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丹 大 佛 寺 简 史

合集下载

访102岁的老方丈上佛下友大和尚

访102岁的老方丈上佛下友大和尚

访102岁的老方丈上佛下友大和尚贵州省铜仁地区佛教协会会长、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政协常委、贵州省印江自治县梵净山护国禅寺、广东博罗县罗浮山观音古寺方丈,上佛下友大和尚1911年1月6日出生,今年一百零二岁。

前不久,为了佛事他千里迢迢来到丹东*东江寺,我有幸见到这位据说是目前中国佛教界寥寥可数的高僧。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位一百零二岁的老方丈,仍是精神矍铄,且耳不聋、眼不花,满面红光,腰板硬朗,从相貌很难看出年龄已百岁以上,而且记忆力相当好。

当我向他谈及网上有关他的一些传闻奇事,提到:在贵州梵净山护国禅寺时,有一次外地二三十岁的三个年轻人去寺庙闹事,释佛友与他们打了起来,结果被这位耄耋老人打得落花流水,只好跑到乡派出所去报案。

老方丈听后笑着说;“那是98年的事了”。

令我没想到的他竟是我们丹东的老乡,因为告诉我他的老家是“东港上沟康家大院”的。

从千山皈源寺出家后,还曾在丹东当年的宝山寺呆过一段时间。

当我问具体是哪一年,他说是“康德六年”,并向一旁的人解释“康德年份”和“民国年份”的区别。

在我提起,他每年都把寺院周围古茶树的茶青采下,制成绿茶自饮时,他却向我意外地透露说:现在除了喜欢喝茉莉花茶外,还非常喜欢喝“可口可乐”。

后来当我见到他的床头放了一大瓶(2L)可口可乐时,笑着问他:能喝多长时间,他说,以前喝的都是小瓶的,这次到这里来才喝大瓶的,能喝三天吧。

在我向他求证说,网上说你在中国佛教界排第七时,他不假思索告诉我“那是多少年前的事,现在应该排第三了吧”,并向我和在场的其他人,一一列举全国目前在世ⅹⅹ高僧的所排名次。

对此我无从考证,但仅凭百岁以上寿星级的高僧,恐怕目前在中国佛教界也寥寥可数吧。

2012-4-30注;右一为观音古寺监院釋法皈,贵州印江县人,1974年在辽宁省三教寺出家,期间在佛学院进修三年,随师幕化四方,修复古寺多处。

现任多省、市、县佛协会長、付会长、秘书长、政协委员等职。

釋法皈大法师精修佛法,广结善缘、立志于佛教事业。

5篇介绍山东千佛山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山东千佛山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山东千佛山的导游词范文千佛山(Qianfo Mountain)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隋开皇年间(581年一600年),因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故称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山东千佛山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山东千佛山的导游词范文(一)各位团友: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刘_,大家可以叫我小刘。

很高兴此次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大家对我的工作多多支持。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

千佛山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千佛山,古城历山”,至今算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古时候大舜帝曾经在此山下耕种,所以千佛山又称“舜耕山”。

是人民祭祀舜耕的地方。

这里每年都在搞“迁祓(fú)”仪式,借以除恶。

“迁祓”就是“迁居高处,祓除不祥”,因“迁祓”于“千佛”谐音,后人就将此山称为千佛山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隋唐时期,山东境内佛教昌盛,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凿了许多佛像,兴建了千佛寺,所以称为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公顷,距离市中心2.5千米,于1959年开辟为公园。

主要有兴国禅寺、历山院、大舜石图园、万佛洞、文昌阁、弥勒胜苑和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公园的北门,北门为正门。

迎面看到的是气势宏伟的四柱三楼石坊,“千佛山”三个字是1922年6月由本寺和尚行洹书字后募立而成。

山丹县

山丹县

山丹县山丹县地域辽阔、山清水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西汉,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现在是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县。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山丹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西连张掖,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地域辽阔,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悠久。

早在西汉,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为兰州到敦煌的必经之地。

县城紧傍312国道,兰新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5条全长181公里的省地公路、8条通往县乡和军马场区的地方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县境内通讯设施较为齐全,现代通讯手段都已广泛使用。

这里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不仅以其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家就在这里屯兵养马,为古今军事要冲见诸于史册;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这里创办工合事业长达十年之久而名扬中外,而且以拥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

境内有文物古迹155处(141处被列为省、县级保护单位)。

其中尤以全国保存最完好、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的汉明长城为代表的历史古迹、三十年代西路军浴血河西的沙场遗址、高35米,被国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西北第一佛”的山丹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胜地引人向往。

同时,还有面积浩瀚、风光独特、充满神奇传说,为消夏避暑、度假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胜地——山丹军马场大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园。

另外,坐落在山丹县城的艾黎故居、艾黎与何克陵园、培黎图书馆以及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展出的5000多件历史文物也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再加上工艺考穷,屡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评比殊荣的山丹烙画和陶瓷、文物复制、根雕、石雕、民间艺术剪纸等十大系列、270多种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构成了山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造就了山丹旅游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丹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其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县城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说起西藏,不仅有绝美的风景吸引着我们,更多的是人文景观,说起人文景观就不得不提起西藏的寺庙了,西藏的寺庙有很多,像大昭寺,萨迦寺,桑耶寺等都深深吸引着外来游客的目光,今天攻略君给大家介绍的寺庙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位于尼色日山下,它就是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可与布达拉宫相媲美。

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

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

建筑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藏传佛教建筑如五当召(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

扎什伦布寺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世班禅灵塔殿。

大弥勒殿位于寺院西侧,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禅确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坐像。

