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成长阶段和母亲素养,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个成长阶段和母亲素养,可能会影响孩子
一生的命运
12-14
每一个年龄的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家长需要摸清孩子的成长变化,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更加良性的关系。
- 1到2岁-
这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起始阶段,对所有的事物感到新鲜和好奇,并想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作为家长,在这一阶段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对将来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培养上事半功倍。
这一阶段也是孩子对自己情感认知和管理的重要阶段,他可能需要你的引导来正确表达自己开心、伤心、生气、有需要等等的情感。
世界认知,情感管理
- 3到4岁-
对别人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意识到与别人的互动以及别人的情感。比如说他们可能有了喜欢一起玩的朋友,或者看着大人的脸色发现自己可能做错了什么。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情商,那么从这个年龄段段就要好好开始了:如何与别人分享玩具,产生矛盾了怎么处理,如何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想要培养一个高情商、懂礼貌的宝宝,就要从这个阶段开始咯~
社会技能,情商培养
- 5到6岁-
他们对怎么处理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一阶段你准备告诉孩子要“怎么怎么做”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问你“为什么?”。这一年龄段,不妨让孩子自己多做一些行为上的尝试,不要急于告诉他你做得对不对,让他自己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这对于他们以后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同时,该年龄段,有一点点异性情感的萌芽,憨憨幼儿园和一个女同学特别要好,那个小女孩有一次很认真地对我们说,以后要嫁给憨憨!听得我冷汗直冒…
个人主见,情感萌芽
- 7到8岁-
“喜新厌旧”在这一年龄段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可能很快对一种东西感兴趣,又很快失去兴趣。
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兴趣,也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这些肯定包括:我是不是第一名,我做了好的事情有没有得到表扬等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也通过观察别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家憨憨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所以这点我体验很深。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小家伙会一本正经地表达他的观点,像个小大人似的,我们也会对他勇于发表观点表示赞许,为的就是培养他的自信心。
喜新厌旧,喜欢分享,渴望肯定
- 9到10岁-
渴望与外界交流,也已经获得了基本的交流技巧。对友情的需要特别强烈,会因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孤独。
但同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如果父母盯得太紧,他们开始会产生一些抗拒的情绪。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注册了Facebook,还把父母屏蔽了,朋友就特别担心,于是注册了一个马甲每天去偷窥,结果不晓得怎么被女儿发现了,其后果是再次被屏蔽!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点叛逆的意识了!
此外,9到10岁的孩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创造好的外在环境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母亲的素养,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在实际的教养中,这个主角基本上是母亲,也有爸爸或者奶奶带大的孩子。所以,我们说的这个母亲,更广泛的意义就是陪伴孩子每一天的亲人,孩子的原生家庭。
而就是这些,影响着我们孩子一生的命运。
莫言曾谈起自己母亲的一个小故事: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一个孩子生活在家庭里面,身边的长辈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都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小时候是跟奶奶一起长大的,所以她相当于是我的母亲一样。
如今细细回想,就会看到她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
她是一个极其勤劳的人,如今76岁了,还能做农事。她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劳动模范,没有读过书,只进了几天学堂,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能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她很勤快。
所以,我从能干活的时候开始,比我身边的小伙伴要多做两倍以上的事情,大大小小的农活,上山砍柴,下地收割的活都能做。
离开家乡之后,来到城市里,还是习惯了一刻不闲地去忙着。
有时候我跟朋友说,我的家里虽然很穷,没有给我买房买车,但是给了我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勤奋。就是靠着这两个字,我勤快的学习,马不停蹄地读书,勤快的工作,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文化水平不高,照样能养出好的孩子
有妈妈说,我的文化水平不高,真的觉得养孩子太累,力不从心,养孩子真的和文化水平有关吗?
其实不然,养孩子是一门学问,要一个物理学博士或者文学硕士来养孩子,不一定能养好。
一个是学科不一样,接触的东西不一样,你学的那些理论和经验,在孩子的教养这儿几乎是白搭的。
所以,我觉得养孩子跟父母的学问无关,但是跟父母的用心息息相关。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孩子的三观就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形成的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他们通过学习和观察,模仿陪伴他们成长的人的一切。甚至你说话的方式都会模仿。所以,谁家的孩子像谁家的大人,不仅仅是长相,言行也是这样。
另外就是模仿你的行为。
一个爱看书的母亲,养的孩子也会喜欢阅读,一个勤快的母亲,孩子也喜欢动手做事;一个喜欢打麻将的母亲,养的孩子对麻将也是了如指掌;一个喜欢骂人的母亲,孩子也会学会人。
还有一些妈妈,喜欢占小便宜,比如让孩子帮忙插队,甚至让孩子去外边拿东西,比如在菜市场,一个母亲买菜,女儿在旁边把大蒜头一个一个往母亲的布兜里面装,被卖菜人看见了,说孩子,孩子不吭声,妈妈说:“她玩呢,只拿了一个。”
一个好的母亲绝对是对自己有要求的母亲。
我一直敬佩那些努力学习的母亲。因为一个母亲自己沉溺于玩乐,是无法从根本上给孩子好的教养的。
不可能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育儿专家,但是可以保证家里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生活氛围,能够保证灯光明亮,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孩子鼓励安慰……
陪伴孩子一生的习惯、品格、学习能力,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命运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从母亲这个榜样学来,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如何,首先,还是得铭心自问,我真的做好了吗?我真的努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