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杨贤江《新教育大纲》-word文档
杨贤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一)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编写了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教育史ABC》,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原理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新教育大纲》。
1.论教育的本质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②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③同时指出:学校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为赋予劳动力以特种的资格的地方,就是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为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
2.论“教育功能”20世纪20年代教育界流行的“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革命”的论点,是对教育功能不恰当的夸大。
①对于“教育万能”论,杨贤江指出教育有助于社会发展,但教育又受制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不可能超越时代和环境条件;②对于“教育救国”论,杨贤江针对当时提倡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几个观点,指出只要中国社会未改造,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不打倒,中国殖民地位不摆脱,中国便不可得救。
③对于“先教育后革命”论,杨贤江指出,先通过培养人民的革命能力,然后才能进行革命的说法具有欺骗性,因为统治阶级不可能允许自己所支配的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去培养革命人才。
3.“全人生的指导”与青年教育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人的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青年期极为关键,因此,他对青年提出了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教育。
主要内容如下:①“全人生的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
即不仅关心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多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完成的人”。
②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最新)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1. 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 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 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 保罗·朗格朗(法)提出教育终身化。
5. 昆体良(古罗马)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
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 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7. 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8.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
著作《政治学》。
他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大脑的作用不过是使血液冷却。
他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9. 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0. 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35部教育著作(Word最新版)
35部教育著作通过整理的35部教育著作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1.《学记》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专著。
2.《孟子.尽心上》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6.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8.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卢梭《爱弥儿》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10.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他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教育学家。
11.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论”。
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他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标志。
14.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 15.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6.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7.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纲要
教学过程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等特点。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教学设计(备课)2、课堂教学(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
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班级管理角色;正确对待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文化环境:包括文化性物质文化环境(如标语、学习园地、
作品角、光荣榜等)的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的培养、健康
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研究学生群体中的个别教育,包括优等生的培养和教育,还有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教育教学要着眼
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做到各方面统一协调的发展。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
现在: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学校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8)理解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角色定位,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
者和指导者。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是任课
生沟通、丰富自己各方面素养,健全人格(比如,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兴趣方面、性格方面等等)
13)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
1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新
五、论教师的阶级地位与历史使命
