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蒙古包解析汇编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蒙古语称“克孜勒图”,意为“白色的房子”。
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生活、游牧、狩猎、游牧等生活方式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也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基本形式,是牧民最早的住宿方式。
它一般由顶盖、四壁和顶梁组成。
顶盖为圆锥形,用白布或白毡等材料制成;四壁用草编或纸糊;顶梁用白色、青布或黄布制成。
蒙古包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顶盖,形如瓦片,以羊毛毡为之。
顶盖是圆形的,四周有天窗。
通常在春季时,天窗张开;夏季时,天窗合上;秋季时,天窗敞开;冬季时,天窗关闭。
二是四壁,四壁都用毛毡搭成圆形或方形。
方形的四壁与顶盖、顶梁一起围成方形穹庐状,以抵御风雪雨雪;圆形和方形的四壁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放置炊具等。
三是顶梁和顶盖。
顶梁又称“架”或“大梁”。
它是蒙古包
的骨架,形状像一座小山坡,坡度大时呈椭圆形。
—— 1 —1 —。
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民居蒙古包美篇
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民居蒙古包美篇一、引言在广袤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之中。
蒙古包,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秘的蒙古包,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二、蒙古包的起源和演变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匈奴时期,蒙古族先民就已开始在草原上建造毡帐居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居住形式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构造和设计充分考虑了气候、地理和游牧生活的需要。
圆形或椭圆形的外观,有利于抵抗草原上的强风和严寒。
厚重的毡帐材料和紧密的缝合工艺,保证了其密闭性和保暖性。
此外,蒙古包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十分巧妙,中央为火炉和家庭活动区,周围是居住区和储物区,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充分利用了空间。
三、蒙古包的特色流动性和适应性: 蒙古包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流动性和适应性。
根据季节和草场的变换,蒙古包可以随时拆卸、组装和迁移。
这种设计使得蒙古族人民能够轻松适应草原的游牧生活。
独特的建筑风格: 蒙古包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圆形或椭圆形的外形、白色的毡帐材料、红色的木制门窗等元素,都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环保节能: 蒙古包的建造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羊毛、牛毛和木材,既环保又节能。
此外,蒙古包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通风和采光,使得其在阳光强烈或寒风凛冽的草原环境中都能保持舒适。
四、蒙古包与现代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蒙古包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定居点所取代。
然而,蒙古包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象征,仍然在许多地方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现在,它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主要景点,也是展示蒙古族文化的一个窗口。
许多旅游公司还推出了以蒙古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游客有机会亲自体验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居住方式。
五、结语蒙古包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民居形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蒙古包的介绍
独栋布局 租包
独栋蒙古包多 见于单个家庭 在夏季与冬季 的营盘,蒙古包 外布局比较散 漫,不像包内那 么严格,往往随 地形的不同,各 地差别较大。
半固定式民居布局
牧户布局示意图
较传统的布局为固 定砖瓦房与守夜用 房左右分立中间布 置牛羊圈,柴薪操与 粪堆布置在西南方, 移动式蒙古包布置 于守夜用房南侧。
连接哈那
捆绑乌尼
搭架毛毡
蒙古包的特点
冬暖夏凉
安全 性价比高
搭建拆卸方便快捷
安全 从整体形象上来看,蒙古包有一个近 似于半球形的穹顶,首先这种穹顶的支 撑力很分散,因而用较细的龙骨就可以 承担顶部毛毡的重量。最重要的是这种 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 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 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 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 圆,呈流线型形状,具有很强的坚固性, 内蒙古草原上常刮大风,而蒙古包圆形 的外部由于垂直面很小,所以正面可以 把对风的阻力减弱到最小,而背面又产 生涡旋的气流,形成的回推力还可以抵
• 进入畜牧社会后,支架变成哈那,同上述的洞顶变成 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 毡帐,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
蒙古包简介
• 包(Mongolianyurts)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 帐”。据《黑鞑事略》 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 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
