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西表”不是《西狭颂》的题目-论文

合集下载

名家临古系列:刘文华临《西狭颂》

名家临古系列:刘文华临《西狭颂》

名家临古系列:刘文华临《西狭颂》
不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
刊名题写:王增军
东汉《西狭颂》原拓全貌
《西狭颂》是“汉三颂”之一。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因颂文正中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故又名《惠安西表》。

正文之前的《黾池五瑞图》中有“黄龙”二字刻于题字之上,因而又俗称《黄龙碑》。

《西峡颂》全文刻在一块表面平整、崖体凹进的石壁上,纵220厘米,横340厘米,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较《石门颂》晚23年,早《郙阁颂》1年,大体都在东汉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因是石刻摩崖,所以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

《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
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LIU WENHUA
刘文华
1955年生于北京。

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青展。

第四、五、六届全国展获奖,第四、七届中青展获奖。

80年代以来,开始参与国内外各种艺术展事及活动。

自80年代中期始,专职从事书法的教学、研究、管理工作。

编写出版多种字帖、教材、教学光盘等。

作品被国家、各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并为中南海、中央军委、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奥运场馆等单位、部门专题创作。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156)立。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

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清人王澍说:“惟《韩敕》无美不备。

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

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郭宗昌甚至赞美它“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

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毁于地震。

此碑是汉碑中端庄典雅的代表。

清人朱彝尊誉其为“汉碑第一品”。

《史晨碑》,两面刻,或称史晨前、后碑。

分别刻于公元168年和169年。

风格略近《华山庙碑》而更秀美。

可说是虚和俊美的代表。

如果说以上三碑是典雅派的代表,《衡方碑》则是方整、浑厚一派的杰作。

《衡方碑》刻于公元168年。

前人评此碑“书体宽绰”,“古健丰腴”,“从严整中出险峻”。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惠安西表》。

汉灵帝建宁四年(171)立。

摩崖书。

此碑在方整雄伟中有一种跌宕之趣。

康有为说:“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

其实,“疏宕”一词大约只有《西狭颂》一碑可以当之无愧。

若论秀美,首推《曹全碑》。

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出土。

清万经谓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颇为中肯。

《张迁碑》立于中平三年(186)。

明初在山东出土。

是汉碑晚期的代表作。

笔画丰满、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气度。

此碑可说是汉碑的殿军,又是汉碑的集成之作。

是时天下开始大乱,不久,曹操又开始禁碑,盛极一时的建碑之风戛然而止。

隶书碑刻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幽谷瑰宝《西狭颂》

幽谷瑰宝《西狭颂》

幽谷瑰宝《西狭颂》作者:封立来源:《甘肃教育》2012年第22期在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壁立着一方驰名海内外的东汉摩崖石刻,这就是我国汉代三大著名摩崖颂碑“东汉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西狭颂》。

《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刻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长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大小约7厘米见方,颂文后有阳刻小字题名12行,共144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

碑文除了记叙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卓越政绩外,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

同时,碑文还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祟造云。

下有不测之溪,厄窄促迫,财容车骑。

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随坠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

”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情形。

《西狭颂》碑文的右侧刻着黄龙、白鹿、嘉禾、甘露和木连理五种图像,称为《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期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

碑刻的四周还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绪以及民国年间一些名人访古题刻。

崖壁右侧还有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写的“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

《西狭颂》所颂扬的武都郡太守李翕,字伯都,是东汉汉阳郡阿阳(今甘肃静宁)人,他“天资明敏,敦诗悦礼”,少年时在皇宫中值宿警卫,20岁时执掌“典城”,后来到渑池担任县令。

在任上率领当地民众在略阳嘉陵江边的悬崖上凿石架木,修建了当时有名的险路崤山之道,为渑池通往关中打通了道路。

东汉建宁3年(170年),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到任后他了解到本郡西狭道是通往梁州、益州(今四川)的重要通道。

《西狭颂》:自古以来的基建狂魔

《西狭颂》:自古以来的基建狂魔

《西狭颂》:自古以来的基建狂魔'《西狭颂》,又作《西峡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xī)西狭颂》,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下鱼窍峡中。

