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的音乐学分析

合集下载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钢琴伴奏创作与演奏技巧研究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钢琴伴奏创作与演奏技巧研究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钢琴伴奏创作与演奏技巧研究作者:王冠慈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红灯记》这一首钢琴伴唱作品在国内有着非常特殊的魅力,这一钢琴作品在我国的钢琴发展史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文就通过钢琴伴唱《红灯记》当中的创作背景、特点、演奏技巧、创作意义等来进行探讨,从而更好的去了解到这一钢琴作品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钢琴伴唱;《红灯记》;创作和演奏《红灯记》这一钢琴伴唱作品完成于60年代末期,是由殷承宗先生创作的,它是国内钢琴发展历史当中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伴唱作品。

在这一个伴唱作品当中将西方的乐器和我国的京剧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从而在这当中实现了艺术的创新,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

这一钢琴伴唱作品的诞生简直就是艺术界的一次创举。

一、钢琴伴唱《红灯记》创作背景在国内钢琴这一种艺术形式60年代才得到了很好的关注,热爱钢琴、音乐的殷承宗先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挽救国内的钢琴艺术,从而让国人都正确的去看待钢琴这一种艺术,他在这一基础上就想到了使用钢琴来为革命歌曲进行伴奏,在当时因为京剧当中的《红灯记》非常的受欢迎,殷承宗就产生了使用钢琴来为《红灯记》伴奏的想法。

因此,这个中西合璧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了。

二、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特点1.中西合璧的创新。

在《红灯记》这一钢琴伴唱作品当中,使用钢琴来为京剧伴奏的方式在以往的舞台上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

这两种艺术的融合,在保留京剧原有的韵味上,还将西方的艺术进行了很好的体现,这两类不同的律制和思维,让我国的国粹京剧和西方的音乐产生了非常好的共鸣。

在这当中京剧的曲调被给予了全新的韵味;钢琴也体现出了戏曲艺术当中独具特点的旋律。

在进行伴奏期间并没有对京剧当中独有的唱腔进行改变,这样才可以让觀看的人有着更加亲切的感觉;在这一种旋律当中对中国语言文化独有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将这两种艺术进行结合,使用钢琴来进行伴奏可以取代以往数量庞大的伴奏乐队,也更加方便民众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浅析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与演奏

浅析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与演奏

浅析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与演奏齐 楠(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摘要】钢琴伴唱《红灯记》是我国具有特殊魅力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对于我国钢琴发展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技巧、创作意义进行分析,更加深刻地认识并演奏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钢琴伴唱;《红灯记》;创作与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注: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省级课题“中国文化元素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编号:GH-16191)。

钢琴伴唱《红灯记》完成于1967—1968年,由殷承宗创作,它是我国钢琴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将西洋乐器钢琴与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实现了中西文化合璧的创新,它的问世,得到了党中央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它的诞生,在世界艺术史也是一次崭新的创举。

一、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背景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在1962年之后,由于政治原因,西方的音乐以及各种作品都不能正常演出。

“文革”期间,钢琴被称作是“资产阶级的产物”“不能为革命服务”等之词。

热爱钢琴、热爱音乐的殷承宗决心要挽救钢琴,他要让大家认可钢琴,让钢琴能为我们工农兵服务,于是就想到用钢琴为我们的革命歌曲伴奏,由于当时京剧《红灯记》很受大家欢迎,殷承宗萌发了用群众喜爱的京剧来创作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想法,于是这个“洋为中用”的艺术新作品——钢琴伴唱《红灯记》诞生了。

二、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特点(一)中西合璧的创新在钢琴伴唱《红灯记》中,用钢琴为京剧伴奏这一形式在当时的舞台上是从来没有尝试过的。

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既保留了京剧原有的韵味,又以西方作曲技法为载体,两种不同的律制以及不同的音乐思维,使得中国国粹京剧与西洋音乐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和共鸣。

京剧曲调被赋予了新的美学趣味;钢琴表现出了戏曲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韵味。

它采取了带旋律的伴奏形式,没有对原京剧唱腔旋律做太多的变动,观众听后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在旋律上体现了中国语言抑扬顿挫的特点;两者结合,用钢琴代替了庞大的伴奏乐队,更加方便了群众的演唱和欣赏。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红灯记》是一部以上海滩为背景的经典电视剧,讲述了在上海租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李铁梅是剧中一个非常有个性和魅力的角色,她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非常突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谈一谈李铁梅的音乐设计。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饰演者在杨钧亭的扮演下,她的音乐设计非常有特色,充分展现了这个角色的性情和个性。

在剧中,李铁梅是一个妓女,她生活在上海滩,过着草芥纷飞的生活。

她的音乐设计充满了上海风情,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具有浓烈的上海滩风情和时代特色。

通过音乐设计,观众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李铁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为这个角色的塑造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李铁梅的人物塑造。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魅力的角色,她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李铁梅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在上海滩上打拼,生活得非常辛苦,但她始终没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

通过杨钧亭的精彩演绎,观众可以感受到李铁梅内心的坚韧和执着,这使得她成为了一个非常有魅力和吸引力的角色。

李铁梅还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动的角色,她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开朗的态度。

在剧中,李铁梅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观众可以在她身上看到力量和希望,这使得她成为了一位非常有温度和感染力的角色。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非常成功,通过精良的音乐搭配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呈现了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观众可以通过她的音乐设计和人物塑造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角色,这为剧情的发展和氛围的营造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李铁梅的形象无疑给《红灯记》增添了许多魅力和感染力,使得这部经典电视剧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相信在今后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成功的人物塑造和音乐设计,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论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民族化(下)

论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民族化(下)

论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民族化(下)作者:郭晨曦王进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三、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审美内涵钢琴伴唱《红灯记》在对于唱腔韵味、内涵的表现上,除了发挥钢琴自身的优势外,还在体现中国民族化方面的进程中做出了具有探索性的贡献。

特别是在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性思维,来让钢琴立体的音乐音响,融入到中国戏曲的“写意”语境中。

这方面的写法不仅体现在上述这段唱腔中,就是在其他几首唱段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如在钢琴组曲《红灯记》中的第一首《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第三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就是以流动的音响形式来拓展其所营造的流动空间,也使得钢琴音乐中的人物形象、气势和音乐浓度等方面,有着与京剧相同的表现力。

再如钢琴组曲《红灯记》中的第二首李铁梅唱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和第七首《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以及第八首的李玉和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中,则是以“一波三折”的布局来体现剧中人物在剧情内容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空间;而第四首李玉和唱段《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和第五首的《浑身是胆雄赳赳》中,则是以时空“置换”的手法,来承载人物的英雄性。

