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概念评析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维度
、
现实生 活确 立 了马克 思社会批判 的理论
基点
在实践唯物主义 视域里 , 世界绝不 是笛卡尔认 为的“ 是
—
个具有长、 、 宽 高三量向的实体” 世界 , 不是黑格尔眼 中的 … I
“ 绝对理念” , 也不是费尔 巴哈感 性直观 的唯物 世界 , 是人 而“
通过人的劳动 而诞生 的过程 , 自然 界对 人说来 的生 成过 是 程。-(3基 于这样的世界观 , ” JJ) 2e1 马克思总是从现实生活世界 出 发来认识说明以往哲学 中的那个抽象世界 。马克思认为 , 哲
阐述揭示 了社会批判的理论 内涵 。
一
部分 , 而且相互问进行批判。他们 每个人都狂妄地宣称 自
己超越 了黑格尔、 也超越了他所在的同时代人 , 他们为反对一 些“ 词句” 而斗争, 但不反对现实的世界 。马克思嘲讽 道 , 这些 玄想家们满 口 的都是震撼世界 的句子 , 喊 其实都是些最大 的 保守分子 , 他们总想着用一些微 不足道的说 明作 出具有世界 意义 的发现 , 却没有一个人想 到德国哲学和德 国现实之间 的 关系, 自己的批判和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关系。马克思认为 , 正
更是奠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 的前 提, 克思社会 批判理论 马
生活是和他们 的现实生活相一致 , 而不是和抽象 的存在、 在 自
的 自然相一致 。“ 想没 有 间断 就和 人类 生 活没 有间 断一 思
与其他社会批判理论 的本质性分野得 以明证 。 马克思认为 , 才是人 真正 自由的生活 , 精神 但这 丝毫 没有影 响他 以“ 现实生 活” 为起点来认识和思考 现实 的世界 。
“ 人怎样表 现 自己的生活 , 他们 自己就是怎样 。【{ 人 怎样 ”J 6腿)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人学向度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人学向度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哲学既应有超然于尘世的冷静,又要有立足于生活的真实。
持批判的目光,指出现实的弊端。
会刺痛时下一些日渐麻木、沉溺于物质追求与感官享乐的神经,使人们不致在吵吵嚷嚷的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安顿,为促进社会发展,帮助人们去实现公正、合理、人道的社会,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出贡献。
而社会批判理论就是这样的哲学。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它的前提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手稿》中的社会历史主体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石和主导框架。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建立在实践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转换是从价值悬设的伦理冲击到社会历史的现实解放以及使“应有”服从“现有”、“未来”服从“现实”。
马克思通过《手稿》确认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打破了其“人本异化史观”的逻辑框架,标志着它逻辑的一个整体框架的转换,进而建构起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物质生产实践作了理论上的提升,对社会关系作了历时性的强调,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使“实践”更具有现实意蕴。
物役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它的第二个重要逻辑层面,是从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投射的隐性批判话语。
它构成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批判话语的一个核心驱动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是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对市场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是这一批判最深刻的内容,而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才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
社会学中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挖掘出潜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变革和改进的方案。
一、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实的本质是由于阶级关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存在着许多隐含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不平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
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受到社会的各种力量和影响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压迫和剥削使人们无法真正自由地发展自我,意识形态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控制和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选择权。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和矛盾都是人类自由和发展的障碍,应该被摆脱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需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的自治和自我决定基础上,需要强调所有人的平等和可以发掘潜在力量的权利。
二、批判理论的历史演变批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由法兰克福学派创立,并在后来逐渐被各种批判理论者继承和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文化是带有强烈的自我解释性和自我解构性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因为社会现实的需要而被选择或强化,这种文化是贯穿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与社会的主动参与。
马克斯·魏伯则认为,社会现实的思想和群众心理与政治都是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关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制约因素。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哲学领域中认为,人们必须批判所有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否则就会被它们所包围所束缚。
此外,还有许多批判理论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三、批判理论的应用和现代意义批判理论在现代的社会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的揭示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通过分析和批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中,批判理论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本质,深入分析和理解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比较及启示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批判精神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马克思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都对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形成各自的批判理论,如何正确认识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我们当前应当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进程中依次对宗教、政治、哲学和资本主义四个对象展开批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范畴,从而将宗教批判转向了更直接、更现实的政治批判。
