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民族部落第三次方案汇报 佤族汇报
临沧——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精心整理佤族,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黑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以黑色为基调的服饰。
佤族,一个积淀着厚重文化的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性格豁达,能歌善舞。
????? 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这里聚集了全国61%的佤木鼓文化与“西岗里”文化一脉相承。
关于木鼓的发明,主要流行两种说法,其一,远古时,一个名叫安木拐的女始祖。
当时在她居住的洞口倒下了一棵空心的千年古树。
白天,她敲响古树,聚众上山打猎采集;夜间她敲响古树,领着大家围着火塘唱歌跳舞。
敲响木鼓还可以抵御猛兽的袭击。
这样空心古树就是佤族最早的木鼓。
其二,传说距今六十代人(约750年),一个名叫牙懂的妇女,让她丈夫达业模仿她的生殖器制作木鼓,这样,就做成了最早的人工木鼓。
以上两种民间传说都把木鼓的发明记在了妇女的帐上,说明木鼓应当是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产物;换一句话说,木鼓是佤族女性生殖退下。
这时,早已在一旁等候的剽牛手,手持锋利的标抢向牛走去,瞄准牛左肩胛后部猛然刺入。
标抢插在牛身上,血流如注。
若刺中要害,牛不多时便会倒下。
倘若不倒,另一位剽牛手再剽第二抢。
牛倒下时,围观的群众欢呼雷动。
接着便是剥皮分肉,将牛肉割成小条,小块,分别用竹篾串起,散发到全寨各家各户,每户一串。
????? 神奇的崖画????? 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1000—1700米海拔的悬崖峭壁上,共发现16个古崖画点。
有关人士认为,这里的崖画是云南史前保存崖画最完整的地区。
??沧源崖画最早发现于1965年,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汪宁先密集、题材新颖、连贯意义的画面较多,展示了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的丰富内容,从而奠定了沧源崖画在世界崖画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 佤山艺术团?? 朵朵花绽放佤族自古能歌善舞。
这一民族特征世代传承,成为当今佤族文化艺术的深深沃土。
在这块沃土的滋养下,佤山艺术之花朵朵绽放,如今,在佤山沧源,一个县就有佤山歌舞团、西岗里佤族部落民间艺术团、黑旋风艺术团三个文艺团体。
佤族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品牌效应下边境传统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创新融合模式研究--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云南佤族翁丁村为例
传统民族村寨盲目进行文旅开发的现象具有借鉴与示范作用。
关 键 词 翁丁村 ;文旅融合 ;品牌效应 ;三级五维一体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5-0127-03
的带领下 ,全寨人一起祭木桩 ,用绳子将木桩拉回 到寨中央的广场上跳舞庆祝 ,是佤族最原始的宗教 仪式。该活动虽深受游客喜爱 ,但在实地调研后得 知 :仪式早已偏离原始样貌 ,村民只是机械表演。
2)佤族非遗织锦等传统手工艺。翁丁村佤族 妇女农闲时会在村子里搭起织布台 ,缝制佤族特色 筒帕、服饰 ,以及绣成有“佤山”“翁丁”等字样 的精致布包等 ,并在老寨家中售卖。这些特色手工 艺旅游购物满足了游客们的消费需求。
1)“文化传承 + 主题开发”。翁丁村的“魂” 在于其佤族文化的原真性。未来可以在翁丁村举办 更多佤族文化主题活动 ,例如“佤族文化周”“省 旅游大会”等。同时加深与旅游开发企业的合作 , 建立主题园区或乐园 ,宣传展示佤族“新火节”“播 种节”“新米节”等传统节日 ,以及一些佤族的非 遗建筑、服饰和美食等。
5 创新构建翁丁村文旅循环发展模式 本研究立足于翁丁村文旅融合现状 ,在结合驱
动力与利益关系分析 ,以及有针对性地研究全局综 合问题之后 ,创新性地提出了“品牌效应下‘三级 五维一体’翁丁文旅循环发展模式”,以期为翁丁 村文旅创意开发与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该模式由 五维一体(一级循环)出发 ,从而整体促进 4 个利 益主体协调合作(二级循环),最终达到“构建强势 品牌与价值提升”效果后的全方位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级循环)。 5.1 三级循环
翁丁村环境古朴自然 ,村寨靠山环水 ,有连片 的稻田 ,珍贵的神林与原生态古茶树。为构建翁丁 原始生活式场景 ,村中每家每户都以果树或鲜花装 点庭院 ,村民也会穿着佤族传统红黑民族服饰 ,展 示翁丁原始样貌 ,让游客尽情观光漫游。
佤族简介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古滇国文化活动方案
古滇国文化活动方案1. 活动简介古滇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国家之一,位于今天的云南省。
为了弘扬和传承古滇国的文化,促进人们对古滇国的认知与了解,我们计划举办一系列的古滇国文化活动。
2. 活动目标•增强公众对古滇国的文化认知和理解。
•促进古滇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扩大古滇国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3. 活动内容3.1 古滇国文化展览在活动期间,将在市内指定的展览馆举办古滇国文化展览。
