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引起不良反应1 例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引起不良反应1 例发表时间:2015-08-24T13:29:47.6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作者:孙伟伟于馨郝晓佳[导读]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大型临床试验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在大量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孙伟伟于馨郝晓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03)【关键词】立普妥; 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304-01 病例:患者,女,63 岁。
因查体胆固醇7.13,低密度脂蛋白4.52,来医院就医,经检查为高胆固醇症,医生建议降脂治疗。
遵医嘱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237153)20 mg,每日1 次。
口服两天后患者出现脸部及眼皮水肿、眼皮局部水泡,患者自行停药,停药后约一周脸部及眼皮水肿、眼皮局部水泡消失。
出于自身病情考虑,患者再次自行口服立普妥20 mg,每日1 次,连续口服2 天,第3 天早起患者再次出现脸部及眼皮水肿、眼皮局部水泡,再次来院,经医生诊治,患者的生命体征无异常,考虑为药物刺激引起的局部过敏,应立即停药,并口服扑尔敏,1 次1 片、1 日3 次,几天后症状逐渐消失。
讨论:阿托伐他汀钙片( 立普妥) 为他汀类降脂药物,属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疗效确切的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本身无活性,口服吸收后的水解产物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争性地抑制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同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
临床药效学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中度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
他汀类药物现已作为治疗血脂异常,减少心血管病事件,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首选药物。
大型临床试验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在大量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皮肤、胃肠道、神经系统、肝脏和肌肉等组织。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概述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概述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高血脂症的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方法对目前相关资料报道的有关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一总结概述,以反映出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依据,概率从而引起人们对其的重视。
结果他汀类药物偶可引起肌病、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很少见;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多发生在开始用药的三个月以内,减少用药或停药后可恢复;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脑损害,出现记忆力下降,易激惹、认知障碍等精神和神经症状,及时停药可缓解,近期脑出血患者不建议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引起内分泌损害,包括血糖、甲状腺激素和性腺分泌异常,但增减幅度不高;他汀类药物与肾功能损害关系不大;他汀类药物可引起心脏损害;心衰患者要权衡利弊,他汀类药物与肿瘤的关系目前有争议。
标签: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一、他汀类药物与肌病(一)他汀相关性肌病分类1、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通常发生在腿部、臀部和背部的肌肉群组织中,在手指或其他类似部位不会发生。
不伴肌酸肌酶(Greatine kinase.CK)升高。
2、肌炎:有肌肉症状,同时伴有CK轻中度增高。
3、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随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0倍以上,常有褐色尿及肌红蛋白尿,甚至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为肌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他汀相关性肌病的发生率大概为1.5%-5%,引起肌痛的发生率5%,出现肌炎及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是罕见的,且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引起肌病的常见人群:老年(尤其大慢性肾功能于80岁,女性)体型瘦小、虚弱,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因糖尿病引起)及围手术期患者发生肌病危险较高,部分老年患者在尚无肌酶升高或肌病发生时即可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可能增加跌倒所致创伤。
另外,合用其它特殊药物,贝特类(尤其是吉非贝齐)烟酸类(罕见)环孢富素、HIV蛋白酶抑制剂,维拉帕米、胺碘酮、大量西柚汁及酗酒等。
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措施发表时间:2019-09-20T16:25:12.187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19年第07期作者:方光美[导读] 我们应该分析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预防干预,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人民医院 616250)他汀类药物,种类繁多,且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得到肯定,但是,临床使用中,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疗效,对此,我们应该分析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预防干预,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常见类型1,作用原理。
他汀类药物,就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竞争性抑制细胞中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活性,减少合成胆固醇,上调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蛋白(LDL)受体表达,促进血液中LDL胆固醇转移至肝脏并代谢清除,降低血脂。
同时,他汀类药物对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也有抑制作用。
故此,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机体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 (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且可降低三酰甘油(TG)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发挥抗炎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
2,常见类型。
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及西立伐他汀等。
他汀类药物所致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及特点?(一)肝毒性他汀类药物以肝脏为主要作用部位,大多数他汀类药物由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
对于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胆红素升高为显著特征,且常伴有疲乏无力、巩膜与皮肤黄染等症状,发生率约为0.5%-2.0%,1%病人转氨酶会比正常值高出3倍左右,一般在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具有剂量依赖性特点,降低用药剂量或者是停药后,便可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再次增加用药剂量或者是换用另外一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转氨酶一般不会再升高,原因在于药物所致脂代谢异常并非药物本身引起的。
