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五四著名人物的辩论

合集下载

鲁迅向左 胡适向右

鲁迅向左 胡适向右
宽容,还是不宽容?
回到邵建的《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书中,读到那场近一百年前发生在胡适与鲁迅之间的分歧,看起来只是倡导白话文的同时,给不给文言留恋者以申辩权利的意见之争,看起来只是改造国民性还是建立宪政的何种自由主义路径之争,其实,显露的还是“宽容”与“不宽容”的问题。我期待一种和平的景象,批判胡适的人能够理解胡适,他和他的思想遗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21世纪,他从事的呐喊事业永远是中国知识分子担当的楷模。就像邵建那样,通过客观求证和对真相的还原来重整思想者的遗产。这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两个逃离祖国的捷克人,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结果,时间扭曲的记忆,再也找不到一丝的归属感。于是,所有的叙述都聚集到这样一个起点:全球化的现实、大同世界的历史和普世主义价值,能不能让所有新的精神历程,从“宽容”出发。
而邵建是客观地、审慎地、心平气和地走进这块“是非之地”。他更多的是还原了胡适与鲁迅“两种不同的价值遗产”。尽管批评了鲁迅的价值一元论,但邵建强调,启蒙的意义不可低估,但进而又指出,“不能以思想启蒙之一元排斥比如制度建构的他元。”
胡、鲁的相同与相异
邵建的“还原”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知识论开始,东方式的“知识意志上的绝对自信”和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知识不确定性的两种知识观取向,导致了二人对“宽容伦理”、“怨恨伦理”截然不同的伦理态度。这两种伦理态度可能也和他们各自赴美国留学和日本留学经历中受到的东西方知识观的强化有关,也必然来自于童年。
胡适还是鲁迅?对于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可能不是简单的学术思想和文化选择问题。鲁迅是自由左翼,相形之下,胡适属自由靠右。五四后的胡适,在未放弃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启蒙的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改良和制度建构的努力上。而鲁迅穷其一生行走的是他改造国民性的呕心沥血的启蒙之路。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渊源与贡献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渊源与贡献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渊源与贡献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鲁迅作为这一运动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鲁迅的渊源出发,探讨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鲁迅的渊源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在青年时期就深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熏陶,这对他后来的文化觉醒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曾就读于梅庵书院,接受了传统古典文化的教育。

然而,他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望逐渐开启了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思索之路。

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紧密联系1. 鲁迅对西方现代思想的接触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触了西方现代思想,如马克思主义、达尔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等。

这些思想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封建传统对于国家发展的阻碍。

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潮的先驱,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思想基础。

2. 文化觉醒与文学创作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大胆表现了他内心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痛苦处境的关怀。

他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直截了当地批判了封建传统和社会不公,并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这些作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教育与文化启蒙鲁迅在广州时任职于大公报,他通过报刊撰写大量的文章,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文化教育事业,为广大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和新文化观念。

他的教育与启蒙工作对于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1. 思想启迪与精神支持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为五四运动的青年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他的文字深入人心,直指社会弊病,引发了广大青年的共鸣,并激励了他们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变革。

2. 国家主义与文化自觉鲁迅提倡的国家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他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自身价值,同时也呼唤着文化自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讲稿

鲁迅与五四以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一、鲁迅生平、著述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自1898年到南京求学和1902年赴日学医,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在经历了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鲁迅对梁启超的继承1903年以后的梁启超,思想和研究兴趣都开始转移,启蒙也再不是他的主要关注点了。

然而启蒙的时代要求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事实上,它已历史地落在了即将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肩上。

而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中最早承扬梁启超的人,则是鲁迅。

完全可以说,启蒙——五四时被重新界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致力终身的精神事业与追求,也是成就他为20世纪中国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最重要方面。

鲁迅接受梁启超的影响很早。

周作人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说:“癸卯(1903)年三月鲁迅给我一包书,内中便有《清议报》汇编八大册,《新民丛报》及《新小说》各三册”。

《清议报》于1901年12月出满一百期后停刊,而这时的《新民丛报》发行仅一年,《新小说》则刚开办不久,这样,从周作人谈及的情况看,是年才21岁出头的鲁迅已悉数阅读并保存了梁启超创办的这三种反响最大的报刊,继而又将它们全部另赠周作人,希望周作人也好好阅读。

批判灵魂痼疾寻找民族精魂_鲁迅与韩少功比较谈

批判灵魂痼疾寻找民族精魂_鲁迅与韩少功比较谈
韩少功在效仿鲁迅对民族灵魂痼疾进行探寻和 冷峻批判的同时,也保留了沈从文式的温情。韩少功 曾说:“真正伟大的人格就是既要看透这一切又充满 着博爱,原谅一切宽容一切去爱、去同情一切。”作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也是矛盾的,既有痛 恨更有眷恋,也许“乡土中凝结的传统文化……更多 地显示出生命的自然面貌”,所以韩少功在《暗示》中 通过“太平墟”这么一个保留着传统文化糟粕和精 华、保留着质朴的乡村情愫的精神归宿地与喧嚣的 现代都市的对比,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入反省、叩问与 质询,在与现代化城市的对峙中对以乡村为表征的 中华民族文化加入了更多的认同与肯定、深情与自
名作 欣赏
学苑撷英

