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商,诠释学,哲学]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合集下载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名词解释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名词解释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名词解释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19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精神哲学的独特贡献使其成为世界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黑格尔在精神哲学领域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并试图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1. 世界精神(Weltgeist)黑格尔认为,世界精神是整个世界的意识和理性的总和,是精神的最高形式。

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各种思想的统一。

世界精神不仅仅表现为个体思想的总和,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历史的过程中,通过个体的互动和冲突来逐步实现自身的目标。

2.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黑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对哲学方法的独特贡献。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考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认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矛盾来推动思维的进步。

辩证法包括三个步骤:命题(thesis)、反命题(antithesis)和合一(synthesis),通过矛盾和冲突的对立面的统一来实现真理的辩证发展。

3. 自由(Freedom)自由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他认为自由不是简单地意味着个人的意志行动,而是通过理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实现的。

黑格尔认为人们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自我意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

4. 普遍性(Universality)普遍性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对于世界和人类精神的统一和无所不在的性质。

普遍性是世界精神的本质特征,也是其逐步实现的目标。

通过普遍性,黑格尔试图解释和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发展。

5. 绝对知识(Absolute knowledge)绝对知识是黑格尔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对世界的最全面和最高级理解。

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不仅包括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身思维过程和意识的认识。

通过达到绝对知识,个体能够理解并与世界精神相一致。

6. 逻辑学(Logic)在黑格尔哲学中,逻辑学不仅仅是一种研究形式逻辑和推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实践的方法。

0西方哲学简介

0西方哲学简介
A、历史背景:公元后罗马帝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件大事就是基 督教的产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结束,法兰克王国从公元前五
世纪开始到九世纪基本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到十世纪)是封建制度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是封建制度繁荣阶段;
人本主义 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开创,并先后由生 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 德主义、属于神学人本主义的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 义等流派所承袭和发展。 这一思潮把哲学归结为对人的研究,关注被压 抑和异化了的人性,使之恢复到人的原始的内在本 质。它一面向理性的权威进行发难,不无情绪化地 指斥理性方法的局限;另一面把哲学史上的直觉方 法扩展开来,开辟出一片声势浩大的非理性主义的 新天地。
(1)英国经验论(the Empiricism in British)
第一阶段:经验论主要产生于英国。在其产生之初其主 要代表有弗兰西斯· 培根、托马斯· 霍布斯、约翰· 洛克。
(Francis Bacon 1561-1626)
(Thomas Hobbes 1588-1679)
John Locke1632-1704
达· 芬奇(1452-1519年)
荷兰:爱拉斯谟(1469-1536年) 法国:拉伯雷(1495-1553)、蒙台涅(1553-1592) 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
其基本精神是抬高人的地位,确证人的非理性的价值。
这一时期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启蒙。
4、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A、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使得文化的发展得以可能。
(1)英国经验论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初,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英国的经 验论也走向了不知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克莱和休谟

孜孜以求的中国译论建构者

孜孜以求的中国译论建构者

孜孜以求的中国译论建构者作者:王祖友陈大亮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3年第01期关键词:陈大亮;翻译理论;翻译境界论;体系作者简介:王祖友,博士,泰州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和文学翻译。

陈大亮,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翻译理论和政治文献翻译。

王祖友(以下简称“王”):陈大亮教授,您好!很高兴受编辑部委托,从翻译理论角度对您做个书面访谈。

请问您是如何走上翻译理论学习、研究的?陈大亮(以下简称“陈”):很高兴接受王教授的采访!说到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是从读硕士研究生时候开始的,当时的导师是吕俊教授。

吕老师理论学养深厚,专攻西方哲学。

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讲结构、解构与建构。

受导师的影响,我也开始研究西方哲学,但我没有研究哈贝马斯,而是对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感兴趣,沿着诠释学这条路线又读了利科、海德格尔、德里达、胡塞尔等人的著作。

除了西方哲学,我对西方文论也感兴趣,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后来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以及读者接受理论。

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哪来这么大的理论学习热情,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的那三年,确实读了很多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文化等不同门类的书籍均有所涉猎。

事实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没有白读。

读过的那些书入脑,又入心,竟产生了写论文的冲动。

看到《中国翻译》上正在讨论翻译主体性问题,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而且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写成文章投到《中国翻译》,结果竟然被录用了。

当时的惊喜无以言表,接着一鼓作气,又写一篇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文章,后来也发表在《中国翻译》上。

学术发表对我的鼓励是最大的,从此我就走向翻译理论研究的道路。

王:看来您是翻译翻译界中的学院派,中国是具有悠久翻译历史的国家,但长期以来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译论不是理论,是话语,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陈:我不知您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学院派这个概念的,但我在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受过的学术训练、教过我的那些老师对我的影响、读过的书确实让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科研、什么是方法、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问等治学的基本道理。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对话教学_哲学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对话教学_哲学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对话教学_哲学解释学对话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人沟通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教育领域,对话方式的教学早已存在,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对话教学的典范。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话式教学以它深刻的意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表现。

”目前,对话已经超越了原初语言学的范围,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意识和理念。

更加重视对话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双方理解沟通,新课改以来,对话式教学一直在追求这一理念。

无独有偶,理解与对话是当代西方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解释学所主张的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探讨对话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理解与对话:解释学的基本问题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

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

在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理解和对话的关系,理解与对话问题成为现代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的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

因此,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模式。

”同时,“理解从来不是一种对于某个被给定的“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被理解的东西的效果历史,这就是说,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可见,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认为,理解是一种意义创造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理解不是一方一定要抛弃自己的观点而去符合对方的观点与意见。

