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要点
胃癌前病变的核心病机及方药
胃癌前病变的核心病机及方药作者:魏华民赵引段佳易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22期摘要胃癌前病变的逆转对预防胃癌发生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缺乏典型癥状、体征,导致临床中认识多样、治疗方法混杂。
对该病核心病机的深入认识是发挥中医药优势,有效预防胃癌的关键。
本文从胃癌前病变的宏观现象、微观现象、分子机制和临床药理4个方面搜索证据,探讨了胃癌前病变的核心病机及方药,初步探索了该病的核心病机确立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核心病机;半夏泻心汤;中医学Abstract Reversion of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There ar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s about it,due to lacking of typical symptoms and physical signs.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core pathogenesis is the key to exert superio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event gastric cancer.Evidences are collected from 4 aspects including macro phenomenon,microphenomenon,molecular mechanism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core pathogenesis and prescription of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initially establish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Keywords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 Core pathogenesi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TCM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22.029疾病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具有一定演变规律的现象,由于事物是在内在核心矛盾作用下发展演变的,所以能够涵盖最基本最核心的病理变化的病机可称为核心病机,它是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内在核心矛盾,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性,能够反映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的变化[1]。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要点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要点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41万例,属于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如何应对胃的癌前状态和病变成为胃癌筛查和预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欧洲消化内镜学会近期推出了胃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处理共识,我国也有针对胃低级别IN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表明国内外专家对于该领域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完整的针对胃的癌前状态和病变的系统性共识。
一、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陈述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属于癌前状态,胃上皮内瘤变(GIN)属于癌前病变,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陈述2】病理学证实的化生性萎缩是判断胃黏膜萎缩的可靠指标。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陈述3】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缩性胃炎(CAG)(伴或不伴肠化生)具有较高的胃癌发生风险,胃镜检查时需重视胃体黏膜的活检。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高【陈述4】CAG和肠化生的防控目标是避免其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早期胃癌。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二、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分期【陈述5】高清染色内镜在诊断胃黏膜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方面均优于普通白光内镜。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陈述6】高清染色内镜(无论有无放大功能)可用来诊断胃黏膜癌前状态,指导精确活检并进行临床分期。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陈述7】高清染色放大内镜下的“亮蓝嵴”有助于判断肠化生的存在和范围。
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中【陈述8】高清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若可见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病变具有明确的边界,且表面腺管开口形态和(或)微血管形态存在异常,即提示存在进展为HGIN的可能。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陈述9】为能精准判断萎缩性胃炎的范围和程度,建议内镜检查时至少于胃窦、胃体和胃角各取1块胃黏膜组织,并分瓶标注,有其他可疑病变时单独活检。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
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前存在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状态;癌前病变;诊断;治疗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腺癌等。
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1]。
食管癌的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高发地区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我国约90%的食管癌病理类型为鳞癌;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2]。
食管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早期食管癌经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3-4]。
食管癌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筛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美国胃肠病学会[5]、英国胃肠病协会[6]、我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均已就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癌前状态(巴雷特食管)的诊治和监视制定了指南和共识意见[7]。
但对于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其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2020年,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8-9],提出和规范了我国食管癌前状态和病变的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解毒排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新思路
笔者导师喜用虫类药以毒治毒、搜剔络中之邪,因其“灵动迅速,可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多用虫、地龙、全蝎、蕲蛇、穿山甲等。从1997年开展宁夏密点麻蜥促进黏膜损伤修复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蜥蜴自古即用于治疗瘰疬、瘿瘤等,并且蜥蜴生活在沙漠中,能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免疫作用,而且遇敌常自断其尾以逃生,不久尾巴可自行重生,故服用蜥蜴制剂可以对黏膜组织损伤增生有修复作用。依据“毒”致PLGC的病因病机特点,立法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以蜥蜴为君药组成复方。方中蜥蜴养精血、破结散瘀、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有抗癌作用,能明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消除胃肠道症状,对胃肠道有特殊的亲和力和靶向治疗作用;臣以黄芪补气生血、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白芍补血敛阴、平肝止痛。三者合用益气养血,健脾利湿,既扶助正气,又提高胃肠动力,促进胃排空,加速水湿等“毒性”物质的排出,减少刺激性物质损伤胃黏膜,邪祛而正不伤;丹参活血祛瘀生新、消痈排脓止痛,三七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消肿生肌,两者合用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胃黏膜损伤的再生修复。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和抗肿瘤的功效。佐以半枝莲清热解毒,利湿杀“虫”,乌梅养阴柔肝止痛,健胃生酸助运化,鹿角霜补中益血、通利血脉,海螵蛸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使以甘草,既可增强蒲公英清热解毒之效,又助黄芪和白术补中益气,还可增强白芍缓急止痛的功效。