批判灵魂痼疾 寻找民族精魂
—— —鲁迅与韩少功比较谈
□杨志芳(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关键词:鲁迅 韩少功 批判 重建 痼疾 精魂 摘 要:鲁迅与韩少功分别是在“五四”时期与“新时期”的中国突出的批判灵魂痼疾、寻找民族精魂的作家,二位作家 对国民性的批判、对灵魂痼疾的揭示是一脉相承的。比较而言,鲁迅更迫切地关注社会变革,因而在对民族灵魂痼疾的探寻 中虽含同情却更致力于批判;韩少功更关注的是民族个性的确立,所以在批判的同时更侧重于拯救与重建。同时,韩少功的 小说少了一些鲁迅小说中形象的具体性和丰富性,多了一些意义的象征性和朦胧性,更多地表现出神秘、抽象的意味。
书社,2000 年版。 [6] 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8 年版。
2009 . 8 127
“五四”时期,国家贫弱、民族危亡,人们处于历 史变动的大潮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生发出的救 亡图存意识充溢在人们的心胸。鲁迅对瞒和骗所造 成的愚昧、落后的国民性痛心疾首,于是站在启蒙主 义者的立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予 以揭露和批判,以求国民性的改造和健全。他指出, 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于它所造就的愚弱的国民性有着 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 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历史也就是奴性的 历史,“从前只有两样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难怪“狂人”从“写 着仁义道德”的史书上看到的是满纸的“吃人”,祥林 嫂会在族权、神权、夫权的压榨下满怀恐惧地走向死 亡,也难怪会出现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成 为可怜又可笑的“斯文人”的孔乙己,一个被生活折 磨的失去光彩的闰土,一个看到七大人玩屁塞和吸 鼻烟就败下阵来的“坚强”的爱姑。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说起鲁迅,最先想到的是他写的《狂人日记》,它以狂人的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达对以封建制度、礼教为主体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抗,更是揭示了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

“从来如此,便对吗”是狂人对吃人这一行为的提问,也是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礼制的提问,他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封建文化存在的意义,它还有继承下来的价值吗?在这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下,那些受封建礼制教育的国民却是腐朽愚昧的、麻木不仁的,对于国家的存亡好似不关他们的事,面对同胞被残害的场景,他们不会流露出半分同情。

鲁迅尖锐地批判封建传统礼制是有理由的,与之有共同想法的陈独秀、胡适也同样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去,在这场运动中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的理论。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仁义道德成为一种假象,覆盖在它下面的是“吃人”的本质,这在鲁迅看来是何其的悲哀。

国民受封建专制毒害之深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的妄图遵孔复古就可以看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他希望国民能从那“吃人”的礼制枷锁中走出来。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鲁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支持者,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就有救国的一腔热血,于是他选择去学医以望学成之后上战场救死扶伤,可这一梦想被现实打破,在日求学期间亲眼看到身体健壮的国人麻木不仁,思想腐朽,精神颓败,这一目令他气愤,激起了他弃医从文的决心,想要以文艺运动来拯救国民。

1907年夏,鲁迅酝酿了一场文艺运动,他和二弟联合许寿裳等人试图创办《新生》文艺杂志,但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这并没有浇灭他的热情,后来他在《河南》刊物上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文章,而他的《摩罗诗力说》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论的终结与现代文论的开端。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钱玄同与鲁迅共同战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

但五四运动的风暴一过,钱玄同当年向封建文化冲锋的豪情逐渐消失,与转向左翼的鲁迅分道扬镳了。

并且还激烈地反对鲁迅宣扬“左联”的革命观点。

1932年11月,鲁迅从上海来到北平探亲。

当时,钱宣通担任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学生们想邀请鲁迅在学校发表演讲。

在不知道鲁迅地址的情况下,他们满怀信心地问钱玄同:,
励志演讲
没想到,钱宣通“像炸弹爆炸一样喊道:‘我不知道!我不认识一个姓吕的人!’”学生们非常生气。

他们决定自己去找鲁迅。

钱宣通还威胁学生说:"如果鲁迅来师范大学演讲,我就不当导演了!"尽管受到了他的恐吓,学生们还是邀请了鲁迅先生,并把钱的态度告诉了鲁迅。

鲁迅深情地说:“钱玄同真傲慢!”11月27日,鲁迅先生冲破重重障碍,在北平师范大学发表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北平青年。

钱宣通听到这个消息很尴尬,但他没有辞职。

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五四运动中一位伟大的反封建将领,钱玄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上海后,他写了一篇讽刺钱玄同的打油诗: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为什么不赌猪头,抵制辩证法呢。

论鲁迅小说创作与“五四”文学观的错位

论鲁迅小说创作与“五四”文学观的错位

J a n .2 0 1 5
论 鲁 迅 小说 创 作 与 “ 五 四’ ’文 学观 的错 位
徐 琰
(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7 )