❖ (一)教师的阶级地位 ❖ 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属于被支配阶级 ❖ (二)教师的历史使命 ❖ 1.培养人才,这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务 ❖ 2.参加并领导社会民众运动 ❖ 3.教师应在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男,汉族, 1892年3月5日出生于 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 1982年12月30日在南 京逝世,享年90岁。
❖ 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兼任园长。
❖ 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长。
❖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 1949年至1959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 1955年任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
❖ 1964年被推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市主任委员。 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学习爱国老教育家 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 神创新精神深化教育 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 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 斗”。---江泽民
Hale Waihona Puke ❖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
❖ 1914年公费留美。先在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学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 等,1918年或硕士学位。
二、教育的本质
❖ “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 ❖ 杨贤江认为教育有以下特点: ❖ 1.教育把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特殊的劳动力 ❖ 2.教育以其它的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 ❖ 3.阶级社会的教育是阶级的和对立的
❖ 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五大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 2.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 ❖ 3.教育专为了支配阶级的利益 ❖ 4.两重教育权的对立 ❖ 5.男女教育不平等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民家庭。
•
1909年18岁时考入南京汇文书院(1888年,
美国基督教会在干河沿创建了汇文书院,成为南
京近代史上第一座高等学府。1911年汇文书院与
其他两所教会学校(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合并
为金陵大学,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
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
•
• 1937年,陶行知应邀到伦敦参加“世界新教 育会议”第七届年会,他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 张。
• 1938年,陶行知回国,参加了国民参政 会议,会后与晓庄校友在桂林成立了“生 活教育社”,陶行知被选为理事长。
• 2.关于教育的本质
• 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的一开篇 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是社会的 上层建筑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 为基础的”。
二、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 1.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他说“教育这种上层建筑自是依据经
济基础而成形,且随经济发展而变迁的”。 同时,教育对“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有影响 作用”。
• 2.关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杨贤江说:教育“不仅由经济 所决定,也由政治所决定。”“教 育也有率先领导或者促进的功用。”
• 杨贤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 个比较系统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中国马克 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所撰写 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教育史上第 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著作,对我 国建国之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 展行知无情揭露蒋
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积极主张
抗日救亡。
•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 救亡的呼声十分高涨。陶行知非常支持青年学生 的爱国运动,并于12月12日与宋庆龄等知名人士 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
试论新课程改革目标与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
试论新课程改革目标与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这一本土化的理论将对我们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笔者针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规划了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蓝图,反映了当今时代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
它旨在落实素质教育,“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旗帜,着眼于保障每位学生的发展权。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创造性的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论将对我们新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重要的启示。
一、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认识得到答案。
在描绘未来教育的蓝图时,马克思在著作中列出了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他把教育的对象——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整体,从教育的本质和培养的总目标出发,从整体性与综合性上揭示了德、智、体等方面相互影响与不可分割的关系;揭示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他创造性地结合当时中国的当代实际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堪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实践的范例。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
