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的选择市民社会驱动:中国法治发展模式 精品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
2024年第2期(总第34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3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李㊀笑㊀宇摘㊀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ꎮ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应当建构一个审视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视角ꎬ并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蕴含的目的论式线性史观㊁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㊁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进行反思和批判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㊁有序渐进推进改革㊁坚持统筹兼顾㊁立足现实国情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ꎬ通过紧扣民心政治ꎬ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ꎻ通过加强机制建设ꎬ推动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ꎻ通过以民主促民生ꎬ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ꎻ通过立足基本国情ꎬ探索发展中国式民主新道路ꎮ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ꎻ中国政治发展ꎻ民心政治中图分类号:D62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2-0044-08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项目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形态研究 (2023QN047)ꎮ作者简介:李笑宇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ꎬ博士ꎮ㊀㊀当代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㊁地域辽阔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ꎬ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着超大国家规模㊁人均资源贫乏㊁社会需求复杂㊁新旧利益交错的制约ꎮ政治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中的重要 一位 ꎮ林尚立教授认为ꎬ政治建设的使命就是合理配置权力ꎬ建立稳定有序的权力结构和政治体系ꎬ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秩序和保障[1]ꎮ在快速且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ꎬ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点是围绕建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两大使命展开的ꎬ其核心任务是构筑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价值体系㊁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操作体系ꎬ从而与不断变迁和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结构相匹配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ꎮ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ꎬ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㊁本质要求㊁战略安排㊁重大原则作了全面阐述ꎮ其中在政治建设领域ꎬ报告指出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ꎮ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核心范畴和标识性概念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ꎬ在过程上集选举㊁协商㊁决策㊁管理㊁监督于一体ꎬ在空间上全面覆盖政治㊁经济㊁社会领域ꎬ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结构㊁功能㊁制度㊁价值㊁绩效等维度的全方位发展与优化ꎮ因此ꎬ以中国实践为基础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㊁以中国经验为内容ꎬ全面分析和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ꎬ对于形成系统化㊁学理化㊁自主化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ꎬ具有重要意义ꎮ㊀㊀一㊁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视角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制从传统走向现代㊁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变迁过程ꎬ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威的世俗化㊁政治体系的制度化㊁政治功能的分殊化和政治参与的广泛化[3]20ꎮ民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ꎬ故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民44主化为取向来确定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和性质ꎬ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㊁步骤和规范ꎮ基于实践的发展ꎬ中西方政治发展研究形成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理论范式和主要议题ꎮ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视角应当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做到澄清前提㊁廓清内涵㊁把握现实ꎮ1.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政治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ꎬ旨在为 二战 后新兴独立国家提供应对现代化挑战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指南ꎮ进入21世纪ꎬ世界政治发展出现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㊁第三波民主退潮㊁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以及西方中心世界没落和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四重趋势[4]ꎮ这一背景促使我们必须反思与检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ꎮ第一ꎬ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ꎮ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持有一种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ꎬ认为所有国家的政治发展都会朝向某个理想的终点和图景ꎮ例如ꎬ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预设了所有社会都将经历从传统社会解体到现代社会建构的系统性㊁革命性变迁过程ꎬ最终会实现全面的现代化ꎻ同样ꎬ民主转型理论认为ꎬ各类非民主国家只要满足民主转型的基本条件ꎬ都会经历从秩序的解体到民主转型再到民主巩固的过程ꎬ即便转型进程中有所反复和曲折ꎬ最后都会建立竞争性选举政体ꎻ20世纪90年代ꎬ福山在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提出ꎬ只有自由主义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制度组合才能建立普遍同质国家ꎬ彻底实现平等的人之间的相互承认ꎬ人类的历史将会终结于此[5]232-233ꎮ上述理论蕴含的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实际上根源于西方犹太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扩张ꎬ它认为历史起于上帝造人ꎬ终于末日审判ꎬ从而取代了古希腊人的循环时间观ꎮ随着17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涌现ꎬ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牛顿经典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相继诞生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显著影响ꎬ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得以不断发展和强化[6]ꎮ第二ꎬ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ꎮ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秉持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ꎮ例如ꎬ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析框架ꎬ两者在性质上无法兼容且彼此对立ꎬ世界上所有社会都被划分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ꎬ现代化就是与传统决裂ꎬ并对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系统进行全盘改造的过程ꎬ故而否认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以及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ꎮ民主转型理论的政体类型学简单地把政体划分为民主政体和威权政体ꎬ前者是先进㊁文明㊁现代和需要被实施的ꎬ后者则是落后㊁野蛮㊁传统和需要被改造的ꎬ这种政体类型学的二分法使非西方国家的政体和制度成为被干预和设计的对象ꎬ有意忽视了非西方国家内部政治体制在中观与微观层面发生的变迁ꎮ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范式注重从两者间关系考察政治发展的动力㊁路径和趋势ꎬ它根源于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ꎬ预设了国家和公民之间是一种支配 