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二讲二元结构和农业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优质课件
第三,就生态而言,城市生态极限轻易遭到被突破,生态学 研究表白,城市污染过于集中旳时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旳 承受能力,最终会造成无法修复旳永久性破坏
第四,就文化而言,城市化会使乡村旳教育长久滞后,乡村 旳劳动者素质与城市需求之间旳沟壑无法弥补。
二元构造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构造旳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旳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旳经济部门构成,即老式 部门和当代部门。
因为老式部门与当代部门旳增长呈现出明显 旳反差性,即老式部门增长速度滞缓,当代 部门则迅速扩张,成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旳差距在二元构造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旳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共享中发展。农民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旳 建设者,是社会不断进步旳助推力量,应该和其他主体一样 取得经济发展和带来旳收益。与此同步,作为社会旳一份子, 应该能够分享经济利益以及有经济发展带来旳社会福利和社 会保障,这是其生存发展旳最起码旳权利之一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转移型策略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合计 677.73
4375.6
5346.3 5746.9 5914.8 6122.7 6695.9
7212.3
农村 农户
478.4
非农户 199.3
202 2367.7 3.9
2544.0 2691.2 2681.5 2779.6
2802.3 3055.7 3233.3 3343.1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包容性增长旳内在要求
第一,在参加中发展。包容性增长旳关键是发展权旳公平与 平等,让社会组员拥有更公平、均等旳发展机会,即公平参 加问题。机会平等是当代市场经济意义上公平正义旳一项主 要理念和准则。只有当“农民”或“农民工”在社会政治活 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建设等领域都具有参加旳资 格与权利旳时候,他们才干获取相应旳社会资源和实现其本 身利益
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课件
03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 善
随着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 重视和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 步完善,包括新农合、新农保等制度 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 要途径。
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 的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 入来源。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 程度,增强农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 力。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农村地区开展 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推广先进的农业 技术和经营理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这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 差异。
政策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使得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
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如农业税减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也进一步加剧了二元 经济结构的形成。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 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在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处于劣势。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缺乏科技支撑, 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许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 业支撑,导致农村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在发展水 平、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整个经 济系统的分割和独立。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
第三,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 除。托达罗指出,在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工资水平远 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和工会垄 断这些外在力量决定。这些有政治因素决定的工资水平 远远高于农业平均收入。这样高的收入差异无疑是吸引 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因此,托达罗认 为,要降低城市失业率,就必须消除政府规定的最低工 资法,限制工会的权力等,使城市工资水平下降,从而 减少城乡实际收入差异。
在第二个阶段中,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农业劳 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或用拉尼斯和费景汉的话说,小于 不变制度工资。当这部分劳动生产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 时,农业总产出就会下降。此时,农产品和粮食短缺就发 生了。粮食短缺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也必然 相应提高。所以,第二阶段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上 升的,如图6中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
二、工业部门的工资与生存水平的关系
(1)如何决定生存水平:生存水平由两个部门的产品构成,不仅包括 粮食蔬菜,而且包括衣服和家庭用具。生存水平固定意味着实际工资 不变。但实际工资也可能由于以下原因提高: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一、几个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在经济发展初期,农村劳动 力严重过剩,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工资。城市工业化部门 可以按照由最低生活水平决定的固定工资获得廉价劳动力; 在经济发展后期,剩余劳动力枯竭,只有工资上升才会从 农业中把更多劳动力吸引出来。
W
SL W1
W0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一,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 严重失业问题的。托达罗认为,资本积累的增加必然伴随 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必然低于 工业产出的增长,因为在托达罗模型中,工作创造率等于 工业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因此,随着工 业部门的扩张,劳动就业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二元结构名词解释
