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教案

合集下载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设计模板

南方地区地理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地理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4)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积极情感。

(3)思考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 南方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 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教学难点:1. 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分析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南方地区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

2.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二、新课讲授1. 南方地区的范围(1)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讲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2. 南方地区的地形(1)展示南方地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2)讲解南方地区地形对气候、农业的影响。

3. 南方地区的气候(1)展示南方地区气候图,引导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

(2)讲解南方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南方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 提问: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二、新课讲授1. 南方地区的水田农业(1)展示南方地区水田农业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田农业的特点。

初二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教案1

初二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教案1

初二地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教案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一线并说明其地理意义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3、通过读图对比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4、通过读图.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德育目标:通过南北两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教学重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三—四人,每大组六—七人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教具与教学准备】提前打印导学案【学情分析】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尤其是读图识图普遍较低,存在着班级间发展不平衡,班级内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现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日清释疑:导入晏子使楚的故事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由学生指图描述南方和北方的位置和范围。

2通过预习,你认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学生自由回答3小组自主学习:教师出示关于自然差异方面的图表,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然后展示交流。

北方南方地形一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4、大组探究:大组合作完成课后活动题2然后交流。

5、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哈尔滨和北京、武汉和广州气温和降水图,对比同一区域的不同城市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6、教师过渡,出示水乡和四合院图片,体会人文差异。

小组快速完成表格。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原因耕地类型农作物作物熟制传统民居传统运输方式7、大组探究: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大组为单位讨论得出结论。

8、小组交流展示;南北方还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的差异呢?9、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完成小游戏填字。

南方地区初中地理教案

南方地区初中地理教案

南方地区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2. 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3. 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地图观察,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 运用比较法,分析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南方地区的典型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情感;2. 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尊重;3. 提高学生对南方地区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3.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4. 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2. 南方地区的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3. 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

难点:1. 南方地区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2. 南方地区人文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南方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为学生学习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和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并总结出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阐述南方地区的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深入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择南方地区的典型城市或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如成都平原、杭州西湖等,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南方地区》教案

《南方地区》教案

《南方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掌握我国南方地区地形和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了解区域地理学习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诗歌导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南方地区看看吧!明确: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二、新课学习南方地区(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展示南方地区图,指导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岛屿、半岛、海峡和濒临的海洋,说出本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明确: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2.地形特征:找出南方地区的地形区;找出南方地区地跨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说出界线的东西两侧主要地形区。

明确:横断山脉是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东侧为云贵高原;巫山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西侧是四川盆地,东侧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由此可见,南方地区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

3.土壤特征:4.气候特征:提问: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何?展示: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布图提问:南方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学生读图回答)明确:5.河流水文特征: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河流和湖泊?水文特征如何?(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长江及其支流汉江、珠江、鄱阳湖、洞庭湖,可见南方地区河湖众多,水源充足,有“水乡”之称。

南方地区(二)农业讲解:种植类型、;粮食作物、作物熟制、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分布、特色水果重点: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原因活动探究环节(三):活动1:各类水果对应产地区分活动2:展示南方资源分布图,明确南方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为主。

活动3:展示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提问:南方地区哪些地区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指导学生再一次找到横断山脉和巫山横断山脉是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巫山是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在阶梯的交界处,水位落差大;再加上这里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初中地理 南方地区 教案

初中地理 南方地区 教案

初中地理南方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

2. 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了解南方地区的土壤、植被等自然特征。

4. 分析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资料、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大家能简单介绍一下北方地区吗?2. 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南方地区,大家猜猜南方地区有哪些特点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 提问:请大家看看地图,描述一下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 学生自主浏览地图,回答问题。

三、讲解新课1. 讲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

2. 讲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讲解南方地区的土壤、植被等自然特征。

4.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展示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

四、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答疑问。

五、总结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提问:大家能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吗?3.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布置作业1. 绘制南方地区地形图。

2. 收集南方地区的土特产,了解其背后的地理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等,使学生了解了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课堂拓展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

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一、基本概况1.位置和范围2.人口和民族【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

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

初中南方地区教案

初中南方地区教案

初中南方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使学生掌握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农业特色和粮食生产情况。

3. 引导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特色手工艺。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家乡地理和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 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农业特色和粮食生产情况。

3. 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特色手工艺。

教学难点:1. 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的影响。

2. 南方地区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准备:1. 南方地区的地图、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南方地区农作物、手工艺品的实物或模型。

3. 南方地区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南方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2. 提问:你们对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南方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析其对农业的影响。

2. 讲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农业特色和粮食生产情况。

3. 讲解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特色手工艺。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南方地区的农作物和手工艺品实物或模型,了解其特点和制作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南方地区特色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南方地区的特点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南方地区的地图,标注出主要农作物和手工艺品的分布情况。

2. 撰写一篇关于南方地区地理与文化探究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掌握了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农业特色和粮食生产情况,了解了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特色手工艺。

高三地理南方地区教案5篇

高三地理南方地区教案5篇

高三地理南方地区教案5篇积极探索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地理南方地区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地理南方地区教案1【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承转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示图表。

学生填写表格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种灭绝、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强;人口增加,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

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
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
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

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
沿海和西南各省(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
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

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
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便成为“米乡”。

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除水稻外,
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

它位于四川省东部。

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总结。

【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
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
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

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
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
等。

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

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总结。

【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00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

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
增加约50亿元。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