反抗的关系ꎬ该范式或是以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研究官僚体制和国家自主性ꎬ或是从社会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ꎬ认为非政府组织等市民社会中的行动者是推动民主化的重要力量ꎬ忽略了中国等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中的政党组织是一种能够横跨国家与社会领域㊁统筹引领现代化发展的能动主体ꎮ这种抽象的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导致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经验被生硬地塞入各类分析框架ꎮ第三ꎬ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ꎮ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开启现代化运动的先行者ꎬ早期的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多是以西方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为基础建构起来的ꎬ遂成为一种强势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ꎬ长期支配和垄断对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解释权ꎮ经典现代化理论㊁民主转型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等理论在政治发展的目标设定㊁路径选择㊁制度设计等方面ꎬ都有意将西方的标准㊁路径㊁模式上升为一种可以普遍效仿的模板ꎮ这种理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总体上缺乏比较历史和比较文明的视野ꎬ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结构和政体类型的独特性与多样性ꎬ低估了非西方国家同时解决诸多政治发展问题的复杂性ꎬ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性内部能够开发出现代性的可能性ꎬ因而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范式ꎬ折射出普遍主义的话语霸权和知识54霸权ꎮ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政治发展战略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结构㊁历史传统和国际环境ꎮ中国处于工业化㊁城市化的关键发展阶段ꎬ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对于政治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ꎻ中国政治发展主要承袭了历史文化传统㊁社会主义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传统[7]ꎻ中国处于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ꎬ需要挣脱不合理的㊁不平等的束缚ꎬ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辩证法ꎮ改革开放后ꎬ我国的国家建设从以提高控制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8]17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历史㊁文化㊁传统㊁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ꎮ这条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经验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ꎮ第一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ꎮ我国的政治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ꎬ是执政党在统筹总揽现代化进程情况下ꎬ通过宏观主导与微观调适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对政治体制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造ꎮ在这一过程中ꎬ中国共产党居于主导地位ꎬ发挥着根本作用ꎮ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组建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政党ꎬ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本质特征ꎮ作为领导核心ꎬ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ꎬ逐步探索㊁建立㊁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执政党始终牢牢地掌握政治发展的领导权ꎬ发挥着自主决策㊁价值分配㊁制度供给㊁全局调控和社会整合的功能ꎬ在国家建设的大局和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对党政关系㊁央地关系㊁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动态调适与平衡ꎬ有秩序㊁有组织㊁分步骤地推进我国的政治发展ꎻ执政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ꎬ根据不断变幻的局势掌控政治发展的议程㊁进程和方向ꎬ把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固定和规范在社会主义的范畴属性之内ꎬ防范国际行为体的不当干预和利益制约ꎮ第二ꎬ有序渐进地推进改革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ꎮ改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ꎮ1980年ꎬ邓小平指出: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ꎬ还存在不少弊端ꎬ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ꎮ [9]327这就明确地把制度区分为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类ꎬ前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ꎬ故而要维护和完善ꎬ后者则偏重组织㊁结构维度的体制ꎮ改革的对象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种种弊端㊁影响根本制度优越性发挥的体制[10]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逐渐形成了渐进政治改革模式: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ꎬ我国的政治发展在实际问题中选择突破口ꎬ对政治体制的某一部分进行局部优化和调整ꎬ不盲目搞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和整体性设计ꎻ其次是坚持试点推动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限制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以降低和分散风险ꎬ并依据实践效果检验㊁评估和调适政策ꎻ最后是提高制度化水平ꎬ不再从抽象的民主理念出发ꎬ利用组织化的手段拉动民主ꎬ而是强调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ꎬ着力提升民主政治运作的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11]378ꎮ第三ꎬ坚持统筹兼顾ꎮ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㊁建设㊁改革中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ꎬ广泛地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ꎮ统筹是指从全局的高度总体谋划㊁思考和解决问题ꎻ兼顾是指协调平衡多方面多领域多环节的各种关系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的政治建设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㊁生态建设愈发全面㊁均衡ꎬ形成了可持续㊁协同性的现代化发展格局ꎮ 社会主义愈发展ꎬ民主也愈发展ꎮ [9]168我国的政治发展不是孤立的ꎬ而是在与经济发展㊁社会发展㊁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中ꎬ获取了持续性的动力及坚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ꎬ并在整体上与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了同频联动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决定政治ꎬ政治发展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ꎮ与此同时ꎬ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治发展亦服务于不同时期现代化的重点任务ꎬ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权力结构的调整ꎬ以分权㊁放权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㊁创造性ꎬ恢复政治生活的常态ꎻ在20世纪90年代强调民主发展与法制结合ꎬ利用法律和制度规范政党㊁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边界ꎬ并提升政治过程的理性化㊁制度化水64平ꎻ21世纪初到第二个十年开端ꎬ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以化解群体性矛盾和协调多元利益ꎮ第四ꎬ紧紧立足现实国情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有机统一ꎬ是 社会主义 与 中国特色 的高度统一ꎮ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ꎬ集中资源推动经济增长ꎬ供给大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12]33-34ꎻ 以天下为己任ꎬ造福苍生百姓 的传统贤能政治理想要求公共权力积极有为ꎬ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深陷的低组织化困局要求强化公共权力运作的效率导向ꎬ构建政党㊁政府与社会多方合作㊁整体协作的治理体系ꎬ充分发挥多方合力之效能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表明了发展是硬道理ꎬ要坚持 以民主促进国家发展㊁在国家发展基础上推进民主 [13]50ꎬ民主发展要为国家提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ꎮ以上种种ꎬ均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经验与模式ꎮ西方的国家治理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ꎬ深信人性与权力双重之恶的消极权力观ꎬ注重用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进行约束与制衡ꎬ采用分权制约导向型的制度设计ꎬ形成了多元主义博弈型㊁对抗型的民主政治模式和公共政策过程ꎮ正是这些弊端ꎬ使借鉴其政治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境ꎮ㊀㊀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㊀㊀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ꎬ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ꎮ2012年前后ꎬ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ꎬ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传统工业化ꎬ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ꎻ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ꎬ城镇化进入了都市化阶段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ꎮ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代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模式㊁体制机制㊁实践形态㊁发展绩效都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ꎮ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ꎬ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ꎮ1.