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练习: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测评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景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瀑布水量充沛,冬、春季节观赏效果最佳B.瀑布规模较大,其形成以风力侵蚀为主C.景区植被丰富,以落叶阔叶林为主D.景区地形复杂,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2.黄果树瀑布与十丈洞瀑布相比,景点规模相当,但旅游接待规模远大于十丈洞瀑布,其原因是黄果树瀑布景区( )①景点知名度高,游览价值高②紧邻贵昆铁路,交通通达性好③地处热带,美学价值突出④邻近省会贵阳,环境承载力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D2.C[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黄果树瀑布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夏季多雨,因此最佳欣赏季节是夏季;瀑布位于云贵高原上,属于喀斯特地貌;景区地形复杂,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
第2题,黄果树瀑布旅游接待规模较大,是由于其知名度高,游览价值高;且紧邻贵昆铁路,交通通达性好。
]庐山三叠泉瀑布经过三级台阶,上下三折而落,一叠如云如絮,喷薄吞吐;二叠萦回作态,珠进玉碎;三叠双管齐下,直下龙潭,总落差达600米。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瀑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瀑布位于我国的湖南省B.该瀑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C.该瀑布所在的山是断块山D.该瀑布所在的山是我国的五岳名山之一4.在适当的距离仰观瀑布,可欣赏到的美有( )①动态美②色彩美③形象美④朦胧美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C4.B[第3题,庐山三叠泉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我国最大的瀑布是黄果树瀑布,庐山不是我国的五岳名山。
第4题,在适当的距离仰观瀑布,可观其动态和形象,领悟形、声、色、动之美,但不会产生朦胧之感。
庐山瀑布图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很好的诠释。
]舟山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普陀山短线游亮点。
另据报道,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观光平台已经在2010年5月投入使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练习:第二章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
[基础巩固]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A.大连B.青岛C.深圳D.上海2.近年来,我国沿海部分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双选)()A.防风消浪、促淤保滩B.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C.减弱噪声D.增加用材林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
我国大连、青岛纬度较高,位于温带地区,出现红树林景观的可能性较小;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纬度高于深圳,因此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
第2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红树林不是用材林;对减弱噪声作用不大。
答案:1.C 2.AB(2019·芜湖期末)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湿地类型多样,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近些年来,湿地面积发生了较大变化。
下表是1978-2008年我国湿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km2)。
据此回答3~5题。
3.A.调节气候,被誉为“地球之肺”B.调节其上游河段河流,使其径流变化减小C.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D.地势低洼是形成湿地的必要条件4.下列省市中,具有众多滨海湿地的有(双选)()A.黑龙江B.江苏C.安徽D.山东5.关于1978-2008年我国湿地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滨海湿地面积波动减少B.内陆湿地面积波动上升C.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增加D.人口激增使湿地加速减少解析:第3题,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能调节其下游河段河流的径流量,使其径流变化减小;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地势低洼是形成湿地的必要条件。
第4题,在四个省市中,江苏和山东的滨海湿地众多。
第5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1978-2008年我国滨海湿地面积和内陆湿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持续增加。
2020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练习: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由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京发布,全国被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据此回答1~2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D.划定区域的界线,明确区域的归属2.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解析:第1题,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进而因地制宜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
第2题,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差异较为明显,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区位特征,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各个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答案:1.A 2.B下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丰富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丰富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⑤4.该岛屿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形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日照时数与地貌B.地面物质与土壤C.坡度与人口分布D.地面坡度与交通解析:第3题,结合经纬网和河流流向可知,该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①正确;根据该岛面积及其地势变化可判断出③正确;峡湾属于一种冰川侵蚀地貌,④正确;该岛屿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第4题,该岛西北侧处于陡峭迎风坡,常年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该岛东南侧处于和缓背风坡,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测评2(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
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完成1~3题。
1.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2。
造成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有( )①植被破坏严重②夏秋季节多暴雨③土质疏松④地形坡度大⑤过度开垦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3.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主要是()A.易形成沙尘暴B.物种锐减或灭绝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D.土地肥力上升1.B 2。
B 3.C [第1题,表格数据反映出该地耕地面积的扩大是通过毁林开荒获得的;河流含沙量增大,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气温年较差增加,年降水量减少,说明大陆性气候增强;气候、水文、土壤条件变差,使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
第2题,植被破坏和过度开垦属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第3题,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土地肥力下降.]“黄土坡、黄土塬,沟里头望不到外头的天……”歌词中的“塬”是指顶面平坦开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
图1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图2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图。
读图回答4~5题。
图1 图24.图2所示自然因素中的动力是( )A.冬季的西北风B.植被破坏C.农业生产活动D.夏季的暴雨5.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针对图1中不同地形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甲附近修建挡水设施②乙处修建水库③丙处修筑梯田④丁处打坝淤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4.D 5.A [第4题,分析图,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为动力与地面,即动力作用于地面就会造成水土流失,该地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第5题,甲处为黄土塬,应该平整土地,附近修建挡水设施,①正确;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②错误;丙处为陡坡,应该植树种草保持水土,③错误;④为沟谷,应该打坝淤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博茨瓦纳西北部的奥卡万戈三角洲,也称奥卡万戈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也是非洲面积最大的绿洲。
