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7下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问答题
期末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问答题孙权劝学1、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起初吕蒙以军中多务的理由加以推脱。
2、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和吕蒙志趣相投,也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话的理解。
意思: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
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增长见识阅历。
4、本文解释的道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所收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5、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6、联系课文,说说你对吕蒙的看法。
①勤奋好学;②热情、关心下属,对吕蒙严厉7、听了孙权一席话,吕蒙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请你描述一下。
整天军务繁忙哪有时间学习呢,心理拒绝;后听了孙权的劝告和现身说法,才明白主公说的对,我要虚心接受,多读书增加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学识。
8、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吕蒙读书已经有了长进?着属于什么描写?①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②侧面描写9、请自拟一幅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
孙权耐心劝导关;吕蒙谦虚就学10、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怎样的道理?①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②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多忙,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11、本文通过描写,共塑造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请分别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人?孙权:能言善劝,严厉中对下属关心;吕蒙:勤勉好学,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鲁肃: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敬慕好学的人。
上联: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下联:肃离数年,倾心相交木兰诗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七下全册文言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4课《孙权劝学》二、第8课《木兰诗》三、第12课《卖油翁》四、第16课《陋室铭》五、第16课《爱莲说》六、第24课《河中石兽》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当.涉猎(应当)B.见.往事耳(了解)C.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经为.博士耶(成,当)B.但.当涉猎(然而,却)C.蒙乃.始就学(于是,就)D.鲁肃过.寻阳(经过)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B .但当涉猎涉猎:粗略的阅读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4.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何陋之.有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为.宫室、器皿、人物。
B.蒙乃.始就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结友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C.及鲁肃过.寻阳(经过)D.但当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孰若.孤曾不若.孀妻弱子B.蒙乃.始就学久而乃.和C.卿今者.才略二者.不可得兼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在乎.山水之间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余幼时即.嗜学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C.以.是人多以书假佘 / 蒙辞以.军中多务D.未尝稍降辞.色 / 蒙辞.以军中多务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光先帝遗德B.自以为..大有所益/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宋何罪之.有D.肃遂.拜蒙母/遂.与外人间隔1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1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属予作文以记之.C.策之.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之信之.14.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人教版7年级下文言文重点问题归纳
文言文重点问题归纳《伤》:1、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的天资?答:为了强调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长的关系。
2、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幼年时,具有作诗的非凡才能。
十二三岁,方仲永才能大不如从前。
成年后,才能消失变为变通人。
3、方仲永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不学而能书;不学而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并且诗的文理有可观者。
4、“世隶耕”交代了哪些内容?“世隶耕”有哪些作用?答: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作用:①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②衬托方的非凡天资;③暗示造成其命运的家庭背景。
5、“伤”中哀伤、叹息的意思,文章流露出作者哪几方面的伤情?答:①对一个神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②对其“受于人者不至”的痛惜之情。
6、文章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况;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成为普通人;第三段,阐述道理,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
《口技》1、结尾段再次交代道具的作用是什么?答:突出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
2、文中三次描写听众的反应,找出来并分析作用。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这是侧面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观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表演对观众的巨大吸引力,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口技艺人表演了哪几个场景?描写顺序是什么?答:①一家人深夜惊醒、由醒而睡的情形;②发生火灾,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由远而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4、“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一句中“离席”与“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作用是什么?答:“变色离席”写神态;“先走”写心理。
作用:表现听众如临其境,说明艺人的表演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短文两篇》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表现共工的豪气、勇敢及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大全+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大全+练习题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1、作者名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1、劝学即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二)重点字词积累1.生难字词卿(qīnɡ) 岂(qǐ)孰(shú)涉猎(shè)遂(suì)2.文言知识梳理(1)词义吴下阿蒙:阿蒙,指吕蒙。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
(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初一文言文问答10题
初一文言文问答10题
以下是10道适合初一学生练习的文言文问答题目: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你如何理解并应用这一思想?
《孟子》中提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这一思想?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三峡》一文中,作者如何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这些描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爱莲说》中,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莲花在文中象征了怎样的品质?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通过夜游承天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你认为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特
点?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
《小石潭记》中,作者如何通过对小石潭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示?
《陋室铭》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你的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有什么帮助?
这些题目旨在考察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鼓励他们将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启示意义。
希望这些题目对初一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3.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汇总解答(K12教育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汇总解答(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汇总解答(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汇总解答(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汇总解答★★★ 5《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放声大哭索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学士优秀的士人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1];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的诗作。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康肃忿然(忿然:气愤的样子)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C. 笑而遣之(遣:派遣)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自夸)(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 尔安敢轻吾射惟手熟尔C. 但手熟尔但当涉猎D. 徐以杓酌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
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①主簿:官名。
②狱:案件。
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④将弃官去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
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阅十余岁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慎其所处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④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注】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④漆:墨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则商也日益________②赐也好不若已者________③即与之化矣化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孔子认为“不知其人,视其友”,而刘禹锡的陋室中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从中我们能看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4)从文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
这个成语是________。
【答案】(1)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2)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3)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解析】【分析】⑴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日”:每天,一天天。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⑵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是以”“其”“处者”等字词的翻译。
⑶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静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
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2)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解析】【分析】(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四)孙权劝学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研究儒家经典(4)但.当涉猎..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5)见.往事见:了解(6)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过:经过(7)卿今者才略....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8)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9)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刮:擦拭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作为理由推托。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志士分别了数日后,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3.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语言描写。
精题演练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见.往事耳(了解)B.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C.即更.刮目相待(另,另外)D.蒙辞.以军中多务(言辞)【解析】D.“辞”是“推托”的意思。
5.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学而时习之.C.策之.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之.信之【解析】A.助词,无实义;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6.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解析】C.应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7.说说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7下
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七年级下册《伤仲永》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孙权劝学》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劝学。
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答: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1、归纳文章的主旨答: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答: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问答题精粹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孙权劝学》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劝学。
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1、归纳文章的主旨
答: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夸父逐日》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2、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答: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
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答: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
1、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
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狼》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是议论。
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