《西狭颂》属于摩崖石刻,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汉三颂”。

整个摩崖刻石由篆额、刻画题记、颂文和题名四个部分组成,刻石面总高约300厘米,宽约500厘米,其中颂文20行,每行20字。

《西狭颂》颂文可分三个部分:1、夸太守李翕这个人;2、夸太守李翕修西峡栈道这件事;3、四字句的铭文。

李翕这人,史籍中没什么记载,但与他有关的刻石,还有《郙阁颂》、《天井道碑》两件,看来是个基建小能手。

梁启超曾评价《西狭颂》“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下面,就让我们跟着这件静穆的作品走进李翕的人生。

01.释文:阳,李君讳翕(xī)字伯都李翕的翕多少有点冷僻,是聚合的意思。

《诗经·常棣》里有一句“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就是说兄弟团结很开心。

李翕字伯都,这个伯大概率是他在家里的排名。

古人习惯用“伯仲叔季”作兄弟的排行,伯是老大。

至于都(dū)字,古人名字多有对应关系,都有聚集的意思。

比如有一个官职叫“都统”,给他人编文集叫“都为一集”。

▌篆书里的都另外,《西狭颂》里的都可能不大好认,因为它的右耳旁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

但追溯起来,右耳旁其实是“邑”字旁,这样写反而更接近邑本来的样子。

02.释文:幼而宿卫,弱冠典城小的时候当宿卫,满二十就去做一个城市的主管。

宿卫,宫里值夜班的警卫。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典城,掌管一城之事,典有主持、主管之义,所以有典狱长这种说法。

03.释文: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有阿郑之化,就是说李翕做地方官做得很好。

阿郑之化是两个典故,说李翕管理地方就像子奇治理阿县、子产治理郑国一样。

子奇是春秋时期的人,相传他十八岁治理阿县,阿县大治;子产也是春秋时期的人,郑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度中兴。

赏析西狭颂

赏析西狭颂

赏析西狭颂汉灵帝建宁四年六月十三(公元171年8月2日)摩崖书刻,与《石门》《郙阁》一起被称为“东汉三颂”。

现仍在甘肃成县城西12公里的天井山栈道摩崖上(即今抛沙镇东营庄子村)。

《西狭颂》的称谓、内容及几个问题的辨正。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篆额为“惠安西表”四字而别称《惠安西表》,亦称《李翕颂》《李翕碑》;又因其具体位于海拔1125米的西狭(今称丰泉峡)中段之“青龙头”中下部的崖壁间而称之为《青龙头摩崖》或《西狭摩崖》;摩崖北濒响水河,东临黄龙潭,故也俗称《黄龙碑》。

《西狭颂》摩崖石面自然凹凸,通高3.15米,宽2.25米。

内容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主体部分)为颂文,高、宽均1.45米呈正方形,铭刻颂文20行,行14字~20字不等,计385字,字高3.6厘米~6.7厘米、宽5.2厘米~6.7厘米不等;记述李翕生平,称颂其率众修复西狭山道而造福于民、施行仁政、屡治祥瑞的政绩。

第二部分即额题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字高12厘米~16厘米,宽8.5厘米~9.5厘米;寓惠康安民之意。

第三部分为“五瑞图”及其题记,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高1.1米、宽2.1米;图左题记2行,计26字。

第四部分为位于颂文左侧的题署,12行,计142字,记录参与建造者的郡县官员12人之名、字、职及籍贯。

第五部分为摩崖围侧所勒两宋、明、清以至现、当代士人官员、名家的历代题记30余则,其中右上侧为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所题“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勒铭。

《西狭颂》迄今已有1830多年的沧桑历史。

大抵宋以降,斯颂声名日起(宋以前尚未发现史乘载述),先后著录者四五十余,但多有讹谬,此有必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简略辨正。

其一,关于李翕籍贯之讹。

对此,颂文首行内容“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句本已明确。

《水经注·漾水》注作“河阳”,当系刊误或校正失谨致;《汉书·高帝纪》师古注曰“阿阳”(西汉隶天水郡,东汉隶汉阳郡),《后汉书·隗嚣列传》李贤注亦认为,“本为河阳者误也”。

清风翻书:《西狭颂》:千秋光照翰墨林

清风翻书:《西狭颂》:千秋光照翰墨林

清风翻书:《西狭颂》:千秋光照翰墨林成县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这里风光兼南北之美,气候无寒暑之虞,山川灵秀,陵谷藏珍,闻名中外的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就位于该县城西13公里处的鱼窍峡天井山下。