二元结构是指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两个主要部门组成,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城市经济部门。
在二元结构中,农村经济部门通常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低,而城市经济部门则以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生产效率高,劳动力需求大,收入水平高。
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产业部门的传统与现代并存,
还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许 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尤其是首都,拥有现代化的 交通、通讯设施和建筑物,从外观上看,与发达国 家几乎无甚区别,但在偏远的农村,人们还生活在 贫困落后状态中,缺乏水、电、交通等基本的现代 生活设施。一部分城市居民受过良好的教育,巳具 备相当高的知识水平和崭新的思想观念,但在广大 农村,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还很低,观念 还很陈旧。 产业部门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核心 内容,是其他方面的二元结构的基础。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生产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企业。 家庭和企业的生产目标不一样。企业的目标是最大 化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增雇或解雇工人, 而家庭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所有家庭成员的生存。因 为有这个差异,相对于现代企业,传统农业部门中 就存在过剩的劳动力。 特别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 动力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就在于土 地的有限性。而工业部门不受土地有限性的限制, 如果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把过剩的劳动力 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就能够增加总产出。
3.1 二元经济结构
一、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
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的工业 部门。从地域上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发 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并存,就是二元结构。
传统部门是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
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
入水平,农业劳动者如果不受干涉自然会有向城市 流动的倾向,因而工业部门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的源源供给。
现代工业部门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现
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二元结构
p0 c t hoo rj te nlg e c y
《 论坛i 技术
勺 口 l q 目口 J 日gE
摘 要 : 城市暗涵隧洞施工技术适用于城区地面建筑物、 管线密集、 高速路纵横地区的地下工程施工中, 它所具有的优势而被地铁、
市政 和水利建设部门广泛采用 。列举的实例“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 程( 北京段 ) 四环 暗涵工程”, 西 将此技术 应
用 于大流量有压输水暗涵 , 进一步拓展了适用 于城市输水 、 供水工程的工程技术手段 。
关 键 词 : 暗涵 ; 城市 隧洞施工 ; 施工原则; 作业程序 ; 南水北调 中 图分 类 号 : V 5 T 54 文献 标 识 码 : B
Ex mpl f Ur n a e o ba Cul e ta v r nd Tun lCo sr to c no o y ne n tuc i n Te h l g
s d ,a d t e t c n lg l b p l d i e w tr c n e a c c l et wi r su e a d l g o t y n h e h oo wi e a p i n t ae o v y e u v r u y l e h n t p esr h n a e f w,a d e p n t r l n xad i s
— —
Wa rS p l Pe c f ot gnyo igh et ni m d l l e t u py rj t o cni ec nJ si c o ide i e e r n n S i n n
o o h.o.o t ae v ri n fS ut . . rh W tr Di eso t n ZHONG a . i Zh o we
发展经济学
二元结构下的中国经济导论二元经济结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绕不开的关口。
同样,中国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前,小农经济占据社会生产的主体,虽有洋务运动及民国的“实业”,其对经济结构的作用也似九牛一毛。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国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此情况下,二元经济结构不尽没被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民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农业的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
而在这一时期,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尤其以乡镇企业为代表,有的企业对集体的贡献甚至与农业并驾齐驱。
然而,这种良好形式并未持续太久,因为农村体制改革的激励作用散尽、乡镇企业又陷入规模效益递减及难以发挥集聚效应的泥潭和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加重乡镇企业税负等种种原因,中国二元经济改善的驱动力减弱,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进程出现了反复。
可喜的是,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模式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保证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现状二元经济结构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但因为各国国情的不同,往往又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但就中国来说,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
这主要表现在“四个一部分”:(1)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2)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3)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4)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
其特色表现为:(1) 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 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3) 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
(4) 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
(5)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问题虽然发展中国家大都会面临二元经济结构的难题,但各国又有各国不同的问题。
第九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经济学-马春文、张东辉编著 ).