政治批判是反对当时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种锐利武器,使德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关于哲学的批判,在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二)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技术发展的两重性是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基本出发点。
他认为在技术理性所形成的新的统治体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异化和物化的生存方式。
工人被“整合”或“一体化”到现存的社会体制中,逐渐丧失了对社会的反抗力量,人作为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所应具有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被技术理性所消解,人成为失去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
二、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区别(一)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来源不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产生的主要理论渊源,同时人类学是马克思的第四个思想来源,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马克思的批判理论。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特征不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开的,革命思想或批判意识构成了他的学说的灵魂。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不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理论,而是统摄全局的一个思想主旨。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相互监督、相互批判,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发展、理论的完善,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则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建立在实践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之上。
正是这些特点构筑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独具特色。
关键词:社会批判/自我批判/科学性/实践一、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批判功能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而不是旧哲学对世界的抽象理解。
这不仅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也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马克思真正将哲学理性思维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
将理性思维的真理性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将实践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活动,意味着对哲学功能的全新理解,在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的变革中,哲学功能的转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不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怎样解释世界,在于为什么要解释世界,而这恰恰取决于这种哲学对哲学功能的预设。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对哲学功能的革命性预设,在于它不满足于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将哲学理解为照亮人间未来之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马克思自己对哲学所作的说明,即哲学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活动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价值,才能证明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释世界而进行哲学变革的,从一开始,他就将变革哲学的目的与改造世界的目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能够撇开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寻找思维的此岸性,使他能够看到以往的哲学家们所无法看到的实践的价值。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维度论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维度论析文献标识码:A1845年至1846年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
马克思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总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剥离了思辨色彩的围拢,摆脱了人文主义的最后纠缠,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观点,用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和模式阐释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基本路径、基本架构三个要素,分别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理论、历史三个维度。
一、现实生活奠基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前提.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维度马克思高度颂扬了人的精神生活,认为它才是人真正自由的生活。
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以“现实生活”为起点来认识和思考现实的世界。
因为,当“现实生活”的“‘合理性’在世界的存在中开始表现它自己的时候―一当它在一种现有的事物状态里,实现它自己为意识、意志和行动的时候,”以它“做研究历史的出发点”.这是“哲学研究所能采取的一贯而有价值的唯一方法”。
1 现实生活是奠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首先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这些德国哲学家们从来就没有离开绝对精神的哲学阵地.只限于抓住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某一个部分,然后反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一部分,而且相互间进行批判。
他们每个人都狂妄地宣称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他所在的同时代人.他们为反对一些“词句”而斗争,但不反对现实的世界。
马克思嘲讽到,这些玄想家们满口喊的都是震撼世界的句子,其实都是些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总想着用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发现,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己的批判和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正因为不知道现实生活对历史的基础作用,没有从现实生活出发,青年黑格尔派只能倒在醉醺醺的思辨之中:正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哲学的虚无缥缈,指出了新哲学的发展方向。
批判与建构: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两个维度
束缚 中剥离 出来 , 在他 看 来从个人 利益 出发结 合成 国家 , 将
国家视为保 护个 人 利益 的工 具 , 必然 导致 国家存 在 的 偶然
“ 政治国家决定市 民社会 ” 的命题犯了主谓颠倒 的错误 , 倒 因 为果 , 倒果为 因, 把被决定 因素变为决 定因素。马克思指 出,
论 的具有哲学方法论高 度 的理论 生长点 , 以此为基础 , 马克 思展开 了市民社会的社会 一政治批判 , 这一批判 以揭示市 民 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以及 市 民社会 内部 的矛 盾和 冲突为要 义, 展现 了对资本主 义社会进行历史否定 的价值取 向。
马克思的《 论犹太 人 问题》 和《< 黑格 尔法哲 学批 判 >