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应注意严重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能干扰胆固醇合成,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清除,且能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目前中老年人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降胆固醇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1.肝脏毒性: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使用高剂量他汀药物时,肝毒性反应增加。
2.肌肉毒性:患者出现肌痛、肌无力或痉挛,血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出现横纹肌溶解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更多,伴有尿发红,继而出现肾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他汀类药物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
1.7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体型瘦小、酗酒、多系统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艾滋病、神经肌肉疾病、心律不齐者。
2.与贝特类降脂药联用,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或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联用,与抗真菌药等联用时。
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1.用药前应详细了解全身多种同
时存在的疾病和血脂水平,使用合适
的他汀类药物用量,从较小剂量开始。
用药4~6周后复查血脂并调整剂量。
有些人不管血胆固醇水平高低,一开始就用高剂量,以致反应增多或血脂水平降得过低。
2.医生在用药前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肝脏、肌肉毒性,一旦出现肌痛、肌无力时应及时找医生评估。
3.应定时监测肝功能、肌酸磷酸激酶,以利肝、肌损害早期发现。
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较多,虽然他汀类药物的肝、肌毒性总体发生率低,但亚洲人的肝、肌毒性的发生率较高,应予重视。
并发风湿阴主任医师丁关庆(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13)
服用他汀类降脂药
应注意严重不良反应
. All Rights Reserved.。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你知多少?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你知多少?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些药优良的降脂作用及稳定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使得它们这个家族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是药三分毒”,他汀类药物同样存在着很多副作用,我们在临床中也要引起警惕。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究竟有哪些?1.肌病风险他汀类药物会引起相关性肌病,有些病人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肌痛或肢体无力,伴有CK升高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也有发热和全身不适,肌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仍继续服药,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曾经在2001年美国有31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出现了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而导致死亡,当时生产厂家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发表声明,并将拜斯亭撤出市场。
2.糖尿病风险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患者的血糖升高,尤其是服用大剂量的他汀,引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新发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有关瑞舒伐他汀的临床试验(JUPITER)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糖尿病增加了27%;涉及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临床试验(PROVE-ITTIMI22)发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血糖控制恶化有关;2011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JAMA2011,305:2556)纳入5项有关他汀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强化他汀治疗较中等剂量治疗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1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2月14日发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进一步警示了他汀对血糖的影响。
3.肝酶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同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对肝脏安全性的描述详尽程度不同,各种他汀类药物致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各不相同。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方网站发布了新信息,建议删除他汀类药物原有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
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
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
方法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因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72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统计用药情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统计后,单一用药的患者占总例数的29.18%,仅口服他汀类药物,药物剂量能控制在10-40mg;联合用药的患者占比在70.82%,占比较高,不仅需口服他汀类药物,还需口服大环内脂类药物、贝特类降脂药物和烟酸类药物,药物剂量控制在20-50mg。
他汀类药物最容易导致肌肉系统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在44.44%,其次是消化系统(27.79%)、皮肤及附件(11.11%)、其他(9.72%)、泌尿系统(6.94%)。
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清晰,不仅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而且能完善防治对策,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减少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防治对策他汀类药物能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还能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
该药能阻断细胞内的羟甲戊酸代谢途径,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量,促进血清中的胆固醇清除,降低胆固醇水平;他汀类药物还能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合成及分泌[1]。
随着他汀类药物使用范围和人数不断增加,临床上因他汀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用药治疗效果和患者服药后的耐受性[2]。
