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朝的分省地图共17页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管制图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管制图唐承隋制,中央最高机关为六省(中书、门下、尚书、殿中、内侍、秘书),实际国家机关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掌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掌执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实际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实际上中书、门下两省地位要高于尚书省,在官署安排上,中书、门下在北,合称中书门下,又叫北省,尚书省在宫外,在南,称都省,又叫南省。
中书门下有政事堂,即为宰相议事厅。
政事堂出诏,尚书省即执行之。
此外还有御史台掌纠察。
尚书省下设六部,各部下设四司,每个部第一个司是以各部自己名字命名,即户部有户部司,兵部有兵部司,这些司又叫本部司。
其他司如下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下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北宋惩唐末藩镇之乱,承五代之弊,太祖乃整顿官制,以“分权制衡”为指导思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主要手段,将官僚体系做得十分精巧复杂。
首先,太祖将五代以来混乱至极的官制做了大的调整,比如将原本的统兵制度清晰化,定为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既确定了兵权所属,又保证兵权不至于落到一个人手里。
关于兵制,宋朝是所有朝代唯一一个一开始就实行募兵制的朝代。
这也是为了防止武将夺权的发生。
同时,宋朝大力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将地位极低,这也造成了此后中国尚武风气的低落。
此外,“强干弱枝”亦为宋朝兵制的一个特点。
禁军是宋朝军队的主要战斗力,而它实际上是皇室的军队,真正的国家军队是厢军,但强干弱枝政策导致厢军等地方军战斗力低下,禁军作为皇室亲军承担了国家军队的作用。
因此,宋朝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国家军队的朝代。
其次,太祖将所有权力一分再分。
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夺其政权,又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开,设三司使,分夺宰相财权。
看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每个朝代一张图
看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每个朝代一张图中国自古以来行政区划变化频繁,各朝均有不同,在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也可能不同。
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形式,下面就各主要朝代的行政区划用结构图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图示:圆角方框为一个级别的政权,椭圆方框为派出机构,并非一级政权。
秦代是纯粹的郡县二级制,基层政区是县,县以上设郡。
汉初,在秦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封国,王国下有支郡和县,侯国无下辖政权。
汉武帝时代撤销了封国,但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置刺史部,这是一个监察机构,并非一级政权。
东汉末期,刺史部逐渐变为一个行政区。
从此开始,后来每个朝代,在统治能力降低的时候,排除的监察机构都会变为一个具有实权的行政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延用东汉末的区划,但把汉朝的一个县拆分为几个,并且州郡划得太多,甚至还有两个郡共管一个县或者两个州和合管一个郡的现象。
隋朝统一后,为了重新中央集权,进行了大规模的州郡县合并,又变成了州县两级制。
唐初,因州的数目太大,于是派出临时的监察区,这就是道。
安史之乱后,道和军区结合,形成了方镇,同时,在有些地方设置了府,府和州同级。
宋代,在州一级之上设立了路,但为了避免唐代的藩镇割据,于是不在路一级设立一个长官,而是设置了四个分别管理不同方面。
元代最大的特点是设立了行省,最开始只是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为实权,而省之下的府州县,在元代非常混乱。
明朝为了避免元朝影响,地方政权的最高一级不叫省,但是设立了三个衙门,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但布政使司的辖区,民间习惯称省。
清代延用明朝制度,但在明朝为派出机构的巡抚和总督,到了清代实质化,总督管一省或数省,巡抚管一省,下面设府,再下是县。
有时候省之下有直隶州。
民国初期,废除了府,形成省、道、县的三级制。
民国后期,增加了院辖市、特别行政区,同时西藏和蒙古自治,称作地方。
新中国,按宪法规定,地方政权为省县乡三级,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自治州。
[元朝疆域图]元朝
[元朝疆域图]元朝元朝疆域图元朝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对汉人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
xxxx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元朝,供大家参考元朝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对汉人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
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
元朝且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名义上五国同为蒙古帝国,其藩属国涵盖东南亚各国。
蒙元征服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
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
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与明王朝对峙,史称北元。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
知识分子被失去上升阶梯(科举)导致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折叠编辑本段国号1335年元朝以疆域广大为显著特征的元朝,国号大元的意思也是大,这里涉及到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1271年的11月,大元国号正式登台亮相,宣布国号的是忽必烈的建国号诏。
类似这样的文件,我们今天很难看到,或者当时就没有出台过多少这样的文件。
按照道理说,历史上的国家很多,国号这个标志政治文化的符号,也极为重要。
对于汉族政权来说,说明国号来源涵义的文件很少。
那么为什么说明国号来源涵义的文件却很少呢尤其对汉族政权来说,我们比附一下,我们的父母长辈给孩子起名字会留下正式的文件,和文字资料吗恐怕很少。
元代中国行政区划
元代中国行政区划中书省(治大都)直隶州曹州县:济阴县、成武县、定陶县、禹城县、楚丘县濮州县:鄄城县、朝城县、馆陶县、临清县、观城县、范县高唐州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泰安州县:奉符县、长清县、莱芜县、新泰县德州县:安德县、平原县、齐河县、清平县、德平县宁海州县:牟平县、文登县恩州冠州大都路院:右警巡院、左警巡院直隶县: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永清县、宝坻县、昌平县涿州县:范阳县、房山县霸州县:益津县、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通州县:潞县、三河县蓟州县:渔阳县、丰闰县、玉田县、遵化县、平谷县漷州县:香河县、武清县龙庆州县:怀柔顺州檀州东安州固安州上都路院:警巡院直隶县:开平县顺宁府州:保安州(永兴县)、蔚州(灵仙县、灵丘县、飞狐县、定安县、广灵县)县:宣德县、宣平县、顺圣县兴州县:兴安县、宜兴县云州县:望云县松州桓州兴和路直隶县:高原县、怀安县、天成县、咸宁县宝昌州永平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卢龙县、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滦州县:义丰县、乐亭县德宁路直隶县:德宁县净州路直隶县:天山县泰宁路直隶县:泰宁县集宁路直隶县:集宁县应昌路直隶县:应昌县全宁路直隶县:全宁县宁昌路直隶县:宁昌县保定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清苑县、满城县、唐县、庆都县、行唐县、曲阳县、新安县、博野县易州县:易县、涞水县、定兴县祁州县:蒲阴县、深泽县、束鹿县雄州县:归信县、容城县、新城县安州县:葛城县、高阳县遂州安肃州完州真定路司:录事司直隶县:真定县、藁城县、栾城县、获鹿县、元氏县、平山县、灵寿县、涉县中山府县:安喜县、新乐县、无极县赵州县:平棘县、宁晋县、隆平县、临城县、柏乡县、高邑县、赞皇县冀州县:信都县、南宫县、枣强县、武邑县、新河县深州县:静安县、衡水县晋州县:鼓城县、饶阳县、安平县、武强县蠡州顺德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邢台县、钜鹿县、内丘县、平乡县、广宗县、沙河县、南河县、唐山县、任县广平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永平县、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磁州县:滏阳县、武安县、邯郸县、成安县威州县:洺水县、井陉县彰德