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启示著名的教育家杨贤江先生提出的“全人生指导思想”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重要的启示。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新主革命时期,我国出版第一部运用与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舒新城《教通》B.庄泽《教概》C.孟宪承《教概》D.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参考答案】D杨贤江《新教育大纲》2..运用现代与统论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B.维果斯基C.赞可夫D.巴班斯基【参考答案】D.巴班斯基3.李老师在初二选择了人数,性别比例,学x成绩,教材各方面情况相同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对其中一班采用讲授法,对另一个采用自学辅导法,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后进行测验,以比较两种方法教学效果,李老师采用的方法属于()A.个案研究B.实验研究C.行动D.调查【参考答案】B实验研究4.作为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许多不同形态,其中组织最严密内容最系统的是()A.学校教育B.家庭C.社会D.终身【参考答案】A.学校教育5.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来对待学生的教学,主要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A.顺序性B.个别差异C.稳定D.阶段【参考答案】B.个别差异6.马克思教育学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络合D.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参考答案】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由政府提出并反映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现完晋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根本质量规格,对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的实施,具有定向调控评价作用的是()A培养目标B.国家课程C.教育目的D.课程标准【参考答案】C教育目的8.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该书用课程设计原理被称为()A.过程模式B.经验模式C.情景模式D.目标模式【参考答案】D目标模式9.在教学中,刘老师,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学事物的…或用语言形象的…所学对象帮助学生形成有关事物具体面清晰的表象,理解所学知识,刘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0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缺失D.启发性原则【参考答案】A直观性原划10.生物课上陈老师用一几条鱼做解剂,边解前边讲解,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掌握了…和理论的区别,陈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A.演示B.谈话C.讲解D.实验【参考答案】.A演示法11.班主任...鼓励小明通过...学反思...与方式,不断...自身...这种教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缺失C.个人修养D.情感陶演【参考答案】C个人修养法12.极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学生不仅能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推理。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教育名家名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发布时间:2007-8-14 11:14:31 被阅览数:1004 次来源:中国国学网文字〖大中小〗)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健夫、姚应夫、江一、叶公朴、牛犇等。
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我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县)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
幼年聪颖过人,学习刻苦,高小毕业后留校任教。
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常撰写论文,初露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才华。
1917年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斋务助理和教育科助理等职。
1919年,经邓中夏介绍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被选为该会南京分会的书记,并担任分会会刊《少年世界》编辑。
1920年,杨贤江被选为“少年中国学会”第二届评议部评议员,开始摆脱“教育万能论”和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春,受聘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的实际主编,通过《学生杂志》宣传马列主义,介绍进步杂志,指导青年和学生运动,并亲自撰稿回答青年学生所提出的涉及思想、政治、读书、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当时知识青年的良师益友。
1924年,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兼任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教务主任,发起了对教育界复古思潮的批判。
1926年底,杨贤江离开《学生杂志》,投身于上海工人起义的组织工作。
1927年春,在北伐军攻克的杭州担任《国民日报》编辑。
蒋介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出版的《革命军日报》社长。
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回上海坚持地下斗争。
同年底,东渡日本,负责中国留日学生特别支部工作。
客居日本期间,杨贤江于革命活动之余,积极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编写和翻译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教育论文,翻译出版了日本山下德治的《世界史纲》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等书,撰写出版了《教育史ABC》一书。
(完整word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
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
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特点有(1)鲜明的阶级性(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新《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一)教育的概念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更多精品文档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社会功能更多精品文档。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 杨贤江对教育本质 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尤其是他 1930年 2月以李浩吾笔名发表的《新教育大纲》 ,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运用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 , 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分析、 考察和研究 , 得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 为探讨教育本质问题做出了新的贡献。
、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的起源教育到底起源于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 杨贤江依据马 克思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从人类最基本问题――生存问题谈起 , 从人类最本质的关系 物质的生产关系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谈起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在远古时期氏族制度之时代即原始共产生活时代 , 教育“自与种族保存'之目的以外 , 更无他种目的。
”教育是“当代的人 一面利用从前代所传下的精神的及物质的之遗产 , 一面更加上新 的经验与发明 , 以传给后一代。
” (见《杨贤江教育文集》第 323 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 6月版。