诸药合用,则气阴生化有源,黏膜得养,毒瘀得散,肠化增生得消。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表明:以“毒”致病机理为指导,运用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法组成的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进行治疗,可有效调控PLGC。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复方蜥蜴散可提高AGML模型大鼠血清PGE2和组织NOS水平,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含量,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减少炎症渗出,促炎症吸收,加快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还可使CAG模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琢(TNF-α)含量降低,明显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炎症、萎缩性病变,对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萎缩性病变具有很好的逆转作用。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H.pylori的根除等因素,胃癌发病率总体有所下降,但是其发病率在全球仍高居男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位居第3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1,2]。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预估新发病例数为67.9万,死亡病例数为49.8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第2位,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42.6%和45.0%[3]。
因此,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也符合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目前,我国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而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仍低于30%[4],而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达到治愈效果[5]。
但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6]。
《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指出,在我国需要推广和完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策略,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力争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
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筛查措施和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内镜精查策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径。
然而,国际上仅仅只有韩国和日本具有比较完善的胃癌预防和筛查体系[7]。
我国尚缺乏针对早期胃癌筛查流程的共识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2017年12月22日,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消化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制定本共识意见,在2014年制定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8]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早期胃癌筛查流程。
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一例
综合病例研究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一例毛相荧 芮晓薇 何慧 施易辉 戴金锋 蔡利军【摘要】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作为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胃癌密切相关。
LGIN 患者是否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目前仍存在争议,该文报道1例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患者,其中1处病灶多次病理活组织检查均为LGIN ,2处病灶分次行ESD 治疗,2次治疗间隔3个月,术后病理提示2处病灶均为腺癌且浸润深度均为黏膜下层(SM1),第2处病灶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
该例为临床上胃内高度可疑但未能获得充分病理支持的早期病灶的内镜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同时性多原发早期胃癌;深在性囊性胃炎A case of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complicated with 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Mao Xiangying △, Rui Xiaowei, He Hui, Shi Yihui, Dai Jinfeng, Cai Liju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Cai Lijun, E -【Abstract 】 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 ), as a 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mucosa , i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gastric cancer. Whether LGIN patients need to undergo gastric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nthis article ,one case of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was reported. Pathological biopsy indicated that one ofthe lesions was diagnosed with LGIN , and for two lesions , ESD was performed in two separate sessions with an interval of 3 months.Postoperative pathology showed that both two lesions were diagnosed with adenocarcinoma and the depth of in fi ltration of these two lesionswas both submucosa (SM1), and the second lesion was complicated with 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This case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highly suspicious early gastric lesions with insu ffi cient pathological evid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 Precancerous lesion ;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 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arly gastric carcinoma ;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 ;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毛相荧,芮晓薇,何慧,戴金锋,蔡利军);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施易辉)通信作者,蔡利军,E -DOI: 10.3969/j.issn.0253-9802.2022.08.016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三大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1]。
2020年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过去40年,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results)项目数据显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近35年来增长近2.5倍,约达2/10万[1]。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数据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比率上升了7.3%[2]。
我国一项单中心胃癌外科病例的登记研究发现,在1988—2012年期间,食管胃结合部癌所占比例由22.3%增至35.7%[3]。
对胃上部癌和部分食管胃结合部癌,全胃切除术是临床上惯用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根治远端胃周可能存在的转移淋巴结;二是为避免出现近端胃切除术后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但是,全胃切除术后引起的一系列营养代谢障碍却往往不可避免,这一点在早期胃癌和早期食管胃结合部癌等预后较好的、能够获得长久生存的病例上,显得更为明显[4-6]。
近端胃切除术虽然保留了胃的部分功能,但是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解剖结构,丧失了贲门抗反流的功能;同时,保留的幽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胃排空。
所以,近端胃切除术后易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7]。