费尔巴哈的影 响, 把市民社会 、 国家等社会形式视 为“ 人 的本
[ 作者 简介 】 于新 ( 1 9 6 4一) , 女,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副教授 , 法学硕士 , 研 究方向为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
7
质的实现” , 把 建 立 在 私 有 制 基 础 上 的 政 治 嗣 家 视 为 人 的本
看来 , 由 于现 实 生 活 是 第 一 性 的 真 实 的存 在 , 宗 教 是 第 二 性
社会 屉一 种结构不稳 同的 、 积 累着 革命 因索 的社会 制度 , 尤 其足市民社会巾人 与人之间关 系的异化 , 造成 _ r 资产 阶级社 会阶级对立 的产生和 J J I 1 剧, 构成 r资本 主 义社会 自身所无法 克服的“ 本质矛盾” , 要破解这一 矛盾 , 就必须 历史地 否定 资
本 主 义社 会 ) 的 日益 激 化 的 分 裂 和 对 立 状 态 表 明 , 资本 主 义
质的异化 , 马克思开始批 判布 ・ 鲍威 尔 的宗 教观 , 探索 实现 人类解放 的道路 , 提 出了无产 阶级 革命 的思 想 , 认 为不 能把 人类解放 归结为宗教解放 , 而且宗教解放也 包括在政 治解 放当中。马克思指 出. 无论政治解放 还是宗教解放都是世 俗 问题 . 宗教传说的世俗根源是政治囝家与市 民丰 1 : 会 的二元对 立, 而政治解放即“ 市 民社会从政治 t I j 获得解放” 。在马克思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理论批判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理论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理论批判是从现实经济学和哲
学多个维度来看的。
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中劳
动者和资本家之间不平等的利益关系,劳动者受剥削,他们的劳务受
到否定和抹杀,资本家拥有了劳动者活动过程中所生产的物质财富的
绝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劳动力的工作过程成为他们攫取利润的有效手段。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力在不断被剥夺及破坏,
而劳动者却不能获得自身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劳动者
及劳动力渐渐被放弃、被无视的“异化”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
动者只是无性机械的部件,把他们看作是一种无机物,他们的劳动活
动变成了为资本家利益服务的运作。
此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也会遭受精神异化。
由于随着生产过程的技术化和组织化,劳动者的技能会被数度减少,
他们只需要一次性的技能和把任务完成的能力,他们的技能不被提升,也不能表达他们的意见、思想和情感,劳动过程变得繁杂、低效,劳
动活动的高度交流和合作也随之消失。
最后,马克思总结说,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本质就是资本家
通过把劳动社会中的价值分离开,来提供资本家自身的利益,把劳动
社会中的价值实物化以及资本家所有权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排除劳
动社会中的价值,虽然劳动者和资本家在市场上是相等的,但在实际
的劳动过程中,往往资本家处于控制的上风,而劳动者只能默默无闻
的沉寂,劳动者的劳动活动只是被资本家利益的贴身仆人,失去了人
性和自豪感。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他们把资本主义视为阶级压迫的产物,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阐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反对任何虚伪和偏见。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暴露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和无产阶级异化等问题。
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不能永久持续,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精神要求人们认清社会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不公正的分配制度。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无情追求利润的资本积累,这种积累过程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以竞争为基础,但竞争驱使企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将导致无序竞争和市场垄断。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性和危机性。
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这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和混乱。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分析问题上,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以及消除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社会将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三、马克思主义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敏锐地观察社会现象,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王旭 北华大学 吉林省吉林市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由来,然后向大家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最后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层次、特性以及批判的方式和基础几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理解。
同时介绍了哲学层面的思想前提的自我批判所表现的时代精神,以及哲学的批判性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哲学批判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批判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
正确处理“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批判”。
使批判和继承有机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批判性。
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对已有知识系统进行逻辑的科学批判,才能不断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科学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的批判性。
它的批判性不止于对其它理论体系的批判,更包括了对自身理论的批判,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变革的。
这样就使其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1.哲学的批判性批判性是哲学固有的属性,也是哲学富有魅力的重要因素。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来看,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源泉是来自于对现实的批判,这种对现实的批判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不仅仅是针对外部世界,它也是针对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因为被认为是科学与真理就不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判性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自身的重要途径。
从“哲学中的问题”到“问题中的哲学”——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分析
哈 尔滨市委 党校 学报
T OURNAL OF HARBI COMMITEE S HE J N 1 CHOOL OF T HE CCP
S p 2 1 e .0 2 N . e a. 3 o 5 S r 18 i
第 5期 总第 8 3期