以下凡引此书 ,只注页数 )因此,教育是一件“日用品” ,它的发生 , 完全是出于“当时当地 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 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 并断定: “自有了人生 , 便有了教不外于所谓‘种族保存'之生物学的目的。
”“即除‘个体维持育。
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第413~414页)他还深刻指出: 教育的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以及物质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
只要这种现实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 教育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
杨贤江的教育起源观,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抓住了教育与人类生活之间密不可分这一常见而又极为重要问题, 得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结论, 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也是符合教育发生、发展规律的, 因而是科学的。
22《教育家杨贤江》教参
22 教育家杨贤江一、教学目标:1、了解杨贤江学习、工作情况,感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光辉一生。
2、运用上网、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杨贤江、蒋梦麟等余姚籍教育家的事迹、图片、文字等材料。
3、通过讨论“脚踏一片星斗,手摇万里江山”的涵义,感受杨贤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勤奋学习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杨贤江在现郑巷小学和泗门镇中心小学学习时,非常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终于取得最优等的学习的故事。
同时还把这个好习惯保持到参加工作以后。
1921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发表了许多教育专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两部专著,奠定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先驱者的历史地位。
其中两幅图片,一幅是杨贤江像;另一幅是泗门镇教辅室在杨贤江诞辰111周年时,举行“杨贤江思想学术讨论会”。
第二部分,实践活动部分。
由于篇幅有限和编者学术有限,大量的资料没有被发掘、发现。
需要学生通过上网、走访、访问、调查研究等方法,进一步收集、整理、交流杨贤江、蒋梦麟等余姚籍教育家的事迹、图片、文字等材料。
通过对他们的事迹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勤奋学习的品质。
三、教学建议1、课前准备:杨贤江像、杨贤江思想研究讨论会议图片、相关报纸等。
杨贤江小时候的故事。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观杨贤江故居、村庄、曾经就读的学校,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六年级学习可以自己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
教师可以讲解杨贤江的相关故事,尤其是小时候学习时的故事。
3、由于篇幅有限和编者学术有限,大量的资料没有被发掘、发现。
需要学生通过上网、走访、访问、调查研究等方法,进一步收集、整理、交流杨贤江、蒋梦麟等余姚籍教育家的事迹、图片、文字等材料。
四、参考资料杨贤江(1895~1931) 字英甫,笔名李浩吾、李膺扬、柳岛生等。
1895年4月11日生。
浙江余姚人。
7岁入私塾,11岁入小学。
最新杨贤江《新教育大纲》-word文档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健夫、姚应夫、江一、叶公朴、牛犇等。
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我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县)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
幼年聪颖过人,学习刻苦,高小毕业后留校任教。
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常撰写论文,初露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才华。
1917年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斋务助理和教育科助理等职。
1919年,经邓中夏介绍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被选为该会南京分会的书记,并担任分会会刊《少年世界》编辑。
1920年,杨贤江被选为“少年中国学会”第二届评议部评议员,开始摆脱“教育万能论”和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春,受聘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的实际主编,通过《学生杂志》宣传马列主义,介绍进步杂志,指导青年和学生运动,并亲自撰稿回答青年学生所提出的涉及思想、政治、读书、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当时知识青年的良师益友。
1924年,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兼任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教务主任,发起了对教育界复古思潮的批判。
1926年底,杨贤江离开《学生杂志》,投身于上海工人起义的组织工作。
1927年春,在北伐军攻克的杭州担任《国民日报》编辑。
蒋介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出版的《革命军日报》社长。
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回上海坚持地下斗争。
同年底,东渡日本,负责中国留日学生特别支部工作。
客居日本期间,杨贤江于革命活动之余,积极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编写和翻译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教育论文,翻译出版了日本山下德治的《世界史纲》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等书,撰写出版了《教育史ABC》一书。
1929年5月,杨贤江秘密回国,寓居上海,专事教育理论的著译工作,并接受党的委托、克服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在不到半年的时向里完成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新教育大纲》,从而“奠定了杨贤江作为新兴教育理论先驱者光辉的历史地位”。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在闽西苏区的翻版
作者: 陈桂生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主题词: 杨贤江;教育大纲;教育学教材;讲义;师范教育;政府文化;暑期学校;五十年代;闽西苏区;厦门大学
摘要: <正> 苏区师范教育相当发达,保存下来的教育学教材却实属罕见。
现在能够见到的一个本子,封面注明:《教育学讲义》——闽西列宁师范暑期学校讲义;讲师施松林,印刷者龙岩尚文印刷所;发行者闽西政府文化部。
发行时间为1930年8月。
这本《教育学讲义》存敌伪档案,原抄件存厦门大学。
五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自厦门大学转抄。
抄本不止这两件。
不过尚未见到关于这本讲义的研究成果。
当我们怀着浓厚兴趣翻阅这本讲义时,最初的印象是似曾相识。
查对一下著名马克思主。
教师大纲
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吧教育分为广义、狭义、更狭义三种概念:1、广义的教育是自有人类产生以来就已经产生的教育。
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指狭义教育。
3、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它与“德育”是同义词我们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它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教育史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耦合的过程;第三:教育具有动力性。
