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新部编本第五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
2.主要功能
3.制作工艺
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概念
2.记事内容和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对汉字的重要影响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
板块二 甲骨文记事
1.观看视频《商代文明·甲骨文密码》和甲骨文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解释甲骨文的含义。
答案: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甲骨文的发现情况。
答案: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
教师: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见课件)。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哪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一起走进《青铜器与甲骨文》来学习吧。
3.观看青铜器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初中历史第5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5课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
2. 了解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3. 了解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
2. 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难点:
1. 古希腊的政治组织;
2. 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历史》第五单元;
2. PowerPoint幻灯片;
3. 地图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关于古希腊地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古希腊位于哪个地区?”“古希腊的地理条件如何?”引起学生对古希腊的兴趣。
二、讲解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15分钟)
1. 简要介绍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2. 讲解古希腊的政治组织,包括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探讨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20分钟)
1. 介绍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建筑等;
2. 讲解古希腊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如数学、医学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并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
古希腊的文明
地理和政治组织
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的地理、政治、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发展,通过让学生对古希腊有更深入的了解,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多媒体展示小知识,介绍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杰出代表。
3.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提示: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4.启发学生思考: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并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提示:(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政治原因:唐朝后期清治政策的失败,宦官、权臣和贵族的斗争,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治腐败的加重。
②经济原因:唐朝后期的废均田制、豪族兼并土地、奴隶制的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③军事原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党项人侵略等战乱,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五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五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兴起与衰落过程;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 了解汉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重点:
1.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和成就;
3. 汉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秦统治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朝和汉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
2. 讲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 分析汉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秦朝和汉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2.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小结(5分钟)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秦朝和汉朝的认识。
五、练习(10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具体历史事件,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朝和汉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2024版新教材)
新课导入
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
香港同胞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铸赠的香港宝鼎
港澳同胞向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铸赠的澳门宝鼎
西藏民族团结宝鼎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禹铸九鼎,像九州”。)
特点一:规模大
我国现存商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
52.4厘米
58.3厘米
总重量达34.5千克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千克,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特点二:工艺精美
乳钉纹铜方鼎
学习目标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理解甲骨文的发现及意义。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时期青铜器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1.33米
1.10米
6厘米
总重量达832.84千克
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因鼎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而得名。鼎高1.33米,长1.10米,总重量达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B
欣赏以下这几个甲骨文字后,说说中国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 A.广泛使用字母 B.刻画 C.象形 D.形声
C
青铜鼎
青铜甗[yǎn]
青铜豆
食器
特点三:品种繁多
酗[xù]亚方尊
青铜方斝[jiǎ]
青铜角
青铜提梁卣[yǒu]
酒器
青铜编铙[náo]
兽面纹双面铜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初中历史5课教案
初中历史5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历史地位。
(2)掌握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3)了解山顶洞人的生活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远古居民生活的艰难,体会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历史地位。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预习,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三、课堂讲解1. 元谋人教师简要讲解元谋人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 北京人(1)教师讲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
(2)教师讲解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3)教师讲解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 山顶洞人教师讲解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人工取火,采集、狩猎为生,会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的画面。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商朝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经过多次熔炼、铸造、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
商代青铜器的形状奇伟,花纹瑰丽,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2.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和用途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它是在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
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它的造型独特,花纹精美,是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一。
司母戊鼎的用途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
二、甲骨文的演变和意义1.甲骨文的起源和历史地位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几种。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用法,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同时,甲骨文的研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和范例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和图片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通过模拟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来体会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同时,学生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甲骨文构字方法和认识今天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笔画简单、结构规整、纹理清晰,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指事性,而且它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感受甲骨文的神秘和古老,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教案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前两者主要讲春秋时期政治局面的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争相争夺霸主地位。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则主要讲铁犁牛耕这一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井田制走向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西周的相关史事,了解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史料实证)2.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一步理解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从中分析其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春秋郑庄王“九鼎八簋”教师引导:同学们,这是1996年出土于河南新郑郑韩古城遗址的一组“九鼎八簋”,年代为春秋时期。