其中措钦大殿是该寺最早的建筑,供奉的佛像除释迦牟尼佛及其大弟子外,两边柱上还刻有建寺人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的立像;周围有宗喀巴师徒和八十位高僧造像等。

扎什伦布寺的大经堂就是措钦大殿。

1。

沁阳历史简介

沁阳历史简介

•沁阳古称覃怀、河内,位于东经112°46′至113°02′与北纬34°59′至35°18′之间,河南省西北部,京洛之通途,晋豫之要冲。

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交界;南眺黄河,南与温县、孟州相连;西望王屋,同济源市接壤;东连广袤的平原,与博爱县毗邻。

沁阳历史上古道纵横,兼有水运,交通比较发达。

古之通衢要道有四纵、六横,二十三个驿铺。

四纵道是太行道、古?道、古商道、古盐道;六横道是古?国道、西北盐路、小官路、大官路、沁孟路、汴梁官道。

现有焦(作)柳(州)铁路沿山麓从市境北部穿行。

新(乡)济(源)公路与太(原)洛(阳)公路交叉于中部市区,长(垣)济(源)高速公路在市区南横贯穿越,交通公路网络发达。

沁阳山川秀丽,太行雄峙其北,群峰挺拔,有阳洛山、悬谷山、神农山、药仙山、红岭山、九峰山、栲栳山等。

沁河横贯市区中部,丹河南出太行汇于沁河,济水从市境西南流淌而过,其间泉涌渠流,星罗棋布,水系发达。

沁阳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暖而干旱,夏热而多雨,秋清而气爽,冬冷而鲜雪。

境域地形分山地、丘陵、平原三种。

地质古老,矿藏丰富,系河南省高铝矿区之一。

太行沃土的滋养,沁水丹浆的哺育,炎黄先祖的圣德,使这里英贤辈出,俊杰代出。

列入国家史籍典册的就有50多位,包括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如于姓始祖?叔、周室,王太师皇父;东汉清正尚书乐松、汉孝子丁兰;三国时一代儒宗王象、晋孝女杨香、北齐科学家张子信;唐“北门学士”范履冰、玄宗时的内宰相王琚、人称“小司马”的史学家司马贞、才子诗人元稹、边塞诗人张谓、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宋代翰林学士卢多逊、著名女书画家向皇后、浪子宰相李邦彦、被范仲淹、欧阳修称奇的“谋略干臣”张旨;金代佛学家行秀、元代儒学家、天文学家许衡、蒙古汉军都元帅、淮阳王张弘范;明代儒学家何瑭、科学家、乐律学家朱载?;清代画家白云上、台湾分府知府张玺、宝岛禹王曹谨;现代革命先驱杨介人、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特级战斗英雄马绍孔、武术大师傅振嵩等。

西藏十大寺庙排名

西藏十大寺庙排名

西藏十大寺庙排名1.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市中心的红山上,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

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

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布达拉宫形成了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红宫高达115.703米的巨型宫堡。

因其建造的悠久历史,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审美特征,以及对研究藏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

详细2.大昭寺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由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是拉萨古老的寺庙,也是各教派共尊的寺院,是藏传佛教的中心,更是西藏神圣的地方,在藏族同胞们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主殿“觉拉康”内,供奉着唐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一尊“觉阿”佛——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像,成了藏传佛教的圣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信众们前来朝拜,被大家公认为是佛地,所以将这里称为“拉萨”,“拉”在藏语中是佛的意思,“拉萨”即意为“佛地”。

详细3.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的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规模较为庞大的寺院。

公元1447年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根敦珠巴主持创建,历时12年方才建成。

自四世班禅之后,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驻锡之地。

扎什伦布寺占地15万平方米,僧侣房舍57间,所有殿宇房屋共3600间,其建筑融合了藏区传统建筑特色和佛教的特点,藏族传统工艺和建筑特点,将藏传佛教的佛法艺术,班禅灵塔的庄严肃穆表现得较好。

扎什伦布寺与拉萨的“三大寺”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

详细4.山南桑耶寺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的美称。

这几十个藏传佛教寺庙,遍布藏、滇、川、青、甘等省区

这几十个藏传佛教寺庙,遍布藏、滇、川、青、甘等省区

这⼏⼗个藏传佛教寺庙,遍布藏、滇、川、青、⽢等省区藏传佛教的寺庙作为佛教三⼤⽀派的藏传佛教,由于地处地域⼴阔辽远的青藏⾼原等地,因⽽其寺庙规模庞⼤,宏伟壮丽,再加上周围的雪⼭、荒原,远远望去,让⼈感觉仿佛天上的城市,神秘莫测。

脑海中深深残留的只是那⼀刻的印象,⽆法⽤任何的词语来表达⼼灵的震撼。

这些年来,⾛过了西藏、青海、四川、⽢肃、云南等许多藏传佛教传播的地⽅,也拍摄了数⼗个有名或者⽆名的寺庙,有些寺庙是专程前去探访,有的只是路边惊鸿⼀瞥,留下⼀张影像,到现在也不知道寺庙的名字。

也就这样吧,不管有名还是⽆名,在这⾥展⽰⼀下。

⽂图/⼤狗熊1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虽然不是⼀座纯粹的寺庙,但它是藏传佛教的中⼼,藏族⼈民朝圣的终极⽬的地。

2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寺之⼀,也是班禅活佛住锡之地。

3⼤昭寺拉萨市中⼼⼋廓街的⼤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上的地位。

4⽢丹寺是格鲁派的祖寺。

是格鲁派的祖寺。

5哲蚌寺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寺庙之⼀,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公⾥的根培乌孜⼭南坡的⼭坳⾥,是藏传佛教最⼤的寺庙。