要:鲁迅创作与 “ 五四” 文学理论 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形式 、内容和时间三个方面。形式上 ,白话文运动的推广 带来了文学
二 、启 蒙话语 的失 效
“ 五 四” 白话 文运 动 是 新文 学运 动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但是它并 不能从根本上实现 文学 的现代 转
型 。因此 ,继 胡适之后 ,陈独 秀又从 内容上 规定 了
1 9 1 7 年1 月 1日胡适发表 《 文学改 良刍议》 , 拉开了 “ 五 四”文学革命的序幕。此后 ,陈独秀、 钱玄 同 、刘 半农 、周作人 纷纷 撰文 ,在对传 统文 学 大加 挞伐 的同 时提 出 了构建新 文学 的理论设 想 。遗
憾 的是 ,初 期 的文学理 论大 多是从进 化 的文学史 观 出发 ,为文学 的现代 化寻找话 语支撑 ,二 元对 立思 维下 的文 学重构 并没 有真 正解 决 新文 学 “ 写什么” 的问题 。正 如 茅 盾 所 说 : “ 那 时 候 ,参 加 ‘ 反 封
语 言 的审 美效果 时 , 简 言 之 ,只 有 当它 成为 文 体学
集 《 呐喊》与 《 彷徨》更代表 了中国现代小说 的 开始与成熟 ,这种里程碑式的界定充分体现了鲁迅
在 “ 五 四” 文 学 革 命 中 的重 要 意 义 。但 是 ,文 学
时, 才算得上文学的研究 。 ” 从 《 尝试集》 的创 作 中,我 们可 以发 现 ,白话 尽管 成为 了现代 文学 的
工具性 的重蹈 ,而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实现通顺 明白的目标之外 , 还 以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探索文学 的本 体性发展 ;在 内容上 ,新 文学的建设是 以反叛传统为起点 的,但在鲁迅小说 中,传统文化 以其 巨大 的吸附性赋予了人物斩 不断的民族 劣根性 ,从而造成 了中西方 文化 的话语断层 ; 在 时间上 ,鲁迅虽被誉为 “ 新文学主将” , 但他 在文学理论 的初创期并 不十分活跃 ,其文学创作滞

五四悖论

五四悖论

五四悖论逻辑学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鲁迅的悖论)讲四个矛盾:价值判断的矛盾,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矛盾,人物自身的矛盾,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的五四,是指学生运动,也就是运动本身的那些人和事,而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被运动当事人和后来人“说”出来的运动。

五四的那些人和事,其实还是清楚的。

主要还是“说”的成分加入,使五四越来越带有不确定性。

后人的言说,解释,使人们对五四的理解的边际不断扩张。

陈平原也说:经由一次次的言说,关于五四的印象,逐渐被修正、被简化、被凝固起来了。

“五四”之所以能吸引一代代读书人,不断跟它对话,并非“滥得虚名”,主要还是事件本身的质量决定的。

必须承认,一代代读者都跟它对话,这会造成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可只有当事件本身具备某种特殊的精神魅力以及无限丰富性,才可能召唤一代代的读者。

(中华读书报4月15日,走不出的五四)阿其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动地球,对于中国人来说,给我孔子和五四,我能撬动中国的历史。

谈传统必以孔子为至圣先师,谈现代化,一定要从五四开始。

(人物2009年5期:刘刚、李冬君:重温五四)传统与现代化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历史要看当事人怎样“做”和后来人怎样“说”。

确认当事人怎样“做”是事实判断。

理解后来人怎样“说”,是价值判断。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说”的问题。

一,五四性质的矛盾什么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文学的五四郁达夫的话(图片):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个要算个人的发见,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我而存在了。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二十四孝图卧冰割肉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只能是这样一些人:丧失了独立性的人(孔乙己,脱不掉长衫)缺乏个性的人(受到礼教束缚,祥林嫂)命运操纵在别人手里的人(女人)放纵的人,兽性的人(西门庆,黄世仁——无法无天,损有余补不足)郁达夫讲的五四的启蒙精神,国民性的重塑(救国与救人的问题)政治的五四(社会政治层面的定性)毛泽东政治上基本肯定,文化上有保留的肯定(越往后,保留越多,毛越来越成为正确路线、正确思想的代表)1939年的《五四运动》,他认为五四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微刊【五四文人的“骂战”】鲁迅:谁在心里骂我我就骂谁

微刊【五四文人的“骂战”】鲁迅:谁在心里骂我我就骂谁

鲁迅:谁在心里骂我我就骂谁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周作人、周建人以及族亲周冠五都撰文说:在孙辈中,对祖父周介孚的某些作为,最不以为然的,是大孙子鲁迅;而鲁迅的性格,却最像祖父。

鲁迅祖父好骂人的说法,后来在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的圈子里传开来了。

在朋友中,认为鲁迅生活中和文字中的机灵、幽默、讽刺、泼辣,是与其祖父的血脉有关。

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

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

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

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

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批评尤为激烈者为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21],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

以鲁迅、郭沫若和矛盾为例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婚恋观

以鲁迅、郭沫若和矛盾为例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婚恋观

出现 。在这 场变 革中 ,不但解放婚恋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 放 了中国女 性 ,让中 国女性逐步有 了人 身 自由权 、受教育权
和参政权 。
参 考 文 献 【 1 】 沈 奕 斐著. 被 建构 的女 g[ Ml 上 海 上海 人 民 出版社 , 2 0 0 5 . 【 2 1焦国成著. 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 [ M】 . 北京: 教 育科 建王朝的统治其实就是 男人们 的天下 ,女人不但 没有受教育权 和参政 权 ,甚至大多数 的女人都没有人身 自由 权 。在西方追求 自由 民主和个性解放 的思潮 的影 响下 ,政府 逐渐放宽 了政策 ,建立女子学堂 ,让适龄女学生可 以去学校 接受教育 ; 在人 身 自由上也不似 以往必须裹着小脚 只能呆在 家 中相夫教 子 ,可以走出家门去见识外 面的世界 ,甚至去参 与 国家政事 。而在家庭 伦理方 面 ,解 除 了三纲五常 的束缚 , 子女不在 唯长辈的话 是从 ,可 以 自由的选择婚恋对象 ,也从 侧 面默认 了婚姻 自由的主张 ; 妻子不在 以丈夫为天 ,那么她 们就可 以到外边 去寻找 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她们 的生活不仅 仅局 限在 家中相夫教子也不再之扮演着 贤妻 良母 的角色 ,她 们也可 以像男人那样 靠 自己的能力为家人打拼更有可能成 为 家之 主。这两点都是现实社会生活 中的真实改变 ,在相关 法 律 上 也 明确 的规 定 。男 女 平 等 , 女子又受教育权和参政权 , 而关 于婚恋 方面则规定 ,公 民有权利 自由选择恋爱和结婚 的 对象 ,父母 和其他人 没有权利干涉 ,还有一条就是可 以 自由 离婚 ,这条是推 翻封建 主义最 为有力度 的一条 。 四 、结 语 五 四时 期 是 我 国社 会 大 变 革 时期 ,这 一 时期 我 国 的思 想 发生 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 ,婚恋观也发生很大 的变化 ,促使原 本 畸形 残暴 的婚姻制度逐渐瓦解 , 自由民主的婚恋制度逐渐