展览内容包括古滇国的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展示。
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和多媒体等手段,向观众展示古滇国的丰富文化内涵。
3.2 古滇国文化讲座组织古滇国文化专家、学者和研究员进行讲座,推动学术界对古滇国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讲座内容包括古滇国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民俗、文学艺术等。
通过讲座,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古滇国的文化内涵。
3.3 古滇国文化体验活动安排古滇国文化体验活动,例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服饰试穿、古滇国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等。
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体验,让人们更加贴近和了解古滇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3.4 古滇国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地区的文化团队参与活动,展示各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与古滇国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
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
4. 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预计将在2022年5月至7月之间举办,持续3个月。
活动将在市内多个文化场馆和公共场所开展,各个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在宣传推广阶段确定并公布。
5. 活动宣传和推广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吸引更多参与者,我们将采取以下多种宣传推广方式: - 制作宣传海报和宣传册,分发到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 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
- 与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合作,进行活动宣传报道。
- 在市内相关景点设置宣传牌和展示版,吸引游客的关注。
6. 活动评估与总结活动结束后,将进行活动的评估与总结,包括活动的组织实施、参与人数、参与者反馈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佤族概况历史:佤族⾃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
清代有“嘎刺”、“哈⽡”、“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上的⼈”。
⼈⼝:佤族现有⼈⼝约35.2万⼈。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经济:佤族⼈主要从事农业⽣产。
佤族风俗图腾:礼仪: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以酒当先,认为⽆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是敬酒主⼈⾸先⾃饮⼀⼝,以打消客⼈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饮。
敬给客⼈的酒,客⼈⼀定要喝,⽽且要尽⼒喝⼲,以表⽰⼼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不敬;另⼀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右⼿把酒递给客⼈,客⼈⽤右⼿接过后先倒在地上⼀点或右⼿把酒弹在地上⼀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和客⼈⼀起喝⼲。
佤族民间有不知⼼,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出门,客⼈离去,主⼈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或客⼈敬酒,届时主⼈⽤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然后送到客⼈或远离的亲⼈嘴边,客⼈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下马;忌别⼈摸头和⽿朵;忌送⼈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房;忌讳送给少⼥装饰品;忌讳客⼈在家⾥坐妇⼥坐的⿎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杆,说明家⾥有病⼈,忌外⼈进⼊。
婚俗:佤族恋爱、婚姻⽐较⾃由,青年男⼥⼀般⼗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
吃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家,等候⼩伙⼦们到来。
⼩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门。
