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0(理论45+实验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矿物、岩石、构造、地层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探寻矿产、水、土地、太空等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去处理地质灾害、地方病、重金属污染等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
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this course uses geolog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rock, tectonic, stratum and so on, to search for the human survival must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 water, land, space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eological disaster, endemic disease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is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aly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is course can not only bui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eology basic theory, but also can train the students ' basic geological field work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th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地质学基础》(三)实验教学大纲(地球物理)

《地质学基础》(三)实验教学大纲(地球物理)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
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该实验主要利用矿物、岩石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和鉴定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该实验在注重理论运用的同时,着力于实践能力的训练。
通过实验讲解、工具使用、鉴定实践、实验总结等过程,强化学生矿物和岩石的实践鉴定能力。
该实验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Foundation experimental of ge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geography major, the main use of mineral and rock,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rock forming minerals,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rocks. The experiment pays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and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 explanation, the tool use, the appraisal practice, the experiment summary and so on the process, strengthens the student mineral and the rock practice appraisal ability.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basic geology theory of the experiment can not only construct the students, and to train the students' basic skills of students in geological field work, further study and work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olid earth scien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地质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地球科学学院02.实践环节名称:地质认识实习03.实践环节代码:61407004.实践环节学时:3周05.实践环节学分:3学分06.实践环节性质:必修07.实践环节开设学期:第2学期08.实践环节面向专业:地质学、地质学(基地班)、地理科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土地资源管理09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10.后续课程: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相学、矿床学、矿产勘查学等11.开课单位:地球科学学院12.实践环节教学目的与任务一年级地球科学认识实习的主题是“地球科学与社会”,它是让学生对地球科学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目的及其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让学生以大地质的观点,充分认识地质与农业、矿产、能源、灾害、旅游等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的关系;(2)初步了解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如岩石的野外观察描述、构造现象的观察分析、罗盘与地形图的使用等),初步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质现象;(3)培养学生撰写报告、交流发言、发现和分析地质问题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固体方向9.2 ;油气方向6.1)(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沟通写作能力,•(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固体方向9.1)13.教学基本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站在宏观地质的角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初步认识地球科学的理论与实质,了解地球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一些典型地质现象,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巩固专业思想,促进地球科学的社会化,为人类建设美丽富饶的地球家园而服务。
教学基本内容:实习将扩大地质实习的范畴,将地质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尽可能扩大地质实习的领域。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技能训练1)能较熟练地使用罗盘和地形图。
2)初步学习使用航空照片,了解地形地物。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基础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地理科学学院二〇一五年一月《〈基础地质学〉实习》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基础地质学》实习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实习基础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基础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学院自编)学时学分:总学时 24 总学分 2 实验学时 24 实验学分 2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一~二学期先修课程基础地质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三个层次:室内基础实习、室内综合性实习和野外综合实习。
前两个层次实习,给出实习的任务,结合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并在教师举例讲解之后,由学生自行观察,描述所观察的内容并写出实验报告。
第三个层次,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并在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之上,结合野外所观察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等,由学生自拟题目,独立完成野外实习报告。
实验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矿物及岩石标本和地质图件进行实验,第二种方式是采用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学会分析和阅读地质图并分析地质现象的方法、能力。
经过多层次,多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基础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观察认识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并能正确分析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对化石也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资料,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仪器设备测试的原理,熟练地阅读各种地质图件的能力。
4.能独立撰写实习报告和野外地质调查报告,并对常见的地质问题有较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5.课前做好预习,尤其是野外实习,了解当次当天所实习的内容,以避免盲目性。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基础地质学》实习是为《基础地质学》课程同时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实习基础课,作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
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
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3)观察雨花台砾石层特征,了解雨花石的成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4)进一步熟悉罗盘的使用方法。
5)参观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以及某些地质作用的模拟模型;
6)归纳和总结实习内容,进一步介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
四、教学实践地点
第1天地点:燕子矶-幕府山
实习路线:燕子矶-头台洞-三台洞-上元门
第2天地点:栖霞山
实习路线:栖霞山明镜湖-桃花扇亭-三茅宫-千佛岩-栖霞寺
第3天地点:南京地质博物馆、石头城
实习路线:南京地质博物馆—石头城
第4天地点:紫金山
实习路线:板仓村-头陀岭-音乐台-太平门
第5天地点:汤山-湖山
实习路线:孟庄-士官学校-湖山村-汤龙公路-汤山头村
第6天地点:江宁方山
实习路线:江宁方山西侧(天秣路)-江宁方山东侧(弘景大道)—定林寺公园门口-火山公园第7天地点:六合
实习路线:六合桂子山石柱林-桂子山山脚下-砾石层剖面-雨花石采石场—冶山铁矿
五、教学组织
学生人数一般在60-65人。
租两辆客车负责运送学生。
由于实习地点较远,因此学生自带干粮作为午餐。
任课教师负责教学内容,一名教辅老师负责安全、纪律以及后勤工作。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考试或撰写实习报告
1)考试:开卷
2)实习报告
要求在3000字以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绪言,包括时间、地点、交通等;
(2)矿物,对野外和地质博物馆见到的矿物(5种以上)进行描述;
(3)动物、植物化石;
(4)岩石,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叙述;
(5)地层,包括地层形成的地质时代和岩石性质;
(6)构造,包括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7)南京地区地壳演化历史的总结;
(8)实习体会或感想,以及对进一步充实实习内容或完善教学方法的建议。
大纲修订人:XXX
大纲审定人:XXX
修订日期:201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