诸如此类的创作手法都体现出钢琴伴唱《红灯记》中的美学价值,即:从“有限中见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有限”。

此外,钢琴伴唱《红灯记》在钢琴丰富的交响性表现上,有时是以降低、弱化这种交响性来诠释剧中的情节和体现正面人物上的英雄风貌。

这种表现方式虽然与钢琴特有的音响表现逻辑有所出入,但从推进音乐过程和以板式布局的角度上看,同样能以清晰的路线来支配着钢琴伴唱《红灯记》音乐的统一发展。

对于运用西方传入的乐器——钢琴,来表达中国人的情感,特别是要体现出那个年代人们的阶级觉悟,这不但需要中西创作技术和作品内容的高度融合,还需要创作者必须站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去与那个时代的音响符号和所追求的艺术内涵来相互平衡与映衬。

最终还是以其凸显政治热情和作品内容的完善等原因,得到当时意识形态领域里高层领导者们的支持与认可。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钢琴伴奏创作与演奏技巧——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为例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钢琴伴奏创作与演奏技巧——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为例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钢琴伴奏创作与演奏技巧——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为例崔梦梓【摘要】钢琴伴唱《红灯记》以民族调式音阶为基础,吸收西方古典和声理论,运用其和声体系,实现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完美结合;在伴奏上,保留了京剧唱腔的基本特点,配以原有的京剧打击乐,使京剧风味浓郁:同时突出唱腔的主旋律,强调音乐的和声进行,并能起到烘托情绪的效果,唱段的高潮部分,除了使用必备的渐快.渐慢的速度变化,或者力度的增加这类常规处理手法外,还使用了大规模上行稠密琶音和震音来烘托高潮:在钢琴演奏技巧上,八度及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琶音,震音等各种演奏技巧丰富;达到了用西方音乐语言来陈述中国戏曲内涵的效果,对中国钢琴艺术民族化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5页(P137-141)【关键词】钢琴伴唱红灯记;创作特点;演奏技巧【作者】崔梦梓【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创作与演出,不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但是,由于钢琴伴唱《红灯记》是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作品,与“样板戏”一样,也常常遭到否定。

在当时政治境况下,钢琴与京剧界很多文艺工作者,为自己热爱的艺术,不断追求创新发展,人们不应该在否定文革的同时,否定钢琴伴唱《红灯记》及“样板戏”这类文革时期作品的艺术性。

“他们积极思考着艺术创新,又谨慎遵循着艺术的规律,使这批作品在承担政治使命的同时,也在延续当代戏曲改革的发展……这种政治与艺术的深度扭结,决定了作品本身的复杂性。

”虽然钢琴伴唱《红灯记》有不少当时免不了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一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钢琴伴唱《红灯记》近几年复演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钢琴伴唱《红灯记》是西洋乐器钢琴与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结合的成功实践,它运用西方作曲技巧,演奏技法,配合传统打击乐,巧妙的模仿京剧“三大件”的音效,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钢琴和京剧普及,做出很大贡献,促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红灯记的音乐学分析

红灯记的音乐学分析

引言提起文革时期的音乐艺术,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八大革命样板戏,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文化产物,与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不同,它们所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内容,现代革命京剧成为文化革命的典范。

作为我国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一个优秀的范例,京剧《红灯记》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李奶奶和铁梅等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塑造铁梅的形象方面更是颇具匠心,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以下就对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主要唱段进行分析阐述。

一、创作背景《红灯记》最初的剧本来源于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自有后来人》。

上海爱华沪剧团的凌大可、夏剑青以电影故事内容为蓝本,改编成沪剧,并更名为《红灯记》。

1963年初,沪剧《红灯记》在上海公演。

江青在观看过沪剧《红幻记》后认为本子不错,遂将该剧剧本推荐给中国京剧院。

中国京剧院在接到指示后,先由总导演阿甲拟出京剧剧本的提纲,翁偶虹写初稿①。

而后,阿甲又在初稿的基础上写出第二稿。

②由刘吉典③、周国兴、李广伯④任音乐设计,李金泉设计老旦唱腔⑤,李少春设计李玉和唱腔⑥,张健民进行乐队编配。

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从排演之初至1964年汇演,边排边改。

而且,从1964第一次正式公演的第一版至1970年拍成舞台艺术影片的最终定稿,前后改动达二百多次,累计演出近千场。

导演及音乐设计人员在唱腔、形体动作、舞台调度等各个方面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可谓“十年磨一戏”。

由于其在公演中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红灯记》在获得人们一致称赞的同时,也获得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肯定,从1965年2月开始南下巡演,从而掀起了全国学唱《红灯记》的热潮。

《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某地。

中国共产党员、铁路扳道工人李玉和,是干练的秘密工作者。

他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运动中,结成的一个①翁偶虹,生于1909年,中国剧作家,北京人。

②阿甲(1907—1994),宜兴丁蜀镇双桥村人。

钢琴曲《红灯记》的产生及音乐处理

钢琴曲《红灯记》的产生及音乐处理

钢琴曲《红灯记》的产生及音乐处理【摘要】《红灯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跟钢琴一起合作的京剧,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使我国当时处于淘汰边缘的钢琴获得新生,从而为钢琴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就以钢琴伴唱《红灯记》为例,来详细说明当时的发展状况以及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关键词】钢琴伴唱《红灯记》前奏过门钢琴织体钢琴伴唱的《红灯记》首次出现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由于其音乐形式被归为室内音乐的领域,引起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关注。

它的产生拯救了那时在中国处于被排斥状况的钢琴音乐艺术,并且其将京剧的配乐与钢琴大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次非常有新意的尝试,但是一直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人对其音乐和历史进行深刻全面的分析,本文就此大胆地进行了一次探究。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简述在“文革”期间,殷承宗受到“样板戏”演员的影响,决定为钢琴“平反”,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钢琴是可以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的。

在“文革”开始的第二年,殷承宗和他的同事们穿着绿军装,在天安门广场一连四天都用钢琴进行演奏,演奏的内容主要是毛泽东语录和当时人们非常熟悉的歌曲。

在演奏过程中有一位路人想要听京剧,但是他们却对京剧不是非常精通,他们只是凭借着乐团里有过一次《沙家浜》的演唱经历。

就是凭借着这一点记忆,他们当天夜里顾不上休息就将剧中沙奶奶斥敌的那一段写出来,最终的反应特别强烈。

殷承宗通过这次事件,对钢琴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苦思冥想,他终于决定将《红灯记》用钢琴伴唱。