5月27日,记者沿着风光迷人的西狭跋涉约40多分钟后,在两岸峭壁如削、树木森郁的山水拐弯处,看到有一依崖而建的飞檐突兀碑亭,黄琉璃瓦顶,朱红柱子,石刻前修有铁栅栏和水泥围栏。

记者手扶铁索攀上碑亭,迫不及待地跑到与山石融为一体的摩崖石刻前,手抚石崖驻足凝视,终于亲眼看到了仰慕已久的一代名碑《西狭颂》。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1835年,其正式名称应为《惠安西表》。

摩崖正文阴刻20行385字,主要记述时任武都太守的李翕出身、家世、德行,不避险阻修筑西狭栈道的过程,以及对其广行德政、施惠于民功绩的颂扬,是一篇有极高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史料。

前人评汉碑“无一不佳”,而今留传下来的汉碑中,《西狭颂》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世称“汉三颂”(即陕西汉中的《石门颂》、陕西略阳的《阁颂》、我省成县的《西狭颂》)中,唯独《西狭颂》历经近2000年的风雨沧桑,仍原地原貌、一字不缺地完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仅此就弥足珍贵。

《西狭颂》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极高,久享盛名。

除题额“惠安西表”四字用小篆书写外,其余文字全用隶书写成。

笔法茂密雄伟,书体方正虚和,运笔古朴遒丽,全碑气韵贯通,错落有致,风格高古、雄健、雍容大度,有博大真人气象。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画篆刻实用辞典》称其“书法精整宽博、气势宏大,在汉碑中实不多见”。

《西狭颂》自宋代曾巩首次著录于《南丰集》中起,遂陆续引起历代金石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评赞。

清人方朔称赞“宽博遒古”,徐树钧评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康有为评为“疏宕”,梁启超赞为“雄迈静穆,汉隶正则也”。

当代学者评《西狭颂》为“天下隶书第一”,誉为“汉代山林书风的代表”;日本专家学者赞誉为“汉隶的正宗”“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西狭颂

西狭颂

《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212厘米,总宽298厘米,正文隶书,20行,385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12行,142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它与成县的吴挺碑、鸡峰山、苍龙岭、香水洞等古迹浑然一体。

《西狭颂》以它独特的魅力,以它所处的绝胜美景,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人。

宋代文人曾巩曾写下一篇《西狭颂》跋尾,其中这样描述道:“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陨坠之害。

”其修道和刻凿之艰辛可见。

《西狭颂》及其书法艺术浅谈

《西狭颂》及其书法艺术浅谈

《西狭颂》及其书法艺术浅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西狭颂》镌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是汉代《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有名的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1962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全名《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

这里青山对峙,一泓中流,群潭如珠,悬崖绝壁上,古栈道痕迹犹存。

《西狭颂》摩崖碑高220厘米,宽340厘米,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正文阴刻20行、385字。

碑刻字为汉隶,每字约4厘米见方,笔画舒展平稳、笔锋遒劲有力。

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的生平及其任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

《西狭颂》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一度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掀起了《西狭颂》研究热。

碑上阳刻小字题名12行、142字,与正文书法风格相同,都是当时的陇南成县人仇靖所刻。

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字“西狭颂”于崖碑右侧。

正文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的图像,被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

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有关专家及部门综合考评,于2015年8月正式确定将成县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也是中国书协开展此项活动以来,授予的甘肃省的第一座书法名碑。

随着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不仅使陇南成县多了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更为陇南成县与甘肃民航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已经签署的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亿元打造“中国成县西狭颂文化养生小镇”的项目实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为陇南成县落实“一区两域”的全省文化大县建设布局,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必将为把“西狭颂”书法大展,打造成甘肃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展会,为把陇南成县创建为“中国书法之乡”和“中书协创作写生基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陈琳《西狭颂》研究的历史回顾《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成县县城以西十三公里的天井山峡谷中,刊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由当时“从史位”的下辨道(今成县)人仇靖撰文并书丹。

摩崖石刻其上为篆额“惠安西表”,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等“五瑞”石刻。

其左是隶书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内容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出身、才能、政绩及率众开辟、整修峡中道路的事迹和评价。

后有隶书阴刻小字题名12行,142字,记录了当时参与该工程的武都郡下辨道一干官员的姓名及身份。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被书法界称为“汉三颂”。

在此峡谷中,还有汉代耿勋碑及宋、明、清、民国摩崖石刻20多处,由此形成了以《西狭颂》为核心的摩崖石刻群。

1962年,《西狭颂》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形成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穿越千年时空,隐于深山人未识,直至北宋,才引起世人瞩目。