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安阳县、汤阴县、临漳县林州大名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元城县、大名县、南乐县、魏县、清河县开州县:濮阳县、长垣县、清丰县滑州县:白马县、内黄县浚州怀庆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河内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州县:河阳县、济源县、温县卫辉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汲县、新乡县、获嘉县、胙城县辉州淇州河间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河间县、肃宁县、齐东县、宁津县、临邑县、青城县沧州县:清池县、乐陵县、南皮县、无棣县、盐山县景州县:蓚县、故城县、阜城县、东光县、吴桥县清州县:会川县、靖海县、兴济县献州县:乐寿县、交河县莫州县:莫亭县、任丘县陵州东平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顺城县、东阿县、阳谷县、汶上县、寿张县、平阴县东昌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聊城县、堂邑县、莘县、博平县、茌平县、丘县济宁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巨野县、郓城县、肥城县、金乡县、砀山县、虞城县、丰县济州县:任城县、鱼台县、沛县兖州县:嵫阳县、曲阜县、泗水县、宁阳县单州县:单父县、嘉祥县益都路司:录事司直隶县:益都县、临淄县、临朐县、高苑县、乐安县、寿光县潍州县:北海县、昌邑县胶州县:胶西县、即墨县、高密县密州县:诸城县、安丘县莒州县:莒县、沂水县、日照县、蒙阴县沂州县:临邑县、费县滕州县:滕县、邹县峄州博兴州司:录事司直隶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济阳县棣州县:厌次县、商河县、阳信县、无棣县滨州县:渤海县、利津县、沾化县般阳府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淄川县、长山县、新城县、蒲台县莱州县:掖县、胶水县、招远县、莱阳县登州县: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大同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大同县、白登县、宣宁县、平地县、怀仁县应州县:金城县、山阴县朔州县:鄯阳县、马邑县弘州浑源州武州丰州东胜州云内州冀宁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阳曲县、文水县、平晋县、祁县、榆次县、太谷县、清源县、寿阳县、交城县、徐沟县汾州县:西河县、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石州县:离石县、宁乡县忻州县:秀容县、定襄县平定州县:乐平县临州保德州崞州管州代州兴州坚州岚州盂州晋宁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汾西县、岳阳县河中府县:河东县、万泉县、猗氏县、荣河县、临晋县、河津县绛州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潞州县:上党县、壶关县、长子县、潞城县、屯留县、襄垣县、黎城县泽州县:晋城县、高平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解州县:解县、安邑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霍州县:霍邑县、赵城县、灵石县隰州县:隰川县、大宁县、石楼县、永和县、蒲县沁州县:铜鞮县、沁源县、武乡县辽州县:辽山县、榆社县、和顺县吉州县:乡宁县砂井总管府县:砂井县岭北行中书省(治和林)和宁路辽阳行中书省(治北京)辽阳路直隶县:辽阳县盖州懿州广宁府路直隶县:闾阳县、望平县大宁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大定县、龙山县、富庶县、和众县、金源县、惠和县、武平县义州兴中州瑞州高州锦州利州惠州川州建州东宁路司:录事司沈阳路开元路咸平府合兰府定远府州:郭州、抚州、黄州(安岳县、三和县、龙冈县、咸从县、江西县)灵州、慈州、嘉州、顺州、殷州、宿州、德州(江东县、永清县、通海县、顺化县)昌州、铁州、泰州、价州、朔州、宣州、成州、熙州、孟州(三登县)延州、云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直隶州荆门州县:长林县、当阳县南阳府直隶县:南阳县、镇平县邓州县:穰县、内乡县、新野县唐州县:泌阳县嵩州县:卢氏县汝州县:梁县、鲁山县、郏县裕州县:方城县、叶县、舞阳县汝宁府直隶县:汝阳县、上蔡县、西平县、确山县、遂平县颍州县:太和县、沈丘县、颍上县息州县:新蔡县、真阳县光州县:定城县、固始县、光山县信阳州县:罗山县、信阳县归德府直隶县:睢阳县、永城县、下邑县、宁陵县徐州县:萧县宿州县:灵璧县邳州县:下邳县、宿迁县、睢宁县亳州县:谯县、鹿邑县、城父县高邮府直隶县:高邮县、兴化县、宝应县安陆府直隶县:长寿县、京山县沔阳府直隶县:玉沙县、景陵县德安府直隶县:安陆县、孝感县、应城县、云梦县隋州县:随县、应山县汴梁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开封县、祥符县、中牟县、原武县、鄢陵县、荥泽县、封丘县、扶沟县、阳武县、杞县县、延津县、兰阳县、通许县、尉氏县、太康县、洧川县、陈留县郑州县:管城县、荥阳县、泗水县、河阴县许州县:长社县、长葛县、郾城县、襄城县、临颍县陈州县:宛丘县、西华县、商水县、南顿县、项城县钧州县:阳翟县、新郑县、密县睢州县:襄邑县、考城县、仪封县、柘城县河南府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洛阳县、宜阳县、永宁县、登封县、巩县、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县陕州县:陕县、灵宝县、阌乡县、渑池县襄阳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襄阳县、南漳县、宜城县、谷城县、光化县、枣阳县均州县:武当县、郧县房州县:房陵县、竹山县蕲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蕲春县、蕲水县、广济县、黄梅县、罗田县黄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黄冈县、黄陂县、麻城县庐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合肥县、梁县、舒城县和州县:历阳县、含山县、乌江县无为州县:无为县、庐江县、巢县六安州县:六安县、英山县安丰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下蔡县、蒙城县濠州县:钟离县、定远县、怀远县安庆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怀宁县、宿松县、望江县、太湖县、桐城县、灊山县扬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江都县、泰兴县真州县:扬子县、六合县滁州县:清流县、来安县、全椒县泰州县:海陵县、如皋县通州县:静海县、海门县崇明州淮安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山阳县、盐城县、桃园县、清河县海宁州县:朐山县、沭阳县、赣榆县泗州县:临淮县、虹县、五河县、盱眙县、天长县安东州中兴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县、松滋县、枝江县、潜江县、监利县峡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夷陵县、宜都县、长阳县、远安县陕西行中书省(治京兆)直隶州邠州县:新平县、淳化县泾州县:泾川县、灵台县开成州县:开成县秦州县:成纪县、清水县、秦安县陇州县:汧源县、汧阳县宁州县:真宁县徽州县:两当县雅州县:名山县、泸山县、百丈县、荣经县、严道县黎州县:汉源县洮州县:可当县茂州县:汶山县、汶川县阶州成州环州金州兰州会州岷州铁州静宁州定西州镇原州西和州广安州庄浪州金洋州凤翔府直隶县:凤翔县、扶风县、岐山县、宝鸡县、麟游县巩昌府司:录事司直隶县:陇西县、宁远县、伏羌县、通渭县、鄣县平凉府直隶县:平凉县、崇信县、华亭县临洮府直隶县:狄道县、渭源县庆阳府直隶县:合水县奉元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咸宁县、长安县、咸阳县、兴平县、临潼县、蓝田县、泾阳县、高陵县、鄠县、盩啡县、郿县同州县:朝邑县、白水县、郃阳县、澄城县、韩城县华州县:华阴县、蒲城县、渭南县耀州县:三原县、富平县、同官县乾州县:醴泉县、武功县、永寿县商州县:洛南县延安路直隶县:肤施县、甘泉县、宜川县、延长县、延川县、安定县、安塞县、保安县鄜州县:洛川县、中部县、宜君县绥德州县:清涧县、米脂县葭州县:神木县、吴堡县、府谷县兴元路直隶县:南郑县、城固县、褒城县、西乡县凤州金州河州路直隶县:定羌县、宁河县、安乡县脱思麻路四川行中书省(治成都)潼川府直隶县:郪县、中江县、射洪县、盐亭县遂宁州县:小溪县、蓬溪县绵州县:彰明县、罗江县绍庆府直隶县:彭水县、黔江县怀德府来宁州柔远州酉阳州服州成都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郫县、温江县、双流县、新繁县、仁寿县、金堂县彭州县:蒙阳县、崇宁县汉州县:什邡县、德阳县、绵竹县安州县:石泉县崇庆州县:晋原县、新津县威州县:通化县简州灌州嘉定府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龙游县、夹江县、峨眉县、犍为县眉州县:彭山县、青神县巩州县:大邑县广元路直隶县:绵谷县、昭化县县:阆中县、苍溪县、南部县剑州县:普安县、梓潼县巴州县:化城县、曾口县沔州县:铎水县、大安县、略阳县龙州顺庆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南充县、西充县广安府县:渠江县、岳池县蓬州县:相如县、营山县、仪陇县渠州县:流江县、大竹县永宁路筠连州县:腾川县重庆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巴县、江津县、南川县泸州县: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忠州县:临江县、南宾县、丰都县合州县:铜梁县、定远县、石照县涪州县:武龙县夔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奉节县、巫山县施州县:建始县达州县:通川县、新宁