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师教育-中考数学总复习:28特殊三角形--知识讲解(附培优提高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特殊三角形—知识讲解(提高)
【考纲要求】
【高清课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考纲要求】
1.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会识别这三种图形;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 能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
3. 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性质:
(1)具有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2)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4)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且都等于60°.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中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共有三条.
3.判定: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点诠释:
(1)腰、底、顶角、底角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概念;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性质:
(1)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5)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
(1)直角三角形中,S Rt△ABC=ch=ab,其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h为斜边上的高;
(2)圆内接三角形,当一条边为直径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两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为斜边.【典型例题】
类型一、等腰三角形
1.(2020秋•自贡期末)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α.以OC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OCD,连接AC、AD.
(1)当α=150°时,试判断△A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探究:当a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
【思路点拨】(1)首先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证明△BOC≌△ADC,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出∠ADO的度数,由此即可判定△AOD的形状;
(2)利用(1)和已知条件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答案与解析】
解:(1)∵△OCD是等边三角形,
∴OC=CD,
而△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
∵∠ACB=∠OCD=60°,
∴∠BCO=∠ACD,
在△BOC与△ADC中,
∵,
∴△BOC≌△ADC,
∴∠BOC=∠ADC,
而∠BOC=α=150°,∠ODC=60°,
∴∠ADO=150°﹣60°=90°,
∴△ADO是直角三角形;
(2)∵设∠CBO=∠CAD=a,∠ABO=b,∠BAO=c,∠CAO=d,
则a+b=60°,b+c=180°﹣110°=70°,c+d=60°,a+d=50°∠DAO=50°,
∴b﹣d=10°,
∴(60°﹣a)﹣d=10°,
∴a+d=50°,
即∠CAO=50°,
①要使AO=AD,需∠AOD=∠ADO,
∴190°﹣α=α﹣60°,
∴α=125°;
②要使OA=OD,需∠OAD=∠ADO,
∴α﹣60°=50°,
∴α=110°;
③要使OD=AD,需∠OAD=∠AOD,
∴190°﹣α=50°,
∴α=140°.
所以当α为110°、125°、140°时,三角形AOD是等腰三角形.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等知识,根据旋转前后图形不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把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折叠两次后,得到的一个小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
【答案】.
2.已知: 如图, 菱形ABCD中, E、F分别是CB、CD上的点,BE=DF.
(1)求证:AE=AF.
(2)若AE垂直平分BC,AF垂直平分CD,求证:△AEF为等边三角形.
【思路点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答案与解析】
(1)∵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B=∠D ,
又∵BE=DF,∴≌.
∴AE=AF.
(2)连接AC, ∵AE垂直平分BC,AF垂直平分CD,
∴AB=AC=AD,
∵AB=BC=CD=DA ,
∴△ABC和△ACD都是等边三角形.
∴, .
∴.
又∵AE=AF ∴是等边三角形.
【总结升华】此题涉及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举一反三:【高清课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例4】
【变式】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使AE=BD,连接CE、DE.
求证:CE=DE.
【答案】延长BD到F,使DF=BC,连接EF,
∵等边△ABC,
∴AB=BC=AC,∠B=60.
∵BF=BD+DF,BE=AB+AE,AE=BD,BC=DF,
∴BF=BE,
∴等边△BEF,
∴EF=BE,∠F=∠B,
∴△BCE≌△FDE(SAS).
∴CE=DE.
类型二、直角三角形
3.(2020秋•东海县校级期中)如图,△ABC中,CF⊥AB,垂足为F,M为BC的中点,E为AC上一点,且ME=MF.
(1)求证:BE⊥AC;
(2)若∠A=50°,求∠FME的度数.
【思路点拨】(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MF=BM=CM=BC,再求出
ME=BM=CM=BC,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BMF+∠CME,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答案与解析】(1)证明:∵CF⊥AB,垂足为F,M为BC的中点,
∴MF=BM=CM=BC,
∵ME=MF,
∴ME=BM=CM=BC,
∴BE⊥AC;
(2)解:∵∠A=50°,
∴∠ABC+∠ACB=180°﹣50°=130°,
∵ME=MF=BM=CM,
∴∠BMF+∠CME=(180°﹣2∠ABC)+(180°﹣2∠ACB)
=360°﹣2(∠ABC+∠ACB)
=360°﹣2×130°
=100°,
在△MEF中,∠FME=180°﹣100°=80°.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2)中整体思想的利用.
