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教案
《子衿》教案7

《子衿》教案7教案7:《子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诗经》中的《子衿》。
教材章节为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子衿》。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子衿》。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们谈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看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引入课文《子衿》,告诉学生们这将是一节关于古代诗人如何描绘美好事物的课程。
2. 课文朗读与翻译(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文《子衿》,并逐句进行翻译,帮助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教师重点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诗人的意图。
3. 课文分析与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子衿》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们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来表达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创设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们模拟诗人的角色,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绘美好事物的诗歌。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运用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词语,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然后,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独立完成练习题目。
6. 作业布置与答案解析(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朗读和背诵课文《子衿》。
同时,教师给出作业答案,并解析答案的来源和依据。
子衿教学设计

子衿教学设计《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等。
2. 阅读法阅读法:让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艺术特色等。
4. 表演法表演法:让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古代诗歌吗?你们喜欢古代诗歌吗?引出课题:《子衿》。
2. 讲授新课作者简介。
《子衿》出自《诗经·郑风》,《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共 311 篇,其中 6 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作品简介。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生字词教学。
让学生默读诗歌,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衿、悠、宁、嗣、佩、挑、兮”等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诗歌内容讲解。
让学生分段朗读诗歌,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诗经·子衿》语文教案

《诗经·子衿》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中的《子衿》一篇,位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
内容包括对《子衿》全文的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子衿》的全文,并能背诵。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诗经》的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重点:《子衿》全文的解读,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风情画,让学生感受古代的生活氛围,引出《诗经》。
2. 诗歌解读:a. 让学生自主阅读《子衿》。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词义。
c. 对全文进行翻译。
3. 韵律分析:a. 教师讲解《诗经》的韵律特点。
b.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 意境及情感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意境。
b. 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子衿》的填空、翻译等练习。
6.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子衿》2. 内容:a. 《子衿》全文b. 诗歌韵律特点c. 意境及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子衿》。
b. 根据《子衿》的意境,写一篇短文。
2. 答案:a. 《子衿》全文。
b. 短文示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文化。
b.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分析。
2. 意境及情感分析。
3. 课堂小结中的重点强调。
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韵律分析1. 四言句式的构成:每句四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后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形成平衡的结构。
《子衿》优秀教学设计

《子衿》优秀教学设计《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子衿》这首诗。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拓展阅读、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思念等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思念等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让学生在分析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思念等情感,让学生在分析中培养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拓展法拓展阅读相关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子衿教学教案及反思

子衿教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子衿》,主要内容是学习这首古代诗歌。
诗歌描绘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和热切期盼,表达了古代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提高学生朗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难点: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关键词语的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歌全文打印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古代爱情故事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解释关键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练习:让学生朗读并翻译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子衿》2. 诗歌作者:无名氏3. 诗歌内容概括: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期盼4. 关键词语:衿、悠悠、望、君、勿相思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子衿》。
3. 收集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朗读、讲解、练习、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子衿》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明显提高。
但在讲解诗歌背景和关键词语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不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代文化知识的普及。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二、教学过程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解释关键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子衿教学设计

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子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词句意思,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3、体会诗歌中女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句意思。
(2)分析女子的情感,体会其相思之苦和嗔怪之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等待他人的经历,以及等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引出课题《子衿》,介绍这首诗是一首关于等待和相思的诗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讲述《子衿》这首诗所属的《郑风》的特点,以及当时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回参与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其他组可以补充和质疑。
(3)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衿”“佩”“挑兮达兮”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5、分析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女子的情感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指出女子既有相思之苦,又有嗔怪之情。
(完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

(完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郑风》中的《子衿》,主要围绕诗歌内容、意境及表现手法进行讲解。
教材章节为《诗经》选读部分,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子衿》全文解读,分析诗句意义;3. 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子衿》的背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掌握《子衿》的诗句意义,领会诗歌的意境美;3. 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诗句意义的解读,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2. 学具:诗经选读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子衿》的背景,作者简介;3. 诗句解读:逐句分析《子衿》的意义,讲解生僻字词;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感;5.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子衿》的表现手法,如比兴、象征等;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的艺术特色;9.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子衿》的主题思想,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子衿》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b. 诗句意义解读;c. 诗歌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d. 课堂拓展:主题思想探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经》中另一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诗经》其他篇章,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2. 诗歌意境的理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1. 比兴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课文《子衿》教案及反思子衿的教案实用