每年各种各样的动物被吸引至此,从而形成了相互联系非常紧密的动物群落,是非洲南部现存最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下图示意奥卡万戈湿地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当前奥卡万戈湿地的旅游为博茨瓦纳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这体现了湿地的( )A.文化服务B.支撑服务C.供给服务D.调节服务2.博茨瓦纳政府严格限制奥卡万戈湿地地区游客数量的原因是( )①天然保护区,避免生态破坏②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差③经济落后,资金短缺④旅游服务价格昂贵,效益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017年6月17—23日,国家电网在青海省首次尝试以太阳能、风能及水能等100%清洁能源供电一周。
此次尝试为国家电网首次在省级范围的清洁电力供应尝试,这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电力供应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下图示意青海省电力生产结构。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青海省发展水电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峡谷发育,多良好坝址②冰川积雪广布,为河流补给水源③人口增长快,电力需求不断增长④河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⑤地域广,土地辽阔A.②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与青海省相比,沿海经济发达省级行政区实现全部清洁能源供电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A.电力需求量大,清洁能源资源不足B.人口众多,人均耗电量大C.开发条件差,清洁能源利用率低D.火力发电量大,消费比重高作物水分亏缺量是作物蒸散量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说明作物生长所受的水分胁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
水稻生育期主要在夏季,冬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季。
下图示意黄淮海平原作物水分亏缺量的流域差异。
江苏省2019-2020版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检测试卷(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2017·苏州市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省区(简称)荒漠化比例最小的是( )A.青B.宁C.新D.秦2.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生态退耕②开采矿产③合理载畜④增加水井数量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小的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
故选D。
第2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应退耕还草、合理放牧,①③正确,故选B。
(2017·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某地1978~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加B.气候变化C.产业升级D.道路建设4.该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A.旱涝减少B.水源枯竭C.草场退化D.人口外迁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图示地区1978~2013年,居住用地不断扩大,草地不断减少,是人口增加对居住用地要求不断增加所致。
选A正确。
第4题,图示地区1978~2013年,居住用地不断扩大,草地不断减少,导致草场退化,当地生态环境受影响。
选C正确。
(2017·泰州市兴化第一中学月考)左云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近年实行“农林牧三三制”模式,即通过退耕造林种草,使农、林、牧用地各占可用地三分之一左右,形成以林护农、以草兴牧、以畜肥田的良性循环,同时开展农畜产品加工,走上特色产品开发的富裕之路。
据此完成5~6题。
5.左云县在实行“农林牧三三制”模式前,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洪涝 C.寒潮 D.地震6.左云县拟采取工程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中不合适的是( )A.保塬工程B.护坡工程C.固沟工程D.填沟工程答案 5.A 6.D解析第5题,左云县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在实行“农林牧三三制”模式前,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A对。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要求重点问题聚焦核心素养体现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荒漠化的含义、成因与表现。
2.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
地理实践力:通过区域图,识别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2.人地协调观:结合西北荒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问题,分析其成因,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3.综合思维:分析某地具体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一、荒漠化及其表现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2.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过程: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景观。
5.现状错误!错误!(1)数字“三、三、三、二”巧记荒漠化“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气候变异等自然原因。
(2)荒漠≠荒漠化①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②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退化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③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2.范围: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与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5.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年降水量在200 mm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年降水量在200 mm以下,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下图示意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6.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根本原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测评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章末综合测评(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美国与日本相比( )A.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B.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C.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D.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2.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C.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D.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1.B 2.C[第1题,从图中看,美国与日本相比,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快;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B正确;日本能耗一直都较低;美国单位GDP能耗高于日本,因此能源利用率低于日本。
第2题,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高的原因是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C正确。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可能直接( )A.加剧水土流失B.造成土壤盐碱化C.破坏地表植被D.减轻环境污染4.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可采取的措施有( )A.大力提高煤炭产量B.将涉煤企业外迁C.加大煤炭的外运能力D.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3.C 4.D [第3题,图示地区煤炭资源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以草原为主,煤炭资源分布在地下,煤炭开采直接会破坏地表植被,C对。
加剧水土流失是植被破坏后的结果,A错。
开采资源与土壤盐碱化无关,B错。
煤炭资源的开采不能减轻环境污染,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D错。
第4题,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大力提高煤炭产量,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错。
将涉煤企业外迁,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B错。