价值引导:紧扣民心政治ꎬ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现代政治体系主要由政治价值体系㊁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操作体系构成ꎮ其中ꎬ价值体系反映了政治体制的性质与原则ꎬ发挥着规范政治权力㊁调节政治关系㊁引导公共精神之作用ꎮ得民心者得天下ꎬ失民心者失天下ꎮ民心在传统中国政治中具有本体论的地位ꎮ2016年1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14]202的重要论断ꎮ2021年11月ꎬ«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ꎬ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15]ꎮ民心政治观既传承和扬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ꎬ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ꎮ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紧扣民心政治ꎬ着力凸显民主政治的人民性特质ꎮ第一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ꎮ民心政治就是一种以人民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㊁以美好生活为目标㊁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人民政治ꎮ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发展思想ꎬ既突出强调在公共权力的来源和行使上ꎬ人民群众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为一个整体ꎬ共同掌握㊁运行和监督国家权力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ꎬ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㊁长远利益㊁整体利益ꎬ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ꎬ从而形成了人民需求㊁人民利益㊁人民意志㊁人民主体 四位一体 的价值追求体系ꎬ不允许资本逻辑向政治领域㊁社会领域㊁文化精神领域渗透与入侵ꎬ防止权力落入某个集团和少数人手中ꎻ同时又充分保障和尊重个体权利ꎬ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ꎬ为每个公民提供广泛化㊁多层化㊁制度化的合法参与路径ꎬ并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利益ꎬ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创造有利条件ꎬ防止现代化74进程中因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分化导致的不平等以及因之产生的社会撕裂和不同群体的对抗ꎮ第二ꎬ拓宽政治参与渠道ꎮ民心政治需要拓宽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ꎬ在治国理政活动中赢得民心民意㊁汇集民智民力ꎮ全过程人民民主紧扣民心政治的价值指引ꎬ建构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参与网络体系: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ꎻ通过建构与完善村民委员会制度㊁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ꎬ让人民群众全过程㊁实质性地拥有对日常公共事务的决定权ꎬ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ꎬ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ꎻ通过走好新形势下党的网络群众路线㊁探索各类政务服务便民品牌㊁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恳谈会议事会制度ꎬ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汇民智㊁集民意㊁察民情㊁惠民生㊁聚民利的作用ꎮ总体而言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网络体系在运作空间上横跨政治领域㊁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ꎬ在参与环节上涵盖了选举㊁协商㊁决策㊁管理㊁监督ꎬ在组织机构上囊括了党委㊁政府㊁人大㊁政协㊁群团ꎬ在实践场景上覆盖了代表政治㊁政党政治㊁生活政治㊁基层政治㊁微观政治ꎮ2.制度统合:加强机制建设ꎬ推动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ꎮ [16]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ꎬ通过系统性㊁整体性㊁协同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ꎬ开发和完善既有制度体系的各项功能ꎬ构建有效整合多方力量㊁促进多方互动合作的治理体系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向成熟定型ꎬ形成经济繁荣㊁政治民主㊁文化发展㊁社会和谐㊁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ꎮ在此背景下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路径就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操作机制建设与创新ꎬ开发和充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各项功能ꎬ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ꎮ第一ꎬ强化机制建设与创新ꎮ所谓民主的操作机制ꎬ就是指依据民主政治中的参与主体㊁参与环节㊁组织机构㊁政治制度之间的结构性关系ꎬ在民主价值规范和制度约束下形成的稳定化㊁组织化的活动方式和运行程序ꎮ任何制度在运行中若想产生效能ꎬ都必须有配套的体制机制ꎬ机制的建设与创新能够为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支撑ꎮ新时代民主操作机制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ꎬ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ꎬ建立健全人大代表通过代表联络机构㊁网络平台等形式联系群众机制ꎬ建立和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ꎬ推进代表学习培训㊁联系群众㊁小组活动㊁建议督办㊁履职评价机制创新等ꎮ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ꎬ完善民主党派对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机制ꎬ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就重大问题推行考察调研机制ꎬ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领办㊁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机制ꎬ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等ꎮ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ꎬ完善重大决策前的民主听证会㊁民主恳谈会㊁民主评议机制ꎬ健全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ꎬ创新基层信访工作机制等ꎮ在统一战线工作中ꎬ健全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ꎬ建立与新阶层人士常态化联系机制ꎮ第二ꎬ优化规范政治运行过程ꎮ民主的程序化是指为民主政治过程设定一套程序ꎬ使公共事务能够通过确定的程序得到处理ꎻ民主的规范化与程序化相辅相成ꎬ是指用宪法㊁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对民主的程序作出确定性的规定[17]129ꎮ新时代以来ꎬ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民主政治运作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的重要文件ꎮ中共中央于2015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ꎬ明确了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渠道程序ꎬ对新形势下开展各类型协商民主的内容和方式作出细化规定ꎮ2019年9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ꎬ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ꎬ对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人民政协的协商计划㊁协商内容㊁协商形式㊁协商规则㊁协商文化㊁成果运用等方面作出了规定ꎮ2020年12月ꎬ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统一战线工作条例»ꎬ对统一战线的工作原则㊁地方84。
简述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构想
简述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构想法治国家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宪法法律之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其职权,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包括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执政,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实现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实现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以及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而不断提升法律思维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法治水平才能不断得以提升。
要想使法治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信仰,就必须坚定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充分在立法,司法、执法、遵法的每个阶段中展现出来,只有在每个环节中严格执行,依法办事并呈现为相应的行动,才能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增砖加瓦,为中国建设法治国家迈向更为广阔的一步。
而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和同步建设,要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目前进行建设和发展的选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实现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
全民深化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基本方式,加强全民的法治信仰,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以形式多元化贯通的规则体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使之实现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的良性自治。