4.如图,△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交DC于F,BD分别交CE,AE于点G、H.试猜测线段AE和BD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ACD 和△B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证明全等提供了等线段的条件. 【答案与解析】猜测 AE =BD ,AE ⊥BD. 理由如下:
∵∠ACD =∠BCE =90°,
∴∠ACD +∠DCE =∠BCE +∠DCE ,即∠ACE =∠DCB . ∵△ACD 和△B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 =CD ,CE =CB . ∴△ACE ≌△DCB (SAS ). ∴AE =BD ,∠CAE =∠CDB . ∵∠AFC =∠DFH ,
∴∠DHF =∠ACD =90°, ∴AE ⊥BD .
【总结升华】两条线段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两种. 举一反三:
【变式】 .以等腰三角形AOB 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 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 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 1BB 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n =________. 【答案】
.
类型三、综合运用
5 .(2012•牡丹江)如图①,△ABC 中.AB=AC ,P 为底边BC 上一点,PE⊥AB,PF⊥AC,CH⊥AB,垂足分别为E 、F 、H .易证PE+PF=CH .证明过程如下:
如图①,连接AP .
∵PE⊥AB,PF⊥AC,CH⊥AB, ∴ABP S △=
12AB•PE,ACP S △=12AC•PF,ABC S △=1
2
AB•CH.
又∵ABP ACP ABC S S S +=△△△, ∴
12AB•PE+12AC•PF=1
2
AB•CH.∵AB=AC,∴PE+PF=CH. (1)如图②,P 为BC 延长线上的点时,其它条件不变,PE 、PF 、CH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2)填空:若∠A=30°,△ABC 的面积为49,点P 在直线BC 上,且P 到直线AC 的距离为PF ,当PF=3时,则AB 边上的高CH=______.点P 到AB 边的距离PE=________.
【思路点拨】运用面积证明可使问题简便,(2)中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与解析】
(1)如图②,PE=PF+CH .证明如下: ∵PE⊥AB,PF⊥AC,CH⊥AB,
∴ABP S △=
12AB•PE,ACP S △=12AC•PF,ABC S △=1
2
AB•CH, ∵ABP S △=ACP S △+ABC S △, ∴
12AB•PE=12AC•PF +1
2
AB•CH, 又∵AB=AC, ∴PE=PF+CH;
(2)∵在△ACH 中,∠A=30°,
∴AC=2CH.
∵ABC S △=1
2
AB•CH,AB=AC , ∴
1
2
×2CH•CH=49, ∴CH=7. 分两种情况:
①P 为底边BC 上一点,如图①. ∵PE+PF=CH,
∴PE=CH -PF=7-3=4;
②P 为BC 延长线上的点时,如图②. ∵PE=PF+CH, ∴PE=3+7=10.
故答案为7;4或10.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的面积,难度适中.
6.在△ABC中,AC=BC,,点D为AC的中点.
(1)如图1,E为线段DC上任意一点,将线段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DF,连结CF,过点F作,交直线AB于点H.判断FH与FC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如图2,若E为线段DC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
【思路点拨】根据条件判断FH=FC,要证FH=FC一般就要证三角形全等.
【答案与解析】(1)FH与FC的数量关系是:.
延长交于点G,
由题意,知∠EDF=∠ACB=90°,DE=DF.
∴DG∥CB.
∵点D为AC的中点,
∴点G为AB的中点,且.
∴DG为的中位线.
∴.
∵AC=BC,
∴DC=DG.
∴DC- DE =DG- DF.
即EC =FG.
∵∠EDF =90°,,
∴∠1+∠CFD =90°,∠2+∠CFD=90°. ∴∠1 =∠2. ∵与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F =∠DGA = 45°. ∴∠CEF =∠FGH = 135°. ∴△CEF ≌△FGH . ∴ FH=FC .
(2)FH 与FC 仍然相等.
