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三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饮料制作、药物溶解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导入: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如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记录数据。
2.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探讨溶解性规律。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判断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选择题: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信息,预测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提高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3.应用题: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药物溶解度、如何除去水中的杂质等。
4.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准确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学情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教案设计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课题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关于曲线的意义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
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
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
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
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3.2.(4)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
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
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化学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材《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学情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 理解“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 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2. 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 力。
重点、难点:1. 理解“饱和溶液”、 “溶解度”、 “结晶”等概念; 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2. 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 溶液的定义 ------ 引出溶解性[ 实验探究 ](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
1. 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2. 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 实验结论 ] 在溶质种类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 当升高温度时, 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会升高;当降低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降低。
[ 学生讨论 ] 根据刚才探究的结果,请你为溶解度试着下一个定义。
[ 定义 ](二) 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g 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1. 条件:一定温度2. 标准: 100g 溶剂3.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4. 质量 : 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单位为 g课堂练习 :1. 如 “在 20℃时, NaCl 的溶解度是 36g ”其含义是:进一步分析, 还可以获取的信息: 溶剂的量为 100g ,溶质的质量为 36g ,形成饱和溶液 136g 。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2. 判断1)20 克 A 物质溶解在 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 A 的溶解度是 20 克。
2)20℃时 ,10 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 3)20℃时 ,10 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 4) 20 ℃时, 100 克水最多可溶解 36克氯化钠 三)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故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10 克 . , 故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10 克 . 则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1. 列表法2 曲线法[ 活动天地]绘制溶解度曲线根据上表绘制出溶解度曲线表。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 熟练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4.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教学重点】
1. 物质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 溶解度表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运用溶解度表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
1. 教师介绍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及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讲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溶解度表的结构和运用方法。
三、实验设计(20分钟)
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总结物质溶解性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物质溶解性知识,探讨物质溶解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馈】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检验自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探讨物质溶解性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物质溶解性初中化学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案完成】。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3》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和分析,学会使用曲线图,会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
(2)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提问: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怎么转化的?[学生回答]:[教师]:到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性有怎样的关系?二、[新课导入] 新课《物质的溶解性》(板书)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教师]:什么是溶解性?[学生]: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教师提问]: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课本实验探究1-3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演示实验]:【实验探究1-3】实验药品:蒸馏水、酒精、碘、硝酸钾、氯化钠、。
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把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填在P13-14 的空格上。
[学生回答]:碘在水中不溶解而在酒精中易溶解,氯化钠在水中易溶在酒精中不溶。
从而得出结论: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探索活动二: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学生讨论】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学生回答]: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至不再溶解,然后对此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 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硝酸钾的影响。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公开课)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预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依据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试验原理比较简洁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试验)做了调整,期盼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阅历,将课本中的课堂试验一设计成简洁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约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制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展的试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试验,要细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试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试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学问,将感性生疏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学问的内化过程,也奇异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试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洁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生疏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育学生设计试验的力气、试验根本操作力气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学问,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确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一样条件下溶解的力气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力气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状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学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学问〔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变量试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洁的化学试验;〔2〕通过对试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
[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
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对。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2.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3.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溶解所需的仪器。
2.过滤所需的仪器。
3.蒸发所需的仪器。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1),如NO3;(2),如NaCl;(3),如Ca(OH)2。
【新知导学】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活动探究实验1实验2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NO3,制成NO3浓溶液。
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实验现象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
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活用所学: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拓展: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详案
结论: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讲述:我们亲自实验,否定了实验假设,得出硝酸钾在相同温度下,能溶解在水中,不能溶解在酒精中。通过比较硝酸钾在相同溶剂中,不同温度的溶解性,我们得出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得多,在冷水中溶解得少。肯定了假设。
结论:溶剂的性质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
3、天气渐冷,不久我们要穿羽绒服了。这样大件的衣服脏了,通常送到干洗店洗。干洗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一:热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学生二:食盐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
学生三:油渍用水洗不掉,而干洗店用汽油等来洗。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物质的溶解性
过渡:大家的回答并不是完全正确,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并解答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主要板书
3.2.1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
2.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猜想、探讨、实验、交流、归纳。让他们在课堂中学生亲历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比较和不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探索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科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思考、回答
不正确。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只影响物质的溶解质量,不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尝试采用物理学科中常用的控制变量的方法,改变一个量,控制其它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其他同学、教师补充。
学生实验: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关于曲线的意义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
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
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
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
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
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
然而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
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
因此,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的教学建议对于气体溶质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
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
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的教学建议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
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的概念。
对于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
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
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
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
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
(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
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曲线。
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
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计算的教学建议关于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
若没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1)已知B、C 求R(2)已知R、A 求B或C(3)已知R、C 求B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或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饱和溶液=溶质+溶剂20℃137.2克37.2克100克1000克x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教学设计方案1重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难点:的概念,固体曲线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板书]第三节[思考]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板书]1.固体物质的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
[布置思考题]理解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是36g”的含义是什么?[板书]2.曲线[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曲线。
[板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布置学生讨论]从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师生共同归纳]1.曲线从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以及各物质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
利用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曲线[板书]气体的: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
气体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气体氧气氯气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1:0.031:21:401:5001:700[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布置讨论题]把食盐和硝酸钾放入水中,他们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液。
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学生分组实验][板书]1.蒸发食盐水:(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
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 教学设计方案2设计思想: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概念。
2、了解温度对的影响。
3、了解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
生:理解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是35克,硝酸钾的是21克。
生:归纳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判断物质溶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