串姑娘时,男⼥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伙⼦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托⼈或亲⾃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
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求婚。
然后⼩伙⼦请媒⼈作伴,带上两包茶叶,两桶酒到⼥家向⼥⽅⽗母正式提亲。
⼥⽅⽗母同意后,⼩伙⼦还得带上同样的礼物再到⼥家去“和翁”,即把婚事进⼀步定下来。
“和翁”的当晚,⼩伙⼦提⼀挂⾁到姑娘家,请全寨⼈都来吃⼀点。
佤族调研报告
佤族调研报告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泰国等地。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性。
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旨在了解佤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
一、社会结构:佤族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三姓、十大族和百余个家族。
家族是佤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成员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紧密的联系。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长幼、男女等级制度,尊重族长和长者的权威。
二、宗教信仰:佤族信仰以“图”(屋)为核心,他们认为图是神明的居所,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佤族还信仰自然神、家神、土地神等,认为他们能保护家庭和社区的安全和祥。
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巫师信仰,巫师被认为能够与神灵沟通,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三、生活习俗:佤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每年的农历四月是佤族的传统新年,届时会进行丰收祭祀和欢欢喜喜的庆典。
佤族婚礼庆典也是一大特色,新婚夫妇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整个过程充满喜庆和祝福。
四、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佤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传统习俗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让佤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
然而,佤族人民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融入发展路径,通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文化旅游的发展等途径,努力保护和传承佤族的独特文化。
总之,佤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佤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风俗习惯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境内。
那么属于佤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些什么呢?下⾯⼀起来看看吧。
佤族历史介绍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洞,“⾥”是出来,意即⼈类很早是从⽯洞⾥出来的。
传说从⽯洞⾥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洞位于阿佤⼭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多⾥地的附近的⼭上。
⾄今西盟等地的佤族⼈把⽯洞视为“圣地”。
⽽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是出来,意即⼈类从葫芦⾥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视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是佤族对⾃⼰本民族古⽳⽣活的回忆。
佤族礼仪介绍 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以酒当先,认为⽆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是敬酒主⼈⾸先⾃饮⼀⼝,以打消客⼈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饮。
敬给客⼈的酒,客⼈⼀定要喝,⽽且要尽⼒喝⼲,以表⽰⼼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不敬;另⼀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右⼿把酒递给客⼈,客⼈⽤右⼿接过后先倒在地上⼀点或右⼿把酒弹在地上⼀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和客⼈⼀起喝⼲。