• 蒙古包的圆 形设计,不 仅美观,使 目睹者有一 种舒服、圆 满的感觉, 而且在大风 大雪中阻力 小、不积雪
各种情况对于布局的影响
蒙古高原气候的对布局的影响
蒙古包的布局是为适应草原恶劣环境而生,也反映了在各种恶劣自 然环境下的应对方法。 四季迁徙的布局形式:游牧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移动,夏则居水草 丰美的高山草场,冬则居气温暖和的山麓向阳处,这种频繁移动的布 局特点是对高原地理气候的最大适应,蒙古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 蒙古族不求改变环境,但要适应环境。
蒙古包及勒勒车、音乐介绍讲解
由来
•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 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 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 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 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
•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与乌尼。
➢ 哈日雅琪(又叫套瑙),是蒙古包顶部的圆形天窗,是蒙古包的 采光口,一般用檀木或榆木等木质材料做成,有联结式和插椽式 两种联结式套瑙。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 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 便。
➢ 陶脑四周连接着支撑蒙古包屋顶的木椽条,正对底部的锅灶,锅 灶的烟囱就通过陶脑伸出蒙古包外。
。 二、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 门,蒙古语称作“唔得”,也叫“哈拉嘎”。由门框、门 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铁日木(又叫哈那)高度相等,门 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 右,宽约二尺五、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 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新疆蒙古族门主要向两边开。
• 铁日木(又叫哈那)与门的链接
➢ 一般是用皮条与陶脑连接,犹如一把大木伞。转场时并不把乌尼 从陶脑上卸下来,而是像收伞一样收拢在一起,方便架设。乌尼 也有固定的长度和陶脑规格。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 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 三、哈日雅琪(又叫套瑙)、乌尼与铁日木(又叫哈那) 的链接。
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
蒙古包的结构
•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 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 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蒙古包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传统民居,蒙古包就是蒙古族牧民的住房,“包”就是“家“”屋”的意思。
在内蒙古牧区,用特制的木架搭起,羊毛毡围裹而成,顶部呈天幕状圆形,可通风、采光。
蒙古包为圆顶结构,是它的显著特征,但为什么呈圆形设计,有解释说,圆形可以减少大风对建筑物直接作用,风可以顺利地从蒙古包的两旁通过。
再大的地震中也不会变形,顶上又不积雨雪,寒气不易侵入,是非常安全的住所。
而且这样可利用面积最大,承受力最强,即使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能安然无恙。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
神奇的蒙古包根据短文内容说一说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又称为毡房、草包,是传统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居住的特色建筑。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材料,在草原上成为世界闻名的标志之一、下面将就蒙古包的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蒙古包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特殊的结构。
蒙古包是由一系列木质骨架组成的,这些骨架以固定的角度相交,形成一个稳定的圆顶。
蒙古包的骨架通常由众多稀松的木棍组成,以便于拆卸和搬运。
木骨架的结构使蒙古包具备很好的抗风能力,而且也使得蒙古包能够抵御恶劣的天气条件。
其次,蒙古包的外层覆盖着毡或帆布。
毡是由细分的羊毛纤维制成的布料,它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雨水渗入。
蒙古包的外表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实的毡,保证了居民在大风和恶劣天气中的舒适度。
一些豪华的蒙古包会采用帆布作为外层,这种材料更加结实耐用。
另外,蒙古包内部的设计也体现了其独特的特点。
蒙古包的内层通常由多层厚羊毛毡组成,以提供额外的保温效果。
蒙古包内还有一个中央柱,负责支撑整个结构,并通过绳索固定住。
这个中央柱还可以用于悬挂照明设备或其他物品。
蒙古包内部一般没有隔间,整个空间都是一个连续的开放空间。
这为居民的居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蒙古包的灵活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蒙古包的骨架可以快速拆卸和组装,便于游牧民族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迁徙。
此外,蒙古包还可以方便地逐渐扩大或收缩,以适应不同户口规模的需要。
蒙古包的简单结构和材料也使得它容易进行维修和保养。
最后,蒙古包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居住形式,在当代也具备了现代化的改进。
现在一些蒙古包已经使用环保材料替代了传统的羊毛毡,同时还引入了太阳能供电设备和现代化厕所等设施。
这些改进使得蒙古包更加符合现代人对舒适和便利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蒙古包以其特殊的结构、材料和灵活性,成为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居住的标志性建筑。
