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创造性介入”提升中国外交软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提升中国外交软实力
2012年02月06日16:02 来源:财经界 作者:丁吉林
本刊记者 丁吉林 连希蕊
“创造性介入”提升中国外交软实力
——专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
2011年,中国已经入世十年,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南海问题、东海问题、朝核问题、中东变局、国际贸易摩擦、美欧债务危机、气候峰会、海外撤侨……未来国际局势充斥着许多不确定性,在2012即将到来之际,为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明年的国际形势,了解中国外交的新动向,本刊记者对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进行了专访。
Part 1
外交要下先手棋
《财经界》:“创造性介入”是您对中国外交模式提出的新理论,“创造性介入”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种取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步从利益主要集中地的区域性大国转变成为全球性大国,中国越来越多地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国际事务中,中国必须要对国际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超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低调不介入”的态度。中国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几十年来就是搭便车,free rider,许多国际重大事务我们投弃权票,大多数国家同意我们就同意,大多数国家反对我们就反对。如果中国是一个小国,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我觉得可以维持很久。但是作为一个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GDP全球第二的大国,中国想把自己藏起来,置身事外也不容易,很多时候世界各国都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比如我们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制度怎么制定,中国得表态,中国的态度很重要。全球贸易谈判也是这样,我们被动的身不由己的去作出反应,不如去下先手棋。围棋有一个术语叫先手棋,就是说我主动去布局,主动去设计,前瞻性的去考量,或者有意的进行导向,那么我把这个看做是中国外交新时期的创造性的介入。要下主动棋,要下先手棋,要做出规划,然后这个过程要避免和西方的一些大国的介入等同起来。这种介入听起来似乎是很具有进攻性的,美国有时候一介入就很粗暴,就军事化,制裁啊,赤裸裸的威胁,这种做法让很多国家感到很难堪,欲速则不达,你本来想解决问题,结果更糟。我觉得中国的“创造性介入”呢,基本上不同于过去任何事情不干涉,任何事情不闻不问,我只管赚钱,你们大家说怎么好我就怎么好,要区别于这个方式。同时也要区别于美国这种,动则就是打压,当警察。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
的心理,都不是那种强权式的介入,一定要巧介入,一定要有智慧的介入,创造性的嘛,所谓创造性的就是说它一定是要尊重被介入的地区或者事件,尊重各国人民的意愿的这种需求。
比如说我们到非洲,到苏丹,那么这个国家本来是战乱的,本来是国际社会弃而不理的,但中国的斡旋介入,既帮助他们战乱的双方去对话,到谈判桌上来,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经济上的援助和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曾经是非洲非常贫困,国际社会弃儿的国家,现在比较先进的使用工业设备,同时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比较巧的介入。南海问题也是这样,美国在那里高调重返,好像在那里当警察啊,维持秩序,我觉得中国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介入,我们在南海不是一个缺席者,我们在南海可以提供中国的公共产品,可以帮助有关的国家建立更好的,更合作的南海格局,那么这方面就需要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消极的,美国包围我,我就去反包围,不是那样的,不是以对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谓创造性的介入就是找原因,建设性的,用智慧的方式去解决危机,解决难题,同时让别人觉得这个解决的过程是别人总体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是比较合适的而不是勉为其难的,让人觉得是比较憋屈的慌。但是这个过程就要避免像美国那样,我留个舰在那里,要是哪里动荡了,马上我的大兵压境了,稍有一些麻烦特种部队就上去了,轰炸就来了。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中国所愿意做的。相反中国的方式呢还是要耐心细致的去做工作,去把有关的麻烦放到桌上来谈,这个方式或许时间上会长一点,耐心需要更大一点,但是他更有助于比较稳健的实现对话,而不是造成流血冲突。
Part 2
中国需要用全球共赢的理念走向世界