三、走出二元经济
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 业化社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 由之路。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二元经济 是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然而,当经济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的分离、对立 及差异过分悬殊,又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从二元经济中走出,向工业 化社会转变是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需 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1) 就业 (2) 分享物质设施 (3) 现代部门的发展促进传统部门的 观念和制度的现代化 (4) 两个部门之间的贸易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提出后,在经济 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本人因此在1979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刘易斯模 型在获得奖励和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了一 些批评。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2. 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资本主义部门是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 中使用可再生产的(reproducible)资本, 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 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 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 利润。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5. 刘易斯模型的其他两种形态
刘易斯模型的第三种形态假定:(1)经 济是开放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 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贸易往来。这 样,资本主义部门可以通过从外部世界进 口来免受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停滞之累。但 因此产生过多的进口会使增长放慢速度, 或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二 元经济的论文,此后又发表文章对“无限的 劳动力”做了进一步阐释。1979年他又发表 了“再论二元经济”,讨论了现代部门对传统 部门的影响等问题。 刘易斯指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通过 四种方式或途径使传统部门受益,而每一种 方式也可能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PPT 40张)
多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
首先转移的是零值劳
农业产出
动力L2L3。
尽管农业劳动力由L3
C
A
E
B
减为L2,但农业总产出 不变。
L2L3劳动力外流,剩
O
劳动力
D
余产品AE形成其粮食供 给。
L1
L2
L3
简化的费拉模型
(2)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
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L2L1转移, 农业总产出变化。
边际产出 N4 N3 N2 N1 W A O
S S’
工资差异使传统农业
过剩劳动力向现代部门 流动,形成完全弹性的 劳动供给。
WN1Q1代表最初的剩
余,用于再生产。
边际产出线由N1Q1右
移至N2Q2,劳动雇佣由 L1增加到L2。
只要农业部门有剩余
Q 1 Q2 Q3
Q4
劳动,这个过程就能会 继续下去。
农业产出
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再取
决于不变制度工资,而是 由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决 定,意味着农业的商业化。
农业商业化点:L1。
C
A
B
劳动力
D
过了L1,二元结构消失, 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 O
L1
L2
L3
简化的费拉模型
结论:如果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在工业化第二 阶段,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产量减少, 粮食升价,农业工资提高。工业必须提供更高 的工资才能吸引农业劳动力。工业的扩张受阻。 但如果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则虽然农业劳动力 减少,但产量不会下降。可见,农业生产率提 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必要条件。
D、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一.“二元经济”的提出与发展“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
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
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
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
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1)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2)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
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
因此,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
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劳动力。
此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值,他们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部门的萎缩,从而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剩余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使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工业部门工资开始上涨。
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与人均可耕地面积: 其中,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的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属于小规模农业
✓ 农业的人均生产:与其它行业相比---与农业人均GDP的国际比较
2020/9/17
5
➢ 劳动力剩余的产生:
✓ 生产函数 OP’ 表明--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
