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第24课《月迹》

合集下载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第30节写“眼瞳见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五、赏析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2.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能够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4.了解月光的形成原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运用所学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1.理解月光形成的原理,理解比喻的意义。

2.运用所学词语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月迹》的课文PPT。

2.学生课本及学习相关辅导资料。

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老师准备的教学笔记和参考教材。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月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月光的美丽,并激发学生对于《月迹》故事的好奇心。

2.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解释词义。

3.抽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

4.师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修辞技巧。

3.课文复述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复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开展课堂讨论就月光形成原理及比喻手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的美感与意义。

5.课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表达方面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课文的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月光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课题月迹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

板书:月迹【设计意图: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一家人在中秋节月夜下的种种趣事,通过描绘月光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展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描绘细腻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一点,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细腻的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相关中秋节资料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中秋节的意义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课文朗读。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讲述了一家人在中秋节做了什么?”、“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生活有什么情感?”3.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24.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月夜下的故事,展示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悠远,充满了诗意。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可能各有不同,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和情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月夜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感教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的情感。

通过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课堂教学。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夜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提问:“你们对家乡的月夜有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朗读结束后,老师提问:“课文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月夜下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简单解释课文大意。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多样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住找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工作:课前布置学生复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收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遗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可以想到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此事和古容易全。

(苏轼《水调歌头》)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春风又蓝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曝光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找寻一下月亮的踪迹,看一看可以存有什么新发现?二、出示目标:检测预习:ppt三、会谈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追寻月亮足迹的经历,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是进行语言、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同时,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语法点也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合进行语言训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较为丰富,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语言和深层次的情感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较难理解,如“皎洁”、“凝视”等,需要教师重点解释和引导学生理解。

2.情感理解:课文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3.写作技巧:课文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写作指导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学用具:准备字典、词典等教学用具,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部编五上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五上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五上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月迹》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点】1.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2.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初步感受了作者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如在《鸟的天堂》一课中,我们既欣赏到了大榕树枝繁叶茂的静态美,也看到了群鸟快乐生活的动态美。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月迹》,继续感受这种生动的描写。

(板书:月迹)2.学生交流对“月迹”的理解。

预设:“迹”是指“足迹、印迹”。

“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3.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他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和荣誉。

著有长篇小说《浮躁》《秦腔》等;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山地笔记》等;散文集《爱的踪迹》《商州三录》等;诗集《空白》、纪实文学《我是农民》,以及《平凹文论集》《平凹作画记》等。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越等国文字,翻译出版了20余种版本。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交流对“月迹”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1.教师明确自读任务:(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关注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悄(qiǎo)没声儿累(léi)累面面相觑(qù)倏(shū)忽袅(ni ǎo)袅嫦(cháng)娥(é)嫉(jí)妒(dù)瓷(cí)花盆锨(xiān)刃(rèn)噢(ō)掬(jū)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月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祖父观赏月食的故事。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生动,适合学生朗读。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食的现象和原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中祖父与孙子的亲情,引导学生关爱家庭,懂得孝敬父母、敬老尊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月食的概念和原因。

•学习课文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月食现象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和导入•让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联想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月食的实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速。

•解释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让学生分享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课文。

•请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月食的语言特点和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感人情节,讨论小男孩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小组讨论孙子如何孝敬祖父的行动,展示群体智慧。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是如何爱护大自然的。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月食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深化了对家庭、自然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心家人、珍惜大自然,积极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朗读课文《月迹》。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以自己的话描述月食的原因及产生过程,写一篇短文。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或长辈的行动。

以上为《月迹》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朅能在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中有所收获。

24《月迹》(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4《月迹》(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理解作者通过观察月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内容1.教学文本:《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跟随祖父在农村生活,观察到了月亮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对时间的思考。

2.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教学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教学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板书课题《月迹》,让学生齐读课题。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月亮的变化及其原因。

3.合作学习(1)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作者通过观察月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牢固掌握。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月迹现象。

5.巩固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观察自然现象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月迹》月亮的变化时间的流逝作者的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4.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孩子们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追寻,展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妙,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一些生僻字词、复杂句子和深层含义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情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僻字词卡片。