《财经界》:中国现在国外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引起了许多的非议,您认为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是否应该转变思路,改变观念,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王逸舟:中国以后在全世界的创造性介入有无穷尽的机会,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它既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外交的,可以是文化的。比如说我们的孔子学院走向国际,早期的孔子学院还是比较简单的,未来还是可以有更加灵巧的方式,就是文化的对话。我们的军队去国外不是攻占别人的城池的,而是维和的,工兵还帮助修路;我们的医生出去了,可以把别人的药材资源拿回来,可以去帮助当地人去求医问诊;农业专家出去了,很多是把一些种子,一些种植技术,我们精编细琢的一些传统,给需要技艺的一些国家地区去分享
。不要忘记,中国不是一亿人口的国家,而是一个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能够和世界各国更好的去建设一个新的时代的话,这个世界会大不一样的。当然这不容易,有的时候,国际社会讲的一种零和非零和,一旦某个大国来了,历史上经常带来的是一个废墟,或者带来的是大面积的恐慌,甚至你的工业发展造成别人的失业,造成别人的逆差,我觉得这些传统的矛盾还是在那里,所以我觉得中国如何能够巧用国际规则,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要让别人有机会。所以现在要避免说我的利益最大化,因为我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导致别人利益最小化了,而现在是需要共赢互利的,我要发展,去享受这个机遇,但是同时呢让你能够分享,也让你通过中国的资金,中国工程的到来,你也有机会,包括在非洲。一些企业出去了就是拿矿,拿资源,或者占市场,这个在早期可以理解,但是在未来,我觉得就是一定要注意社会责任感,你在当地要培养人才,培养干部,带动当地的发展,使当地人才能够学会管理,学会自己去设计,所以新时期中国对非的这种援助也好,关系也好,我觉得软援助很重要。以前主要着眼于物质的层面,软援助呢就是培养人家的技能和观念。我觉得其实人的资本是很重要的。像我们的军队,走出去了,请进来了,在中国国防大学培训过的军官已经有6个当非洲总统了,还有很多人变成了高官等等,那么这个方面就是互利的,在中国训练都是你掏钱,看上去是有花费的,但是他回去了,对中国友好,在关键时刻,它愿意去帮助。不久前我们去北非撤侨的时候,通过红海的苏黎世运河,当时就很拥挤,船排队,可是我们军舰就十万火急,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了当时曾经在我们这里培训过的将领,他们马上做工作,这个效果就出来了。其实还有很多这种类似的情况。我觉得未来不要只是贪图这种小利,我拿了多少矿啊,我占了多少市场啊,同时要想大局,我获得的利润,同时能够分割出去,而且毛泽东以前讲过一句话,我们过去讲吃水不忘掘井人嘛,我们进联合国就是非洲兄弟们抬着大轿把我们抬进去的,当时西方国家不让恢复席位,最后非洲四五十个国家都投中国,结果这个票就上去了。所以西方国家挡不住了,今天中国发展起来了,很多非洲国家发展还需要很多资金,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吝啬,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而不是像现在的有些矿主,到哪里就是把这个矿拿走了,反正我给你钱了,你爱怎么着怎么着,这个态度就很糟糕,要更有大局观,要更有远见,而且能分享你的发展。
Part 3
中国外交需要在
“软”、“硬”之间寻求平衡
《财经界》: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纷扰繁多,国内许多同胞认为我们的外交太软,而世界许多国家认为我们现在的外交政策已经放弃韬光养晦策略,逐渐变硬,您如何评价?
王逸舟:中国和周边地区特别是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最近几年,尤其是零关税以后,发展得非常快,东盟作为中国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出口区域,我到东盟的一些国家去,我觉得东盟整体的一个感觉是非常看重中国的市场,而且基本上在这些年把最大的贸易伙伴都转向了中国,过去曾经跟日本,跟美国,是区内贸易,比如新加坡,但是现在主要的贸易国都是跟中国,我觉得这个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契机,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还有些隐忧,我看到的隐忧就是这个经济贸易蓬勃新生的同时还是有一些争吵,像南海,在主权问题上,从我个人来看,这也是下一个阶段中国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才能够趋利避害,如何能够求同存异,那么特别是对于东盟这些国家主权争端,我觉得还是应该按邓小平当年说的,能够想方设法的让它推迟解决,搁置争议,把着眼点放在各种开发上来。现在东盟国家就担心中国会情不自禁的动武或采取其它的武力威胁去夺回这些有争议的岛屿,或者海域,这点顾虑是不必要的,从我个人的观察,不管是从军方、外交部门还是最高政治人物,都不希望这种强制的,胁迫的方式,更多地是希望对话、合作、和平的方式,我觉得这一点《财经界》的读者要有正确的认知,现在有些人想,反正那么小的国家,教训一下也没什么,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持原则,有底线,不等于一定要动武,并不等于采取一个美国方式。什么是美国方式呢?反正我强,反正我军事比你厉害,如果碰到不顺心的时候,就动武,所以我们看到美国这些年很多的麻烦,像阿富汗。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所以未来在南海,在东盟的一些地方,我们一定要软的和硬的,两手都要做好,硬的是我们海军要过去,我们的海监船,我们的渔政船,我们现代化的钻井平台,都应当过去,而不是现在,只是偶尔的过去,我觉得要完整的存在,我觉得中国不是南海的一个缺席者,相反的我们应该成为海洋大国。另一个方面,软的一手也要做到。软的一手就是说要释放善意,去对话,提供一些这些国家能够分享的公共产品,比如海洋科研,海啸的预测,打击海盗,维护海上安全,这方面中国确实是有多的技术,有强大的实力,我觉得未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跟东南亚国家分享,所以我有句话想告诉《财经界》的朋友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