他第二天就去了中国京剧院找到创作《红灯记》的其中一位创作者――刘吉典拜师,而刘吉典又把孙玄龄介绍给他认识,从此以后,他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学京戏生涯。

在这段期间他把毛泽东的《咏梅》谱上了京剧唱腔,而且还请刘长瑜演唱了《红灯记》,经过多次的合练之后,已经达到了令殷承宗非常满意的程度。

后来在第二年的国庆节当天,殷承宗和刘长瑜进行了钢琴伴唱《红灯记》、《咏梅》的表演,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得到党中央的一致好评。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红灯记》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家丁玲创作的小说,该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李铁梅的传奇故事。

在小说中,李铁梅是一个活泼、坚强、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在艰苦的生活中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而在小说改编的音乐剧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成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

音乐在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还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通过旋律、歌词、配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李铁梅的音乐设计在旋律上展现了她的坚韧与活力。

在音乐剧中,李铁梅的歌曲通常采用明快、欢快的旋律,如《红灯记》中的《铁梅走了》等歌曲,这些歌曲的旋律轻快明朗,富有朝气和活力,与李铁梅的个性特点相呼应。

通过这些欢快的旋律,观众可以感受到李铁梅的坚韧与乐观,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并不气馁,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向前。

这种旋律上的设计不仅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铁梅的性格,也增添了观赏的乐趣和感染力。

李铁梅的音乐设计在歌词上也很好地展现了她的心路历程。

李铁梅的歌曲歌词多以耐人寻味的句子和词语,通过歌词展现出李铁梅内心的坚强、善良、乐观和爱情的苦乐沉浮。

在《红灯记》中的《无悔青春》中,歌词“十八年前夜,侧耳聆听,心头的乐章;十八年来夜,斟酌沉垫,醉意之长”展现出了李铁梅年轻时内心的憧憬与追求,以及多年后的感慨与坚持。

通过这些富有诗意的歌词,观众更能够深入地了解李铁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的情感起伏和成长历程,增加了音乐剧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李铁梅的音乐设计在配器上也进行了精心的搭配。

音乐剧中通常会利用不同的乐器搭配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而在表现李铁梅这一角色时,配器设计十分重要。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歌曲通常搭配轻快的节奏和简洁明亮的乐器,如小提琴、钢琴、吉他等,这些乐器搭配与李铁梅的坚韧、活力、乐观等特点相得益彰,为她的形象增添了生动和鲜明的色彩。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是中国京剧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妓女的命运史,展现出那个年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在这部作品中,李铁梅的角色扮演和音乐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首先,从音乐设计的角度来看,李铁梅的表演有着非常独特的曲调和音乐节奏。

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舞台气氛,更重要的是为这个角色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内核。

比如,在《红灯记》的开头,李铁梅饰演的是一个年轻、纯真的女子,她的曲调轻盈、优美,如同一颗清晨的露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渴望。

而在她走上崎岖的命运之路后,她的曲调却变得悲凉、沉重,如同一片残破的落叶,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其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李铁梅的角色饰演非常具有代表性,她塑造出了一个优美又悲凉的女子形象。

她既婉约优美,又深情感人,既柔弱无助,又坚强勇敢。

她扮演的这个女子,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她必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才能在千难万险的生活中求得一丝温暖和自由。

在李铁梅的角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的弱势和不幸,也可以感受到女性的坚毅和勇气,这一切都仿佛化为了她那优美悲凉的歌声和婉约的舞姿。

总之,《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是非常出色的,她的角色既是一位妓女,又是一位女性,她塑造的形象以及她的表演都非常传神和深刻,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音乐设计也是独具特色,融合了京剧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让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感。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作者:何雪会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1期摘要:现代京剧《红灯记》是京剧现代戏创作的先驱和第一个成功范例,剧中李铁梅的唱腔层次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京剧唱腔设计中的劲头(情感处理)和唱腔层次来具体分析李铁梅的音乐创作对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關键词:李铁梅;音乐创作;人物塑造作为京剧现代戏的杰出代表,《红灯记》的创作经验是很值得我们总结归纳的;现代戏的音乐创作对于传统京剧音乐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吸收了很多现代音乐创作的理念,因此笔者选择将传统的创腔规范中加入现代的创作理念,从劲头(情感处理)和唱腔层次处理两方面做具体分析,以展现音乐设计在李铁梅这个人物塑造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一、劲头(情感处理)劲头作为京剧传统唱腔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唱段的成败,类比于现代音乐的创作,可以将其与现代音乐创作中的情感处理做共通意义上的分析比较。

(一)高低强弱对比。

该剧旋律的高低进行,甚至每一细小处音高的选择绝非偶然,它无时无刻不在配合着人物情感的表达。

如铁梅出场的第一段唱腔,创作者抓住了铁梅尚未成熟的个性,在传统西皮腔的基础上灵活地通过旋律的合理变化手法,强弱拍的对比等,模拟出铁梅天真的小女孩儿形象。

第一场“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一段中,“我也能猜出几分”中的“猜”字,虽谱面上标的是6音,mf;然实际处理中这个音要弱处理,实际音符时值比所标记的还要短,一个“猜”字无不透露出小铁梅得意、骄傲的神情,这样的运用恰到好处。

(二)明暗急缓对比。

卡鲁索说过:“速度是音乐的生命。

”如果在唱腔表演中没有一个正确的速度,这种唱腔表演就会失败,因此速度也是唱腔表演的生命。

戏曲作家在完成一部作品时,总会相应的选择各种板式,并做标记。

即使没有标记出来,人物本身的情绪和情感也决定了唱腔的速度。

“好好保留在身边”一句中,一个“边”字长大的拖腔由中低音区,急转到高音区并做了速度上的变化,一个“边”字的处理,表现了李铁梅对爹爹的无限深情及其“品德”、“智慧”、“胆量”的无尚崇敬。

【转载】论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音乐美

【转载】论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音乐美

【转载】论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音乐美【作者:潘方圣】现代所谓的“红色经典”不知何人首先提出的。

“红色”似乎是指以前革命斗争与革命政权之象征。

中国历来以红色为贵、以黄色为尊。

从天安门城楼的红色城墙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从民间的大红剪纸与春联,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再到大红的退休证,红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国民均以红色为荣,红色为贵。

“经典”自然是艺术中的典范之作了。

把现代京剧《红灯记》列为红色经典是最确切也不过了。

《红灯记》在内容上表现了革命年代的斗争历程与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在形式上则既保留了传统京剧的韵律美,又在唱腔旋律上赋予了时代新风,同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现代京剧创作比较早期与领先的一个剧目,创作者在对西洋乃至整个世界音乐了解与掌控的基础上,把和声、配器、复调等手法与西洋乐器组群及交响思维很好地融进全剧的整个音乐结构中来,成为“中西音乐合壁”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从而实现了我国京剧音乐史一次十分成功的飞跃与革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本虽然是由沪剧移植过来的,但是她经过了京剧程式的成功改造脱颖而出、焕然一新。