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视界不断与被理解者的视界交流,不断生成发展丰富,以达到不同视界的融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强调各自敞开精神世界,在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一过程中,两个视界不断交融、沟通,新的意义得以产生和获得。

语言哲学参考书目

语言哲学参考书目

语言哲学参考书目“语言哲学与现代批评”参考书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5 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分析哲学的语言哲学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1981 《二十世纪哲学》上海译文,1987《哲学中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86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1987 赖尔:《心的概念》上海译文,1988 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复旦大学,1986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85人本主义的语言哲学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1985 《语言与神话》三联,1988 《符号·神话·文化》东方,1988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三联,1992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1997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1992 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1987国内关于语言哲学的研究与介绍涂纪亮主编:《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中国社科,1994 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三联,1988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联,1994 叶秀山:《思·史·诗》人民,1988 尚志英:《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人民,1992 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上海三联,1994语言批评著作钱锺书:《七缀集》上海古籍,1985 《谈艺录》《宋诗选注》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上海古籍,1989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1992语言批评论文选目钱锺书:《读〈拉奥孔〉》吴世昌:《诗与语音》叶维廉:《秘响旁通》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陈晓明:《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孙甘露与后现代的话语特征》季红真:《神话世界的人类学空间——释莫言小说的语义层次》孟悦:《语言缝隙造就的叙事——〈致爱丽丝〉、〈来劲〉试析》刘禾:《叙述人与小说传统:中西小说之可比与不可比之悖论》陈平原:《“史传”、“诗骚”传统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葛兆光:《意脉与语序——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谷鹏飞:“新格义”阐释: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问题

谷鹏飞:“新格义”阐释: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问题

谷鹏飞:“新格义”阐释: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问题摘要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不是哲学普遍的具体化,而是具体哲学的有差别的展开。

由于西方哲学阐释学本土化的理想性本质设定至今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故而需要运用“新格义”阐释法加以推进。

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是将西方哲学阐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各自具有的“创造的诠释学”内涵作“共现”“分梳”“比堪”“融通”的“对位阐释”,从而形成一种以文本与阐释者意义建构为双焦点,以文本的言内之义与言外之义为双向阐释路径,以文本的真理性意义生发与阐释者生存意义的获得为双向阐释目标,通过文本诸要素与阐释者诸要素的相互感发,最终实现文本阐释共同体建构的过程。

在此文本阐释共同体建构过程中,“新格义”阐释将使每一个文本都可以滋生无限意涵,每一次阐释都是文本意义的新发现,每一次阐释活动都是阐释者创新自我并理解自我的新方式。

这样的阐释将最终成为一种行动事件,文本的意义也最终呈现为一种开放形态。

“新格义”阐释: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问题撰文|谷鹏飞谷鹏飞,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哲学阐释学是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一种以理解活动为中心,对文本意义与理解者意义加以证验的学说,它在广义上包括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阐释学、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以及费什的阐释哲学等。

这些不同的哲学阐释学支流在20世纪70年代中晚期后,随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开放而一同进入中国,开启了自身与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学交融互鉴并适应中国当代阐释语境的本土化进程。

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本土化不是哲学普遍的具体化,而是具体哲学的有差别的展开,并通过有差别的展开而体现西方哲学阐释学作为思想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虽已经历了多年的建设性探索,但只有经过对西方哲学阐释学本身的“新格义”阐释,才能最终完成。

一、“新格义”阐释方法的提出“新格义”阐释法是我们对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格义”阐释方法融通后所生成的新的阐释学方法的概称,它在方法论上包含“创造的诠释学”与“新格义”融通阐释两大步骤。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影响力排行榜暨出版社学术影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影响力排行榜暨出版社学术影

10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文化学论文引用国外学术著作前10名
序 号
图书信息
1 塞缪尔.P.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考古学论文引用国内学术著作前10名

图书信息

1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2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
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
4 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5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
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
学术著作学术影 响力排行榜
马克思主义论文引用学术著作前10名
序号
图书信息
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2 雅克·德里达著,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
3 黑格尔(G.W.F.Hegel)著,范扬等译:《法哲学原理》
4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语言学论文引用国内学术著作前10名

图书信息

1 朱德熙:《语法讲义》
2 王力:《汉语史稿》
3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
4 罗新璋:《翻译论集》
5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6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7 张伯江:《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9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5
乔治·卢卡奇 (György Lukács),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
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著,荣震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7 黑格尔(G.W.F.Hegel)著,贺麟译:《小逻辑》

诠释学著作

诠释学著作

诠释学著作
诠释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其核心观点是认为人类的理解和解释是主观的,因此需要通过对文本的解释来理解文本的含义,而不是仅仅根据文本表面上的字面意思来理解。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诠释学著作:
1. 《解释学》(Interpretation Theory):这是美国著名诠释学家E.D. Hirsch所著的一本书,该书提出了作者意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意义演变”的概念,即文本的意义是随着时间和历史背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2. 《阅读的艺术》(The Art of Reading):这是意大利诠释学家Umberto Eco所著的一本书,该书探讨了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开放的阅读”概念,即读者应该采取开放的心态来理解文本,而非固定的解释方式。

3. 《意义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Meaning):这是英国著名诠释学家Paul Ricoeur所著的一本书,该书探讨了意义的结构和文本解释的问题,并提出了“诠释三重境界”的概念,即寻求文本的表面意义、深入文本的内在意义和将文本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4. 《解释的危机》(The Crisis of Interpretation):这是德国哲学家Hans-Georg Gadamer所著的一本书,该书探讨了解释学的概念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对话式理解”的概念,即读者和文本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对话式的关系,通过交流和理解来达成共识。

这些诠释学著作探讨了文本的解释和意义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文本的解释和理解具有深远的影响。

诠释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流派,更是一种方法和视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世界。