加大煤炭的外运能力,会加快当地资源枯竭,C错。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对。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达标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达标检测试卷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我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在浙江舟山等地建立了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建立石油储备基地主要是为了()①确保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应②平抑国内油价的异常波动③加快石油加工产业链的发展④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首批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考虑的区位因素主要是()①海运条件优越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国防安全需要④石化工业发达A.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②光伏是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目前,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光伏(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水面上)项目落户安徽淮南市,该项目把当地采煤废弃的沉陷区变成了绿色能源基地,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
据此完成3~5题。
3.将采煤沉陷区发展成为水面漂浮光伏,对当地的积极影响是()A.节约土地资源B.减少煤炭开采量C.降低发电成本D.促进水循环利用4.近年来我国使用独立运行光伏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原因是光伏发电()A.电费贵B.不稳定C.占用大量耕地D.维护难5.推断水面漂浮光伏给采煤沉陷区局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是()A.藻类加速繁殖B.水面蒸发量减少C.湖水盐度减小D.沉陷区面积扩大下表为四个国家某年能源消费情况。
读表,完成6~8题。
国家能源消费总量/108t单位GDP能耗/[t·(104美元)-1]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①13.214.2269.621.5 2.2 6.7②30.7 3.7324.939.725.79.7③7.1 1.8917.751.112.518.7④8.530.717.320.655.3 6.86.表中数据表明()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7.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8.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安徽省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长期采煤已导致20%左右地面沉陷,积水成湖,平均沉陷可达7米左右。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学案: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整合提升■教材P17活动■从图2.3中可以看出,植被、降水、径流、气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尤其是地面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植被覆盖减少后,水的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从而导致地面变干燥,而地面变干燥后,植被恢复更困难;植被减少不仅引起地表水的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变化;植物蒸腾减弱,空气变干燥,降水减少,将会导致地面变干燥,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教材P20~21活动■1.自然特征: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气候具有从沙漠气候向草原气候过渡的特征,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特别是雨季前有一段高温时期,风大干旱,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潜在自然因素: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较差,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风沙活动准备了物质条件。
气候上的过渡性必然导致植被的过渡性,沙漠与草原交错分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破坏后,极易沙化。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
(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
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
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
从图2.9中可以看出,农作物侵入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二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3配套习题: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模块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
可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B。
可以丰富游客的文化生活C.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D.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商业活动的需求解析: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和影响区域环境,其中国内旅游是回笼货币和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
A、B两项,也是旅游活动的一些作用,但不是主要体现。
答案:C2。
香港能成为“旅游热土"的条件有()①购物天堂②优越的交通区位③兴旺的餐饮业、娱乐业和饭店业④熙熙攘攘的游客A。
①④ B.①②④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食、宿、行、游、娱、购是现代旅游的六个构成要素,香港之所以能成为“旅游热土",是因为其有便利的交通,兴旺的饭店、娱乐业,还是世界著名的“购物天堂”。
④并不是香港发展旅游业的条件,而是旅游业发达的结果。
答案:C3.旅游活动的主要作用,除能满足人类高层次的享受外,还能( )A。
促进经济发展B。
发展教育C.提高科技力量D.促进农业发展解析:旅游活动不仅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且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答案:A4。
现代旅游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①旅游业在发达国家是一种重要的产业②旅游业能激活当地的经济③旅游业能增加外汇收入④旅游业能改善社会治安A。
①② B.①③C.②④D.②③解析:旅游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
答案:D5.下列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旅游资源通常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城市游憩景观及场所两种类型B。
自然旅游资源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旅游方面C.城市游憩场所和景观一方面为市民所享用,另一方面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它属于人文旅游资源D.人文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旅游资源按本质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2020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练习: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A.库布齐沙漠B.土默川平原C.呼和浩特市D.阴山山脉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B.灌溉条件改善C.年降水量增多D.黄河水量减少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湿地破坏B.森林锐减C.土壤盐渍化D.水土流失解析:第1题,图中行政区域有明确界线,所以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呼和浩特市,C对。
库布齐沙漠、土默川平原、阴山山脉是自然地理界线,没有明确界线,A、B、D错。
第2题,河套平原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为水源。
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到“塞外粮仓”主要是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B对。
地质条件稳定不能改变水源条件,A错。
气候条件不变,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
黄河水量减少,水源更紧张,D 错。
第3题,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水土流失问题少,D错。
该处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发展灌溉农业时,不合理浇灌很容易引发土壤盐渍化,C对。
河套平原水资源短缺,湿地破坏不是主要问题,A错。
该地是草原区,主要植被是草地,森林锐减不是主要问题,B错。
答案:1.C 2.B 3.C读我国局部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C.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5.乙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地区,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丙地位于黄土高原,故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次是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第5题,乙地可采取保护草场、合理放牧等措施,维持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高二地理试题试卷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高二地理试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读图,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1360108)注:港澳台暂未统计在内中国“新三大地带”划分图1.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