中国新文学者的启蒙理想与百年命运——以鲁迅与“五四”为线索

中国新文学者的启蒙理想与百年命运——以鲁迅与“五四”为线索

作理念就一直 闪耀着道德理想的光芒 , 而写作 实 践在实际意义上也是一不会 满足于创造一种抽象 的文学观念 , 而希望 能够将 自己的文学观念转化为一种普遍 的启蒙实 践。但实 际上 , 文化传统 的历史制约与社会语境 的 现 实 压 力 , 得 新 文 学 者在 道 德 理 想 的实 践 之 使
路上 备尝苦 难 与艰辛 。鲁迅 在 10 98年就 呼唤 中 国
运动 中, 文学革命 也正是在一种质疑 旧文学与重 新估 定 一 切价 值 的基 调 中确 立 了现 代 中 国文学 的 新传统 。在这样承载着启蒙使命与道德理想 的变 革语 境 中 , 中国新 文学 比之后 来 的文 学 , 在道 德 理
想启 蒙 为使 命 的现代 知识 分 子 。这 是一 群 在漆 黑 漫 长 的 暗 夜 中开 始 独 自觉 醒 的人 , 一群 饱 受 暴 风
团、 创建政党 , 与启蒙 、 革命、 救亡等不同时代 的文 化 思 潮 发 生 了种 种 冲撞 , 擦 出 了 种 种火 花 。 在 摩
道术为天下裂 的现代 中国, 他们赋予 了 自己的文
脱 了为意识形态服务 的当代文学 同样也 “ 失去了
昔 日那种 特权 地位 。 而在 一 百年前 的 10 , ” 9 8年 对 于 “ 撄 人 心 ”的 传 统 诗 学 已失 望 的 鲁迅 在 西方 不 的摩 罗 诗人 那 里 , 发现 了诗歌 具有 一 种反 抗挑 战 、 争 天拒俗 的精 神力 量 , 因而 寄希 望 于 “ 摩罗诗 力 ” , “ 破 中 国之 萧 条 ” 2 ) 此 后 的五 四新 文 化 来 。f o 在 ]o ( P
东方论 坛
20年 第2 09 期
中国新文学者 的启 蒙理想 与百年命运

启蒙的两种路向——论“五四”前后胡适与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

启蒙的两种路向——论“五四”前后胡适与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
的差异进行了极有深度的分析。但两人基于对个人主义 主义》一文就专谈 了 “ 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
的 小同 理解而选择的不Ⅲ的 启蒙路向 也应当 是个不容忽 提出 既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一 I时须使个人担 1 负 : 系,
汤景 泰
( 复 大学 中文系 , 海
[ 摘
203 ) 043
要] “ 四”前后 ,胡适和鲁迅 因个人主 义理 解上 的差异而选择 了不 同的启 蒙路 向 。鲁迅从 独异 五
个人 与庸众的对立 中发现 了新 形式 的专制 ,在对料 学的 崇拜 中发现 了新 的迷 信 ,由此 为避 免独异 个人 的无 谓牺牲 而引 申出国民性 改造的 内涵 ,透露 出强烈的精英 意味 。胡适 则号 召每 个人 都 能一 面努力把 自己铸造 成 个人 ,另一面特立独行 ,敢说 老 实话 ,树 立科 学的人生观 ,希 望在 制度 的逐 步 完善 中实现 中国人 的 真正 启蒙.显示 出鲜 明的平 民 色彩 。但 在对启 蒙者个人 历 史地位 、作 用的设 定方 面,胡适 和鲁迅却 叉在 当时 中 国特殊的历 史备件 下 ,在 相 同的 文化传统 背景支配下 ,对个人主 叉做 着相似 的填充。 [ 关键词 ]启蒙 ;胡适 ;鲁迅 ;个人 主叉 [ 中图分类 号]I 6 2 .6 0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34 20 )0 —0 2 —0 0 0 5 1(06 5 0 5 4
sio t iu.I re oe p h l Is ed o h s li 。L nd vtshi let erb i igo ain lc aatr,O h  ̄ rr - t nod rt  ̄a eteIeesd a fto eis s c tt uXu e oe s i t ul n fn t a h rces n tetmt y f o h e d o a HuS i hn sta vro eso l ea n e e d n o ho g h e e t go ieemo e isi t n.B tO h ioia tts hhtik h teeyn h ud b id p n e t etru h tep r ci f n o f n Chns. d m ntui t o u Itehs r lsau 3 t c

