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
化学知识的历史与发展
燃烧反应的研究
重要性
燃烧反应是化学反应的重 要组成部分
描述
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释 放能量和产生氧化物
意义
对燃料利用、能源开发具 有重要意义
91%
酸碱中和反应
01 常见类型
盐和水的生成
02 反应特点
释放热量
03 应用领域
环境保护
电化学反应的研究
定义
通过电流导致化 学物质发生反应
影响
推动能源转化技 术和环境修复
分子间力和分子结构
范德华力
分子之间的弱相 互作用力
影响物质性 质
分子结构对物质 特性的影响
研究意义
新材料和新药研 发中的作用
91%
静电吸引力
带电分子之间的 吸引力
化学键的形成和类型
共价键
原子间的共享电子对
离子键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相互作 用
金属键
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海相 互作用
91%
作用决定
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性由化 学键决定
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 是关键领域,合理处 理废物可减少污染, 资源再利用可建设资 源节约社会。
化学品安全与风险评估
安全问题
化工企业关注问 题
预防事故
加强研究可有效 预防事故发生
人类健康
保护环境和人类 健康
91%
风险评估
科学管理措施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需加强环保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 保护贡献力量。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 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 度。反应速率受多种 因素影响,如温度、 浓度、催化剂等。研 究化学反应速率有助 于理解反应机理和优 化反应条件。
反应活化能
定义
化学反应中需要 克服的最小能量
1-1,1-2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定稿)
2 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创造分子。
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
化学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经历 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化学科学的 形成和发展
古代化学 (实用技术)
近代化学
原子——分子学说
现代化学
烧制陶瓷、冶炼 金属、酿造酒类、 染色等
化石燃料的开采利 用,药物化学和冶金 化学等的广泛探究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实验1-2 SO42-的检验
*注意排除离子的干扰。 *有哪些离子会干扰SO42-的检验?
*应如何排除?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应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1、检验 Na2CO3中是否含有 Na2SO4
•
应排除 CO32-干扰——用酸
•
先用HCl或 HNO3 酸化,后加入 BaCl2
医学
生物学
药学
环境学
生物化学
医用化学
药物化学
营养学
环境化学
材
营养化学
天
料
材料化学
学
化学
宇宙化学
体
学
农学
农业化学
地质化学
磁化学
海洋化学
土壤化学
地质学
磁学
海洋学
土壤学 化学与其它学科形成的边缘学科
同学们来 看两组数据: 1、在美国,超过30%的 工业产值来
自化学工业。 2、在 美国的 产业工人中,近50%的
•
HCl和BaCl2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实验1-2 SO42-的检验 考虑CO32-、Ag+ 、 SO32-的干扰
• 最佳方法:先加入稀HCl酸化, 再加入可溶性钡盐溶液,如果出 现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则证 明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化学学科的历史与发展概述
化学学科的历史与发展概述化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关于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
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
本文将对化学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化学的萌芽自古代人类开始采用元素的概念来描述物质的构成。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识到,物质可以被划分为更小的粒子,即原子。
然而,古代化学的发展受到了古代哲学家们观念的限制,缺少实验性的验证,无法得到更为确切的结论。
二、现代化学的奠基者——亚历山大·冯·洪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化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尝试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物质。
他提出化学元素均具有基础结构,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并首次提出了原子理论的雏形。
冯·洪堡的工作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发展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分类排列。
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对元素性质和周期规律的进一步研究。
后续的化学家们根据新的发现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补充和修正,使其逐渐成为化学学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四、有机化学的兴起19世纪末,有机化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
由于有机化合物众多,其性质和结构的研究变得复杂。
俄国化学家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奥琴巴赫在总结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后,提出了著名的奥琴巴赫规则,使有机化学的研究朝着系统化和有条理的方向发展。
五、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的认识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对物质结构及其性质的认识。
化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并引入了量子力学的概念,从而解释了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形成的机制。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化学中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并导致了新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六、化学的应用和重要性化学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还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
论中国化学教育的起源
论中国化学教育的起源摘要在一些化学教学论教材及化学教育史论著中提出中国化学教育起始于1865年创建的江南制造局,但该观点缺乏具体史料证据的支持。
事实上,根据我国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综合考察化学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可知,1871年京师同文馆开始的化学教育才是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
关键词化学教育江南制造局同文馆中国化学教育肇始于何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而是需要论证的的学术问题。
作为化学工作者,特别是化学教师,应该对此有所认识。
据初步调查,广大化学教师以及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化学教学论教材。
在目前的化学论教材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对于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该教材如此描述:“从19世纪中叶起,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继设置化学课程。
我国于1865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化学课程,至今已经历了近140年。