《诠释学》辞条 -回复

《诠释学》辞条 -回复

《诠释学》辞条-回复什么是诠释学?诠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和语言理解的学科,旨在探讨文本的本质、意义和表达方式。

它涉及对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意图和读者解读的研究。

在诠释学中,文本可以是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法律文件、经济报告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载体。

第一步:了解诠释学的起源和发展诠释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时期,他主张通过语言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然而,真正系统化的诠释学理论在19世纪形成,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尔和威廉·迪尔泽创立了现代诠释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理解文本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还需要考虑作者的背景、意图和文化语境。

诠释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展。

美国学者埃里希·奥伯斯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他认为文本中隐含的意象和象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

奥地利学者汉斯·鲍恩认为,诠释学应该关注读者的主观体验,他提出了主观诠释学的理论。

第二步: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诠释学的基本原则是关注文本的内涵和意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字面意义。

它认为理解文本需要考虑作者的背景、意图和文化语境。

因此,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本分析:这是诠释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的字面和隐含意义进行分析,理解文本的主题、情感和象征。

2. 历史研究: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3. 社会语境分析:考虑文本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流传和接受情况,揭示文本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4. 读者反应研究:关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研究读者对不同文本的不同解读方式。

第三步:诠释学的应用领域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

在文学领域,诠释学帮助我们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主题和风格。

在历史学中,诠释学帮助我们解读历史文献和史料,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含义。

在社会学和法学领域,诠释学可以用于解释法律文件和社会现象,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的背后意义。

《诠释学》辞条

《诠释学》辞条

《诠释学》辞条
诠释学是对理解和解释现象的基础性反思,包括方法论层面和本体论层面。

它是(广义上的)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之方法论及其本体论基础的学说,不直接等同于一般的理解、解释活动,也有别于对文本的正确认识。

诠释之学并非新概念,它出自古代文献,清代学者杭世骏曾言:“诠释之学,较古昔作者为尤难:语必溯源,一也;事必数典,二也;学必贯三才而穷七略,三也。

”这里的诠释之学涉及语源考察、文献考据以及整体综观三个方面。

诠释学涉及对诠释的一般方法的思考,看起来比较接近西方的方法论诠释学。

西方现代诠释学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便是方法论诠释学,在此之前,神学领域已有解经学(Exegese),古典语文学中也包含了诠释方法的思考。

所谓现代诠释学,与前诠释学相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遍性、一般性。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吕格尔诠释学是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主要关注语言学习和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的难题。

在吕格尔诠释学的研究范式中,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发掘一个文化的传统和历史,而在于文化的本质,以及人类如何掌握并运用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文化。

而哲学咨商则是一种辅导形式,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思考自己的生命哲学问题,揭示其自身的价值法则和目标,并帮助其做出更明智和负责的选择。

与传统的咨询方法不同,哲学咨商注重引导个人思考,而非提供常规方法和技术,其主要在于认识到个人的自身,帮助决策者更清晰地思考并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尽管两种方法的研究领域和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在近年来的经验中,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越来越显著。

首先,吕格尔诠释学和哲学咨商都注重个人的主观选择和决策。

在吕格尔诠释学的框架下,个人在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语言结构,同样具有个人主观意义。

类似地,在哲学咨商中,个人发展出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也同样是他们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必须认真解释和探讨。

了解这些主观选择和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哲学思维过程。

其次,吕格尔诠释学和哲学咨商都依赖于思维和交流的沟通。

在吕格尔诠释学中,人类对文化和语言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及其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间的交流。

同理,在哲学咨商中,交流意味着理解生命的各个方面,帮助个人更好地发现自我和应对各种问题。

特别是在哲学咨商中,没有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决策者将无法从主观经历中获得真正的意义和方向。

最后,吕格尔诠释学和哲学咨商都强调对决策的负责任。

吕格尔诠释学和哲学咨商都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价值观、信念、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情境中体现为人们不同的想法和决策。

在吕格尔诠释学和哲学咨商的框架下,人们应该认真思考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提高其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认识,以便作出更负责任和良好的决策。

阐释人类学

阐释人类学

相关衔接:人类学家在使用“文化”一词时,所谈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 义。一是常用来指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即作为现实存在的事物和事件。一是 用来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这种系统被用来构建人们的经验和知觉, 规定其行为,决定其选择。
• 作为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类型或知识体系,而 在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只是观念或对知识的认识方式。地方性知识表达 了这样一种意义—-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情境中产生并 得到辨护的,那么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其普遍的准则,不如着 眼分析和重视形成知识的具体情境,即如格尔茨所言“把对所发生的 事件的本地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联想联系在一起。”格尔 兹认为比较研究并不是把具体的差异性减化成抽象的共通性,也不是 把同一现象用不同的名字包装起来,而是要去处理那些差异性,从中 解读出多元的意义来。 • 地方性知识批判了两个观点:一是试图解释一切的“大概念”;二是, 整体性地系统地解释社会以及文化现象的说明方式。 • 相关衔接:经过阐释的意义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千变万化的,由此
生平介绍
格尔茨(1926年8月23日-2006年 10月30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修辞家、符号学和解释人类学的提 出者。1926年8月,生于美国加州。 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安逖澳 克学院,获得哲学学位。受当时美 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学术思想的 影响,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关系学 系学习。1956年,他以《爪哇宗 教》这部著作获得了人类学博士称 号。格尔茨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 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凯学院人类学系 副教授、芝加哥大学新兴国家比较 研究会任人类学副教授、普林斯顿 高等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教授。
• 格尔茨认为民族志性质有四个特点:首先,它是进行解释 的记叙;其次是所解释的对象社会性对话是过程;第三, 解释是那种对话尚未消失之前试图将所说的内容保留下来, 使其成为可阅读的文本;第四,它是微观的研究。

