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创造性介入”提升中国外交软实力

合集下载

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王逸舟 内容提要 全球化时代的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对于不断壮大本文研究了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多边外交与多边机制的联系中国外交的成就与缺失中国如何利用多边外交推动自身与周边世界的协作等等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也是中国走向的关键中国外交的新起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五号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100732多边外交既是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1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 上篇不能不首先讨论一下的概念Multilateralism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多国参与为标志的国际合作多边主义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可能朝什么方向进一步演进单边主义之间多边机制的成员数量影响可能存在哪些函数关系层次与规则等等指的是多个国家组成的集团内部协调各国政策的一种实践多边主义在世界政治中逐渐变得重要也体现在多边性的国际组织之数量的扩展上2 广义的多边主义还包含某些特定的思潮欧洲合众国如新旧地区主义和所谓反战斗争环保倡议等等由于这方面的探讨刚刚起步并没有多少共识比如国联记得是在北京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举行的一次小型招待会上就多边主义及多边外交的话题进行了交谈以往在很多问题上发表过精辟独到的见解当他听我说起中国应当在亚洲地区发展自己的多边外交时它对中国不适用不要捉摸这个玩艺对中国来讲使我意识到这一课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在查阅了一些文献之后不要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这一问题没有做过任何研究对多边主义的理论探索也仅仅是90年代初才开始的读者如果希望了解有关研究状况可参见为多边外交的最早典范新近关于多边外交的研究及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受到新的全球性问题的渗透和各种应对措施的改造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丧失了道义的合法性作为较能体现相对多数国家意志的合作交往形式也为希望利用多边场合的大国所逐渐看重多边外交可以分出不同层次如联合国系统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八国集团核不扩散机制它们基本上属于国家间的行为又如地区间的对话与合作中非高层论坛如欧盟的扩展全美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上海五国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它们可以是政府的行为尤其是经济贸易领域的非官方交往如所谓的多边学术外交等等没有外交官的外交而且常常能够起到传统的双边和多边外交无法起到的作用参与者可以有官方如东盟地区所谓第三轨在各国政府的支持或默认下成为多边外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统称甚至可以说与大大小小有天然的联系约束力大小和实现方式以及参与国的内在意愿和实施手段的不同它们的理论解释往往鲜明地体现出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别在多边外交最活跃各国十分重视多边主义合作形态的法理依据法规是什么怎样依照共同的准则加以落实因此在欧盟范围内的大部分多边行为都已经机制化各国多边外交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些成文的法理解释环保问题移民处置问题农业补贴问题等等不仅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实力政治思维也同亚洲地区很多国家比较看重人际关系和首脑外交不抠死理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里不能不扼要说明国际机制的概念未来的多边外交尽管机制化的方式和程度会因地而宜所谓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则和决策程序4 有的研究者指出国际机制不应被视为一种的新国际秩序的要素它们应该从行为者自身利益的推动下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安排的意义上去理解主权仍然是一种宪法性的原则正如现实主义者所强调的但是因为自身利益的含义本身是有弹性的自身利益的认识既取决于行为者对特定行动所产生结果的预期国际机制不仅与自身利益是一致的它们促进非集中的国际政治体系的平衡运转在一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同时不愿将自己从属于一个等级控制体系的各国政府来说它在世界政治中逐3多边体育外交造就了无数佳闻历史上有过中美之间著名的去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更是感动了无数观众76页渐显示出自己的存在 多边外交与传统的双边或单边外交之间但它们显然有此消彼长的互动多边外交的活跃总是伴随单边主义的孤立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十多年内呈现出更大的升势体现的不止是少数大国的意志具有某种讽刺意味的是既是当代多边外交的主要发起者之一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和英国等国共同设计和创建了联合国也是与这种外交形式相对立的单边霸权的主要推行者之一主要就是指的美国的某些行为如拒不签署京都议定书实际上除少数例外由小国马耳他最早提出并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认可的的观念包括多边外交的许多重要协定和规则不论是个别地或集体地其中又多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少数大国有关这些制度和规则一旦建立尤其时间一长动力与规范也可能与后者相悖霸权国家采取的办法是可能参与和支持不支持与多边机制拉开距离造成当代国际政治和多边外交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尽管如此多边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机制更能反映出多数国家的愿望对于扩大共识6 应当看到如前所述即随着各国间经济贸易上相互依存的加强和信息手段的扩展它们要么行不通与此同时连一向奉行单边主义的霸权国家也不得不比过去更多利用多边机制7 正因如此把多边外交与国际协调视为是划分20世纪末期与战争中间时期的历史分界线8 多边外交是国际协调和相互依赖的后果适合了多数国家扩大沟通的需要更加丰富多彩 显而易见因势利导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成为衡量当今各国外交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多边外交已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即拒斥多边外交的国家或眼界狭窄这种看法也许太简单多边外交的道义声望还在上升把它视为与单边外交和双边外交一样的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外溢效应即多边外交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与此同时多边外交的特质也在衍变而且朝形成相对独立的内涵之方向演化共同价值 6有关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详细解释当代国际政治析论霸权和平与国际规则第333ÉϺ£ÈËÃñ³ö°æÉç2001年5月第2版不少人对布什新政府的强硬姿态提出了怀疑和批评我想在此用不着列举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此类批评意见本人不大相信美国共和党的当权者会放弃多少带有孤立主义味道的单边主义政策共和党执政时期总有惊人之举现在的美国政府加上经济不景气的威胁布什新政府以反导为名推动的军备竞赛计划便是典型事例理论上未完成式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我们经常议论的非霸权国是否也有可能推行让邻国和国际社会不快的单边主义多边外交是否只有积极的一面跨国界的组织及规范是否及如何对各国内部的决策结构和决策思维产生影响与它在多边机制中的实现方式之间9 目前所处的时代还是新的国际规范和制度主义上升的时代如何看待和处理好捍卫本国利益与遵守国际规范及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边各国的参与程度怎样衡量是否与各国内部体制的构造吸纳能力和自信心多边外交需要什么样的观念前提和法制前提安全贸易学术等不同领域推进的速度多边外交自身有无一个逐步改善和提高的过程非全球化时代的多边外交和全球化时代的多边外交有无质的差距几乎可以无限地列举下去如一书的作者概括的那样也即所谓的全球化时代秩序如何才能得到维持10 下篇拥有当今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也要顾及在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和我国的外部形象联合国安理会以及作为社会主义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双重身份虽然人均国民收入仍然较低相反它与总的幅员比如中国自从有了两弹一星之后中国也是一个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太空大国如防止某个或某些国家拥有毁灭性的太空武器宇宙民品11随着国内油气产量增幅的相对停滞中国朝着成为海洋大国关注关注南极开发利用及南极条约的命运不必说它对于本身所处地区的安全和世界格局的稳定有着逐渐加强的要求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和唯一来自发展中世界的代表也当然不会同意核扩散的阴影四处蔓延这一切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9例如共同的信仰文化和其他社会结构它们可以塑造和限定行为体的偏好方式特性和功能需求之间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费丽莫的论断可能稍微绝对了一些就是说具体讲是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塑造和变化的10基欧汉霸权之后第21页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迄今为止一共成功发射了三颗极轨气象卫星和两颗静止气象卫星北京晚报 