它能够应对恶劣的天气条件,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又具备生态友好和现代化改进的特点。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 yurt)是一种圆形的临时住宅,在中亚及蒙古等国家的居民经常使用,它可以非常方便地搭起和拆卸,由于它的搬迁及轻便,所以被大量地用来住宿,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住宅和宗教礼仪的重要场所
由多层次的框架物构成,每层次又由多根横纹圆柱体组成,每一根横纹圆柱体的两端有相连的拱形铁钉,整个框架物由相连铁钉拼接而成,外框的顶端支架由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八个垂直支护架组成,内部有天花板,室内分为上、中、下三层,由四、六、八根横纹圆柱体及平行撑杆组成,空间小,内部空间宽敞,多为室内家具,如床、沙发等,还可以铺上毛毯、草垫等
蒙古包通常由蕨类植物、乳酪板、生物膜和山羊毛等材料织造而成,经过精细的编织技术,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特别是在冬季能有效地保温,保护居民不受严寒的侵袭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特有建筑形式,它体现了蒙古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正确的宗教观念,是许多民族传统住宅的核心建筑形式,也是许多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
- 1 -。
名词解释蒙古包的特点
名词解释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又被称为“包子”,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居所,更是他们的文化象征。
蒙古包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几个。
首先,蒙古包的结构十分简洁。
蒙古包采用了原始的构造方式,由一根中央柱支撑着圆形的框架,再用木条和绳子进行固定。
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结构使得蒙古包可以方便地搭建和拆除,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此外,蒙古包还能够有效地抵御恶劣的天气条件,包括强风、暴雨以及极寒的冬季。
其次,蒙古包的内部布局也非常独特。
蒙古包内部通常分为两个区域,中心区域用来生活和休息,边缘区域则用来放置日常用品和家畜。
中心区域是家庭成员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共进晚餐、聊天、边喝香茶边享受温暖的火炉。
蒙古包内还设有一块用来祭祀神灵的祭坛,这显示了蒙古族人对于宗教信仰的重视。
第三,蒙古包的材料选择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和尊重。
蒙古包使用的外壳主要采用高级毛绒皮革制作,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寒冷的蒙古高原保持温暖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蒙古族人民使用的皮革都是取自于被猎人捕获的狩猎动物,这样的做法体现了蒙古族人们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最后,蒙古包的可移动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蒙古族人民过去以游牧为生,需要经常迁徙到不同的牧场寻找新的草原供牲畜吃食。
蒙古包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游牧生活而设计的。
它可以便捷地拆卸、装载和运输,使得蒙古族人民能够轻松地跟随动物迁徙,保持牲畜的供应,并在不同的地方搭建舒适的居所。
总而言之,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居住形式,它具有简洁的结构、独特的内部布局、环保的材料选择以及良好的可移动性。
这些特点不仅满足了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环境的适应和尊重。
蒙古包的传统及其特点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高中地理】蒙古包
【高中地理】蒙古包蒙古包由地理网资料整理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区分规格。
哈那是包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为一个哈那。
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之分。
牧户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调剂使用。
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含白毡顶上、毡顶牵柄、扣绳、毡顶、细绳、梱绳、毡墙、带子、门、门帘等。
红毡顶,蒙古语称“额如各和”,方形,四角各对南北东西。
房间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对着红毡顶中心。
用粗毛绳做边,顶面也用粗毛绳轧云头图案,修饰缝纫。
红毡顶用于调节屋内气温,夜间压顶,早晨揭开。
红毡顶的四边各有粗毛扣绳,北和西东压着天窗外边套的花边。
上有哈那带子作压盖和揭拉时使用。
红毡顶有扶柄。
用三尺长优良木料制成,系在红毡顶南边粗毛扣绳上,作固定之用。
椽子和哈那用甩绳扣很紧。
屋顶用扎有云头图案的毡子装饰。
毡顶子就是天窗架的盖,用毡子或芦苇花缎,以适应环境四季气候变化。
毡顶用短衣阔沿边、碾云头图案。
用芦苇缝制的叫做芦苇顶子。
冬季防雪,夏季防雨。
带子,是捆扎毡墙的粗毛扁绳,分两行拉紧毡墙。
门,蒙古包的门,冬季并作双重。
里门对出,称作风门;外门一扇,在右侧安扭,叫做半封闭门。
门帘分后两种,一种就是毡子搞的,上存有精制装饰图案,就是冬季用的,另一种芦苇或柳条搞的,夏季采用。
蒙古包内常用物品,有墙帷子,从西墙顺着北墙到东墙围起来。
颜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种色布。
相似蒙古包的紧固轻便住房叫做“崩布根格日”,即为又称的崩崩房。
“崩布根格日”存有土筑和柳编两种。
土筑的用土坯或草坯砌墙、涂泥、高知草、乘炕而变成。
柳编的(也有价值杨、桦树条编的)用柳条编框架、涂泥、高知草、乘炕而变成。
这种房屋用作冬春出场耕作。
牧民们也表示它为“布如格”。
用作仓库的崩布根格日不留天窗。
蒙古族也存有挑选吉地而位居的习惯,修筑时必须考虑到后存有“靠”,前面视线宽广。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关于蒙古包的知识
蒙古包,又称“蒙古穹庐”或“毡帐”,是蒙古族传统的住房形式,流行于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的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