她由北京中国京剧院改编,在音乐唱腔方面,基本上是根据传统京剧音乐打造,保留了比较深厚的京剧传统。

但是,由于是现代戏,所以必须要适应与迎合现代生活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与欣赏习惯,这就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秤杆上找到其平衡点。

下面就对一些唱段、配乐作些简要的分析。

首先,李铁梅唱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想当年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我家的表叔……”的哼唱声。

此段运用明亮的【西皮流水】板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流传深广。

但也必须对传统的【西皮流水】作一些改造,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例如,在腔格上尽量运用北京音。

虽然传统旦角原就是以京音为主的,但有一些京音的腔格,由于传统戏上运用多了,不免使人感到那些传统味儿。

如旋律曲调上的四、五度进行,就是北京话在旋律进行上的特点,现代戏唱腔上有时恰恰需要避免之。

[word格式]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音乐分析

[word格式]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音乐分析

[word格式] 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音乐分析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音乐分析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音乐分析摘要: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为lll页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了系列改革.本文以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为例,依照其板式顺序作具体分析,来说明现代京剧为塑造英雄人物打破框框,创造不同系统综合应用的新程式,器乐的发展成为气势宏伟,表现力丰富的中外混合乐队,它是”以局部服从整体”,以伴奏为主,能动为歌唱伴奏,为内容服务.关键词:板式李玉和京剧革命戏曲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问音乐体裁的一种,它是戏曲艺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京剧音乐是京剧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体现剧本主题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陈芳现代京剧红灯记是阿甲,翁偶虹根据上海爱华沪剧团同名沪剧剧本改编的,由李少舂,李金泉,刘吉典等为其设计唱腔, 1964年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获得成功.原先哈尔滨市京剧团演出时称其为革命自有后来人,后来北京京剧团又将其改称为红灯记(以下简称红)《红》剧故事发生在抗口战争时期敌占区某地.全剧的主题思想是以李玉和祖孙三代人与H本宪兵队长鸠山为首的口本法西斯侵华势力作顽强英勇的斗争,表现李玉和一家为了祖国人民大智大勇,坚贞不屈的高尚品德.从《红》剧的艺术构思上看,整个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革命英雄李玉和等千方百计地要把密电码送往柏山游击队和日寇鸠山等绞尽脑汁妄图阻止密电码送往柏山游击队这个斗争而展开的, 可见李玉和是全剧的第一号人物.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来塑造他的典型性格,以李奶奶,铁梅等正面人物烘托他的高大形象,以鸠山,王连举等反面人物的假恶丑进一步对比他的真善美.《红》剧在唱腔方面既保持了鲜明的京剧风格又赋予了新颖的时代气息,音乐设计别具匠心.第八场是全剧的高潮,这一场最集中地塑造了李玉和的文学形象及音乐形象,其中他的核心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更是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共产主义战士在生死考验面前的壮志豪情,成为整个音乐布局的重点.下面就该唱段依照其板式顺序作具体的分析.雄心壮志冲云天》是第八场抒情专场中的重要唱段,也是全剧的音乐高潮,是塑造李玉和音乐形象的关键所在.从唱词的内容来看,全段可分之为三个部分:从”狱警传似狼嗥”至”抗日的烽火已燎原”为第一部分,是对李玉和与敌人斗争的描述;”口寇,看你横行霸道能有几天”至”想到此,信心增, 斗志更坚”为第二部分,写李玉和远大的革命理想;”我为党做工作”至最后归为第三部分,写李玉和对革命工作的念念不忘. 整段采用二黄唱腔.二黄通常是”板起板落”,以5—2定弦,通常定调I=E,曲调级进较多,声腔的音乐性格严肃深沉,擅于表现舒展抒情的感情.整段唱腔组套方式属快慢交替:二黄导板.一回龙一原板一慢三眼?原板.一垛板导板前有一段长的”引奏音乐”,用铜管乐作为先导,庄严地引出高亢雄壮的英雄主题,然后是以三大件为主的快速激昂的音调,其问采用功能性和声,大量使用强烈而刺耳的不协和和弦,先声夺人,在李玉和尚未出场之前,把英雄挺拔巍然屹立的神态,举步有力的形象和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气概鲜明生动地表现网上借阅,多媒体教学,电子阅览室,通讯广播,数字图书馆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高性能的硬件设施. 现在我校图书馆正处于数字化发展的前期,大学城的建设尚未完工,接下来必然是设备的进驻和安装调试,这个期间一定规划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一定要购置性能高一些,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为以后的发展预留出更大的空问.随着高校多媒体网络教学,数字图书馆等应用的展开,高校校园网应采用万兆以太网作为主干的网络,这种高速链路构建的校园网络,使得各分校区之间的连接,可实现端到端的以太网访问,进而提高传输效率,有效保证远程多媒体教学和数字图书馆等业务的开展.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在其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大学图书馆的许多宝贵经验,又不能完全死搬硬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因校制宜,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创办出富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成为教学科研的好帮手,科技信息的导航者.参考文献:[1]章国超.高职教育带给图书馆的思考.图书馆学刊,2002 (增刊);[2]魏力更.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发展,2006(3):【3]马凌云.略论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河北科技图苑, 20O5,18(4)(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2009.No15O出来.这段引奏音乐不仅描绘了敌寇暂时猖獗的险恶环境和白色恐怖的气氛,而且烘托了英雄气吞山河,大义凛然的革命正气, 为李玉和的出场作了强有力的铺垫前导.紧接着引出慷慨激越的“二黄导板”,乐队作暂时的停顿,在一阵强烈的锣鼓段声中,李玉和身负重伤,艰难地拖着自己受伤的肢体,坚强地屹立在舞台的中央,当唱至”我迈步出监”时,在”迈步”后有一段乐队全奏的问奏,然后三大件和乐队演奏由轻渐响.直至高八度的”出监”,伴奏与唱腔融为一体.这里三大件的演奏全是”跟腔式”包腔,和声运用了减三和弦和变化重属七和弦,音色硬朗,富有动力性,烘托了李玉和视死如归,把刑场当战场的无畏气概,之后用乐队全奏再次奏出李玉和的英雄主题,强收,引出”回龙”.二黄回龙是京剧革命之后二黄声腔中所特有的板式,通常接在二黄导板的后面,是二黄导板与其他板式转接时的过渡,属于下旬句式,它的前半部分因与二黄导板相连,为了和二黄导板形成对比,是垛句式处理,后半部要转入其他板式,因此通常是近似二黄原板节奏,并有一个较长篇幅的拖腔.本唱段中的”回龙” 是一句急切高昂的”回龙腔”,三大件在这里弓法干脆,出音强劲,运用了以”加花式”,”跟腔式”为主的包腔手法,充分展示了英雄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唱至”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 之后有一段较长的拖腔,三大件运用”重复式”的包腔,加上乐队功能的和声,生动刻画了英雄的豪迈气概,之后又是一段间奏,运用各种乐器在各个音区依次呼应地演奏由主题音调变奏而来的旋律,一方面把李玉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揭示无遗,另一方面刻画了他的心潮逐浪高,气冲入云霄的内心世界.从”贼鸠山要密件毒刑用遍”起转入了”二黄原板”属2/4拍,一板一眼,叙述性较强,唱腔由上句和下旬组成,下句往往比上句紧凑,简短,结构不对称,下句的第二分句往往是”板后” 起唱.其基本格式如下:(以十字句为例)厂—-—]上句:XXlx(X)???广———]IxXIx(x)???XXl(X)XlX一????下句:丁?]??????????在配器方面再次用乐队及锣鼓的穿插,三大件采用”跟腔式”包腔,适当的地方运用”加花式”包腔,强调了李玉和的宁死不屈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唱至”抬头远看”处又是一个长拖腔,引出一个精心处理的间奏,用笛声和弹拨乐演奏着脱胎于李奶奶说家史配乐的旋律,由此引出了《大刀进行曲》的音乐主题, 扩充了舞台的空问和时间,显现了”抗日烽火已燎原”的景象. 从”我看到革命的红旗高举起”开始,三大件以”加花式”包腔贯串,到”但等那风雨过”时,改用以”重复式”包腔为主,唱腔逐渐趋向柔和,接着由吹管乐器与弦乐器演奏一抒情过门,引出了东方红的音调,表现了李玉和在残酷斗争面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展望未来,看到了东方一轮红日将要喷薄而出照亮大地,由此将”原板”转入了”慢三眼”.整个”慢三眼”是全唱段的高潮所在,用抒情豪迈的笔法来处理高潮是这段的特点,这里弦乐伴奏以一定的和声为背景, 衬以附加声部的复调旋律,三大件的伴奏用”反复式”,”加花式”,”跟腔式”的交替,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李玉和誓为革命奋斗终身的信念,同时也体现了他无限憧憬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他向往着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全国人民走向胜利,对建立新中国的那一天充满着眷恋之情.高潮过后又转为”二黄原板”,依照前面所述的二黄原板的基本格式,现将该部分分析如下:上句:我为党下献上甸?王连举?他和我单线黼厂下旬:因此上不怕他乱咬乱攀这四句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叙述了李玉和对密电码转移任务的关切及对叛徒的憎恨.上句”我为党做工作很少贡献”是3+3+4的十字句形式,每个分句都是”板起板落”,显得节奏沉稳,曲调朴实;第二分句”做工作”有小拖腔,扩展了一小节;下旬”最关心密电码未到柏山”比上句紧缩了三个小节.第三,四唱句,内容是仔细判断,分析情况,坚信革命任务一定能够完成,从内容出发,唱腔紧缩,各分句也紧接, 上下旬均有过门衔接,体现了李玉和爱憎分明的重要侧而.为了表现李玉和的革命激情和崇高革命气节,最后采用了由2/4节拍转1/4节拍的”垛板”,字多腔少,曲调顿挫而铿锵,烘托了李玉和坚定不移的崇高品质,结尾使用了散收,刻画了李玉和高大完美的音乐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英雄”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的阶级本质.雄心壮志冲云天》的唱段除了上述的在板式,配器,表现内容等方面的独具匠心外,与此相适应的,在这一场安排的舞蹈造型也特别丰富,特别集中,在此就不作具体叙述分析了.总的归纳,可以说舞姿始终与音乐紧密配合,二者交相辉映,在全剧中如异峰突起,从另一角度对完成李玉和的英雄形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李玉和——雄心壮志冲云天,对这段”一个共产党员的内心独白”仅作上述的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我们还需加倍努力,对其作更加深入地分析与了解,希望会有更新的突破.通过对这一唱段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京剧艺术改革后的光辉, 虽然不能说它的音乐创作是最完美的,但可以以此为更上一层的起点.让我们共同努力,取长补短,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中国戏剧研究》叶长海主编;[2]2(《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杜长胜主编;[3]京剧音乐论述李刚王喜太编着;[4]京剧红灯记的起源》刘灵(电影文学2005.7);[5]从革命现代京剧看传统戏剧的转型杨健(中央戏剧学院2003.3)(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2009.No15。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红灯记》是中国京剧中著名的现代话剧,讲述了文革时期的一个京剧团的生存状态。