可以说,‘化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化学课程为中介的运作、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它的启智育人等功能,大体上也经历了近140年。
”(以下简称“1865年说法”)[1]在该教材2009年的第四版中将上述的“140年”修改为“150年”。
其他化学教学论教材在论及中国化学教育之肇始时大都转引上述教材的说法,如王后雄主编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王克勤主编《化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等。
然而,上述说法的考证过于粗略,缺乏开课情况的具体史料,故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为此,本文拟对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进行考证与分析,以期与广大同仁达成共识。
1 “1865年说法”的来源分析根据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的引证关系可知,教材上所引“我国于1865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化学课程”来自《中国化学五十年》(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七章“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作者是陈光旭。
文中谈到:“清政府在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出于政治与军事的需要,兴办学堂,设立机器船政等局,以培养外文及科技人才。
教育综合——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
我国化学学科诞生的背景 (一)国际历史背景: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化学脱胎于多个源流,其中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元素说”、阿拉伯人的化学和炼金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化学等。
1661年,波义耳(R.Boyle)在牛津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ScepticalChymists),该书提出了10个问题,对17世纪60年代之前相关化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质疑与批判。
“化学史家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正是这部着作使古老的‘黑术’(古埃及‘化学’概念的直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2]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voisier)引领了化学革命,他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阐明了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创建了一套用以描述其理论体系的化学术语(词汇),使其化学理论和语言成为了化学的核心内容。
[3]此后,随着原子论和分子论的提出,物质转化及物质组成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一系列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原理得到了阐明和确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
至此,化学的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已经清晰明确,化学基本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在化学学科知识增长、化学学科纲领确立的同时,从拉瓦锡领导的化学革命到19世纪中期,化学学科的建制化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当时被称为“三巨头”(TheBigThree)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西方现代化学实现了职业化和建制化,建立了全国性的化学学会、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学开始进入教育和科研体系。
[4]18世纪既是化学学科发生重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化学工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三项重大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1749年,约翰?罗巴克(J.Roebuck)在普雷斯顿潘实现硫酸的商业化生产;1798年,英国工业化学家台耐特(C.Tennant)对氯气漂白技术的重大改进;1789年,法国吕布兰(N.Leblanc)对纯碱生产工艺的重大改进。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模板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及早期发展探讨我国化学学科诞生的背景(一)国际历史背景: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化学脱胎于多个源流,其中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元素说”、阿拉伯人的化学和炼金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化学等。
1661年,波义耳()在牛津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ScepticalChymists),该书提出了10个问题,对17世纪60年代之前相关化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质疑与批判。
“化学史家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正是这部着作使古老的‘黑术’(古埃及‘化学’概念的直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引领了化学革命,他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阐明了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创建了一套用以描述其理论体系的化学术语(词汇),使其化学理论和语言成为了化学的核心内容。
此后,随着原子论和分子论的提出,物质转化及物质组成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一系列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原理得到了阐明和确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
至此,化学的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已经清晰明确,化学基本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在化学学科知识增长、化学学科纲领确立的同时,从拉瓦锡领导的化学革命到19世纪中期,化学学科的建制化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当时被称为“三巨头”(TheBigThree)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西方现代化学实现了职业化和建制化,建立了全国性的化学学会、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学开始进入教育和科研体系。
18世纪既是化学学科发生重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化学工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三项重大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1749年,约翰?罗巴克()在普雷斯顿潘实现硫酸的商业化生产;1798年,英国工业化学家台耐特()对氯气漂白技术的重大改进;1789年,法国吕布兰()对纯碱生产工艺的重大改进。
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过程。
它早在古代的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有所涉及,然而真正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却是在18世纪以后。
本文将从化学的起源讲述其发展史,探索化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进展。
古代最早的化学知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
在古希腊,研究者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探索了物质的本质,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如四元素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土、水、火和气组成。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变化,如金属的腐蚀和硫磺的燃烧。