从目前的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加强对法律顶层设计的关注,实现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国家-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法治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从而明确实现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监督权在宪法的基本理念中定位的法治国家,从而实现良法之治,由立法机关对于法律制度建设,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良法,由执法机关进行善治并提供有效的监督,从狭义的层面上定位法治政府,明确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和前提,协调立法领域和司法领域的监督关系,从而实现法治政府的逐步建立和实现,虽然建设法治国家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不断完善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的协调发展,需要很多立法层面的精巧设计和执法层面的不断优化,以及司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救济和保证。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2.2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模式探讨
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议民主模式,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选举制度和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选举,让人民代表民意,参与决策,实现政府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二、民主转型:通过制定新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建立民主选举制度和政党多元化,实现政治权力的合法转移和监督。这种路径选择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保证民主制度的顺利运转。
三、亚洲模式:借鉴东亚国家的经验,发展出适合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这种路径选择能够有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制度设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中国必须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1.2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政治体制也备受国际关注。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一直被认为缺乏民主和透明度,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包括尊重人权、法治、公平竞争、多元参与等。中国民主政治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法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要求政府和公民都要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公平竞争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特点,要求选举过程公正、透明,不允许贿选、拉票等行为。多元参与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点,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媒体等都应当参与政治,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协商、多方监督的格局。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权力高度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民众的参与度和监督权利受到限制,政府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职权、腐败现象普遍,影响了政府的执行效率和公信力。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国内生产总值全国粮食总产量全国高铁运营里程1978年约0.37万亿元约6000亿斤0公里2022年约121万亿元约13700亿斤约4.2万公里以上数据说明()A.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B.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2.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
”这说明()①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①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①只要主动担当,改革即可获得成功①改革要有抵御重大风险和挑战的勇气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中共广东省委“中国这十年.广东”主题新闻发布会2022年8月31日在广州举行。
广东省始终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933万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
这表明()A.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B.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人类福祉C.党和政府坚持绿色、开放发展理念,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D.发展民生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4.海南自由贸易港成立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调结构、增动能为重点,加快构建以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一举措将()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①巩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①优化海南的经济结构①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下列对改革开放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①改革开放开启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A.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6.甘肃省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马铃薯、黄芪、当归、苹果……以前用来寄托乡愁的“土疙瘩”,正在成为叫得响、卖得旺的“香饽饽”。
2023年公需课参考答案
习近平法治思想(第一版)一、单选题01.四个战略布局中,(B)是发展的动力。
A.全面依法治国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从严治党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02.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
其中(D)是目标。
A.全面深化改革B.全面依法治国C.全面从严治党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03.要实现党的(B)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相辅相成。
A.政策B.党内法规C.方针D.理论04.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B)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A.集中治理 B.依法治理 C.从严治理 D.科学治理05.(D)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非常重要的窗口和渠道。
A.依法执法B.科学执法C.民主执法D.严格执法06.关于法治政府包括的类型,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C)。
A.诚信协作政府B.权责一致政府C.智慧型政府D.高效透明政府07.市场经济要求在(A)建设中把法治建设的目标统一在人权保障的实质上。
A.法治国家B.法治政府C.法治社区D.法治社会08.把(B)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A.创新B.人民C.发展D.中国共产党0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C)。
A.消费经济B.数字经济C.法治经济D.规则经济10.(C)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科学执政B.坚持党的领导C.法治D.依法行政11.从绩效评估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C)。
A.渐进型法治B.建构型法治C.学习型法治D.权力主导型12.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是(C)。
A.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B.坚持依法治国C.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D.坚持党的领导13.法治建设中,各级政府主要承担的是(B)环节。
A.守法和执法B.立法和执法C.立法和司法D.司法和执法14.(C)是法治的生命线。
A.治理 B.科学 C.公正 D.权威15.法治政府就是(C)的政府。
A.依法办事B.依法治国C.依法行政D.依宪行政16.坚持抓住(B)这个“关键少数”。
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的 主要 内容 。但 是 , 剥 削 制 度 下 . 利 义 务 的 分 配 就 是 极 不 公 所 推 动 的 一 国法 制走 向现 代 化 的 变 革过 程 。中 国 以及 韩 国 、 加 在 权 新 正 的 。 同恩 格 斯 所 说 ,几 乎 把 一 切 权 利 赋 予 一 个 阶级 . 一 方 坡 等 东 亚 诸 国 的法 制 现 代 化 可 归 入 此 类 模 式 混 合 型法 制 现代 如 “ 另 面却 把 义 务 推 给 另 一 个 阶级 ” 在 资本 主义 国家 , 本家 总是 力 化 模 式 的 国家 的社 会 内部 无 疑 存 在着 促 使 法 制 由传 统 向现 代 型 。① 资 图 把 自己 的权 利 扩展 到最 大 限 度 . 把 义 务 缩 小 到 最 小 限度 . 而 用 转 变 的 经 济 政治 因素 . 这 种 因素 的 力 量非 常薄 弱 . 但 因而 它 又 与 外 自己 的 自 由侵 犯 他 人 的 自由 。但 是 . 代 法 律 精 神则 要 求 全 体 社 发 型 法 制 现 代化 模 式 有 别 现 会 成 员 能够 清楚 地 认 识 到 权 利 义 务 之 所 指 .知 晓本 人 与 他 人 的 ( ) 国法 制 现 代 化 发 展模 式 的选 择 二 中 权 利 、 务 , 确 其 正 当 性 、 法 性 与可 行 性 , 时 了解 权 利 、 义 明 合 同 义 通 过 观 察 内发 型 的法 制 现 代化 的发 展 过 程 . 们 得 出 内发 型 我 务 所 应 有 的界 限 。他 们 认 为 自 己负 有对 他人 和社 会 的 法 律 义 务 . 不 逃 避 应 当 承担 的义 务 与 责任 。 因 此 , 权 利 义 务 观 念 当 中 . 在 内 法 制 现 代 化 所 具 有 这 样 的特 点 : 一 , 发 型 法 制 现 代 化 是 一 个 第 内 南社 会 自身 条 件 成 熟 而 发 展 起 来 的 自发 的 、渐 进 的 法 制 变 革 过 程 。 西 方法 制 的 现代 化并 非一 步而 成 . 而是 随着 社会 经 济 政治 的 () 3 法治 观 念 不 断 演 进 而 逐渐 发展 的 。 首 先 。 以认 为新 法 律 制 度 在 产 生 它 的 “ 可 全 体 社 会 成 员都 具 有 这 样 一 个 坚 定 的信 念 和 共 识 :社 会 生 历 史 事件 中 有 其 历 史 的根 源 次 , 以认 为 法 律 已经 变 化 . 种 其 可 这 活 的 正 常 展 开 、 治 权 力 的正 常 运 作 、 会 关 系 的 建 立 与 协 调 、 变 化 不 仅 回应 新 情 况 而 且 根 据某 些 历 史 的 形 式 可 以将 法 律 视 政 社 社 会 冲 突 与 社会 矛 盾 的 缓 和 与 解 决 、社 会 秩序 的 建 立 与 维 护 等 为 一 种 历史 现 象 , 为 它 具 有 所 谓 的历 史 性 。法 律 不 仅 必 定 是 演 认 等 , 必 须 依 靠 法 律 的参 与 来 实 现 . 律 应 当是 治 理 社 会 的 主要 进 的, 且 必须 被视 为是 演进 的 ” 正 如 伯 尔 曼 所 指 出 的 :法 律 都 法 而 ⑥ “ 手 段 . 此 理 当有 极 大 的权 威 性 和 至 上 的效 力 因 的发 展 被 认 为 具 有 一 种 内在 的逻 辑:变 化 不 仅 是 旧对 新 的适 应 . 二 、 国 法 制现 代 化 的 模 式 分 析 中 而且 也 是 一 种 变 化 形 式 的 一 部 分 。 变化 过程 受某 种 规 律 的 支配 。 ( ) 制 现 代 化 的 三种 模 式 一 法 并 且 至 少 在 事 后 认 识 到 . 种 过 程 反 映 一 种 内在 的需 要 人 们 推 这