县梁山州县:梁山县万州县:武宁县云阳州开州叙州路直隶县:宜宾县、庆符县、南溪县、宣化县富顺州高州马湖路长宁军戎州甘肃行中书省(治甘州)直隶州瓜州西宁州甘州路永昌路西凉州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宁夏府路灵州鸣沙州应理州山丹州兀剌海路云南行中书省(治中庆)直隶州益良州柏兴府直隶县:闰盐县、金县仁德府县:为美县、归厚县中庆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昆明县、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州县:杨林县、邵甸县晋宁州县:呈贡县、归化县昆阳州县:三泊县、易门县县:禄丰县、罗次县威楚开南路直隶县:威楚县、定远县南安州县:广通县镇南州开南州威远州东川路孟杰路普安路澂江路直隶县:河阳县、江川县、阳宗县新兴州县:普舍县、研和县路南州县:邑市县普定路建昌路直隶县:中县礼州县:泸沽县建安州永宁州泸州里州阔州邛部州隆州姜州会川路武安州黎溪州永昌州会理州麻龙州临安路直隶县:河西县、蒙自县舍资千户建水州石平州宁州县:通海县师宗州弥勒州元江路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司:录事司直隶县:太和县永昌府县:永平县腾冲府邓川州县:浪穹县姚州县:大姚县赵州蒙化州云南州武定路军民府和曲州县:南甸县、元谋县禄劝州县:易笼县、石旧县德昌路军民府昌州德州威龙州普济州鹤庆路军民府直隶县:剑川县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直隶县:南宁夏陆凉州县:芳华县、河纳县越州罗雄州马龙州县:通泉县沾益州县:交水县、罗山县、石梁县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彻里军民总管府茫部路军民总管府丽江路军民宣抚司北胜府蒗蕖州永宁州通安州兰州宝山州巨津州县:临西县蒙怜路军民府蒙莱路军民府金齿等处宣抚司柔远路、茫施路、镇康路、镇西路、平缅路、麓川路、南炎乌撒乌蒙宣慰司木连路军民府、蒙光路军民府、木邦路军民府、孟定路军民府、谋粘路军民府、南甸军民府、六难路甸军民府、陋麻和管民官、云龙甸军民府、缥甸军民府、二十四寨达鲁花赤、孟隆路军民府、木朵路军民总管府、金齿孟定各甸军民官、孟爱等甸军民府、蒙兀路、通西军民总管府、木来军民府江浙行中书省(治杭州)直隶州江阴州铅山州松江府直隶县:华亭县、上海县杭州路司:左录事司、右录事司直隶县:钱塘县、仁和县、余杭县、临安县、新城县、富阳县、于潜县、昌化县海宁州湖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乌程县、归安县、安吉县、德清县、武康县长兴州嘉兴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嘉兴县海盐州崇德州平江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吴县、长洲县昆山州常熟州吴江州常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州:晋陵县、武进县宜兴州无锡州镇江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建德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建德县、淳安县、遂安县、桐庐县、分水县庆原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鄞县、象山县、慈溪县、定海县奉化州昌国州衢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西安县、龙游县、江山县、常山县、开化县婺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金华县、东阳县、义乌县、永康县、武义县、浦江县兰溪州绍兴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山阴县、会稽县、上虞县、萧山县、嵊县、新昌县余姚州诸暨州温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永嘉县、乐清县瑞安州平阳州台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临海县、仙居县、宁海县、天台县黄岩州处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丽水县、龙泉县、松阳县、遂昌县、青田县、缙云县、庆元县宁国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宣城县、南陵县、泾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司:录事司直隶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绩溪县、祁门县婺源州司:录事司直隶县:鄱阳县、德兴县、安仁县余干州浮梁州乐平州集庆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溧水州溧阳州太平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池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贵池县、青阳县、建德县、铜陵县、石棣县、东流县信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上饶县、玉山县、弋阳县、贵溪县、永丰县广德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广德县、建平县福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闽县、侯官县、怀安县、古田县、闽清县、长乐县、连江县、罗源县、永福县福清州福宁州县:宁德县、福安县建宁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建安县、瓯宁县、浦城县、建阳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泉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晋江县、南安县、惠安县、同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兴化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莆田县、仙游县、兴化县邵武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邵武县、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司:录事司直隶县:南平县、尤溪县、沙县、顺昌县、将乐县汀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莲城县、上杭县、武平县漳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龙溪县、漳浦县、龙岩县、长泰县、南靖县江西行中书省(治隆兴)直隶州南丰州英德州县:翁源县梅州县:程乡县南恩州县:阳江县、阳春县封州县:封川县、开建县新州县:新兴县桂阳州县:阳山县连州县:连山县循州县:龙川县龙兴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奉新县、靖安县、武宁县富州宁州吉安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庐陵县、永丰县、万安县、龙泉县吉水州安福州太和州永新州瑞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高安县、上高县新昌州袁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宜春县、分宜县、万载县萍乡州临江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清江县新淦州新喻州抚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临川县、崇仁县、金溪县、宜黄县、乐安县江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德化县、瑞昌县、彭泽县、湖口县、德安县南康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星子县、都昌县建昌州赣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赣县、兴国县、信丰县、雩都县、石城县宁都州县:龙南县、安远县会昌州县:瑞金县建昌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南城县、新城县、广昌县南安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大庾县、南康县、上犹县广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南海县、番禺县、东莞县、增城县、香山县、新会县、清远县韶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曲江县、乐昌县、仁化县、乳源县惠州路直隶县:归善县、博罗县、海丰县、河源县南雄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保昌县、始兴县潮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德庆路直隶县:端溪县、泷水县肇庆路直隶县:高要县、四会县湖广行中书省(治潭州)直隶州归州县:秭归县、巴东县、兴山县郁林州县:南流县、兴业县、博白县容县县:普宁县、北流县、陆川县象州县:阳寿县、来宾县、武仙县宾州县:岭方县、上林县、迁江县横州县:宁浦县、永淳县融州县:融水县、怀远县藤州县:镡津县、岑溪县贺州县:临贺县、富川县、桂岭县、怀集县贵州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汉阳府直隶县:汉阳县、汉川县平乐府直隶县:平乐县、恭城县、立山县、龙平县武昌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江夏县、咸宁县、嘉鱼县、蒲圻县、崇阳县、通城县、武昌县岳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巴陵县、临湘县、华容县平江州常德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武陵县桃源州龙江州县:沅江县澧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