古埃及也有着丰富的化学实践经验,他们擅长制造合金、玻璃和陶器等。
古埃及人还发明了一种早期的化学工具——鸟喙瓶,用于保存液体。
中世纪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成为了化学知识的中心。
阿拉伯翻译家翻译了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文献,并加以发展。
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如酒精的提取和硫酸的制备等,都由阿拉伯科学家贡献。
阿拉伯学者和翻译家的工作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学的奠基17世纪和18世纪被认为是化学领域的重要时期,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被提出。
其中最重要的是化学原素概念的建立。
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提出了现代的元素概念,认为所有的物质可以通过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来解释。
他还提出了一个早期的元素周期表。
同时期,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和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
拉瓦锡提出了酸和碱的理论,并提出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开创了现代化学反应理论。
而普利斯特利则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和比例定律,奠定了现代化学计量学的基础。
19世纪19世纪是化学史上改革的时期。
德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组成。
法国化学家阿沃加德罗提出了化合价概念,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原理。
瑞典化学家雅各布·贝采利乌斯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把化学与热力学相结合。
他的贡献为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诞生与
发展贯穿着人类进化史上的各个时期,从最古老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科技革命,都有其痕迹
和贡献。
本文将重点介绍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
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制造酒、染料、药品、火药等物质,开始了对化学原理的初步探索。
在古希腊时期,世界闻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提出了“四元素说”,认为火、水、土、气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元素,这对化学学科的
基础奠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兴盛起来,炼金术士们通过实践和实验,致力于将小物质转化
为大物质,通过炼金术的实践,人们逐渐掌握了化学实验和技术,这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
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到了17世纪,更加精细的实验和分析工具逐渐出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这个概念,认为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分解成少数几个基本元素,这是化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大突破。
随着对元素的研究逐渐深入,元素周期表的提出和完善,化学的体系和基础
理论逐渐成熟起来。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推动了化学学科的繁荣和壮大。
同时,高级化合物的研究和合成,推动了化学在工业、医药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如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新药开发、能源
材料等重大领域。
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学研究中,有很多研究方向是与其他领域密切相关的,如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等。
这些方向的繁荣,对化学的发展和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浅议化学演化史
浅议化学演化史化学演化史是化学的历史,是对化学发展的系统性和深入的研究。
化学演化史包括了古代人类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各时期的化学发现、化学实验的发展和最终建立现代化学的历程。
本文将从化学演化史的起源、古代化学、中世纪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化学演化史的起源化学演化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
几千年前,人们利用火来烹饪食物和取暖,也开始了解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比如沥青和岩盐的存在。
在古代,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等著作中也有一些有关化学的内容。
二、古代化学古代化学是指古代世界各个国家的化学发展史。
其中,中国古代的化学,以道家和阴阳家为代表,主要研究金、木、水、火、土等自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中国古代化学家发明了炼丹法,研究了某些药物的炼制。
古印度的化学主要是建立在宗教上的。
古埃及的化学发现主要是集中在染料、香料和制药方面。
三、中世纪化学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化学史充满了神秘和偏见。
在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在医学、数学、天文和化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此外,阿拉伯人还将互相摩擦的块状物放在一起,并生火燃烧,这个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初步的炼金术。
炼金术以它的强调炼金术士的伦理和道德来补充和解释炼金术的神秘现象。
四、近代化学近代化学主要是指16世纪到18世纪的化学史。
这一时期,炼金术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学,科学实验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当时的化学家研究了空气、水、酸和碱。
18世纪,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发明了量化化学分析方法,开创了化学分析的先河。
五、现代化学现代化学主要是指19世纪以来的化学史。
现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75年安东尼·劳伦斯·拉瓦锡发现了氧气。
此后,化学逐渐独立于其他科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19世纪,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开始独立发展。
有机化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利用化学合成能够制造各种新的有机物质。
化学学科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化学学科的发展和未来趋势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化学始终保持着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活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趋势。
一、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1.古代化学古代化学,主要以炼金术为主,人们试图通过炼金术寻求点石成金的秘术,这一时期的化学研究多为神秘主义,缺乏科学依据。
2.近现代化学近现代化学的发展始于1661年,波义耳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
此后,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提出,使化学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体系。
拉瓦锡、道尔顿、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为近现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20世纪化学20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量子力学、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原子、分子层面。