里,看起来不如人意,争议不断,但是未来我相信中国的成长,中国外交会逐渐地走向成熟,风波是会过去的,中国未来还是会和东南亚国家成为好邻居好朋友的。有些国家的挑唆,离间,我想逐渐还是会化大为小,化小为无的,不会妨碍这个主流,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保持对话,合作,整个趋势是不会受到影响。在国内,一部分人觉得我们偏软;而在国外呢,都说中国偏硬,这个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中国这些年,海洋问题炒的比较热,过去为什么没有这么热呢,中国的渔船根本就没有去,在那里基本上就见不到中国人。因为那是南海,中国都是在近海,现在中国的渔船开始越走越远了,海军越走越远了,这个时候才会出现这些麻烦,所以我说这是巨人成长的烦恼。当我们从一个陆上大国变成了一个海洋大国的时候,海洋摩擦就变多了,现在恰恰是这个开始增多的上升期,但是它绝不表明说你是越来越差了,相反你是越来越强大了,你在涉足到没有涉足的领域了,而南海这些国家虽然叫的比较凶,实际上他是一个防御性的,这里以前没见过中国人,中国渔船,中国海军,中国海监船,以前都没有的,现在越来越多了,不管在东海,南海还是黄海,然后他们想中国这个巨人会不会来了,把我们吞噬掉了,很恐惧。这种情况下,他们邀请美国来,美国高兴了,就怕没有自己存在了,就怕没人想起。但实际上美国去南海,实际上就是一个外交上的技巧,美国的军舰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而且美国的贸易也没有增加,这些国家主要还是和中国,所以听上去叫的很凶,但是实际上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旅游还是和中国在蓬勃发展的。从表面上看,在和中国争夺主权,其实我觉得是中国这个巨人在大踏步的向没有涉足的领域的时候造成这些小国躁动不安,未来我们要安抚他们。巨人来了,巨人是有好处的,是来和你们合作,同时呢,主权问题我们是商量的,不会打你的,应该是这么理解比较正确。
Part 4
无处不在的NGO
《财经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民间团体,比如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随着人民认知的水平提高,逐步出现在了各个地区,您如何看待NGO?
王逸舟:政府有的时候会造成一些真空。一些媒体,一些NGO,它有时候是矫正者,弥补者。总体而言,NGO在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要看清楚NGO是形形色色的,有同性恋的,有比较专业性的,有的专业组织保护某些动物、环境,有些对于政府的政策方针提出一些批评。当然包括
在一些外交中间出一些建议,如何去对待美国,如何去看待俄国,如何解决南海冲突。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建议都是对的,当然也不一定没有参考价值,要仔仔细细地区分,去善待,这比过去那种什么事都由政府自己去做出决策要好得多。特别是从外交关系上来看,NGO的渠道很多,它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快,比如说当发生一些重大的事变,比如说灾难、屠杀、骚乱的时候,政府第一时间要不就没赶到那里,要不就压下来了,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并不了解,相反呢是各种民间团体,NGO,第一时间把它爆出来了,比如跨国界的医生,跨国界的妇女儿童保护组织,跨国界的难民救助组织,它实际上像大网一样的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上,很多事情联合国国际组织获得的信息,一方面来自于各国政府,来自于联大正式会议,但是同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来自NGO。
Part 5
2012大选年的变数
《财经界》:2012年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大选,变革大潮涌动全球,西方经济乏力,中国是不是到了该崛起的时候了。
王逸舟:从短期来看,还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明年有很多大选,美国、俄罗斯、韩国大选,我们自己台湾还有大选,所以这些选举会有一些扰动,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但是我觉得要未雨绸缪,面对政治上的大选年,中国的政治、外交、决策,要心里有数,未雨绸缪,避免一些干扰,一些破坏,避免一些好的局面由此受到冲击,阿拉伯的这些事件,这种不稳定,应该还可能发酵,我们看到有四个政权换马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包括也门,那么明后年还有多少会出现类似的变化呢,我想整个中东,北非,西亚,阿拉伯地区,整个伊斯兰,都处在一个变革期,这个变革期的含义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年轻人的不满,是社会的抗议,是整个民族化的涌动;另一方面呢它可能同时带来社会的震荡,带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有些外部势力可能通过这些事件图谋自己的私利,造成一些混乱,我觉得未来一段时期,要密切关注整个中东,北非的震荡,因为他们的能源的供应对中国的对外投资也是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呢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是整个西方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整体上欧美日东,都比较乏力,它的经济社会,他的失业,他的金融,各个方向看都是多年来很糟糕的局面,我觉得不能排除美国会做一些自身的调整,另外会有新的手段转移这个矛盾和麻烦。像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就是用巧补拙,就是用外交手段来弥补内政上的缺失。然后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情况下,面对西方的这种乏力,我们既不要太