柿溪州辰州路直隶县:沅陵县沅州路直隶县:卢阳县、黔阳县、麻阳县兴国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永兴县、大冶县、通山县靖州路直隶县:永平县、会同县、通道县天临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长沙县、善化县、衡山县、宁乡县、安化县醴陵州浏阳州攸州湘乡州湘潭州益阳州湘阴州衡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衡阳县、安仁县、酃县道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营道县、宁远县、江华县、永明县永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零陵县、东安县、祁阳县郴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郴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兴宁县、桂阳县、桂东县全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清湘县、灌阳县宝庆路司:录事司直隶县:邵阳县、新化县武冈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武冈县、新宁县、绥宁县桂阳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平阳县、临武县、蓝山县静江路司:录事司直隶县:临桂县、兴安县、灵川县、理定县、义宁县、修仁县、荔浦县、阳朔县、永福县、古县南宁路司:录事司直隶县:宣化县、武缘县梧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苍梧县浔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桂平县、平南县柳州路司:录事司直隶县:柳城县、马平县、洛容县思明路太平路镇安路雷州路直隶县:海康县、徐闻县、遂溪县化州路直隶县:石龙县、吴川县、石城县高州路直隶县:电白县、茂名县、信宜县钦州路直隶县:安远县、灵山县廉州路直隶县:合浦县、石康县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来安路军民总管府乾宁军民安抚司县:琼山县、澄迈县、临高县、文昌县、乐会县、会同县、定安县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县:宜山县、忻城县、天河县、思恩县、河池县南宁军县:宜伦县、昌化县、感恩县万安军县:万安县、陵水县吉阳军县:宁远县附(1)元代行政区划分为行省、路、府、县四级。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元朝1330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元时期1330年图说本图以《元史地理志》所载文宗至顺元年(1330)版籍为准。
其时“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中书省甘肃、辽阳、河南、岭北等处相继建立行省后,中书省辖境遂限于河北、漠南、山东、山西。
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13 0 7)置和林行省,治和林(蒙古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1235年后辖东起哈刺温山(大兴安岭),西至也儿的石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新疆部分、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辽阳行省至元初曾置东京行省,旋罢。
二十三年再立,同年罢。
二十四年(12 8 7)复置,改称辽阳,治辽阳路(今辽阳市)。
辖境相当金东京、咸平、上京三路和北京路的大部分,西北起大兴安岭外兴安岭,东南抵海,接高丽境。
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割中书省之河南、江淮、湖广二行省之江北立,治汴梁路(今开封市)。
辖境有今河南省河南部分和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江北部分。
见1280年图说。
陕西行省四川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分陕西四川行省为陕西、四川二省,其后一度再合为一,二十三年又分为二。
陕西行省治安西路后改奉元路(今西安市),辖境相当金陕西五路及南宋利州路部分地,东起山陕间黄河,西包河挑,南起大巴山,北包鄂尔多斯草原。
四川行省治成都路,相当宋成都、潼川、夔州三路及利州路一部分,今四川省的大部分。
见1280年图说。
甘肃行省景定二年(12 61)立西夏中兴行省于西夏故地,治中兴府。
其后屡罢屡置,至元十三年(12 8 6)徙省治于甘州路(今张掖),改称甘肃行省。
辖境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西部。
云南行省因旧。
辖境在今缅、泰境内有所扩展。
见1280年图说。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徙治杭州。
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省。
二十六年再徙杭州,二十八年(1291)割江北州郡隶河南行省,改称江浙。
元朝地图元朝疆域地图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除了蒙古人其它民族都是最低等;特别是汉人的命相当与一头牛.钱穆等国学大师对把蒙古的黑暗统治叫做没有制度的法术.章太炎认为蒙古统治时期应该为蛮夷史.1.因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汉族文化致使四大汗国与元朝本身脱离宗主国关系请看: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西征波斯等地..忽必烈即位后;命旭烈兀统领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儿埃及之境;建立汗国..其领土东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括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为都城;设宰相掌管全国政务;任命了各省长官..1265年;旭烈兀子阿八哈继立;元朝赐他"辅国安民之宝"方印..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土;以蔑剌哈为陪都..1284年;忽必烈遣孛罗丞相等出使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将他留在汗庭参议政事..第七代伊利汗合赞统治时期;改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国势颇盛..1298年;合赞遣使入元朝;贡珠宝等物.." 权争影响显然亦未波及伊儿汗国. 更徨论因为忽必烈汗本身尊崇汉族文化致使其与元朝本身脱离宗主国关系2.元朝为什么定名为"元" 为什么要以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文义命国; 为什么要取名自易经直书的文字格式、授时历;;在显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其中一个朝代;元朝失败的地方是统治手法的低劣;不及满族精明..3.等级制度大体是根据归附蒙古征服者的时间先后建立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则较低..第3等级的汉人是指蒙古灭金以后获得的人口;包括生活在这一区域里的汉人和普通的契丹与女真等人;第4等级的南人;主要指南宋灭亡以后生活在原南宋疆域内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事实上;4个等级中是存在着不同的集团的..例如;汉人地主同蒙古统治者的根本阶级利益是一致的;而普通汉人同蒙古平民则共同处于同被统治的境地..蒙古统治阶级出身于游牧民族;自身对于中原的农耕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非在行..这就决定了蒙古统治阶级在发展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必须要完全依靠其它民族的智慧与劳动;而等级制度毫无疑问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等级制度在元朝末期激起普通中国人的极大反抗..也许这是元朝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仁宗的"汉法"政治武宗海山即位不满四年;即在至大四年1311正月病死..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即皇帝位;是为仁宗;蒙古号普颜笃汗..仁宗曾随李孟学习儒学;倚重汉人文臣..即位后;革除武宗旧政;力行"汉法"..武宗死后;仁宗不待正式即位;即在正月间废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拘捕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处死..各地行尚仁宗即位不久;即下诏罢废至大银钞及铜钱..民间行使者至行用库倒换..依旧印造中统钞及至元钞..凡官司出纳;一准中统钞数..同时派官焚毁至大钞.. 仁宗通过对孔孟的崇奉;表明以儒家的纲常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汉人儒士被任用;儒学在元朝得到重视..1313年皇庆二年下诏正式实行科举..自1314年八月;各州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参加考试的文士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御试..以后;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科举实行后;在政治上多少满足汉人地主要求广开仕途的愿望;也使汉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传播..二..