课文《子衿》教案及反思子衿的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子衿》,主要围绕诗歌的文学特点、历史背景、意象解析进行教学。
教材章节为《诗经》选读第一单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子衿》的诗歌内容,感受其意境美。
2. 掌握《子衿》的文学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 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解析,文学特点的理解。
重点:《子衿》的内容解读,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引出《子衿》。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子衿》,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a. 了解《诗经》的背景,讲解《子衿》的创作时期;b. 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意象、手法等;c. 结合图片、音乐,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子衿》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诗经》中的诗歌。
6.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探讨《子衿》中的爱情观。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子衿》2. 《诗经》背景3. 诗歌内容解析4. 文学特点5.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子衿》的意象,结合诗句进行解读。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语言通顺,分析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关于《诗经》中其他诗歌的鉴赏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b. 组织一次关于古代爱情诗歌的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解析;2. 文学特点的理解;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互动环节的组织与引导;5. 作业设计与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意象解析《子衿》中的意象丰富,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八年级语文下册《子衿》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感,作业难度适中,既能够巩固课堂所学,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应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子衿》,让学生注意听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中的情感。随后,邀请学生朗读,指导他们正确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诗意解析:分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恋人的衣领,象征思念之情。
3.情感解读:深入讲解诗中的爱情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古
2.教师引导: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歌曲中爱情主题的理解和感受。随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衿》这首古诗,也描绘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美好情感。
3.铺垫知识: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让学生了解《子衿》所属的文学作品集,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3.选择《诗经》中的另一首古诗,自主进行阅读、解析,了解其背景和意义,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在现代社会,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思考与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是《子衿》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义;二是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三是古代恋爱情诗的特点及情感表达。
(完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

(完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子衿》,该诗出自《诗经·郑风》,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相恋的诗歌。
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对情郎的思念和期待,以及见面时的喜悦和分别时的哀愁。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子衿》;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 掌握诗歌中的难点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4.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子衿》;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难点:诗歌中难点字词的解释;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诗经》注解、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情景引入,描述一个青年男女相恋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教授:(1)让学生朗读《子衿》,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2)讲解诗歌的背景,介绍《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3)解释诗歌中的难点字词,如“子衿”、“悠悠”等;(4)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女子对情郎的思念和期待。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注解,自主翻译诗歌,并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子衿》的诗歌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比分析,提高欣赏能力。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子衿》2. 难点字词:子衿、悠悠3. 诗歌意境:女子对情郎的思念和期待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子衿》;2. 结合注解,翻译并理解《子衿》;3. 选取一首类似《子衿》的诗歌,进行分析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子衿》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诗歌意境的解释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子衿》教学设计32

《子衿》教学设计3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子衿》。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相互爱慕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小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子衿》这首诗歌;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子衿》,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难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子衿》。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子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子衿》,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6.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爱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子衿》这首诗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七、作业设计1. 请将《子衿》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语。
答案:《子衿》青青的衣领,宽广的我的心。
只是为了你,我沉思到现在。
2. 请谈谈你对《子衿》中爱情的理解,并分享你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子衿》,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说明对于这部分内容,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爱情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味;3.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子衿》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子衿》教案

6.拓展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子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品味古诗的韵律、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子衿》,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子衿》的基本内容。《子衿》是一首表达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古诗,它具有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学习这首诗,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感受古人情感的真挚。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子衿》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逐句解读,了解古诗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曹操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如“子衿”、“悠悠”等词语的含义。
-对古诗中情感表达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对作者曹操复杂情感的理解。
-对古诗文学特点的识别和应用,如平仄、押韵等规则的运用。
-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仗工整、押韵规则等文学特点,以及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子衿》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句中的意象有哪些?”等。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子衿》的集体诵读。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如通过讨论、写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子衿的教案

子衿的教案子衿的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衿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子衿的教案1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争取课上90%的学生能熟练背诵《子衿》一诗。
2、品读诗词,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采葛》。
2、全班齐诵《采葛》。
3、谈话导入:《采葛》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个人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子衿》。
二、学习《子衿》。
1、师板书《子衿》这首诗。
子衿(国风·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自由朗读诗句,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诗句,正音?4、抓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①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Yí:传音讯。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táo tà: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赏析想念你的青衫,想念你的佩玉,我如此的思念你,不知你有没有思念我?在城门楼上天天盼望,盼你回来,告别的时间如此漫长。
5、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女子在城阙思念、盼望情人)6、各种形式吟诵诗歌《子衿》,如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小组合作读、齐读。
7、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8、观看视频《吟诵子衿》。
9、全班齐诵。
三、拓展延伸。
1、谈话:思念是我们在生命中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古典诗词。
(完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