教育的起源:在教育史上,存在着以下几种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认为教育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2、教育堵塞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还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而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的。
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古代教育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名称有痒、序、校等,其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杨贤江论教育的经济意义——读《新教育大纲》
作者: 刘力;张立红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38页
主题词: 杨贤江;教育经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大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确认识;
劳动者;现实意义;前提条件;经济意义
摘要: <正> 杨贤江同志(1895-1931),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他早在一九三○年发表的教育专著《新教育大纲》中,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在揭露和批判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教育上种种谬误的同时,提出了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精辟见解。
今天我们学习这部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笔名李浩吾、健夫、姚应夫、江一、叶公朴、牛犇等。
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我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县)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
幼年聪颖过人,学习刻苦,高小毕业后留校任教。
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常撰写论文,初露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才华。
1917年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斋务助理和教育科助理等职。
1919年,经邓中夏介绍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被选为该会南京分会的书记,并担任分会会刊《少年世界》编辑。
1920年,杨贤江被选为“少年中国学会”第二届评议部评议员,开始摆脱“教育万能论”和独善其身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春,受聘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的实际主编,通过《学生杂志》宣传马列主义,介绍进步杂志,指导青年和学生运动,并亲自撰稿回答青年学生所提出的涉及思想、政治、读书、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当时知识青年的良师益友。
1924年,当选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改组后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兼任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教务主任,发起了对教育界复古思潮的批判。
1926年底,杨贤江离开《学生杂志》,投身于上海工人起义的组织工作。
1927年春,在北伐军攻克的杭州担任《国民日报》编辑。
蒋介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出版的《革命军日报》社长。
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回上海坚持地下斗争。
同年底,东渡日本,负责中国留日学生特别支部工作。
客居日本期间,杨贤江于革命活动之余,积极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编写和翻译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教育论文,翻译出版了日本山下德治的《世界史纲》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等书,撰写出版了《教育史ABC》一书。
1929年5月,杨贤江秘密回国,寓居上海,专事教育理论的著译工作,并接受党的委托、克服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在不到半年的时向里完成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新教育大纲》,从而“奠定了杨贤江作为新兴教育理论先驱者光辉的历史地位”。
由于工作繁重,环境恶劣,杨贤江积劳成疾,于1931年8月9日病逝于日本,享年仅36岁。
《新教育大纲》共有三章(内含十二节),三章之前加有“序言”和“绪论”。
第一章的标题是:“教育的本质”,内含四节。
第一节,教育是什么。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及其变质。
第三节,批判几种对教育的曲解。
第四节,教育的效能。
第二章的标题是:“教育的进化”,内含四节。
第五节,原始共产社会的教育。
第六节,封建社会的教育。
第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八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三章的标题是:“教育的概观”,内含四节。
第九节。
教育与经济。
第十节,教育与政治。
第十一节,教师。
第十二节,学生。
《新教育大纲》全书共约13万字。
《新教育大纲》最初是作为“新兴社会科学丛书”之一,于1930年2月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的,同年9月再版。
作者署名“季浩吾”。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书籍,《新教育大纲》出版不久即被列入“禁书”而遭查封,但它却很快传入了当时的红区。
如1930年8月印刷的“闽西列宁师范暑期学校讲义”基本上是根据《新教育大纲》节印而成的。
解放后,《新教育大纲》经过整理之后,以杨贤江的署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1年重新出版。
1982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将《新教育大纲》纳入《杨贤江教育文集》予以出版,这是目前较易见到的本子。
《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重要著作,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杨贤江关于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
《新教育大纲》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问题:(一)教育的起源及教育的变质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摒弃了以往的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的种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实际生活需要”的教育起源论。
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正确地指出:教育起源的动因并不是什么玄妙之物,决不是以往所鼓吹的诸如人性、教育者的意识或天命之类,“若说教育是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无关,单凭某个人头脑中的思索所得决定,从来就没这样一回事”。
教育只不过是一件“日用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的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在杨贤江看来,“生活”既包括“衣食住的充分获得”,也包括“知识才能的自由发展”,而且“生活”必然是“集体的社会的”生活”,这就是说,“生活”应该而且必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活动:物质生产的活动和精神方面的活动。
与此相应地,原始社会的教育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获得生活资料而进行的“实用教育”,二是为安慰精神而进行的“宗教教育”。