那么上节课我们提到过,“九鼎八簋”是什么身份地位的人可以使用的呢?没错,是周天子。
但是图中这套“九鼎八簋”却是出土于一个诸侯王的墓里。
为什么在一个诸侯王的墓里面,却出土了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第5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时空观念教师讲述:首先,我们结合时间轴先来了解一下春秋时期指的是哪一段历史。
西周灭亡之后,平王东迁,东周的历史徐徐展开。
东周前半段的时间跟孔子所著的《春秋》记载的时间差不多相同,所以我们把这段时期称为春秋时期。
而战国时期的得名同样是因为一本书一一西汉刘向整理校订的《战国策》。
(三)新课讲授1.王室衰微(1)表现:【任务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完成西周与春秋的对比表格,归纳王室衰微的表现。
表现:①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②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学案(带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学案(带答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3.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学习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学习难点】安史之乱【自主学习】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
社会矛盾。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
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的局面。
④边将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概况:①起止时间:年----年②人物:和。
③路线:叛军从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又攻下潼关,逼近。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④结果:安史叛军被平定。
3.危害: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①原因:唐朝后期,统治,专权,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人民赋役,又遇连年的。
②概况:起义军在领导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
2.唐朝灭亡: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唐朝灭亡后,北方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等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
史称“五代十国”。
2.影响: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延续。
北方政权更迭,政局。
南方地区政局,经济也有一定发展。
②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的历史影响和的密切联系,使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合作探究】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更给叛军反叛的绝好机会。
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
此外,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科目:历史主备教师:授课教师:任课班级:教案续页概念:五代十国的历史段为(907-979)。
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这五个政权中寿命长的维持了16年,短的仅3年与五代约略同时,在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和太原的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从他们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特点:他们都是武人(节度使),政权更迭频繁下面请同学们讨论: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韩煕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他知道皇亲想让他做宰相,可他更明白南唐快亡了,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
因此,不想做亡国之相的他,想通过夜夜笙歌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结果,怎样呢!他达到了,在他死后五年南唐被北宋灭了。
虽然,南方的这些割据政权相继被灭了,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南北之间的联系也从未中断过。
他们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但同时也是走向重新统一的。
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参观杭州的吴越海塘,切身感受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经济开发。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三、课堂小结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戎骄戒躁,始终如一。
【2024年新版教材】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学课件)
西戎 中原 东夷
发展比较先进 频繁往来密切联系
西
东 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戎
中原
夷
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 的认同,而是落后文化
(战乱,人口迁移,
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
南蛮
经济文化交流)
南蛮
入
变
变
动
动
一
二
:
:
王
诸
室
侯
衰
争
微
霸
郑国公的九鼎八簋(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中晚期
思考 春秋变动的根本原因?
春秋经济的发展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 王室衰微 二 诸侯争霸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看课标 培素养
课程标准
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 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分期,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 空观念) 运用史料了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认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认 知的思维能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二 诸侯争霸
Q5:诸侯们为何要争霸?又为何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①周王室衰微;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
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③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
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 打着“尊王”的旗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戎、 狄、蛮、夷等民族与中原各国有斗争,打着“攘夷”的 旗号充当保护者的角色,能赢得中原各国的认同。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⒈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⒉知道黄巢大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⒊了解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概况。
【学习重难点】⒈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⒉难点: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预习】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唐玄宗开元末年以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以及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⒈请举例说明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任人唯亲。
⒉外重内轻局面中的“外”和“内”分别是的是什么?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⒊安史之乱爆发和平定的时间,以及“安”、“史”分别指的是谁?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的统治者发什么变化?叛乱得以平定的原因有哪些?⒋安史之乱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⒈黄巢起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⒉黄巢起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最终结果如何?⒊唐朝是否是由黄巢起义最终推翻的?如果不是,唐朝灭亡是在哪一年?是由谁建立的哪一政权取代?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唐朝灭亡后,后梁政权没能控制全国,出现了政权分立的局面,称之为“五代十国”。
⒈“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北方的哪五个政权?“十国”又是哪些政权,其中位于北方的是哪个?⒉“五代十国”的出现与唐朝末年的什么局面有关?⒊“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的政局有何区别?【预习自测】⒈下面描述与“安史之乱”有关的是()A.李渊建立唐朝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C.玄奘西行天竺D.唐朝由盛转衰⒉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B.唐朝从此灭亡C.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D.它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⒊唐朝末年,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的领导人物是()A.张角B.陈胜C.吴广D.黄巢⒋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人们都视我们为国宝,都以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世和历史渊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图片展示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商朝:见课件展示图片西周:西周利簋,高28厘米。
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答: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4.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目标导学二:甲骨文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全部内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因为它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青铜器和甲骨文。