佤族民间有不知⼼、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出门,客⼈离去,主⼈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或客⼈敬酒,届时主⼈⽤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然后送到客⼈或远离的亲⼈嘴边,客⼈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节庆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都伴有祭祀活动。
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特有的剽⽜。
如:播种节(佤历⽓艾⽉,公历三⽉)全寨⼈聚居在⼀起进⾏剽⽜,剽⽜仪式由捐⽜的主⼈主持。
届时由主⼈持铁剽刺进⽜的⼼脏使其致死,⽽后把⽜⾁均分到客户祭祖。
⽜⾻归主⼈,⽜头⾻被视为富有的标志。
美丽乡村-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德昂族)
•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Colorful Yunnan•The Cultural Tourism City of Ancient Dian 古滇民族部落第次方案汇报古滇民族部落第三次方案汇报2016--0606--30汇报日期:2016汇报日期:建筑意向篇德昂族传统村落研究总体布局优化调整建筑单体研究各业态的布局模式及平面研究1. 传统村落研究1传统村落研究1.1 基本构成要素研究12典型肌理片段研究1.2 典型肌理片段研究1.3 尺度研究1.1 基本构成要素研究11基本构成要素研究1. 传统德昂族村落位于森林的地势较高处,顺着山脊生长。
出冬瓜村勐丹村2. 村落位于较为平坦的缓坡上,周边由台阶式景观环绕。
出冬瓜村勐丹村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12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1. 德昂族传统村落沿山脊呈线性生长,周边绿地环绕。
出冬瓜村道路、建筑与环境肌理勐丹村道路、建筑与环境肌理出冬瓜村道路建筑与环境肌理勐丹村道路建筑与环境肌理2. 村寨由入口、节庆广场、街巷、院落、景观等部分组成。
村寨由入口、节庆广场、街巷、院落、景观等部分成。
节庆广场、奘房主要街道景观寨心民居单体入口寨门出冬瓜村卫星图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12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1. 围绕中心广场,建筑呈线性散点式布局调研的两个原始德昂族村落——出冬瓜村和勐丹村都是典型的线性布局,且以奘房及广场为布局的中心。
2主房与辅房的交错排列2. 主房与辅房的交错排列主体建筑平行于等高线,辅助用房平面或者垂直于主体建筑,丰富了街道界面和外部空间的使用。
勐丹村奘房3. 入口竹林与台阶式景观原始村落在入口处布有茂密的竹林景观台阶式茶山等景观随处可见原始村落在入口处布有茂密的竹林景观,台阶式茶山等景观随处可见。
4. 中心广场以奘房为核心,同时设有佛龛和祭祀柱村落的中心广场作为节庆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心设有奘房,在奘房周边设有活动使用的佛龛和祭祀柱。
佤族的历史及其宗教——以汉文史籍为中心
《 L 白孑 六贴 》 十六 、 卷 五十 八 , 亦载望 蛮妇人 食 奶酪, 望蛮 用木 弓短 箭 的 特 点 。《 L 贴 》 唐 白孑 六 为
白居 易 原 本 , 孑 传 续 撰 , 中所 述 望 蛮 文 化 习 宋 L 书 俗, 明显 是摘 录 自唐 樊 绰《 书 》 蛮 。
苴 子 。 望 外 喻 等 千 余 户 分 隶 城 傍 ,以 静 道
… …
有 东谢 蛮 、 南谢 蛮 、 西赵 蛮等 , 皆隋末唐 初 , 分据 滇
中地 者 。 ” ‘j [
一
”
。
[] 卯 居住 在永 昌的 望苴 子 约 有 一 万 人 的 规模 。唐 代
称 “ 蛮” “ 苴子 ” 是 当时 白蛮语 的音 译 。唐 望 为 望 ,
建 宁 以 东, 东爨乌蛮 , 爨 白蛮。 又其 东有 东谢 有 西 蛮、 南谢 蛮 , 东谢之 南有西赵 蛮 , 皆在 样舸 、 兴古之
唐樊 绰《 书》 载望 蛮 文化 特 征 , 蛮 所 为后来 的 汉文 史籍 多所 转 述 。《 唐 书 》 二 百 二 十二 下 新 卷
《 蛮》 : 南 载
语 支各 族 群 的 主 要 分 布 区 。唐 樊 绰《 书 》 三 蛮 卷 《 诏 》 南 诏 阁 逻 凤 “ 开 寻 传 , 通 骠 六 说 西 南 国” [( ¨ 尤 中《 。1H ] 中国西南 边 疆 变迁 史 》 为 寻传 认 “ 的是澜 沧江 以 西 、 洛 瓦 底 江 以东 的一 片地 指 伊
为一 髻 。 地 宜 沙 牛 , 长 四 尺 以 来, 人 嗜 奶 角 妇
酪 。7‘ ’ C 。 ] 。
昆州 , 故谓 昆池 。 东北有 井 邑城 隍 , 西 有 汉城 。 城
土俗 相 传 云 是 庄 蹯 故 城 。城之 东十 余 里 有谷 昌
佤族文化
第十八篇佤文化第一章资源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自然资源一、特殊区位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
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
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
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
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
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
”即热带、亚热带、温带。
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
美丽乡村-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古滇人)