此外,高分子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4.21世纪化学21世纪化学学科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绿色化学等新兴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化学在解决能源、环境、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化学学科的未来趋势1.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强调化学反应的高效、原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 minimize 或 eliminate 副产品生成。
绿色化学旨在实现化学过程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与相互作用。
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在药物研发、基因编辑、蛋白质工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纳米化学纳米化学研究纳米尺度下的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环保等领域。
未来,纳米化学将在材料科学、催化科学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4.能源化学能源化学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化学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化学科学的历史与发展化学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相互转化的科学。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的科学成就。
本文将带你回顾化学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古代的化学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化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开始研究金属的提炼和化学染料的制备。
古希腊的阿拉伯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四元素”理论,即地、水、火、气为物质基本组成的理论。
此外,中国古代的炼金术也是化学知识的一种体现。
二、现代化学的奠基者19世纪的欧洲,化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化学的奠基者相继涌现。
最著名的当属拉瓦锡。
他成功地建立了元素的概念,并提出了以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为基础的化学计算法则,开创了化学分析的方法。
此外,门捷列夫也是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对元素的分类和属性进行了研究,这为后来化学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化学的重要发展20世纪以来,化学科学取得了众多的重大突破。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的量子力学理论。
这些理论将物质的微观特性与宏观性质联系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此外,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也是现代化学的重要成就。
合成化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途径制备出各种化合物,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除此之外,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发展也为化学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化学科学的应用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化学在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的研发离不开有机合成化学,化学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环境保护则需要化学技术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净化。
总结起来,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认识了物质的本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化学科学的未来会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中国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化学的发展与展望白春礼化学是一门实用的中心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共同成为当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构成了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
一、50年来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中国的近代化学在明末清初由欧洲传入,而明显的发展则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以后。
中国现代化学的迅速发展则是建国以后的事。
1.发展历程我国化学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55年)1949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的21个研究所中,有物理化学研究所(上海)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
至1956年科学院化学类研究所已有4个,分别是有机所、大化所、应化所和化学所。
当时高等院校也有一支研究力量,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学报》上1954~1957年共发表论文215篇,其中高等院校的成果就有104篇。
新中国成立后,有机化学方面:利用我国生物资源开展天然产物化学(尤其是中草药)的研究、合成抗生素类药物和甾体激素;物理化学方面开展了量子化学、晶体化学、热化学、胶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无机合成工作是以工业生产为先导的,1953年对侯德榜改进和发展的制碱法进行了生产规模的设计,1964年开始推广。
除了制酸、氯碱和肥料工业获得大规模发展之外,我国已能对60多种元素的化合物进行不同规模的生产,品种近400种。
我国分析工作者在着重建立和改进经典分析方法(化学分析)的同时,开始发展仪器分析方法,白手起家,建成了包括无机、微量有机的定性定量分析在内的相当完整的科研体系和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如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建国初期对微量和半微量定性分析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即开始研究超微量分析,同时改进了基于燃烧的各种测定方法。
为了尽快地进行经济建设,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在“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一些新的学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高分子就是一个代表。
中国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 (3)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 从1975年起10多年里,我国吉林大学唐 敖庆与 江元生经系统的研究,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新 的数学技巧和模型方法,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 2019/1/9 9 体系,不论就计算结果或有关实验现象解释上,
均可表述为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概括性高,含 义直观,简单易行,深化了化学拓朴规律的认识。 该成果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研究(1982年,应 化所欧阳均) • (2)化工冶金中的散式流态(1982年,化工 冶金所郭慕孙) • (3)硅酸聚合作用理论(1982年,南京大学 戴安邦) • (4)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1982年, 化工冶金所叶渚沛) • (5)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新瓜的研究 (1982年,兰州化学物理所周望岳等) • (6)甾体激素的合成与甾体反应的研究 (1982年,上海有机所黄鸣龙、周维善、黄 维 2019/1/9 15 垣)
2019/1/9 12
.