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取向
规律 , 深化行政 体制改 革 , 更 好地发 挥
坚持把 科技进 步和创 新作 为重要 政府 的作用 。 毫不动摇地巩 固和发展公 支撑 , 做 到基础研究与科技应用双管齐 有制经济 ,推动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 下 。加快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 , 增强创新 深 化国有企业改革 ; 毫不 动摇地鼓 励支
道路前 进 , 为全面建 成小康 社会
而奋斗 。从 中共 十六大 、 十七大 确 立 了全 面建 设小 康 社会 的奋 斗 目标 , 到十八大 提出全 面建成 小康社会 , 虽 然只有 一个字 的 区 别, 但 意 境全 新 , 具有 里 程 碑 的 高, 文化产 品更加 丰富 , 公 共文化 服务
9
也 是建 资规模 。 我们期待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 公 会不仅是建设富强 中国的愿望 , 民的文 明素 质和社会 文 明程 度 明显 提 设 和谐 中国 、 美 丽 中国的愿 景 ; 不仅是
2 0 1 3 年第 O 6 期/ 总第 2 7 2 期
政
策 解
读
键举措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 的支撑 , 构
下一阶段 , 我们将从 三个方 面加 大
我们期待 中国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 , 翻一番 ,基本公 共服务均 等化 总体实 代化建设的必 由之路。
在 发展平衡 性 、 协调性 、 可持续性 明显 现 , 全 面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
增强 的基础上 ,到 2 0 2 0年实现 国内生 平 明显提 高 , 就业更加 充分 , 收入 分配 工作力度 , 务求取得新成效 。 产 总值 比 2 0 1 0年翻一番 ,转变经济发 的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 展 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 科 技进 步对于经 社 会保 障全 民覆盖 , 社会 和谐稳定 。 济增长 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工业化 、 信 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 息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 同步推进 , 对 社会 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主体功能区 第一 , 以时不我待 的紧迫 感着力推 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 这对加快转变 我们将 坚持 把扩 大国 内需求 作 为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三重维度——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
第27卷 第9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92018年9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Sep.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9-0001-03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三重维度——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杨 硕 傅畅梅(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摘 要:法治是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法治已经成为时代强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战略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厉行法治,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一体化。
因此,从国家、政府与社会三个维度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进行疏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图分类号: D920.0 文献标识码:AThe Triple Dimension of the New Age——Rule of Law State, Rule of Law Government and Rule of Law SocietyYANG Shuo , FU Chang-mei(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Liaoning 110136)Abstract:The rule of law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a modern State. In China's march towards modernization ,the rule of law has become a strong voice of the times. In the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further emphasize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is a profound revolu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the state. Therefor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mak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Key words:new age;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state; rule of law government; rule of law society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04-08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观视角研究”(16YJA710021)杨硕(1992-),女,辽宁铁岭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会转型与中国法律发展问题浅议
场经济体制 的逐渐形成 , 中国 的社 会转 型就 总 体而 言进 入 了一个 正常 、
快速和健康 的推进时期 。这 一转型过 程具备 如下 几个特 征 :第 一 。 当下
情况尤其 可能发生 ; 第三 , 政府 推进有可 能成为 冒进 , 从而使法律 制度 与
社会 生活的客观 需要产生脱 节和 矛盾 。此 外 。 有学 者认 为 , 还 政府 推进 的法律发 展模式 由于受 自身 到价值偏 好 的影响 。 有可能 会 出现 “ 形式法
20 0 9年 9月 ( 总第 15期 ) 0
大 众 商 务
P p l rB sn s o u a u ie s
No 9, 0 9 . 20
( u lt e , O 15 C mua vl N . 0 ) i y
社会 转 型 与 中 国法律 发 展 问题 浅 议
扶 怡
( 武汉大学 法学 院 , 湖北武汉 4 0 7 ) 302
【 关键词 】 社会转型; 中国; 法律发展
中 图 分 类 号 :9 D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23 20 }9- 25— 1 10 88 (09 0 05 0
是遵 循着市场化 、 民主化 、 开放化等 方向而展 开的 。 以与进 化论理性 主 所
1引言
理 的价 值偏好 中最核心 的是对 “ 力 制约 ” 权 问题 的 回避 和拒 斥 。 而这在
2社 会 转 型 与法 律 发 展 模 式
中国 自实行改 革开 放政 策 以来 。 个 社 会发 生 了 巨大 而 深刻 的变 整 化, 当前 中国社 会的转 型无论从速 度 、 广度 还是 深度 方面 都是 前所 未 有
“ 转型” 原本 是属于 生物 学 的一 个概 念 , 后来 被移 植 到社 会 科学 之
中国九大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行动与成就
(四)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二)提高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教兴国道路
三、依法治国战略
(一)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及主要标志
(二)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三)实施依法治国战略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五、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改革前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三)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进展
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及其形成过程(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义、机遇与挑战(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
七、推进城镇化战略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二)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基本内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
八、人才强国战略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目标、重点及组织保证(三)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任务
九、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概念的缘起及内涵(三)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实现途径
(四)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国情领域】1.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3.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5.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