3.1总体业态分区定位
1. 古滇人北依滇王宫,南临一线和岸景观,处于部落极佳的地理位置, 因此古滇人地块的商业、餐饮、客栈、精品酒店都走较为高端的路线。
2. 业态分布:中央主街(精品商业、文化为主、部分餐饮)——两翼片区(客栈、 餐饮为主,部分商业)——精品酒店
中央主街 两翼片区
精品酒店
3.设计优化调整
1.总体效果展示
中轴线-祭祀广场周边建筑
1.总体效果展示
中央主街
1.总体效果展示
中央主街节点
1.总体效果展示
东北翼内景
1.总体效果展示
精品酒店入口
1.总体效果展示
精品酒店内院
1.总体效果展示
2.总体布局调整
2.1地块调整对比 2.2 东北角入口强化 2.3 东南角调整 2.4 西北角调整
2.总体布局调整
1895.1
1894.6
1892.5
1891
1891
1. 西北角地势做出坡度,建筑相应调整 2. 打开西北角界面,地势平稳过渡 3. 建筑顺应地势跌落或错层
3.设计优化调整
建筑意向篇
3.1总体业态分区定位 3.2 核心区商业设计要点 3.3核心区商业设计方案 3.4 沿水岸空间优化及利用 3.5 两翼片区设计 3.6 精品酒店——“岛”的塑造
1.总体效果展示
北侧沿城市界面鸟瞰
1.总体效果展示
沿城市道路界面形象-主入口
1.总体效果展示
沿城市道路界面形象-东北角入口
1.总体效果展示
沿城市道路界面形象-东侧沿街面
1.总体效果展示
沿城市道路界面形象-西侧沿街面
1.总体效果展示
沿水岸界面形象——码头
1.总体效果展示
佤族文化主题活动方案策划
佤族文化主题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介绍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缅甸北部地区。
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为了弘扬和传承佤族文化,提升佤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举办一系列佤族文化主题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活动目标1.宣传佤族文化:通过举办活动,向公众全面介绍佤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服饰、音乐舞蹈、美食等方面的内涵,加深对佤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弘扬佤族传统艺术:重点展示佤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刺绣等传统艺术形式,增强对佤族传统艺术的认同和传承。
3.打造民族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活动邀请其他民族的代表参与,促进佤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提升佤族文化自信心:通过展示和认同佤族文化的活动,增强佤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
三、活动方案1.活动时间:通常在佤族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期间举办,如佤历新年、佤族传统婚礼等。
2.活动地点:选取佤族聚居地或者具有佤族文化特色的景点作为活动地点。
3.活动形式:综合运用展览、表演、体验、讲座、游园等形式进行。
4.活动内容:(1)佤族文化展览:设置佤族历史、地理、风俗、生活习惯、服饰、音乐舞蹈、美食等板块,展示佤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传统艺术表演:邀请佤族舞蹈团、音乐团、戏曲团等进行传统艺术表演,展示佤族传统艺术的魅力。
(3)手工艺体验:设置手工艺品展示区和工艺品制作区,让参与者亲自体验佤族刺绣、木雕、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
(4)民族服饰秀:组织佤族服装秀,让佤族人民展示自己的传统服饰,同时邀请其他民族的代表展示各自的传统服饰,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5)佤族美食展示:设置佤族传统美食展示区,让参与者品尝佤族美食,了解佤族饮食文化。
(6)主题讲座:邀请佤族文化专家、学者、艺术家等进行佤族文化讲座,深入解读佤族文化的内涵和传承。
五、活动宣传1.媒体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活动宣传,介绍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信息,吸引公众的关注。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
少数民族文化--佤族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
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
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
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
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
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
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
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
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
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
