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与意识流

合集下载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意识流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意识流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意识流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意识流”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意识流①意识学说。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在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一体,一个完整的经验是一种连续不断、变化不定、斩不断的“流”,像溪流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1884)一文中提出,后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得到发挥。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思维活动并不表现为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一种斩不断的“河”或“流”,称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

其主要特征:(1)每种意识状态都是属于个人的,是主观的;(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不断积累的观念,一去不复返,从不重复;(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生命流;(4)意识有选择性,由兴趣决定,兴趣由本能冲动引起。

该学说开机能主义反对构造主义元素分析之先河,影响其后的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在哲学、文艺等领域亦有广泛影响。

②艺术表现手法。

强调艺术家应深入其作品中人物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捕捉人物意识瞬息万变复杂曲折的全部流动过程。

基本技巧有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旁白、时序颠倒、空间转换、幻觉错觉的运用等。

源于现代西方的动荡生活、思想危机、精神混乱及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根据詹姆斯的“意识流”心理学思想提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被动之中”的见解,主张小说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来揭示人物;提出“心理时间”的说法,认为与一般人理解的前后相续的数量概念的时间不同,“心理时间”是各个时期相互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越是深入意识的内部,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

这些理论极大地满足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侧重描写人物内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推动了现代派作家、艺术家去打破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开拓艺术表现的新领域,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常常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作为两个重要的表现手法,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文学作品中。

本文将从意识流和心理描写的定义、特点以及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识流的定义与特点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的思绪、感受和意识流动的表现方式,通过无序、碎片化的叙述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它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将读者引入人物的意识流中,使读者与人物的内心产生共鸣。

意识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心表现:意识流强调人物内心的思绪和感受,通过人物的自我对话、回忆、幻想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无序碎片化: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常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更加注重心理状态的流动和变化。

3. 多重视角:意识流可以通过多个人物的内心描写来展示不同角色的思绪和感受,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多维度情感。

二、心理描写的定义与特点心理描写是一种通过文字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手法。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情感、欲望、矛盾等心理特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细腻入微:心理描写注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2. 精准语言:心理描写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反映现实:心理描写不仅仅是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也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的普遍心理。

三、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常常运用意识流和心理描写这两种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现代小说中,意识流常常被运用于叙述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

通过意识流的叙述方式,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冲突、矛盾和变化。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复杂性。

反省心理学的“四大意识流”理论揭示了人脑的意识是如何思维的

反省心理学的“四大意识流”理论揭示了人脑的意识是如何思维的

反省⼼理学的“四大意识流”理论揭示了人脑的意识是如何思维的知乎:反省心理学,发表于2018-01-24反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的意识流分为内吸流、内闯流、外吸流、外闯流这四种意识流,而我们大脑思维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联想思维以及灵感、直觉、想像等各种思维的过程)就是这四个意识流的流动过程和相互转化、相互切换的过程,在⼈清醒的状态下,意识流总是象流水⼀样不断地进行的,也就是说四者的切换是不断地进行着的,在⼈做梦时和清醒时⼀样,也是四⼤意识流不停地转化和切换着的。

四⼤意识流打开了⼈脑思维的⿊箱,画出了思维的形状和过程,使⼈的思维变成了看得见和摸得着。

1.什么是意识流反省心理学的定义是:意识流指来⾃外界和内部⽆意识的某⼀(或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的过程。

意识流又名“思想流”“主观生活流”。

心理学界最早论述意识流的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

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个问题》一文中,认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

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述。

2.为什么可以通过意识流进行心理分析意识流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脑的智⼒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等心理活动都是以意识流的⽅式进行的,因此,通过意识流即可分析⼈的各种心理活动。

“内闯流”是四大意识流之一,是四大意识流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识流,这是因为它既是思维活动的发起者、推动者,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打断者。