以下是有关蒙古包的一些基础知识:
1. 结构设计:蒙古包的最大特点是其圆顶结构,由木制框架和多块帆布组成。
这种设计既能抵抗草原上的强风,又便于拆卸和搬迁。
2. 材料:传统的蒙古包主要使用轻质木材作为支撑骨架,外覆以耐磨的毛毡或帆布。
现代的蒙古包可能采用更多样化的材料,如聚酯纤维等。
3. 门向:蒙古包的门通常朝南开放,据说这是因为蒙古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从南边来,而且在寒冷的冬季,南向的门可以让阳光照射进来,提供温暖。
4. 内部布局:蒙古包中心设有炉灶,用于做饭和取暖。
围绕炉灶安排有床铺和存储物品的地方。
整个空间可按功能划分为生活区、睡眠区和存储区。
5. 搬迁便捷: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需要随着季节迁徙
以放牧牲畜。
蒙古包的设计允许快速拆装,便于携带和运输。
6. 文化象征:蒙古包不仅是实用的住宅,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蒙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7. 现代应用:虽然现代化进程中固定建筑越来越普及,但蒙古包依旧在旅游、文化活动和某些牧民的实际生活中保留着它的地位。
蒙古包的简约和实用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适应恶劣环境的智慧。
同时,它也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浅谈蒙古族蒙古包的艺术特色
浅谈蒙古族蒙古包的艺术特色蒙古族蒙古包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传统建筑,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在游牧生活中的重要住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蒙古包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材料和装饰,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一、造型特色蒙古包的造型十分独特,它呈圆形或方形,以骨架和围墙构成。
圆形的蒙古包象征着天穹,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方形的蒙古包则象征着大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大地的感激和敬意。
同时,蒙古包的结构也富有特色,它采用三角形骨架,形成穹顶结构,既坚固耐用,又符合美学原则。
二、材料特色蒙古包的主要材料是羊毛毡和毛绳,这些材料不仅保暖性好,还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
此外,蒙古包的材料还具有易得、易运输、易搭建等优点,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为了使蒙古包更加美观,人们还会在毡子上进行刺绣、彩绘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使蒙古包更加美观,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
三、装饰特色蒙古包的装饰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蒙古包内部常常挂满各种挂毯、壁画、刺绣等装饰品,这些装饰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例如,蒙古包上的图案多取自自然,如云纹、水纹、花鸟鱼虫等,寓意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此外,蒙古包的装饰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工艺水平,如刺绣工艺、彩绘工艺等。
四、文化意义蒙古包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住所,还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了蒙古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蒙古包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五、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蒙古包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开始采取措施,如举办手工艺比赛、培训等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蒙古包手工艺。
此外,一些旅游景区也推出了蒙古包体验项目,让游客了解和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蒙古包
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形式,它是由大小不等的木棒构成,用细毛羊毛等材料缝制而成的,外表铺有厚实的羊毛毡。
在草原上漫步,不难发现这种特立独行的建筑物。
看起来蒙古包似乎是一种很简单的居住形式,但它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蒙古包的形状很特殊,外貌看起来像是贝壳,而正如贝壳把珍珠包裹在内部保护它,蒙古包也是将人们的生活保护在内部。
在外形上,蒙古包非常符号蒙古族的精神和传统,其外形的特殊性,也使蒙古包成为了许多游客心目中的迷人景观。
蒙古包具有非常高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使用。
在刺骨寒冷的冬季,通过在门口覆盖一块羊毛毡,蒙古包可以很好的保温,使居民感到温暖。
而在盛夏时节,打开蒙古包的门,微风轻拂,清新的空气和阳光透过缝隙温暖的照射进来,令人心旷神怡。
在蒙古包里,可以深刻的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所保持着的民族文化传统。
因此,蒙古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形式,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蒙古包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拥有广泛的应用。
在婚礼仪式上,对于新婚夫妇而言,“新婚蒙古包”被视为是最受欢迎的住所,它代表着家庭幸福美满的象征。
在民族农牧业生产中,蒙古包是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
在内蒙古和蒙古国,旅游者们可以在草原上体验到真正的蒙古族生活。
他们可以住在蒙古包里,品尝到由蒙古族人民亲自制作的传统美食,而且还能亲身参与到蒙古族的独特文化活动中去。
