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吆喝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吆喝”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结合“吆喝”这一特色文化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介绍《吆喝》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吆喝》,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定义、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教学内容(1)介绍“吆喝”的概念和历史渊源;(2)学习《吆喝》的基本表演技巧和动作要领;(3)学习一段经典《吆喝》的表演内容。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吆喝”的概念和历史,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学习基本技巧:教授《吆喝》的基本动作要领,让学生模仿练习;(3)学习表演内容:教授一段经典《吆喝》的表演内容,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4)展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吆喝》表演,展示成果。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吆喝》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练习和表演。

他们通过学习《吆喝》,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表演实践,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内容可能存在单一和片面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

最后,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需要更加完善,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尽一份力量。

吆喝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吆喝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吆喝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吆喝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吆喝的定义及其起源,掌握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模仿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吆喝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自己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前期准备(1)教师精心准备各种吆喝的例子和视频,并准备制作吆喝小册子。

(2)分组安排,每组4人,每组一本吆喝小册子。

2.导入新课(1)教师给学生展示各种吆喝的例子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讲解吆喝的定义及起源,让学生对吆喝有个基本的了解。

3.吆喝的技巧与方法(1)教师示范吆喝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声音响亮、语言清晰、节奏鲜明、感情真挚等。

(2)教师让学生模仿和练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吆喝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吆喝小册子的制作(1)教师给每组分发一本吆喝小册子,并告诉学生需要在小册子上写吆喝的内容和方法。

(2)学生分工合作,设计制作吆喝小册子。

(3)学生展示吆喝小册子,互相交流吆喝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关于吆喝的问题,进行复习和巩固。

(2)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分享他们的进步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吆喝技巧和方法,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

2.对学生制作的吆喝小册子进行评价,包括吆喝的内容和形式。

反思:教学设计中引入吆喝这一活动,旨在通过模仿和练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吆喝小册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教学的效果。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四篇)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四篇)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吆喝》这篇文章很适于朗读,并适于口头表演,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演能力好材料,为了利用好这一材料也为了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先引导品味吆喝词,再引导学生学习吆喝调,在学生表演前,我先抛砖引玉起个头,这样就是学生会“吆喝”敢“吆喝”,并大胆有声有调的“吆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当中学习。

纵观这一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足。

如: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其实,我们当地也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吆喝声,完全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学一学我们当地的吆喝声,但由于自己课前考虑不足,忽视了这样有价值的锻炼学生的机会。

还有课后学生的练笔有的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够而造成的,所以还应加强写作方面的指导。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对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无论是备课、试讲、还是试讲后的重新调整,都使得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理解都更加深入了,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二)对节选课文版《吆喝》的主题探究过程,让我在设计上,明确以下两点:(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由熟入生,将生“炒”熟小事情,小人物本就引不起旁人的注意,更何况是稀松平常的口头吆喝。

加之以地域文化的差异,要理解作者包蕴于文中的浓情厚意,实非易事。

而课堂上我避难就易,用学生所熟悉的“问题阅读法”导入,简单的三个问题“谁在吆喝?怎样吆喝?吆喝什么?”很快就让学生进入了状态,沉入文本解读中。

(二)想学生所想,简单的细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于这节课的生成,印象最深的当属“找吆喝”和“现吆喝”两个环节的处理。

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正是当前新课标所推崇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与表现空间。

但这两个环节之所以能有序进行,跟杨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的细节处理是分不开的。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吆喝》公开课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吆喝》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介绍。

2. 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修辞等。

3. 探讨作者通过《吆喝》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吆喝》的基本内容。

(2)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吆喝》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分析《吆喝》的语言特点,讲解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吆喝》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思想和价值观的把握。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能力的提升。

吆喝的教案

吆喝的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吆喝的概念和作用。

2. 难点:创造自己的吆喝语句。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街头吆喝的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吆喝的定义、作用和常见的吆喝语句。

3. 模仿练习:让学生模仿一些常见的吆喝语句,如“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4. 创意吆喝:让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吆喝语句,然后进行展示和评选。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听到或使用过的吆喝语句。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吆喝的作用和创意的重要性。

7. 作业:让学生在一周内注意观察身边的吆喝,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吆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模仿和创作一些吆喝语句。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吆喝声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吆喝声的韵味和美感。

2.学习吆喝声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结合自身实际,感受家乡的吆喝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吆喝声?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的吆喝声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吆喝的文章——《吆喝》。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读完课文后,谈谈你对吆喝声的理解。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听到的吆喝声,讨论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韵味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吆喝声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完成作业,观察到家乡的吆喝声呢?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家乡吆喝声,讨论其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吆喝声,理解其表达方式。

3.品词析句(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情感体验(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吆喝声中,感受其韵味和美感。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吆喝声代表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6.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家乡吆喝声的作文,题目自拟。

(2)教师提醒:作文要结合自身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对吆喝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教学重难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方法】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旧时生意人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3.多媒体课件【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模仿自己搜集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2.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

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3.作者作品简介及处理课后生字词二、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学生默读,自我思索)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

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多媒体播放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2.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