浅层中的信息,一旦以内闯流的⽅式闯⼊意识就能打断意识中正在进行的思维,并可同时发起⼀个与其有关的新思维。

例如,⼀个学⽣正在听老师讲课,突然⼀个“内闯流”闯入意识,想起了昨天电视中的⼀个镜头,随之浮想联翩。

詹姆斯“意识流”理论研究

詹姆斯“意识流”理论研究

詹姆斯“意识流”理论研究意识流理论被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19世纪末提出,是对心理学领域的一次革新性突破。

这一理论让人们对心智活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1. 意识流概念的提出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家,也是心理学领域的先驱人物之一。

他在《心理学原理》等著作中详细阐述了意识流的概念。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流动变化的。

他将这种连续不断的心理活动比喻为一条河流,即“意识流”。

这种意识流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运动,而是带有很强的多样性和自由度。

人们的思维和感知以及情感都会在这个意识流中不断涌现和消逝。

2. 意识流与心理活动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对心理活动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和描述。

他指出,意识流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情感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

正是这种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构成了整个意识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心理活动的认识,使得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方向。

3. 意识流与文学艺术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识流成为了20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为文学家们创造了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意识流小说通过笔墨描绘人物内心活动,展现出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复杂性,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一部著名的意识流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一天的内心活动和思维的刻画,展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魅力。

意识流理论对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4. 意识流与人的认知意识流不仅仅是一种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创作手法,它也对人的认知和思维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识的知识点总结

意识的知识点总结

意识的知识点总结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主观体验和感知,包括认知、情感、主观体验等。

2.意识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现。

3.意识的主观性:意识是个体主观体验的产物,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主观性。

4.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意识与脑活动密切相关,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发展1.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与大脑的发展和进化有关,是进化的产物。

2.意识的发展阶段:意识随着个体发展而逐渐成熟,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不同发展阶段。

3.意识的个体差异:意识具有个体差异,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意识的内容1.感知:感知是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自身的感知。

2.认知:认知是意识的高级内容,包括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学习等认知活动。

3.情感:情感是意识的重要内容,包括情绪、喜怒哀乐、情感评估和情感调节等。

4.意志:意志是意识的重要内容,包括决策、自我控制、意图和行为选择等。

四、意识的作用1.认知功能:意识对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人类高级思维的基础。

2.情感功能:意识对情感调节和情感体验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情感生活的基础。

3.意志功能:意识对意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人类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的基础。

五、意识的理论与模型1.双层观念理论: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和他我意识两个层次,是人类思维和认知活动的基础。

2.意识流理论:意识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多种活动。

3.意识内容理论:意识内容包括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内容,是人类主观体验的基础。

六、意识障碍与疾病1.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大脑功能紊乱或受损导致的意识丧失或紊乱,包括昏迷、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等。

2.意识疾病:意识疾病包括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等多种疾病,与意识相关的疾病有很多。

七、意识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方法:心理学研究意识主要采用实验、观察和问卷等方法,包括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意识流理论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意识流理论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意识流理论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意识流理论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它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心理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对于意识活动的研究。

意识流理论试图模拟人类思维过程中的无序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一、意识流理论的基本概念意识流指的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无序和连续变化的状态,我们的思维不是按照线性的结构展开,而是在思维片段之间自由地切换和流动。

意识流理论试图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模拟这种思维的过程。

在意识流作品中,人物的思维和感受会以一种凌乱、无序的方式呈现,读者可以体验到类似于思维的流动感。

二、意识流理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探索内心世界:意识流作品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无序和连续变化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并通过与之共鸣来认识自己的内心。

2. 缓解压力和焦虑: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读意识流作品可以让读者暂时摆脱现实的压力,沉浸于作品中独特的节奏和氛围之中,从而给予心灵一些片刻的安宁和放松。

3.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意识流作品展示了丰富的情感和思维变化,读者在与作品交互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种情绪调节的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十分重要。

4. 拓展思维模式:意识流作品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模式,通过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对于拓展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意识流理论的实际应用1. 文学艺术创作:意识流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艺术领域。

许多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2. 精神疗法:一些精神疗法方法如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也借鉴了意识流理论的原理。