在世界的眼中,蒙古包被视为是亚洲草原上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在空间与功能上的优秀性质,使其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瑰宝。
在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包通过世代相传,不断保留着其特殊的文化元素。
只有获得了长期的演变和磨砺,它才成长为了一件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艺术品。
在我看来,蒙古包不仅只是蒙古族文化遗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建筑之“蒙古包”建筑总揽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建筑之“蒙古包”建筑总揽
在蒙古和新疆哈萨克等民族的聚居地,还流行着一种可以移动的住房,这就是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毡包,因为蒙古族用得最多,所以俗称为蒙古包。
这种毡包平面为圆形,里面用木条编成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直径有四—六米,高二米,顶部还留有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和通风(图27)。
蒙古包便于拆卸和安装,毡包、框架加上牧民的生产、生活用品,驮在马背上就可以随着主人云游四方。
它的外表简洁朴素,里面往往铺挂着地毯和壁毯,色彩鲜丽。
在茫茫大草原上,在郁郁葱葱的天山脚下,灰白色的蒙古包三五成群,在一片天然绿色的环境里,形象十分引人注目。
图27 蒙古包剖面图 (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简单地介绍以上的民居种类,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只有这几种民居建筑了。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里,在50多个民族地区中,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曾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成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文章内容说明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一书的相关章节整理而来,本站免费发布,仅供网友学习使用,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说明
文章配图,部分为原书配图,部分为编辑人员根据文章内容大意配图,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无法查询,目前为免费使用,图片版权归原拍摄者所有,图片拍摄者(所有者)若发现本站使用了您的图片,可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愿意与您协商,为您的图片支付适当的费用,若协商不成,我们会对图片进行删除处理,感谢您的理解。
蒙古包造型分析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内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
蒙占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在游牧生活中,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
在一碧万里的草原上,点缀着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犹如点点白帆,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自然风景画。
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
“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的,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
“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
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即天窗,既可通风换气又可采光。
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加固,以防大风侵袭。
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个数决定,一般6—8个哈那组成。
包门朝南,包内坐北朝南的正中间是长者或贵宾的位置,西北角是供奉佛像的地方。
正中偏南置放炉灶。
包内摆有小巧玲珑的家具,包壁精美的挂毯,环境十分宜人。
蒙古包伴随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造型日臻完善,包内的陈设和建包的材料也逐渐向现代化发展,电灯、电视、收录机、无线电话已成为蒙古包里的组成部分。
在建筑构造形态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独特风韵。
白色蒙古包是尚白的传统爱好的表现。
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
蒙古包并不象汉式建筑那样“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也不象哥特式建筑那样“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
”而是象珍珠般的以平面铺开,撒满草原,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一种恐惧感而是十分辽阔的空间和十分子易而与生活相联系的,与白色的羊群,天上的白云,食用的奶食融为一体。
中原地区的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而蒙古包则给人以广阔的草原巨大的空间感。
实用的,传统习惯,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有明显的优势。
变化统一的形式规律体现在蒙古包的结构上。
蒙古包的造型,轮廓、比例、节奏等形式规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地自觉地表现在这里,经过长期的岁月的流逝,蒙古包的造型,轮廓、比例和节奏等成为一种规范化的一般的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就逐渐变为一般的形式美.牧区的崩崩房和城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都喜欢采用古老的蒙古包形式。
【高中地理】蒙古包内外