•
• 获奖成果包括两个重要方面:疏水亲脂相互作 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自由基化学中 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成功建立和应用。这两 个方面都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效应和介质效 应,历来是物理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 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课题中,提出和验证 了六个创新概念:首次提出并用实验验证动脉 粥样硬化病因和分子共簇集倾向性有直接关系; 提出并实验证明了只有带有不同电荷长链分子 才能形成静电稳定化簇集体;提出解簇集概念、 研制成有效解簇剂,为药物的分子设计提供了 启示;首次利用分子自卷形成14、17、18元环 大环化合物和催化某些有机反应;首次揭示溶 剂的内在特性溶剂促簇能力对有机分子簇集和 反应性的影响;首次揭示了分子几何因素及自 2019/1/9 13 卷对分子簇集倾向性的影响。
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史
学习苏联阶段时间和标志
★时间为:1952年—1957年 ★标志:195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建国后第一 个中学课程标准草案,又于同年12月以当时苏 联的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颁发了中学化学的 教学大纲,从而宣告了我国的教育全面学习苏 联阶段的开始。
学习苏联阶段的化学教育特点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理论加深、概念加 强,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 2、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突出科 学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但由此带来的不 足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日常经验相距甚 远,再加上内容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1957年人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作能力刊出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等文章反映了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总结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经验这也是对当时不能一分为二地有分析地学习苏联教学理论的做法的一种反思或者说是一重要的补充
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史
学习苏联阶段
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发展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 就新中国教育界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教育能像 苏联对中国教育影响这样深远。在当时的国际 形势下,中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苏联理论在科学 性方面是最进步的。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苏联 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成了论和 教学方法的同时,对西方的教学理论 一概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致使化学 教育界陷入一种仿效外国的封闭模式 中。
对该阶段的反思
1957年《化学教学法讲义》,比较系统的介绍了 化学教育法的原理、专题研究和实验等内容。 1956年《化学通报》发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1957年《人民教育》 刊出“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等文章, 反映了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 总结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经验,这 也是对当时不能一分为二地、有分析地学习苏联 教学理论的做法的一种反思或者说是一重要的补 充。
化学的发展简史
化学的发展简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的科学,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以化学的发展简史为主题,探讨化学学科的起源、重要里程碑和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化学的起源化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
古埃及人利用化学技术制造颜料和染料,古希腊人则研究了火和空气的性质,提出了四大元素的理论。
古印度人通过铜冶炼和药物制备等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
二、重要里程碑1. 17世纪的化学革命:当时的炼金术师逐渐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罗伯特·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安托万·拉瓦锡开创了现代化学实验方法,使得化学从炼金术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2. 18世纪的化学革命:安托万·拉瓦锡和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拉瓦锡还提出了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卡尔·威廉·舍勒发现了燃烧原理,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3. 19世纪的化学革命: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道尔顿还提出了化合物的比例定律和多比例定律,为化学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此外,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促进了化学在地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4. 20世纪的化学革命:20世纪是化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亨利·莫塞里提出了元素周期表,系统地整理了已知元素。
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为核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有机化学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如弗里德里希·艾舍尔合成了尿素,揭示了有机物可以由无机物合成的事实。
三、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1. 材料化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新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材料化学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材料,如高性能塑料、新型金属合金和纳米材料等。
材料化学的发展将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中科院化学的诞生与发展不懂的知识
标题:中科院化学的诞生与发展一、引言中科院是我国科学界的顶尖机构之一,它的化学研究一直备受瞩目。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科院化学的诞生与发展,并带您了解其中的不为人知的知识。