《吆喝》教案【优秀5篇】过程与方法:篇一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篇二一、导入广告可以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那么吆喝到底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吆喝篇三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吆喝声的怀念之情。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吆喝声中的地域文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分享自己的感受。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吆喝”为题?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重点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吆喝声的特点。

(3)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吆喝声产生怀念之情?4.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中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同地区吆喝声的特点。

(2)讨论:吆喝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展示。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6.课后作业(1)仿写课文,以“吆喝”为题,写一篇短文。

(2)收集不同地区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声,体会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深入探讨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吆喝声的地域特色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吆喝声”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吆喝声的魅力。

2.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吆喝大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吆喝的乐趣。

3.邀请当地的老一辈人讲述吆喝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吆喝声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4.开展“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吆喝声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六、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相关背景资料:吆喝声的地域特色、民间文化等3.网络资源:各地吆喝声录音、视频等4.教学课件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范文(2篇)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范文(2篇)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范文对节选课文版《吆喝》的主题探究过程,让我在设计上,明确以下两点:(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由熟入生,将生“炒”熟小事情,小人物本就引不起旁人的注意,更何况是稀松平常的口头吆喝。

加之以地域文化的差异,要理解作者包蕴于文中的浓情厚意,实非易事。

而课堂上我避难就易,用学生所熟悉的“问题阅读法”导入,简单的三个问题“谁在吆喝?怎样吆喝?吆喝什么?”很快就让学生进入了状态,沉入文本解读中。

(二)想学生所想,简单的细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于这节课的生成,印象最深的当属“找吆喝”和“现吆喝”两个环节的处理。

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正是当前新课标所推崇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与表现空间。

但这两个环节之所以能有序进行,跟杨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的细节处理是分不开的。

在“找吆喝”之后,我有意让学生“亮嗓子”,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道地的京腔“吆喝声”,营造气氛,预热情绪,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却至关重要。

简单的处理却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吆喝教学工作反思范文(2)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教师都扮演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重要角色。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时刻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以便能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首先,我意识到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我会尽力做到公正、客观和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关注。

同时,我也会尽可能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我相信,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其次,我认识到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会尽量避免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吆喝反思总结

吆喝反思总结

吆喝反思总结吆喝反思总结(通用18篇)吆喝反思总结篇1我曾在学校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吆喝》。

在这堂课上,我充分体现"课标'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首先感受情景,熟悉课文,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寻找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其次触摸吆喝里的生活,研究吆喝里的学问:1、是从哪两方面入手写"吆喝'的?2、最喜欢的吆喝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3、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4、他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要求学生介绍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必要时也借助京味十足的吆喝完成交流。

同学们通过介绍,跟随着的缓缓记忆,慢慢体会到对吆喝的感情。

然后设计了一个小组内的活动,链接生活,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吆喝',分析不同广告对同种生意的影响和作用。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设计了说"吆喝'的现场表演,喊"吆喝'的角色体验,论"吆喝'的课堂讨论等三个学生活动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同时,加强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渗透、新教法的展示、课件的运用,效果都不错,老师们对这堂课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但我作为这堂课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感觉部分教学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一些课文知识落实的也不尽如人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活动环节总觉得还存在瑕疵,总觉这节课的"语文味'不浓。

这堂公开课下来,我对"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产生了一些反思。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

"课标'鼓励教师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弘扬学生的个性,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雕刻成"千人一面'。

在《吆喝》这节示范课的第二个环节喊"吆喝'和第三个论"吆喝'环节中,面对学生的笨拙表演和不准确的答案,为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不得不说:"不错'、"好'、"非常有道理'等等,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皆大欢喜,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可是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这一部分同学所谓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的到了鼓励,可是对于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学而言,他们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标准就不会产生模糊和偏差吗?这对他们也是一种不公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吆喝》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吆喝,导新课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1、读准字音2、感知文意: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三、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

”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

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拟人夸张(2)写形写色写味儿四、悟吆喝,说感情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更喜欢”(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五、学吆喝,再体验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

(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六、探《吆喝》,学写法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过渡句总领句段落中心句2、写作技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七、拓展:我们的安康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你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文化?师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八、布置作业:1、今天的作业:搜集整理你身边的民俗文化,或(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抒写你心中的一种民俗文化)。

2、明天的作业:请用发现的眼睛追寻生活中更多的美。

老师赠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吆喝,导新课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1、读准字音2、感知文意: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三、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

”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

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拟人夸张(2)写形写色写味儿四、悟吆喝,说感情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更喜欢”(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五、学吆喝,再体验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

(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六、探《吆喝》,学写法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过渡句总领句段落中心句2、写作技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七、拓展:我们的安康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你发现我们身边有哪些民俗文化?师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八、布置作业:1、今天的作业:搜集整理你身边的民俗文化,或(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抒写你心中的一种民俗文化)。

2、明天的作业:请用发现的眼睛追寻生活中更多的美。

老师赠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吆喝,导新课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1、读准字音2、感知文意: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三、赏吆喝,品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

”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

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拟人夸张(2)写形写色写味儿四、悟吆喝,说感情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