基本意思。

2.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象征意义。

3.能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感。

4.能够初步表达对春天的美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桂花雨的象征意义,感受春天美景。

2.难点:表达对春天美景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桂花雨》PPT。

2.讲解人物:桂花、小蝶。

3.知识点整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观看桂花树的图片,引出问题:你们知道桂花有什么特点吗?
2. 学习课文
•朗读课文,分段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结合PPT展示桂花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

3. 学习桂花雨的象征意义
•讲解桂花雨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桂花来描写春天。

4. 表达情感
•让学生围绕春天的美景,发挥想象,用诗歌或散文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段描述春天美景的文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桂花雨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春天美景,培养
了审美情感。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眼中的春天美景,可以参考今天学习的诗歌《桂花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本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认真思考,努力进步。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是一篇美丽的记事抒情散文。

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对欢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沟通,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盼,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盼,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1页/共14页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沟通(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共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老师创设情境,同学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用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同学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4、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共享摇花的欢乐,共享这场桂花雨的漂亮。

(指名同学读。

)与同学的的沟通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3《桂花雨》(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3《桂花雨》(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桂花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寓意,认识桂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文章中了解桂花雨的传说和习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本课《桂花雨》是一篇描写家乡桂花雨的美丽传说,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桂花雨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桂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桂花雨的来历和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寓意。

(2)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4.2 学具:(1)课本。

(2)笔记本。

(3)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桂花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桂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5.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桂花雨有什么寓意?(2)全班交流:桂花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5.4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桂花雨的来历。

(2)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5.5 巩固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

(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人教部编版《桂花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桂花雨》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桂花雨》丨人教(部编版)3桂花雨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因此,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以文本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会表达方法。

本教案的具体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抓住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摇花乐”,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读,突出“乐”,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课题有深入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桂花香,体悟思乡情,进而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并作详细的了解。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对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等作全面的了解。

2.搜集关于桂花的资料,制作相关资料卡。

3.阅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期待1.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幸福美好。

2.过渡:是啊!童年是五彩缤纷的,那一幕幕往事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

现在,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捕捉童年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谈一谈童年趣事,好吗?学生自由表达。

3.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
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感受课文的意境。

3.能朗读课文,表达感情。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让学生理解桂花雨对人们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课本、黑板、粉笔。

2.ppt课件或图片。

3.雨滴贴纸或其它教具。

4.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开场(5分钟)
•老师引入主题,简单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新词(10分钟)
•老师给学生介绍生词并呈现词义,让学生正确读音并理解意义。

3. 课文朗读(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展示情感。

4. 课文学习(20分钟)
•深入讨论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讨论桂花雨对人们的启示。

5. 情感表达(10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桂花雨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课堂重点。

六、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背诵生词,写一篇感受《桂花雨》的短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桂花雨》这篇美丽的诗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名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名师教案

《桂花雨》名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优美清新、富有感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导读导议。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的形式相结合。

3、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

教学重、难点:1、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交流预习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字词。

预设:(全班交流)第一行:笨笨的姿态满树的叶子第二行: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浸在花香里第三行:赏桂花糕饼茶叶课件展示相关字词。

你发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你对桂花有什么新的了解?2、简介作者。

课前预习中我们还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对作者琦君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大家看,这就是作者琦君女士,她是当代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课件展示图片素材“琦君介绍”。

二、交流表格,梳理内容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填写了预习表格,4人小组互相交流,把表格的内容进行完善,注意语言简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预习表格。

)4、通过表格,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见利用表格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这张表格,你读懂了什么?交流预设:(1)摇桂花很快乐。

(2)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3)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喜欢桂花,小时摇桂花十分快乐,长大后依然忘不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三、关注重点词句,体会情感1、通过自学我们读懂了这些内容,那么编者又为我们设定了哪些导学要求呢?出示教材中自学导读的内容。

最新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最新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

3.《桂花雨》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2年月日【授课内容】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授课教师】【教材分析】《桂花雨》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一句“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直接点出了桂花的突出特点,说明了桂花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主要写了作者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如,“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两个“浸”字,韵味悠长,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它的香,已不受四季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再如,写“摇花乐”的情景时,“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展现了又香又美的桂花,像雨一样纷纷扬扬落在人们身上的唯美画面,渲染了摇桂花时的热烈气氛,表达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一句“好香的雨呀!”纯朴自然,桂花的香气呼之欲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了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部分中,以母亲的话引起的乡情作结,点明了主题:月是故乡明,桂花当然是故乡的最香、最好,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寄托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她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本文插图描绘的是“摇花乐”的情景。

一棵老树,一个竹匾,一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还有纷扬的“桂花雨”中摇花的慈母和欢呼的稚童,将故乡老院子里“摇花乐”的情景形象地再现到读者面前,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桂花雨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1.字词教学。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2.阅读理解。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表达运用。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在讲到这句话时,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

如:这里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再如:这里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课文全部学完以后,可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1.预习提纲(1)课前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

(2)在文中画出2个会认字和10个会写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3)课前思考下列问题:什么叫“桂花雨”?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课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4)初读课文后,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回忆。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

一、导入课文。

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板书: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春雨绵绵牛毛细雨细雨如烟蒙蒙细雨瓢泼大雨狂风骤雨倾盆大雨2.点出课题。

今天,当代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

(补全课题,生齐读)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1)为什么叫“桂花雨”?(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3)本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通过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新课,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

(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浸”“缠”的读音。

)不懂兰花箩筐婆婆糕饼沉浸纠缠茶叶捡起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5.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

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6.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读好相关句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有效的。

三、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文中是怎么说的?(生齐读)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关注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

(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_________的桂花雨。

生1: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香)。

生2: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

(板书:乐)。

生3: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

(板书:难忘)生4: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

(板书:思念)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

)想象一下,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

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

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课件出示: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

(“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而“捡”只是拾取。

)分别用“挑”和“捡”说一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这里的“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散发得久、散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

)③生齐读,读出桂花的浓香。

(3)课件出示: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再大声喊……桂花雨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你喊出了什么?请一起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想象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一、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

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师板书:乐)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

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抱”“使劲地摇”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太迷人。

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总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我”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

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样缠着妈妈?②发挥想象,完成填空。

______(时间),“我”就______(动作),______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

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

(出示“摇桂花”的动画。

)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师: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生:摇桂花。

师: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生:桂花真香呀!师:快看,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

这桂花像什么呀?生:真像下雨呀!师: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生: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4)“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为什么说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我”心中的快乐。

(5)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现在的心情?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快乐的词?(生说,师出示课件)欣喜若狂兴奋不已欢天喜地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笑逐颜开心花怒放2.品味“桂花雨”之“思念”。

(1)这场“桂花雨”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一画,想一想。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指名读。

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

(这里的桂花再香,怎么比得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③想象说话。

如果我说:“这里的水真甜啊!”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说:“这里的橘子真甜啊!”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到了外地,我对母亲说:“这里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会说:“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板书:思念故乡)让学生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读母亲的话。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

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

2.课件出示,配乐简介作者琦君。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离开家乡后,她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怀念家乡,这就是桂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