通过让患者自由地表达和流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解决心理问题。

理解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意识流

理解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意识流

理解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们思维过程中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神经科学角度和心理动力学角度探讨意识流的解释。

认知角度从认知角度看,意识流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和感知时,思维内容以流动的形式在意识中不断变换。

认知心理学家詹姆斯·斯洛维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理论,认为人类的意识是一种不连续的、片段化的经验,思维以一种自由的方式在心中浮现。

根据此理论,人们的注意力会从一个思维内容转移到另一个思维内容,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思维流。

神经科学角度神经科学的研究对意识流的解释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科学家发现意识流的产生与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的活动密切相关。

意识流时,人类大脑中特定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频繁和密切,而其他区域相对较为静默。

这种神经网络的重组和信息传递的变化,形成了意识流的特征。

心理动力学角度心理动力学是另一种解释意识流的心理学理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人类的意识流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心理动力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有许多无意识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些无意识的力量通过情感、欲望和冲动等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意识流动,使其呈现出特定的模式。

综合解释综合上述三个角度的解释,意识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认知、神经和心理动力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现象。

在认知层面上,意识流是思维和感知的连续性和变动性的体现;在神经层面上,意识流是神经网络活动的重新组织,不同区域之间信息传递的频繁性;在心理动力学层面上,意识流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带有情感和欲望的色彩。

意识流对于人类的意义不可忽视。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思维和感知过程,还与创造力、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理解和解释意识流的机制对于增进对人类心智活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通过认知角度、神经科学角度和心理动力学角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学对人类意识流的解释。

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分析: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分析: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分析: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引言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是文学与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都致力于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捉摸性。

本文将探讨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在文学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层次探索。

第一章意识流的定义与发展意识流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旨在呈现人类思维的连贯性和流动性。

该概念最早由英国作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并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到了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进一步探索与推广。

意识流通过呈现主人公内心的思维、感受和回忆,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第二章意识流在文学中的应用意识流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焦虑和挣扎。

通过在作品中使用意识流,作家能够将读者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一部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呈现了他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过程。

第三章心理分析与文学创作心理分析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通过探索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容,试图揭示人类内心世界中的冲突和欲望。

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概念和原理,以揭示主人公的思维和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

例如,奥地利作家弗洛伊德的著名小说《失乐园》就是一部充满心理分析元素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梦境和幻想,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第四章心理分析与意识流的结合心理分析和意识流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运用心理分析的理论以及意识流的手法,作家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心理分析提供了思维和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而意识流则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

这种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多维,更加贴近真实的人类内心世界。

结论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是文学与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

意识流名词解释

意识流名词解释

意识流名词解释意识流(phenomenology)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在没有完全失去对身体的觉知时的心理活动。

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讲的“意识”只是潜意识的一部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

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指当人在睡眠或无特别的意识状态下,在人的感知和记忆表象仍然存在时,所进行的脑力活动。

例如,你在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还在睡梦中,这时你是清醒的;但是你感觉到你还在睡梦中,还在睡梦中……这时你的大脑可能在思考问题。

在清醒的情况下,大脑思维也属于这种状态,而且通常要快于睡梦中的思维。

这些都被称为潜意识活动。

意识活动中的一部分则是所谓的显意识活动。

意识活动是受人的愿望支配的。

意识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显意识,它还包括潜意识活动。

例如,一个失眠患者躺在床上,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失眠了,于是努力使自己入睡,可是他想了许多办法也无济于事。

其实这时候他并没有完全失眠,由于强烈的欲望促使他继续努力,直至困得不行,才不再挣扎。

所以即使他已经完全失眠了,可他的意识还活着,还在努力抗争。

1。

狭义:一般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出发,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对无意识的探索和分析。

2。

广义:不仅指研究意识的产生、机制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而且还涉及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如艺术、科学、道德等活动。

3。

通俗:文学评论界多用狭义的意识概念,心理学界一般多采用广义的意识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反映形式。

意识不仅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且具有间接现实性,能够作为一种中介环节影响人的客观存在。