【高中地理】蒙古包内外秋天,我们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牧民和畜群还停留在夏季牧场。
起伏的山岗和凹地铺满了牧草和野花。
当我们走近蒙古包时,牧犬便狂吠起来。
好客的牧民,老老少少都走出蒙古包欢迎我们。
蒙古包是一种圆形帐篷,以木杆为支撑,外面覆盖着白色毛毡。
通常一家人住在蒙古包里。
一个蒙古包可以容纳七八个人。
蒙古包有门和窗。
顶部可以打开进行透光和通风。
下雨冷的时候盖上。
按照蒙古族的习惯,主人要请客人中的贵宾和长者坐在面对门口的上座,其他客人依次在左侧落座。
右方是主人的座位,这便于管理放在门右侧的火炉,也便于从食品架上取食品和餐具待客。
客人进门后不久,每个蒙古包家庭主妇都会把奶茶放在一个精美的瓷碗里,然后放上蒸、炸糕点和奶酒。
通常,当客人到达时,主人会杀羊消遣。
车把肉是牧民招待客人的一道名菜。
吃东西时,左手抓着肉,右手用刀切。
还有草原上独特的腌制野生葱,风味独特。
在牧区,一家的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
晚饭后,附近蒙古包的人们都自动聚集在待客的蒙古包里,拉起马头琴,唱起欢乐的民歌。
主人则用奶茶、酸奶招待客人和邻居们。
为了让牧民能够吃到足够的鲜嫩的草,牧民应该根据草原和季节条件驱赶牧民并携带帐篷。
我们经常一年要换四五到十次工作。
我们看到了牧民的转变:早上,五辆橡胶轮手推车停在蒙古包周围。
第一种是大篷车,载着更多贵重物品;第二辆车装有行李;第三辆车装满了水;第四辆和第五辆车配有木制框架和毡子。
车队很快就出发了。
牛羊在车队的两边行进,狗也在来回奔跑。
沿途经过其他蒙古包时,人们会用乳制品迎接并送行,并将剩下的奶茶洒在地上,祝愿过渡顺利。
蒙古包介绍
陶脑四周连接着支撑蒙古包屋顶的木椽条,正对底部的锅灶,锅 灶的烟囱就通过陶脑伸出蒙古包外。
石洞
窝棚
帐篷Biblioteka 蒙古包蒙古包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以及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仍在使用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 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
结构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其 二,是巨大的支撑力 其三,是外形美观
陶脑
可以计时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 来计算时间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人,至今还是靠看日影过日子的
特点
明亮宽敞
蒙古包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日出日落 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 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从平面上来讲蒙古包是圆形,而圆形是使用最短围墙包围出最大 面积的最佳形状;所以体积比较大
新发展
开始采用床铺的居住形式,舍弃地板
因为风力发电机的发展,出现了电视电灯等
有些在蒙古包上加建玻璃窗,使室内更加明亮宽敞
解放后有些牧民过起了定居的生活,还仿照蒙古包的形状建造了 土坯房砖瓦房
乌尼
就是连接顶部天窗与哈那墙体的木质椽条,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 制作,是蒙古包的肩,上联陶脑,下接哈那,所以头一定要光滑 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 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 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子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 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 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 有很大的关系。
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这一特点,给扩大 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 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 (以驼皮最好)钉住。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话, 哈那的网眼就窄,包的直径就小;要矮建的话,哈那的网眼就宽,包的直径 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风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为选 蒙古包的地基犯愁,这样的房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比拟的。由于哈那这一特性, 决定了它装卸、运载、搭盖都很方便。
压绳
压绳也叫带子,分内压绳和外压绳。立架木的时候,把赤裸的乌尼 横捆一圈的绳子叫压绳。内压绳蒙古包内有四或六根,也用马鬃马尾搓 成,较细。这些压绳和乌尼压绳一样粗细,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翘,是蒙 古包顶保持原来的形状。
毡门
哈那立起来以后,把网眼大小调节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门框的 高度。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得弯着腰进。毡门 要吊在外面。 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个哈那要顶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 风天会使套瑙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式套瑙多遇这种情况。八---十个 哈纳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个圈围火撑的木头 框,在其四角打洞,用来插放柱脚。柱子的另一头,支在套瑙上加 绑的木头上。柱子有圆、方、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花纹有 龙、凤、水、云多种图案。王爷一般才能用龙纹。
围绳
围绳是围捆哈那的绳子,用马鬃马尾制成。分内围 绳和外围绳。把马鬃马尾搓成六细股,三股左三股右搓 成绳子,再用二、四、六根并排起来缝成扁的。这种围 绳的好处是能吃上劲,不伸缩。内围绳是蒙古包立架时, 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围的一根毛绳。哈那的压力很 大,内围绳的质量一定要特别结实。内围绳一旦断裂或 没有捆紧,哈那就会向外撑出来,套瑙下陷,蒙古包就 有倒塌的危险。外围绳捆在围毡外面,分上、中、下三 根。围绳的颜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来是花的。外围 绳不仅能防止哈那鼓出来,还能防止围毡下滑。