鲁迅与胡适:中国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比较

鲁迅与胡适:中国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比较

鲁迅与胡适:中国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比较时下的学者总是喜欢把鲁迅与胡适对立起来,以为不以此则不能体现出两人在中国现代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问题的重大意义。

我是不太赞同“胡适还是鲁迅”这种二元思维式的提法的。

此种“非爱即恨、非友即敌、非红即黑、非左即右”的化繁为简的做法让中国的历史成了一部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的血泪史,现在依然未能从学人的心头抹影。

虽然胡适与鲁迅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两种不同道路的选择,可是他们在本质却还是有许多共同点的。

那么胡适与鲁迅两者之间到底相距多远呢?在50年代的大陆的任何文化媒体与新闻媒体里,胡适一直被说成是资本主义的毒草,一种罪恶的思想体系甚至是一切知识罪行的污染源。

而在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的作品都是唯一可以和领袖的书同样摆上书架的。

他被摆弄为文化大革命的江青式的旗手,是当时官方唯一承认的知识分子。

在这两种表面截然不同而本质上都是被“玩弄”的遭遇里,他们的思想、人格是否是不可调和水火不容的呢?是否会成为他们的不同际遇的根源呢?在此,我不揣冒昧,试用我的浅薄笔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论一下胡适与鲁迅两者相距到底有多远。

宽容与不饶恕胡适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楷模。

从1903年严复将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书翻译出版,到梁启超用生动、鲜明、犀利的文笔写下《新民论》将自由意识传播于一代学人,使之成为追求民主革命的共同,从而形成一场富有影响力的思想运动。

胡适是深受他们两人的影响的。

(他的“适之”之笔就取自严复翻译的达尔文一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受的教育以及关于知识分子应当保持中立和独立的认识都在推动他走上自由主义者的道路。

但是他又超越了他们,以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格标榜、批判社会政治,成为一个从思想到实践、从早期到晚期的“开风气”的自由主义者的先师。

1948年9月4日,胡适接受北平电台的邀请,作为《自由主义》的讲演,在这篇讲话,他首先解释了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如果自由主义里没有自由,那就好像…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一样”叫不顺口。

狂痛呐喊鲁迅与“五四”精神研究

狂痛呐喊鲁迅与“五四”精神研究

2020年第04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朱瑞(1984-),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0年3月18日。

鲁迅与“五四”精神之间具有很大关系,鲁迅通过反传统思想的方式,有效对传统思想和旧社会的现状进行揭露,并且以一种狂人的心态,将内心的想法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思想呐喊出来。

而且这种批判思想往往着眼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这与“五四”精神在实质意义上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是让中国旧社会和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进行现代转化,从而才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发展。

1.在鲁迅文学创作以及“五四”精神出现的过程中,两者在呐喊方面是一样的,都是对传统封建社会进行全盘否定,而且鲁迅在进行文学篇章创作的过程中,语言用的是白话,通过白话的形式,将内心情感和心理以及思想更好表达出来,并且将相关身份、地点和出生一一交代清楚,充分突出新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反派特征,有效的讲述故事的一种反派,进而真正在故事表达的过程中,看出真相、喊出真理,实现对相关思想的创新和弘扬。

而且“五四”精神在弘扬和发展期间,也是通过新文化呐喊的方式,不断将封建的思想进行推翻。

同时,鲁迅在对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前面用一段文言,有效地反映出当时的情感和心理,在后面中用白话和反常的话语,有效揭露出传统封建中国的“吃人文化”,鲁迅文学作品中,主要从《故乡》《孔乙己》《祝福》这三篇小说中,呈现出旧文化吃人的思想,而且也以狂言的方式,不断将“五四”主题提出。

《孔乙己》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是以主人公为篇名,讲述的是孔乙己在传统社会当中,虽然有渊博的知识,但是挤不进上流社会当中,而且又没有在当前封建社会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孔乙己在人品上是一个好人,比如,从不拖欠酒店的钱,而且在对待儿童方面充满友好。

但是说到底,孔乙己在人物形象中,只是一个自负而又自卑的一类人。

这类人的形成正是传统给他的毒害,孔乙己这类人是忠于旧文化的读书人,最终在生活中被旧文化给“吃”了。

鲁迅和别人争论作文

鲁迅和别人争论作文

鲁迅和别人争论作文
在那文化碰撞得火花四溅的时代,鲁迅可没少与人争论。

就说和那些守旧派吧。

有一回,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一个穿着长衫马褂,留着小辫子的守旧派文人,摇晃着脑袋对鲁迅说:“周树人啊,你们这些提倡新文化的,简直是乱来。

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字、礼教,那都是金科玉律,怎么能说改就改呢?”鲁迅一听,那眼神就犀利起来了,他吸了一口烟,不紧不慢地说:“您老说这是金科玉律,可您看看现在的中国,被这些老东西束缚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年轻人想进步,想学习新思想,你们却拿着那些腐朽的礼教来压制。

就好比把人硬塞进一个小笼子,还美其名曰这是保护,这不是荒唐吗?”那守旧派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可……可这是传统啊。

”鲁迅冷笑一声:“传统若是糟粕,那留着它做甚?传统也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是一味抱着老传统不放,那咱们只能被时代淘汰,最后等着人家来瓜分咯。


还有和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

这些人见了鲁迅就说:“鲁迅先生,中国这一套是彻底没救了,咱们得全盘学西方,从文化到制度,从衣食到住行。

”鲁迅皱着眉头,把手中的笔重重一放,说:“你们这是走极端。

西方有好的东西,我们当然要学,可中国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有弊病,但也有很多好的精神内涵。