众所周知并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拥有发射太空人能力的国家愿与否需要用包括多边外交在内的各种形式或间接调整总之是消除安全隐患及缓和不利形势此外中国所以现在越来越看重多边外交形式美国在冷战后的霸权行径和它的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仅令大国关系变得紧张也造成了相当大范围的和持续的不安情绪中美之间现在的摩擦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矛盾是一种双方都不能不用对付对方的对立统一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两国之间在经济贸易领域的摩擦是持久的两国之间在全球和地区军备控制及防止核扩散方面的利害关系是复杂而重大的两国在人权防止毒品和走私犯罪等问题上既有共同需要中美之间这种复杂的对立统一只是由于布什新政府的上台而突出换句话说充满曲折的过程不会允许对它的领导位置的哪怕潜在的挑战趋势包括单边外交行动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升最快的发展中大国势必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安全和经济贸易秩序提出深刻的批评这种批评有可能逐渐获得更大范围的赞同和支持面临美国霸权主义的压力必须另辟蹊径发展新的多边外交渠道也为全球的战略稳定 言重一点发展多边外交这里也即人们常说的有所作为目前似乎存在一种看法就是自我张扬甚至忘记国内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当第三世界反美联盟的领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发展如此快现在树未大先招风很多事情上你想藏起来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中国以往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时多半是投弃权票不仅常任理事国中的其他大国习惯于明里暗里甩开中国搞磋商做方案我担心中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会有名无实甚至可能难保总而言之主动采取各种行动而是深入思考我们的利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依此利人利已多赢政治 那么尤其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大国外交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原则上 l 在策略上有统筹的全球方针及地区战略海外资源和各种现成的国际机制大国外交通常有较好的大局观不易为短期的和局部的利益所动大国在外交上有较好的危机处理机制 l 在大国关系方面这与某些弱小国家不得已的策略形成鲜明对照12中国方面的事例在此不多提这里介绍若干有代表性的美国方面的新作不妨一读21世纪的美中关系新华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皮尔斯伯里著美国学者解读中国安全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江忆恩与罗斯主编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绝不幻想彼此间彻底消除摩擦度不让既有的摩擦失控相对于中小国家而言尤其是某种和平的邻国边界与合作的周边环境对中小国家和周边地区有特殊的威慑力与亲和作用大国通常拥有全方位的代表权和充分的倡导机会倡议最多也影响最大大国在重要的国际组织内担任主要领导人和秘书处要职的机会较高 由上面的简短界定不难看出所谓有大国风范的外交比如美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超级大国就因为这种行为充满了强权政治的气息有大国风范的外交不一定处处张扬毋宁说是一种建立在充分的自信心之上的气度综合而超群的国家实力第三也有广泛的赞誉离真正的大国外交标准仍相差不少硬件在上同样存在不小的欠缺从中国外交政策目标判断如争取人类和平与发展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造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些概括一般来说是不错的可它们中有哪些属于大国才有的特质有哪些是属于中国特有的要求有哪些是近期或中近期的目标哪些是中长期或长期的目标我们对现有的国际机制安全的环保的学术话语方面的―之基本策略参与过程中加以维护还是中国是呢挑战者比方说它的策略考虑是什么中国有无中长期的亚太安全战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安全关系或与东盟的安全关系之间有何联系我们作为发展中世界的最大国家又适应世界多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呼吁作为亚太地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仍需要进一步磨合我们纠正了极左思潮对外交上的某些消极影响然而应当看到有些接壤中近一半的国家与我仍然存在主权权益方面的分歧海岛大陆架归属这些国家中也有中小国家有的则棘手一些多数国家既由衷地佩服不能不承认仍有相当市场它很可能是中国未来外交工作的一个我们还有不少有影响的国际机制尚未加入与中国的人口和幅员及综合国力极不相称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够我国在联合国中缴纳的会费仍然不太多这些都多少制约了我们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主动地采取行动同时更加充分地推动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中Brams & Alan Taylor, The Win-Win Solution, 1999, W.W.Norton & Company, Inc., N.Y.13这方面也很有影响的书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此书着重研究了国家利益如何通过国际社会得到实现的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定义国家利益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学国对待多边外交的基本准则应当与我既定的总体外交思路保持一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结交但不结盟至少不能公开鼓励此类消极行动旨在推动和平与发展我们实行的多边外交并行不悖另一方面多边外交毕竟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双边外交都要求中国在具体外交实践中有所选择只享受权利和好处而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一过程不排除要放弃一些旧的做法和利益比如所谓的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方式加强与它的沟通与联系甚至不排除与北约这样的西方军事组织进行接触的可能性如果有合适的邀请网络时代的启示是你就失去了力量的一个支点多一个接触点多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为什么要害怕北约或东盟参与绝不等于赞同或默许即中国不希望被排除在任何重要的多边活动之外应当有权利有机会表达自己在所有重大全球和地区事务上的见解当代国际上的多边外交实践14 国际上的研究者多认为就没有成熟的多边主义仅仅是国家首脑或外交家个人的交往是不够的惟有形成一定的规则和作用机制有效地扩大多边合作及参与国的整体影响传统上不能否认机制化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中国现在已是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及协议APEC的成员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格如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也是建立有我特点的多边外交形式的一个机会如使用我在安理会的否决权承担与中国地位相适应的会费只取不予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我们期待的影响力我们既要谨慎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树立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和改革开放后进步中国的形象是各国对本地区一体化的政策推动虽然有一些波折和矛盾欧盟出现和深化在西欧之后含次区域性的形式提升本地区的合作层次与水平也开始涉及政治及安全领域近几年不少国家感受到它带来的问题应当承认是中国有现实需要但比较缺少经验的一个领域我国在这一区域有较多的利益从更广的意义讲怎么谈得上建立全球范围的政经新秩序特别是中美关系的磨合在亚太地区也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和冲突潜质安定周边中国推动区域性多边外交的要点在于求同存异的态度大力倡导亚洲国家的团结与互助朝形成区域性合作形态的方向逐步努力在本地区整合问题上一个是如何另辟蹊径既不让台独势力和外部干涉企图得逞近期观察迅速的统一尝试和台独势力的得逞现14 Robert Keohane,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Autumn 1990, pp740-748.状的维持可能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我想积极地避免破坏现有良性势头从全球战略的高度重新定位彼此的角色牢记历史又超越历史我以为奠定在一种新的地缘政治而不是被置于一种被动的和情绪化的如果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和外交家能够真正把这两件事情办好没有任何其他事情能够阻止中国成功地实现加强本地区团结的目标不再受他人挑拨离间和受外部势力左右的时代国家之间存在着三种政治交往文化一种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文化彼此考虑的是如何消灭或压倒对方冷战及其思维亦是如此国家之间既有争夺争夺或合作都是为了狭义的自身利益现实世界我们见到的多半属于这种政治文化和合文化西方人叫它15多赢注意发掘合作的潜力和抑制麻烦的滋生求同存异欧盟的成长经历在我看来三种政治文化其实是并存的并存也好主要取决于政治意愿外部环境实践同时证明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摒弃而全球或者说还只是多数国家内的一些远见和呼吁奢侈品至于当今国际社会的多数国家三种政治文化之间的由低向高的转换充满了困难与挫折我想说的道理是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种纯粹学术的动机而确确实实有它的历史价值同理不能就事论事那样的话镜象观念囚徒困境 无须赘言也可能对我们已习惯的外交思维与做法带来某些新问题既是一个新的起点发展有中国特点的多边外交运筹帏幄的艺术自我改进的过程应该熟悉包括多边外交在内的当代国际交往方略既不断改善或创造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恰当对待和熟练运用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的关键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看得更远一些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它不仅指人均产值或技术水平或社会福利等方面离当今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生态保护公民政治参与以及掌握多边外交方式等方面的不足不是来自外部的某个或某些图谋分化弱化我国的对手来自国家建设方面的重大失误文革中国影响外部世界的最好途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只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中国一定能够在新世纪以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5文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42页。