从直接生活的下它的发展并不是全盘否定市民社会发展所取得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的巨大成果也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在借鉴国外的先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进的生产力肯定其成果的基础上来发展自己的经段上的市民社会的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济这也正如刘小枫所提出的欧美的社会理论在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基本架构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已有极为丰富的积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累
收稿 日期 :0 2— 7— 4 2 1 0 2
作者 简介 : 武二 虎( 9 7一) 男 , 18 , 甘肃 天水人 , 士研究 硕
生。
是形式上普遍性的联合 , 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 要, 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 , 和通过维护他 们的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 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 的”11 。可见 , … 7 4 黑格 尔将 关 注 的中 心转 向 了经 济 活动 , 向关 注 特 殊 利益 的非 政 治化 私 人 领域 。他 转 反对传 统哲学把 市 民社 会和 国家等 同起来 , 为 认 “ 如果把国家 和市 民社会混淆起来 , 而把它的使命 规定 为保证 和保 护 所 有权 和个 人 自由 , 么单 个 人 那 本身的利益就成为这些人结合的最后 目的。由此产 生 的结果 是 , 为 国家 成 员 是 任 意 的事 ” 成 。为 了避 免这 种情 况 , 格 尔 把 市 民社 会 又 称 为 “ 部 的 国 黑 外 家, 即需要和理智 的国家”11 。来和真正的政治 … 9 8 国家相区别。在他 的哲学体 系中, 民社会只是伦 市 理 实体 在发 展 中的 “ 裂 或 现 象 ” 它 是 由理 性 、 分 , 普 遍 性 、 对观念 产生 和决 定 的东 西 , 绝 现实世 界都从 属 于绝对 观念 。他 认 为具有 特殊性 的市 民社 会是代 替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经济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经济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分析。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和批判精神两个方面,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核心概念。
其中,马克思对于商品经济的分析与理解,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马克思经济观的核心。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而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
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获得的工资,多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剥削现象。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指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危机爆发。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特点,对现实社会经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与揭露。
其经济批判精神主要表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阶级斗争的揭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等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通过剥削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合理性,呼吁人们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对抗的关系。
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坚信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批判精神还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读上。
社会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第 2期
社 会 批 判 视 域 中 的马 克 思 社 会 发 展 理 论
丰 子 义
( 京 大 学 哲 学 系 ,北 京 10 7 ) 北 0 8 1
摘
要 :马 克 思的社 会发 展理 论 主要 是 在 社 会 批 判 过程 中形 成 和发 以具体 阐发 的。正 是借 助 于深 入持 久 的社 会批 判 , 克 思不仅 深 刻揭 示 了资本 主 义社 马 会 的 内在 矛盾 及 其运 动规 律 , 而且 对 一般社 会 发展 理 论 作 出 了新 的 阐释 。 马克 思 的社 会批 判
彼 此依 存 的 : 一方 面 , 没有 对 人类 社会 发展 规律 的
准 确认 识 和把 握 , 不 可 能有 科 学 的社 会 批 判 理 就 论 与方 法 。要 说 社 会 批 判 , 马克 思 之 前 早 已有 在
之, 为什 么 各种 各 样 的社会 批判 不是 流 于空 泛 , 便
一
观来评 判和批判 资本主义社 会 , 自然难 以作 出深刻 的揭 露和说 明 。马 克思 之所 以对资 本 主义 社会 作
出合理 的解剖 和批 判 , 并使社会 主义 由空想变 为科 学, 恰恰是 得益于唯 物史观 的确立 。正是 有对社 会 发展规律 的深刻理解 和把握 , 对资本 主义社 会 才有
如 此 紧密 地联 系 在一 起 , 因是 二者 是相 互贯 通 、 原
人 们面前 的 , 需要分析 和揭示 。 由于社 会呈现 而是
出来 的各种现 象是纷繁 复杂的 , 既有 直接显 露本质
的现象 , 又有掩 盖 和模 糊本 质 的 现象 , 而要 揭示 因
社会 生活 的本质及 其发展规律 , 须对各 种社会 现 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理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定社会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它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来维护和支持该阶级的统治地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其对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私有制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存在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存在。
社会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意识,更是一种由生产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具体思想表达形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创造的一种工具。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其实质和阶级属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
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通过教育、宣传、舆论等手段广泛传播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它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宗教媒体、文化产业等方式被灌输给社会成员。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它偏离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掩盖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实。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要透过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象,揭示其背后的阶级利益和统治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