6⾊拉寺⾊拉寺是格鲁派六⼤寺之⼀,位于拉萨北郊3千⽶处的⾊拉乌孜⼭麓,其规模略次于哲蚌寺。

7塔尔寺塔尔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是格鲁派六⼤寺之⼀。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是青海省⾸屈⼀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8拉⼘楞寺拉⼘楞寺,位于⽢肃省⽢南藏族⾃治州夏河县,是格鲁派六⼤寺之⼀。

拉⼘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9桑耶寺桑耶寺位于西藏扎囊县桑耶镇境内,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座剃度僧⼈出家的寺院。

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布局,中⼼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

10孜珠寺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神⼭——孜珠⼭上,海拔4800⽶左右,是西藏海拔最⾼的寺院之⼀,也是雍仲苯教最古⽼、最重要的寺庙之⼀。

普陀山

普陀山

南天门
二、法华灵洞
法华灵洞奇特景观,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 十余处:有的狭隘低迫,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 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 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大福 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三、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市区西北7公里处,景区内有幡龙山、鸡冠 山、观音洞山、平顶山、红石山、二郎洞山等山景观,林木 茂密,山势雄伟奇秀。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 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 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 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 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 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 字、赐佛经、赐紫衣,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 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 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普陀山观音洞山最早叫老母山,后因辽太子耶律倍曾藏 身于此山中,其母便命人将山名改为普陀山,洞名为观音洞, 并在洞前建寺取名紫竹寺。多少年来,因观音洞名气大,人 们便忘记了山的真名普陀山,而冠以观音洞山,一 直沿袭至 今。寺庙建于山中,几经修聋,元代取名石堂道院,到明正统 二年(公元1437年),重修后的古寺改名 普陀寺,清代又多次 扩建,观音洞逐渐兴盛起来。观音洞集奇洞、妙佛、圣泉、 宝树于一体,是海内闻名、佛声远播的旅游胜地。在普陀山 梅岭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内有一石柱悬垂 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观音像。洞旁建一庵,明万历年 间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成庵宇,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 续兴建,1983年,大殿内由浙江美术学院雕成观音坐像一尊, 目光慈祥,妙相庄严。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书“大 士重现”四个大字。

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久隔帖》

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久隔帖》

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久隔帖》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久隔帖》最澄《久隔帖》《久隔帖》为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最澄(传教大师,767-822)的书信,收信人是最澄的得意门生,正在京都高雄山寺(现在的神护寺)空海处修行的泰范。

本件是现存最澄唯一的亲笔信。

根据信的开头语“久隔清音”(很久没有通信),这封信又称为〈久隔帖〉,而尺牍则是指以中国古文写成的书信。

弘仁四年(西元81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最澄曾写给空海一封信,向他求借《文殊赞法身礼(本件中作“一百廿礼佛”)·方圆图·注义》和《释礼趣经》。

对此,空海回信对最澄只想透过文章来学习密教的态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拒绝借给他《释礼趣经》。

最澄读了空海的回信后,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写给泰范这封〈久隔帖〉,希望能透过泰范向空海请教《文殊赞法身礼(一百廿礼佛)·方圆图·注义》的大意。

在此之前,最澄曾收到过空海的赠诗,他想回赠给空海一首诗,但是在空海赠诗的序文中有自己不懂的书名,那就是《文殊赞法身礼(一百廿礼佛)·方圆图·注义》。

凡事都诚实以对的最澄为了写一首适当的回赠诗,想先读过这本书。

他认为即使已经放弃跟空海借《释礼趣经》,但至少也要透过泰范向空海询问自己所不知道的书的内容。

当时最澄四十七岁,而空海四十岁。

在信中所有指空海,即“大阿闍梨”的地方均另起一行,表现出最澄对比自己年轻的空海的敬意,由此可窥见最澄真挚的人品,从其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最澄高尚的品格。

最澄(767—822),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日本近江国滋贺郡人。

神护景云元年(767)诞生于近江国(滋贺县大津市)。

父亲三津首百枝,幼名广野。

三津首家族系登万贵王系统,乃中国后汉最后皇帝孝献帝(180-234,在位189-220)的子孙,应神天皇时代来日,定居于近江国滋贺郡,赐姓三津首。

近江一带称献帝子孙的人很多。

经薗田香融氏精查,滋贺郡确为华裔来朝氏族,皆为后汉献帝苗裔,因氏族传承关系结成同族。

普陀山景点导游词

普陀山景点导游词

普陀山景点导游词(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普陀山景点导游词普陀山景点导游词6篇在这片土地上,有壮丽的山脉、广袤的草原、清澈见底的湖泊和蜿蜒流淌的河流。

两宋时期的吐蕃

两宋时期的吐蕃

两宋时期的‎吐蕃分裂割据下‎的吐蕃诸部‎强盛的吐蕃‎王朝末代赞‎普(王)、反佛教的达‎磨(也作达玛,俗称郎达玛‎),于唐会昌二‎年(842)被佛教僧侣‎拉隆贝吉多‎杰刺死后,发生了达磨‎小妃所生的‎遗腹子哦松‎(也作欧松),与冒充为掌‎权的大妃的‎亲生子实为‎领养的云丹‎(也作永丹,即《新唐书·吐蕃传》“乞离胡”)争夺王位,吐蕃王朝迅‎速分裂。