论传统儒家诠释学:以方以智为中心

论传统儒家诠释学:以方以智为中心

论传统儒家诠释学:以方以智为中心 ◎沈顺福内容提要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继承了阳明心学的基本立场,认为心是生存之本。

生存首先是气化流行。

人的言说即声音便是气的在世方式。

声音源自于气,最终表现为文字、语言和经典。

其最终本原是心。

心是文章之本原,心的活动是思。

思与其说是思维活动,毋宁说是一种气化形式。

因此,思、意是一种生存形态。

文章便是生存活动的结果,而非思维的产物。

文本的终极根据是超越之心。

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诵读,一种物理的气息活动。

这种活动所依据的原理是同类感应。

在阅读中,文本所蕴含的善的气息能够激发读者身上的善的气息,从而达到改变气质、使人致善的道德目的。

因此儒家诠释学是一种气化的感应诠释学。

关键词 方以智 文章 心 气 感应〔中图分类号〕B24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3-0058-07 虽然诠释学是一种源自西方的、解释经典的哲学理论,可是,中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经典,而且形成了解释经典的传统。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也有诠释学,①甚至认为经学便是诠释学等。

笔者大体接受这一理解。

本文将以明末清初心学家方以智为核心,探讨传统儒家对文本与理解的认识,最终指出:传统儒家以心为文本之本、以气为文本之体、以感应为理解文本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儒家独特的诠释学体系即感应诠释学。

一、“吐词成经”:文章是气化流行文本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名、字和文等。

关于名,方以智曰:“平怀论之,睡、食、色、财、名,有情之五因也。

”②名在现实生活中与食色等相提并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里的名具有两种内涵,一是名声,二是名称。

或者说,名兼备价值意义和概念指称。

作为概念指称,名与实相一致,即,一定的名指称一定的实。

方以智曰:“有实即有名,犹有形即有影。

天地既分,物物而名之,事事而名之。

称其名使知其实,因有名实;名实当、不当,因有是非;是非相乱,因有虚名。

名与命本一字也,天命之,斯名之矣。

诠释学: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体系

诠释学: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体系

• 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对 诠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现代诠释学关注文本与理解者之 间的关系,强调理解过程中的主客 观因素相互作用
诠释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存在主义诠释学:以**海德格尔(Heidegger)**为代表
• 强调理解过程中的存在主义观点,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 重视对文本背后的作者意图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诠释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
• 尊重多元:尊重不同的理解观点和解释方法,实现诠释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 保持反思:对科学主义、方法论、价值观等进行反思,保持诠释学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 强调理解与应用:关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理解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提 高诠释学的应用价值
谢谢观看
诠释学在艺术与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诠释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 对艺术作品的主题、风格、技巧等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 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意图、观众反应等进行研 究
诠释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 对心理现象、过程、机制等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 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观、客观性等进行研究
04
诠释学的挑战与未来
诠释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
诠释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 科学主义的挑战:如何克服科学主义对诠释学的侵蚀,保持诠释学的独特性和独 立性 • 方法论的挑战:如何发展更加有效、合理的方法论,提高诠释学的解释力 • 多元化的挑战:如何面对多元化的理解观点和解释方法,实现诠释学的包容性和 开放性
诠释学: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体 系
01
诠释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诠释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 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 体系

海格尔现象 心理学

海格尔现象 心理学

海格尔现象心理学海格尔现象(Hegelian dialectic),又称黑格尔辩证法(Hegelian dialectic),是由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提出的一种哲学方法。

黑格尔辩证法是一种理解现实和历史的方法,通过对立、矛盾和统一的分析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尽管海格尔现象起源于哲学领域,但在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在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海格尔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格发展:在心理分析领域,海格尔现象被用来解释人格的发展过程。

人格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个体在内心冲突和矛盾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类本能的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可以看作是一个海格尔现象。

2.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海格尔现象被用来解释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例如,社会学家特奥多尔·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提出的批判理论,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

3. 冲突解决:在心理咨询和冲突解决领域,海格尔现象被用来解释和解决个体之间的冲突。

咨询师或调解者可以通过理解冲突双方的立场和需求,找到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从而实现和解和统一。

总之,尽管海格尔现象起源于哲学领域,但它在心理学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立、矛盾和统一的分析,心理学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格发展、社会变革和冲突解决等方面的问题。

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以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为例

哲学咨商方法的比较--以瑞比的哲学咨商法与儒家哲学启发的咨商历程为例

Comparison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Methodologies:Taking Peter B.Raabe’s Methodology of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and the Confucianism-inspire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Progress as Examples
作者: 苏嫈雰[1]
作者机构: [1]辅仁大学天主教学术研究院,台湾新北24205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3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哲学咨商;方法;瑞比;儒家哲学;咨商历程
摘要:加拿大学者瑞比创制的"自由交谈"等四阶段哲学咨商方法,与儒家哲学"克胜收摄"的启发式咨商方法,两者虽然具有中西哲学起始点与展现场域的差异,但是在助人工具、咨商方法和历程等方面亦有其功能之相通互补之处。