以下不属于区域划分的自然因素指标的是()。
A.气候B.地形C.洋流D.植被2.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D.自然资源不足1题,洋流与陆地区域划分无关。
第2题,远西部地带资源、能源充足,但经济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制约着其发展。
2.A沼泽是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由湿地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正确叙述是()。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B.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C.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一年两熟D.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4.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A.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B.酸雨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生态环境破坏3题,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粮食作物主要为春小麦,一年一熟,单产较低,但人均粮食产量大,商品率较高。
第4题,沼泽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一旦破坏,会使局部气候趋于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应当加以保护。
4.D5.2010年7月16日晚,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造成海面污染。
海事部门迅速组织船只和人力,全面清除海面油污。
海事部门要想掌握油污的蔓延方向,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GISB.GPSD.人工测量能依据“不同地物或同一地物不同性状所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这一原理对地物进行区分。
2019-2020人教版地理选修3 章末综合测评3
章末综合测评(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为把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线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品牌产品,在国家旅游局启动《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之后,目前中国与中亚四国正在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不属于此次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的是()A.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活动B.旅游者C.旅游设施和服务D.旅游交通条件2.合理的旅游规划能够()①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②增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③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④彻底避免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意义不包括()A.提升该旅游景区的品位B.扩大该旅游景区的规模C.提高该旅游景区的效益D.开发该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1.B2.A3.D[第1题,旅游者不属于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规划。
第2题,合理的旅游规划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但不能彻底避免。
第3题,本题考查旅游景区规划的意义。
旅游景区规划的意义可总结为“提品位、扩规模、增效益”,D项属于旅游规划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意义。
]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城市平面图,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城市旅游规划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城市吸引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有国家森林公园、古代大型园林、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B.该城市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游览价值高C.该城市交通通达性较好D.该城市发展旅游业最大的缺点是远离客源市场5.若在该城市建一所疗养院,你认为宜建于何处()A.A B.BC.C D.D4.D5.B[第4题,该城市地处华北地区,而华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所以该城市离客源市场较近。
第5题,B处接近森林公园和水域,环境清幽。
] 6.旅游客流量一般会随着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作用,旅游客流量的空间分布会在距离衰减规律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回答1〜3题。
1 .上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 •库布齐沙漠B. 土默川平原C.呼和浩特市D.阴山山脉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 A .地质条件稳定B.灌溉条件改善C.年降水量增多D.黄河水量减少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湿地破坏B.森林锐减C. 土壤盐渍化D.水土流失解析:第1题,图中行政区域有明确界线,所以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呼和浩特市,C对。
库布齐沙漠、土默川平原、阴山山脉是自然地理界线,没有明确界线,A 、B 、D 错。
第2题,河套平原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为水源。
从“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到“ 塞外粮仓”主要是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 B 对。
地质条件稳定不能改变水源条件,A错。
气候条件不变,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
黄河水量减少,水源更紧张,D错。
第 3 题,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水土流失问题少, D 错。
该处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发展灌溉农业时,不合理浇灌很容易引发土壤盐渍化, C 对。
河套平原水资源短缺,湿地破坏不是主要问题, A 错。
该地是草原区,主要植被是草地,森林锐减不是主要问题, B 错。
答案: 1.C 2.B 3.C读我国局部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B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C.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D .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5.乙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 •开辟水源,合理灌溉B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D •合理采伐,及时抚育解析:第 4 题,从图中可知甲地位于大兴安岭地区,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丙地位于黄土高原,故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次是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第 5 题,乙地可采取保护草场、合理放牧等措施,维持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4.A 5.C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结合下图,回答6〜8题。
6.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A .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 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A •排灌结合B.大水漫灌C.管道渗灌D.精准滴灌8. 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 •生物物种减少B.水土流失加剧C. 土壤板结加重D.地下水水位下降解析:第6题,图中显示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越多,土壤中盐分含量越低;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
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锋面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所以容易使盐分向地表或土壤表层集聚,导致土壤盐渍化。
故选A。
第7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
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地下水容易向地表或土壤表层运动,形成土壤盐渍化。
故选 B 。
第8 题,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所以 A 错、 C 对;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 B 错;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往往是地下水位高引起的,土壤盐渍化不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 D 错。
故选C。
答案: 6.A 7.B 8.C(2019襄阳五中高二期末)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