随后发生了‎东部多康地‎区(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地‎区)的韦·科协列东(阔协列登)起义,一直打到逻‎些(今拉萨)附近;伍如地区(今拉萨西)的韦·洛波洛琼(罗泊罗穷)起义;南部的秦浦‎(今札囊地区‎)和逻些城东‎的工布(今工布江达‎及以东地区‎)秦木贡米珠‎、许布达孜聂‎(许布岱则)等起义,许布达孜聂‎起义军,一度攻占历‎代赞普陵墓‎所在地秦瓦‎达则(今琼结),并捣毁了除‎松赞干布陵‎以外的所有‎陵墓。

这次从相当‎于唐末到五‎代前期,长达半个多‎世纪,先后爆发在‎广大地区的‎奴隶、平民大起义‎,藏史称为“邦金洛”,意为编氓反‎上。

不仅给奴隶‎制以毁灭性‎的打击,促进了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发展,也摧毁了吐‎蕃王朝,形成了以吐‎蕃王室后裔‎为主的,分裂割据的‎众多封建领‎主政权。

吐蕃王朝云‎丹后裔据有‎首府逻些城‎地区,史称拉萨王‎系。

哦松后裔之‎一退居纳里‎(今阿里)地区布让城‎(今普兰),史称阿里王‎系;其中一支居‎于西部麻域‎(亦作孟域,即拉达克,今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地区,史称拉达克‎王系;另一支的后‎裔居于布让‎东的亚泽(今尼泊尔西‎部)地区,史称亚泽王‎系。

哦松的另一‎支后裔在雅‎隆地区(今地不详,当在今西藏‎东南部),史称雅隆觉‎阿王系;其中的一支‎后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地区)活动,史称青唐羌‎,宋代的唃厮‎啰,就是青唐羌‎的著名首领‎。

除了上述由‎吐蕃王朝王‎室后裔建立‎的各自独立‎的割据政权‎外,其他许多封‎建领主也分‎别割据一地‎,各自为政,史称:“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①,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蒙‎古国和元朝‎统治吐蕃地‎区为止。

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林晓平1宗教信仰,曾经程度不同地成为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支柱,直至科学昌明的今天,它仍然对许多民族的心理、文化乃至政治、外交以深刻的影响。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其母体一脉相承,但特殊的境遇,又使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本文拟对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包括其概况、特点、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期待学界同仁的指正,并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客家人宗教信仰问题的足够重视。

一魏晋以来迄近代,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宗教有多种,其中,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当推佛、道二教。

它们传入赣南垂两千年,流传广泛,信徒众多,对赣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道德风尚、精神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赣南客家人信奉的主要宗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后期,张陵倡导五斗米教于四川鹤鸣山,为道教创立的标志。

此后一、两千年,道教逐渐传播、蔓延于大江南北,成为势跨全国、影响广泛的大宗教,与儒、佛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赣南很早就留下了道教活动的痕迹,西晋时期,五斗米教曾在赣南活动;稍后,东晋炼丹家和道学理论家葛洪来到赣南,在平固(即今兴国县)结庐修道。

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葛洪、它稚川,丹阳句容人,究览典籍,好神仙导引之法,尝过平固,见山水灵秀,结庐其地,凿池洗药,留诗曰:‘阴洞泠泠,风珮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

他还到大余仙人岭“遗丹液,产仙茅”,进行炼丹活动。

作为道教一代大家的葛洪,在晋代就来到赣南从事道教活动。

对该地区道教的传播,无疑起了促进作用。

到了唐代,由于最高统治者推崇道教,道教势力发展迅速。

在赣南活动的道士见于史载的,自唐代以后明显增多,赣南本土,也开始出现一些名道士乃至“大真人”。

他们之中,有的甚至名扬于京师,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

例如,北宋王守中(上犹人),在玉仙观修炼,因“道行超卓”,受到了宋仁宗的亲自召见,并为之手书“万年观”新观额。

刘渊然(赣县人)师承净明派第五代嗣师赵宜真于于都紫阳观,学而有成,于明初为明太祖召至京师,见于便殿,赐号“高道”,明仁宗时,更封为“长春真人”,领道教事,赐二品银章,恩宠至极。

大佛寺导游词(10篇)

大佛寺导游词(10篇)

大佛寺导游词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佛寺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佛寺导游词1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秋秋,今天我们来到位于新昌县城西南的大佛寺。

新昌大佛寺始建于公元345-350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

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

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

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

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

大佛寺西北约300米处还有一小刹名“千佛院”,院内有佛千尊,每尊长约7寸,宽近5寸,排列整齐,个个神采飞逸,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高度的艺术水平大佛宝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内,石窟之外有建筑宏伟的大雄宝殿。

殿外流水淙淙,殿内香雾缭绕,是大佛寺的核心区域。

大佛宝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头部高4.8米,耳长2.8米,鼻长1.48米。

整个造像比例协调,充分考虑了人们观赏的视角,被学界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

穿过隧道就来到出口处,出口外是一个硅化木石林公园,整个公园几乎是一个恐龙园,有三角龙、翼龙、霸王龙。

大佛寺就游到这里,下面向第二个目的地进发。

大佛寺导游词2新昌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

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

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

丹霞山的历史传说

丹霞山的历史传说

丹霞山的历史传说丹霞山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点。

那你知道丹霞山的历史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丹霞山的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丹霞山的历史传说:空心青檀隐“经”藏“狐”:丹霞寺后花园内,还有数棵巨大的青檀树,它们虽是明代古树,但在寺内动辄千年的银杏、古柏衬托下,只能算是后生晚辈了。

后花园东北角有一棵青檀,翠盖亭亭,绿意盎然。

或许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树空心,形成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树洞,纵贯了7米高的树干,树洞顶端开口在树顶主杈处。

