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丹 大 佛 寺 简 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丹大佛寺简史

①大佛寺简介

山丹大佛寺位于城西5公里处的瞭高山脚下,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距今1500多年,旧名‚土佛寺‛。明英宗朱祁镇曾亲手为该寺题写匾额‚土佛‛,土佛寺由此得名。本寺在历史上屡遭战火,又屡次重建,特别是1971年,这座千年古刹几乎毁于‚文革‛浩劫。自1992年开始,时任主持释觉慧大师八方化缘,在香港宝莲禅寺著名佛教活动家圣一大师的支持及捐助下,共耗资1700多万元对山丹大佛寺进行重建,并于1998年正式开光。重建后的大佛寺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背靠瞭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寺院分前庭后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内塑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状坐像一尊,高35米,坐佛的手、足、胸及面部用纯金箔裱贴,被海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

②大佛寺历史

山丹大佛寺原名土佛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根据原来大佛塑像的形象及有关传说,大概与武威张义堡天梯山的站佛、张掖城内的睡佛建造的年代相去不远,距今在千年以上。

据旧志有关碑记记载,明朝初期,该处就有寺宇和高大的土佛存在。那时的寺庙规模及佛像的气势已无文献可考,难以窥其大略。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太监刘永诚监镇甘肃时,曾到佛寺观光、‚欣然感慨‛,后归朝述职,奏请明英宗朱祁镇赐名,英宗特赐额‚土佛‛,寺院由此得名‚土佛寺‛。正统五年(1440年),监镇甘肃的太监王贵观光土佛寺后,特请高僧智莹(号秀峰)住持,并着令山丹卫拨给该寺常住田五十亩以助香火。佛教大师、僧会司(明朝主管地方佛教事务的机关)都纲(僧会司主官)沙加舍来寺观光后深为智莹德行所感动,特‚给经符牒‛,使其更好的开展佛事活动。他又感叹寺宇太显朴陋,请求山丹卫指挥杨斌,指挥佥事彭智等军政官员,倡导募化,予以重修。他的提议得到杨斌、彭智和地方百姓、佛教信

徒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捐资献力,邀集工匠,储备建材,筹划重建。重建工程始于正统六年(1441年)春,次年底告竣,历时两载。依山塑高一十三丈坐佛一尊,供奉于五级楼阁之内。又建成殿宇、山门、法堂、廊庑、厨亭等附属建筑物多处,使寺院规模空前。景泰六年(1455年),山丹卫指挥使张熊助资装修寺院,彩绘神像,寺院面貌焕然一新。河南安康进士,山东滨州训导陈敏谪戍河西时,曾游览该寺,应智莹大师的请求,写了《重修土佛寺碑记》,记载明代重建土佛寺的有关史实。智莹曾勒石镌碑记述这件事。明代河南汝南进士吴同春在甘肃做官时,也曾到这里游览观光,并咏《山丹土佛》一诗。诗前小序说:‚山丹西十里堡(即清泉堡)有土佛、坐倚山,高十三丈。耳可容人,指甲阔尺余,以五级阁卫之,亦伟矣!余过此题其额曰‘虚无法像’,字经二尺。因为言纪其事。‛诗云:‚大觉当年度众人,却于天半化金身。耳通潮汐闻空梵,目耀星辰照法轮。世界相乘魔外影,因缘流转劫中尘。本来无处能容物,丈六须知不足真。‛吴同春的诗既描绘了土佛寺的高大气势,又点明了寺院的位置,佛像的高度,楼阁的层次,使人可以想象当年重建后的土佛寺状貌,是一首史诗俱佳的作品。

万历九年(1581年),甘肃巡抚侯东莱巡视山丹时,捐巨资缮葺寺院,使其状貌有所刷新。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593-1600年),山丹籍人,右军都督同知王允中将军捐巨资重新修葺,使其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为壮观。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李自成部将辛恩忠攻占山丹时,战事激烈,土佛寺遭到严重毁坏。

清朝雍、乾时期,曾数次修缮,使其状貌如旧。当地人取其佛像高大之意,易名大佛寺。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青海反清回民起义军屡入县境,战事频繁,毁于兵火,寺宇荡然无存。光绪九年至十四年,安徽泾县进士查之屏出任山丹知县,任内政理民和,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地方百姓不忍寺基荒芜,倡导重建。查知县顺应民意,率先捐俸银两千贯,士民为之奋感,纷纷施资献力,筹划重建。公推地方士绅陈大章、周耀文筹办募化筹款事宜。重建工程始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天,次年底告竣,历时两年。依山之高塑佛之

像,就佛之高建佛之阁,广袤三楹,直上七级,望之如海市蜃楼,辉映碧空,气势宏伟。中建大雄宝殿十六楹,塑普贤、文殊神像于大佛两侧。大佛殿楼阁两侧各建岭楼一座,山顶建一亭名晚望亭。岭楼两侧各辟山道一条,直通山顶,并重建地藏楼,天王殿。正前开山门,山门外‚佛化墩‛上,塑观音立像一尊(露天),高九丈,仪态慈祥端庄。又建‚士民皈依之所,僧僚养静之室,商旅偃息之坛,锦鳞游泳之沼,精舍兰若,共百十间‛(清〃秦澍春《重修大佛寺碑记》)。寺西石嘴山上建有娘娘庙、黑虎庙、雷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庙观,成为佛山、寺观、亭榭、楼阁皆有的游览胜地。光绪时的甘肃提学使秦澍春奉钦命视学河西时两经其地,观光该寺,并应知县查之屏之请,撰《重建大佛寺碑记》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大佛寺的有关史事。知县查之屏,游击周昆,教谕王济美,典史樊全等山丹军政官员于光绪十四年仲秋特铭碑勒石纪念。查之屏以书法精湛出名,亲书‚仰之弥高‛匾额悬于大雄宝殿。清代重修大佛寺碑记鲜为人知,可廓清人们误认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存的大佛寺为明代重建的概念。

千古名刹大佛寺几经兴衰,至九十三年后的1971年,又毁于‚文革‛浩劫,寺宇荡然无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佛教居士数人先后在残存的寺基进行佛事活动,在佛教信徒的支持下,建起三楹简易庙堂。

1992年开始,时任主持释觉慧大师不忍寺基荒废,发愿重建大佛寺。之后几年内,他不辞辛劳,八方化缘,并亲历江西云居山,香港大嶼山宝莲禅寺,拜高僧达定法师、圣一大师为师,面壁修行,其潜心笃诚的精神深得二位高僧称赞。圣一大师先后赞助现金、金箔总计人民币一千七百万元,加上本县和邻近民乐、张掖、永昌等地佛教信徒的大力赞助,从1992年秋到1995年底历时三载,在原来寺基上建起了新的大佛寺。新建的大佛寺以原寺基为基础,其规模气势都超过昔日的大佛寺。主体建筑大佛楼为七关九式三十九米高七层木结构,塑成三十五米高室内释迦大佛坐像一尊,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附属建筑有地藏殿、天王殿、钟鼓楼、念佛堂、斋堂、僧舍等,累计百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