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2.新经济政策(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答: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以后列宁在前苏联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经济联系,发展经济的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主要标志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实行粮食税,国家允许农民在按照规定纳税以后,余粮全部由自己支配。
这样,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的迅速恢复和高涨,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为振兴工业和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可靠的基础。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论述题从改革和开放的实际出发,试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及其意义。
(南开大学2008研)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性创造。
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制度上,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3.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过渡性制度。
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过渡性制度,这种过渡性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相比有着不同的性质,具体表现在:a.占有剩余劳动的形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商品生产是普遍现象,价值规律贯穿生产的始终,通过商品生产来剥削劳动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只是局部现象。
b.生产的目的不同。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占有剩余价值,小商品生产的目的是占有使用价值。
(2)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过程:①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②社会分工导致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a.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b.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
③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矛盾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个阶段的体现(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导 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它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经济规律依一定的条件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这里讲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
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于几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包括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等等。
二、简答题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它批判地吸收了各种经济学说中的科学合理成分。
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我们不主张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本原因在于它内在的本质属性。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发展性。
①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原理需要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写《资本论》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机器大工业的初期阶段,企业制度处于工厂制阶段,股份制经济刚开始萌芽。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3.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的特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相比有着不同的性质:(1)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对剩余劳动的占有采取了等价交换的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2.资本主义历史功绩普遍的商品关系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严重束缚,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全面的相互依赖和广泛的社会交往,促进了协作、分工、生产的集中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劳动者摆脱了类似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那种对统治阶级的人身依附,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
这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导致了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
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同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阶级对立的消除,从而为消灭自身存在的基础,创造了物质前提。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
社会分工一方面造成了不同的生产者的相互分离,另一方面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依赖,由此导致了劳动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在商品经济中,这一矛盾表现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解决。
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资本主义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一、名词解释1.纯粹流通费用[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答:由商品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即在商品买卖过程中,由商品变为货币和货币变为商品而支出的费用,是纯粹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包括用于商业簿记、邮资、通信、广告及商业职工的工资等的费用。
这类费用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所发生的费用,它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无关,纯属非生产性开支,所花费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因此,它不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
对它的补偿,从现象上看,是通过商品售卖价格的加价来补偿的;从源泉上看,是通过对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扣除而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纯粹流通费用所要得到的平均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生产价格[南京财经大学2009研;中央财经大学2008、2010研]答: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
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
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
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
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3.级差地租[东北财经大学2008研;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生产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剩余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圣才出品】
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一、名词解释1.利益相关者[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答: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的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做出经营决策时,除了保证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和投资回报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权利要求,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
2.虚拟企业[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虚拟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虚拟企业。
这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电子货币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
(2)品牌型虚拟企业。
这主要是指以商品和服务品牌资源为核心,而虚拟生产等部分职能的企业。
(3)联盟型虚拟企业。
这主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资源优势互补的企业,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利益风险共享的松散型联合体。
3.公司治理结构答: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
通俗地讲,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经济制度的两种规定[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答: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2)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2.新经济政策[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答: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以后列宁在前苏联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经济联系,发展经济的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主要标志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实行粮食税,国家允许农民在按照规定纳税以后,余粮全部由自己支配。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期,列宁主张,利用外资和私人资本恢复和发展国内生产力,采用租让制、租借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有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以便引进新技术、吸收外国资金和改善企业管理,以增强新式的大生产力量。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得到有效实施。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问答题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2011研]答:(1)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重难点(背诵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9章资本主义的分配一、名词解释1.生产价格答: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出现后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由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构成。
从本质上说,商品是按照价值决定的价格出售的。
但是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是不等的,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同,从而利润率不同。
由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便不断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随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时商品就按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价格出售。
由于许多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不等,因此绝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会偏离其价值。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而且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其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
2.土地价格答:土地价格是指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也有价格。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相当于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把这一定量的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每年所得利息等于购买这块土地后通过出租每年所获得的地租。
土地价格的高低,从理论上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地租量的大小;②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
土地价格同地租量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土地价格用公式表示为: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因素,是比较复杂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二、辨析题1.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垄断的存在。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原因如下: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第6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一、名词解释1.消费信用答: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买后支付。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
发放消费信贷分两类:①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②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
总之,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2.银行信用答: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①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银行信用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在企业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能够起到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能将非生产经营单位和居民准备用于消费的货币收入和积蓄聚集起来,将这些原本不是资本的货币提供给企业作为资本加以利用,这就增加了社会可用资本总量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辨析题1.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原因如下: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
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特别是货币借贷对资本集中起了加速作用。
起初,货币借贷把分散的货币资本吸引到个别或合伙资本家的手中,帮助个别资本实现资本积累。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资本主义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9.1 重难点解读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一、工资的本质1.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从现象上看,资本家按劳动时间或者生产件数付给工资,造成好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的假象。
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品。
这是因为:(1)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会产生同义反复的问题。
(2)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
(3)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4)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
当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进行劳动时,劳动已经归资本家所有。
工人也就无权把已经不归自己所有的劳动作为商品出卖了。
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是劳动力。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实现则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实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时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2.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
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必要劳动相对应,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劳动力的买卖是买者付出货币,卖者付出一种和货币不同的商品,人们所注意到的只是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对等原则,忽略这个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来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使得工资被看作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他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人大802考研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精细版修订版)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I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〇、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即教材或讲义中的三点。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所研究社会的经济规律。
重点掌握:经济规律的含义、特点、三个层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
【教材P10-12】(15年真题)备注:实际上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将经济规律的论述,从“政经经济学的任务”中调整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面,但不并影响答题,大家使用第4版教材(P7-10)的论述答题是没有问题滴。