更奇妙的是,树干上有五个20至30厘米不等的“小树窗”,树洞内壁树疙瘩错落有致,形如脚手架,可供人上下攀登。

我试着从根部开口处钻入树腹,往上攀援,里面温暖宁静,如同避风港湾。

“相传这棵树的空心是人为的。

兵荒马乱时,寺僧为保存珍贵佛典,将树挖空,把经书藏在树洞内。

因为保佛有功,青檀剖腹后居然神奇地活了下来,历经风雨慢慢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妙心讲道。

看着这棵空心青檀,我想到的全是《聊斋》中的山精木魅。

寺中人相传,这是一个小狐仙的窝儿。

相传在丹霞寺后祖堂侧,原有两株葡萄,枝繁叶茂,攀过一株宋柏一直伸展到一处栗林中,故称柏栗葡萄架,“柏栗”与“百里”谐音,后来被传为百里葡萄架。

每至夏秋,翠叶密布,葡萄串串。

寺边有一姓庞居士喜烧香礼佛,其子庞公子能诗善文,常到柏栗葡萄架下观景吟诗。

一日忽见一可爱小白狐跑到跟前,绕着他转来转去,原来白狐被猎人追撵。

庞公子心生同情,用长袍藏于胯下,骗过猎人,救了白狐。

这白狐是千年狐仙,就住在青檀树洞内修炼,为报恩化作美女,两人产生了人狐恋情。

庞公子坠入爱河,日落而出,深夜才归。

家人暗中查访,知其被柏栗葡萄架侧青檀树洞中狐仙所迷,便引火烧狐,柏栗葡萄架被付之一炬,小狐仙不知是死是逃,只留下青檀树洞,至今仍存。

丹霞山的历史传说:碑碣数通“铁笔”寺史沿革古代称刻刀为铁笔,在寺院中立碑碣,可称“铁笔”寺史了。

像塔林一样,丹霞寺碑碣流传下来的只有几通。

青海的佛教宗派

青海的佛教宗派

青海的佛教宗派作者:祁生彦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9期一、天台宗天台宗于上世纪30年代,曾由释心道传播。

心道原籍湖北黄陂,在湖北章化寺出家,依净月方丈。

据闻清光绪年间封为国师。

心道学有所得,曾主持江西、南昌圆通寺。

未几,又去广东观宗寺,受净权法师教,以有辩才,遂得法师位,有感于《显密圆通》教法,遂立愿由显入密。

来西宁后,在湟中通海镇、石灰沟、西山堡以及湟源一带,宣扬天台宗教旨。

城镇农村中皈依成风,有受剃度为僧为尼的。

亦有母女、父子同时皈依剃度的,有广修、广闻、融西、融泉、传灯、广化、广增等。

居士中有杨希尧、贾志洁、何礼丞、王兴亚、谭云亭、滕经五等。

在西宁、湟源、大通、湟中相继建立寺院。

西宁的西北佛教居士林,林址在城内隍庙街,理事长杨希尧,常务理事郭璘、祁锡三、彭良臣,理事王鸿轩、何礼臣、刘海山、柴安邦、张燕亭、黄世玉,监事宋锡祯、史桂山、张明山、王广闻、刘世昌。

之后,何礼丞、膝经五、谭云亭等先后担任理事。

每年佛诞,举行法会。

较盛大者为农历四月八日的释迦佛诞及十一月十九日弥陀佛诞辰。

盛况热烈,仪轨庄严,居士佛徒以及观光群众,辄在万人以上。

此外,日常作礼佛功课的亦在百人以上。

若逢有省内外大法师或佛学巨子进行讲经,开示、传戒、传法、灌顶教授等活动,参加人数更多。

广闻,湟源南乡波响人,号尘空,本姓祁。

以二八少女,听法于源湟城的某次法会,遂发愿立志出家,后依心道剃度,游化于湟源、湟中、大通、贵德、后落足西宁,创建法幢寺于西宁市西郊园树庄。

30年代,受具足戒于西安大兴善寺,徒步乞化,先后参加兰州、西安、宁夏、河西法会。

并在张掖等地为师帮戒。

素修天台宗“法华三昧”。

其弟子多持法华经,其寺院为我省尼僧常住地。

广修,号慧空,湟源人,人称“铁和尚”。

建寺于湟源北极山,继承法席者为缔、缔愿。

缔愿后又依塔尔寺黄教喇嘛。

融西、融泉,曾一度在大通城关镇、后子河主持佛殿庙宇。

融西,湖南人,系儒生,从某县令供职大通,落魄后寄籍大通,后从心道出家,终于大通。

陆一飞:圆霖法师年表

陆一飞:圆霖法师年表

圆霖法师年表圆霖法师,原名杜振山,自号大雄山人、山僧。

1916年1岁农历9月17日,圆霖法师出生于安徽省濉溪县韩村镇大吴村。

1920年5岁圆霖法师始读私塾。

自幼聪慧,过目不忘,亲近佛门,尤喜书画,名闻乡里。

1924年9岁为邻里书写对联。

1933年18岁在母亲茹素信佛的影响下,十八岁即信仰佛教,并开始学画。

1935年20岁师从民间画师刘启唐。

1936年21岁画艺闻名乡里,有出蓝之誉。

不久后又拜李荔贤、刘桂林两位民间画师为师,尤得李荔贤先生点拨收益最大,并指引其外出寻师访友。

1944年22岁加入宿州名画家梅雪峰等人组织的“宿州书画社”以及徐州府组织的书画活动。

绘《慧可断臂图》。

1945年30岁辞亲远游,前往上海大南门灵山寺,因听了愿法师开讲《金刚经》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触动灵根,生出世心,誓断生死。