【总结升华】对于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要记住并能灵活运用,注重积累解题思路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 举一反三:
【高清课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例7】
【变式】如图, △ABC 和△C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B,C,D 在一条直线上,点M 是AE 的中
点,下列结论:①tan ∠AEC=
CD
BC
; ②S ⊿ABC +S ⊿CDE ≥S ⊿ACE ; ③BM ⊥DM;④BM=DM.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D.
中考总复习:全等三角形—巩固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a ,则它的面积是( )
M
E
C
A
A .a 2
B .a 2
C .a 2
D .a 2
2.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E ,若AC 平分∠DAB ,AB=AE ,AC=AD .那么在下列四个结论中:(1)AC ⊥BD ;(2)BC=DE ;(3)∠DBC=
1
2
∠DAB ;(4)△ABE 是正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 A .(1)和(2) B .(2)和(3) C .(3)和(4) D .(1)和(4)
3.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BAC=90°,在底边BC 上截取BD=AB ,过D 作DE ⊥BC 交AC 于E ,连接AD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4.如图,三角形纸片ABC 中,∠B=2∠C ,把三角形纸片沿直线AD 折叠,点B 落在AC 边上的E 处,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AC=AD+BD B .AC=AB+BD C .AC=AD+CD D .AC=AB+ CD
5.(2012•镇江)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
A.5
1
1()32
a ⨯ B .
511()23a ⨯ C .611()32a ⨯ D. 611()23
a ⨯ 6.(2020•本溪校级二模)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P ,作PE⊥AC 于E ,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 时,连PQ 交AC 边于D ,则DE 的长为( )
A .
B .
C .
D .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7.如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
① AD=BE ;② PQ ∥AE ;③ AP=BQ ;④ DE=DP ; ⑤ ∠AOB=60°. 恒成立的有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8.(2020•鄂尔多斯)如图,△ABC 中,∠C=90°,CA=CB ,点M 在线段AB 上,∠GMB=∠A,BG⊥MG,垂足为G ,MG 与BC 相交于点H .若MH=8cm ,则BG= cm .
9.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和为3,斜边上的高为25
5
,则斜边的长为 .
1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BPC是等边三角形,则△CDP的面积是_________;△BPD 的面积是_________.
11.如图,P是正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若将△PAC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
得到△P′AB ,则点P与点P′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APB=_________.
12..以等腰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n=________.
三、解答题
13. 已知:在△ABC中,∠ABC=90°,点E在直线AB上,ED与直线AC垂直,垂足为D,且点M为EC中
点,连接BM,DM.
(1)如图1,若点E在线段AB上,探究线段BM与DM及∠BMD与∠BCD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你得到的结论;
(2)如图2,若点E在BA延长线上,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若点E在AB延长线上,请你根据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BM与DM及∠BMD与∠BCD所满足的数量关系.
14. (1) 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AE,BF交于点O,∠AOF=90°.
求证:BE=CF.
图1
(2) 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H,F,G分别在边AB,BC,CD,DA上,EF,GH交于点O,∠FOH=90°,
EF=4.求GH的长.
图2
(3) 已知点E,H,F,G分别在矩形ABCD的边AB,BC,CD,DA上,EF,GH交于点O,∠FOH=90°,EF=4.直
接写出下列两题的答案:
①如图3,矩形ABCD由2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求GH的长;
②如图4,矩形ABCD由n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求GH的长(用n的代数式表示).
图3图4
15.①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意一点,P是BC延长线上一点,N是∠DCP的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求证:AM=MN.
下面给出一种证明的思路,你可以按这一思路证明,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证明.
证明:在边AB上截取AE=MC,连ME.正方形ABCD中,∠B=∠BCD=90°,
AB=BC.∴∠NMC=180°—∠AMN—∠AMB=180°—∠B—∠AMB=∠MAB=∠MAE.
(下面请你完成余下的证明过程)
②若将①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如图2),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时,结论AM=MN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
③若将①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边形ABCD…X”,请你做出猜想:
当∠AMN=_____________°时,结论AM=MN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
16.(2020秋•江阴市期中)如图,△ABC中,∠C=Rt∠,AB=5cm,BC=3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 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出发2秒后,求△ABP的周长.
(2)问t为何值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3)另有一点Q,从点C开始,按C→B→A→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P、Q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此题采取排除法做.