为此,研究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详见下述。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因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72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
共有48例男、24例女,年龄23-85岁,均(51.86±7.85)岁,所有患者服药前均无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有38例高血脂症、27例动脉硬化症、7例冠心病。
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至少有2名专业医师认真记录和总结所有患者使用的他汀类药物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安鸣一【摘要】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方面始终存在争论,此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改善预后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也不断出现不良反应,使药物的疗效受到阻碍.他汀类药物可明显减少冠心病事件的死亡和发生率.对国内外报道的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析,寻找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证据.他汀类药物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肉毒性、肝损害、糖尿病、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用药、神经系统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等方面为主.临床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用药指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及临床表现,保证他汀类药物服用期间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12【总页数】2页(P151-152)【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进展【作者】安鸣一【作者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科,天津 3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饮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习惯。
同时,高脂血症的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它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是由于患者体内脂质代谢或转运发生紊乱,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人群。
相关报道述该病是冠心病、肾栓塞、脑梗死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
所以,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如今,针对临床药物治疗以他汀类为主,以及在此药的应用过程中可致服用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一现状,参照国内外文献报道,加以综述。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1]。
自问世以来,此药物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效果甚佳,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被临床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狭窄、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2-3]。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你知多少?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些药优良的降脂作用及稳定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使得它们这个家族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是药三分毒”,他汀类药物同样存在着很多副作用,我们在临床中也要引起警惕。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究竟有哪些?1.肌病风险他汀类药物会引起相关性肌病,有些病人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肌痛或肢体无力,伴有CK升高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也有发热和全身不适,肌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仍继续服药,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曾经在2001年美国有31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出现了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而导致死亡,当时生产厂家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发表声明,并将拜斯亭撤出市场。
2.糖尿病风险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患者的血糖升高,尤其是服用大剂量的他汀,引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新发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有关瑞舒伐他汀的临床试验(JUPITER)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糖尿病增加了27%;涉及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临床试验(PROVE-ITTIMI22)发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血糖控制恶化有关;2011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JAMA2011,305:2556)纳入5项有关他汀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强化他汀治疗较中等剂量治疗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1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2月14日发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进一步警示了他汀对血糖的影响。
3.肝酶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同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对肝脏安全性的描述详尽程度不同,各种他汀类药物致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各不相同。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方网站发布了新信息,建议删除他汀类药物原有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
有关调脂治疗之中他汀类药物的不良作用分析
有关调脂治疗之中他汀类药物的不良作用分析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调脂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作用进行分析及讨论。
结果: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高血糖、肌病、记忆认知障碍等症状,可复查肝功能和肌酶谱来判断不良反应。
结论: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量,对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特征进行准确预判,避免出现药物毒性反应,以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标签:调脂;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在调制治疗过程中他汀类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在用药期间会给部分患者带来不良反应,这应当引起重视。
本文对有关调脂治疗之中他汀类药物的不良作用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观点,供以参考。
