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最新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
发展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提炼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观点。
提示:战争进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取得战争胜利的方式——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战争胜利。
2.教师总结:毛泽东《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教师过渡:其实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4.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学生讨论)
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5.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6.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老电影《地雷战》
7.教师提问:看完影片,我们可以知道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
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军事措施,那么除了军事措施,还有其他什么措施呢?有何影响?
提示:
8.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农民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
1.教师讲解: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1940年百团大战
4.教师提问: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学生讨论)
①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③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锻炼了军队;④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⑤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沉重打击。
三、课堂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本课的教
育教学中,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讲述,通过多种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通过问题的层次性的设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