北宋至今,《西狭颂》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宋代至清代中期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在其《集古录》中载入《西狭颂》摩崖的有关信息,这是古人有关《西狭颂》的最早记载。

同时期的曾巩,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西狭颂》的学者。

南宋、明清尤其是清一代的金石学家在著述中多有论及。

随着宋代《西狭颂》的拓印刊行,清朝诸多著名书法家皆精心临习,滋养书艺。

这一阶段,对《西狭颂》的研究,侧重于金石学、书法等方面。

同时,对其文学价值,也有了一定研究和客观评价。

清代书法家陈奕禧《金石遗文录》载:“汉德、子长奇思横出,制为雄文,运兹妙笔,君臣懿德,并传来骥。

”清人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赞曰:“碑文斐然可颂,书亦方正挺健,出于汉德、子长之手,二仇盖皆深于文学者。

”更兼访者不绝,两宋、明、清各代题记遍布《西狭颂》左右,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摩崖石刻群。

《西狭颂》名词解释

《西狭颂》名词解释

《西狭颂》名词解释
摘要:
1.《西狭颂》背景介绍
2.《西狭颂》内容概述
3.《西狭颂》的历史价值
4.《西狭颂》的艺术特点
5.《西狭颂》的影响和传承
正文:
《西狭颂》是我国古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名篇,由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创作于公元185 年。

这篇文章以颂扬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平定凉州地区叛乱的事迹为主线,通过描绘战争场面、歌颂英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民族大义的忧虑和关切。

《西狭颂》正文分为五段,分别叙述了皇甫嵩奉命出征、勇冠三军、荡平叛乱、安抚百姓和荣归故里的过程。

文章开篇简要介绍了战争的背景,即凉州地区爆发叛乱,人民遭受战乱之苦。

随后,作者通过对皇甫嵩领军出征、临危受命、战斗中屡建奇功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果断、智勇双全的形象。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皇甫嵩平定叛乱后,致力于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整顿边防的政绩,充分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和忠诚于国家的品质。

最后,皇甫嵩荣归故里,受到百姓的拥戴和朝廷的嘉奖,使文章达到高潮。

《西狭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记录了东汉末年凉州战争的真实情况,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内外困境。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蔡邕个人情感和思想的
体现,展示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民族意识。

从艺术角度来看,《西狭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行文优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汉赋的典范之作。

《西狭颂》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十分深远。

自东汉末年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这篇辞赋进行研究和模仿,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品。

《西狭颂》

《西狭颂》

《西狭颂》《西狭颂》,又作《西峡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篆额为“惠安西表”而称《惠安西表》,亦称《李翕颂》《李翕碑》,又因其具体位于海拔1125米的西狭(今称丰泉峡)中段之青龙头中下部的崖壁间而称之为《青龙头摩崖》或《西狭摩崖》,摩崖北濒响水河,东临黄龙潭,故也俗称《黄龙碑》。

原石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西狭颂摩崖原石一、《西狭颂》的主要内容甘肃陇南成县西狭栈道位于成县正西的峡谷内,西狭栈道是古代由下辨(今成县)连接武都过阴平(今文县)入蜀的重要通道。

《西狭颂》摩崖位于成县县城13公里处的西狭中段之青龙头南侧,距谷底约10米。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一起被称为“东汉三颂”,是汉代摩崖中现存状况最好的一通石刻,1962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由当地政府出资建碑亭保护。

《西狭颂》的主旨在为汉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狭栈道而记事颂功。

根据题署第九行所记,“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为李翕的从史仇靖所撰并书。

据研究,西狭附近的摩崖《郙阁颂》《天井山记》《耿勋表》都为仇靖所撰。

(从史,是汉朝郡县不列入诸曹的散吏)《西狭颂》摩崖石面自然凹凸,通高3.15米,宽2.25米。

内容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颂文,高、宽均为1.45米呈正方形,铭刻颂文20行,行14-20字不等,计385字,记述李翕生平,称颂其率众修复西狭山道而造福于民、施行传下、屡治祥瑞的政绩。