1 他汀类药物概述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常见药物,该类药物多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竞争性作用对HMG-CoA还原酶进行抑制,这将直接导致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被阻碍并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量,以此来控制内胆固醇合成[1]。
另一方面药物可产生有效的反馈性作用,其反馈刺激对象为LDL受体,在该作用下LDL受体数量将不断提升且活性也会有所增强,这可以促使胆固醇清除水平增强,使其含量降低[2]。
他汀类药物还可对肝脏合成载脂蛋白产生抑制作用,由此可对甘油三酯合成、脂蛋白合成及分泌进行有效控制。
他汀类药物种类较多,其中既包括天然化合物,又有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等都是较为常见的他汀类药物[3]。
作为最常用也是最经典的降脂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多用于高脂血症治疗,除了降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对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粥样斑块保持稳定状态,使血管内皮功能得以改善,因此可有效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起到抗炎、保护神经、抗血栓的作用。
2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在他汀类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涉及范围较大,会对各个器官及功能系统造成影响,其中不仅仅会影响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同时还会对肝、肾、肠道系统等产生作用。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摘要】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常规药物,随着高脂血症发病率的上升,他汀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综述,以促进其合理应用。
【关键词】他汀类;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他汀类药品是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甘油三酯水平,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是目前最重要的调脂药品。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1],调脂治疗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他汀类药物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药物。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皮肤、胃肠道、神经系统、肝脏和肌肉等组织。
皮肤及胃肠道反应一般并不严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可能减轻或消失。
他汀类药对肝功能、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影响,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1 不良反应1.1 肝毒性[3]他汀类药物肝毒性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临床研究表明,ALT升高与饮酒、体重增长、服药前肝功能异常和他汀类使用药物剂量的增加有关。
研究排除服药前肝功能异常者,结果显示,ALT改变是与剂量相关,症状严重者分别有短暂的恶心、腹痛、食欲减退及疲劳症状,均在80 mg/d组。
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降低剂量同时给予护肝治疗,可以使调脂治疗得以继续。
而肝功能损害较重的的患者,需待肝功能好转后,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前提下,可继续应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调脂。
1.2 肌肉毒性反应[4]包括横纹肌溶解、肌痛、肌触痛且色素沉着等。
临床现为肌肉疼痛、无力,以四肢近端肌肉明显,如没有及时停药,可以发展成为肌溶解,血清肌磷酸激酶(CK)升高达正常高限10倍以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达正常高限3倍以上,肌肉活检为非特异性炎性改变,肌电图显示有肌病表现、肌球蛋白尿等。
随着肌溶解的发生,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终患者可死于严重的尿毒症或心律失常。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养生小贴士)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较之前也有了大的增长,但是关于一些高血压、高血脂、胆固醇高的人群也是越来越多了,虽然通过食疗得一些方法也可以帮助病情,但实际上治病还是主要靠药物,而他汀类药物就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那么,他汀类药物在治疗病症的同时,对身体还有那些副作用呢?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药理作用他汀类药物主要以降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及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主。
1、调血脂作用: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降低LDL-C的作用最强,TC次之,降TG作用很小,而HDL-C略有升高。
他汀类与HMc-co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且和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因而对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
2、非调血脂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1、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主要需要警惕肌病和肝脏不良反应,其他还有胃肠反应、皮肤潮红、头痛等。
2、他汀相关性肌病临床表现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出现肌炎及严重横纹肌溶解的病例是比较罕见的,且多发生在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横纹肌溶解常表现为CK(磷酸激酶)显著升高(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可能伴有血肌酐升高,且常伴有肌球蛋白尿和肌球蛋白血症,并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3、肝功能受损的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在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中,仅约1%-2%出现肝酶水平较高幅度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肝酶增高多为一过性,多发生在开始治疗或增加剂量的前3个月,一般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
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肌肉毒性临床表现:肌痛、肌触痛、肌无力、跛行,严重者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肌溶解)。
肌痛指肌肉疼痛或无力;肌炎指的是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CK)升高,常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以上。
若出现肌炎后继续用药,可进展为肌溶解。
肌溶解,即肌肉症状伴CK明显升高和肌酐升高(肌红蛋白尿),是他汀类药物治疗最严重、也较罕见的并发症。
目前认为,单一应用他汀类治疗时发生肌汀病的危险极低;当与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物及烟酸等联合应用时,风险较高。
一般认为,以下情况可增加他汀类药物诱发肌病的危险:a老年(尤其是80岁以上)、特别是女性患者;b全身状态衰弱,合并多系统疾病;c同时应用多种药物;d处于外伤、手术及急性病毒感染期;e甲状腺功能低下;f嗜酒成瘾者;g同时大量饮用葡萄柚汁者;h存在其他肌病、肌炎病史的患者。
二、胃肠道反应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多为轻度,如恶心、腹痛、腹泻、肠胃胀气等,但不是停药指征。
对于出现胃肠道反应、尤其存在胃肠道慢性病史的患者而言,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