"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沧源崖画:在沧源县境内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000余米的山崖上,至今仍保留着10余处古代崖画,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
这些崖画图案皆呈红色,绘画的染料多采用当地所产的赤矿粉,用牛血调和制成。
崖画内容以舞蹈和狩猎场面居多,也有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
在一块长30米的山崖上,舞蹈、狩猎人物及牛、猴、鸟等动物图像多达数百种,体态形象逼真。
还有一幅类似庆祝胜利凯旋的场景,一群胜利归来的人们手执兵器,驱赶着猪羊,分成若干队伍走回村寨。
村寨用一椭圆线条围成,内有多座干栏式房屋。
崖画中,还有叠立罗汉、头顶长杆、弄丸、舞流星等"杂技"表演的画面。
崖画表现手法古朴独特,画人体多勾勒成三角形,面部不细绘五官,仅通过四肢部位表现出人体的动作、体态与感情。
佤族地方打歌实施方案
佤族地方打歌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缅甸北部。
佤族地方打歌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佤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和娱乐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歌舞形式。
佤族地方打歌以其独特的旋律、舞蹈和歌词,深受人们喜爱,是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实施目的。
佤族地方打歌实施方案的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佤族地方打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佤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强佤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三、实施内容。
1. 资料搜集和整理。
通过走访、调查和研究,搜集佤族地方打歌的相关资料,包括歌曲的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等内容,并进行整理和归档。
2. 专家指导和培训。
邀请佤族地方打歌的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传授佤族地方打歌的演唱技巧、舞蹈动作和表演艺术等知识。
3. 组织演出和比赛。
组织佤族地方打歌的演出和比赛活动,鼓励广大佤族青年积极参与,展示佤族地方打歌的魅力和魄力。
4. 学校教育和课程设置。
在佤族地区的学校中设置佤族地方打歌的课程,加强对佤族地方打歌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学生对佤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5. 文化交流和推广。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广佤族地方打歌,增强佤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佤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实施保障。
1. 政策支持。
加大对佤族地方打歌的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佤族地方打歌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
2. 资金投入。
增加对佤族地方打歌传承和发展的资金投入,用于资料搜集整理、专家培训、演出比赛等方面的活动开支。
3. 组织协调。
建立佤族地方打歌传承与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方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佤族地方打歌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五、总结。
佤族地方打歌是佤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佤族地方打歌,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实施方案的落实,能够使佤族地方打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佤族文化的繁荣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佤族打歌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佤族打歌活动策划方案模板一、活动背景分析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缅甸等地。
佤族人民热爱音乐,音乐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弘扬佤族文化,促进佤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策划一场佤族打歌活动,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二、活动目标1. 弘扬佤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佤族音乐。
2. 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提升佤族音乐人的创作和演唱水平,激发更多人从事音乐事业。