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个人意识形态,它是一种阶级性和集体性的思想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总是托付于特定的阶级,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强调自由市场、竞争和私有财产的重要性,试图使人们接受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秩序。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露和批判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才能真正认识社会的本质和阶级斗争的规律。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传播是阶级统治和剥削的一种手段,可以为统治者服务,也可以被反抗者用来反抗统治。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解释,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藏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革命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文化批判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的,而这种矛盾又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在这个基本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二、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包括虚假意识、意识形态和再生产等。
虚假意识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统治,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
意识形态则是指一种社会意识的总和,它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再生产则是指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自身的阶级利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不断巩固和再生产自身的统治地位。
三、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资本主义文化倾向于将商品逻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成为商品的被动消费者。
其次,资本主义文化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将商品推向市场,并操纵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此外,资本主义文化还常常将个人利益至上,鼓励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忽视社会公益和集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使被统治阶级沉浸在虚假的幸福感中,从而对阶级斗争的觉醒和社会变革产生抵制。
四、文化批判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进。
马克思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范 契 约 活 动 的基 础 上 , 新社 会 整 合 机 制, 和 因市 场 竞 争 而 弓 发 创 缓 l 的 人 与 自然 、 与人 以及 人 与 自身 之 间 的 紧 张关 系; 人 在建 立 和 完 善 契 约 机 制 的 基础 上 . 大 对社 会 特 殊 群 体 的 关 注 和 照 顾; 建 设 契 加 在 约 文化 的 同 时,重 视 和 发挥 包 括 传 统 文 化 在 内 的 精 神价 值 系 统 对 人 的关 怀作 用 , 建立 一 种 契 约 理 性 与 和谐 文化 兼 容 、 追求 效 率 与 维 护 公 正 均衡 的符 合 中 国实 际 的 发展 模 式 ,推 进 社 会 的 良性 有 序 发 展 , 最终 实现 人 的 自由而 全 面 的 发展 创 造 有 利条 件 。 为
参考丈献 :
『1 l马克 思 恩格 斯 选 集『 ] 1 北 京: 民出版 社 19 M. 第 卷, 人 9 5年 版 f1 霍 布 斯: 维 坦『 】 思 复 、 廷 弼译 , 昌裕校 , 京: 2『 英1 利 M. 黎 黎 杨 北 商 务 印书 馆 1 8 9 5年版 『1 洛 克: 府 论『 . 3f 英1 政 J 下篇 , 启 芳 、 菊 农 译, 京: 务 印书 1 叶 瞿 北 商 馆 20 0 4年 版 11 卢 梭: 人 类 不 平 等 的 起 源 和 基 础l . 常 山译 , 京: 4f 法1 论 J李 】 北 商 务 印书馆 1 6 9 2年 版 ( 任编辑: 兰) 责 段
21 0 0 ̄ 9
I
一
2 I 2 N 5
,
§
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其社会评价标准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进行评判和分析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对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制度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的动力。
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制度的评价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关系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关系的评价主要是看社会中是否存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以及这种对立和斗争对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为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评价主要是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对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评价,才能够找出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概念评析
摘要:批判性是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地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正是借助于深入持久的社会批判,马克思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而且对一般社会发展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
因此,对马克思这会批判理论概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这一情况,本文试对近年来有关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的论述做一总结,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批判;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
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概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是在批判性的论辩中进行的;马克思思想的生命与活力,也是在科学批判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验证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题为。
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他概念内涵的认识。
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必然导致理论本身的差异。
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内涵界定上,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主体性概念
主体型概念,就是把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界定为一种主体性的意识和活动。
赵泳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一定的、具体
的社会历史认识主体,把社会内存在的一切即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认识、评价的客体,是一种反思性的历史认识和评价活动。
其本质就是对一定社会的本性、需要、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阶级状况等等的反思或社会自我意识。
[1]王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创造性的物质
实践活动,社会批判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把意识到的存在转化为感性现实。
[2]
主体型概念突出认识主体和社会主体在社会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视角独特,认识独到,但略显偏颇。
二、客体性概念
客体性概念,就是通过界定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对象来确定其基本概念。