(完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郑风》中的《子衿》,该篇章详细描绘了古代恋人间的思念与爱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子衿》全文的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子衿》的全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2. 掌握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子衿》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诗经》选本、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子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详细解读《子衿》的全文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典型句式为例,讲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子衿》中的句式,进行创作实践。
6.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子衿》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子衿》2. 诗歌全文3. 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4. 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子衿》的学习,以“思念”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对《子衿》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解读;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3. 例题讲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 作业设计:结合《子衿》的学习,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子衿教学设计

子衿教学设计《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念之情。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听过这首音乐吗?它让你们想起了什么?引出课题:《子衿》。
2. 讲授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字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深入探究提问学生:诗歌中的“衿”和“佩”分别指什么?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中寻找答案。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挑兮达兮”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中寻找答案。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中寻找答案。
4. 拓展延伸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语言、意象和意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子衿》优秀教学设计

《子衿》优秀教学设计《子衿》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爱情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视频中展现了哪些爱情的场景?你对爱情有什么感受?(2)教师小结: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可以让人感受到幸福和温暖。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子衿》,就是一首表达爱情和思念之情的作品。
2. 讲授新课(1)教师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4)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和思念之情,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5)教师小结: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和思念之情非常真挚和深刻,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模仿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写一首表达爱情和思念之情的诗歌。
(3)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4)教师小结: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和深刻,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4. 课堂小结(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子衿》,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其中的爱情和思念之情,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资料讲解

《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资料讲解一、教学内容《子衿》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本节课将详细讲解该诗的词句、意象、主题及艺术特色。
具体内容包括:全文朗读与解析,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经典句子的深入探讨,分析诗人通过服饰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以及诗歌的抒情结构与意境创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子衿》,掌握其文学背景及基本词句含义。
2. 分析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习通过具体物象寄托抽象情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情感深层含义的把握,以及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解析,尤其是“子衿”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诗歌整体情感氛围的营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典服饰图片,提问:“古人如何通过服饰来表达情感?”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诗歌朗读与解析(15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朗读节奏与情感。
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子进行解析,探讨“子衿”的象征意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中的“挑达”意蕴。
以具体例子讲解古代诗歌中的服饰意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艺术特色分析(15分钟)探讨《子衿》的抒情结构与意境创造。
讨论诗歌在语言、形象、情感方面的艺术成就。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部分:诗歌《子衿》诗句解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歌艺术特色:意象、情感、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子衿》,并写出对“子衿”象征意义的理解。
以《子衿》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2. 答案要点:象征意义:以“子衿”的颜色和形态象征爱情的热切与绵长。
现代诗创作要点:运用具体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本次教学的互动效果,以及学生对诗歌深层次情感的理解情况。
子衿教学设计

子衿教学设计《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能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爱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衿”“佩”等词语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夸张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对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如“衿”“佩”的象征意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情感表达等。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分析法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兴、夸张、对偶等。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来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法引导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如《关雎》《蒹葭》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模仿《子衿》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爱情或友情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024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

2024年版《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子衿》这首诗,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古典诗词——《子衿》。
这首诗是《诗经》中的一篇,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少女等待恋人的焦急心情。
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2.诗歌朗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我会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解析现在,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请大家看第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里的“子衿”指的是什么?对,是衣服的领子。
诗人为什么要用“青青子衿”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呢?因为青色是一种清新、宁静的颜色,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纯净和渴望。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里的“君”指的是谁?对,是诗人所爱的人。
诗人为了这个人,一直沉浸在思念之中,无法自拔。
再来看第三句:“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这里的“子佩”是指什么?对,是佩戴在身上的饰品。
诗人通过“青青子佩”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所爱的人的深切思念。
一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话与第二句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所爱的人的深情厚谊。
4.情感体验同学们,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诗中的那个少女,你在等待着你心爱的人。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
5.诗歌背诵请大家跟我一起背诵这首诗。
背诵时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尽量用自己的感情去演绎这首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子衿》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这首诗简洁明了,却表达了深刻的情感。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欣赏更多的古典诗词,感受它们的魅力。
《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

