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古代民风、民俗(清2)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风情ppt课件

中国民俗风情ppt课件
35
2.1工匠民俗
对这种封锁性,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工匠们为了保住名牌产品以利 竞争,不得不在选料、加工程序等方面 严格要求,使产品在技艺上始终保持高 水平而不至于粗制滥造;另一方面,这 种封锁性必然给经验的推广,技艺的交 流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障碍。
36
2.1工匠民俗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工匠们由于机遇的难觅 和命运的多舛,普遍比较迷信,他们往往求助 于冥冥中神灵的佑护。因此,各类工匠的生产 活动,大都具有神秘的性质,诸如对祖师的祈 祷和祭祀、语言和行为禁忌、行话和隐语等等。 其目的,一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 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 至于通过祭祀希望能有较丰厚的收入,当然也 在情理之中。
中 国民 俗 风情
陈艳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入乡随俗,入门问禁
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 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 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 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 为人处世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比如说某山村 风光优美,通常会说民风淳朴,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或者,穷山恶水出刁民。每个地区的水土环境, 人文环境都不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人文历史也就随之而改变,而生活在一起的人,性格 也会很相似。所以一块地方的人都差不多。就像新疆 的人个个都是能歌善舞,长睫毛大眼睛的,上海的小 姑娘个个都是能说善辩。
• 5、加拿大——筑雪墙挡妖魔。加拿大人把白雪看作是 吉祥的象征。在新年到来时,不但不清除住房周围的 积雪,反而把白雪堆在住房的四周,筑起一道雪墙。 他们认为这道雪墙可以阻止妖怪邪魔的入侵,同时将 带来幸福和欢乐。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中国民居建筑ppt课件
此地,改变了古代徽州人口的构成,开始形成徽州村落。 • 徽州民居正房多朝南偏西26°~27° • 总平面占地一般不大,建筑密集,多为一家一户,较少大
型住宅,平面多是方形,建筑为二层楼,以三合院、四合 院为基本单位。一般正屋较长,侧面厢房开间狭窄,进深 亦浅,廊屋仅是联系的过道,内置楼梯,天井很小。 • 西递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规模宏大, 布局井然有序。
化石” • 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名分、维
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 山西祁县民居体现了左上右下、东尊西卑
的昭穆之制
二、中国民居与文化
中国民居的环境观
• “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
• “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 “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以 得体合一为基本原则,以巧于因借为最高 技法”的环境意向
中国民居建筑
历史
文化
内容
现状
原始社会 夏商周时期 秦汉魏晋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元明清时期
......
哲理观 宗法观 环境观 思维观 生态观 审美观
......
汉族民居 少数民族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原始社会 • 天然穴居或巢居(旧
陕( 西半
石器时代)
省穴
• 穴居、半穴居、地面
西居 安)
建筑、干栏式建筑
四、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2、南方少数民族民居 •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
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 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 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 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 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 式建筑。

清风俗

清风俗

图说中国古代民风、民俗(清1)清·猜灯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

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

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

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

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

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

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

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清·请紫姑神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

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 ,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

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

』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

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

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

《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

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

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

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

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

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

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

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

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

』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清·走百病摸门钉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爬城头“走百病”,摸门钉“祈添丁”。

中国饮食民俗ppt课件

中国饮食民俗ppt课件
7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
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 “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 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 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 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 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 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 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 “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 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 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 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 “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 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 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我国城乡 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 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8的 《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
6
5~七夕节简介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几千年来,中国工艺美术中传统吉祥图案具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使得最早的吉祥观念得以产生。

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之世的上古先民就已经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并重视吉凶之兆。

商周之时巫术盛行,预卜凶吉,趋利避害,是人们普遍的理想信念。

以此信念为基础,汉代出现的道教教义与儒学经学譏讳思想相互影响,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取得大融合,形成了封建社会上层的希求富贵,皇权永固,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祥瑞意念。

在汉代的装饰图案中,就有吉祥汉字的出现。

隋唐之际,在与外来纹样的融合中,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唐草纹和陵阳公祥等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

宋元时期,吉祥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以及民间的影响,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

到了明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封建上层意识与市民意识相互渗透、融合,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

清代装饰吉祥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把装饰吉祥图案发展到了极致,并被广泛应用于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建筑彩画及民间艺术等各方面。

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是中华民族在持续不断达数千年的造物活动中,融合中国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作设计才华,不断融合中国的道教、玄儒、政治伦理和民情风俗,成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

一、信仰的意蕴意蕴,是艺术形态所表现的深刻的生活意义与社会意义,是思维内化的延伸。

传统装饰吉祥图案的产生与古代先民对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认识非常有限,在困难、挫折中逐渐认为控制人类的力量是外在的世界,只有顺从它,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为了获得平安、丰收,便产生了一种祈求的思维观念。

