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克、千克、吨》 说课稿

《克、千克、吨》 说课稿

《克、千克、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克、千克、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克、千克、吨》是小学数学中关于质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质量单位的大小,建立清晰的质量观念。

同时,教材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选取了丰富的素材,如常见的食品、生活用品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能够对物体的轻重有初步的感知,但对于质量单位的系统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实际的体验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质量单位的实际大小缺乏准确的感知;二是在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时容易出现错误。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逐步建立清晰的质量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能够正确使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轻重,会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够正确地使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轻重。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Unit 3 "Kilograms, Grams, Tons" Textbook Analysis and TeachingSuggestion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编写意图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

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学习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1千克、1克、1吨多一些亲身感受。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

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建议

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建议

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建议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建议《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建议信息窗——动物趣闻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同学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的情境。

借助蜂鸟、袋鼠、小狗、蓝鲸这4种动物的质量信息,引出克、千克、吨3个质量单位。

学生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建立克、千克、吨的认识;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动物质量方面的资料,说一说动物质量方面的趣闻。

如果学生没有查到教材提供的几种动物的信息,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中共有3个红点问题。

第一个红点部分标示的问题是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对质量单位“千克”的认识,举例部分是加深对千克的感受,第三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吨有多重”是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l克有多重?”教材先呈现一个孩子说“1片口香糖重3克。

我想1克很轻。

”接着小博士介绍“克”的相关知识,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天平及砝码,紧接着呈现两个孩子用天平称硬币和花生仁后再掂一掂的场景,最后进一-步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称量工具。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通过称、掂等活动建立对1克的认识。

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信息窗提供的“蜂鸟的质量”这一信息的提示,明确“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然后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对克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出小博士的话,介绍质量单位“克”及用字母表示方法。

接着引出可以用天平来称质量较轻的物品,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用天平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1粒饱满的花生米大约重1克,并用手掂一掂,在实际操作中感受1克有多重。

对于生活中常见称量工具的认识,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称量物品的工具及使用方法,例如:盘秤、弹簧秤、电子秤、磅秤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和吨”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和吨”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和吨”教材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吨”教材解读解读人:王风琴第三单元“千克、克、吨”,这单元内容安排了“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两个“练一练”。

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探索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实际问“千克、克、吨”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质量单位的知识这是学生初次学习,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也不像货币单位那样学生很熟悉,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虽然“看不见”,却“摸得着”,所以,我们就得在“摸得着”上下功夫。

这单元的教学建议用4个课时。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有多重(教材45页)这节主要是认识千克、克,传统教学偏重于单位换算,这里要着重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1千克、1克有多重,从而建立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于是有了我们的教学思考:1、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可准备:称(体重秤、电子称各一台)、天平一台、两袋各500克的糖,1千克的面条。

学生准备一枚1角的硬币,四人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乒乓球。

2、引导学生在称物体的重量时会正确选用称并能读数。

3、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要掂一掂1千克面、1千克糖、一枚1角的硬币,一个乒乓球的重量,反复轮流体验几次。

4、在体验千克、克的进率关系时,由于现在市场上买的盐都少于500克。

可以把盐换成500克的糖。

这样的教学情境真实,可信度高。

5、让学生多估计身边熟悉1千克、1克或几千克、几克的物体,然后称一下进行验证。

比如:几本数学书大约有1千克?自己的书包有几千克?一块小的橡皮擦有几克?一把尺子有几克等。

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建立物体重量的参照体系,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数感。

在教材46页练一练的第一题,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长期过程:这里要注意:1、第一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克,称的是一个鸡蛋,问题是一个鸡蛋重多少;第二幅图台秤的计量单位是千克,称的是一个西瓜,问题是一个重西瓜多少。

克、 千克、 吨(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克、 千克、 吨(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克、千克、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概念。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将物品的重量转换成克、千克、吨。

3.学生能够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与计算。

2.教学难点:吨和千克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出示物品(如一支笔、一袋米等),要求学生对其重量进行估算。