《子衿》名师说课稿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子衿》的背景知识,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通过朗读与解析,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子衿》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与艺术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以及背景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子衿》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认识。
3. 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子衿》,分析诗歌的韵律、词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典型词句为例,讲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的古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子衿》2. 主要内容:a. 诗歌背景b. 朗读与解析c. 诗歌意境d.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子衿》中表达情感的手法,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激发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朗读与解析2. 诗歌意境的体会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诗歌的朗读与解析1. 重视诗歌的韵律:引导学生感受《子衿》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特点。
2. 深入分析词句:挑选典型的词句进行讲解,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分析其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二、诗歌意境的体会1. 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教学
一、总述
《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本名《诗》,就是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将《诗》列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以至于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达就是独自来回走动。女子独自等待对方,在城楼上一个人心烦意乱走个不停,她虽然知道只有一天不见面,却感觉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因此现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来比喻人们的思念之苦。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却出自《诗经`采葛》,后世以为出自《子衿》就是误解。
下面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瞧一下,这三段的顺序可以颠倒不?为什么?结构上有一种递进关系。前面说我不仅记得您的衣领,还记得您轻轻的佩带。前面还只就是要求她给她带口信让她放心,到了后面就要求男子来找她,要求更强烈,感情就是递进的。大家想想可以把第三段放到第一段前面不?也就是可以的,先写她一个人在那里独自徘徊,在高高的城阙上。古人在思念亲人时总就是站在高处,瞧得远。她在那里徘徊,就接着写“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也就是可以的。但这首诗把它放在最后一段,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前面两节逐层深入,一步一步更强烈,我们没有读到第三段的时候,假如我们第一次读这首诗,我们读完第一第二段,会有一种错觉,这对痴情男女好像已经分开很久很久了,但我们读到第三段怎么样?“其实才一日不见。”只分开一天,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她们的感情非常深,比天高,比海深。所以放到后面,会有一个心理落差,假如我们第一次读,她一开始说,即使我不去瞧您,您为什么不给我带个音讯?第二段说,即使我不去找您,您为什么不过来瞧瞧我?我们已经有了很强烈的感情期待,瞧她们分开很久了,却只有一天,就是思念之情把分别的时间拉得很长很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们这首诗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精准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周密安排上。
四、《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五、品读《子衿》
今天学习的《子衿》选自郑风,就是郑国民歌。郑国就是现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国家。郑国当时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所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写婚姻与爱情的内容较多。
二、《诗经》“兴发感动”的传统
《诗经》诗、乐、舞三位一体
《诗经》在古代与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其中的诗篇都就是可以合乐演唱的。就其原来的性质而言,就是歌曲的歌词。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
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
学
手
段
诵读法、谈话法、教授法
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课堂引入
司马相如在追求卓文君时,写了一首《凤求凰》其中有一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思之如狂。”这种狂热的思念,您能想象不?不管您信不信,这样的感情确实存在。在《诗经·子衿》中有这样一位女子,不顾世俗观念,大胆发出心底对情人最深的思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歌。
第二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就是说?您来翻译一下。纵然我没有去找您,难道您就不能给我传递音讯不?“纵我不往”,潜台词可以瞧出,这个女孩子就是经常主动去的,只就是今天有事,不能去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句就是一个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味道就不同了。请一位同学来把它翻译成陈述句。即使我不去找您,您也应该主动联系我!那与原文有什么不同?瞧瞧有什么细微的差别?更能表达感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有点怨有点恨还有点爱。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赋》
三、《诗经》的组成部分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颂”就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就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就是十五国民间歌谣。《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就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就是从文学史上瞧,“风”的成就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就是最高的。“六艺”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同上章一样,反问自己的情人,“纵然我没有去找您,您就不能来找我不?”一连两章“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的埋怨反问之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位女子难以抑制的爱恋之情。
钱钟书指出“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里描绘矣。此种嗔怪恋人的态度,只能说“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少女的心思婉转难猜,她不能去找对方,但心里却焦急等待对方来见她。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等待的时间最难耐,瞧不到思念的人,浓浓的爱意便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诵课文。培养与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讲解明白《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兴发感动”的传统。 2.引导学生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子衿》写的就是一位女子在思念等待情人的到来,尽显女儿家嗔痴薄怨的口吻。“子”就是诗中男子美称,“衿”释作衣襟。按《周礼》,古代学子地位很高,准许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所以“青衿”常指代书生。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引用《子衿》中的名句,表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这就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她不说自己有多么思念情人,只说自己思念情人的青色衣襟。大家想想,这里如果换成“青青子衣,悠悠我心”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因为细节里蕴含着感情的因素。如果说“青青子衣”,说明这个女孩儿只记住一件衣服。可能就是初次会面时的那件衣服,她连领子都记得,您瞧记得多细!诗中反复用“青青”“悠悠”这组叠音词,让女子的情意变得有声有色,绵绵不绝。如果说思念可以有颜色,那么对方青涩的衣襟也会将她的思念染成青色。
《子衿》教案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子衿》
总学分:学分
总学时:学时 其中: 本节内容课时
课程类别
必修课( √ ) 选修课( )
公共课( √ )专业课()
授课教师
王婷婷
授课对象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经》“兴发感动”的传统。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子衿》生字词,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