基因论从遗传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汉族、蒙古族、藏族;甚至包括北美印第安人;他们的祖先都是一个;蒙古利亚人这个蒙古利亚人的名词是西方人类学上的专业术语;它并不就是现先在的蒙古人..这个蒙古利亚人的祖先到底是北京的周口店猿人还是远在西伯利亚的还未发现的蒙古猿人;目前无从考证..三..血统论汉代;华夏族与南蛮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如果汉族人是以此为标准;那么后来的隋朝;唐朝;明朝回回族创立;清朝都是异族显然不是的..实际上是汉族不断有新鲜的血液加入..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汉族;形成新汉族..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但差别还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汉赋与唐诗的差别..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种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种的民族..相对纯种的民族有汉族、藏族、大和族、满族、族、法兰西族、鞑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亚族等..四..地域论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如果以哪个时候的地域为标准;中国除了被元朝灭亡外;还被秦;隋;唐等等灭亡很多次了..这样的结论显然是错的..“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五..道德论首先纠正一个概念;元朝是包括蒙古和中原;面积约1200 ;少于清朝的最大面积1300-1400. 元朝不同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有四大汉;元朝是其中之一;四大汉相互战争;激烈而残酷的内斗是元朝短命~100年的主要原因.元朝属于中国的一个朝代;中国人当然可以自豪. 战争没有正义和道德这一说;如今的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中国不允许英国贩卖鸦片搞慢性种族灭绝;导致鸦片战争;这么无耻的战争;你见过英国人忏悔了么香港回归的时候;英国人是心甘情愿的么战争就是战争;把道德这类因素参和在里面;是不适当的..六..首都论:元朝为什么用中国的地方做首都大可继续在和林;撒马尔罕在地理大都现在的北京所以元朝是中国的元朝;因为看朝代的主要标志是其首都的位置;而不是民族;再说;蒙古族也是我国的一个民族之一;所以元朝是我国的元朝.美国如果按民族来说那它应该的算是英;法;西班牙等国的一部分了;因为美利坚民族的主要的统治者是那些国家的移民;而不是本土的印地安人;但因为其首都在北美的美国土地上;所以才称为独立的美国.下面看看当时的明朝官方和中原汉族知识界的主流对元朝和元朝帝王看法;元朝是前代正统王朝;元朝帝王是前代正统帝王真命天子;而不是侵略殖民;特别请注意“太祖本纪”末尾称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从行文口气看;根本没有把“灭国”行为作为严重侵略罪行加以指责的意思;反倒赞赏..这反映了当时人的观念;研究历史不能拿现代人的观念生搬硬套..此外;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王献之鸭头贴末尾有明朝着名官僚书画家董其昌题跋..其中对元朝帝王的称呼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对前朝正统帝王的规格;称“元文宗”..中国民族史这样评价说首先;蒙古族、发展、进步及其壮大在这个时代;是一种新兴力量的代表..他们后来壮大到其力量不仅可以征服全国;而且其能力可以治理全国长达近100年或近300年之久..长期以来;传统观点总是强调蒙古的军事力量极其强大的超凡作用;其实;正如古人所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军事力量可以夺取战争的暂时胜利;但要治理一个国家却要靠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其统治者的治理能力..蒙古族原来处于分散部落状态;大约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开始逐步出现了阶级分化..部;于公元1206年建立起蒙古汗国时;它已经是一个封建制国家..但其经济结构中领主经济是经济的主要形态..到1279年蒙古统一中国以后;它迅速吸收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其它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溶于治理国家的政制之中..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它不仅本身的畜牧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全国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的畜牧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北方;“数什年来……羊牛马驼之属;射猎贸易之利;自金山;称海沿边诸塞;蒙被涵煦;咸安乐富庶”..西北地区的牲畜“昌盛逾前”;他的农业生产亦得到很大发展;南粮北运;东南地区每年向北方运去大量粮食;公元1283年运会只有4万石;1329年增加到350多万石;1293年京师粮仓皆满;粮食无处储存;1294年“以京哉所储充足;诏止运三十万石”;可见其粮食之丰足..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纺织品大量外销印度等国..他们创立了蒙古文字;撰写了元朝秘史和脱脱等编纂的宋、辽、金三史等巨着;这些事实说明;蒙古族为主的元王朝把社会生产力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经济、文化部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所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名着游记中对元朝时的中国大加赞许和高度评价..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占领全中国..之後;元军曾入侵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着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元朝灭亡元朝後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民族矛盾的极端激化终于引发了汉族和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尔袭杀後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国号..元朝疆域元朝统一全国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以及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中央机构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军事机构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三十馀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帝王年表大蒙古国庙号谥号汗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1206年-1227年无睿宗元世祖追尊监国景襄皇帝也可那颜孛儿只斤拖雷摄政1227年-1229年无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汗孛儿只斤窝阔台 1229年-1241年无称制乃马真脱列哥那摄政 1241年-1246年无定宗简平皇帝贵由汗孛儿只斤贵由 1246年-1248年无称制钦淑皇後斡兀立海迷失摄政 1248年-1251年无宪宗桓肃皇帝蒙哥汗孛儿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无元朝 1271年-1368年庙号谥号汗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至大1308年-1311年仁宗圣文钦孝皇帝普颜笃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20年皇庆1312年-1313年延佑1314年-1320年英宗睿圣文孝皇帝格坚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至治1321年-1323年无泰定帝叶顺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泰定1324年-1328年致和1328年无天顺帝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天顺1328年文宗圣明元孝皇帝札牙笃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1329年-1332年天历1328年-1330年至顺1330年-1332年宁宗冲圣嗣孝皇帝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至顺1332年惠宗顺帝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至顺1333年元统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北元1368年元朝灭亡後1368年-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庙号谥号汗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惠宗顺帝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1368年-1370年至正 1341年-1370年昭宗和孝皇帝闭里可图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1370年-1378年宣光 1371年-1378年平宗宁孝皇帝乌萨哈汗孛儿只斤脱古思铁木儿1378年-1388年天光 1378年-1388年注:以下孛儿只斤族只继承了五代汗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课件(共17张PPT)