《新教育大纲》指出,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就是由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原始社会的教育虽然很简单很贫乏,但它既同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又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占有。
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情况才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育除了具有原始社会教育的职能之外,又增加了作为支配工具的职能。
而且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后一种职能愈显重要。
杨贤江将这种教育职能的变化,称之为“教育之变质”。
《新教育大纲》指出:“教育之变质”产生于私有制的出现。
私有制的出现使支配阶级有闲暇时间受到文雅的教育,而被支配阶级则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只有劳动的义务。
于是,实践和理论开始分离,劳动和教育分为两途。
这时的教育便是阶级的教育。
从奴隶社会产生以后,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了以下五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教育与劳动分家”,“第二个特征是教育权跟着政权走”,“第三个特征是为了支配阶级的利益”,“第四个特征是两重教育权的对立”,“第五个特征是男女教育的不平等”。
《新教育大纲》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之变质”问题。
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是商品生产;第二,是少数资本家独占生产手段;第三,是工银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关系笼罩着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它不再高唱假仁假义的虚伪道德,而转而重视实际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教育。
因此,同封建主义的教育相比,资本主义的教育便具有如下两大特征:“第一,封建时代对庶民不施教育;资本主义时代要对全民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封建时代的教育,差不多只是道德教育;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却推广范围而以传达日常生活上的知识技能为目的”。
资本主义的教育只所以会具有上述两大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点的理由,是以农业生产为社会主要产业的封建时代,庶民没有研究学问的必要;但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中,这种经济组织的本身需要文字;故普及教育只为了养成国民的劳动力,却不为了国民自身的幸福。
第二点的理由,是封建制度为尊重礼仪的制度,故教育注重道德,借以养成安分的良民;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经济组织的自身需要知识技能;他方为了收揽劳动者的心,也有注重劳动教育的必要”。
所以,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阶级性,而片面溢美资本主义教育的所谓劳动化(或生活化)、科学化、平民化(或民众化与社会化)、中立化(或公平化)、国际化(甚至和平化)是极为错误的。
杨贤江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存在着一个永远不能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即是:“资产阶级一方面需要民众识字读书,聪明伶俐;他方面却需要民众遵守资产阶级的法律,迷信资本主义社会为最优美的社会秩序,而不让他们怀疑或挟持敌意。
正如本节开始所述,教育与劳动渐渐复合,却又畏惧劳动阶级,之因教育而引起反抗支配阶级的意志,所以只好多方限制,务使劳动阶级所受教育,不致成为害死自己的毒药”。
所以,人类真正理想的教育决不是资本主义教育,而应是取而代之的社会主义教育!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一节中,不厌其烦地大量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虽然依然具有阶级性,但它的性质却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二)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三)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四)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等等”。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代表了现阶段人类社会教育的方向。
(二)教育的归属及特性教育的归属问题历来即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重大教育理论问题,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理论界还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热烈非凡的关于教育的归属问题的大讨论(但是,这次大讨论却是冠以“教育的本质”的名义展开讨论的,并把教育的归属问题误认为是教育的本质。
由此,我们更可以想见这一问题的复杂了)。
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开宗明义,对教育的归属问题作了十分明确的回答:“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One of the fields of ideological labour),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过程,社会的观念形态,诸如政治、法制、哲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些有利于物质生产劳动的精神劳动(上层建筑),都是以经济构造为基础的,所以,随着经济构造的变革,上层建筑总是要或迟或速地发生相应的变革。
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教育也必然会随着经济构造的变革而变革。
但是,教育又不是一般的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这决定了教育必然会有一些有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
这些特性包括:1.教育可以将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为特殊的劳动力。
以表现教育最具体的学校为例,无论是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还是小学。
“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为赋与劳动力以特种的资格的地方,就是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到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
学生作为单纯的劳动力进入学校,通过教育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等他们走出校门时,便可成为医生、律师、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将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为特殊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最根本特征。
当然,教育最终还是摆脱不出经济基础的决定:“学校的构造与学校的分科(商业、工业、师范、医学等等)都是对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熟练劳动力之表现”。
2.教育以其他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
杨贤江指出,“教育虽是和法制、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等同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但它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不像别的精神生产各有各的内容,而是以其他的各项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的。
”比如,学校里的科学、哲学、艺术等课程是以当代社会的科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的,不唯教育的内容,即是教育的方法也要受到其他各项精神生产的制约,特别是要受到占支配地位的精神生产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