(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2、3、4、5、6、7章)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因此,也是本学科的重中之重,相关理论务必理解透彻,掌握熟练。
本篇重点章节在前6章。
1、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1章)(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重点掌握:①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及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生产与其他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②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③注意将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与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区分开来。
(14年真题)(2)所有权与产权。
适当了解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产权与产权制度。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重点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教材P26-29】2、商品和价值(第2章)(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重点掌握: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重点掌握:①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关系;②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③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教材P34】(10年真题)(3)个别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升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2.资本积累[南京财经大学2005研;南京大学2006研]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它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直接暴力来实现的。
3.创新[南京大学2007研]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
从大的方面说,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4.相对人口过剩[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从而导致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圣才出品】
第10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一、名词解释1.利益相关者答: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的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的,具体有:①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②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做出经营决策时,除了保证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和投资回报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权利要求,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
2.公司治理结构答: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
通俗地讲,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工、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
它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
二、简答题1.简述股份公司出现后资本主义企业财产关系变化的新特点。
答:股份公司是一种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把分散的和独立的单个私人资本组织起来统一经营的企业制度,它是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创新。
在股份公司出现以后,资本主义企业的财产关系已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来讲有以下新特点:(1)资本雇佣劳动仍然是企业所有制关系的本质。
但是,在现代股份公司高度分散化的产权结构中,工人、管理人员通过持有一定份额的股份也兼有资本私有者的身份。
(2)企业所有权的分散化,以及同此相联系的所有权证券化、市场化,使得任何一个所有者都无法绝对控制、支配企业,也没有必要去支配、控制企业资产(成为集中的社会资本),所有者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将自己的财产交给最会经营管理企业的人来管理,以实现资产价值的增殖。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一、名词解释1.虚拟资本[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
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而是对未来收入的一种索取权凭证。
它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形式。
它是实际资本的纸质复制品,是虚拟的一种资本形式。
虚拟资本的买卖价格不是依据其票面值,而是根据其预期收入来确定的。
计算公式为:虚拟资本价格=预期收益/平均利率。
虚拟资本的价格与其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平均利率成反比,而与实际资本的价值变动无直接关系。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改变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本身。
货币的虚拟化是信用制度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生产的基础。
2.国家信用[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答: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政府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
购买政府债券的通常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股份公司、各类企业和个人。
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是最高的。
3.商业信用答: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商业票据。
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一是商品赊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二是预付货款——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的特点:(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赊购商品的是从事生产或流通活动的职能资本,而能够提供商业信用的也是掌握商品的职能资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广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在该书中,他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了其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便开始了。
(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概念题1.相对人口过剩答: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规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佣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入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
2.创造性毁灭答: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
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
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法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形式。
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剩余”商品堆积仓库,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行情暴跌;由于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得到满足。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考试试卷(132)
某财经学院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名词题(25分,每题5分)1.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答案: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是指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
具体来说,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总是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伴随而进行的。
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原有的预付资本和积累的资本中转变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不变资本的增加必然要快于可变资本,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要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就要快于第二部类的增长速度,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优先增长。
在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
解析:空2. 市场经济答案: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这些商品等问题依靠价格信号,由市场力量来解决。
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它由经济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作出。
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市场机制来实现的,通过市场机体内的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
(1)生产什么。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规律来决定生产什么。
当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从而产生短缺时,市场机制促使价格上涨,刺激这种短缺商品的生产,减少对它的消费。
如果需求量小于供给量从而产生过剩时,市场机制促使价格下跌,减少这种过剩商品的生产并增加对它的消费。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第12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一、名词解释经济全球化答: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特征:经济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是以横向的水平分工为基础的,是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是以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市场体系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
国际贸易自由化迅速发展和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推动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全球统一经济规则与各国经济主权的矛盾,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增大等问题。
二、辨析题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卡特尔这种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与完善。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原因如下:国际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
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卡特尔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逐渐减少,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跨国公司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大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与国际卡特尔的最大区别是,它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是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对国际卡特尔的取代,而不是其发展与完善。
三、简答题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挑战?答: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流动的冲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要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名词解释创新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
从大的方面说,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二、辨析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社会化。
答:此说法不正确。
理由如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
马克思说:“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
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
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
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三、简答题1.资本积累的原因和途径。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1)资本积累的原因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
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
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现价值增殖的本质欲望,推动着资本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成败又影响着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2)资本积累的途径一定时期内,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着资本积累的量。
因此,可以影响资本积累的途径有:①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提高生产要素效率;③加大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④提高预付资本的额度。
2.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了W-G-W,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变为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
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
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为了按期还债,就必须在相应的期限内销售掉他的商品,借以收回一定数额的货币,如债务人不能顺利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就可能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就突破了资本家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这种绝对的致富欲是无止境和无限制的;另一方面,竞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从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迫使他们不断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力图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与竞争的外在压力相对结合,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
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自主的消费者。
每个资本家自己雇佣的工人是生产者,但别的工厂的工人对这个资本家来说则是消费者。
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因为工人阶级作为自主的消费者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
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剩余”商品堆积仓库,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行情暴跌。
与上述现象相伴随的另一种现象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得到满足。
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
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
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原因。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
因为对劳动的需求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
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
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
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这是因为:(1)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2)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失业问题是制度性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顽症。
4.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它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直接暴力来实现的。
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的联系与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发生的,它形成资本主义的前史。
它通过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前提条件;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资本原始积累是依靠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进行的;而资本积累则主要是靠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里的剥夺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
(3)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积累准备了历史前提,一旦这个前提建立起来,资本积累就在自身基础上进行。
同时,原始积累的方法,又广泛地为发达的资本主义所采用,一旦资本不能用本身的力量来保证它的统治和榨取时,就转而求助于直接的政治暴力。
(4)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和发展趋势;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矛盾和对抗。
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的分析相互补充,从总体上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