若是全盘西化,那咱们中国人还算是中国人吗?就像一个人,把自己的心肝脾肺肾全换了,就为了模仿别人,那最后不就是个四不像?我们要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吸纳西方好的东西来强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连根拔起。


鲁迅在这些争论中,就像一位英勇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用他那如刀的笔和如簧的舌,在文化的战场上披荆斩棘,为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夏志清: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

夏志清: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

夏志清: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就长远的眼光看来,虽然鲁迅是一个会真正震怒的人,而且在愤怒时他会非常自以为是,他自己造成的温情主义使他不够资格跻身于世界名讽刺家之列。

这些名家对于老幼贫富一视同仁,对所有的罪恶均予攻击。

鲁迅特别注意显而易见的传统恶习,但却纵容、甚至后来主动地鼓励粗暴和非理性势力的猖獗。

大体上说来,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

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

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

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

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

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来源:活字文化我们必须记得,作家鲁迅的主要愿望,是作一个精神上的医生来为国服务。

在他的最佳小说中,他只探病而不诊治,这是由于他对小说艺术的极高崇敬,使他只把赤祼祼的现实表达出来而不掺杂己见。

1918—1926 年间,他也把自己说教的冲动施展在讽刺杂文上,用幽默而不留情面的笔法,来攻击中国的各种弊病。

他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尼采的能力说,认为中华民族如不奋起竞争,将终必灭亡。

所以,在刺破一般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因文化孤立而养成的自大心理这两方面,他的散文最能一针见血。

例如早在 1918 年,他就嘲弄民族自大感: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作所说的事,没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底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作下列五种: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

”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五四时期陈独秀与鲁迅对人权与国权相互关系的认识

五四时期陈独秀与鲁迅对人权与国权相互关系的认识

民主2010·9□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与鲁迅对人权与国权相互关系的认识人权与国权两者是依附关系,对立关系,还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人们历来对此颇有争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鲁迅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封建时代,人权与国权是依附关系:从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中,陈独秀和鲁迅认识到,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是宗法家族制,形成了以家族、宗族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对人束缚最严密的不是神权,而是家权、族权、国权,以及相应的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

人被视为家族、宗族、国家的附属品,没有个人独立存在的价值,因而个人与宗族、国家,人权与族权、国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从属或依附的关系。

人权是西方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从对外国近代化历史的审视中,陈独秀和鲁迅看到了一种引导社会进步的新的趋势,西方启蒙思想家以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作为反对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思想武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开宗明义即宣布:“人在权利上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并且永远是自由平等的。

”这种思想充满革命性战斗性,与无视人权的中国封建思想体系截然相反。

中国近代曾经把人权与国权看作相互排斥的关系:19世纪以来,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观传入中国,对人们几千年来笃信不疑的传统宗法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但由于救亡的紧迫性,在中国近代,国权与人权的矛盾始终困惑着进步思想界。

在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亡国危险面前,人们往往容易将个人与国家,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与国家民族的生存权利对立起来,以为两者互相排斥,非此即彼,欲争国权就不能不限制甚至牺牲人权,哪怕是作为人民参政权的“民权”,也要受到限制;而欲争人权势必削弱争取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斗争力量。

在当时,无论资产阶级立宪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均持这种看法。

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认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派竭力鼓吹国权重于民权,曾任立宪派刊物《庸言》主编的吴贯因在《宪法问题的商榷》中说:“夫革命之原因既由于谋御外侮,则革命成功之后,对政府而言伸民权尚属第二著,对外国而求振国权,则属第一著也。

鲁迅与五四著名人物的辩论

鲁迅与五四著名人物的辩论

鲁迅与五四著名人物的辩论30年代前后的文坛,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潮流互相碰撞的年代。

一场关于社会、文化、变革等等的关乎民族命运的大辩论,夹杂在外国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本国政府压迫民众及军阀之间的征讨战中,在国破山河碎的沉沦岁月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而无疑地,鲁迅是这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顶峰人物。

不管现在,抑或是将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的功绩。

青史留存,自在人心。

鲁迅与胡适五四新文化的运动,离不开留洋博士胡适的开启之功。

接受了美国民主思想的胡适,怀揣着改良中国社会之形态,回国之后,开始了他的理想之路。

或者过于沉湎于理想吧,胡适显然看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浸染之顽固。

自信满满的胡适,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中国。

而鲁迅,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认识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知道胡适的理想按照他的做法是不现实而难以实现的。

鲁迅在文字中,善意地嘲弄调侃,希望胡适能认清现实。

从心理学方面的推测,胡适显然把鲁迅善意地嘲弄调侃当成了恶意的讽刺挖苦。

误会由此而发生,嫌疑代替了友谊。

尽管两人有误会而互相讽刺过,但从胡适与鲁迅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彼此的相互推崇和佩服。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请求帮助,胡适当即应允。