引导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并指出估算时应该使用较小单位的量进行估算。

例如,用克对笔的重量进行估算,用千克对米的重量进行估算等。

2. 引入知识点通过课件等教具向学生介绍克、千克、吨三个单位的概念和转换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1克等于1000毫克,1千克等于1000克,1吨等于1000千克等。

3. 讲解练习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和技能。

例如,一辆汽车的重量是1200千克,那么它的重量是多少吨? 1吨等于多少千克?通过这样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转换关系。

4. 教师评价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进行学生的成果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四、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策略。

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加深彼此之间的思维交流与互助。

2.游戏教学策略。

通过类比和模拟游戏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境教学策略。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重量测量情境进行演示和讲解,并辅以真实示例,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理解到学生对于重量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区分不同单位的重量,并不能正确估算物品的重量,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进行实物演示,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参与,加深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转换,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千克、克、吨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三千克、克、吨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三千克、克、吨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5课时有多重(10)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

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克、千克与吨》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克、千克与吨》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克、千克与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与吨,明确克、千克与吨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

(3)掌握用秤称出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实行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克、千克与吨的理解。

(2)通过实际操作和活动让学生探索并感受克、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感受克、千克与吨的基础上,增强对物品质量估算的意识。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物品质量理解的水平,培养学生节约等良好习惯。

重点:(1)理解重量单位克、千克、吨(2)知道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难点:(1)在克、千克、吨之间实行进率换算(2)使用千克、克、吨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对千克、克的理解和感受,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编者意图:人教版《克与千克》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万以内数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讲解的,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同样也涉及了“千“这个概念,这样不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体会万以内数,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千克”这个重量单位时更好地理解“千克”这个概念。

而人教版在介绍《吨的理解》时是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那章讲的,我想编者之所以把这个内容安排在《测量》这章中是因为“吨”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一个就是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理解“吨”的概念、意义。

而编者将“吨的理解”放在这个章中,我想是因为编者想要通过实践测量使学生明白吨的概念和意义,由此引出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即:1000kg=1吨。

而这样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吨”的概念。

那么,编者为什么不像北师大版一样将《克、千克与吨的理解》放在一个章节里面完成呢?我们认为编者想要通过这种分散式的安排是学生在学习“克与千克”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够有时间对于这局部的内容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吸收这个知识点。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教材主要介绍了计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两个计量单位。

教材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千克和克的概念及换算:介绍了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例题的练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在这两个单位之间进行换算。

2.千克和克的运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千克和克。

例如,购买食物时需要称重,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或者在运动比赛中,使用千克和克来计算运动员的重量等。

3.千克和克的换算实例: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例如,将5000克换算为千克和克,或者将2.5千克换算为克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两个计量单位。

二、教材特点分析1.理论联系实际:本单元的教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运用。

2.渐进式教学方法:教材的设计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换算。

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量单位转换能力。

3.练习与应用并重: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例习题,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技巧。

4.规范化和简洁明了:教材对于千克和克的定义、换算关系和运用方法进行了简洁明了的说明,避免了冗长的叙述,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

三、教学建议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千克和克。

例如,在购买水果或者制作食物等情景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量和换算。

2.引导探究:在引入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发现规律。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千克 克 吨教案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千克 克 吨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案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克、千克、吨 (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吨 (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吨(说课稿)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知道克、千克、吨的含义。

2.学会基本计量单位的换算。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计量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重点1.克、千克、吨的含义。

2.基本计量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吨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2.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1.1 创设情境小明的父亲是一名物流司机,每天要负责运送很多货物,今天他带着一辆货车,要为大家展示他是如何计算重量的。

1.2 问题引入小明的父亲手里有一袋牛奶,他说“这袋牛奶有500毫升,相当于多少克呢?”2. 教学内容讲解与实践操作2.1 讲解基本单位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物品的质量,简要介绍计量单位的三个级别:克、千克和吨。