第二部分即额题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寓惠康安民之意。

第三部分为“五瑞图”及其题记,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题记2行,计26字。

第四部分为位于颂文左侧的题署,12行,计142字,记录参与建造者的郡县官员12人之名、字、职及籍贯。

第五部分为摩崖围侧所勒两宋、明、清以至现、当代士人官员、名家的历代题记30余则。

二、《西狭颂》主要艺术特色和历代评价1、书法特色。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最新资料推荐------------------------------------------------------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 212 厘米,总宽 298 厘米,正文隶书, 20 行,385 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 12 行, 142 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1 / 25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汉隶《西狭颂》临创略要

汉隶《西狭颂》临创略要

汉隶《西狭颂》临创略要作者:荀海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8年第2期【摘要】汉隶《西狭颂》为东汉摩崖刻石,整体呈现出雄强高古、宽博疏朗的风格面貌,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

临习者可从其字法、体势、章法、笔法及其临创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临学效果将有所助益。

【关键词】西峡颂;临创;略要【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3-0036-03【作者简介】荀海,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南京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狭颂》为东汉隶书摩崖刻石,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碑额篆有“惠安西表”四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碑文主要记载李翕身世及修筑西狭古道的功绩等。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碑镌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麓,碑文保存完好,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图1)。

杨守敬曾论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还刻有“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开创了书家落款之例。

东汉的桓帝和灵帝时期,由于官府大兴刻石记功颂德之风,造成了碑碣兴盛的局面,其时的碑刻作品体量大且风格各异,碑文书法也各呈其能、争奇斗艳,既在笔势体现上力求变化差异,又对具体的点画形态进行细致刻划,使之日趋规范和庄重化,后世习称的“汉碑”即指此。

《西狭颂》整体风貌方拙朴茂,体势多方正宽阔,字态浑穆高古,笔力凝厚又不失灵巧,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

一、字法高古林罕曾言:“非究于篆,无由得隶”,由此可见,不通篆书,学写隶书,只能是“依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得书隶要诀。

因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故《西狭颂》中很多字仍保留着篆书的结字方式,有的是“全盘照搬”,如“武、继、而、以、钱、幼”等字(图2),有的是“保留偏旁”,如“都、爱、郎、济、渊”等字(图3)的部分偏旁仍保留着篆书的写法,显得格外高古。

《西狭颂》拓本述评

《西狭颂》拓本述评

《西狭颂》拓本述评
《西狭颂》是中国古代文化珍品之一,是一首中原地区地方民歌。

该文献中的拓本记录着该歌的词曲,是研究该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据该拓本所见,该歌歌词优美动人,流传于当时的中原地区,具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该歌所述的故事情节也十分引人入胜,诉说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和珍视。

此外,该拓本的文化价值也不容小觑,它的保存与传承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该拓本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
艺术和传统文化,为今后的文化交流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因此,我们应当珍视这样的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
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永不消逝。

[“方圆兼施,疏朗跌宕”] 疏朗

[“方圆兼施,疏朗跌宕”] 疏朗

[“方圆兼施,疏朗跌宕”] 疏朗摘要。

《西狭颂》被称为“汉三颂”之一,方劲瑰丽,气势雄伟。

线条朴茂丰腴,用笔方圆兼施,古拙而不失韵味,浑然天成。

结体看似方整严谨,实则跌宕姿媚,自然生动。

整体秩序井然,疏朗有致。

本文是从用笔、结构两个方面对《西狭颂》碑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狭颂笔法结构《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摩崖刻石,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因碑上刻有“惠安西表”四个篆字,故又称《惠安西表》。

此碑为隶书,碑文20行,每行20字,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

《西狭颂》以其方整静穆、疏朗跌宕[1]106的艺术特征,在汉代石刻中别具风采,成为汉代摩崖刻石的代表作之一。

清梁启超《碑帖跋》颂其为:“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2]206。

用笔古拙,以方笔为主,方圆兼施,线条粗重浑厚,势险节短,凝重不失灵动。

从结体来看,方整雄伟,古朴茂密,平正之中求变化,险峻之中求严整,疏朗而不松散。

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此摩崖为:“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3]58。

总之,《西狭颂》既不失汉隶的典雅,又能体现出摩崖隶书的气势。

一、用笔方圆兼施、彰显浑厚大气一是墨迹体系,以竹简、帛书为主;二是石刻体系,以东汉典型的汉隶为主,包括摩崖等。

东汉时期的汉碑、摩崖刻石,融入方圆、藏露兼用等用笔,既保留篆书古拙的韵味,又使用笔灵活婉通。

《西狭颂》就是东汉刻石中具有此特征的典型代表。

1、《西狭颂》的用笔方圆兼施,逆入平出,讲究缓缓送出,笔笔达意。

起收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辅之,在力量上强调粗重感,所以《西狭颂》的线条凝整沉着、力量内蓄,给人以稳如磬石的感觉。