4.课堂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所描述的月亮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月迹》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云霞、拨柴、蜻蜓、锄正在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一起成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月迹》中的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增加词汇量。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和情感。

2.利用所学词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引入月亮和星空的话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月迹》,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3.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作者的用意。

第二课时1. 生字词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语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让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三课时1. 作文训练(15分钟)让学生以《月迹》为题,写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作文,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2. 课堂分享(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月迹》,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完成作文:写一篇关于夜空和月亮的短文,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课文《月迹》引发学生对自然和美好的思考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能力,更能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4月迹(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4月迹(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24 月迹(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月迹》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书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向往,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月迹》的学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4.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月迹》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书写。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进行书写练习。

3. 课文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写作技巧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课文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1. 板书课文《月迹》。

2. 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书写练习。

3. 在黑板上写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进行解释。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

2. 让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系列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一. 教材分析《24 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月夜下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中的寓意和情感体验可能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月夜景色的美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展现的美好生活,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月夜景色的美好,体会课文所展现的美好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月夜景色。

2.朗读教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月夜美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月夜景色图片、相关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3.教学卡片:制作关键词和句子的卡片,方便学生朗读和记忆。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月迹》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诗歌《月迹》的主题和情感。

2. 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难点: 1. 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月亮在夜晚的形状和位置,为诗歌《月迹》做铺垫。

2. 学习诗歌《月迹》(15分钟)1.教师朗读诗歌《月迹》,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3.教师解释生词和生句,帮助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诗歌《月迹》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汇报讨论结果。

4. 感悟诗歌(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月迹》的理解和感悟,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5. 创作(15分钟)要求学生各自创作一首表达对月亮的赞美或思考的诗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表达。

6.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月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习题或练习。

2.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诗歌《月迹》的赏析文章。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朿对老师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4 月迹》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月夜下的美丽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写作技巧的把握。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情感体验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对于美丽的自然景象有较强的兴趣,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较为抽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3.写作技巧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月夜景象的图片或视频。

4.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夜景象,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后板书课题《24 月迹》,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边听边跟读,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教师适时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课文大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月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感想?5.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月夜景象。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 月迹 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 月迹 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7个生字,正确读写“踪迹、袅袅”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感受到作者的童心童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老师:当夜晚降临,天边露出一轮皎洁的圆月,将夜空点缀得如梦似幻。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月亮的足迹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板书:月迹二、研究生字词1.标出课文生字和词语,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认识生字,同桌之间交流研究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

三、研究课文内容一)研究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1.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描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老师:这一部分讲述的是中秋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月亮,奶奶让我们寻找月亮。

二)研究课文第二部分(3-24自然段)1.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在描述月光下的景象时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使用了大量的叠词。

使用叠词,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2.积累句子:满院子的白光……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3.读第4-8自然段,重点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月亮的。

4.读第9-14自然段。

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师: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5.读第15-19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呢?为什么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呢?提示: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这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

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告诉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24《月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4《月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 《月迹》的故事情节
- 描述文章中孩子们在中秋夜追寻月亮足迹的故事。
- 理解孩子们对月亮的想象和讨论。
3. 《月迹》的文学特点
-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 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
4. 《月迹》的主题和意义
- 理解文章传递的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
- 思考文章所表达的对童真和想象力的赞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理解能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线和脉络,理解孩子们对月亮的想象和讨论。
2. 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展开想象,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趣味。
3. 审美鉴赏:学生能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感受文章传递的中秋佳节的温馨氛围。
4. 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能够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5. 文化传承: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叙事类文章,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同时,对于月亮的传说、诗词等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孩子们对月亮的想象和讨论。此外,学生还学过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等,这些方法将有助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内容。
3. 艺术性和趣味性:
- 使用插图或漫画来展示《月迹》的故事情节,增加趣味性。
-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月亮足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利用色彩和字体设计,使板书更具艺术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引用与《月迹》相关的诗句或名言,增加文学氛围。
10. 《月迹》与儿童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24课共1课时
24*、月迹
【课文简析】
《月迹》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圈画批注、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认识“悄、累、袅”等8个生字。

2、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具体语句品味动人的描写,感受心理情感变化的细腻。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知道孩童的心理变化。

难点:品味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核心学习任务】
1、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

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学习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