腹里 元朝疆域图(1330年)
二、治变之策
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 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 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材料二:行省……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基础上,独立处理本省内的 政务。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行省制度的影响如何?
温故知新: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管理的史实。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 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 物,加强了对西域的 管辖。
西汉
唐朝
元朝
公元前60年,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设置西域都护府。 702年,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二、治变之策
(一)制度创新
2.地方 行省制度
今山东、山西、河北 中书省
全国大部分地区
行中书省
温故知新: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正式建 立的行政机构。
三国 时期
三国时其,吴 国孙权派卫温 到达夷州。
隋朝
元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 达琉球,加强了与 琉球的联系。
二、治变之策
(二)民族政策
变之不足
三、治变之悟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 ③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④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⑤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唐中宗
唐穆宗
元朝
文成公主嫁与 金城公主嫁与 “唐蕃会盟碑”
松赞干布。
尺带珠丹。
元宣政院印
二、治变之策
(一)制度创新
2.地方 行省制度
今山东、山西、河北 中书省
全国大部分地区
行中书省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元朝地图解读
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1.元朝疆域。
元朝实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统一,疆域超过汉唐最强盛时期。
元朝十大行省,甘肃、陕西、河南、江西、四川、云南6个行省名称现在仍然在使用,察哈台汗国统治了新疆一半,西藏、台湾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只有岭北现在完全不在中国境内。
除元朝外,还有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哈台汗国,共四大汗国。
2.元大都城。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
西周诸侯国燕国都城就是这里,契丹人占据幽云十六州后,以燕京为南京,女真人建立的金曾经迁都燕京,称为中都。
忽必烈由大汗改称皇帝,由行国变成定都,先有上都,然后建筑大都,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大都市,人口众多。
3.元朝经济分布。
元朝经济继承宋朝,没有大的变化。
棉花种植推广到黄河流域,屯田面积很大。
纺织业有丝绸纺织业、麻纺织业,宋朝兴起棉纺织业,元朝出现松江等棉纺业中心。
4.元朝的中外交通。
水路和宋朝相比变化不大,主要是陆路,因为三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国,相互联系需要,元朝驿站非常发达。
5.马可波罗游历东方路线。
基督教在唐朝就有传播,叫景教,但它是一神教,而中国人是多神信仰,基督教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信仰格局,难以传播开来。
元朝西征,欧洲人归在色目人范畴,蒙古人有部分人信仰,叫也里可温教、十字教。
马可波罗家族是商人,也是基督教向中国传播的信使,父亲、叔父和他都到过中国。
马可波罗代表忽必烈出使过东南亚很多国家,后来护送阔阔真公主去伊利汗国,历经17年回到意大利。
马可波罗羡慕元朝的统一和强大,希望意大利也统一起来,他参加了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战争,战败被俘。
监狱里是一个吹牛的场所,于是,他在东方的见闻成了狱友打发时光的最好故事,狱友鲁斯蒂谦记下了这些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马可波罗行纪》。
这部书对后世开辟新航路影响很大。
6.元朝的运河和漕运。
元朝大都开始有50多万人,后来超过100万人。
这么多人的吃穿就成为大问题。
于是,元朝整治隋朝大运河,裁弯取直,忽必烈任命郭守敬主持水利,修了通惠河等。
地图上的中国史——元
地图上的中国史——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国号“也客·蒙古·兀鲁思”,即大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
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顺帝,40年间换了10个皇上,皇权争夺和派系斗争,严重削弱了统治力量,最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在人民起义中走向灭亡。
(青铜火铳元至顺三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元世祖出猎图》元台北故宫藏)(八思巴文腰牌)(影青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景德镇出土迄今唯一有纪念的青花釉里红大元至元)(大名品元青花四爱梅瓶)(阿拉伯数码字铁方盘即幻方国博“海宇会同”展过)(赵孟頫《心经》故宫的赵孟頫展让我知道居然赵孟頫传世作品这么多)(剩山图我见过嘿嘿)(银镜架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当然是元朝文物我在苏州博物馆见过)(山西灵丘县曲回寺出土金飞天头饰)(永乐宫前后施工110多年几乎与元朝始终)(杭州西湖马可波罗铜像)(元杂剧)(安徽界首市还有个福通广场)疆域(至元十七年 1280年)东至朝鲜半岛东北部,西南包括克什米尔、不丹、锡金、缅甸东北部和泰国北部,吐蕃、新疆东部直属中央管理,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
对越南多次用兵,曾在缅甸设立行省,不过时间都很短暂。
1274年、1281年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
元在中央继承了宋朝的统治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另外,首创了管理宗教和吐蕃事务的宣政院,管理全国驿站的通政院。
在地方上实行“行中书省”制度,即影响至今的行省制。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元在地方分十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另外,高丽算属国,高丽行省长官即高丽国王。
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归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为“腹里”。
中书省、行中书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长官分别是总管、知府、州尹、县尹。
另外,四级均设达鲁花赤(管民官)。
我们知道元有四等人制,在地方上,蒙古人任达鲁花赤,汉人当总管,回回人当同知。
元朝疆域:元朝地图
元朝疆域:元朝地图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疆域范围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元朝地图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辖的京畿地区(即河北、山东、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以及十个行中书省,分别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藩属元朝的藩属国有高丽、缅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国。
其中有两个直属的藩属国,即高丽王朝与缅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别行政区征东行省与缅中行省。
中国元朝1280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元朝1280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元时期图说(1280年)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大元,创建了中国史上的元朝。
1276年纳宋帝之降,兵入临安,灭南宋。
1279年消灭宋残余势力于崖山。
蒙古国初起时各据一方的金、夏、西辽、宋、大理、吐蕃等政权,经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以来七十年征讨兼并,至是全被消灭,完成了旷古未有的大一统。
本图即以完成大一统的次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准。
这时元朝的都城已从至元九年起定在新建于金中都城东北的大都城(今北京城),忽必烈初即位时的都城上都(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则作为每年四月至八、九月间避暑的夏都。