比较和分析这两种哲学咨商方法,开展哲学咨商实务的个案成效差异之验证性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哲学各自的助人精髓,更利于我们汲取中西哲学咨商方法的精华,推进当代哲学咨商工作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总目录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总目录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总目录一、哲学类(桔黄色)(一)1981年起1、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2、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3、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伽森狄著庞景仁译4、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5、人类理解论[英]洛克著关文运译6、人类理解研究[英]休谟著关文运译7、人是机器[法]拉·梅特里著顾寿观译王太庆校8、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译9、袖珍神学[法]保尔·霍尔巴赫著单志澄等译10、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著梁志学石泉译11、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12、逻辑学[德]黑格尔著杨一之译13、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14、美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15、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俄]赫尔岑著李原译16、物种起源[英]达尔文著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17、实用主义[美]威廉·詹姆士著陈羽纶孙瑞禾译18、善的研究[日]西田几多郎著何倩译19、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译(二)1982年起20、物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21、物性论[古罗马]卢克莱修著方书春译22、人性论[英]休谟著关文运译郑之骧校23、人类理智新论[德]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24、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著庞景仁译25、法哲学原理[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2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27、文明论概略[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28、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日]中江兆民著吴藻溪译29、实验心理学史[美]E.G.波林著高觉敷译30、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著林方王景和译(三)1985年起31、巴曼尼得斯篇[古希腊]柏拉图著陈康译注32、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著汤侠声译33、健全的思想[法]霍尔巴赫著王荫庭译34、判断力批判[德]康德著宗白华韦卓民译35、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德]费希特著粱志学沈真译36、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德]费尔巴哈著涂纪亮译37、基督教的本质[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38、我的哲学的发展[英]罗素著温锡增译39、论灵魂[阿拉伯]伊本·西那40、劝学篇[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东尔校41、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42、躯体的智慧[美]坎农著范岳年魏友仁译43、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胡世襄校44、艺术的起源[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45、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郭英译(四)1986年起46、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47、回忆苏格拉底[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48、范畴篇解释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方书春译49、新工具[英]培根著许宝(kúi)译50、培根论说文集[英]培根著水天同译51、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52、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53、知性改进论[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54、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著王玖兴译55、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56、自然哲学[德]黑格尔著梁志学薛华等译57、人类的由来[英]达尔文著潘光旦胡寿文译58、感觉的分析[奥]马赫著洪谦唐钺等译59、美学史[英]鲍桑葵著张今译60、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61、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日]幸德秋水著马采译62、科学的社会功能[英]J.D.贝尔纳著陈体芳译张今校(五)1989年起63、论有学识的无知[德]库萨的尼古拉著尹大贻朱新民译64、野性的思维[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65、哲学史教程[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66、科学与近代世界[英]怀特海著何钦译67、人类的知识[英]罗素著张金言译68、科学与假设[法]彭加勤著叶蕴理译69、哲学的改造修订版[美]杜威著许崇清译7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71、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波兰]塔尔斯基著周礼全吴允曾晏成书译72、自然宗教对话录[英]休谟著陈修斋曹棉之译73、基督教并不神秘[英]托兰德著张继安译吴云贵校74、自然哲学[德]莫里茨·石里克著陈维杭译75、人有人的用处[美]维纳著陈步译76、科学史[英]丹皮尔著李珩译张今校77、时间与自由意志[法]柏格森著吴士栋译(六)1991年起78、笛卡尔哲学原理[荷兰]斯宾诺莎著王荫庭洪汉鼎译79、哲学辞典[法]伏尔泰著王燕生译80、人类知识起源论[法]孔狄亚克著洪洁求洪丕柱译81、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康德著何兆武译82、苏鲁支语录[德]尼采著徐梵澄译83、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德]李凯尔特著涂纪亮译84、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沃尔夫著周昌忠苗以顺等译85、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沃尔夫著周昌忠等译86、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波兰]卢卡西维茨著李真李先(kun)译87、科学哲学的兴起[德]赖欣巴哈著伯尼译(七)1996年起88、天象论宇宙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89、灵魂论及其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90、斯宾诺莎书信集洪汉鼎译91、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92、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蓝公武译93、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法]克洛德·贝尔纳著夏康农管光东译郭庆全校94、最后的沉思[法]彭加勒著李醒民译范岱年校95、纯粹现象学通论[德]胡塞尔著李幼蒸译96、释梦[奥]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97、性心理学[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98、人生的亲证[印度]泰戈尔著宫静译章坚校99、佛教逻辑[俄]舍尔巴茨基著宋立道舒晓炜译100、神圣人生论[印度]室利·阿罗频多著徐梵澄译101、逻辑与知识[英]伯特兰·罗素著苑莉均译102、哲学研究[奥]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陈维杭校103、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104、结构主义[瑞士]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八)1999年起105、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古希腊〕柏拉图著严群译106、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107、新系统及其说明〔德〕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108、泛神论要义〔英〕约翰·托兰德著陈启伟译109、自然的体系〔法〕霍尔巴赫著管士滨译110、道德情操论〔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胡企林校111、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韩水法译112、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德〕叔本华著任立孟庆时译113、数理哲学导论〔英〕罗素著晏成书译114、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丹麦〕N.