总之,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包括直接现实性和间接现实性两方面。

从人脑的生理解剖学观点看,意识是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的反映,意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

根据意识的功能和结构,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感觉、知觉、表象。

把握,往往令人遗憾终生。

有的人才智出众,却苦于找不到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整天冥思苦想,却找不到一条飞黄腾达之路。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是一位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原理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主要包括了意识流、情感理论和功能主义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威廉詹姆士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认为意识是一种不断流动的心理活动。

他认为,意识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像一条河流般不断地流动变化。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多样化、变化无常的。

其次,威廉詹姆士的情感理论也是其心理学原理中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情感是由生理反应和心理感受共同构成的,情感的产生和体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威廉詹姆士的情感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的本质和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此外,威廉詹姆士的功能主义观点也是其心理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心理活动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需要,心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心理活动的功能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心理活动的本质和作用。

总的来说,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意识流、情感理论和功能主义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将继续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小说合作中的意识流叙事与心理描写

小说合作中的意识流叙事与心理描写

小说合作中的意识流叙事与心理描写在小说创作中,意识流叙事和心理描写是两个常见而重要的手法。

它们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其情感和思维活动,使读者更加贴近故事。

而在小说合作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意识流叙事是一种以人物内心活动为线索,通过不断变换的意象和联想,展现人物思维的一种叙述方式。

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欲望和矛盾。

在小说合作中,意识流叙事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比如,在一个合作的爱情小说中,男主角经历了一场意外事故,导致他失去了记忆。

这时,作者可以运用意识流叙事的手法,描写男主角在恢复记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心理变化。

他可以通过男主角的内心独白,展现他对过去的回忆的渴望和恐惧,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男主角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他的情感认同。

而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展现人物的情感、思考和冲突。

它可以是对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的揭示,也可以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在小说合作中,心理描写可以用来丰富人物形象,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复杂性。

以一个合作的悬疑小说为例,女主角是一个心理学家,她在调查一起谋杀案时,不断揭开了被害人的心理阴影。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可以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展现女主角对被害人内心世界的洞察力和理解。

通过描述女主角对被害人心理状态的分析和推断,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被害人的动机和行为。

这样一来,读者可以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故事中,思考和推理谜题的解答。

当然,在小说合作中,意识流叙事和心理描写并不是唯一的手法,也并非每个故事都需要使用。

合作伙伴们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和风格,选择适合的叙事方式和描写手法。

重要的是,在运用这些手法时,要注重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总而言之,小说合作中的意识流叙事和心理描写是两种重要的叙事方式。

水浒传中的心理与意识流描写

水浒传中的心理与意识流描写

水浒传中的心理与意识流描写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描绘108位英雄豪杰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英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施展了他精湛的心理与意识流描写技巧,使得每个人物都展现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首先,水浒传中的心理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

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心理构造。

例如,梁山泊的领袖宋江,他聪明机智、善于策划,但内心却常常矛盾纠结,为了报国救民而投身义军,却又常常为个人利益而动摇。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使得宋江成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次,水浒传中的意识流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思想变化和内心的情感体验上。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考和感受的描写,作者将读者引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林冲是一个勇猛善战的英雄,但他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人生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林冲成为一个备受触动和共鸣的人物形象。

此外,水浒传中的心理与意识流描写还体现在人物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上。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情感需求,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表面关系,更是内心世界的碰撞和交汇。

例如,武松和潘金莲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冲突。

这种情感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饱满。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心理与意识流描写是其独特之处,它通过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世界。

这种描写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通过这种描写,水浒传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和社会的宏大史诗。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意识流与心理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技巧,它们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帮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产生共鸣。

意识流是指以人物思维为主导来叙述故事的手法,而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人物思维和情感的深入探索,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技巧。

本文将重点探讨意识流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意识流的运用意识流常常被用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思维的流转。

通过意识流的逐层递进,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起伏。

例如,在弗洛伦斯·克南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意识流,通过主人公汤姆的内心思维,将读者引入他极度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之中。