二、中科院化学的诞生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正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化学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中科院成立初期,化学研究就成为了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国的化学研究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但在中科院的支持和推动下,化学研究仍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1. 我国化学家的奋斗历程我国化学家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国际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们的奋斗历程是中科院化学诞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化学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2. 中科院在化学研究中的突破中科院在化学研究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学术成果,同时也大力支持本土化学研究的发展。
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中科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三、中科院化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中科院在化学领域的研究也持续发展壮大。
化学在中科院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突破和成就呢?1. 多学科交叉在中科院,化学研究从单一学科逐渐发展为多学科交叉。
这种发展模式为中科院的化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国家的科研进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创新技术的应用中科院不断引进和应用创新技术,这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新领域的迅猛发展,为中科院的化学研究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四、总结与展望中科院化学的诞生与发展,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本文的探讨与阐述,我们对中科院化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未来中科院在化学领域的发展充满期待。
在未来,我们期待中科院在化学领域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观点与理解:中科院化学的诞生和发展,是我国化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科院在化学研究领域积极引进国外学术成果,同时也大力支持本土化学研究的发展。
再论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
再论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摘要伴随着近代学校化学教育的出现与普及,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应运而生。
发展至今,它已成为拥有多个分支的综合性教育学科。
在文献考证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分萌芽、形成、学习、稳定和发展5个时期重新梳理和论述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史学科内容学科教材文献考证了解学科发展史,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本学科内容体系和学科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本学科的热情和动力。
这一点在化学教学论领域已是共识,国内很多版本的《化学教学论》著作也都有“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史”的相关内容。
纵观近三十年的《化学教学论》著作,我们发现:(1)不同版本著作中有关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内容都只是在陈述史实,缺乏或没有对史实的分析与评论;相关史料组织松散,缺乏明确的逻辑主线;(2)就主要内容而言,多年来变化不大,且版本越早越详尽,版本越新越简单;近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新版著作中,有关化学教学论学科发展史的内容要么删去不写,要么“复制”“粘贴”加“格式修改”,论述内容基本一致甚至完全一样,相关专家并未作更深入细致的考证和分析,也没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鉴于此,笔者在大量文献重新考证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分萌芽、形成、学习、稳定和发展5个时期重新梳理和论述了我国化学教学论的学科发展史。
1 萌芽期(1865—1931)从我国近代化学教育开端到1932年化学教学论正式开设前的66年为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的萌芽期。
1865年,清政府洋务派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并附设机械学堂,并于其中开设了我国最早的化学课程,拉开了我国学校化学教育的序幕[1]。
随后陆续兴办的一些新式学堂及各省区制造局和军事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天津中西学堂等,也都先后设置了化学课程,但课程简单不系统,多为中学程度[2]。
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以前,国内虽然对化学师资有一定的需求,但当时的化学教师多数延聘西人,国人任化学教师的尚少[3],还未见有专门培养或培训化学教师的机构和课程。
中国化学教育史
中国化学教育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中国,化学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真正的化学教育始于近代。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中国化学教育的演变历程。
古代化学教育在中国古代,化学被称为炼丹术,是一种神秘的技艺。
炼丹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炼丹术是一种用于制造药物和长生不老丹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炼丹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为炼学。
在唐代,炼学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
唐代的《金丹真诀》、《神仙传灯录》等著作,对炼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在宋代,炼学开始向着现代化学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炼学家,如沈括、李时中等人。
他们在炼学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尽管古代化学教育主要是以炼学为主,但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教育体系是完备的。
在儒家经典中,科学知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被广泛地传授给学生。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一些专门的学校和科举考试,用于选拔优秀的科学人才。
近代化学教育随着现代化学的发展,化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化学教育开始进入中国。
最早的化学课程是在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引入的。
1909年,北京大学成立,开始开设化学系,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学教育的开始。
在20世纪初,由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化学教育发展缓慢。
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化学家,如吴大猷、严济慈、胡适等人,他们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
1926年,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化学学院——南京化学院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化学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52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开始对化学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化学教育也得到了重视。