1947年32岁至江浦狮子岭兜率寺,投体意法师披剃为僧,法号圆霖。

1948年33岁圆霖法师礼了成和尚受具足戒。

后经同乡王允兴介绍,始入星甸镇独峰寺(又名九峰寺),过了八年农禅并重的生活,修持作务,不在人后。

50年代初圆霖法师于兜率寺郭居士处获观黄公望巨幅山水画一幅,日夕临习,始悟黄公望笔墨三昧。

1952年37年初冬,圆霖法师复至上海,适逢虚云老和尚与来果上人聚首上海大东门净七茅棚。

当时能海上师正于金刚道场开讲《律海十门》、《菩提道次第论》等律论,圆霖法师得以每日临席闻思,饱餐法乳。

法席将终,圆霖法师有意日后前往五台山参学,问及五台气候如何。

上师智慧深广,含蓄答曰:“去后即知。

”1953年38岁圆霖法师结识林散之先生,与林散之先生结伴出游,写生作画,并切磋佛学、书画,由此结下深交。

11月23日(农历十月十七日),来果禅师示寂于上海静七茅棚。

1954年39岁夏,适逢江浦遭遇百年罕见水灾,圆霖法师身负所绘佛像一卷前往乌江拜访林散之先生。

途径一沟,无有渡船,仅有菱角小船一艘可渡,沟上悬系麻绳一根横贯水面。

寺庙简介

寺庙简介

凰xx简介凰山寺位于文桥乡文光村的凰山岭上。

据《湖口志》记载:“晋朝咸宁年间葛玄来湖口武山修炼三年,其故址葛仙坛、丹炉、药池犹存。

”而1883年出版的《石钟山志》卷七中叙述了凰山岭上大仙庙的来历:“李武,徽州歙县人,客游江湖,遇异人授以仙术,施药愈病,屡驱旱魃,后于湖口凰山岭结茅为庐。

精修数年,遂成道。

一日,于酷暑暴卒,暴尸日中,旬余不朽。

牧童异之,投以石,有金钱,触石而返。

于是群儿竟投石,遂成冢。

后有人遇于逍遥山者,回白之,启视其冢,衣履存焉。

里人建庙冢旁,祈求辄验。

号为真仙,亦为大仙。

”说到大仙坟,当地人皆知,它就在岭西山腰的路边。

可惜墓碑后被毁。

经查证,大仙庙建于元朝。

谥称大仙的李武,为道教弟子,所以又有传说,大仙庙原来是道场,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才变成了佛教场所,这可以从庙背后多块和尚的墓碑上得到证实。

大仙庙历经数朝,通过不断修缮到后来颇见恢宏,堪称方圆几十里之最。

朝西有三座殿堂直进,另有书斋,也就是书院,岭西侧山脚下有土地15亩,岭东边从山腰到山脚有水田48块。

自古以来,大仙庙里有不化缘的规矩,赖以生存的除了久盛的香火,就是有这么多田地来支撑。

1993年9月僧释从怀(原名涂依义)师傅来凰山岭“结茅为庐”,不过一旬半月工夫,就与当地村民组织签好了建庙合同。

他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采药治病,割柴烧砖,农禅并修,聚集滴滴血汗,融入微微积蓄,借助热心群众的支持,终于在沉积80多年的焦土和瓦砾的大仙庙基地上建起了崭新的庙堂,取名“凰山寺”。

大仙回到了殿堂上,圣坛燃起了旺盛的香火。

殿堂分前厅和后厅,两厅一壁两隔,前厅安置释迦牟尼佛,后厅安置大仙。

2000年再一次重建了大殿,又筑了前殿、北殿。

第三次扩建厨房餐厅,累计建筑面积500多平方。

安置了十几尊佛像,垒砌坡堪3000多立方,铺水泥石坡路200多米长,总投资40万元。

还辟有茶园、菜园、果园、药圃近10亩。

又经过努力,使山上通了高压电,由于释从怀精神可嘉,现已成为县政协一名委员,为佛门争得荣誉。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陈亚萍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楚王刘英;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马寺早建⼆年。

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是楚王刘英。

刘英,光武帝刘秀之⼦,建武⼗七年(公元91年)封为楚王,都城设在彭城—今徐州市区。

据《后汉书?西域传》载:明帝“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楚王英始信其术。

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

”汉明帝,公元58年-75年在位。

据史料记载,明帝永平⼗年(公元67年)曾派⼈赴西域求佛法.于⼤⽉⽒国遇沙门?迎叶摩腾和竺法兰,同邀来汉,⽤⽩马驮佛像、经卷来洛阳,明帝救建⽩马寺。

“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据《后汉书?楚王英传》,永平⼋年(公元65年).“英……学为浮屠(佛)斋戒祭祀”,⼜“诏令天下死罪(之⼈)皆⼊嫌赎。

”公元67年明帝派⼈赴西域求佛法.并于同年救建⽩马寺,⽽公元65年楚王英已“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可见,楚王刘英先于明帝⽽“始信其术”。