4. 构建一个佤族音乐人和爱好者的交流平台,促进他们的互动和合作。
三、活动方案1. 活动时间和地点选择活动时间最好在佤族传统节日或者重大纪念日,以增加活动的人气和知名度。
活动地点可以选择佤族聚居较多的地区,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2. 参赛选手选拔(1)别出心裁地设立选拔赛,选拔出10-15支优秀的佤族音乐团队或个人参加决赛。
(2)以乡村为单位,组织佤族音乐比赛,选拔出各个乡村的代表队参加决赛。
(3)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选拔赛点,各个地区的参赛选手通过现场和网络两种方式参加选拔赛,选拔出优秀的选手进入决赛。
3. 决赛举办(1)决赛分为个人组和团队组两个部分,参赛选手可以选择个人表演或者团队合作表演。
(2)决赛应邀请佤族音乐界的专业人士和知名音乐人作为评委,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3)决赛中可以设置不同的奖项,包括最佳歌曲、最佳作曲、最佳演唱等,以鼓励和培养优秀的佤族音乐人才。
(4)通过现场直播和网络直播的形式,将决赛过程和成果传达给更多的观众。
4. 活动宣传(1)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宣传活动信息,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2)设计一系列宣传海报、广告和宣传片,展示佤族音乐的魅力和特色。
(3)邀请媒体人士和社交媒体达人参与活动,并进行实时报道和宣传。
5. 活动特色与亮点(1)邀请一些知名的佤族音乐人作为嘉宾进行表演,带来精彩的演出。
(2)策划一些与佤族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佤族传统音乐研讨会、发行佤族音乐集锦等。
云南佤族活动策划方案
云南佤族活动策划方案云南佤族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概述云南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积淀深厚,具有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为了推广和传承佤族文化,增进佤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该方案旨在策划一系列的佤族文化活动,包括佤族传统节日庆祝、民族特色展示、交流活动等,以便更好地展示佤族人民的风采和文化。
二、活动目标1. 宣传推广佤族文化:通过举办佤族传统节日庆祝、民族特色展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佤族文化,并增强对佤族文化的认同感。
2. 传承佤族传统: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庆典等,为佤族后代创造了解和学习佤族传统文化的机会,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
3. 提升佤族人民的凝聚力:通过举办佤族人员交流、庆典等活动,增进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活动内容1. 佤族传统节日庆祝:(1)佤族三月节:组织佤族人民参加传统的庙会活动、舞龙舞狮、歌舞表演等,展示佤族民俗风情。
(2)佤族新年:举办佤族新年庆典,包括舞狮、祭祀、传统乐器演奏等传统文化表演。
2. 民族特色展示:(1)传统服饰展示:举办佤族传统服饰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佤族的服饰文化。
(2)佤族手工艺品展览:举办佤族手工艺品展览,展示佤族传统工艺技巧和文化特色。
3. 乡村旅游推广:(1)佤族村寨特色展示:选择佤族村寨作为旅游景点,推广佤族村寨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吸引更多游客。
(2)佤族民俗表演:在佤族村寨组织佤族传统歌舞表演、传统婚俗表演等,让游客了解佤族民俗和文化。
4. 佤族文化交流:(1)举办佤族文化论坛:邀请佤族文化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参加,进行佤族文化的研讨和交流。
(2)学生交流活动:举办佤族学生交流活动,邀请佤族学生代表参加,增进佤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四、活动方案1. 筹备阶段:(1)明确活动目标和内容;(2)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及执行方案;(3)确定活动所需的预算和资源;(4)邀请相关专家和艺术家参与活动;(5)成立活动筹备组,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m
11m
典型矩形体量
13m 7m
注:图中所标尺寸已扣除屋顶檐口出挑尺度(每侧约1m)。 1. 传统村落研究
典型两侧圆弧体量
12m 10m
6.5m
6m
典型L形体量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1 总体布局的优化调整原则 2.2 总平面生成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2.5 总体空间及建筑尺度 2.6 总体业态布局分析及技术经济指标 2.7 总体文化与空间节点设计 2.8 总体交通流线组织分析 2.9 总体效果及天际线控制 2.10 总体景观建议
七彩云南 •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
Colorful Yunnan•The Cultural Tourism City of Ancient Dian
古滇民族部落第三次方案汇报
汇报日期:2016-03-31
建筑意向篇
佤族