近年来,各种具有抗反流功能的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相继问世,使得近端胃切除术既可以部分保留胃的功能,又能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随着早期胃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比例的升高、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认识的深入以及抗反流术式的出现,近端胃切除术逐渐受到临床重视。
针对预计有良好预后的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病例,理想的术式应该是保留远端胃以提高生活质量,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防止反流。
目前,关于各种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抗反流效果及各种术式的优缺点争议较大,且相关的高级别研究证据和高影响力的文献偏少,公认的理想重建方式尚未建立。
本共识旨在推广各种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技术要点,评价各种术式的抗反流功效和优缺点,为临床上开展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提供指导。
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2020年11月,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联合发布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今天,我就这个最新的共识,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读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临床概念,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都代表着一种癌前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展为癌。
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但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肥厚性的胃炎、恶性贫血等。
癌前病变是指已经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1、萎缩与肠化(CAG)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
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
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又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分为轻、中、重3类;其中轻中度的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3、CAG和GIN都有癌变的可能根据肠型胃癌的Correa模式,发展路径为: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IN→胃癌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GIN均有发生胃癌的风险。
但癌变几率不同,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的风险依次增高。
胃黏膜萎缩范围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但一般经过异型增生阶段。
2020NCCN胃癌中文版指南2020V1修订
NCCN 指南——胃癌 2020.V1
- 1%-29%的标记物表现出不稳定性 -出现 5 个国家肿瘤组织(NCI)建议的标志或出现单核苷酸标志之一表现出不稳定性 · MSI-高(MSI-H)
Hale Waihona Puke NCCN 指南——胃癌 2020.V1
-≥30%的标记物表现出不稳定性 -出现 5 个 NCI 建议的标志或单核苷酸标志物中的 2 个及以上表现出不稳定性 3.PD-L1 检测;第一个栏目修改: ·在 PD-L1 染色的标本片中,至少存在 100 个肿瘤细胞,才被认为可以进行 PD-L1 评估。 六、GAST-B 病理检查及生物标记检测原则 5 of 6 1.下一代测序,栏目修改:pembrolizumab 基于 PCR 检测的 MSI,IHC 检测的 MMR,CPS 检测的 PD-L1 表达。 2.新增液体活检部分 实体肿瘤的基因改变也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 DNA 被识别出来,也称为液体活检。液体活检尤其常用于已经不适宜因为监测疾病而需要的临床的活检的晚期 疾 病患者。对于胃癌组织释放的 DNA 所检测出的突变/改变有助于识别出可靶向的基因突变或者帮助评估治疗后肿瘤细胞克隆的变化。因此,对于不适合进行传统活检 的病 人,应考虑在 CLIA 通过的实验室中进行已经验证过的综合基因组测序。应当谨慎解读阴性结果,因此该结果的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肿瘤基因突变或扩增的存在。
·在“部分情况下有用”的栏目下新增:“氟尿嘧啶+伊立替康+雷莫芦单抗” 十一、GAST-F 全身治疗原则 7 of 13 1.移除 5-FU+四氢叶酸方案 2.术后放化疗的描述文本更新 3.氟尿嘧啶:同期放疗的剂量改动 4.手术化疗,新增氟嘧啶+奥沙利铂的方案 十二、GAST-F 全身治疗方案 9 of 13 1.一线治疗方案;首选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新增方案 ·卡培他滨 625mg/m2 PO BID 第 1-14 天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
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前存在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状态;癌前病变;诊断;治疗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腺癌等。
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1]。
食管癌的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高发地区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我国约90%的食管癌病理类型为鳞癌;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2]。
食管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早期食管癌经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3-4]。
食管癌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筛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美国胃肠病学会[5]、英国胃肠病协会[6]、我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均已就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癌前状态(巴雷特食管)的诊治和监视制定了指南和共识意见[7]。
但对于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其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2020年,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8-9],提出和规范了我国食管癌前状态和病变的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最新《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评估和监测
最新《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解读: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评估和监测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不仅可引起各种消化不良症状,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中的萎缩性胃炎存在发展为胃癌的潜在风险,因此受到医患双方重视,对症治疗、评估风险、降低癌变风险和定期内镜监测是慢性胃炎管理的主要措施。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1],对临床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慢性胃炎的诊治取得新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7年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进行了更新,制定了《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3年,上海)》(以下简称2023版胃炎指南)[2],现就2023版胃炎指南中有关萎缩性胃炎的癌变风险分层、内镜监测策略等内容作一解读。
一、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发生风险和相关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少数由自身免疫引起,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一项长达15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癌的HR 为5.8,95%置信区间为2.7-15.3,而萎缩性胃炎导致的胃癌的HR达9.1,95%置信区间为2.9~30.0[3].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罹患胃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10倍,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数情况下病情较稳定,进展缓慢,但仍有一定癌变概率。
一项随访10年的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年胃癌发生率分别为0.1%、0.25%[4]o哪些萎缩性胃炎具有更高的病变进展、甚至癌变风险?对胃癌前病变的内镜随访研究表明,胃体部萎缩、肠上皮化生的病变进展比例较胃窦部高,提示胃体部癌前病变,尤其是肠上皮化生具有更高的病变进展风险[5]。
大量研究证实,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与萎缩、肠上皮化生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因此,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应根据萎缩、肠上皮化生的范围、程度,结合患者的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胃癌家族史等综合评估胃癌发生风险。