中国外交30年

中国外交30年

中国外交30年——成就与挑战王逸舟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前言大家好!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知道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启动了中国这艘大船,那么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光是国内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引人注目的进步,而且从外交和国际关系来看,同样取得了历史性的跃进。

那么今天我想结合自己对中国外交的一些研究谈一谈,在过去30年我们的外交到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另外呢,他形成的哪些特色,还存在一些什么样不足或者说可能改进的地方,我想分三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报告。

第一点,我想谈一谈三十年中国外交最主要的成就。

一、三十年外交主要成就第一个方面,我想大家都能看见了,在过去30年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再上议事日程的首要地位,我们的外交也发生的相应的类似的变化,那就是外交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家的建设、中国民生的这种改进,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也反映出我们的外交人我们的外交体制对国家形势国际观的一种新的认识。

(一)对改革开放、国家建设起保障作用大家回想一下,在过去三十年以前的时候,我们当时对世界是一种充满着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的,确实在那个环境中间,战争与革命这样一个主题,曾经长期的成为我们对外工作,对外斗争的一个首要的目标,当时的口号就是要不断的推进世界革命,甚至某种程度上讲,在某些时候我们主动去输出世界革命,把自己看成是全球一片红的一个主要的承担者,一个推进者,那么30年以后我们看看今天,中国人的观念虽然是静静悄悄的变化,但是也是翻天覆地的一种革命,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说完全和30年前是不同的,我们现在强调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是一个走向新的合作互利共赢这样一个时代,中国跟30年前也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如果说我们是对世界的一种现有体制的一种批判者,造反者,一种推翻者的话,那么现在中国更多是一种合作者、建设者、负责任者,我觉得这种变化纵观三十年的这样一个进程,可以说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一步一步的成为我们外交工作的主题,深深的印记在我们所有外交人的脑海里,从过去的革命意识到现在的建设性的意识,我觉得实际上既是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建设的一种折射也是世界环境外部条件发生的一种反映。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新探索——评《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新探索——评《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
作 者 为 上 海 国际 问题 研 究 院 副 研 究 员 , 西亚 非洲 中 心 副 主 任 , 《 国 际展 望 》副 主 编 、 编 辑 部主任 。 。王逸舟 : 《 创造性介入一一中 国之全球角色 的生成》,北京大学 出版社 2 0 1 3年版 。以下 除非 特 别 注 明 , 正 文括 号 中 页 码 皆 出 自本 书 。
书评
当然 ,正 如 王逸 舟 教授 所 指 出 的 ,中 国 的全球 角 色 之生 成 ,始 终 处于 一 个 “ 再平 衡 ”过 程 中。一 方面 , 中国 的全 球 角色 正 发生 重 要 的转 型或 升 级 , 从 一个 传 统 意义 上 的建 设 者 、参 与 者开 始 变成 一 个重 大 的驱动 力 和新 的引 导 者 ,或者 说 是 一个 新 崛起 的、不 同于传 统 西 方列 强 的大 国 。另 一 方面 ,中 国 这 一 角色还 不够 完美 ,很多方 面 还没 有 发挥 出来 ,特 别是 在政 治 、国 际关系 、 外 交 、全 球 安 全 、 国际 文化 等领 域 ,中 国还 没有 成 为一 个 像在 经 济 领域 那么 重 要 的角 色 。因此 ,中 国仍 需创 造 性 地介 入 国 际事 务 ,使 自身变 成 一个 在各 个 领域 都 能够 发挥创 造 性积 极 作用 的角 色 。
王逸 舟 教 授新 近 出版 的 《 创 造 性 介入 一 一 中国之 全球 角 色 的生 成 》便 是 其代 表作 之 一 。 《 创 造 性 介入 一 一 中 国之全 球 角 色 的生 成 》是王 逸 舟教 授 “ 创
造性 介入 ”主题 的三 部 曲之 二 ,延续 了 2 0 1 1年 《 创 造 性介 入一 一 中 国外 交新 取 向 》 的主题 ,探 寻 中 国全 球 角 色 形成 的根源 、阶段 及 走 向 , 以中非 关 系为 实 例 探 索 中 国不 干 涉 内政 理 论 和 实 践 的 拓 展 以实 现 对 国 际事 务 的创 造 性介 入 ,并 以欧 洲经 验为 参 照寻 找 中国全 球角 色 的启 示 。