通过这种技巧,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对他的行为和冲动产生共鸣。

二、心理描写的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思考和情感的刻画,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通常运用丰富的细节和意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奥利弗的内心感受的描写,让读者能够切身体验到奥利弗在孤儿院中的苦楚和绝望。

这种心理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意识流与心理描写的关系意识流和心理描写虽然是不同的技巧,但它们之间常常紧密结合。

在文学作品中,意识流常常通过心理描写来呈现。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维变化,意识流更加生动和具体。

同时,心理描写也能够通过意识流的方式来展现。

通过逐层递进的叙述,心理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纠结。

四、意识流与心理描写的意义意识流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故事更加具有代入感。

通过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作家能够将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更加丰满和立体。

同时,这种叙事手法还能够让读者沉浸于故事之中,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总结起来,意识流与心理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技巧,它们通过展现人物的思维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现实解析

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现实解析

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现实解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关键,而意识流就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意识流指的是将人物的思想和感知以流动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描写人物内在的思维过程,展现出复杂而真实的心理现实。

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由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推动而来。

它通过破坏传统的叙述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意识流更加贴近人类的思考过程,能够更好地反映心理的错综复杂性。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一部运用了大量意识流的作品。

整个小说以一天的时间为单位,交织着主人公们的各种思想、回忆和联想。

通过这种方式,乔伊斯展现出了普通人的日常思维和感知过程,使得读者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和情感共鸣。

意识流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加真实,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光之塔》中,她将人物的思考过程以意识流的形式展现出来,将不同时间段和场景的片段混合在一起,打破了线性时间的限制。

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沉浸在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中,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意识流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还可以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建立起更加饱满的心理现实。

例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通过运用意识流的手法,他经常使用长长的句子和无数细节描述,刻画出奇幻而真实的马奇亚多家族的生活。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感受到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够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的压力和变化。

意识流的运用需要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洞察力和叙述能力。

通过意识流的描写,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人物的个性、动机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

然而,意识流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适用的手法,它需要结合作品的主题和风格进行选择和运用。

总的来说,意识流是一种重要的叙述手法,通过展现人物的思维和感知过程,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世界。

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意识流和心理描写是常见的创作手法,它们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意识流是一种借助语言、叙述和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思维活动的手法,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其复杂而错综的思想。

心理描写则是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描绘人物情感、意识和思想活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史上,意识流最早被引入到小说中,主要是由意大利作家乔伊斯在其作品《尤利西斯》中首创。

乔伊斯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思维活动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随后,许多作家开始尝试使用意识流的手法,如福克纳、维吉妮亚·伍尔夫等,他们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意识流通过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将人物思维活动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人物的错综复杂的思想过程。

在意识流中,人物的思维常常会跳跃、闪回、错综复杂,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理解和解读。

这种交织在一起的思维让读者感到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思想之中,与人物产生某种共鸣。

通过意识流,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也可以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意识流进行对比,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与意识流相比,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普遍且常见。

心理描写通过文字的细腻和细致,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内心活动和思想。

作家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起伏,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心理描写常常运用象征、意象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有深度。

读者可以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的涌动,与人物产生共鸣。

心理描写不仅局限于人物的情感描写,也可以展现人物的思维活动和意识流。

通过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作家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人物的思考过程。

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作家可以呈现人物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人性。

意识流与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和主题来选择。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意识流和心理描写是两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们能够深入人物内心,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和心理描写,探讨这两种艺术手法在文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呼啸山庄》在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以展现人物内心的冲突与矛盾。

例如,在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纠葛中,作者用意识流的方式表达了凯瑟琳内心的挣扎与欲望。

通过凯瑟琳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以及她对自己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矛盾认知。

此外,在描述希斯克利夫的心理过程时,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黑暗和复杂。

例如,当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死感到悲伤和内疚时,作者通过描写他的精神崩溃和痛苦的表情,将读者带入他扭曲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内心痛苦与挣扎。