•克,表示质量的基本单位,它小到可以表示细微的质量变化。

•千克,通常用于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吨,通常用于描述比较大的物品或货物的质量。

2.2 讲解计量换算老师通过多张图片展示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并进行换算,让他们明确一些数值之间的转换。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辆汽车一般重多少吨?能装多少千克的东西?•一只小狗大概有多少克?相当于多少千克?2.3 实际运用老师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搭建一个“物流集散中心”,模拟货物的到达、计重、装车等环节。

学生手里拿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物品,需要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分类运输。

这样既普及了知识,也提供了团队合作与沟通的机会,激发学生学科知识的兴趣。

3. 教学小结在本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克、千克、吨的含义以及基本计量单位的换算。

我们还利用小组活动模拟了实际的货物运输过程,感受到了计量单位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本课堂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由问题引入,结合图片、互动、实践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性高。

2.活动设计灵活多样,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性。

3.通过实际生活应用的模拟,增强了同学们对计量单位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年级数学教案——《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教案——《千克、克、吨》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教案——《千克、克、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千克、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2.能够正确读写千克、克、吨的单位;3.能够灵活运用千克、克、吨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千克、克、吨的介绍和换算关系;2.千克、克、吨的实物或图片:方便学生进行实物感知。

教学步骤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重量单位:斤、两、克。

2.提问:你们是否知道还有哪些重量单位呢?探究新知1.展示千克、克、吨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尝试判断它们的大小和用途。

2.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上的单位符号和字母表现形式,并解释其含义。

3.通过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吨=1000千克。

4.利用实物或图片演示如何进行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拓展运用1.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场景情境,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千克、克、吨的计算。

2.学生分享并展示自己小组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深化巩固1.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请计算:600千克= ______吨;1000克= ______千克。

–以“千克”为基准,用“克”表示700克是多少千克。

2.学生完成练习题目,教师进行现场批改,并对错误或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解答。

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千克、克、吨的换算关系和单位表示方法。

2.学生将总结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在下节课开头进行复习。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千克、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同时掌握它们的读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实践操作,通过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确保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最后,学生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和巩固,以确保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克、千克、吨 (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吨 (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克、千克、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运用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

教学难点:1. 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单位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2. 实物或图片,用于直观展示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质量,如书本、文具盒等,引出质量的概念。

2. 学生分享他们对质量的认识和经验。

二、新课导入1. 讲解质量单位克的概念,举例说明。

2. 讲解质量单位千克的概念,举例说明。

3. 讲解质量单位吨的概念,举例说明。

4. 引导学生观察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如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三、课堂讲解与示范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2. 讲解如何运用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举例说明。

四、学生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强调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要注意学生对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理解和掌握,避免混淆。

在作业布置中,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质量单位换算是学生在学习质量单位时必须掌握的一个重点内容。

质量单位换算包括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

三千克、克、吨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三千克、克、吨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三千克、克、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的意义,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2. 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 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的意义。

2. 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1. 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质量单位卡片。

3. 实际物品(如水果、文具等)进行称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 提问:我们学过质量单位吗?质量单位有哪些?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今天要学习新的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千克、克、吨三个质量单位。

2. 讲解千克、克、吨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一读、写一写千克、克、吨。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发放质量单位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卡片游戏,巩固对千克、克、吨的认识。

2. 学生用卡片进行换算练习,如1千克=1000克,2吨=2000千克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千克、克、吨的意义和换算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如1. 2千克等于多少克?3吨等于多少千克?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水果的重量、文具的重量等,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物品,如苹果、书本等,让学生用千克、克、吨进行称量,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称量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七、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对千克、克、吨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对答案进行讲解。

八、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千克、克、吨?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子,如购物时选择商品的重量、烹饪时食材的配比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数学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少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

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目1吨有多重备课人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克、千克、吨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克、千克、吨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克、千克、吨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单位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是物体对运动的抗力。