李铁梅是剧中的女主角,她不仅扮演了自己,还饰演了其他角色,如孟丽君、花木兰等。

作为该剧的音乐指导,她的音乐设计为人物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设计1.1 小提琴与中提琴的运用《红灯记》中的音乐设计采用了许多西洋乐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小提琴和中提琴。

这两个乐器的音色缓慢而温和,可以与京剧唱腔的旋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富有古典美感的音乐氛围。

在多个场景中,小提琴和中提琴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如在李铁梅的唱腔中,它们轻柔的旋律十分突出,使得李铁梅的唱腔更加动听。

1.2器乐段落的使用在《红灯记》中,李铁梅还采用了多个短小的器乐段落来缓解剧情的紧张程度,它们通过缓慢的旋律和温和的和弦传达了深厚的情感。

这些器乐段落通常出现在紧张的场景之后,如在林飞起夺回被石老板强走的戏院后,鼓声渐息,笛声婉转,表达了林飞起心中的喜悦与欣慰。

这些小型的乐曲不仅丰富了整个剧本的音乐风格,同时也深化了角色之间的感情联系。

二、人物塑造2.1 李铁梅的个性剧中的李铁梅是一个乐观、有勇气、坚强的女性,这些特质在她的音乐表演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第二幕中,她唱出了《草原》这首曲子,用轻快、欢快的音乐为观众呈现了她乐观向上的性格。

李铁梅不仅扮演了自己这个角色,还在舞台上变幻了多个角色。

在同一场景中,她可以唱不同的角色,并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带来了独特的性格和特性。

