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一首七绝诗,描写了在月光照耀下怀念远方的故友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和翻译,供您鉴赏。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守卫城墙的鼓声中断了行人的步伐,边疆的秋天,只听到一声野鸭的呼唤。
今夜的露水清冷,明月照耀着我的故乡。
我的兄弟都四散在外,流落到不同的地方,不知道他们生死如何。
寄出的书信总是得不到回应,更何况战争还没有结束呢。
这首诗的篇幅不长,却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友的怀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感到诗情画意。
整首诗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比如用“一声野鸭的呼唤”来形容寂静的夜晚,用“无家问死生”来描写兄弟分散无依的悲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专题04《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一、理解性默写
1、《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2、《月夜忆舍弟》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是:,。
3、《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是:,。
4.“,”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二、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三、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深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古代曲名。②貂锦:这里指装备精良的战士。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④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9.首句表现了将士的______,第二句表现战争的______。
20.本诗中的“可怜”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二)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经典诗歌鉴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⑤本诗通篇对偶,不仅每一联的上下两句成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首联前一句“天”对“风”,“高”对“急”,读来富有节奏感。( )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戍sh ù鼓ɡǔ断du àn 人r én 行x ín ɡ,边bi ān 秋qi ū一y ì雁y àn 声sh ēn ɡ。
露l ù从c ón ɡ今j īn 夜y è白b ái ,月yu è是sh ì故ɡù乡xi ān ɡ明m ín ɡ。
有y ǒu 弟d ì皆ji ē分f ēn 散s àn ,无w ú家ji ā问w èn 死s ǐ生sh ēn ɡ。
寄j ì书sh ū长zh ǎn ɡ不b ù达d á,况ku àn ɡ乃n ǎi 未w èi 休xi ū兵b īn ɡ。
诗词注释: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诗词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诗词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杜甫古诗
月夜忆舍弟杜甫古诗导言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下怀念已故的亲弟弟的情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探讨诗中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
诗歌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在诗坛上享有盛誉。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长安时期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弟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主题杜甫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怀念亲弟弟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亲情、友情以及人世间无常的思考。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兄弟之间深厚情感的怀念之情,同时折射出诗人对现实生活困境的无奈和痛惜。
诗歌分析一、情感表达作者通过诗中细腻的描写和动情的词语,展现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被如山乏人道,卧病无孱亲。
”这句诗揭示了作者和弟弟生活贫困并倍受病痛折磨的困境,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兄弟情深。
通过这种情感的抒发,杜甫向读者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深远。
二、意境描写诗的开头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一句诗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月色清冷的夜晚,同时也给人一种孤寂和边塞的感觉。
通过描绘月夜的寂静和孤独,杜甫在读者心中勾起了对往事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
整首诗以唱和的方式,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来营造意境,塑造出一种凄美风情。
三、对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弟弟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痛惜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的深切体悟。
通过对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杜甫呼唤着人们要保持信念,坚定追求真理和正义。
诗歌影响《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扎实的艺术表达,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成名的代表作之一,也被广泛流传于后世。
它直触人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为怀念亲弟弟创作的一首诗,通过对情感、意境和现实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亲情、友情以及人生无常的思考。
古诗词赏析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古诗词赏析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深邃思考人生为特点,被誉为"诗圣"。
杜甫为人孤高悲凉,对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不公心存忧虑,诗作多写忧国忧民的主题。
其中,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以凄婉的笔触,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一首挺拔悲壮的长诗,共五十七句。
诗中作者以月光为背景,述说着与已故的弟弟分别时的失落和思念之情。
在整首诗中,杜甫通过真挚的感情和积极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那个寂静的夜晚,感受亡弟的无尽思念。
诗的开篇,杜甫用“戍鼓断人行”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寂静和冷清。
这句话对整首诗的氛围和主题定下了基调。
紧接着,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凸显了亡弟在边陲战场上的牺牲和对国家的忠诚。
通过这两句诗,杜甫既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又融入了对国家的关怀和忧虑。
在诗的第二、三段中,杜甫表现出对兄弟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痛苦。
诗人用“红颜弟弟”、“别离”等形容词,表达了兄弟间的深厚感情。
他提到在逝去的十年间,自己前往长安求官,听闻弟弟战死沙场的消息,心灵受到巨大的打击。
这段描写,深情中流露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痛苦。
然而,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甫通过以自然景物作为表情符号,将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他用“白发悲花落”的形象来比拟人的衰老和去世,衬托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而“六军不发无奈何”这句寥寥数语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文人没有作用的无奈。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杜甫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社会和时局的关注。