二、《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也是一个充满意识流和心理描写的作品。

故事中,主人公阿米尔通过自己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内疚和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

通过阿米尔的意识流,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儿时友谊的珍视、对自己的背叛与怀疑、对家庭的复杂情感等等。

此外,在小说中描写的哈桑的心理也是引人注目的。

通过哈桑的表情、眼神和言行举止,作者揭示了他内心的伤痛、忍受和善良。

尤其是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下,哈桑的内心世界通过意识流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显得尤为真实和感人。

三、《1984》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政治色彩的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展示了一个极权社会下的思想控制和心理压迫。

通过温斯顿的意识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他对政府的怀疑、对过去的记忆和自由的渴望。

此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也极具震撼力。

例如,在温斯顿被抓捕并遭受审讯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描写他的内心痛苦、恐惧和崩溃,展现了一个人在政治压迫下精神彻底崩溃的过程。

文学作业中的心理学与意识流分析

文学作业中的心理学与意识流分析

文学作业中的心理学与意识流分析在文学创作中,心理学和意识流都是重要的表达手法。

心理学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和心理过程,而意识流则是一种将人的内心世界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手法。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业中心理学和意识流的运用。

心理学在文学作业中的运用心理学在文学作业中可以帮助作者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作者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例如,在一篇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角色的行为、语言和思维来描绘一个内向、自卑的人物。

借助心理学的知识,作者可以判断出这个角色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等,并通过行为和对话来突出这一特点。

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并产生共鸣。

除了描绘角色的心理活动,心理学还能够用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

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人类的基本情感和意义。

心理学可以提供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状态,并对故事的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在一篇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挣扎来探讨人类的孤独和无助。

心理学的视角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并引发读者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思考。

意识流在文学作业中的运用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的内心思维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手法。

通过意识流的运用,作者可以让读者近乎亲身地体验到角色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流动。

通过意识流的描写,作者可以创造出一个充满想法和情感的世界,并传达给读者这种思维和情感的强烈感受。

例如,在一篇短篇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意识流的描述,让读者完全融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其一同经历情感的起伏和思维的跳跃。

意识流还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内心变化。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思维过程和内心对话,作者可以生动地展现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发展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读者近乎亲身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还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状况呈现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状况呈现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与心理状况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复杂的心理状况。

意识流是一种借由笔者自由联想和感受,混杂着意识和潜意识的涌流,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变化的流畅写作技巧。

通过意识流,作家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向读者展现出他们复杂而真实的心理状态。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作者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来描写主人公勒布朗这一天的心理活动。

读者随着勒布朗一同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受,仿佛深入了他的脑海。

通过勒布朗的意识流,读者了解到他的内心挣扎、焦虑和愤怒。

勒布朗的意识流在文中被写成长长的句子和段落,没有分解为独立的章节,这种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完全融入勒布朗的思维过程中,体验他的心理压力和苦闷。

除了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也巧妙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富有哲思的家庭,通过故事中不同人物内心的意识流来展现他们独特的心理状况。

伍尔夫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交错的思绪,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现实世界与思维世界的交汇处。

她以换行、无标点符号等技巧来表达人物思维的断裂,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混乱和乱流。

即使在较为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意识流也被广泛应用。

在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主人公梅尔索通过内心的意识流来展现他与外界的隔离感以及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

梅尔索封闭而沉闷的内心世界,通过无表述限制的意识流,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冷漠与孤独。

意识流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而真实,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了梅尔索的内心世界。

意识流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小说中,诗歌以及戏剧作品中也能见到。

例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通过多种人物的意识流交织而成,呈现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混乱与迷惘。

剧作家奥尼尔的《长日的旅程入夜》也通过人物的意识流,探索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内心的种种矛盾与挣扎。

意识流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表达力,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他们真实的思维和情感。

心理投射与意识流他人形象的无意识激活

心理投射与意识流他人形象的无意识激活

心理投射与意识流他人形象的无意识激活心理投射是指一个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欲望、态度或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进而解读和理解他人行为的心理机制。