此后,中国的化学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如杨振宁、李政道、黄昆等人,他们的成就对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观后感(10篇)
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观后感(10篇)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观后感(精选10篇)科学公开课用一节节生动的视频直播课带给我们很多科学知识!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观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观后感(10篇),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观后感(精选篇1)大胆的尝试,让人磨练胆量,有趣的尝试,让人欣喜若狂,失败的尝试,令人刻骨铭心,而成功的尝试,则让人受益匪浅,那次尝试,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
风呼呼的吹,雨哗哗的下。
孤零零的我独自在寒气逼人的被窝里写作业。
由于作业过于多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全国小学生通用的方法——抄作业,对就是抄作业。
一分钟,二分钟后脑子里浮现出因为抄作业而被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千疮百孔、体无完肤、伤痕累累、头破血流的情景……天空一声巨响便更加深了我的恐惧。
但是仔细想想因为抄作业(前提老师不知情)全对而被全班当众表扬的美滋滋的感觉……这时,我平静了下来,又想了想得出的结论是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便不慌不忙的抄起了作业……未知天数后,在一节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语文课……由于作业全对老师表扬了我……这是本人平生第一次尝试抄作业,得出的结论为:只有抱着一死的心态来抄作业,才能收获老师的表扬!科学公开课“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观后感(精选篇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有科学的影子。
就连科学课上的课程也与我们事事相关。
先来随我看看: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尼龙塔扣,即威钩,就是一位工程师在散步后,发现并观察沾在自己和狗身上的鬼针草后,长时间研究发明的。
咱们在科学课上学过的磁铁异性相吸,你还记得吗?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用处,但武汉吴家山的一位大姐姐,六年级的时候,因为湿手拿香皂很不方便,就利用这个原理,反复试验,设计了利于携拿的防滑香皂,还因此获得了国家专利呢。
对于学习科学,有同学心存抱怨,觉得并不实用,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可是看了这个姐姐的故事,我发现,科学的妙用并不禁锢在某一地方,它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到达很多地方,哪怕只是做果冻,你也可以想想自制果冻用的琼脂是用动物做的,还是植物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化学学科诞生的背景 (一)国际历史背景: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西方,现代化学脱胎于多个源流,其中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元素说”、阿拉伯人的化学和炼金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化学等。
1661年,波义耳(R.Boyle)在牛津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ScepticalChymists),该书提出了10个问题,对17世纪60年代之前相关化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质疑与批判。
“化学史家曾经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正是这部着作使古老的‘黑术’(古埃及‘化学’概念的直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2]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voisier)引领了化学革命,他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阐明了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创建了一套用以描述其理论体系的化学术语(词汇),使其化学理论和语言成为了化学的核心内容。
[3]此后,随着原子论和分子论的提出,物质转化及物质组成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一系列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本原理得到了阐明和确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
至此,化学的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已经清晰明确,化学基本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在化学学科知识增长、化学学科纲领确立的同时,从拉瓦锡领导的化学革命到19世纪中期,化学学科的建制化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当时被称为“三巨头”(TheBigThree)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西方现代化学实现了职业化和建制化,建立了全国性的化学学会、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学开始进入教育和科研体系。
[4]18世纪既是化学学科发生重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化学工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三项重大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1749年,约翰?罗巴克(J.Roebuck)在普雷斯顿潘实现硫酸的商业化生产;1798年,英国工业化学家台耐特(C.Tennant)对氯气漂白技术的重大改进;1789年,法国吕布兰(N.Leblanc)对纯碱生产工艺的重大改进。
[5]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19世纪的西方,在“现代化学学科纲领的确立”、“化学学科的建制化”、“化学工业的形成与发展”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并非简单的巧合,三者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化学学科知识的发展为化学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而化学学科建制化则为这种智力支持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化学工业的发展能够为化学知识的增长、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与经济支持。
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诞生,使得化学进入了西方现代学校,成为学校教育学科群中的重要一员。
(二)国内历史背景:“西学东渐”时期化学的传入正当西方化学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等引发了西学东渐的过程。
相应的,化学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程。
1.化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化学”一词的出现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美等资本主义列强就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侵略。
一方面,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带来了部分科技知识,其中有许多关于采矿炼金、制造医疗药物等涉及化学工艺的内容。
如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旺(JeanAdamSchallvonbell)与我国学者将德国矿物学名着《论金属》翻译成《坤舆格致》,其中就涉及化学知识,但由于当时社会动乱,该书译稿未及发行,现下落不明。
[6]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开进中国的商船和炮艇已经用到了许多化学物品,例如用于灭火器的硫酸、用于焊接的盐酸、鉴别金属用的硝酸以及氢氧吹管等。