地方行政机构已将蒙古初年沿用金后期的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并从原来的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演变成为常设的最高地方政府。
全境除部分地区直隶于中央的中书省外,分设若干行中书省。
中书省又称都省,号为腹里。
行中书省的全称是XX等处行中书省,简称XX行省,或只称XX省。
至元年间省区的分置罢并极为频繁,十七年时直隶于中书省的是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漠南、漠北、辽东和西夏故地等广大地域,行中书省有六:陕西四川行省辖有今陕西五路、南宋四川路故地,治安西路(今西安市)。
云南行省辖大理国故地,治中庆路(今昆明市)。
江淮行省辖南来两淮、两浙路故地,治扬州路(今扬州市)。
江西行省辖南宋江西、广东路故地,治隆兴路(今南昌市)。
福建行省辖南宋福建路故地,治泉州路(今泉州市)。
湖广行省辖南宋湖南、湖北、京西南、广西四路故地,治潭州路(今长沙市)。
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四级,西南又有宣抚司、安抚司和军。
唐宋时较大的州,多数已升为路。
府或隶路,或隶省。
州或隶府,或隶路、省。
府州或不领县。
图中画出其一部分。
又有宣慰司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用以统辖远离省会地区的路府州县,辖区称道。
至元十七年所设宣慰司道不可悉考,不上图。
和各行省所辖路府州县外,黑龙江上游有所谓东道诸王即成吉思汗诸弟的封地,迤东有置于女真部族的若干万户府;极北还有一些部族和断事官等特殊建置。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共17张PPT)
2.民族交融: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 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 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①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所灭 被谁 政权 所灭
辽朝 契丹 阿保机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 金朝
西夏 党项 元昊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 蒙古
金朝 女真 阿骨打 1115年 会宁(上京) 辽朝、 蒙古 北宋
元朝 蒙古 忽必烈 1271年
大都
南宋 明朝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疆域 (1)元朝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 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 汉朝和唐朝。今天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 大的。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本课内容
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统一 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政权分立状况,重建大一统国 家;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 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版图大体确 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就 是从元朝开始的,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 机构也是在元朝;元朝以行中书省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便利了中 央对地方的管理,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宣政院印
思考一:怎样看待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探究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 ,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 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元朝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 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 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中国元朝1280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元朝1280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元时期图说(1280年)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大元,创建了中国史上的元朝。
1276年纳宋帝之降,兵入临安,灭南宋。
1279年消灭宋残余势力于崖山。
蒙古国初起时各据一方的金、夏、西辽、宋、大理、吐蕃等政权,经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以来七十年征讨兼并,至是全被消灭,完成了旷古未有的大一统。
本图即以完成大一统的次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准。
这时元朝的都城已从至元九年起定在新建于金中都城东北的大都城(今北京城),忽必烈初即位时的都城上都(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则作为每年四月至八、九月间避暑的夏都。
地方行政机构已将蒙古初年沿用金后期的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并从原来的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演变成为常设的最高地方政府。
全境除部分地区直隶于中央的中书省外,分设若干行中书省。
中书省又称都省,号为腹里。
行中书省的全称是XX等处行中书省,简称XX行省,或只称XX省。
至元年间省区的分置罢并极为频繁,十七年时直隶于中书省的是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漠南、漠北、辽东和西夏故地等广大地域,行中书省有六:陕西四川行省辖有今陕西五路、南宋四川路故地,治安西路(今西安市)。
云南行省辖大理国故地,治中庆路(今昆明市)。
江淮行省辖南来两淮、两浙路故地,治扬州路(今扬州市)。
江西行省辖南宋江西、广东路故地,治隆兴路(今南昌市)。
福建行省辖南宋福建路故地,治泉州路(今泉州市)。
湖广行省辖南宋湖南、湖北、京西南、广西四路故地,治潭州路(今长沙市)。
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四级,西南又有宣抚司、安抚司和军。
唐宋时较大的州,多数已升为路。
府或隶路,或隶省。
州或隶府,或隶路、省。
府州或不领县。
图中画出其一部分。
又有宣慰司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用以统辖远离省会地区的路府州县,辖区称道。
至元十七年所设宣慰司道不可悉考,不上图。
和各行省所辖路府州县外,黑龙江上游有所谓东道诸王即成吉思汗诸弟的封地,迤东有置于女真部族的若干万户府;极北还有一些部族和断事官等特殊建置。
元明的行政区划
元明时期的行政区划复杂多变,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元朝的行政区划:
- 中书省:元朝的核心中枢,最初管辖范围大致包括如今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中部、山东、河南,以及东三省、外东北、蒙古国等地。
之后从中书省分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只留下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中部、山西、河南部分地区、山东等地。
- 辽阳行省:1287年,将现在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外东北等地从中书省分离出来,设置辽阳行省,省会在今辽宁省辽阳市。
- 岭北行省:1307年,将现在的蒙古国、西伯利亚(不含外东北)等地区从中书省划出,正式设置岭北行省,省会在和林(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
- 陕西行省:1260年设立,最初辖区范围包括今陕西和四川,省会设在西安,之后又屡有变动,汉中、广元都做过省会。
- 甘肃行省:位于陕西行省西边,省会在武威,辖区范围大体包括如今的甘肃省河西地区、宁夏、内蒙古最西部等地区。
- 四川行省:1281年从陕西行省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省,省会成都,之后又屡有反复。
四川行省的辖区范围大致包括今雅安以东的四川省及重庆市等地区。
- 河南江北行省:1291年设置,管辖范围大致是从河南、湖北西部开始,东至大海,夹在黄河、长江之间的这块区域,包括今河南、湖北、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等地区,省会在开封。
- 江浙行省:比较特殊,最初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皖北)、浙江、江西东北部,省会初在扬州时,叫江淮行省;后来迁至杭州,改名为江浙行省。
- 江西行省:设置于1277年,省会在。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蒙古统治者: ? 开始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元朝建立后: ?