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 接哈纳。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 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乌尼为细长的木棍, 椭圆或圆形。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 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 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粗细以哈那决定, 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蒙古包解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 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 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架木
❖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套瑙: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 檀木或榆木制作。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 插椽式套瑙不分。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 条,用来连接乌尼。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因为能一分为二, 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哈那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
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 套瑙大小决定。哈那有三个神奇 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 乌尼那样尺寸固定。一般习惯上 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 不说几尺几寸。皮钉一般有十个 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 哈那)。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 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 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 拉的可能性越大。头一般有十四、 十五、十六个不等。
其二,是巨大的支撑力。哈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 叫头,在下面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哈那头均匀 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 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 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观。哈那的 木头用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 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 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这样做 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 形也匀称美观。
顶棚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每半个像个扇形, 一般由三到四层毡子组成。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 的正中心到哈那头(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 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 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剪领 的时候,忌讳把乌尼头露出来。苫毡的制作讲究看吉日。裁剪 的时候,都分前后两片,衔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对齐的,必须错 开来剪。这样才能防止雨水、风、尘土灌进去。里层苫毡子在 哈那和乌尼脚相交的地方必须要包起来,这样外面的毡子就不 会那么吃紧,同时也使蒙古包的外观保持不变。
哈那的弯度要特别注意掌握。 一般都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里 弯,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 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 这样才能稳定乌尼,使包形浑圆, 便于用三道围绳箍住。
围毡
围绕哈那的那部分毡子叫围毡。一般的蒙古包有四 个围毡。里外三层,里层的围毡叫哈那布其,围毡呈长 方形。
裁缝围毡的时候,比哈纳要高出一乍。围毡的领部 要留抽口,穿带子。围毡的两腿上也有绳子。围毡外边 露出来的部分要镶边和压条。东北围毡和东横木相接的 地方用压条。有压条的围毡要压在没压条的围毡上面。 围毡的襟没压条,也不镶边。
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
顶毡
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饰,素来被看重。顶毡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缀带 子,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的大小,以正 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裁剪时,以套瑙横木的中间为起点,向两边一乍 一乍地来量,四边要用驼梢毛捻的线缭住,四边和四角纳出各种花纹,或 是用马鬃马尾绳两根并住缝在四条边上,四个角上钉上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