王逸舟 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王逸舟 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案例讨论: 大国竞争衬托的中国崛起 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国脚本 国际经贸过程的中国动力 一带一路方略的国际意义 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对照 留学、旅游、务工的动力源 联合国官员讲述的全新故事 好戏连台的中国“主场外交”
新挑战:中美关系面临十字路口时期的外交决策困难
“成长的烦恼”: 1,压力陡增的领事保护难题 2,棘手复杂的周边海洋纠纷 3,日益严峻的能源外部依赖 4,战略透支风险正与时俱增 典型案例: 每年十万多起领保案件 涉及三个方向八个国家 石油和铁矿石进口数据 难以回收的某些大投资


努力安定邻国和周边的形势 进军全球性制高点和新边疆 提供更多的外援和公共产品 加大外交的全球性斡旋力度 推进外交体制机制升级转型 国内各项改革事业继续推进



“打铁还须自身硬”的深刻道理
结束语

生存、发展、责任的三阶段演进 沉稳有力地创造性介入全球事务


强大而亲和的中国巨人站立巅峰
187/199
27/28 138-140 140/140 45/46 117/209 73/167 53/190 34/45
如何打造一超多强格局下的“升级版”中国外交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亲 诚惠容”理念;引导新亚洲秩序 海洋、极地、空天领域的拓展 商务和战略外援,援建非盟总 部,农业示范与海外志愿服务 中国新一代外交官(特使)全球 范围调解重大国际争端的故事 增加外交投入,强化“旋转门” 机制,消除“两张皮”现象
3 治理效率 4 粮食安全 5 全球清廉指数
6 保护中小投资者 7 法治排名 8 环境绩效 9 生存质量指数 10 洽办证照
90 119/209 109/180 57/67 177/190

新中国外交演变

新中国外交演变

第四阶段:80年代以来
面临的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恶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 题)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4、以“一国两制” 来促进国家统一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陈楚 刘小友 钱文亮 陈楚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 的基本准则 (4).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பைடு நூலகம்
新中国外交回顾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 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 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一、建国初-50年代: 1、建国第一年,就与苏0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 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际 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提高了国际声誉; 4、1955年,参加印尼万隆召开的首届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 圆满成功 二、50-60年代:着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开展 反对美苏两大霸权主义的国际斗争 三、70年代: 1、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4、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 四、改革开放以后: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扩大同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4、改善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5、致力于地区和平稳定,如2001年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和谐世界”,中国的国际贡献

“和谐世界”,中国的国际贡献

CHINA REPORT | 37“和谐世界”,中国的国际贡献过去十年间,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却始终保持发展上升的势头。

很多国际观察人士公认,在世界大国中,过去十年中国是成长最突出也最稳定的。

单从外交和国际战略角度观察,外交的保驾护航在中国取得各方面成就上功不可没。

王逸舟中国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海外利益不断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与某些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有差异有分歧的各国各地区应当相向而行、求同存异,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和谐世界。

应当说,它呼应了世人的愿望,针对多数国家的焦虑,把中国和平自主、促进发展的原则立场做了新的宣示。

这种外交理念之所以在现阶段提出,不光是由于中国具备了更大的实力和自信,也缘自于国内“和谐社会”发展新目标的推进,是与战略机遇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强调重视国内均衡发展和人民幸福感的总体方针对接的。

“和谐世界”是对未来的探寻,是基于现状又超越现状的世界观、认知观和方法论。

它实质上体现出成长到新阶段的中国必然提出的更高的国际社会建设思想与国际道义追求。

主导大国战略对话成效显著中国外交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在政治高层指导下由中国外交人直接倡议和推动的世界主要大国间的战略对话。

其中,有元首会晤后逐渐形成的高层交往与对话机制(包括元首年度互访、议会领导人年度互访、总理定期会晤、国家安全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显著发展之一,是向国际社会郑重提出了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倡议。

这一思想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外交思想的继承与丰富,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国际贡献,符合内外重大需求。

近十年来,国际形势愈发复杂多变,而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

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中国外交新理念与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让更多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汇编

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中国外交新理念与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让更多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汇编

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中国外交新理念与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让更多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汇编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钱彤徐松郝亚琳)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外交政策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此间专家们认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外交的论述,揭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方面的基本方略。

“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是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的必然选择。

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则是我国外交致力于发展的目标,这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和平发展是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坚持的道路,而建设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对不和谐的国际关系、不民主的国际政治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倡议。

”王逸舟说。

他认为,这两方面是未来指导外交工作的重要标尺,同时是中国对处理国际关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说,十七大报告将外交理念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与中国自身实现“和平发展”的长远战略结合在一起,这将成为很长时间内指导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除了宏观战略和总体原则,报告从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多个角度阐述的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也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报告中提出‘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将互惠双赢地开展双边经济合作的定位,拓宽到所有国家的范畴,不仅从经济角度诠释了中国的对外交往的原则,也是中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具体体现。

”刘江永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陶文钊说,过去十几年,国际上发展是不平衡的。

胡锦涛同志提出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表明我国在国内、国际都寻求均衡的发展,希望世界各国都能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同时强调中国不做以邻为壑的事情,寻求的是互利共赢的战略。

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面对三大新挑战

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面对三大新挑战

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面对三大新挑战(2011-07-05 07:32:20)转载▼分类:三言两语标签:杂谈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对外关系面对的一些新挑战,新趋势。

在我看来,中国当前正在面对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巨人就像一个登山者,从60年前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到今天的迅速崛起,这个巨人已在向半山腰乃至于高峰不断挺进。