对于苏雪林女士对鲁迅的恶意攻击,胡适也持否定的态度。

历史也已经印证了鲁迅的看法,胡适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是社会的失败。

鲁迅与林语堂鲁迅与林语堂,都是《语丝》阵线的同人。

两人龃龉和矛盾的开端,是林语堂写的《费厄泼赖》文章里的“诃鳄鱼”章节里的“偏见”之论。

林语堂论及偏见的态度,可见他想两面端平——不伤鲁迅,也不伤他的好友们。

然而看似持平之论,这种持平的本身就否定了鲁迅所有文章的论点。

鲁迅温温地回击着“梅花低头问老爷”的讽刺,那也只是为自己文字辩护的着想。

林语堂和鲁迅的论战文章,其路数与陈西滢是很相近的。

但却比之博大、深远得多,这可看出林语堂国学的扎实。

在大节的把握上,林语堂显然也比陈西滢高妙得多。

谈鲁迅“五四时期”的进化论思想

谈鲁迅“五四时期”的进化论思想

谈鲁迅“五四”时期的进化论思想关于鲁迅“五四”时期的思想,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仅就其中一个目前仍有争论的问题,即鲁迅当时的进化论思想,赂拧管见。

“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和主将鲁迅,在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左翼的立场出发,怀着为人民大众谋解放的目的,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取同一步调,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彻底的批判,建立了丰功伟绩。

对于鲁迅的这一伟大历史功绩,大家都一致首肯;但鲁迅当时的宇宙双,或者说他使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呢?人们的回答不一。

有的同志认为,主要依靠无产阶级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汗为思想武器。

我们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鲁迅当时的宇宙观,主要是进化论,虽然进化论并不能概括“五四”时期鲁迅的整个思想。

我们先列举一点事实。

鲁迅“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他实践的产物和思想的结晶,它是我们研究鲁迅思想的最重要的依据。

只要浏览一下鲁迅这时的著作,就会发现,许多篇章十分明显地呈露着作者的进化论思想。

论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主要以进化论作依据,来阐明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

便是依据生物界的观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

生物部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这,读者一看就明白,无需加以分析。

写子“五四”时期的杂文集《热风》,更鲜明地反映了鲁迅当时的进化论思想。

比如《随感录二十五》称赞“人酌萌芽”,“完全的人”,并说“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

《随感录四十》颂扬“人之子醒了”,知道爱情,发出了呼声。

作者说:东方发由,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我们所有的是单是人之子,是儿媳妇与儿媳之;,不能献出于人类之前。

这两篇,实际上邵是根据进化论的宇宙过程和伦理过程理论评论人的。

在《随感录四十一》中,作者说;人获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

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残给人看。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四时期的“随感录”是现代杂文的前身,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李大钊和鲁迅的现代杂文创作比较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在《新青年》的旗帜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致力于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以及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虽然两人的文学理想和实践有所差别,但在时代的鼓动下却在现代杂文创作方面形成了共同阵线,不仅丰富了文学革命的成果,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和文学复杂关系的不同观念。

一杂文写作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体登上文坛并被确认,还要归功于《新青年》“随感录”栏目的设立。

正是在这一栏目的引导下,作家们开始重视这种文体,并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逐渐证明了这种先锋性文体的存在意义。

杂文是以批评为主的文体,是现代作家通过现代媒介与所处时代有机联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迅速渗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做出政治的、道德的乃至审美的评价与判断,并能得到及时的社会反馈,成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

在这一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首推鲁迅。

作为一个有明确自觉意识的杂文作者,他的杂文创作集中于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给现代杂文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

他的杂文创作超越了具体的时代和人物,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心理、民情民俗的一部活的历史。

同时,他对杂文题材、手法的开拓,对现代汉语运用的自由无拘,以及超越常人的逆向思维,都对现代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文学本体而言,他的杂文创作也为评论性文体的独立存在提供了强大的依据,为学术界提供了讨论与研究的热点。

如果说,鲁迅的小说创作对于中国现代小说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发掘有着不可替代的伟大贡献,那么他的杂文创作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则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成为难以超越的巨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五四著名人物的辩论
30年代前后的文坛,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潮流互相碰撞的年代。

一场关于社会、文化、变革等等的关乎民族命运的大辩论,夹杂在外国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本国政府压迫民众及军阀之间的征讨战中,在国破山河碎的沉沦岁月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而无疑地,鲁迅是这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顶峰人物。

不管现在,抑或是将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的功绩。

青史留存,自在人心。

鲁迅与胡适
五四新文化的运动,离不开留洋博士胡适的开启之功。

接受了美国民主思想的胡适,怀揣着改良中国社会之形态,回国之后,开始了他的理想之路。

或者过于沉湎于理想吧,胡适显然看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浸染之顽固。

自信满满的胡适,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中国。

而鲁迅,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认识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知道胡适的理想按照他的做法是不现实而难以实现的。

鲁迅在文字中,善意地嘲弄调侃,希望胡适能认清现实。

从心理学方面的推测,胡适显然把鲁迅善意地嘲弄调侃当成了恶意的讽刺挖苦。

误会由此而发生,嫌疑代替了友谊。

尽管两人有误会而互相讽刺过,但从胡适与鲁迅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彼此的相互推崇和佩服。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请求帮助,胡适当即应允。

对于苏雪林女士对鲁迅的恶意攻击,胡适也持否定的态度。

历史也已经印证了鲁迅的看法,胡适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是社会的失败。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都是《语丝》阵线的同人。