6.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7.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9.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党和政府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1.创新的重要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12.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決定性因素。
13.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14.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15.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提升创新能力。
16.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17.教育的重要性: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8.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19.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2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2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2.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2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勢:协商民主。
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
2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态势与现实思考--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迁的研究
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态势与现实思考——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迁的研究刘锋【摘要】社会的整体性变革、传统的政府运作模式失灵及社会控制方式的转换构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背景。
这一时期社会治理呈现多元混合的发展态势。
影响该时期社会良性治理的因素是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治理理论没有恰当地回应“中国问题”、不成熟的市民社会以及社会成员法治观念比较淡薄。
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建设善治型与服务型政府,破除体制性障碍;吸收国内外优秀治理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回应时代关切;积极培育市民社会,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治理;多元混合态势;制约因素;现实启示社会治理是指以公正、平等、人道为道德体系原则,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包括社会管理机制、社会自治机制和社会基础工作三个要素,其最终要构建善治社会,即“法治与德治并重的良序社会”[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政治环境、经济形势、思想文化领域等异常复杂,发生了“微型的社会变迁”[2]。
在这一特定时期,主要围绕中国改革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突围国内外困境、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受执政考验等问题,思想领域不断交锋,社会治理刻不容缓。
但由于高度集中的体制机制、不成熟的市民社会等因素,致使该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的风险和难度增大。
加强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治理状况的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有助于为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与治理整顿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社会治理的方式与态势也随之改变,这构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历史背景。
(一)社会的整体性变革新时期伊始,鉴于十年“文革”的沉痛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等成为人们的共识。
市民社会的发育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
但是, 诟病市 民社会理 论的缺陷 , 并不能就此否认其合理内核, 也无法 阻止市民社会随着法治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必然发育。 这是因为 , 市民 社会与法治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 市民社会 是法治现 代化的基础 , 国要建设法治现代化, 我 必然要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 , 并 社会 具有特 点人格独立性 、 民间 自治性 、 契约普泛性和 公私两栖性等 吸收市 民社会理论的合理成份用以指导法治现代化建设。 特 点。 1. 民社会的理性规则和 自治要求是现代法治理念的渊源 。 市 政 二 、 民社 会 在 中 国 市 治 国家向市民社会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是现 代法治思想的要素 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下半叶, 中国学界 开始 引入市 民社会理念 。 随 法治社会的法律源 自市民社会的理性规制 , 是市 民社会各利益集 团以
随 着 经 济 、 治 和 文 化 领 域 改 革 的 深 化 和 发 展 , 治 观 念 和 市 民 政 法
社会理论 日益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 但是, 在经历了漫长的集权和人 治之后, 中国法律对于法治和市 民社会这两个有着华丽外衣却又模棱 两可的舶来 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和同化 , 对这两个概念 的考察 和讨论仅仅是泡沫式的学术繁荣还是务实的法律实践 ?本文拟对这 问题作一清晰的梳理 。
关键 词 市 民社 会 中图 分类 号 : 2 D9 法治 现代 化 自治组 织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0 9 (090 -1-2 10 -522 0 )3260
社会 与国家遵循统一 的伦理道德 与运行规 则。 但是 , 即使 是这样一个 与国家近乎同质 的社会 , 由于其相对 的独立性 , 也在事实上孕育了市 民社会的因子, 等待的只是适 宜的外 部环 境。改革开放以以来, 我国 在经济领域推 行市场经济 , 在政 治领域进行 民主化 改革 , 努力建设法 治现代化国家, 正是在促成一体化社 会结构向二元化社会结构转型, 这也正是市民社会 发育所 需要的机遇 与重 要条件 。 三 、 民 社 会 与 法 治 市 ( 中国培育市 民社会的妊要 性 一) 市民社会理论发端于西方宪政国家, 有其特定的发育条件和存在 基础 , 同时作为一种法学理论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完美和虚无的色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国一些学者反对机械 地引进 在市民社会理论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必备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复习必备知识梳理
2023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总结注:★、考非选择题,下划线、易错点提示:常出现选择题,蓝色字体为新教材变动内容了解:考频较低可不看,选择题:需理解,易错选择题:需注意出题陷阱,大题:一般要记住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1坚持改革开放材料一般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保障民生、三农问题相关本节逻辑: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如何促发展-中国经济腾飞的表现意义第一目:改革促发展1.促成改革开放的历史因素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改革?)(1)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等原因,中国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
(内忧外患)(2)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为实现强国富民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了解)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站起来)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为富裕奠定基础)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富起来、强起来)1978年★3、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选择题)①总体: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激发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对经济: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制度保障)③对社会: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人民力量)4、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选择题)时间和开端:1978年过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选择题易错点】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只能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不能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
第二,社会的自我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的社会组织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但其组织完善程度及对公共服务的贡献与发达国家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从长远目标来看,我们要造就一个组织体系完备的,自我服务能强的社会。但从当前的情况看,政府的轻视、不信任甚至是恐惧社会组织的发展,这样的观念给社会组织自身的体系建设带来了困难,比如没有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缺失、注册艰难、资金匮乏、人才凋零等。如此一来,社会组织就难以胜任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制约我国社会自我服务水平的提高。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方向