那么,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当前这个巨人面对着什么样的挑战,这个挑战又是什么性质?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过去这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海外利益在中国国家利益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我推测再过一二十年,当我们中央所说的战略机遇期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很有可能,不管你一个月收入是五千、八千、一万、十万……,很有可能你三分之二的收益是跟我们全球的开发、宇宙的活动挂钩的。

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中国在新时期已把全球发展作为中国成长的一个新基点。

也可以说,在过去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人类经历了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从世界上最封闭的经济体,变成了不断扩大开放、增长最快、向全球铺展最为迅猛的一个经济体。

我认为这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人类几千年经济史中最重大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觉得尤其是让我们公众个体感受到了中国这种发展的机遇,发展的好处。

我这有一些事例:从出国人数规模来看,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人一共才出去了28万人次,平均每年9000多人次。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数字不断地翻番、翻倍、呈几何数的快速增长。

仅2008年一年,出境就近5000万人次,我估计再过两、三年就会突破一亿大关。

而且有趣的是,过去出国基本是公干,而现在99%的都是公民个体因私出国出境。

比如留学生,现在中国留学生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七分之一,而且这个比重还在扩大。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1年就有18万多名注册的留学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全球,中国的年轻人将利用全球的教育资源在全球各个地方实现自身的发展。

001----中国新外交:机遇、挑战与目标

001----中国新外交:机遇、挑战与目标
[国际形势报告]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外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报告人: 王逸舟教授 《国际政治研究》杂志主编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一,导语:何为“新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 1. 2. 3. 毛泽东时代:不断革命的方针 邓小平时代:合作和发展主题 中国新一代:全球利益及角色
二,新机遇: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
若干案例: o o o 大国竞争衬托的中国崛起 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国脚本 国际经贸过程的中国动力 o o o 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对照 留学、旅游、务工的动力源 联合国官员讲述的全新故事
三,新挑战:外交决策面临的压力
“成长的烦恼”: 1,压力陡增的领事保护难题 2,棘手复杂的周边海洋纠纷 3,日益严峻的能源外部依赖 4,中美关系的新节点新压力 典型案例: o 每年三万多起领保案件 o 涉及三个方向八个国家 o 石油和铁矿石进口数据 o 和而不同、斗邻国和周边的形势 进军全球性制高点和新边疆 提供更多的外援和公共产品 加大外交的全球性斡旋力度 推进外交体制机制升级转型
o o
六,小结
o o o o
生存、发展、责任的三阶段演进 沉稳有力地创造性介入全球事务 强大而亲和的中国巨人站立巅峰 国际关系史与人类进步的新篇章
四,新标杆:中国距顶级强国有多远?
o o o
费用摊派与援外能力的不足 国际规则话语权的严重缺失 全球安全维护上的各种短板
五,“升级版”中国外交:如何打造?
o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亲 诚惠容”理念;引导新亚洲秩序 海洋、北极、外空的“杀手 锏”,金融互联网与信息安全 商务和战略外援,援建非盟总 部,农业示范与海外志愿服务 王毅调解国际争端的各种故事 增加外交投入,强化“旋转门” 机制,消除“两张皮”现象

“中国已是一个强大国家吗?”——访北京大学教授王逸舟

“中国已是一个强大国家吗?”——访北京大学教授王逸舟

王逸舟教授
期的中国发展轮廓尚未完全成型,还存在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

“中国正在爬坡,不进则退。


谁来回答这个“时代之问”?
有一天,我的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问我:“妈妈,中国是真的很厉害了吗?”
不久后,我采访王逸舟教授,他送给我他的新著《仁智大国——“创造性介入”概说》,并叮嘱我说“后记”一定要看。

我翻开,“后记”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已是一个强大国家吗?”
从小学生到大学教授、从农民工到白领精英,从乡村田野到城市高楼、从C919大飞机至辽宁舰,我们无论在哪里似乎都思考和发出过这样的问题。

“中国有的地方很厉害,有的地方还不是很厉害或者说还很不厉害。

”我对女儿说。

王逸舟教授的答案是:“大”是肯定的,“强”则不好说。

29
INTERNATIONAL TALENT
王逸舟教授的三本著作国际人才交流2019·2。

王逸舟:做一个强大而谦逊的国家.

王逸舟:做一个强大而谦逊的国家.

王逸舟:做一个强大而谦逊的国家现在的虚骄之气正在滋生,很多中国人在多种场合给人财大气粗、咄咄逼人的“新面目”,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埋头苦干、虚心学习与努力提高的风气荡然无存。

当周边国家看到一个强大而谦逊的中国时,他们会更愿意亲近中国,更少理睬那些挑唆离间,在面对各种难题时,会更多与中国商议而非寻找域外大国的背书。

毕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让它们感受到与我们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好处,现在缺乏的仅仅是中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亲和力、感召力美国的高调“重返亚洲”战略及行动,以及频繁展开的各种海上军演,让许多人感觉中国仿佛突然陷入敌意的包围,压力大大增加。

美国的动作会给中国带来诸多麻烦甚至危险,但并不意味美国已放弃同中国的多方合作、转向某种全面遏制方针。

现在的虚骄之气正在滋生,很多中国人在多种场合给人财大气粗、咄咄逼人的“新面目”,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埋头苦干、虚心学习与努力提高的风气荡然无存。

中国的渔政船也要主动营救或帮助有困难的他国渔民、学会担当公海水域的“救生员”。

中国周边的烦心事坦率地说,今年我国的周边外交亮点不多。

除开巴基斯坦这个“铁哥们”一如既往地全方位支持中国、变化中的朝鲜领导层强化了与中国的联系之外,几乎各个方向都出了状况:前几年还有声有色的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似乎一下子失去吸引力,处于停滞不前的胶着局面,而南北双方的对峙,由于天安舰爆炸和延坪岛炮击而更加紧张严峻;中日之间有关东海划界和钓鱼岛问题的争执急剧升温,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采取了以往罕见的强硬对策;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虽没有大的波动,但这个急起直追的新兴大国显然加强了对华防范,特别体现在与美国签署的军事合同和印度国内关于中国威胁的更大噪声上;越南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小动作频繁不断,拉美抑中的企图再明显不过;俄罗斯、上合组织及蒙古方向尚属安定,北方大邻国还不时有声援中国的举措,但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中亚一带的内乱与不确定性有增无减,使我遏制境内三股势力蔓延的努力受到对冲;在缅甸国内政治变革、湄公河流域集团“联合争水”等看上去不那么迫急、但同样关乎我国战略利益的一些周边事态上,中国各种杠杆的选择比过去更加有限。