玻尔著戈革译115、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116、面向思的事情〔德〕海德格尔著陈小文孙周兴译117、多元的宇宙〔美〕威廉·詹姆士著吴棠译118、物理学和哲学〔德〕W.海森伯著范岱年译(九)2001年起119、谈谈方法[法]迪卡尔120、道德原则研究[英]休谟121、算术基础[德] G.弗雷格著王路译王炳文校122、欧洲科学的危机123、路标[德]海德格尔124、心的概念[英]吉尔伯特·赖尔著徐大建译125、计算机与人脑[美]诺意曼126、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美]金·默顿127、卡布斯教诲录[波斯]昂苏尔·玛阿里著张晖译128、圣教论〔印度〕乔荼波陀著巫白慧译释二、历史·地理类(黄色)(一)1981年起129、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译崔妙因译130、法兰克人史[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著寿纪瑜戚国淦译131、法国革命史[法]米涅著北京编译社译郑福熙校13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马香雪校133、古代社会[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134、地理学性质的透视[美]R.哈特向著黎樵译(二)1982年起135、高卢战记[古罗马]凯撒著任炳湘译136、佛罗伦萨史[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李活译137、路易十四时代[法]伏尔泰著吴模信沈怀洁梁守锵译138、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德]威廉·戚美尔曼著北京编译社译(三)1985年起139、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王以铸译140、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141、长征记色诺芬著崔金戎译142、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著李活译143、罗马史[古罗马]阿庇安著谢德风谢德风译144、塔西佗历史王以铸崔妙因译145、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傅正元译146、查理大帝传[法兰克]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艾因哈德著戚国淦译147、克拉维的东使记[土尔其]奥玛·李查译杨兆钧译148、拿破仑时代[法]乔治·勒费弗尔著河北师大外语系《拿破仑时代》翻译组译端木正校149、摩奴法典[法]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四)1986年起150、内战记[古罗马]凯撒著任炳湘王士俊译151、史集[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152、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法]基佐著伍光建译153、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仁敢译154、古代的地理学[苏]波德纳尔斯基编梁昭锡译155、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德]阿·魏根纳著张翼翼译156、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张翼翼校(五)1989年起157、新科学[意]维柯著朱光潜译158、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英]G.P.古奇著耿淡如译卢继祖等校谭英华校注159、新史学[美]詹姆斯·鲁滨孙著齐思和等译160、地理学思想史[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六)1991年起161、工作与时日神谱[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译162、西印度毁灭述略[西]巴托洛海·德拉斯·卡萨斯著孙家(kun)?译163、英吉利教会史[英]比德著陈维振周清民译164、征服新西班牙信史[西班牙]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著林光江禾译165、气候与生命[苏联]П.C.贝尔格著王勋吕军等译166、理论地理学[美]威廉·邦奇著石高玉石高俊译(七)1995-96年167、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著王以铸崔妙因译168、罗马十二帝王传[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著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169、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170、秘鲁征服史[美]普雷斯科特著周叶谦刘慈忠吴兰芳刘方译171、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172、宪章运动史[英]R.G.甘米奇著苏公隽译张自谋校173、历史著作史[美] J.W.汤普森著谢德风译李活校174、蒙古帝国史[法]雷纳·格鲁塞著龚钺译翁独健校175、历史的观念[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176、地理学的性质[美]理查德·哈特向著叶光庭译177、地理学中的解释[英]大卫·哈维著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高泳源校(八)1999-2001年178、巴布尔回忆录[印度]巴布尔著王治来译179、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著白凤森杨衍永译180、风俗论[法]伏尔泰著梁守锵译181、法国文明史〔法〕基佐著沅芷伊信译182、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83、草原帝国〔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项英杰校184、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85、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吴模信校186、人文地理学问题〔法〕阿·德芒戎著葛以德译政治·法律·社会类(绿色)(一)1981年起187、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188、大洋国[英]詹姆士·哈林顿著何新译189、政府论下篇[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190、马布利选集何清新译191、爱弥尔·论教育[法]卢梭著李平沤译192、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193、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英]约翰·勃雷著袁贤能译194、劳动组织[法]路易·勃朗著何钦译(二)1982年起195、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196、太阳城[意]康帕内拉著陈大维黎思复黎延弼合译197、温斯坦莱文集任国栋译198、傅立叶选集[法]傅立叶著赵俊欣等译199、政治正义论[英]威廉·葛德文著何慕李译关在汉校200、伊加利亚旅行记[法]埃蒂耶纳·卡贝著李雄飞译201、祖国在危急中[法]奥·布朗基著顾良等译202、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德]威廉·魏特林著孙则明译203、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槐译204、为英国人民声辩[英]约翰·弥尔顿著何宁译205、神学政治论[荷兰]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206、政府论上篇[英]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207、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208、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20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卢梭著李常山译210、雪莱政治文选[英]雪莱著杨熙龄译211、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著陈太先译胡平校212、战争论[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213、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214、潘恩选集[英]托马斯·潘恩著马清槐译215、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216、什么是所有权[法]蒲鲁东著孙署冰译(三)1985年起217、遗书[法]让·梅叶著陈太先睦茂译218、自然法典[法]摩莱里著黄建华姜亚洲译219、圣西门选集王燕生徐仲年徐基恩译董果良校220、欧文选集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221、公有法典[法]泰·德萨米著黄建华姜亚洲译222、人类幸福论[英]约翰·格雷著张草纫译223、皮佑选集陈太先译224、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著225、社会主义神髓[日]幸德秋水著马采译226、笛福文选徐式谷译227、罗马盛衰原因论附:论趣味[法]孟德斯鸠著婉玲译228、古代法[英]梅因著沈景一译229、代议制政府[英]J.S.