他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中国⼈则在刘英之后“颇有奉其道者”。

公历纪元前后的西汉,佛教虽然开始由印度传⼊中国,但奉其道者⽆。

尤其是⾃汉武帝(公元前190-公元前87年在位)后的统治阶级主要尊崇儒家政治学说,同时也崇尚“长⽣不⽼”的“神仙法术”。

《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信李少君.“海上燕齐怪迂之⽅⼠多更来⾔神事矣。

”淮南王招纳⽅⼠⼲余⼈;汉宣帝曾花了许多钱摘点⽯成⾦的试验?……直⾄东汉初期,神仙法术颇得⼤⼤⼩⼩的统治阶级青睐。

除了“神仙法术”长期根植于中国⼟壤,⼀直被统治阶级推崇外,根本原因在于佛教与“神仙法术”是两种信仰,两种追求,⼀句话,属于两种⽂化。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正道”、“⼗⼆因缘”等,宣扬世界虚幻不实,⼈⽣充满苦难,苦难是由前⽣“造恶业”与今⽣的“惑”、“业”所致,要摆脱苦难,只有依经、律、论三藏,利⽤修“道”消除烦恼之因,改变世俗欲望和认识,超脱⽣死轮回,达到“寂灭之乐”的“涅谁”境界.虽然“涅谁”的形式是“死”,但这样的死是到达“涅煞 ,.境界途中的⼀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丹大佛寺简史①大佛寺简介山丹大佛寺位于城西5公里处的瞭高山脚下,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1500多年,旧名‚土佛寺‛。

明英宗朱祁镇曾亲手为该寺题写匾额‚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

本寺在历史上屡遭战火,又屡次重建,特别是1971年,这座千年古刹几乎毁于‚文革‛浩劫。

自1992年开始,时任主持释觉慧大师八方化缘,在香港宝莲禅寺著名佛教活动家圣一大师的支持及捐助下,共耗资1700多万元对山丹大佛寺进行重建,并于1998年正式开光。

重建后的大佛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背靠瞭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

寺院分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

内塑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状坐像一尊,高35米,坐佛的手、足、胸及面部用纯金箔裱贴,被海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

②大佛寺历史山丹大佛寺原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时期。

根据原来大佛塑像的形象及有关传说,大概与武威张义堡天梯山的站佛、张掖城内的睡佛建造的年代相去不远,距今在千年以上。

据旧志有关碑记记载,明朝初期,该处就有寺宇和高大的土佛存在。

那时的寺庙规模及佛像的气势已无文献可考,难以窥其大略。

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太监刘永诚监镇甘肃时,曾到佛寺观光、‚欣然感慨‛,后归朝述职,奏请明英宗朱祁镇赐名,英宗特赐额‚土佛‛,寺院由此得名‚土佛寺‛。

正统五年(1440年),监镇甘肃的太监王贵观光土佛寺后,特请高僧智莹(号秀峰)住持,并着令山丹卫拨给该寺常住田五十亩以助香火。

佛教大师、僧会司(明朝主管地方佛教事务的机关)都纲(僧会司主官)沙加舍来寺观光后深为智莹德行所感动,特‚给经符牒‛,使其更好的开展佛事活动。

他又感叹寺宇太显朴陋,请求山丹卫指挥杨斌,指挥佥事彭智等军政官员,倡导募化,予以重修。

他的提议得到杨斌、彭智和地方百姓、佛教信徒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捐资献力,邀集工匠,储备建材,筹划重建。

重建工程始于正统六年(1441年)春,次年底告竣,历时两载。

依山塑高一十三丈坐佛一尊,供奉于五级楼阁之内。

又建成殿宇、山门、法堂、廊庑、厨亭等附属建筑物多处,使寺院规模空前。

景泰六年(1455年),山丹卫指挥使张熊助资装修寺院,彩绘神像,寺院面貌焕然一新。

河南安康进士,山东滨州训导陈敏谪戍河西时,曾游览该寺,应智莹大师的请求,写了《重修土佛寺碑记》,记载明代重建土佛寺的有关史实。

智莹曾勒石镌碑记述这件事。

明代河南汝南进士吴同春在甘肃做官时,也曾到这里游览观光,并咏《山丹土佛》一诗。

诗前小序说:‚山丹西十里堡(即清泉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

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阁卫之,亦伟矣!余过此题其额曰‘虚无法像’,字经二尺。

因为言纪其事。

‛诗云:‚大觉当年度众人,却于天半化金身。

耳通潮汐闻空梵,目耀星辰照法轮。

世界相乘魔外影,因缘流转劫中尘。

本来无处能容物,丈六须知不足真。

‛吴同春的诗既描绘了土佛寺的高大气势,又点明了寺院的位置,佛像的高度,楼阁的层次,使人可以想象当年重建后的土佛寺状貌,是一首史诗俱佳的作品。

万历九年(1581年),甘肃巡抚侯东莱巡视山丹时,捐巨资缮葺寺院,使其状貌有所刷新。

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593-1600年),山丹籍人,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新修葺,使其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为壮观。

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李自成部将辛恩忠攻占山丹时,战事激烈,土佛寺遭到严重毁坏。

清朝雍、乾时期,曾数次修缮,使其状貌如旧。

当地人取其佛像高大之意,易名大佛寺。

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青海反清回民起义军屡入县境,战事频繁,毁于兵火,寺宇荡然无存。

光绪九年至十四年,安徽泾县进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任内政理民和,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地方百姓不忍寺基荒芜,倡导重建。

查知县顺应民意,率先捐俸银两千贯,士民为之奋感,纷纷施资献力,筹划重建。

公推地方士绅陈大章、周耀文筹办募化筹款事宜。

重建工程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天,次年底告竣,历时两年。

依山之高塑佛之像,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三楹,直上七级,望之如海市蜃楼,辉映碧空,气势宏伟。