最为明显的是在《尉迟恭》一折中,她先是扮演突厥公主,然后是唐太宗,再后扮演尉迟恭。

通过音乐的转化与表现,她成功地塑造了这些角色,并使得观众感受到了剧中角色的多元。

2.3 其他角色的音乐表现除了李铁梅之外,在《红灯记》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独特的音乐表现。

例如,孟丽君的音乐表现通常是柔软和缓慢的,以反映出她的女性气质。

而石老板的音乐表现则通常是强烈而沉重的,以反映出他的威严和欲望。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是一部以上海滩为背景的歌舞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设计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而著称。

李铁梅这一角色的音乐设计和人物塑造尤为突出,她通过歌舞表演展现出红灯区舞女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展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无奈。

本文将从音乐设计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深入剖析《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形象。

从音乐设计角度来看,《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紧扣剧情,通过歌曲和舞蹈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在她的第一次登场中,她以《夜上海》为背景音乐,跳起了一个优雅而撩人的留声机舞,展现出了红灯区妓院的繁华和风情万种。

她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悲观和无奈。

在她与陈年相恋的过程中,她的音乐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失望,比如《我只在乎你》和《一水隔天堑》等歌曲,都表现了她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痴迷,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无奈。

再到她的音乐设计则更多的突出了她对生命的无奈和不甘,比如《生死恨》和《伤不起的女人》等歌曲,都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和不甘。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塑造也十分深刻。

她是一个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女子,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走上了红灯区的舞台,成为了一名舞女。

在红灯区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她表现出了悲欢离合、妥协与挣扎、浪漫与苦涩等多重性格特点。

她热爱自由而追求幸福,但又面对着现实的压力和生活的无奈。

她的悲欢离合、无奈和苦涩无不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李铁梅不仅仅是一个红灯区的舞女,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女性形象。

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对于她的命运和选择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摘要】《红灯记》是一部中国经典的话剧作品,其中的角色李铁梅是一个极具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探讨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以及其在角色塑造中的作用。

通过音乐设计可以凸显李铁梅的情绪变化和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她的人物性格。

音乐与角色塑造密切相关,通过音乐的情感共鸣,观众可以更加投入到剧情中,与李铁梅产生共鸣。

而音乐设计也能够突出李铁梅的个性特点,加深人物形象的印象。

音乐设计在情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李铁梅的成长和变化提供支撑。

音乐设计在《红灯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紧密,李铁梅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关键词】《红灯记》、李铁梅、音乐设计、人物塑造、情感共鸣、个性特点、情节发展、重要性、密切关系、形象深入人心。

1. 引言1.1 介绍《红灯记》《红灯记》是中国著名戏曲《红灯记》的改编剧,由上海京剧院创排。

该剧以一对燕子和长坂坡之英雄的悲欢离合为题材,展现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这个版本的《红灯记》虽然在情节和人物设定上有所改动,但保留了原作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设计独具特色,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生动而感人的戏曲表演。

李铁梅作为剧中的女主角,扮演了一个坚强、聪慧、执着的角色,其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重点探讨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以及音乐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1.2 李铁梅的角色《红灯记》这部剧作中,李铁梅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她是一个性格坚强、勇敢无畏的女性,对待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正能量。

李铁梅的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她的坚韧和智慧使她成为了众人的楷模和榜样。

在逆境中,李铁梅总是能够挺身而出,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权益和尊严。

她的坚强和坦诚让她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她的形象也成为了整部戏剧中最为亮眼的存在之一。

通过李铁梅这个角色,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坚强和勇敢,更能够感受到她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待困难的乐观心态。

红灯记,教案

红灯记,教案

篇一:《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案小学音乐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执教人:靳伟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中心小学执教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十册第六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材分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选自现代京剧《红灯记》的一个唱段,是根据同名沪剧改编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由后来人》。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影片在全国上映。

1964年6月,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在北京举行,《红灯记》首演大获成功。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唱段是李铁梅在来取密电码的交通员离开之后演唱的。

她从家里的神秘气氛中感觉到,这些被叫做“表叔”的人,和他的爹爹、奶奶一样,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都承担着重大的使命,都是“好人”。

这里表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和成熟。

本唱段的板式为西皮流水板,为一小节只有一拍的有板无眼的板式。

每段唱的第一句的第一个自从板上开口唱,其它各句的第一个字都从板后开口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

此种板式较适合叙事性强的唱段,节奏紧凑而流畅,即可表现从容不迫的语气,也可表现气势充沛的语气。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使学生在领略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时,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3、通过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和初步了解京剧。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平常都喜欢什么音乐呀?生:流行音乐、儿童歌曲、动画片插曲等。

师: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音乐吗?教师演唱《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师:谁知道老师演唱的是什么音乐呢?生:京剧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课堂,一起去了解京剧、认识京剧、喜欢京剧。

二、通过欣赏了解京剧1、初听区分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了解京剧的四个行当a 师:老师扮演的是剧种的主人公李铁梅。

《红灯记》(选段) 现代京剧-人音版《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案

《红灯记》(选段)  现代京剧-人音版《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案

红灯记(选段)现代京剧-人音版《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案课程介绍这是一门结合京剧音乐和戏剧表演的课程。

学生将学习如何演绎京剧的经典之一《红灯记》中的精彩选段,并且将以现代京剧-人音版的方式进行表演。

选段介绍“红灯记”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一。

它讲述了青楼女子李桂英的故事,她经历了家庭的破裂、流离失所、青楼风情、抗日救亡等多种人生阅历。

她靠着机智、勇敢、慈悲,最终战胜困难,赢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人民的尊重。

我们在这里选取了其中一些非常精彩的片段,将以现代京剧-人音版的方式进行演绎。

学习目标•了解京剧传统剧目《红灯记》•学习现代京剧-人音版表演风格•掌握京剧表演的基本要素、基本步法和基本唱腔•发展音乐和戏剧表演技能•提升表演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个体表演•集体讨论•观摩比赛教学准备•互动白板•MP3播放器•京剧服装•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介绍《红灯记》传统剧目,让学生了解剧情和历史背景。

2.教师播放现代京剧-人音版《红灯记》选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代京剧-人音版表演风格。

3.学生个体练习《红灯记》中的基本唱腔和基本步法。

第二课时1.教师介绍现代京剧-人音版的表演要素,如注重情感表达、强调情节转折、重视形象塑造等。

2.学生观看京剧表演录像,了解表演技巧和方法。

3.学生分组练习选段表演,教师进行现场点评。

第三课时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升表演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进行集体表演比赛,教师评出优胜组和优秀表演者。

总结与反思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京剧表演的基本要素、基本唱腔和基本步法,还学习了现代京剧-人音版的表演风格。