宣西政藏院
行接 政管 区辖正 域下式 。的成
一为 个中 地央 方直
知识拓展
四等人制
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
统治,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
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级,享有各
种特权。“色目人”是指党项人、畏兀儿人及其
以西诸族出身的人们。“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
朝境内的各族人民,以及四川、云南两省的人;
除汉族外,还有女真人、契丹人。“南人”大体
是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四等人在政治、经
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
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 堂 小 结
3.元朝版图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白塔寺
白塔寺,是妙应寺的 俗称,始建于元朝, 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 门内大街,是一座藏 传佛教寺院。寺内建 于元朝的白塔,是中 国现存年代最早、规 模最大的喇嘛塔。
二、行省制度
确立
中央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军事 行政 监察 六部
吏户 礼兵 刑 工
地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讲课教师:李长亮
一、元朝的疆域
1.历史地位
元朝是
。
一、元朝的疆域
2.元朝疆域
元朝疆域图(1330年)
东 今治 东现 北
部 辽区 尽内 逾
——
今西沙群岛宁省干沙漠宋濂《元史》中部今塔克拉玛辽左,南越海表。蒙古自
阴 山 , 西 极 流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行?省
路 府 州 县
元朝全国只有10个省,看看你在哪个省?
元朝全国只有10个省,看看你在哪个省?在我国历史上,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强势对外扩张,疆域变得极为辽阔。
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为成吉思汗几个儿子的封地,奉元朝为宗主。
元朝入主中原后,以大都(北京)为都城,在大都附近设中书省,称为腹里。
中书省是朝廷的最高议事机关,各地事务都要归中书省管理。
但是由于疆域辽阔,全国各地事务繁多,只靠中书省显然是管不过来。
为加强朝廷统治,同时削弱地方势力,利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将全国其他地区划分为10个行中书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简称行省或省,一直沿用至今。
早期行中书省多为临时性的军事机构,不管民政,后来逐渐军民两务一担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方行政区划。
接下来我们将对元朝的各个行省逐一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中书省首先,介绍元朝的核心中枢——中书省,最初的中书省管辖范围非常大,大致包括如今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中部、山东、河南,以及东三省、外东北、蒙古国等地。
由于辖区范围太大,给管理造成不便,后来又从中书省分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只留下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中部、山西、河南部分地区、山东等地。
二、辽阳行省1287年,将现在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外东北等地从中书省分离出来,设置辽阳行省,“省会”在今辽宁省辽阳市。
三、岭北行省1307年,将现在的蒙古国、西伯利亚(不含外东北)等地区从中书省划出,正式设置岭北行省,“省会”在和林(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
)。
四、陕西行省陕西行省位于中书省西边,设立于1260年,最初辖区范围包括今陕西和四川,“省会”设在西安,不过经常变动,汉中、广元都做过”省会“。
后来四川划分出来单独成省,陕西行省只有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东部地区。
五、甘肃行省甘肃行省位于陕西行省西边,“省会”在武威,辖区范围大体包括如今的甘肃省河西地区、宁夏、内蒙古最西部等地区。
六、四川行省1281年,四川从陕西行省中分离出来,单独建省,”省会”成都,不过之后又屡有反复,1284年又并入陕西,1286年又从陕西分出来。
第六章 元朝的疆域和政区
(明 辽朝 东山 都东 司省 )
明朝奴儿干都司(1403-1433年)
明 朝 福 建 省
郑明 氏末 台清 湾初 图
明朝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
明朝云南省
明 京 师 及 十 三 布 政 使 司 图
三、府、州、县
布政使司下属为府、州、县三种行政区划。 府:长官称知府,京师称府尹,北京为顺天 府,南京为应天府。明无路一级政区,废路 置府,按户口多少分为三等(上、中、下)。 州:分为两种: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由省 管辖(属省),散州由府来管辖(属府), 府置于某州,置府兼州,从官品看,直隶州 之知州品级视知府,而州视县,散州一般不 领县。
元朝的行省从军事性质发展到府州之上的最高一级地方 行政区划,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元世祖中统以前(1260-1264),行省只管军 事,至元开始行省管地方行政。但当时行省之 外还有许多直属中央的机构,如行枢密院、王 相府、都元帅府等,与省同级。都可以管地方。 至元初年行省官吏系衔:“以平章政事××× 行省事于×××等处”,可见是中央官兼行省 事。 至元十三年平宋以后,全国除西藏地区设宣政 院外,各地都设行省,官吏系衔有了变化,改 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拔都西征后,建立了 疆域广大的钦察汗国。其疆域东逾乌拉 尔河,西迄多瑙南至咸海,北至俄罗斯。 后独立。 窝阔台汗国——巴尔喀什湖以东至阿 尔泰山。元武宗时,窝阔台汗国被灭, 归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
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东至新疆天山南北, 统有西辽故 地及其他地区。蒙哥时,在今乌鲁木齐附近甚至还建立了别失 八里行治所在吉木萨儿北破城子,元泰定帝1324年,该行省为 察合台汗国所吞并。元世祖忽必烈1275年在伊犁河一带建立了 阿里麻里行省,治所在霍城,在察合台汗国之北,后来也为察 合台汗国所吞并。 伊利汗国——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第三次西 征,在中亚、西亚地区建立伊利利汗国。其疆域西起地中海, 东至阿姆河,北至高加索,南到阿拉伯海与印度洋。蒙哥1251 年在阿姆河流域南部建立阿姆河行省,治撒马耳干。后来伊利 汗国走向独立,阿姆河行省也并入伊利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