当前中国外交问题及其对策简析

当前中国外交问题及其对策简析

当代中国外交问题及其对策简析摘要:所谓外交,就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即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驶主权的活动。

外交活动在活动对象和作用影响上都是有别于内政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发展时期,外交问题作为一个关系国家国际地位的重大问题也拷问着我国。

本文将着重从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当前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来阐述中国外交问题,并寻找可能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外交外交问题国际外交国际地位论述当前外交问题,中国现代外交的发展史是一个关键佐证。

根据现代著名外交专家顾维钧先生回忆录所述:中国的现代外交起始于辛亥革命之后。

在此之前,为解决与殖民国家的条约和赔偿等问题,清政府曾设立总理衙门,以处理外务,但无论从组织架构还是从人员构成上看,总理衙门都不算是现代外交的执行机构。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共和制,效仿西方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外交也由此现代化,开启了中国现代外交之路。

至今,除特殊时期外,中国的现代化外交均呈正常态势发展。

现代外交发展至今,过程自然曲折复杂,当前中国外交仍然存在这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现代外交和以前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当时奉行的外交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至今发展成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主的独立自主外交。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当前中国外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搁置外交与领土、领海争端领土争端向来是国际社会冲突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目前,我国为解决的领土争端问题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俄历史边界问题、钓鱼岛、南沙群岛等问题。

由于现代化建设,我国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如何处理领土争端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加之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

领海争端在中国是个新生儿,中国的海军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加之并没有对海洋海事权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在海洋上的权利也是常被侵犯,目前,海洋力量的薄弱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综合国力。

外交转型需赖国内体制革新

外交转型需赖国内体制革新

外交转型需赖国内体制革新作者:张墨宁来源:《领导文萃》2012年第04期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提倡民主化,在国内更没有理由不推进民主进程。

谋求更大的国际角色更多要仰赖于国内的变革、进步、国民权利意识的成长、社会对于国家的监督和塑造。

中国应有创造性介入的姿态《南风窗》: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国家都在积极争取增强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尤其是美国的债务上限和欧元危机发生之后,中国外交应该抢占高地的呼声在国内比较高亢,怎么看待中国外交现在的外部环境和作为空间的改变?王逸舟:现存的老牌大国看上去比较乏力,我们称之为“民主赤字”,但是国内一些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到了灭亡的时候是极端的说法,西方国家出了问题并不代表我们自身就可以免疫,我们不能以西方的危机来宣告自己的胜利。

中国寻找自己的全球角色不是弥补真空,也不是对原有角色取而代之,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力消长和平衡来看,新的大国的崛起是对旧秩序的冲击和粉碎,甚至发生不可避免的战争,我认为中国的崛起有可能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官方称为和平崛起。

我提出一个“创造性介入”的概念,也就是用积极的态度、更大的参与意识和手法,增强进取心和下“先手棋”,积极介入地区和全球事务,拿出更多的方案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及援助,使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化和人类共同体的进步有中国的印记、操作及贡献。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中国外交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有所突破,比如斡旋缅甸、帮助苏丹政府解脱国际困境、傅莹外交方式的成功等等。

我们目前虽然充满了活力,但在国际舞台上仍然显得不够熟练,甚至有些笨拙,在话语权、下“先手棋”、提供公共产品方面还远远不够,离建设性的角色还有距离。

制度状况影响中国外交作为空间《南风窗》:您所说的“创造性介入”如果没有一个更富有战略性的外交原则作为依托,它会不会停留在手段和技术的层面,只是在权力空间中寻找缝隙?王逸舟:中国在外交舞台上的出色一定是以国内体制的再造为前提的,没有国内的深刻变革、公民社会与国家机器的良性互动,创造性介入就是空话。

当前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
王逸舟
【期刊名称】《当代社科视野》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一、当前我国外交面临的挑战1.压力日增的领事保护难题领事保护是一个外交专业术语,就是外交替普通人服务。

在海外谁来给我国公民提供保护,如何做到高高兴兴地出去,平平安安地回来,这是外交工作面对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现在难题在哪呢?我国外交的编制相对比较有限。

美国只有3亿人口,但是外交官正式编制1.5万人,数量差不多是我国的3倍。

我国13亿多人,但是外交官不到6000人。

笔者通过对4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中等程度以上的国家中外交资源、外交人手最少的国家。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总页数】1页(P104-104)
【作者】王逸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1
【相关文献】
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J], 曾长秋;凡欣;朱林
2.当前我国期刊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J], 朱蕴茝
3.我国外交的新机遇、新挑战——从海洋方向面临的问题说起 [J], 王逸舟
4.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选择 [J], 王一鸣
5.试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J], 宁晓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索中国外交的“实践智慧”——王逸舟的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两部曲评介

探索中国外交的“实践智慧”——王逸舟的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两部曲评介

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探讨中国“创造性介
入”世界事务的著作(《创造性介入——
中国外交新取向》——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年、《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
球角色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就是探索中国当下外交“实
践智慧”的新作。

书名《创造性介入》
揭示了两本书所体现的探索“实践智慧”
的特色,正如作者在两本书引言所说的,
研究中国创造性介入,目的之一是“拒
绝成为习惯思想和做法的囚徒”,研究
的路径是“遵循‘实践第一’的哲学”。

如果说《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
新取向》(创造性介入第一部)更多地
77。

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展望

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展望

作者: 王逸舟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报道
页码: 31-3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中国外交 展望 国际影响力 国际环境 国际关系 综合实力
摘要:过去十年间,中国面临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却始终保持发展的向上势头。

往前展望,中国外交化继续推进的进性中,既有更多机遇,又行新的压力与挑战。

从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预测,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可望继续保持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势头,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向出现变化并发生影响。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精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精

再议未来 20 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编者按: 9月 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 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

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

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

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

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

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 ;19 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