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甲表示( )A .土地盐碱化B •河流下游水位上升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D .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10.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A. ①③④B.②③④C. ①④⑤D.①③⑤11.防治该地区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A. 控制人口增长和转移农业劳动力B. 扩大工业用水和发展采矿业C.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提高商品率D •发展节水农业和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甲是用水增加导致的,在干旱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所以中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会导致河流下游地区流量减少。
第10 题,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
第11 题,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所以控制人口增长与转移农业劳动力是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扩大工业用水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造成水污染,发展采矿业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提高商品率会使草场载畜量增加,造成草地退化;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表植被死亡。
答案:9.C 10.B 11.A(2019南京师大附中期末)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然灌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 •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A •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D.汇集灌溉余水13 •为防治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宜采取的措施有()①秸秆还田,改良土壤②完善排水系统③建库蓄水,储存水资源④增加水量,大水漫灌A .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2 题,由图可知,乌梁素海连接排水渠道,用以汇集农业灌溉余水,故正确。
第13 题,河套平原地区日照强烈,蒸发大,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可抑制下层土壤盐分上移,从而降低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完善当地的排水系统,使水分尽快排出,可防治土壤盐碱化。
答案:12.D 13.A(2019昆明明德中学质检)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图甲示意2001 -2010 年内蒙古三大统计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乙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14〜15 题。
A •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B •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D •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15 •内蒙古2001 —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为()A .与2001年相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B •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荒漠区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D •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解析:第14题,由图甲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①②③ 。
森林树冠大,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大,故森林区植被覆盖度最大,草原区次之,荒漠区最小,选择 B 项。
第15题,由图甲可知,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整体上波动变化,并非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由图乙可知,荒漠区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相关性较强,森林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而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答案:14.B 15.C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 •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A .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17•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 •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 .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 •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第16 题,湿地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使得区域内年较差变小,甲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乙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湿地有调蓄径流的作用,削峰补枯,丙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丁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
选B正确。
第17题,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是开垦湿地、盲目扩大耕地造成的。
选 D 正确。
答案:16.B 17.D读图,回答18〜19题。
18. B地不合理灌溉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A .荒漠化B.水土流失C. 土地盐碱化D.洪涝灾害19. A、B 两地环境问题的关联性体现在( )A. A 地沙尘暴可能导致B 地出现扬沙天气B. A 地强暴雨可能加剧B 地水土流失C. B 地寒潮可能导致A 地发生冻害D. B 地台风可能引发A 地雪灾解析:第18题, B 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上泛至土壤上层乃至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保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地盐碱化。
第19题,我国西北地区是巨大的沙源地,大风可以将沙粒搬运至华北平原,形成扬沙天气。
答案:18.C 19.A二、双项选择题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是我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 30 cm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
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如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据此回答20〜21题。
20.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有( )A .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B .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C.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值上升D .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工业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21.保护红碱淖是当务之急。
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A .利于调节气候B .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C.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 •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解析:第20 题,红碱淖是最大沙漠淡水湖,水位的下降与水质的变化无关。
第21 题,该湖不是水源地,不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位于河流下游,对河流径流无调节作用;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为森林的作用。
答案:20.AB 21.AC表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
读表回答22〜23 题。
22. 下列关于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正确的有A •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B •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C•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D •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23. 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A •土壤含水率上升B •地下水储量减少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第22题,南亚、东南亚人口稠密、增长快,经济虽快速发展但平均水平较低,导致毁林开垦和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毁林现象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