✓ 原因:受土地要素数量(刚性--有限)限制 ✓ ON’总成本线,表示向劳动力支付的总工资
➢ 结果:随着劳动力由A向I的转移,工业部门规模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减 少,生产效率提升
➢ 这种转移发展路径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农业制度工资上涨逼近工业
部门工资水平时停止—二元结构消除
2020/9/17
8
I部门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K1,K2,K3), 吸纳农业移民(L1,L2,L3)
2020/9/17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二元结构和农业发展
2020/9/17
内容:解析贫穷—富裕的一般过程
二元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元结构的含义:刘易斯模型 ✓经济发展与二元结构的消除:拉尼斯-费景汉
模型
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的农业发展论
2020/9/17
1
二元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含义:在生产手段与生产组织上
二元转向一元
2020/9/17
11
关于刘易斯模型:
1. 两部门-二元的经济产业结构是大多数 发 展中国家普遍现象,同时开创了一元转化 的思路
2. 分析对象限定于剩余劳动力。对于资本、 土地和劳动要素假设为:资本和土地分别 对A和I部门的贡献为零且不流动时,认为 (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利用是结构转变的 动力
7
针对二元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刘易斯模型1
威廉·阿瑟·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曼彻斯特学报》,1954.5
➢ 二元向一元结构转变以劳动力从 A 向 I 的移动为核心:
A:存在近似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I产业需求)二元 结构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劳动力移动
I:城市工业部门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K1 K2 K3),吸纳农业移民(L1,L2,L3)
G
G’
M’
N’
P’
M0’
o
2020/9/17
M0
M
N
P
6
针对二元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刘易斯模型1
威廉·阿瑟·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曼彻斯特学报》,1954.5
➢ 二元向一元结构转变以劳动力从 A 向 I 的移动为核心: A:存在近似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I产业的初始需求) 二元结构间的收入差距(取得的预期)促使劳动力移动
I: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的产业。技术较
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现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 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2020/9/17
2
二元结构:研究起点
1.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产业发展 及结构升级。 针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对象使用
2020/9/17
10
针对二元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刘易斯模型2
直至: ➢ 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到达H点时,农业生产要素缺乏农
业报酬提升,工业部门必须提高工资S-S’,才能扩大生产 H点--“刘易斯拐点”
此时:工业部门扩大再生产规模的途径只有通过帮助农业提升 生产手段和技术、组织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
2020/9/17
14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Gustav Ranis and John C.H.Fei ,1961,“A Theory of Economic
➢ 要素特性:资本、劳动可积累性—物质资本扩 大—总规模总产出扩大
➢ 增长特性:技术进步—组织形式进步—规模经 济—可实现持续增长
2020/9/17
4
二元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
➢关于现状的考虑:
通过参考各年度统计年鉴等进行比较:
✓ GDP总值中工农业产值的份额变化 1978:27.1/44.1、1990:26.9/36.7、 1999:14.8/40.3、2005:12.6拉尼斯- 费景汉模型
拉尼斯- 费模型建立在刘易斯模型二元结构的分析 方法上,直接以刘易斯模型为出发点
指出刘易斯没有清楚地说明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中 的地位。为弥补这一缺陷,他们在刘易斯模型的基 础上,明确引入了农业产量剩余的概念
提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增加是直接决 定经济能否顺利发展—持续移动和生产扩大的内生 变量
I:(城市工业)部门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K1 K2 K3), 吸纳农业移民(L1,L2。L3)
➢ 结果:随着劳动力由A向I的转移,工业部门规模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减 少,生产效率提升
➢ 这种转移发展路径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农业制度工资上涨逼近工业
部门工资水平时停止—二元结构消除
2020/9/17
2020/9/17
12
3. 不考虑农业增长、技术进步、外部作用、以 及城市就业规模的影响,假设在进入拐点之 前A部门的收益不变。资本积累只发生在I部 门,这种积累是扩大再生产与吸引劳动力的 原因。而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 份额的变化而突然中止。
4. 假定工业完全就业,而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存 在于农业部门,城镇工业和城市也可能存在 剩余劳动力。
A:“农业(农村)--食物、劳动力、原料
I:工业(城市)”--资本、技术、商品
2020/9/17
3
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特征
传统部门(A)的投入:土地、劳动
➢ 要素特性:土地数量刚性--劳动投入—边际收益 递减
➢ 增长特性:经验积累等—技术停滞—不足以改变 边际递减
现代部门 (I)的投入:资本、劳动
共存的结构
“传统&落后”方式的产业A
“现代&先进”方式的产业 I “方式”的定义根据生产性质而非生产内容。
A:“维持生计”的产业。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工资极低,仅维持最低生存水平。 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9
工业部门规模扩大的机制
1.横轴:劳动力数量,纵轴:工资-边际产出
2.Dn时刻资本存量Kn(n=1,2,3….),在n时刻 资本固定—劳动力扩大—边际产出递减
3. 劳动数量L1时的成本为OIFL1
4. 利润=总产出- OIFL1,用于扩大再生产,MPLn曲线 外推扩大,劳动需求扩大—吸收剩余劳动力至刘 易斯拐点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