而意识流则是一种文学流派,描绘了人类意识流动的流畅状态,其中他人形象的无意识激活在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投射和意识流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人形象的无意识激活对意识流的影响。

一、心理投射与他人形象心理投射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活动中的过程。

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经验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种投射现象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行为,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他人联系起来来建立情感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心理投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家通过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识投射到作品的角色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时,若主人公充满爱心和善意,我们很容易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而产生共鸣和认同。

而当主人公遭受挫折和不幸时,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并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对其产生同情和怜悯之感。

二、意识流与他人形象的无意识激活意识流是一种描绘人类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形式。

它强调将内心思维和感受以自由流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突破传统线性叙事的束缚。

在意识流的描写中,他人形象的无意识激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描绘意识流中的他人形象,作家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阅读意识流小说时,主人公的意识会跳跃不定地涌现出各种他人形象,这些形象代表了主人公对他人的感受和看法。

通过无意识激活他人形象,作家能够更好地表达主人公的情感和思维,使读者在阅读中亲身体验到主人公的意识流动。

三、心理投射与意识流他人形象的关系心理投射和意识流他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投射是读者将自己的情感经验投射到文学作品中的过程,而意识流作品中的他人形象则是作家通过无意识激活投射的结果。

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

通过心理投射,读者能够与他人形象建立情感共鸣,并在阅读中产生情绪体验。

从《红与黑》与《尤利西斯》看心里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从《红与黑》与《尤利西斯》看心里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心理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一:心理小说心理小说是一种“以直接呈现人物的感知、印象、记忆、联想、情感、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或一定条件下的心理过程的小说”,它是以分析人物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结构作品。

心理小说的开创者为19世纪的法国作家司汤达。

心理小说大体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作家分析心理化。

心理小说常以叙述人的身份对人物心理作剖析,作家把人物的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讲述给读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的特点。

2,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为主。

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塑造人物性格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

3,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情节心理化。

心理小说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只是,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备独立性,一般是情节触动、引发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联起来。

心理小说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有情节心理化的特点。

二: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意识流程,展现人的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

率先提出“意识流”这个概念的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娅·沃尔夫等。

意识流小说家在艺术手法的运用方面基本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但也有一些共同方面:1,作家自觉退出小说。

意识流作家只充当客观冷静、不懂感情的描述者的角色,从小说中退出来,让作品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

2,情节淡化。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人脑接受的信息印象是错综复杂转瞬即逝的,作家的任务是追踪人物的意识流动。

真正的小说是不可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是根本就没有情节。

3,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意识流小说家所追求的是探索人物的灵魂世界,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是他们特别青睐的表现手段。

4,以“心理时间”取代“物理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活动与意识流
作者:颜童
来源:《作文大王·中高年级》2015年第06期
每一个人,除了处在深度睡眠状态外,他的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活动。

有时候这种意识活动甚至就像是我们脑子里住着的另一个人,很难被我们主动控制。

它一会儿跳到这里,一会儿跳到那里,又像小溪一样流动不停,不断变化,从不间断。

其实就算是在深度睡眠时,意识也是没有间断过的,只不过很少被我们清醒地感觉到、记住它的内容。

一般来说,人类的这种意识的流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一个念头跳跃到另一个念头,甚至都没有逻辑、因果关系。

美国的心理学家把意识的这一特性叫“意识流”。

我们平时所说的内心活动、心理活动,都是这么一回事。

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文学创作上产生了一种写作手法,就叫作“意识流”。

意识流作家们模拟人类意识的这种流动跳跃的特性,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却又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意识流的作品很多,也产生过许多名家大家,他们对世界文学创作以及电影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依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中国作家王蒙以及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都深受意识流创作的影响,莫言的《红高粱》可算是中国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之作。

瞧瞧,意识流的来头蛮大的吧!这些说起来似乎有点儿抽象,我们还是具体了解和欣赏一些意识流的作品吧。

我们先读一读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开头: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开头写入睡前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片段,它很详细地描写了“我”在入睡前的心理活动。