2024年胃癌CSCO指南更新
03
诊断与分期评估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出现上腹 不适、消化不良等;随着病情发展, 症状逐渐明显,如腹痛、呕血、黑便 、血便等。
诊断方法
主要包括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 CT检查等。其中,胃镜检查是胃癌诊 断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 并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分期评估系统与标准
03
根据肿瘤部位和分期,可选择不同的术式,如远端 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等。
药物治疗策略及方案优化
药物治疗在胃癌治疗中占据 重要地位,包括化疗、靶向 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靶向治疗针对胃癌特定的分 子靶点,如HER2阳性患者可 使用曲妥珠单抗等。
化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 病理类型、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考虑。
家属参与治疗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 疗过程,如陪伴患者就诊、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等, 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效 果。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更新亮点回顾
01
更新了胃癌的诊断和分期标准, 更加精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03
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胃癌治疗中 的重要性,推动综合治疗模式的
发展。
02
引入了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包 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为患
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逐渐 受到重视,如PD-1抑制剂等 。
放射治疗在胃癌中作用
01
放射治疗在胃癌治疗中主要作为 辅助治疗手段,用于术前或术后 。
02
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 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切除率。
术后放疗主要针对局部复发或淋 巴结转移风险较高的患者,以降 低复发风险。
03
放疗技术不断进步,如三维适形 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提高了放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2020年)》要点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41万例,属于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如何应对胃的癌前状态和病变成为胃癌筛查和预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欧洲消化内镜学会近期推出了胃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处理共识,我国也有针对胃低级别IN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表明国内外专家对于该领域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尚缺乏完整的针对胃的癌前状态和病变的系统性共识。
一、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
【陈述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属于癌前状态,胃上皮内瘤变(GIN)属于癌前病变,二者均有胃癌发生风险。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陈述2】病理学证实的化生性萎缩是判断胃黏膜萎缩的可靠指标。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陈述3】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缩性胃炎(CAG)(伴或不伴肠化生)具有较高的胃癌发生风险,胃镜检查时需重视胃体黏膜的活检。
证据质量:
中推荐等级:高
【陈述4】CAG和肠化生的防控目标是避免其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早期胃癌。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二、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分期
【陈述5】高清染色内镜在诊断胃黏膜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方面均优于普通白光内镜。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陈述6】高清染色内镜(无论有无放大功能)可用来诊断胃黏膜癌前状态,指导精确活检并
进行临床分期。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陈述7】高清染色放大内镜下的“亮蓝嵴”有助于判断肠化生的存在和范围。
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中
【陈述8】高清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若可见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病变具有明确的边界,且表面腺管开口形态和(或)微血管形态存在异常,即提示存在进展为HGIN的可能。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陈述9】为能精准判断萎缩性胃炎的范围和程度,建议内镜检查时至少于胃窦、胃体和胃角各取1块胃黏膜组织,并分瓶标注,有其他可疑病变时单独活检。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高
【陈述10】判断CAG的严重程度建议采用胃炎评价(OLGA)系统或基于肠化生的胃炎评价系统(OLGIM)系统。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高
【陈述11】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和胃泌素17有助于判断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和程度。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陈述12】对于CAG、肠化生和皮内瘤变(IN),建议常规检测H.pylori 感染,可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组织学或血清学检测方法。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三、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治疗
【陈述13】根除H.pylori是治疗CAG的首要措施,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从而降低胃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陈述14】根除H.pylori尽管很难短期逆转肠化生,但是对于并存肠化
生的萎缩有干预作用。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陈述15】根除H.pylori有助于阻断LGIN进展为HGIN或胃癌。
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中
【陈述16】胃黏膜HGIN和早期胃癌建议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陈述17】对于内镜下有清晰边界的胃黏膜LGIN,可考虑内镜微创治疗。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陈述18】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行内镜治疗后,根除H.pylori有助于防止胃癌复发和异时性胃癌的发生。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高
【陈述19】胃黏膜保护剂、叶酸、中药制剂对包括CAG在内的胃癌前状态有一定治疗作用。
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中
四、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监测和随访
【陈述20】累及全胃的重度CAG(OLGA系统和OLGIM系统分期为和期)建议每1~2年复查高清内镜,轻中度、局限于胃窦的CAG建议每3年复查胃镜。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高
【陈述21】肠化生的随访策略取决于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可每2~3年复查胃镜。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陈述22】高清染色内镜显示边界不清的LGIN建议每年复查高清染色内镜,边界清晰、未行内镜治疗的LGIN建议每6个月复查高清染色内镜。
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中
【陈述23】行内镜下治疗的IN或早期胃癌,建议治疗后3~6个月复查高清染色内镜,并按照胃黏膜的基础状态确定随访间隔。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陈述24】合理的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监测、随访,对于胃癌发生风险较高的对象尤其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中
五、结语
本共识是我国首部关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处理策略的专家共识,针对癌前状态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制定了详尽的推荐意见。
本共识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部分条目尚缺乏有力的临床证据支撑,
尤其是缺少国内的高质量研究结果,但不妨碍本共识对于该类疾病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期待其在我国今后胃癌防控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