诗的结尾,杜甫运用对比手法,将个体的生命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对立。
他写道,“十四为君妇,义无反顾后”,通过君妇的形象反衬兄弟对家国的忠诚和牺牲。
同时,杜甫以历史的长河作为背景,表达了生命短暂、历史久远的哲理。
整首诗以对兄弟的思念为主线,通过表达对国家和时局的关注,将个体经历与历史相联系,有力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对国家的深深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古诗的意思
月夜忆舍弟古诗的意思
月夜忆舍弟意思: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原文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光洒满窗前,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整个宁静的夜晚。
伴着凉爽的晚风,我坐在窗前,思绪随着月亮的光辉飘荡远方。
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的一个画面,是久别的舍弟。
舍弟孤傲而独立,他对于艺术的热爱常常成为我们兄弟之间的话题。
他在月夜间创作的一幅画作《月光下的山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在画中所呈现的力量和美感。
该画作采用了传统的水墨画技法,黑白分明的色彩让整个作品给人以清幽的感觉。
整个画面以月亮为中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夜空。
月亮的光芒洒在山川河流之间,映射出一片银白之色。
这种明暗对比的处理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舍弟对于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出色。
画中的山川流水栩栩如生,褶皱似的山脉交错排列,展现出山势的雄伟。
水流跌宕起伏,仿佛可以听到水声的淙淙。
每一个岩石、树木都仔细地描绘出来,给人一种仿佛可以触摸到的感觉。
画中的月亮也是舍弟用心描绘的。
他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表现手法,使得月亮的光芒摄人心魄。
透过月光的照射,远处的山峦更加苍劲有力,而近处的小草、花朵也显得更加娇嫩。
除了画面的细节描绘外,舍弟还注重整体的构图。
他将山川河流巧妙地布置在画面的上下左右,营造出一种平衡感。
画面的对称感给人以安定、宁静的感受,让观者不自觉地被吸引进入画面中。
同时,岩石和植物的纹理犹如一双有力的手臂,牢牢地将整个画面掌控在自己的掌握之下。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舍弟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独白。
月光下的山水,正是他独处之时的心境。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在这个现代世界,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的琐碎。
舍弟通过这幅画,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月光下的山水是他执着追求艺术的结果,也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回忆起舍弟创作的每一幅画作,无不流露出他对于艺术的真挚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
月夜忆舍弟,再次感受到了他作品中那份独有的魅力。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才华,被后世赞誉为“诗圣”。
其中,他的一首名诗《月夜忆舍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赏析。
在《月夜忆舍弟》中,杜甫以自己月夜时思念亡弟的心情为出发点,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慨。
诗中的开篇两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何深。
”便将我们带入了边塞的寒凉之地。
其中,“戍鼓断人行”揭示了边塞的孤独和凄凉,而“边秋一何深”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孤寂之感。
通过这两句开篇,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冷峻的氛围,使读者不禁心生凄凉之感。
接着,诗人以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与弟弟共度童年的幸福时光。
诗中的“共作炎凉岁,同穷老病身。
”表达了兄弟之间无私的情感和对彼此的亲近。
诗人在此展示了对于亲情的珍视与怀念,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动人。
诗人通过描写弟弟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他的关怀和对社会动荡的痛心。
诗中的“早病送他归,无钱聚药费。
”和“儿童相见处,又忆及田家。
”直击了社会不公和家庭困境,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不幸命运的关切和悲痛之情。
这样的揭示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边塞的婚丧之事,暗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诗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乱给边塞地区带来的破坏和苦难。
这种苦难不仅是个体层面的,更是民族和国家层面的,诗人通过对此的描写,突出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离死别及无常命运。
通过以上对《月夜忆舍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巧妙地运用了形象描写,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得诗歌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具备了普世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首诗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亲情的可贵以及时光的流转。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冷峻现实的关怀和对于人伦关系的思考。
总之,《月夜忆舍弟》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意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静夜思与月夜忆舍弟的比较古诗词赏析
静夜思与月夜忆舍弟的比较古诗词赏析古代文人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众多古诗中,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两首备受赞誉的作品。
这两首诗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比较它们的魅力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通过李白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娓娓道来。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床头的明月为引子,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感觉。
而“疑是地上霜”一句则将读者的视角引向了自然界的美景。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表达了诗人引领视线望向天空的动作,同时也展示了对明月的倾慕之情。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将视线带回到内心的世界,通过低头的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恋。
相比之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情感更为丰富而深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以戍鼓声中断断续续的人行声为开头,直接带入了诗人沉沦于乱世之中的境况。
初读此诗,即可感受到其中透露出的哀愁和苍凉。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一个哀思家乡的画面,诗人在秋天的边塞听到了孤雁的鸣叫,静夜中的明月也似乎为他照亮了故乡的景色。
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两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更是直接抨击了时局的黑暗与不公。
《静夜思》与《月夜忆舍弟》在情感上的差异较大,《静夜思》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是一首明快而深情的诗;而《月夜忆舍弟》则更为沉郁,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悲伤。