)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

”(所谓“咕哝一句”,其实是心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

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

(念头又是一转,这就是意识的流动——心理活动的转换。

)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

(“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其实已经不在手里了,这是心里的念头驱使人物做出的动作。

)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儿特别。

(念头又转到书上来了。

)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儿,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

(脑子里在想书里的内容,心理活动又是一转。

)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

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像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

(睡着了一会儿又醒来,在半梦半醒中“念”着书的内容,意识有些模糊,醒来了意识还没清醒,还在朦朦胧胧地想着书里的内容。

)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

这一来,我的视力得到恢复,我惊讶地发现周围原来漆黑一片,这黑暗
固然使我的眼睛十分受用,但也许更使我的心情感到亲切而安详。

它简直像是没有来由、莫名其妙的东西,名副其实得让人摸不到头脑。

(这一段写意识从朦胧、模糊中渐渐清醒,视力从模糊到恢复清晰。

)我不知道那时几点钟了。

我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就像林中鸟儿的啭鸣,标明距离的远近。

汽笛声中,我仿佛看到一片空旷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赶往附近的车站。

(意识的流动,心理活动的变化,真是毫无痕迹。

从听到汽笛声联想到旷野,想到旅人,意识的跳跃流动一环接一环。

)他走过的小路将在他的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因为陌生的环境,不寻常的行止,不久前的交谈,以及在这静谧之夜仍萦绕在他耳畔的异乡灯下的话别,还有回家后即将享受到的温暖,这一切使他心绪激荡。

(由汽笛引出旅人,并直接想象着旅人的活动与心理,这一连串的描写,都是“我”心里想象出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流动。


——这样的意识流写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太高端大气上档次了?那么,我们还是回到“心理活动”这个话题上来吧。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心理活动”是一回事,“心理活动描写”是另一回事。

心理活动是人物在说话、行动前后或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而心理活动描写,则不仅仅是把人物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还常常要用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衬托和暗示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如果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直接描写人物的所思所想,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是第三人称“他”的视角,直接描写人物的所思所想,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了。

那么,意识流与心理描写有何区别呢?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意识流是有意模拟人们的意识流动,而心理描写,是在我们写作的时候,把那些与“这个环境”与“这个事件”无关的那部分剔除掉,只写下与这特定环境与特定事件有关的部分。

其实,明白了前面的意识流,再来看这心理活动描写,是不是简单多了?
我们再来看看法国19世纪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他的那篇《项链》非常有名。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不吝笔墨地刻画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形象跃然纸上: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

(抓住女主角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这一性格特点来描写其内心活动。

心里向往的是精美与豪华的生活,现实却并非如此,因此而感到痛苦。

)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

(现实是寒碜、庸俗,不如她的意,因此她非常难过。

)这一切,在另一个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

(文中对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细腻至极,她的忧苦、伤心、懊恼和胡思乱想,全是因不满足现状而产生的。

)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帷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儿;她梦想着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着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这里连用三个“梦想”来描写玛蒂尔德向往富贵生活的心态。

)然而事实上,(此处笔锋一转。

)她每天吃晚饭
的时候,就在那张小圆桌跟前和她的丈夫面对面坐下了,桌上盖的白布要三天才换一回……(心里向往的是富贵生活,现实生活却是极寒酸的,这样的现状使女主角心里不平衡,为下文借项链参加舞会等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


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心理活动是需要靠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来表现的。

这短短的一段,把在舞会中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玛蒂尔德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女主角的陶醉与否,满意与否,幸福与否,其实与项链的真假无关,只与她的心理有关。

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受到环境、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描写时,也要考虑到人物心理活动与环境、事件的逻辑关系。

在影视作品中,尤其是在电影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更是常常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有时候也会以环境来衬托,比如用得“最滥”的是,剧中的人物一遇到伤心痛苦的事,天上就阴云密布,下起大雨来。

有时候也会用旁白,这有点儿类似小说中的“心想……”。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同龄人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