2. 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

3. 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区分不同质量单位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质量单位换算表、实物(如苹果、书本、水桶等)。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讲解质量单位的概念,介绍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应用,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练习,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质量单位的概念2. 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3. 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根据质量单位换算表,完成克、千克、吨的换算。

2.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应用题:结合实际情境,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加强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提高了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克、千克、吨》单元分析

《克、千克、吨》单元分析

《克、千克、吨》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克、千克、吨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会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表示物品的轻重。

2.在实际情境中感受1克、1千克、1吨物品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3.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5.通过操作体验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内容分析质量单位是用于计量物品质量多少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为千克,符号是“kg”。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克、千克、吨”都是我国法定的质量单位。

克和千克在学生生活中接触较多,吨虽然在生活中应用较多,但学生接触相对较少,比较陌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质量单位的知识,增加对质量单位的感受,满足今后进一步学习、工作及生活的需要。

本单元分4个例题分别完成对克、千克、吨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该内容的特点,一方面按照先认识较小的质量单位克,再认识较大的质量单位千克,最后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另一方面教科书主要采用实际感受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议一议、估一估以及小调查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克、千克、吨的认识,建立这些质量单位观念。

教科书在认识各个质量单位之前,首先直接介绍计量物品的轻重有哪些单位,并认识称物品轻重的工具——秤,一方面为学生全面深入认识质量单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愿望。

克是计量比较轻的物品轻重的单位。

教科书紧密联系生活题材,主要采用称一称、掂一掂、议一议、填一填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克的观念,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也符合该内容学习的特点。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知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轻重一般用克做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实际感受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观念;知道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做单位;能在秤上用克做单位称物品有多重。

《千克、克、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千克、克、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编写意图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干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干克、吨的简单应用。

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

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柚象,尤其是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学习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1千克、1克、1吨多一些亲身感受。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

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猜、掂掂、称_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的体验活动。

如逐步体验1000克、100克、10克、1克有多重。

三、三下第三单元学习者分析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他们对质量和重量的最初经验是来自于他们对轻重的感觉,当物品在他们的手中有压着他们的手落向地面的趋势或者很难抬起时,他们就会体会到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千克 克 吨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千克 克 吨教案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案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案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材分析
与教学建议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nit 3 "Kilograms, Grams, Tons" Textbook Analysis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

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学习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1千克、1克、1吨多一些亲身感受。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1千克、1克、1吨到底有多重?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

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的体验活动。

如逐步体验1000克、100克、10克、1克有多重。

三上第三单元学习者分析
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他们对质量和重量的最初经验是来自于他们对轻重的感觉,当物品在他们的手中有压着他们的手落向地面的趋势或者很难抬起时,他们就会体会到重量。

他们逐渐就会执意到一些词汇:重、轻、更重、更轻、最重、最轻。

这些远远早于学习衡量重量的时间,即便这样,这些概念仍然不像长度和大小那样直观,而且也不会出现在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

因此,在课堂中对轻与重的概念加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活动达到目的。

有多重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
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安排了“有多重”“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练一练”四部分教学内容。

“有多重”这一教学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物体有轻有重,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做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称一称,掂一掂”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

教师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秤和有关物体,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弹簧秤以及一些物体(如一小袋米、一些苹果、几袋小包装食品、两个熟鸡蛋等),以便于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估一估,称一称”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过程来实现。

(1)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2)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①认识秤。

②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重1千克;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估一估:估计一下1千克苹果大约是几个,然后再称一称;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然后以千克为单位找一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质量。

③建立克的质量概念(可参照千克的教学过程)。

④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

如可以通过称2
袋500克的盐等活动;然后,用“kg”表示千克,用“g” 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3)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具体教学过程可参见前面的教学过程设计片段。

1吨有多重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较少。

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

本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

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过程来完成。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

利用多媒体(或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以此让学生感知1吨有多重。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教材的例子中,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吨”。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