中建大雄宝殿十六楹,塑普贤、文殊神像于大佛两侧。

大佛殿楼阁两侧各建岭楼一座,山顶建一亭名晚望亭。

岭楼两侧各辟山道一条,直通山顶,并重建地藏楼,天王殿。

正前开山门,山门外‚佛化墩‛上,塑观音立像一尊(露天),高九丈,仪态慈祥端庄。

又建‚士民皈依之所,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坛,锦鳞游泳之沼,精舍兰若,共百十间‛(清〃秦澍春《重修大佛寺碑记》)。

寺西石嘴山上建有娘娘庙、黑虎庙、雷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庙观,成为佛山、寺观、亭榭、楼阁皆有的游览胜地。

光绪时的甘肃提学使秦澍春奉钦命视学河西时两经其地,观光该寺,并应知县查之屏之请,撰《重建大佛寺碑记》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大佛寺的有关史事。

知县查之屏,游击周昆,教谕王济美,典史樊全等山丹军政官员于光绪十四年仲秋特铭碑勒石纪念。

查之屏以书法精湛出名,亲书‚仰之弥高‛匾额悬于大雄宝殿。

清代重修大佛寺碑记鲜为人知,可廓清人们误认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存的大佛寺为明代重建的概念。

千古名刹大佛寺几经兴衰,至九十三年后的1971年,又毁于‚文革‛浩劫,寺宇荡然无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佛教居士数人先后在残存的寺基进行佛事活动,在佛教信徒的支持下,建起三楹简易庙堂。

1992年开始,时任主持释觉慧大师不忍寺基荒废,发愿重建大佛寺。

之后几年内,他不辞辛劳,八方化缘,并亲历江西云居山,香港大嶼山宝莲禅寺,拜高僧达定法师、圣一大师为师,面壁修行,其潜心笃诚的精神深得二位高僧称赞。

圣一大师先后赞助现金、金箔总计人民币一千七百万元,加上本县和邻近民乐、张掖、永昌等地佛教信徒的大力赞助,从1992年秋到1995年底历时三载,在原来寺基上建起了新的大佛寺。

新建的大佛寺以原寺基为基础,其规模气势都超过昔日的大佛寺。

主体建筑大佛楼为七关九式三十九米高七层木结构,塑成三十五米高室内释迦大佛坐像一尊,飞檐斗拱,金碧辉煌。

附属建筑有地藏殿、天王殿、钟鼓楼、念佛堂、斋堂、僧舍等,累计百余间。

整个寺院坐西望东,四周是紫色砖围墙,寺门为牌坊式建筑,入内是一宽敞的庭院,向南是一座小亭,亭南是一琉璃瓦嵌檐的九龙照壁,与山门相对。

山门颇有气势,上悬圣一大师手迹‚大佛寺‛匾额。

进入山门后所有的殿宇依山势渐次升高。

入山门是寺院前院,左右各建一排廊式厢房,是县佛教协会和寺院办公会客的地方,也是住持僧人的养静歇息之所。

两边厢房后是一高坛,上建地藏王普萨殿。

前院前方是高丈余的台阶,台上建过殿,歇山式建筑。

进入过殿,前方是大佛楼殿前院,左右各建廊式殿宇一排,内塑三层形象各异的佛像百数尊,称八百罗汉殿可谓‚千佛殿‛。

院中轴线上依次是两尊高丈余的塔式铁铸香炉。

大佛楼殿台阶前方左右各竖高大石碑一块。

南边一块名‚功德碑‛,记香港圣一大师赞助建寺的经过。

北边一块碑文记大佛寺在历史上几经兴衰的简况。

主体建筑大佛楼殿依山而建,拔地而起,高拔七层,重檐迭角,金碧辉煌,气势雄宏。

各层楼檐上悬满各式匾额,将大佛楼殿点缀得气势非凡,古朴典雅。

大殿西侧辟一庭院,坐西望东是一排殿式建筑,名观世音菩萨殿,周围是廊式厢房,是住寺僧人的斋堂和念佛堂。

寺内各殿堂中皆塑佛像,所有殿堂佛像彩绘一新。

大佛金身慈面,高大威严,真可谓天下第一室内坐佛。

寺西是一空旷地,内建青灰色砖塔几座,塔内存有达定大师的灵骨,并有铭文说明。

2011年为山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旅游发展年,为进一步推动全县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大佛寺景区恢复重建工程作为旅游发展年开发建设的工作重点,筹资建设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的广场一个。

其中,包括占地35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1座、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的旅游商品展示中心1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星级厕所1座、七孔牌坊1座、千佛殿1座和佛文化经卷、水帘照壁、九龙沐太子景观及佛文化长廊、景观柱、吉祥如意雕塑、青石佛脚印、各种灯饰等设施。

改造500罗汉堂屋顶,绿化后山和寺内环境,设置景区导览标识牌、导览图和全景图等服务设施。

同时,以祁店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为依托,整合资金,修建亲水栈道,打造水面景观,形成丰富的游览层次和游览体验,创造富有特色的佛教文化与游客游乐相互融合的旅游区,将大佛寺景区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过境游客市场、山丹及周边地区城乡居民市场、佛教朝拜的香客市场。

同时,积极申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至目前,投资2400多万元,完成征地、规划设计、景区绿化、罗汉堂屋顶改造、九龙沐太子景观建设和佛城广场的地质勘探、工程招投标、地下供排水管网、水泥硬化等。

挖填土方35000多立方,绿化寺内及山体127亩、植树10万多株。

游客中心、展览厅、星级厕所等主体建筑和文化长廊、佛脚印、七孔牌坊、经床、云柱等景观设施现正在按照设计和建设要求紧张施工,9月即可全面竣工。

我们相信,山丹大佛寺必将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也必将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游戏胜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