于是,趋吉避凶成了原始人类寻求生存环境的本能。

人们在创造了器皿时就装饰以具有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的愿望。

宋代民俗

宋代民俗

图说中国古代民风、民俗(宋)宋·染红指甲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

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

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

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

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

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宋·穿针比巧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 即牵牛也) 织女。

』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宋·供摩侯罗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

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

』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画鲜妍,制作精良。

杭州西湖玩具,被称为『湖上土仪』,有泥孩儿、莺歌、花湖船等。

《梦粱录》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

』宋许棐『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

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

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

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

』宋·秋社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

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

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

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

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整理)图片介绍二十四节气

(整理)图片介绍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图片)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

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

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

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

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民风民俗ppt课件

民风民俗ppt课件

1.原始的社会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至少还有10个以上的部落 过着极其落后的、近乎原始的生活,同现代文明相距
达几千年。如印度的托达人、加罗人、卡姆人;阿富
汗的色登人、摩依人;安达曼群岛的矮种黑人;美洲 的部分印第安人等等。
2.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
(1)时序节日 ——根据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或农业生产的进程而确定 的节日。如:
六、民族风味饮食
中国是“美食”大国,中国菜肴素以种类丰富、烹饪技术高 超,色、香、味、形俱佳而享誉世界。中国菜系,大体有四 大菜系或八大菜系之说
(1)鲁菜:(原汁原味,吊浓汤) 鲁菜即山东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也是黄河流域烹
饪文化的代表。山东菜以济南菜为典型,煎炒烹炸、烧烩蒸扒、 煮氽(tun,用油炸)熏拌、溜炝酱腌等有50多种烹饪方法。济南 菜以清香、脆嫩、味厚而纯正著称,特别精于制汤,清浊分明, 堪称一绝。如烤虾:
在评价旅游资源的时候,“稀奇”程度是衡量
标准之一。民风民俗正是以其特异性来吸引
游人的。
民风民俗的差别
• 初会礼节 • 中国人以与对方双手同时相握表示亲切,而其
他国家绝不可用左手。日本鞠躬礼习惯90度; 印度、缅甸、泰国等佛教国家行“合十”礼;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时,不仅有歌舞,还有 “碰鼻礼”。 • 交谈礼节 • 中国人不避讳询问年龄,以表示关切。在西方 国家,最忌讳询问年龄,尤其是妇女的年龄。
服饰的作用:御寒与防晒;遮羞与美化;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如: 戒指:不仅是财富的炫耀,还传递某种信息。戴在食指,表示 欲寻找配偶;戴在中指,表示正在恋爱中;戴在无名指,表示 已经结婚或订婚;戴在小姆指,表示独身。
日本和服:背后的御太鼓结,结法不同也表示一不同的意思。 少数民族纹面、纹身等:要么源于原始图腾;要么防妖驱邪; 有的源于传奇的故事(如云南双江拉祜族姑娘的头发)。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14,福娃的民俗意蕴
a,贝贝——“鱼”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图腾崇拜;人们某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辟邪消灾
b,晶晶——“熊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 。物种稀缺,濒临灭绝,被奉为“国宝”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c,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d,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0,民俗事项的产生:共同创造理论 残余论 文化沉降论 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11,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A, 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第一讲 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 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 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 ——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

中国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2)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26
白族 朝鲜族 壮族
藏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达斡尔族 傣族 满族27
案例--苗族服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 要以地域而定,分为 黔东南型、黔中南型、 川黔滇型、湘西型和 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种,是我国和世 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 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
8
二、 中国民俗的特征
阶层性和地方性 多元性和复合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9
不同的婚俗
10
三、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释义: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 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 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 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17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贴春联 、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年 画 、守岁、爆 竹、拜年等;而 春节食俗就有吃 年糕、饺子、汤 团等。
18
二月初九惊蛰日 吃梨 扫虫炒虫 祭白虎
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 节气,此时“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 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落雨到清明,一 日落雨一日晴。惊蛰 过,暖和和,蛤蟆老 角唱山歌。
中国民俗文化
1
目录
导言: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二、民族旅游区 第一节 中国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 四、吉祥文化 第二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民俗文化中旅游中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2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对一般民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国家,其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婚礼、葬礼、节日和饮食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一、婚礼风俗习惯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繁多,各地风情各异。

在传统婚礼中,男女双方的父母通常通过媒人牵线搭桥,定下婚约。

婚期确定后,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彩绣缤纷的花轿来迎娶新娘,新娘会迎接新郎进入新房。

接下来,夫妻双方要举行敬酒、敬茶等仪式,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同时,还会有一些婚礼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增加喜庆和热闹气氛。

二、葬礼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非常重要,人们对死者的悼念和祭祀方式体现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古代葬礼通常包含三个环节:治丧、压制、祭扫。