密尔著汪(xun)译230、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素[俄]克鲁泡特金著李平沤译(四)1986年起231、论世界帝国[意]但丁·阿利盖里著朱虹译232、君主论[意]尼利洛·马基雅维里著潘汉典译233、利维坦[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234、塞瓦兰人的历史[法]德尼·维拉斯著黄建华姜亚洲译235、卢梭忏悔录[法]卢梭著黎星译236、革命法制和审判[法]罗伯斯庇尔著赵涵舆译237、圣西门学说释义[法]巴扎尔安凡丹著王永江黄鸿森等译238、格雷文集[英]约翰·格雷著陈太先睦竹松译239、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德]威廉·魏特林著胡文建顾家庆译240、社会命运[法]维克多·孔西得朗著李平沤译241、乌有乡消息[英]威廉·莫里斯著黄嘉德译242、民族主义[印度]泰戈尔著谭仁侠译243、保守主义[英]休·塞西尔著杜汝楫译马清槐校244、人口问题[英]亚·莫·卡尔·桑德斯著宁嘉风译楠木校(五)1989年起245、法学总论[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246、为平等而密谋[法]菲·邦纳罗蒂著陈叔平端木美译247、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著吴之椿译248、布朗基文选[法]布朗基著皇甫庆莲译许渊冲校249、面包与自由[俄]克鲁泡特金著巴金译250、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德]麦克斯·施蒂纳著金海民译251、奥本海国际法[英]劳特派特著王铁崖陈体强译(六)1991年起252、基督城[德]约翰·凡·安德里亚著黄宗汉译253、法的形尔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德]康德著沈叔平译254、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 [法]西耶斯著冯棠译255、论平等[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256、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257、人文类型[英]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七)1996年起258、论宗教宽容[英]洛克著吴云贵译259、政府片论[英]边沁著沈叔平等译260、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王蓁汪溪译261、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英]鲍桑葵著汪淑钧译262、俄国社会思想史[俄]戈·瓦·普列汉诺夫著孙静工译郭从周校263、政治中的人性[英]格雷厄姆·沃拉斯著朱曾汶译264、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著朱曾汶译(八)1999年起265、雅典政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日知力野译266、自然政治论〔法〕霍尔巴赫著陈太先眭茂译267、论实证精神〔法〕奥古斯特·孔德著黄建华译268、社会静力学〔英〕赫伯特·斯宾塞著张雄武译269、海军战略〔美〕艾·塞·马汉著蔡鸿田常言译270、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法〕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271、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杨昌裕译272、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九)2001年起273、国家篇法律篇〔古罗马〕西塞罗著沈叔平苏力译274、法国革命论[英]柏克著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275、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276、形而上学的国家论[英]L.T.霍布豪斯著汪淑钧译277、司法过程的性质[美] 本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278、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四、经济(蓝色)(一)1981年起279、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古希腊]色诺芬著张伯健陆大年译280、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英]托马斯·孟著袁南宇译281、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马清槐周锦如译28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283、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彼罗·斯拉法主编郭大力王亚南译284、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译285、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法]杜阁著南开大学经济系经济学说史教研组译286、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瑞士]西斯蒙第著何钦译287、政治经济学原理[英]约·雷·麦克库洛赫著郭家麟译288、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陈万煦译蔡受百校289、资本实证论[奥]庞巴维克著陈端译290、财富的分配[美]克拉克著陈福生陈振骅译291、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著蔡受百译292、制度经济学[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293、经济学原理[英]马歇尔著朱志泰陈良璧译294、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著徐毓楠译295、经济学(上、中册)[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二)1983年起296、论农业[古罗马]M.T.瓦罗著王家绶译297、贸易论(三种) [英]托马斯·孟·巴尔本诺思著顾为群等译298、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英]约翰·洛克著徐式谷译299、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英]坎南著陈福生陈振铧译300、政治经济学概论[法]萨伊著陈福生陈振骅译301、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五大原理[德]卡·洛贝尔图斯著斯竹陈慧译302、自然价值[奥]弗·冯·维塞尔著陈国庆译303、利息与价格[瑞典]魏克赛尔著蔡受百程百(hui)译304、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瑞典]林达尔著陈福生陈振骅译305、货币均衡论[瑞典]米尔达尔著钟淦恩译306、经济学下册[美]萨缪尔森著高鸿业译307、现代经济学导论[英]琼·罗宾逊著陈彪如译308、价值与资本[英]希克斯著薛蕃康译309、投入产出经济学[美]沃西里·里昂惕夫著崔书香译(三)1985年起310、布阿吉尔贝尔选集伍纯武梁守锵译311、休谟经济论文选陈玮译312、论财富的分配[英]乔治·拉姆赛著李任初译张友仁校313、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俄]思·弗列罗夫斯基瓦·瓦·别尔维著陈瑞铭译314、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季陶达季云译315、政治经济学理论[英]斯坦利·杰文斯著郭大力译316、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汤普逊著耿淡如译(四)1986年起317、农业志[古罗马]M.P.加图著马香雪王阁森译318、论货币和贸易[英]约翰·罗著朱泱译319、商业性质概论[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著余永定徐寿冠译320、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论货币问题[英]李嘉图著寿勉成译321、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英]威廉·汤普逊著何慕李译322、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德]约翰·冯·杜能著吴衡康译谢钟准校323、政治经济学大纲[英]西尼尔著蔡受百译324、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德]威廉·罗雪尔著朱绍文译325、货币、信用与商业[英]马歇尔著叶元龙郭家麟译326、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美]M.罗斯托夫采夫著马雍厉以宁译327、现代英国经济史[英]克拉潘著姚曾(yì)?