如《西狭颂》与《曹全碑》中“而”字的对比,《西狭颂》中基本采用平势,上面的长横含蓄,不等力止便骤然而收,有一种含忍凝重的力量深藏其间,古拙浑厚。

而《曹全碑》横画波势幅度较大,更显飘逸流宕之美。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最新资料推荐------------------------------------------------------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 212 厘米,总宽 298 厘米,正文隶书, 20 行,385 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 12 行, 142 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1 / 25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西狭颂》仇靖创作隶书书法作品,时隔千年依然保存完好

《西狭颂》仇靖创作隶书书法作品,时隔千年依然保存完好

《西狭颂》仇靖创作隶书书法作品,时隔千年依然保存完好
《西狭颂》与《郙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

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摩崖刻石,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

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

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谓其“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赞其“疏宕”;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徐树钧《保鸭斋题跋》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著名书法家牛丸好一则认为:“《西狭颂》,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西狭颂》高清大图。

《西狭颂》艺术特色解读

《西狭颂》艺术特色解读

《西狭颂》艺术特色解读
秦理斌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12
【摘要】《西狭颂》基本概况《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峡颂》,碑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别称《惠安西表》。

因碑文下有一潭,相传潭中有黄龙飞出,得名黄龙潭,又俗称《黄龙碑》。

《西狭颂》为摩崖石刻,汉代隶书。

刻成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6月13日(公元171年8月21日)。

位于甘肃成县西10公里处抛沙镇东营村丰泉峡(也称鱼窍峡)中段的山崖上。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秦理斌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甘肃省书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古道遗香《西狭颂》
2.《西狭颂》《郙阁颂》比较研究
3.西狭颂──西部刻石艺术瑰宝
4.《西狭颂》与《郙阁颂》的比较研究
5.《西狭颂》碑额“惠安西表”之讹混明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狭颂》的书法艺术

《西狭颂》的书法艺术

《西狭颂》的书法艺术一、《西狭颂》摩崖石刻现状《西狭颂》与《郙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

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全名《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狭颂》,于后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晚《石门颂》23年,早《郙阁颂》1年,镌刻于今甘肃省成县抛沙镇东营村,海拔1200米的天井山与对面单山相对峙形成的鱼窍峡中的一处崖壁上,碑下有深渊,俗称“万丈潭”,当地传说曾有黄龙从潭中升天,也称“黄龙潭”,《西狭颂》因此又称“黄龙碑”。

崖面题字高约220厘米、宽约340厘米。

正文共20行,每行20字,第20行有摩崖颂碑完成的年月日,共385字。

主要记述李翕出身,家世、籍贯、德行、修路过程,以及对其功绩的颂扬。

正文中间正上方有“惠安西表”题额。

正文的右侧有线刻《五瑞图》,有黄龍、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承露人6幅画像,是非常罕见的東漢画像石,被誉为“漢画中的珍品”,(见图。

左方排列着参与西峡阁工程的官吏的姓名,共12行,其中第10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记载的成县人仇靖,为《西狭颂》的撰文、书写者(见图)。

这是历代石刻中,有作者署名的最早的一例。

北宋到明清的金石界巨擘,涉足于《西狭颂》者凡30余人,自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以后,明清时期的近40种金石著作中均有记载。

可惜基于山水阻隔,长途艰难,亲临《西狭颂》故地者,却寥寥无几,由于失之察访,仅凭拓本立论,而拓本又有良莠之别。

因此,诸家著录中,难免见仁见智,其说不一。

清代的吕世宜针砭云:“缺乏骨气,平板缓弱”。

方朔评道:“字大纵横不下三寸,宽博高古”。

杨守敬则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梁启超言其:“雄迈而静,汉隶正则也”。

《西峡颂》镌刻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其碑面向内凹进,上有天然石龛遮掩,崖面坐阴,相隔不足20米的单山相蔽,且崖下潭水相润。

故《西狭颂》崖面风吹不着,雨洒不着,日晒不到,加之地处偏僻峡谷,山势险峻,道路难行,人迹罕之,崖面陡峭,距地面较高,不易攀爬,锤拓难度很大,虽经1800年之久,碑文等完好无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