一、导入环节我们首先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青铜器和甲骨文,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师随后向学生们讲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和主要用途。
青铜器是一种古老且珍贵的文物,它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需要制作模具,然后将模具放入炉中,加入青铜原料,然后熔炼成型,最后进行打磨和装饰。
因为青铜器用料坚固,样式独特,所以一度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不仅在生活中有实用的价值,在社会礼仪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间环节接下来,我们学习甲骨文。
让学生们猜测甲骨文的来源,通过一个视频展示了甲骨文的形状和用途。
甲骨文是指商代时期的龟甲和兽骨上所刻画的文字,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在早期的商代时期,主要用于记录宗庙、祭祀和贸易等方面。
甲骨文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字,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由此认识到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丰富历史。
然后,我们展示了一些甲骨文,让学生们尝试读懂它们,老师在旁边进行解释,通过这个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总结环节最后,老师再次强调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思考。
为了巩固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小测验。
学生必须通过回答问题来证明他们掌握了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
这种形式化的评估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本节课堂真正起到了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学会研究的作用。
通过可视化、互动、游戏式学习等多种形式,本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人教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本课共三个子目,即:“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此后,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迅速高涨,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目标解析:本课主要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瓜分中国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
通过看视频片段《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大致过程,形成空间概念。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通过小组合作与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帮助下查阅资料,编演历史剧或制作简单的课件,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合作、讨论、归纳的方法,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1、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收集与这一历史时期有关的资料。
学生活动
由科代表组织,划分夏、商、西周三个小组。
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表现方式,整理有关信息。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
板书设计
时间:公元前2070年 时间:公元前1600年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禹 建立者:汤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阳城 都城:亳殷 都城:镐京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的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他们的印象。
(学生可根据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谈谈对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帝、黄帝、尧、舜、禹等的体貌特征、生活劳作的认识)
师:很好!这些传说时代人类的艰辛劳动,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学习新课
师:夏、商、西周距离我们今天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它们呢?在课前,我们全班同学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建立了一条时间隧道。
现在,就让科代表充当一次导游,让他带着我们穿过时间隧道去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参观。
有请科代表。
(课代表在上课过程中将代替教师把整节课的内容串连起来,主要是把夏、商、西周三部分内容进行衔接,并引导学生对各组小导游的讲解提出问题)
(各组同学己经做好了准备,他们派出代表先后出场为同学们做介绍)
夏朝
负责夏朝这个小组的同学将派出三名代表,分别以禹、启、夏朝奴隶的身份出现。
“禹”除了介绍他治水的功绩外,重点说明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一夏朝的建立者。
“启”主要介绍:(1)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经过。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或鼓
励学生提问,理解“家天下”的含义,是帝王把天下当做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进行统治,世代相传。
(2)讲解奴隶制国家机器的构成和作用。
(3)讲解夏朝的疆域。
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
“启”的介绍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夏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夏朝奴隶”主要讲解夏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如石铲、石斧、《桀驾人车》图等,力图使学生对夏朝的社会状况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夏朝社会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加深对夏朝的了解。
在学生介绍完之后,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夏朝奴隶制初步形成的表现。
商朝
商朝这一小组的同学可分别以商汤以及平民的身份出现,介绍商朝的基本情况。
“商汤”主要负责介绍商朝建立的经过。
教师也可配合他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各组同学讨论“商汤灭夏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讨论,可出示一些历史图片说明夏桀的残暴,通过夏桀与商汤的对比,帮助学生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同时,“商汤”还应简单地介绍商朝前期社会政局的特点,如盘庚迁都、商朝的疆域、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等等,使学生对商朝的政治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位“商朝的平民”主要介绍商朝的农业生产情况。
他可提供一个考古信息: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
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什么?(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出示图片资料(“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
提问:“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学生讨论,从中初步认识奴隶的生活状况)在总结商朝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介绍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另一位“商朝的平民”介绍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通过展示商朝精美的手工业作品,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说明商朝手工业中最突出的是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标志。
以司母戊鼎为例介绍青铜器的制造过程,司母戊鼎发现和保存的经过,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位“平民”介绍甲骨文的形成及特点。
(由于这一内容在第九课将详细学习,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
最后一位“平民”介绍商朝残酷的奴隶制度。
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说明,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他们却一贫如洗,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从而归纳出商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统治者的残暴。
教师帮助学生在听讲解的基础上认识:(1)商朝奴隶制在夏朝的基础上有了迸一步的发展和巩固;(2)商朝文明在古代世界地位突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周
西周这一小组的同学以周武王的身份首先讲述“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说明周武王能火商的一个原因是他能求贤若渴,拢络民心。
其次介绍牧野之战,讲清西周建立的时间、开国君主和都城。
最后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说明奴隶制的强盛。
在政治方面强调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经济上可出示图片资料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说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学生表演小品《烽火戏诸侯》,科代表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从中找到西周灭亡的原因。
提问:“从刚才表演的小品中同学们能找到西周灭亡的原因吗?”(学生活动) 教师简单介绍东周建立的情况。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活动)
提问:“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教训?”(学生活动)
总结
师:在同学们的带领下,我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行生活。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夏代的同学讲述得很有条理,商代的同学解说得非常形象,而西周同学的表演则惟妙惟肖,同学们的表现都相当出色,谢谢同学们的辛勤劳动。
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通过这次旅行,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与学生共同画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板书)
提问:大家看黑板,你们发现这节课所列出的时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这节课出现了具体的历史年代)
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
同学们知道怎样用公元来纪年吗?请同学们课后看“每课一得”,并完成自我测评。
最后,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
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问题我们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恩格斯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你的意见如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按照课前准备夏、商、西周材料的方法去寻找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写成一篇小论文,贴在历史留言板上,以此锻炼我们查找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