译328、货币论[英]凯恩斯著何瑞英译(五)1989年起329、政治经济学原理[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赵维良桂力生王涌泉译330、纯粹经济学要义[法]莱昂·瓦尔拉斯著蔡受百译331、政治经济学研究[瑞士]西斯蒙第著胡尧步李直李玉民译332、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美] 富兰克林著刘学黎译(六)1991年起333、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英]伊丽莎白·拉蒙德编马清槐译334、货币万能[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著王兆基译335、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英]约翰·巴顿著薛蕃康译336、政治经济学原理[英]约翰·穆勒著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译337、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法]保尔·芒图著陈希秦杨人(pian) 吴绪译338、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详等译339、用商品生产商品[英]斯拉法著巫宝三译340、法国农村史[法]马克·布洛赫著余中先张朋浩车耳译(七)1996年起341、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英]约瑟夫·马西著胡企林译342、通货原理研究[英]托马斯·图克著张胜纪译朱泱校343、人口原理[英]马尔萨斯著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344、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美]詹姆斯·W.汤普逊著徐家玲译345、经济分析史[美]约瑟夫·熊彼特著朱泱孙鸿敝李宏陈锡龄译(八)1999年起346、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法〕奥古斯丹·古诺著陈尚霖译347、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英〕理查德·琼斯著于树生译348、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近发展的研究[德]鲁道夫·希法亭著福民等译王辅民校34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美〕约瑟夫·熊彼特著吴良健译350、经济史理论[英]约翰·希克斯著厉以平译351、民主财政论〔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穆怀朋译朱泱校352、经济增长理论〔英〕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353、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厉以平译(九)2001年起354、经济和谐论355、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著陈秀山译王辅民校356、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英]莱.罗宾斯357、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美]保罗·斯威齐著陈观烈秦亚男译358、贫困与饥荒[印度]阿马蒂亚.森五、语言学(棕黄色)(一)1999年起359、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二)1999-2001年360、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361、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合作编印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362、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3卷一、诠释学家的时间与叙事进路
自古迄今,哲学一直在针对有兴趣处理的对象给出最根本的理解。当代法国诠释学家吕格尔(Paul Ricoeur)提出了针对时间说出人生叙事故事的理论。哲学的兴趣与吕格尔的理论都具有意义建构的旨趣。吕格尔曾在北美地区的大学教授哲学与比较文学,这种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其多年深度研究的当代法国巴黎学派(cole de Paris)有关语言学、符号学、语义学得以精深整理,并在整合希腊哲人亚理斯多德与奥斯定的两大主轴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出他自己的时间与叙事理论及其诠释学的模型。
吕格尔诠释学与哲学咨商方法
关键词: 吕格尔;叙事;时间;情节;三重再现
摘要: 当代法国诠释学家吕格尔之时间与叙事理论,其思想的主要概念是情节、交织、时间,主要方法是诗学的叙事,这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哲学咨商之中。吕格尔在相关著作中,以当代法语系统之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等在法பைடு நூலகம்的发展为评论主轴,其所呈现的时间与叙事理论,深具是以文本与论述,在时间新序列下的叙事、事件交织为特色的方法,并提出了三层再现理论。透过这种诠释学方法的探讨,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揭示它对华人文化与文本条件下的哲学咨商之意义与贡献。
Key words: Ricoeur; narrative; time; plot; threefold mimesis
Abstract: Paul Ricoeur is a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er on Hermeneutics and his theory on time and narrative focuses on plot, emplotment and time. Its main method is poetic narrative,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In his relevant woks, Ricoeur takes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in systematic French linguistics, semantics, semiology in France as one major critique. His narrative theory on time and narrative maintains characteristic fruitful color on text and discourse, forms the new order of time to deal with narrative, the emplotment of events, and then provides theory of threefold mimesis. Through the study in the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 method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cases, reveal the meaning and contribution of this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ext.
二、时间序列下的诗学的叙事交织
吕格尔在《时间与叙事》第一册之第一、二章中,以时间的探问回返古代的忏悔说之后,即以亚理斯多德之诗学为起始,探讨有关诗学是何种模型。我们可以悲剧戏剧论探讨之。当吾人具有情节、言语、思想、性格、场景、唱段亚理斯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3-73页。此处依陈中梅的翻译为据。等六种建构要素之后,观众被设定将在某个部份开始有所转折并发现新的看法。针对台上的英雄的生命历程,亦将有所领悟。当吾人应用这种诗学在一个叙事上时,我们可以得出有关被叙事的对象可供产生新的发现之处。我们称之为诗学的叙事。在此,叙事的定义亦应被厘清,它是一种故事的形式,但必须符合相关性,是一个相关于叙事者(narrator) 的说出故事,目的上则以呈现相关性为主要任务。 当我们接受吕格尔对于时间的探问之后,即可依据他引述的奥斯定思想作为基础,也就是说,一个时间的时刻(moment),在一个相关于人、事、时、地、物的背景之下,将可有说明的内容,作为叙事之内容,以相关性与故事情节化地将之叙事出来。时刻与叙事的结合,可以使这个动态被当下地保存下来,构成一个内含论述(discour/discourse)和外包上书写(écrit/writing)的格式文本即被呈现出来,即便是在心智运动下,只要形成出主词、动词、受词的句型即可,不一定要发出声音。[2]吕格尔建议,将一个叙事作为一个基础的单元,即可建构与时刻相关的叙事。在这个时刻下,针对过去的事件,在当下是一个经过我们完成的叙事处理,它可以被重新叙事。叙事理论可以改变我们的未来,针对一个事件的重新书写,可以改变看法,建构新的叙事,以对应到新的行动之中。由此,吾人可以建构出诗学的叙事,即一种以阅读、看戏般的观众之心得,透过被设定布局好的情节,得出新的心得,此心得即透过诗学的而被呈现出来;以配合事件的交织法(la mise en intrique/emplotment)Paul Ricoeur, Time and Narrative, vol. I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31-51.本处英文版以emplotment翻译la mise en intrique.中文可直译为布局。但本文实行交织译之,以凸显出看似不一定相关的其它事件,与原本记忆的事件之重新安排时,特定的交错方法之重要性。,建立时间与叙事方法,在时间(某个时刻下的叙事)中建构叙事。可见,吕格尔之被叙事的时间计划不能说没被完成,应该说是思想已经内含了此内容。如果被叙事的时间是指仅在被叙事出的事件之对应之下的一种时间,那此时间即是哲学咨商方法可运用的时间,是可以透过语言之叙事格式呈现,而非不可被回答的时间。
Paul Ricoeur's Hermeneutics and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Method
HUANG Xiaohu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oochow University, Taipei 111,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