第一,国家与政府转变管理理念与体制。当前,行政主体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也没有完全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更没有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这三大转变至关重要,在未来的改革中,应该针对各级政府持续推行这一改革目标及观念,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强化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及外部监督机制,以此来削弱社会管理中的行政色彩。同时,继续推定公民社会、理性社会建设,发挥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定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的全面转型。
第二,对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认识不足。如前所述,虽然我国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管理体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紧张关系,政府依然没有用“治理”观念来取代“管理”观念。无疑,治理体制是需要国家培育与社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形成,但当前很多地方政府还是持有管制型理念,对社会、公民及社会组织持不信任态度,不愿意接受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这就导致了社会管理创新体制的发展动力不足,社会力量也不能很好地对政府实施监督,从而未能改变一些地方一元化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体制。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2013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一、热点材料回放1、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事关重大,任务艰巨,需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用3至5年时间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2013年2月5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3、在2012年11月21日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4、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5、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市民社会的三个维度
市民社会的三个维度摘要:市民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
放眼当下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中,辩证地看待配置调和法律、道德与信仰这一市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维度,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
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更加清晰表述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的宏观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动摇,正确处理衔接好制度、伦理与精神三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调适政权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意义深远。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律;道德;信仰;辩证关系一、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市民社会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引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之一便是市民社会与强力国家的分离,而这无疑对中国的整体性进步意义匪浅。
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塑造和谐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并为民众权利意识的勃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经过发展纠偏,党在十八大报告对和谐社会的认知、谋划、进程与归宿逐渐深化,已然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而要贯彻达成这一目标,对我国当前所处社会阶段作出清晰的判断并根据具体的社会行进调整思路、健全对策就显得必要和紧迫。
“市民社会”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民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与市民经济的萌芽与成长一样都是必须经历的。
我国社会所历经的变化,通过运用政治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就是市民社会的发展阶段。
而我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也决定了市民社会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就此,沿着马氏理论的逻辑延伸,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直面正确认识我国所处在的市民社会阶段,并通过对市民社会存在的优缺点的辩证分析,进一步解放自由、加强自律、控制威权、遏制腐败等一系列手段,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而要做到市民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就要正确的处理好其三个维度,即法律、道德与信仰的辩证关系。
中国的法治道路——卓泽渊
中国的法治道路2014年11月25日09:49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卓泽渊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明确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它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以及我们以怎样的原则来坚持这条道路,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让我们沿着党的《决定》的思路与逻辑,对其作一个初步的解读。
一、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一条崭新的法治之路它是一条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有其基本的历史规律。
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人类在国家与社会治理方式上的共同走向,也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类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新和最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时代先锋,始终尊重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
在革命中如此,在执政中也应该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努力实践者,对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探索。
既遭受了许多失败,也赢得了无数成功。
这些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熔铸成了相应的历史结论、发展目标,都有助于我们做出科学的道路选择。
这条道路它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它也尊重人类对于法治的一般认知和共同认知,并以相关的法治发展情形作为自己的参照和比较样本。
它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中国实际是我们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们所选择的法治道路就是达成这一总目标的道路,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必须以中国的客观现实为基础,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
就历史上的法律实践来说,中国古已有之,远可追溯到夏商周;就近代意义的法治来说,亦可在一百年前的中国找到它最初的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民社会驱动: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的选择王彬「摘要」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成为中国法治发展理论的理论起点。
建构型的法治发展模式以国家为本位,将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论,必然会导致一种管理型的法治模式;进化型的法治发展模式,主张以社会为本位,建立保权型的法治模式。
中国法治化现实语境的复杂化和特殊性,使中国的法治发展陷入困境。
自治型的市民社会的缺失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困境的症结所在。
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作为法治的前提,以市民社会的建构驱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运用法律维护市民社会的自律、自治与独立,明确国家权力行使的根据、范围、界限和程序,将实现市民社会的自治作为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在主张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思想出现后才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理论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国家高于社会”;一是“社会高于国家”。
“国家高于社会说”将社会看作是国家的附庸,国家决定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中心主义观点。
国家主义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为前提,而为了巩固的存在,它也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独立的东西在它面前。
”这种观点认为,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法律作为国家公权力的化身通过对社会的控制以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这种体制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从而使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社会丧失了应有的独立地位,致使国家权力的恣意膨胀缺乏社会自治权利的有效制约。
“社会高于国家说”则为典型的社会中心主义,这种观点迎合了人们对国家权力扩张的反感心理。