除了情感的差异,两首诗在表达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静夜思》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一个床前明月的画面,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而《月夜忆舍弟》则更多地采用了蕴含深意的隐喻,通过戍鼓声中的人行声,孤雁鸣叫和明月照亮故乡等意象,展现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古诗文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古诗文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衍生注释: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人们行走。
边秋:边疆的秋天。
一雁声:一只孤雁的叫声。
二、赏析: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凄凉的边塞秋景,戍鼓、孤雁声,烘托出一
种孤寂、悲凉的氛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通过白露和
明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后面几句则写出了兄弟
分散,生死未卜,书信不通,又逢战乱,更增添了诗人的忧虑和牵挂。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凝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运用片段:
“每逢中秋佳节,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打拼,望着那一轮明月,总会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时候我就感慨万分,难道故乡的月真的就比这异乡的月更明亮吗?其实不过是因为那片土地上有着我最亲的人,有着我最温暖的回忆罢了。
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线的那头永远系着家的方向。
”。
《月夜忆舍弟》 《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商山早行》考点 赏析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中考考点赏析题《月夜忆舍弟》杜甫《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商山早行》温庭筠《月夜忆舍弟》赏析诗歌大意: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3.诗歌主旨:抒发作者在安史之乱中对家乡和弟弟的思念之情。
4.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赏析: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长沙过贾谊宅》赏析诗歌大意: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古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倾斜。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1.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4分)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分)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2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2分)3.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古诗词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
古诗词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引言在中国的古代文人中,杜甫是被广大读者所推崇和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展现出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其中,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饱含了他对逝去兄弟的思念之情,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感人肺腑的情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细致的赏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杜甫的艺术境界。
诗歌背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他哥哥杜审言去世后,杜甫思念兄弟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对篱落之内夜晚景象的描绘,呈现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味着他的哥哥已经离开了世界,而诗人正怀念着他,对生离死别的无常产生深深的思考。
主题和情感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亲人的哀思和对逝去者的追忆。
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带出诗歌的情感,从而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思念。
分析与赏析第一联:冷艳世态生青草,暗香转入白云深这一联中,诗人以冷艳的世态和青草暗香的转化,表达了诗人对兄弟逝去后的感伤和思念。
诗中的“冷艳世态生青草”,指的是亲人的去世使得这个世界变得冷漠而没有温度,而“暗香转入白云深”则意味着兄弟的灵魂已经与天空融为一体,变得无所不能。
第二联:夜半钟声到客船,不知今夕是何年这一联中,诗人描述了自己夜晚时听见的传来的钟声,这钟声与诗人逃离现实的内心交织,表现出诗人对时间的迷茫和对生命无常的领悟。
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描述了诗人在半夜的时候听见的钟声,意味着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诗人仍然茫然不知即将来临的时刻。
第三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一联中,诗人以九月初三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诗中的“露似真珠月似弓”,形容了夜晚的景象,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哥哥逝去的情景。
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带出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第四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一联中,诗人以自己的人生境遇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味着生命是一段旅途,每个人都是行走在这条旅途上的行人,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展现出了对生命的感慨。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一」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九上04《月夜忆舍弟》-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字词解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④况乃:何况,况且。
内容描述: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全诗赏析:①首联: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是“月夜”的背景。
②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不完全是客观写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更亮,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③由颈联:望月转入抒情。
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既怀家愁,又忧国难。
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有”“无”的对比:使语气更显沉痛,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想近。
④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长”:一直,总是。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预料。
主旨:此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写作特色:全诗层次井然,首尾呼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
唐朝: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
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