[7]这样,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科学开始了最初的碰撞,二者在碰撞中“化合”,生成着中国化学学科的最初源头。
“化学”直接来源于英文chemistry一词的意译。
Chemistry源于希腊文Khemia,后者是埃及一个古国的名字,指该国的土地为黑色,因而该词含有“埃及学”或“神秘学”的意思,而后逐渐演化成Chemistry。
而在之前的汉语中,并没有“化学”一词,只是在唐末五代时期有一本道教着作《化书》。
据郭宝章等人考证,我国最早出现“化学”一词,是在1856年。
[8]是年,英国人韦廉臣(AlexanderWilliamson)出版《格物探源》一书,该书卷三论“元质”(元素)时写道:“轻二养一成为水,霼一绿一成为盐(NaCl),铗一淡一养三成为火硝(KNO3)。
读化学一书,可悉其事”。
同年,英国人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在其执笔的《六合丛刊》发刊号《小引》中写道:“比来西人之学此者,精益求精,超前轶古,启明哲未言之奥,辟造化未泄之精。
请略举其纲:一为化学、言物各有质,自有变化,精诚之上,条分缕析,知有六十四元,此物未成之质也”。
此后,该词迅速流传开来,因为“化”在汉语中有“变化”、“造化”的意思,用“化学”来翻译Chemistry,“既典雅又切当”。
还需要提及的是,与我国早期科学名词时有来自日本不同,“化学”一词是先在我国出现,而后传去了日本。
2.化学书籍的翻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猎取了很多特权。
同时,国人与西方人的交流也“被频繁”起来,从西“重要的是书刊和教育,只有这方人那里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丰富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样才能起显着作用和达到系统化的目的。
”[9]1855年由英国人合信(BenjaminHopson)所着的《博物新编》是第一本介绍近代科学的中文常识性书籍,分三集分别讲述了气象学、物理和化学,天文,动物学。
化学部分讨论了空气的组成、氧、氢、氮、硫酸等的性质和制法。
1867年,江南制造局在徐寿的倡议下,开始翻译科学技术书籍。
1871年底,徐寿和傅兰雅翻译的《化学鉴原》出版,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的化学译着,译自美国韦尔斯(DavidA.Wells)所着的《韦尔斯化学原理和应用》一书的无机化学部分。
1875年,两人又翻译出版了《化学鉴原续编》,该书译自英国国王学院化学教授蒲陆山(CharlesL.Bloxam)所着《化学》一书的有机化学部分。
这一时期化学译着数量不少,详见表1。
上述一系列化学译着的出版,改变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化学知识引进与传播落后的状况。
至19世纪末,由于徐寿等人在化学译着方面的努力,使化学知识的引进甚至走在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前面。
“洋务运动”时期我国的化学教育化学译着的相继出版促进了化学知识的传播,但若使化学学科在中国建立,就必须发展化学教育,培养化学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全面被西方压迫,形势岌岌可危。
朝廷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主张。
这一努力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史称“洋务运动”。
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学教育也在此期间产生。
(一)京师同文馆 1862年,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创办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也是最早开办化学教育的官办学校。
1866年,恭亲王奕为在同文馆开办科学教育而委托休假回国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欧洲物色数学、天文、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科学教师。
不过直到1871年,赫德聘请的化学教习法国人毕利干才来到北京。
不久,同文馆开设了化学课程。
毕利干在法国接受过专门的化学训练,作为专职的化学教习,他的化学水平非以往传教人员能比,在同文馆担任教习20余年,为开创中国的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继毕利干之后,担任化学教习的是德国人施德明(CarlStublman)。
此外,同文馆初期的两名优秀毕业生承霖和王钟祥,曾担任化学副教习。
[11]同文馆在开设化学课初期,程度很浅。
如1872年的岁考(年终考试)化学试题共6道:(1)用汉字写氯酸钾的化学式;(2)次硝镪酸,其代字(化学式)若何;(3)天气助火,何故;(4)水系何物相合之质;(5)做轻磺气(硫化氢),其法若何;(6)磺镪水其性质何如?以何法能多炼磺镪水?这些试题均属于最基础的简单化学知识。
1876年,同文馆订立了八年制课程,化学在第七年开设,此外,第八年课程还规定:天文、化学、测地诸学科,欲精其艺必须专门努力专研,或一年或数年不可限定。
[12]1879年,同文馆设立化学的专修班(汉文化学),招收了13名学生。
客观来说,同文馆并没有培养多少专门的化学人才,但在中国化学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京师同文馆的化学教育是我国近代官办化学教育之始;其次,同文馆的化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清末化学教育的开展;第三,同文馆翻译了一定数量的化学着作,在化学知识的引进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格致书院 1874年,徐寿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W.H.Medhurst)的倡议下建立了以宣传科技为宗旨的格致书院。
格致书院与旧书院有本质区别,它只传授科技知识,不讲儒家经典,是我国第一所专门进行科技教育的新书院,对我国近代科技教育、化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是我国近代理工学院的雏形。
[13]由于主办人徐寿擅长化学、重视化学,所以格致书院成为我国传播化学知识、实施化学教育的最早基地。
在格致书院先后颁布的《格致书院章程六条》(徐寿,1874)以及《格致书院会讲西学课程》(傅兰雅,1895)等文件中,详细阐明了实施科技教育和化学教育的一套新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并已涉及了实验课和仪器设备。
[14]除上述两个影响较大的教育机构外,基督教新教在清末开办的教会学校很早就开始从事科学教育。
较早开设化学的教会学校有山东登州文会馆。
至1890年,主要的教会学校如上海圣约翰书院、苏州博文书院、杭州育英书院、南京汇文书院等教会学校均开设了化学课。
自强运动期间,清政府也开始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些留学人员在国外接受了较好的化学教育,但专修化学的人极少。
事实上,直到19世纪末,中国还没有形成培养科技人才的必要机制。
[15]一方面,当政者始终把教育改革当作不亟之务;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传统的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这导致很多教育改革措施流于空文。
我国现代化学教育体系的确立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是科学建制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16]在中国,若要将从西方移植的化学学科建制化,那么化学教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就成为首要环节。
只有将化学纳入教育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才能使化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看,仅仅依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化学教育建制化的,中国化学教育的建制化必须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道路,既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建立各种相关的体制,又要依靠各种民间组织和学术力量促进化学学术研究和化学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新学制的颁布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初创 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改革是从废除科举制度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