正如托马斯·潘恩所认为的“公民社会愈完善,对国家需求愈小。
理想的国家乃是最低限度的国家。
”主张社会优位的学者同时也主张法律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法律的基础,社会为法律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道德基础甚至宗教基础。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法律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体现,法律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保障,法律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律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进程应该同步。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两种主张是两种不同的法治发展模式理论的理论起点。
国家高于社会说,是法治建构论的理论前提,以一种国家主义的观点来对待法治,主张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来建构中国的法治。
以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用法律作为工具来规制社会作为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法律的意志性和法律对市场的塑造而割裂了法律与市场和社会的内在联系。
法治进化论以社会中心主义的观念来对待法治,将社会高于国家作为其理论前提,法治的进化依托的是社会传统秩序和市场交换秩序,法治化进程是进化理性而非建构理性。
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社会模式一直是强国家-弱社会形态。
在中国传统权力体系中不存在社会独立于国家之外,并获得不受国家干预的自主权利的观念和理论。
”「4」中国历史上国家公权的强大几乎湮没了社会的存在,封建国家完全依靠家国一体化的宗法制度,将国家与社会进行整合,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高度同一的一元性结构。
但是,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的传统造成在中国社会一直没有形成足以制约国家公权力的社会力量,权力崇拜、官本位、机构膨胀一直在中国社会没有得以彻底的根除。
在中国的现实境域下,如何重构国家公权与社会自治权的关系,成为中国法治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二中国法治发展模式及其现实困境法治建构论者强调政府在法治建构中的主导地位,他们认为,与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演进型法治不同,中国的法治前景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政府对法治目标和实现步骤的战略设计与思考,取决于政府对近期行动计划与长远行动计划目标的统筹规划和适时合理推进的结果。
法治建构论者主张法治发展必须依托于政府的理性建构,是基于这样的论据:中国社会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危机,传统资源的贫乏和时间的紧迫性。
「5」确实,中国在法治发展上属于后起外发型,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渗透和西方文化的东渐,中国已经失去了依靠内部因素促成由内部创新自然引发法治化变迁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条件。
在法治化进程中强化政治权威,有利于避免中国法制改革中所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以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府权威,作为社会整合和保证秩序的工具,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由政府主导的普法运动也有利于人民法治观念的树立和法治资源的培植。
但是,权力和政府的二重性特征将这种法治发展模式推入了困境。
国家政治权力具有双面功能,它既能为社会公益的实现,社会秩序、公民权利的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权力保障,又天生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存在破坏社会秩序、腐蚀社会肌体、侵害公民权利的危险。
政府在维护社会正义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在个人、团体、阶级、三个层面也存有私利。
政府官员个人的自利性要求会导致个人权力的扩张和腐败的产生,团体或部门的自利性要求则会使其利用自身权力获取部门利益,阶级的私利性要求危害更大,会导致普遍的社会不公和不稳定。
因此,政府主导的法治发展模式会因为权力和政府本身的二重性特征使中国的法治发展发生价值偏离,使政府关注的视线与市民社会的视线偏离,并最终导致对法治基本价值的注意力倾斜,即注重法治安全、秩序价值的实现,而有意无意忽视了对法治自由、正义价值的高扬。
政府的注意力倾斜会使政府在法治进程中总是强调对自身利益及权力运用有利的东西,而极力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东西。
政府推进的法治道路必然把人民大众推向被动的、被管理的位置上。
这至少会引起三个问题:第一,又一次强化了政治国家的权力,这与现代法治的“法律至上”、“权力的产生与行使均应在法律规范之下”的精神是根本相悖的,法治会沦为政府扩大其权力的工具或成为政府所掌握的新意识形态;第二,更加强化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合一,使得市民社会的独立遥遥无期,而政治国家的直接统治更加强化;第三,政府推进的道路,必然导致在法律的产生过程中缺乏人民的参与,人民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极易滑向政府的专制,既不利“良法”的产生,也不利于人民“普遍守法”。
法治进化论者认为:“人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按预先设定的计划去构建完备的法治秩序。
法治和整个社会进程一样,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
「6」此种法治论认为,在中国不可能有先验的法治之路,中国现代法治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渐进发展的模式,它最需要的是时间;现代的作为一种制度的法治不可能靠“变法”或移植来建立,而必须从中国的本土资源中演化创造出来,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实践,利用本土资源,重视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惯例、传统。
在中国社会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运作机制,一是由国家或法律确认的维持体现新价值的法理机制;二是由宗族和村落维持的体现旧价值的礼俗机制或称“民间法”。
法理机制具有规范条理清楚,适用范围广,外在强制力强的特点,是一种带有“公”的性质的深层规范,采用的是一种压制型方式,而宗族制度更多的是靠相关主体对该规范的普遍认可,靠情感良心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利益取向的共同性及社会舆论来维持,属于一种“私”的潜层规范,采用的是一种补救型、自治型的方式。
民间法中不排除具有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要素,因此,从中国本土资源中挖掘法治资源,利用中国的习惯和惯例,也可达到法律可预期性的效果,并降低法律执行的成本。
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使这种法治发展模式陷入困境,中国社会具有以家族本位而非个人本位,隆礼重法,重农抑商,任公而不任私的传统。
这使中国社会中法治化的本土资源极为有限,本土资源是否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值得探讨。
实际上中国社会是以“儒教理性主义”为观念主导的社会,“韦伯认为,儒教理性主义体现了一种与近代理性法律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亦即强调适应现世而淡化对现世的理性改造,注重宗法秩序而忽视个体自由,注重实质公道而排斥形式法原则,”「7」中国社会中的儒教伦理实际上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观念障碍,由此观念衍生进化的法治必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
宗族作为一种落后的社会力量,其势力的恶性膨胀会导致对国家公权和个人私权的侵害,法治化进程中,对宗族的利用的范围和力度势必是有限的。
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关系网本位,使中国市场资源的配置往往依靠于庞大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一种“熟人社会”的模式,使市场原则不能有效的发挥,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并协调或者规制市场行为的法律得以规避。
这些因素把中国的法治化放逐为一个缓慢的进化历程,同时也会造成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落后因素的膨胀,成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障碍。
这两种模式的分歧实质在于是以国家为本位由政府推进还是以社会为本位自然推进,两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单向性的局限,法治建构论者过分信任理性,将法治发展视为逻辑的演绎,在哲学基础上忽略了理性的非自足性而未能认识到理性的限度,不以人为本脱离现实的理性建构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这势必会使中国的法治进入“立法太滥,有法不依”的误区。
法治进化论者则是基于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在主体理性有限、信息不完全和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论前提下提出了进化论的发展模式。
法治进化论者则忽视了法治进化的特定语境,中国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秩序和现代法治资源有限的国度缺乏法治自然进化的内在动力。
但实际上,两种法治发展模式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都是理性建构和经验进化相结合的过程,“人类切不断历史,也离不开逻辑,对前者的尊重,构成经验主义的理想追求。
前者是长度,累积人类历史之渊源,后者是宽幅,测量人类自由意志的极限,前者是纵向的积累,后者是横向的扩展。
没有前者,即没有时间,没有后者,即失落空间,人类若要向第三维-高度飞跃,进入三维空间,必须经验历史与先验逻辑的共同扶持。
”「8」因此,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该沟通经验与理性,寻求两种法治化道路在中国的公平对话。
克服单向性思维的局限,在现实的层面上,实现经验与理性的沟通,我们必须在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中国的法治化。
对中国法治道路的追寻,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语境,同时也不能背离现代法治精神。
哈耶克认为,现代法治的理想“既要求国家对他人实施法律-此乃国家唯一的垄断权-也要求国家根据同一法律行事,从而国家与任何私人一样都受着同样的限制。
”「9」可见,现代法治即是要树立法律权威,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力权威,同时,也意味着对社会私域的保护。
哈耶克主张,现代法治所处理的是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而两者的进化进程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受制于不断开放和演进的市场,而不断扩展和演进的市场秩序和传统秩序又推动了法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