同时,他们还发展了音乐和戏剧表演技能,提升了表演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技能将对他们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韵三叹”话“红灯”(上)——感悟钢琴组曲《红灯记》中的风格魅力与文化质感

“一韵三叹”话“红灯”(上)——感悟钢琴组曲《红灯记》中的风格魅力与文化质感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王珈(1979~)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胡净波(1961~),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一韵三叹”话“红灯”(上)引言从我国的宋代就有类似戏曲的形式存在,并包含故事的情节,唱腔的设计和丰富的表演等方式。

后来便发展成被外国人叫做中国歌剧的京剧,以其中的唱、做、念、打的功底和虚拟化的布景道具,加上经过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以及散、慢、中、快、散的板式布局等,都为后来我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钢琴组曲《红灯记》就是借助中国戏曲这样一种形式来完成的优秀作品之一。

并以专曲专用的音乐构想、个性化的音乐形象和丰富的京腔语汇,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钢琴这一丰富的音响音色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钢琴伴唱《红灯记》是在原来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即:在观众面对舞台的左方,是以一架钢琴用来伴奏,而京剧中被称之为武场的乐手们(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在右侧一字排开。

舞台中心位置留给剧中的三位主要人物(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

而由此演化而来的钢琴组曲《红灯记》,则是从钢琴伴唱《红灯记》中选出了八首不同人物的核心唱段构成。

整部作品不但凸显着上个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现象,还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创作原则和体裁、题材等形式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中的旋法和音响音色的布置上,虽然是不能够越过当时的“三突出”创作范围,但在音乐整体的表现上,还是遮蔽不了艺术家给中国钢琴文化所留下的一笔浓墨重彩。

由于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现代京剧样板戏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升温、问世,对于本作品的诸多政治、文化背景和创作、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内容都有相关的论述,故在此不待烦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提起文革时期的音乐艺术,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八大革命样板戏,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文化产物,与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不同,它们所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内容,现代革命京剧成为文化革命的典范。

作为我国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一个优秀的范例,京剧《红灯记》成功地塑造了李玉和、李奶奶和铁梅等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塑造铁梅的形象方面更是颇具匠心,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以下就对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主要唱段进行分析阐述。

一、创作背景《红灯记》最初的剧本来源于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自有后来人》。

上海爱华沪剧团的凌大可、夏剑青以电影故事内容为蓝本,改编成沪剧,并更名为《红灯记》。

1963年初,沪剧《红灯记》在上海公演。

江青在观看过沪剧《红幻记》后认为本子不错,遂将该剧剧本推荐给中国京剧院。

中国京剧院在接到指示后,先由总导演阿甲拟出京剧剧本的提纲,翁偶虹写初稿①。

而后,阿甲又在初稿的基础上写出第二稿。

②由刘吉典③、周国兴、李广伯④任音乐设计,李金泉设计老旦唱腔⑤,李少春设计李玉和唱腔⑥,张健民进行乐队编配。

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从排演之初至1964年汇演,边排边改。

而且,从1964第一次正式公演的第一版至1970年拍成舞台艺术影片的最终定稿,前后改动达二百多次,累计演出近千场。

导演及音乐设计人员在唱腔、形体动作、舞台调度等各个方面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可谓“十年磨一戏”。

由于其在公演中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红灯记》在获得人们一致称赞的同时,也获得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肯定,从1965年2月开始南下巡演,从而掀起了全国学唱《红灯记》的热潮。

《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某地。

中国共产党员、铁路扳道工人李玉和,是干练的秘密工作者。

他家祖孙三代是在“二七”大罢工运动中,结成的一个①翁偶虹,生于1909年,中国剧作家,北京人。

②阿甲(1907—1994),宜兴丁蜀镇双桥村人。

中国当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

③刘吉典,生于1919年,京剧作曲工作者,天津人。

④李广伯,193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京剧音乐家、书法家。

⑤李金泉,生于1920年,北京人,京剧老旦演员。

⑥李少春(1919—1957),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

革命战斗集体。

李玉和接受了党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

日本法西斯宪兵队长鸡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

他大智大勇、坚贞不屈。

在敌人的酒席宴前,在刑场上,斗得坞山焦头烂额。

残暴的敌人最后杀害了李玉和、李奶奶。

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前仆后继,在党的领导和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胜利完成任务。

二、李铁梅主要唱段分析借着对铁梅个性、气质、语气以及心态的充分把握,唱腔音乐设计者通过五段主要唱腔完整而生动地勾勒出李铁梅从单纯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1、《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此段唱腔选用西皮腔,运用流水板。

旋律上运用跳进加级进形成多变的旋律形态,使旋律起伏较大,作者抓住了铁梅尚未成熟的个性,在传统西皮腔的基础上灵活地通过旋律的合理变化模拟出铁梅天真的小女孩形象。

音乐一开始从mi到dol(首调),由低到高的六度大跳的上升型音程进行,见下图例1,是对铁梅内心无限喜悦心情的抒发,也表现了提起表叔时的无法按捺的欣喜。

而传统唱法中,音乐的开始多为re到dol的由高而低的级进进行,并且音乐一开始多选在较高的音上出现。

下例谱例1是铁梅与传统《苏三起解》中苏三音乐开头片断的对比,可以看出这段唱腔中的革新之处。

例1:《苏三起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在这段唱腔的节拍上,二拍子与一拍子频繁交替,形成混合西皮流水,如谱例1中,“没有大事不登门”这句唱腔就使用了二拍子与一拍子的交替,与传统西皮不同,传统西皮是二拍子,而这个交替使节奏更富有弹性,疏密相见,打破了传统,形成自由的节奏;节奏型除了过去使用较多的八分音符之外,更多地运用十六分密集型节奏,如谱例1中唱句“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此句就使用十六分音符,这句“虽说是”为加冒,在不同的旋律上重复一遍,模拟出铁梅边想边说,断断续续的语气,表现李铁梅天真可爱的孩子气,也为下句的伸展做铺垫,紧缩伸展的使用,使唱腔更富有神秘感,可以看出李铁梅虽然天真,但已经有革命的心,为下文做了伏笔,很符合李铁梅内心情感。

另外,传统的西皮流水首句多顶板起,多表现的是成熟、稳重的性格,而这段腔的首句眼起,使欢快俏皮的特性在音乐初始就突出地显现出来。

将一个天真活泼的、还不太傲事的孩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也为表现铁梅喜悦的心情找准了感情基调。

以上这些因素将铁梅年轻、活跃的个性描绘得入木三分。

这样的处理也符合人物语言的表述和语气的变化。

2、《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此段唱腔选用西皮腔,这一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更反应出了李铁梅思考逐渐成熟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李铁梅在听奶奶讲述红灯的故事之后,看到父亲和交通员为革命东奔西走,不怕艰险地从事革命工作,独自一人的思考过程。