丰子义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性批判,而非简单的文化批判、现象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批判,而不是”副本”的批判。
[1]他认为,马克思是在对思辨哲学、虚假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发现了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本质,弄清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透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基本规律。
丰子义界定的概念内涵是马克思三大基本理论的延伸。
王新生认为,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所作的社会历史批判是他对生活世界的总批判,因而是以哲学的方式而不是以具体科学的方式批判现实的世界。
[2]赵泳认为,一定社会的先进阶级思想家作为现实主体进行的社会批判活动,实
质上是站在未来新社会的立场上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批判。
作为无产阶级理论家,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社会批判问题,而且还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彻底而无情的批判。
[3]赵泳界定的概念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批判的对象。
通过研究的对象来确定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最直接的表征了社会批判的基本要义。
三、时段性概念
时段性概念,就是把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为一个时段或者是一个过程。
仰海峰认为,马克思是从早期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出发的哲学批判,通过社会自身内在的批判力转化为成熟时期的社会批判。
[4]陈胜云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唯物主义为前提的批判,并展开一个唯物主义的分析过程。
首先是社会批判理论哲学前提的确立,即存在决定精神意识的基始性唯物主义阶段;其次是唯物主义分析方法的锻造阶段,即方法论唯物主义,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从基始性唯物主义到方法论唯物主义的思想发展过程;再次是具体的现实性分析阶段,这同时包括对事物本身特殊规律的分析和对事物所属的一般过程的规律性分析;最后是批判阶段,这一阶段是哲学批判的历时性、暂时性完成。
吕世荣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过程的自我批判,即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其否定的理解,就是把任何一个特殊的阶段当作过程理解,同时又是理论上的自我批判,即实现自身的自我超越、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
时段型概念突出了社会批判的过程性,但忽视了对社会批判的本质定位。
[6]
时段性概念依据理论发展的基本时段和过程来确定概念突出了社会批判的过程性,但欠缺了对社会批判的本质定位。
科学定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范畴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这个术语本身缺乏所指,从一开始,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就即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
思想体系。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对封闭的哲学体系的厌恶,如果以为他是封闭的体系,那就会扭曲他本质的开放性、探索性和未完成性。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正如其名字所提示的,是通过对其他思想家和传统哲学的一系列批判来表述的,其发展是对话式的,其起源是辩证的,这也是它运用到社会现象上取得的方法。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社会,是对社会进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学批判活动。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以证实主义为主体的传统理论根本区别:传统理论以经验事实为对象,把具体的客观事实、对实施概念的运用都看成是外在于理论思维的、纯客观的、而理论只是尽可能接近事实、有效的描述事实,并队长进行安排、整理。
这种理论离开了与人的关联来思考客体,使理论与实际、价值与研究、认识与行动呈现出两级分离,人也陷入消极无为的境地。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以人为中心,运用辩证的方法,关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怎么样确定,并提供价值判断。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建立需要自我再创造,而这种创造性思维在整个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比经验证明更重要。
尽管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含义,但有一点是大家都不能否认的,就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思想体系,首先它是将对社会的科学分析作为自身的目的,而进把它作为使这个世界变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其次,这种思想体系也被认为即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响应。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分析的应用逻辑而不是固定的理论或经验内容。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建立在对马克思思想解读的基础上。
我认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不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理论,而是统摄全局的一个思想主旨。
批判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不是社会的单方面发展,而是指社会发展与理论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相互监督、相互批判,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发展、理论的完善,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因此,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界定应始终坚持全面、辩证、发展的原则,把对社会批判和对理论自身的批判结合起来,揭示贯穿于马克思理论总体中的批判精神。
小结
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界定上上,国内学者显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究和认识。
而很多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阐释予以回避。
现有的概念多数是对象性的
界定、特征性的概述和前提性的汇总。
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是研究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起点,所以,如何完整、科学
地界定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其实,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点、以历史为向度、以社会的变革和人的解放为核心旨趣,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全方位批判的理论体系。
注释:
[1] 赵泳.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j]. 教学与研究, 1994(3): 36.
[2] 王震. 付荣云. 论马克思时间的社会批判理论[j]. 山东
科技大学学报, 2003(2):42.
[1] 丰子义.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历史深蕴[j]. 社会科学战线,2007(3):1-3.
[2] 王新生.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j]. 学术研究,2001(12):51
[3] 赵泳.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j]. 教学与研究, 1994(3): 38-39.
[4] 杨海峰.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j]. 哲学研究,2007(8): 4
[6] 吕士荣.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