20 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 (制空权学说)。

由此不难发现, 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

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如说我们到非洲,到苏丹,那么这个国家本来是战乱的,本来是国际社会弃而不理的,但中国的斡旋介入,既帮助他们战乱的双方去对话,到谈判桌上来,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经济上的援助和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曾经是非洲非常贫困,国际社会弃儿的国家,现在比较先进的使用工业设备,同时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比较巧的介入。南海问题也是这样,美国在那里高调重返,好像在那里当警察啊,维持秩序,我觉得中国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介入,我们在南海不是一个缺席者,我们在南海可以提供中国的公共产品,可以帮助有关的国家建立更好的,更合作的南海格局,那么这方面就需要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消极的,美国包围我,我就去反包围,不是那样的,不是以对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谓创造性的介入就是找原因,建设性的,用智慧的方式去解决危机,解决难题,同时让别人觉得这个解决的过程是别人总体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是比较合适的而不是勉为其难的,让人觉得是比较憋屈的慌。但是这个过程就要避免像美国那样,我留个舰在那里,要是哪里动荡了,马上我的大兵压境了,稍有一些麻烦特种部队就上去了,轰炸就来了。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中国所愿意做的。相反中国的方式呢还是要耐心细致的去做工作,去把有关的麻烦放到桌上来谈,这个方式或许时间上会长一点,耐心需要更大一点,但是他更有助于比较稳健的实现对话,而不是造成流血冲突。
Part 2
中中国现在国外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引起了许多的非议,您认为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是否应该转变思路,改变观念,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王逸舟:中国以后在全世界的创造性介入有无穷尽的机会,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它既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外交的,可以是文化的。比如说我们的孔子学院走向国际,早期的孔子学院还是比较简单的,未来还是可以有更加灵巧的方式,就是文化的对话。我们的军队去国外不是攻占别人的城池的,而是维和的,工兵还帮助修路;我们的医生出去了,可以把别人的药材资源拿回来,可以去帮助当地人去求医问诊;农业专家出去了,很多是把一些种子,一些种植技术,我们精编细琢的一些传统,给需要技艺的一些国家地区去分享。不要忘记,中国不是一亿人口的国家,而是一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能够和世界各国更好的去建设一个新的时代的话,这个世界会大不一样的。当然这不容易,有的时候,国际社会讲的一种零和非零和,一旦某个大国来了,历史上经常带来的是一个废墟,或者带来的是大面积的恐慌,甚至你的工业发展造成别人的失业,造成别人的逆差,我觉得这些传统的矛盾还是在那里,所以我觉得中国如何能够巧用国际规则,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要让别人有机会。所以现在要避免说我的利益最大化,因为我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导致别人利益最小化了,而现在是需要共赢互利的,我要发展,去享受这个机遇,但是同时呢让你能够分享,也让你通过中国的资金,中国工程的到来,你也有机会,包括在非洲。一些企业出去了就是拿矿,拿资源,或者占市场,这个在早期可以理解,但是在未来,我觉得就是一定要注意社会责任感,你在当地要培养人才,培养干部,带动当地的发展,使当地人才能够学会管理,学会自己去设计,所以新时期中国对非的这种援助也好,关系也好,我觉得软援助很重要。以前主要着眼于物质的层面,软援助呢就是培养人家的技能和观念。我觉得其实人的资本是很重要的。像我们的军队,走出去了,请进来了,在中国国防大学培训过的军官已经有6个当非洲总统了,还有很多人变成了高官等等,那么这个方面就是互利的,在中国训练都是你掏钱,看上去是有花费的,但是他回去了,对中国友好,在关键时刻,它愿意去帮助。不久前我们去北非撤侨的时候,通过红海的苏黎世运河,当时就很拥挤,船排队,可是我们军舰就十万火急,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了当时曾经在我们这里培训过的将领,他们马上做工作,这个效果就出来了。其实还有很多这种类似的情况。我觉得未来不要只是贪图这种小利,我拿了多少矿啊,我占了多少市场啊,同时要想大局,我获得的利润,同时能够分割出去,而且毛泽东以前讲过一句话,我们过去讲吃水不忘掘井人嘛,我们进联合国就是非洲兄弟们抬着大轿把我们抬进去的,当时西方国家不让恢复席位,最后非洲四五十个国家都投中国,结果这个票就上去了。所以西方国家挡不住了,今天中国发展起来了,很多非洲国家发展还需要很多资金,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吝啬,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而不是像现在的有些矿主,到哪里就是把这个矿拿走了,反正我给你钱了,你爱怎么着怎么着,这个态度就很糟糕,要更有大局观,要更有远见,而且能分享你的发展。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提升中国外交软实力
2012年02月06日16:02 来源:财经界 作者:丁吉林
本刊记者 丁吉林 连希蕊
“创造性介入”提升中国外交软实力
——专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
2011年,中国已经入世十年,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南海问题、东海问题、朝核问题、中东变局、国际贸易摩擦、美欧债务危机、气候峰会、海外撤侨……未来国际局势充斥着许多不确定性,在2012即将到来之际,为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明年的国际形势,了解中国外交的新动向,本刊记者对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进行了专访。
Part 4
无处不在的NGO
《财经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民间团体,比如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随着人民认知的水平提高,逐步出现在了各个地区,您如何看待NGO?
王逸舟:政府有的时候会造成一些真空。一些媒体,一些NGO,它有时候是矫正者,弥补者。总体而言,NGO在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要看清楚NGO是形形色色的,有同性恋的,有比较专业性的,有的专业组织保护某些动物、环境,有些对于政府的政策方针提出一些批评。当然包括在一些外交中间出一些建议,如何去对待美国,如何去看待俄国,如何解决南海冲突。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建议都是对的,当然也不一定没有参考价值,要仔仔细细地区分,去善待,这比过去那种什么事都由政府自己去做出决策要好得多。特别是从外交关系上来看,NGO的渠道很多,它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快,比如说当发生一些重大的事变,比如说灾难、屠杀、骚乱的时候,政府第一时间要不就没赶到那里,要不就压下来了,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并不了解,相反呢是各种民间团体,NGO,第一时间把它爆出来了,比如跨国界的医生,跨国界的妇女儿童保护组织,跨国界的难民救助组织,它实际上像大网一样的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上,很多事情联合国国际组织获得的信息,一方面来自于各国政府,来自于联大正式会议,但是同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来自NGO。