传统村落研究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建筑单体研究 各业态的布局模式及平面 研究
1. 传统村落研究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2. 客栈组团区域 客栈组团区域采用相对自由的散点式布局模式, 营造原始村落边缘区域的原生态自然氛围,以 单层建筑为主的建筑组团与场地高程自然结合, 既丰富了沿城市主干道的组团天际线,又创造 出漫步山野丛林的空间感受。
寨心广场280m2(16m×17.5m)
支脉道路1.5m
1. 传统村落研究
主干道5.5m 入口广场132m2(11m×12m)·
1.3 尺度研究
3. 建筑单体尺度 典型佤族建筑面宽为10~15m,进深为5~7m,与现代建筑单体相比,尺度较小。屋顶形式可分三类,分别为矩形屋顶、两 侧圆弧屋顶以及L形屋顶。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3. 在主干道路两侧及自然组团内部形成边界形态自由的广场,供村民公共活动及集会使用。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4. 村落入口处设置寨门,界定场地内外关系;于寨心广场设置木雕寨桩,作为广场的标志性构筑物,昭示了佤族的宗教信仰; 村内道路分为主干道路与支脉道路,材质为石板。
3. 村落选址丘陵山区的平缓地带,周边山体高差变化丰富,而村落内部则呈较为平坦的缓坡。
4. 自然夹杂的林木,平缓舒展的布局,与周边起伏的丘陵山体,共同构成佤族村落的整体图景。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1. 村落建筑整体布局呈单栋散点式布局,核心区域较为密集,边界区域趋于松散。 2. 以主要干道串联村落交通系统,并在主要干道两侧形成支脉,将村落建筑分隔为自然组团。
25. .总地体布形局设优置化调小整尺度高低起伏
2.2 总平面生成
2.2 总平面生成
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2.97万平方米 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容积率:0.52 建筑密度:34%
N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1. 对西侧及北侧岸线的回应 西侧及北侧岸线区域以二层餐饮建筑为主,结合建 筑与水岸设置一层外摆与二层架空平台,营造丰富 的水岸空间效果。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1.2 建筑布局原则及空间要素研究 1.3 尺度研究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1. 佤族传统村落通常处于森林中,周边绿树环绕。
2. 森林绿界与村落边界相互融合,边缘处建筑与林木分布呈交织共存状态。
翁丁村
1. 传统村落研究
扒该上寨
1.1 场地环境特色研究
2.1 总体布局的优化调整原则
2.1 总体布局的优化调整原则
1. 散点式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参照佤族原始村落,形式采用原生态散 点式,以主要商业街使各组团相互串联,并在主 街侧设置核心广场及文化节点,使游者在漫步中 体验自然流露的民族文化。
2. 布局肌理自商业区相对紧密向客栈区相对松散 过渡 总体布局肌理自西侧沿水岸线及商业区的相对紧 密排布向东部客栈区的相对松散自然过渡,同时 回应商业业态所需的聚落氛围及客栈业态所需的 田园气质。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1. 对西侧及北侧岸线的回应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 对东部绿界的回应 东部沿干道绿界以丛林景观为主,参照佤族原始村 落布局,使绿化景观与建筑组团相互交织。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2. 对东部绿界的回应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3. 对场地高程的回应 建筑组团布局结合东部场地高程变化,组团位置 与场地起伏相互对应,营造错落有致的村落景观 及竖向空间体验。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3 总体布局对场地环境的呼应 3. 对场地高程的回应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1. 商业组团区域 商业组团区域采用相对紧凑的布局模式,营造 原始村落中心区域的商业氛围感,较大比例的 二层建筑形制的引入,既使整体天际线趋于丰 富,也提升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商业价值。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2.4 建筑布局原则及特点 1. 商业组团区域
2. 总体布局优化调整
寨桩
支脉道路
1. 传统村落研究
翁丁村
主干道 寨门
1.3 尺度研究
1.3 尺度研究
1. 传统村落尺度 通过对翁丁村与扒该上寨与佤族地块尺度进行对比,明确佤族地块空间布局由多个组团在主干道的串联组织下排布生成。
翁丁村
237m
169m
1. 传统村落研究
176m
132m
扒该上寨
1.3 尺度研究
2. 广场、街道及公共空间尺度 寨心广场面积280m2,尺度16m×17.5m,入口广场面积132m2,尺度11m×12m,主干道路宽度5.5m,支脉道路宽度1.5m。
3. 东侧南侧边界与绿化相互融合 绿化植被与建筑体量组团自由穿插,将景观与
建筑组团间界限模糊化处理,营造场地景观的自 然生长感。
4. 西侧及北侧滨水岸线充分利用为商业业态
充分利用西侧及北侧滨水岸线可达性优异、人流
密集及靠近项目核心地块的特点,充分开发为商
N
业区域,布置零售及餐饮业态,客栈业态则主要
分布于东侧较幽静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