治丧阶段,家属会佩带孝衣,全家人戴白帽,同时进行一系列的丧礼和悼念仪式。

压制阶段,将逝者安放于棺材中,即将进行土葬或火葬的仪式。

祭扫阶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祭奠和祭祀活动,意在祈福、祈福人安然离去。

三、节日庆典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和狂欢时刻。

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家庭成员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度美好时光。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祭祖、祈福等仪式,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对来年的期许。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四、饮食习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食物的配搭和烹饪方法。

古代人们注重饮食养生,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代八大菜系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法和特色菜品,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明清民居类型

中国传统明清民居类型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

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

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

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

公元前第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中国风俗习惯

中国风俗习惯

腊八节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民俗文化,往往还包括其他许多的迷信、崇尚和禁 忌,比如中国的传统方位喜欢正南而不喜欢正北;传统颜色喜欢黄色和红色而不喜欢黑 色和白色。 (一)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指用来计算年岁的十二种动物。先秦时代已有十二生 肖。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称。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已普遍使 用十二生肖。 (二)数字迷信 比如 “一”,它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而且还表示完全、全部、统一、专一、一样等。 “三”的运用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以政治结构而言,古代天子以下所设 立的最高军政长官称为“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录取的人员又分为“三甲”,头 甲之中只取状元、榜眼、探花三名。在伦理道德方面,以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为 “三纲”。孟母教育儿子要“三迁”,刘备请孔明出山要“三顾”,梁山好汉攻打祝家 庄要“三打”,就连唐伯虎点秋香也要“三笑”。“三”的本意就是上为天、下为地、 中为人。“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的意思在内,并且积淀为中国人的潜意识,在生活 中不自觉地用“三”来总结事物,指导行动。 (三)方向与颜色迷信。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贬低北向和 西向,轻贱黑色和白色,甚至视白色和西向为不吉。可以认为,以南向、东向为尊和红 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太阳从东方升起, 至中午而处于正南,颜色是火红的。 (四)避讳之俗。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地说出他们的 名字而采用的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额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 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
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表达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在祭 月的同时也产生了赏月的风俗。中秋节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中秋节最明显的风俗就 是吃月饼。这一风俗在唐代已有,明清以来特别兴盛。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中国古代民风、民俗(清3)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中国古代民风、民俗(清3)素材

图说中国古代民风、民俗(清3)清·鸡冠花供祖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

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

《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

』《梦粱录》载:南宋同。

此习迄清代仍存。

《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

』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清·供兔儿爷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

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

见明刘侗《帝京景物略》。

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

大者三尺,小者尺余。

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

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

』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清·拉车卖酒蒸出佳酿入酒海,驱车赶到围场来。

曲香何惧鲸饮量,醉倒猎手卧虎台。

用车载酒在街市卖,唐代已有之。

杜甫《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这种车就是运酒或卖酒的车。

宋代挑酒桶卖酒,见于《水浒传》中。

清代烧锅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贮存;如用高丽纸裱糊大竹篓,涂以猪血,一般为酒篓;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为酒海。

以车载酒海售酒,多在人数众多场所,如庙会、围场等处。

承德离宫藏有清代『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所绘之《围场风俗图》,其中即有大车载酒海售酒之情形。

清·打陀罗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

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

陀罗,又作陀螺,《通俗编》:『陀罗者,木制,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

』北方正月,天气正寒,儿童多在冰上打陀罗,俗称『冰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举例说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举例说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多方面都是有涉及的,可能有一些在传承中被渐渐埋没了。

我们不愿让传统文化消失,所以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才能保护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举例说明1、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3、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说中国古代民风、民俗(清2)
清·走月亮
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

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

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

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

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

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清·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

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

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

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

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

』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清·喝豆粥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东京梦华录》中
说:十二月初八日,请寺僧送七宝五味于门徒饮,谓之腊八粥。

《扬州风土小记》载: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

清代的腊八粥制作更为精美,如《燕京岁时记》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天津民俗,腊月初八日,作佛会,亦舍豆。

善男信女先于夜间捻豆做粥。

每捻一豆,念佛一声,曰结缘豆,粥熟,则施腊八粥于行人。

清·吃灶糖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

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

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

蓼花分点缀,粉茧共粘。


清·跳灶王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

』清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云:『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

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

』人们要
『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清·压岁钱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

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

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
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

清·索罗杆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

如今丹阶少人迹,坤宁宫前月昏黄。

满族人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

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

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

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
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

据考『立杆祭天』是辽金时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传统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种种传说。

清·展示嫁妆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

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

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

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窝脖儿』。

袁枚《嫁妆词》云:『东家嫁女儿,珠翠盈千箱;
道路多侧目,门阁生辉光。

……西家嫁女儿,荆苕与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