(1)AB=AE,所以△ABE是等腰的,等腰三角形底角∠AEB不可能90°,所以AC⊥BD不成立.排
除A,D;(2)∵AC平分∠DAB,AB=AE,AC=AD.∴△DAE≌△CAB,∴BC=DE成立,排除C.3.【答案】D.
【解析】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所以∠B=∠C=45°,又DE⊥BC,所以∠DEC=∠C= 45°,所以△EDC是等腰三角形,BD=AB,所以△ABD是等腰三角形,∠BAD=∠BDA,而∠EAD=
90°-∠BAD,∠EDA=90°-∠BDA,所以∠EAD=∠EDA,所以△EAD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图中等
腰三角形共4个.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证得AB=AE,BD=DE,DE=EC.据此可以对以下选项进行一一判定.选B.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过P作PF∥BC交AC于F.
∵PF∥BC,△ABC是等边三角形,
∴∠PFD=∠QCD,△APF是等边三角形,
∴AP=PF=AF,
∵PE⊥AC,
∴AE=EF,
∵AP=PF,AP=CQ,
∴PF=CQ.
∵在△PFD和△QCD中,

∴△PFD≌△QCD(AAS),
∴FD=CD,
∵AE=EF,
∴EF+FD=AE+CD,
∴AE+CD=DE=AC,
∵AC=1,
∴DE=.
故选:B.
二、填空题
7.【答案】①②③⑤.
【解析】提示:证△ACD≌△BCE, △ACP≌△BCQ.
8.【答案】4.
【解析】如图,作MD⊥BC 于D ,延长DE 交BG 的延长线于E , ∵△ABC 中,∠C=90°,CA=CB , ∴∠ABC=∠A=45°, ∵∠GMB=∠A, ∴∠GMB=∠A=22.5°, ∵BG⊥MG, ∴∠BGM=90°,
∴∠GBM=90°﹣22.5°=67.5°, ∴∠GBH=∠EBM﹣∠ABC=22.5°. ∵MD∥AC,
∴∠BMD=∠A=45°,
∴△BD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D=DM,
而∠GBH=22.5°, ∴GM 平分∠BMD, 而BG⊥MG,
∴BG=E G ,即BG=BE ,
∵∠MHD+∠HMD=∠E+∠HMD=90°, ∴∠MHD=∠E,
∵∠GBD=90°﹣∠E,∠HMD=90°﹣∠E, ∴∠GBD=∠HMD,
∴在△BED 和△MHD 中,

∴△BED≌△MHD(AAS ), ∴BE=MH, ∴BG=MH=4. 故答案是:4.
9.5【解析】设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则a +b =3,2
2
2
a b c +=,
11
22
ab c =⨯55,代入即可.
10.【答案】1, .
【解析】
∵△BPC 是等边三角形,∴∠PCD=30° 做PE ⊥CD,得PE=1,即△CDP 的面积是=1
2
×2×1=1; 根据即可推得BCD
BPD
BPC
PCD
S
S
S
S
+=+.
11.【答案】6 ,150°.
12.【答案】. 三、解答题
13.【答案与解析】
(1)结论:BM=DM ,∠BMD=2∠BCD .
理由:∵BM 、DM 分别是Rt △DEC 、Rt △EBC 的斜边上的中线, ∴BM=DM=
1
2
CE ; 又∵BM=MC ,∴∠MCB=∠MBC ,即∠BME=2∠BCM ; 同理可得∠DME=2∠DCM ;
∴∠BME+∠DME=2(∠BCM+∠DCM ),即∠BMD=2∠BCD .
(2)在(1)中得到的结论仍然成立.即BM=DM ,∠BMD=2∠BCD 证法一:∵点M 是Rt △BEC 的斜边EC 的中点,
∴BM=
1
2EC=MC ,又点M 是Rt △BEC 的斜边EC 的中点, ∴DM=1
2
EC=MC ,
∴BM=DM ;
∵BM=MC ,DM=MC ,
∴∠CBM=∠BCM ,∠DCM=∠CDM ,
∴∠BMD=∠EMB+∠EMD=2∠BCM+2∠DCM=2(∠BCM+∠DCM )=2∠BCD , 即∠BMD=2∠BCD .
