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以及他创立楚辞、推广民间文学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欣赏到楚辞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了解楚辞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楚辞的特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总结楚辞的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屈原的印象,以及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节选自《屈原》一书的片段,通过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对屈原的生平介绍、作品分析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屈原》(节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讲解:详细讲解《屈原》(节选)的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主题、思想内涵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
第 17课屈原(节选)【教课目的】1.认识课文内容,掌握人物的感情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领会语言的抒怀成效。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阴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何会有这一民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心里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喊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赏识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 一 ) 给文章区分层次,并归纳粗心。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心里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勇敢悲壮形象。
( 二 ) 读“雷电颂”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朗读感觉。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指引、增补:(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心里独白。
(2)从语言特色看——是一首激情汹涌、气概宏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宏伟的自然力量交融,想象奇异,气概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联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剖析屈原的心里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表此刻课文的构造层次方面是如何的?教师叙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 1942 年。
这时正当抗日战争的对持阶段,也是公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江山沦于对手,蒋介石公司悲观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举屠戮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热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愤愤不平,创作了《屈原》,以抽打公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觉着愤慨,因此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慨复生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沟通,教师发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颂扬风雷电、训斥神祇的双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 ( 从“风!你吼怒吧!”至“把这包括着全部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喊与颂扬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神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
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屈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描绘屈原的品德、才华和遭遇,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联系屈原的生平遭遇,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白或独白的作用。
2.了解舞台说明,讨论交流,概括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独白,理解独白的内涵,体会独白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戏剧的基本特点,今天我们走进戏剧,看看其中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去感受戏剧的魅力。
二、品读课文,揣摩台词含义1.品读《屈原(节选)》里的对白和独白。
小组合作分工,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表情、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尽量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人物在舞台上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2.通过分角色朗读开端部分,思考: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1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屈原在独白中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颂歌,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3.通过反复朗读屈原独白,分析抒情对象的象征意义及其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以此探究作品主旨。
答案示例: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教案17屈原(节选)上课素材素材积累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背景链接《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2.生难字词(1)字音诡谲.(jué)瘦削.(xuē)睥睨..(pì nì)污秽.(huì) 犀.利(xī) 雷霆.(tínɡ)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2)词义【播弄】摆布;挑拨。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中国有两个传统节日是纪念历史名人的,一个是禁动烟火,只吃冷食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那位忠君赴义,不肯受禄的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剧《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剧本的文体知识。
2、浏览课文,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
3、品味戏剧语言,掌握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4、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lǘ)大夫。
楚怀王时,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jìn)尚等人谗害,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写作背景】历史剧《屈原》创作于1942年,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课题
《屈原(节选)》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2、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
2.联系背景资料,加深对剧本主旨的理解。
3.品味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初步感知屈原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自主阅读,了解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
2.品味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初步感知屈原形象。
三、教学方法浏览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程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译畔,似引吭悲歌。
他,就是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近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吧,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关于屈原,你了解多少呢?设计意图:从作品的主人公切入,拓展学生对于古代爱国诗人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简介郭沫若2.文体知识(1)戏剧的定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2)关于戏剧的分类(3)戏剧的特点:①地点和时间、情节高度集中;②矛盾冲突尖锐;③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
(4)剧本的语言(台词、舞台说明)3.掌握重点词语字音、词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本课的重点字词。
(三)梳理层次,概括剧本内容1.剧本简介。
2.介绍本单元的阅读策略。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
(4)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5)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要求关注人物的台词,把握戏剧的内容、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的独白。
4.俗话说,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你认为课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明确:戏剧冲突: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 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由《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3个剧本构成。
戏剧内容的主旨往往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
通过这些典范的剧本阅读,要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在任务二、任务三的表演和评议中,学会甄别、选择、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剧本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通过剧本(选段),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屈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语文要素: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大家好!今天我们通过九下课本第五单元任务一郭沫若的戏剧《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赏析屈原形象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教师语言: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课件展示】背景资料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是通过讲述屈原的一生,展现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信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他的忧国忧民之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领悟人生的真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的阐述。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运用,屈原的爱国精神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比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屈原》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文体特征,理解对话、舞台说明、独白的作用。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体会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年农历端午节,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1.屈原简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毁谤,被放逐,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2.作者简介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
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主编作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3.作品简介课文节选的是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可以分为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
开端在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中,交待二人承南后旨意,欲毒死屈原的密谋;发展和高潮写屈原的内心独白,呼风唤雷,怒斥神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被贬后仍心系国家,最终投江自尽的感人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屈原的生活背景离我们较远,学生对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活背景,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屈原故事,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展望和纠正学生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篇课文收录了屈原的三首诗篇:《离骚》、《九歌》和《天问》。
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面对《屈原》这样的长篇古诗文,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我会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展示分享:各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上课素材素材积累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背景链接《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2.生难字词(1)字音诡谲.(jué)瘦削.(xuē)睥睨..(pì nì)污秽.(huì) 犀.利(xī) 雷霆.(tínɡ)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2)词义【播弄】摆布;挑拨。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阴惨】阴暗悲惨。
文中形容黑暗的旧世界。
【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跪下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
【哗众取宠】以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内心独白——雷电颂。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应怎样理解?【交流点拨】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
他是朝廷中奸臣的帮凶,他毫无正义感,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
一旦靳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她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这个南后的父亲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2.“雷电颂”部分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交流点拨】“雷电颂”一部分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
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既是拟人,又是反复,又是呼告,感情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对风的热切期待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些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屈原对风、雷、电这些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的热切期盼。
其次,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使屈原更加神采飞扬,光彩夺目。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东皇太一”等神鬼像象征了什么?屈原是如何揭露其本质并与之进行斗争的?【交流点拨】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怯懦的当权者。
屈原指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是象征奸诈暴虐又外强中干的怪力乱神。
屈原对这些象征着黑暗势力当权者的众神进行了愤怒的诅咒,高呼着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烧毁!烧毁!”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课文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双方的针锋相对的较量。
楚国卖国集团在妥协投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屈原遭受的迫害越来越深,他对祖国、对人民忧心如焚,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于是在东皇太一庙爆发了激荡寰宇、回旋大地的“雷电颂”,这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抒情独白,是他用生命的血肉熔铸的诗。
“雷电颂”宣泄了屈原要摧毁旧世界的澎湃激情,也集中地表现了屈原一生的思想和性格。
2.拓展延伸请列举几例你知道的屈原的作品。
【交流点拨】《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3.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屈原》全剧。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屈原(节选)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根据对选文的定位,我在知识梳理部分所教的内容是作者简介、背景链接、生难字词;在整体感知部分教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文章思想情感;在文本内容的具体研读阶段教的是翻译课文和归纳知识;在研究课文内容教的是本文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中物象并说明它们的寓意。
以前对于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思路的,但是对选文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后,渐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一些认识。
尽管对于内容的处理有“定篇”的要求,也有“例文”的要求,但是我认为是进了一步了。
17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呼唤与歌颂——风、雷、电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可取之处此教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作为戏剧,本文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其戏剧特征,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