Part 1
外交要下先手棋
《财经界》:“创造性介入”是您对中国外交模式提出的新理论,“创造性介入”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种取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步从利益主要集中地的区域性大国转变成为全球性大国,中国越来越多地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国际事务中,中国必须要对国际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超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低调不介入”的态度。中国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几十年来就是搭便车,free rider,许多国际重大事务我们投弃权票,大多数国家同意我们就同意,大多数国家反对我们就反对。如果中国是一个小国,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我觉得可以维持很久。但是作为一个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GDP全球第二的大国,中国想把自己藏起来,置身事外也不容易,很多时候世界各国都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比如我们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制度怎么制定,中国得表态,中国的态度很重要。全球贸易谈判也是这样,我们被动的身不由己的去作出反应,不如去下先手棋。围棋有一个术语叫先手棋,就是说我主动去布局,主动去设计,前瞻性的去考量,或者有意的进行导向,那么我把这个看做是中国外交新时期的创造性的介入。要下主动棋,要下先手棋,要做出规划,然后这个过程要避免和西方的一些大国的介入等同起来。这种介入听起来似乎是很具有进攻性的,美国有时候一介入就很粗暴,就军事化,制裁啊,赤裸裸的威胁,这种做法让很多国家感到很难堪,欲速则不达,你本来想解决问题,结果更糟。我觉得中国的“创造性介入”呢,基本上不同于过去任何事情不干涉,任何事情不闻不问,我只管赚钱,你们大家说怎么好我就怎么好,要区别于这个方式。同时也要区别于美国这种,动则就是打压,当警察。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心理,都不是那种强权式的介入,一定要巧介入,一定要有智慧的介入,创造性的嘛,所谓创造性的就是说它一定是要尊重被介入的地区或者事件,尊重各国人民的意愿的这种需求。
Part 3
中国外交需要在“软”、“硬”之间寻求平衡
《财经界》: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纷扰繁多,国内许多同胞认为我们的外交太软,而世界许多国家认为我们现在的外交政策已经放弃韬光养晦策略,逐渐变硬,您如何评价?
王逸舟:中国和周边地区特别是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最近几年,尤其是零关税以后,发展得非常快,东盟作为中国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出口区域,我到东盟的一些国家去,我觉得东盟整体的一个感觉是非常看重中国的市场,而且基本上在这些年把最大的贸易伙伴都转向了中国,过去曾经跟日本,跟美国,是区内贸易,比如新加坡,但是现在主要的贸易国都是跟中国,我觉得这个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契机,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还有些隐忧,我看到的隐忧就是这个经济贸易蓬勃新生的同时还是有一些争吵,像南海,在主权问题上,从我个人来看,这也是下一个阶段中国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才能够趋利避害,如何能够求同存异,那么特别是对于东盟这些国家主权争端,我觉得还是应该按邓小平当年说的,能够想方设法的让它推迟解决,搁置争议,把着眼点放在各种开发上来。现在东盟国家就担心中国会情不自禁的动武或采取其它的武力威胁去夺回这些有争议的岛屿,或者海域,这点顾虑是不必要的,从我个人的观察,不管是从军方、外交部门还是最高政治人物,都不希望这种强制的,胁迫的方式,更多地是希望对话、合作、和平的方式,我觉得这一点《财经界》的读者要有正确的认知,现在有些人想,反正那么小的国家,教训一下也没什么,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持原则,有底线,不等于一定要动武,并不等于采取一个美国方式。什么是美国方式呢?反正我强,反正我军事比你厉害,如果碰到不顺心的时候,就动武,所以我们看到美国这些年很多的麻烦,像阿富汗。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所以未来在南海,在东盟的一些地方,我们一定要软的和硬的,两手都要做好,硬的是我们海军要过去,我们的海监船,我们的渔政船,我们现代化的钻井平台,都应当过去,而不是现在,只是偶尔的过去,我觉得要完整的存在,我觉得中国不是南海的一个缺席者,相反的我们应该成为海洋大国。另一个方面,软的一手也要做到。软的一手就是说要释放善意,去对话,提供一些这些国家能够分享的公共产品,比如海洋科研,海啸的预测,打击海盗,维护海上安全,这方面中国确实是有多的技术,有强大的实力,我觉得未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跟东南亚国家分享,所以我有句话想告诉《财经界》的朋友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看起来不如人意,争议不断,但是未来我相信中国的成长,中国外交会逐渐地走向成熟,风波是会过去的,中国未来还是会和东南亚国家成为好邻居好朋友的。有些国家的挑唆,离间,我想逐渐还是会化大为小,化小为无的,不会妨碍这个主流,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保持对话,合作,整个趋势是不会受到影响。在国内,一部分人觉得我们偏软;而在国外呢,都说中国偏硬,这个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中国这些年,海洋问题炒的比较热,过去为什么没有这么热呢,中国的渔船根本就没有去,在那里基本上就见不到中国人。因为那是南海,中国都是在近海,现在中国的渔船开始越走越远了,海军越走越远了,这个时候才会出现这些麻烦,所以我说这是巨人成长的烦恼。当我们从一个陆上大国变成了一个海洋大国的时候,海洋摩擦就变多了,现在恰恰是这个开始增多的上升期,但是它绝不表明说你是越来越差了,相反你是越来越强大了,你在涉足到没有涉足的领域了,而南海这些国家虽然叫的比较凶,实际上他是一个防御性的,这里以前没见过中国人,中国渔船,中国海军,中国海监船,以前都没有的,现在越来越多了,不管在东海,南海还是黄海,然后他们想中国这个巨人会不会来了,把我们吞噬掉了,很恐惧。这种情况下,他们邀请美国来,美国高兴了,就怕没有自己存在了,就怕没人想起。但实际上美国去南海,实际上就是一个外交上的技巧,美国的军舰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而且美国的贸易也没有增加,这些国家主要还是和中国,所以听上去叫的很凶,但是实际上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旅游还是和中国在蓬勃发展的。从表面上看,在和中国争夺主权,其实我觉得是中国这个巨人在大踏步的向没有涉足的领域的时候造成这些小国躁动不安,未来我们要安抚他们。巨人来了,巨人是有好处的,是来和你们合作,同时呢,主权问题我们是商量的,不会打你的,应该是这么理解比较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