自傲,盲目的出击。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内部变革的势力还在。西方往往是在危机的时候迸发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先手棋意识,强烈的变革意识,也许若干年以后会看到,它又抓住了这个机遇,又上了一个台阶。如果你骄傲自满,如果你停步不前,随时就会被拉下来。我觉得对中国而言也要慎重的去审视。有些人说资本主义完蛋了,社会主义终于胜利了,这种看法我觉得是非常没有根据的。可能会误导公众,误导决策层,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还是要冷静,中国还是要以自身的发展改革为前提,能够量力而行,能够积极创造一个适合于中国的金融发展的环境,我们叫战略机遇期。我觉得这些年中国没有大的战略性失误,没有大的误判,你看美国,鲁莽出击,实际上让美国遭受了重创;俄罗斯呢,从超级大国变为一个普通大国;日本乏力已经20年了,现在的水平20年前就已经达到了;中国还是一个成长,一个往上走的国家,当然不是说没有挑战,挑战还挺多,就像我书里比喻,你越是往高处走,风景越美,压力也越大。所以在外部有智慧的去介入,创造性的介入,在内部还是要保持一个变革,生机勃勃的姿态。在内部要有一种变革意识,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中国还是要埋头苦干。
Part 6
新媒体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推手
《财经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微博、twitter等的广泛运用,世界各地最新消息的传播速度变得非常的迅速。各国政府如何在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就非常严峻的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新媒体的出现对世界会有什么影响?
王逸舟: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科技革命,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必须正视的现实。我们看到不管是在北非、在一些阿拉伯国家、还是在伦敦数月前发生的骚乱,新媒体确实起到了某种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它不是传统的方式可以简单掌控的。对中国而言,有一个问题就是传统的舆论管制。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能够善待新媒体的作用,并进行适当的引导,避免他们的副作用,同时让各种人去用它去进行表达,我觉得这些国家是代表进步的,相反简单的打压,管束,实际上会造成相反的结果,造成更大的反弹。中国媒体的管制有很多缺失的,是需要改进的。现在各国都设立了自己发言的部门,我觉得有些好,有些就差一些。我觉得发言需要合理,让信息尽量的释放出去,让媒体记者都能够拿到一定的信息。实际上最近一段时期各国的发言人都变得比
较的谨慎了,因为出了很多的事情以后,他们怕挨老板的k,肯定说得少一点,其实我觉得还是要学会发言,把他用好,学会引导,通过你的信息释放,让媒体更多的了解情况。
结束语
采访当日,朝鲜最高领导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去世,王逸舟教授对于朝鲜未来的局势判断进行了如下判断:朝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在稳定的前提下增进与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合作,尤其是逐渐提高国内经济的开放度与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始终是促进朝鲜半岛稳定与进步的力量,今天和未来都将如此。
国际形势曲折复杂,不确定因素在2012年尤其凸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定义尚待扩展,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在环保、气候变暖等全球事务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创造性的介入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愿意听到中国声音的时候,及时对国际事务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不仅能够让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也能够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提高。如果2012是一盘充满着迷雾与荆棘的棋盘,那么,下先手棋或许能够使得中国在2012以及更长远的未来获得更多的先机。
和平崛起过程中的中国将面临诸多的难题和挑战。中国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些难题,将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加中国国际话语权、激发全球共同发展的潜力,最终促使中国和世界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