两人龃龉和矛盾的开端,是林语堂写的《费厄泼赖》文章里的“诃鳄鱼”章节里的“偏见”之论。

林语堂论及偏见的态度,可见他想两面端平——不伤鲁迅,也不伤他的好友们。

然而看似持平之论,这种持平的本身就否定了鲁迅所有文章的论点。

鲁迅温温地回击着“梅花低头问老爷”的讽刺,那也只是为自己文字辩护的着想。

林语堂和鲁迅的论战文章,其路数与陈西滢是很相近的。

但却比之博大、深远得多,这可看出林语堂国学的扎实。

在大节的把握上,林语堂显然也比陈西滢高妙得多。

他文字的功夫,以引《野叟爆言》讽刺鲁迅的高妙可见一斑。

在那几段文字下的加点,读起来不但连贯,刺起鲁迅来却也厉害。

只是可惜,他遇到的是博览群书又心思灵巧智慧无边的鲁迅!鲁迅一个反手,林语堂就知道了厉害,所以他停战了。

鲁迅与高长虹
鲁迅与高长虹论战的原因,却有些复杂,其实也简单。

无外乎名誉、利益,还有牵涉到许广平女士。

看了高长虹的文字,不觉得他的文字怎么样。

比起陈西滢来,高长虹也还差那么些。

而胡搅蛮缠,却胜过了。

鲁迅,只是碍于他没有显著的社会的恶,所以与他论战的文字也还在文字上。

而象高长虹利用鲁迅为他的出版物做广告,给鲁迅“戴帽子”,影射许广平不喜欢他是因为鲁迅的横刀夺爱,这些鲁迅都忍了。

看鲁迅的回复,能够体会到他的伤心,也能够感觉到鲁迅对笔墨的“控制”。

因为鲁迅希望,中国应该有他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品质上差点,也无不对中国人的麻木的魂灵有刺激警醒的作用。

至于高长虹的刊物被停,是韦素园引用他的关系停高长虹的刊物,肯定没有征求过鲁迅的意见——他知道鲁迅是不会同意的。

纵观高长虹对鲁迅的论战,是高长虹不理智的表现。

鲁迅与陈西滢
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论战,几乎都是和陈西滢有关。

陈西滢也留过洋,可惜的是,他没有胡适的为民族理想,也缺乏林语堂难得糊涂的“隐”的态度。

“女师大风潮”激起了鲁迅与陈西滢之间的笔战。

而陈西滢夹杂在友情和自己世俗的牵绊中,难以有正确的认知态度,偏又处于舆论的主导位置,与鲁迅的交战在所难免了。

其人为文,好据理为自己,所以观点前后矛盾,语气每有错乱。

鲁迅所谓“年年,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交战”是也。

编舛摘取,屡见其小聪明;赵子昂画马,反诬了自己。

而鲁迅以应付林语堂之方法,也让陈西滢知道了自己的比不过。

其人还有好几点可恨。

拖朋友下水,李四光受其所害,徐志摩被他所累,却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知。

给鲁迅“戴帽子”,然后以这虚有的帽子攻击之,可恨二也。

而拿鲁迅给他的书籍做广告,恨之无耻了!
鲁迅对徐志摩的不满,盖因徐志摩和陈西滢每每互相吹捧,皆强扯鲁迅兄弟做垫脚石。

鲁迅由此气其人无耻,每每讽刺调侃徐志摩的诗文,却不责以其国事,盖徐先生不言国事耳。

而李四光先生,鲁迅敬其科学家的身份,所以文笔严谨而公正,实感之中国之未来也。

鲁迅与梁实秋、沈从文
鲁迅与梁实秋、沈从文等的论战,大体上来说还是为学术与人生的问题。

这些话题,今天不过时,将来不过时,而且永远都不过时。

梁实秋于保存古类,实有功于社会的追溯。

鲁迅责其的,也只是他与他人论战而牵扯出来的问题。

中国当时的改革问题,在飘摇的社会结构中,影响着每一个行业,每一种学科。

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其细节谁也不能完善的。

而他们的论战,责其任何一方,都显偏颇,但不责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枪林弹雨中,当生存都是问题时,最好的选择还是抗争。

蔡元培“三请”陈独秀
1916年11月26日,主办《新青年》的陈独秀和亚东图书馆的老友汪孟邹一同北上,正值接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物色文科学长人选。

12月26日早上9点,蔡元培第一次造访陈独秀,汪孟邹如此评蔡:“道貌温言,令人起敬,吾国惟一之人物也。

”这是其当天的日记所载。

也就是这一次蔡元培正式邀请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独秀主持最高学府的文科。

之后,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来看陈独秀,有时早上来得很早,陈独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将陈独秀他们叫醒,只要给他拿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就行了。

蔡、陈都属兔,可陈比蔡要整整小12岁,应该算是晚辈。

汪孟邹就和陈独秀商量,晚上早点睡,早上要起得早一些才好。

蔡元培诚意拳拳,陈独秀当然只能答应了。

汪孟邹回上海后,将这些事讲给侄儿汪原放等人听,他们说:“这很像‘三顾茅庐’哩!”并议论说:“陈仲翁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好得多了,比搞一个书店,实在要好得多。

”“学堂、报馆、书店都要紧,我看,学堂更要紧。


为了应付北洋政府教育部,蔡元培在上报陈独秀的学历和经历时,略做了一
些手脚,比如说他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

教育部很快就批复同意了。

其实,陈独秀虽曾多次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早稻田大学等短期学习,但没有在日本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毕业。

他是芜湖安徽公学、安徽高等学校的倡办人之一,不过并没有当过校长,只是在安徽高等学校当过短期的教务长。

陈独秀进入北大,《新青年》移到北大出版,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吴虞等大批知识分子纷纷会聚北大,《新青年》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

北大与《新青年》的结合,是“五四”棋盘上最重要的一步棋之一。

很多年过去了,蔡元培在香港谢世,陈独秀在《中央日报》发表感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哪几个人;可是蔡先生、胡适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