证法二:∵点M 是Rt △BEC 的斜边EC 的中点, ∴BM=
1
2EC=ME ; 又点M 是Rt △DEC 的斜边EC 的中点, ∴DM=
1
2
EC=MC , ∴BM=DM ;
∵BM=ME ,DM=MC ,
∴∠BEC=∠EBM,∠MCD=∠MDC,
∴∠BEM+∠MCD=∠BAC=90°-∠BCD,
∴∠BMD=180°-(∠BMC+∠DME),=180°-2(∠BEM+∠MCD)=180°-2(90°-∠BCD)=2∠BCD,即∠BMD=2∠BCD.
(3)所画图形如图所示:
图1中有BM=DM,∠BMD=2∠BCD;
图2中∠BCD不存在,有BM=DM;
图3中有BM=DM,∠BMD=360°-2∠BCD.
解法同(2).
14.【答案与解析】(1) 证明:
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B=BC,∠ABC=∠BCD=90°,
∴∠EAB+∠AEB=90°.
∵∠EOB=∠AOF=90°,
∴∠FBC+∠AEB=90°,∴∠EAB=∠FBC,
∴△ABE≌△BCF,∴BE=CF.
(2) 解:如图2,过点A作AM//GH交BC于M,
过点B作BN//EF交CD于N,AM与BN交于点O/,
则四边形AMHG和四边形BNFE均为平行四边形,
∴EF=BN,GH=AM,
∵∠FOH=90°, AM//GH,EF//BN, ∴∠NO/A=90°,
故由(1)得, △ABM≌△BCN,∴AM=BN,
∴GH=EF=4.
(3) ①8.②4n.
15.【答案与解析】(1)∵AE=MC,∴BE=BM, ∴∠BEM=∠EMB=45°,
∴∠AEM=1355°,
∵CN平分∠DCP,∴∠PCN=45°,∴∠AEM=∠MCN=135°
在△AEM和△MCN中:∵∴△AEM≌△MCN,∴AM=MN
(2)仍然成立.
在边AB上截取AE=MC,连接ME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B=∠ACB=60°,
∴∠ACP=120°.
∵AE=MC,∴BE=BM
∴∠BEM=∠EMB=60°
∴∠AEM=120°.
∵CN平分∠ACP,∴∠PCN=60°,
∴∠AEM=∠MCN=120°
∵∠CMN=180°—∠AMN—∠AMB=180°—∠B—∠AMB=∠BAM
∴△AEM≌△MCN,∴AM=MN
(3)
16.【答案与解析】解:(1)如图1,由∠C=90°,AB=5cm,BC=3cm,
∴AC=4,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
∴出发2秒后,则CP=2,
∵∠C=90°,
∴PB==,
∴△ABP的周长为:AP+PB+AB=2+5+=7.
(2)①如图2,若P在边AC上时,BC=CP=3cm,
此时用的时间为3s,△BCP为等腰三角形;
②若P在AB边上时,有三种情况:
i)如图3,若使BP=CB=3cm,此时AP=2cm,P运动的路程为2+4=6cm,
所以用的时间为6s,△BCP为等腰三角形;
ii)如图4,若CP=BC=3cm,过C作斜边AB的高,根据面积法求得高为2.4cm,
作CD⊥AB于点D,
在Rt△PCD中,PD===1.8,
所以BP=2PD=3.6cm,
所以P运动的路程为9﹣3.6=5.4cm,
则用的时间为5.4s,△BCP为等腰三角形;
ⅲ)如图5,若BP=CP,此时P应该为斜边AB的中点,P运动的路程为4+2.5=6.5cm 则所用的时间为6.5s,△BCP为等腰三角形;
综上所述,当t为3s、5.4s、6s、6.5s时,△BCP为等腰三角形
(3)如图6,当P点在AC上,Q在AB上,则PC=t,BQ=2t﹣3,∵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t+2t﹣3=3,
∴t=2;
如图7,当P点在AB上,Q在AC上,则AP=t﹣4,AQ=2t﹣8,∵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t﹣4+2t﹣8=6,
∴t=6,
∴当t为2或6秒时,直线PQ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