在短短的唱腔中板式经过了【散板】、【摇板】、【原板】和【垛板】的四次变化。

在散板第一句“听罢奶奶说红灯”后,板式马上转人摇板。

外驰内张、紧打慢唱的节奏,十分贴切地反映出铁梅内心思维活动的活跃,如谱例2。

紧凑的板式像是一种催促,正如她寻找答案时的迫切心情。

此处摇板的运用与传统稍有不同,力度轻柔、速度徐缓的处理,与板式造成的紧张感形成了鲜明对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正犹如铁梅急切的思考却未得出答案。

当唱到“不怕担风险”时音乐进入原板,铁梅似乎思考出了些头绪,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用原板这种中等速度的板式贴切地刻画出她的认识过程。

例2:在这句“不怕担风险”的“险”用一个长大的拖腔终止于re音(首调),由于提出“为什么不怕担风险”这样的疑问,因此“险”字的拖腔在经过了中间一长段的迁回进行之后,最终落在re,如下图谱例3李铁梅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

拖腔的最后由dou到mi呈上升形态,也正符合了这种疑问语气的上升音调的表达。

例3:最后,铁梅下定决心要为爹爹分忧,为表现出此时铁梅坚定的决心和逐渐激动的心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板式再度转向速度很快的垛板,如下图谱例4,该段板式的设计和安排恰如其分的表现了李铁梅的性格。

例4:3、《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此段唱腔选用二黄腔。

剧情继续发展,父亲被抓,而后又听奶奶讲述了祖辈几代人的革命家史,这让铁梅对自己的身世感到骄傲,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承担前辈创下的革命事业。

唱段采用原板速度,在腔字处理上几乎是一拍唱一字,斩钉截铁,这是铁梅性格成熟和内心沉稳的体现,如谱例5中“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

音乐用二黄腔缓缓道出李铁梅的心声,如泣如诉。

节拍上一板一眼的平稳进行与旋律所反映出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将人物既悲伤却又不失坚强的性格描绘得可谓是传神之至。

例5:此时,铁梅坚定的革命个性出现端倪。

此外,《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这段唱段在板式变化上逐层推进,从最开始的抒情,后转入激动的情绪,从【原板】到【垛板】再到【快板】,李铁梅的性格已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了革命意识的初现。

4、《光辉照儿永向前》此段唱腔选用二黄腔,这一段是在上一段李铁梅革命意识的初现后,坚定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继承人形象。

这段二黄快三眼唱腔即抒情又赋予叙述性。

唱腔的旋律性强,流畅自如,也耐人寻味,如下图谱例6所示。

例6:这段唱腔中三个并列式的排比句在创作上相当值得研究,“爹爹的品德”“爹爹的智慧”“爹爹的胆量”。

三个乐句都是由上下句构成的,句式结构很相似。

但旋律音高变换多样,每句旋律都贴和了词义的表达。

第一分句“爹爹的品德”正板起,第二个“爹”字用附点节奏,旋律柔美,感情深厚。

“站”“磐石”几字上用重音唱出了铁梅绝不动摇的坚定的革命决心,如谱例7。

例7:第二分句“爹爹的智慧”眼上起,旋律萦绕曲折,并将腔句扩充拉长,赞颂了爹爹的革命智慧,如谱例8。

例8:第三分句“爹爹的胆量”,“爹爹”二字改用正拍子,且将腔句紧缩,如进行曲的节奏反映出铁梅对爹爹革命气质的敬仰和对革命必胜充满了信心。

旋律具有动力性,听起来流畅自如,流动感强。

每个分句之间的过门逐渐缩短,越唱越急。

速度上的加快有如铁梅对父辈的光荣传统有了深刻的领悟,她的性格也正一步步向成熟迈进,如谱例9。

例9:5、《仇恨人心要发芽》此段唱腔选用西皮腔,剧情发展已接近尾声。

铁梅在经过刑场的严峻考验之后,满腔仇恨,面对爹爹奶奶的死,经过很大的感情冲击后立志要秉承父愿,完成党交给的革命重任。

此时的铁梅在思想上已完全成熟,英勇无畏,并有迎接革命重担的充分准备。

唱腔吸收了传统京剧小生腔“娃娃调”的西皮腔,挺拔高亢,充满锐气和满腔豪情,充分展示了铁梅的斗争激情。

这一段无论在音高,音强和情绪上都到达顶峰,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气势。

板式变化丰富,从【导板】、【快三板】、【二六】、【快板】到【散板】的变化,从节奏自由的散拍子发展到速度很快的快板,在【导板】伴奏中运用唢呐,唢呐音区比较高,比正常的西皮腔高五度,非常亢奋,把她的革命意识推向极点;句式结构多变,紧缩句与扩充句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下谱例10所示。

在种种音乐元素的强烈对比中孕育着李铁梅火一般的豪情。

例10:三、创作特点1、唱腔旋律唱腔指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如歌谣体、曲牌体)的演唱法的总称,李铁梅的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

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高亢激昂,具有北方音乐的特点;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具有南方音乐的特点。

李铁梅的唱段旋律的高低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甚至是每一细小处音高的选择都绝非偶然,它都无时无刻不在配合着人物情感的表达。

李铁梅的五段唱段两头唱腔为西皮腔,中间为二黄腔,第一段西皮腔作为铺垫,板式单一,表现李铁梅天真活波的小女孩的形象,之后矛盾激化用二黄设计一个长大的唱腔,结束时用西皮腔做出表态,这段唱腔虽然也用西皮腔,但与第一段不同,这段唱腔更加悲愤,可以看出李铁梅高亢的革命意识,表现了李铁梅内心成长的变化过程。

铁梅出场的第一段唱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作者抓住了铁梅尚未成熟的个性,在传统西皮腔的基础上灵活地通过旋律的合理变化,音乐节奏的时紧时松,强弱拍的对比等种种手法模拟出铁梅天真的小女孩形象。

使之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经久不衰,耐人寻味。

第二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也选用西皮腔,描写了李铁梅独自思考,善于思索的个性,逐渐激动、高涨的情绪。

第三段《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选用二黄腔,是李铁梅革命个性的初现,先抒情后激动的情绪。

音乐用二黄腔缓缓道出李铁梅的心声,如泣如诉。

第四段《光辉照儿永向前》选用二黄腔,这段剧情发展至高潮,抒发叙述性、抒情性的情绪,塑造了李铁梅一个坚强的革命继承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