建议患者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样既可提高药物疗效,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肝损害他汀类药物的肝损害与剂量有关,因此各种急慢性肝炎伴中重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
一般在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应常规检测转氨酶。
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现转氨酶升高3倍或以上时应停药,转氨酶通常会在2~3个月内恢复正常。
如患者病情需要,可从小剂量起逐渐试用,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并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
在与贝特类药物联合时,应及时随访检测肝功能和肌酶,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四、对内分泌的影响他汀类药物可能升高血糖,通常发生在存在糖尿病风险的人群中。
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相比,实际上,服用他汀者罹患糖尿病的额外风险不到1%。
他汀类药物可干扰胆固醇的合成,理论上也可抑制肾上腺和(或)性腺类固醇物质的合成。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及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及不良反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饮食及生活作息的改变,以及当前我国老龄化情况的严重程度不断提升,导致高血脂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由于血脂异常在早期时并没有较为较为明显且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的情况。
临床上一般使用调节血脂的药物进行治疗,其能够有效消除临床症状。
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他汀类药物在高血脂症的治疗中常有的药物为他汀类药物,其是一种降脂药物,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此类药物在降胆固醇、降血脂方面疗效非常显著,将他汀类药物应用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对降低患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降低卒中发生的几率。
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降低患者血脂指标的作用,还具有以下几点独立于调脂作用外的多重作用:(1)抗炎症反应,促进卒中神经功能的恢复; (2)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
(3)降低血流的粘滞度抑制血栓形成;(4) 有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控制有效率,使病情保持稳定状态,甚至能够实现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从而降低脑动脉再次栓塞的几率;(5)对血管重建的影响等。
较长时间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促使高脂血症患者恢复到血脂正常指标,能够较大程度的预防脑卒中疾病的再次复发,并且其安全性非常高,将其应用在脑出血伴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中,并不会增加复发的风险。
但多数老年患者脑动脉硬化,血管均有明显的淀粉样变性,则应综合考虑患者受益和风险来决定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应该谨慎且严密的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发病的征兆,并定期对患者进行 MR 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他汀治疗是否应该继续使用。
急性脑梗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而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表现为脂纹改变,并逐步发展为粥样硬化斑块、纤维斑块,后期症状表现为颈动脉过于狭窄,导致血流量减少,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相关性,因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进行早期干预,特别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早期干预,对于减低急性心脑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刘晓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摘要:在临床上,他汀类药物目前主要应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及改善预后方面,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在使用这类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临床效果。
近年来,相关领域对于他汀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其耐受性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在肌肉、肝脏功能、神经系统损伤以及新发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尚未明确。
本文对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研究进展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351(2019)02-0157-02·综述·临床上经常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随着对于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1]。
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肌肉毒性、糖尿病高发风险、肝酶异常、出血性脑卒中等进行整理。
1肌肉方面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较为常用,能够调节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血浆总胆固醇的浓度,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高。
但也需要注意在进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在肌肉方面出现的不良反应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以肌肉毒性为具体表现[2]。
1.1肌肉毒性:肌肉毒性有两种类型,包括肌病以及横纹肌溶解症。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肉不良反应一般有肌肉触痛、弥散性疼痛、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无力等,更严重时即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这种病症会对生命健康产生威胁,会使肌红蛋白进入人体的血液,引起人体尿液病变,更甚者则会导致肾功能出现障碍[3]。
另外,轻度肌病也是肌肉不良反应的常见病症,主要以肌肉疼痛为临床表现。
目前,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时均有上述肌肉毒性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药物试验相比显著较高。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策略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策略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现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石。
然而应用任何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一般来讲,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四类:肝脏、肌肉、肾脏及糖代谢的不良反应。
肝脏不良反应服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升高。
一般认为单纯肝脏转氨酶轻度升高不是肝脏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但是若同时出现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甚至凝血异常则提示肝脏发生器质性损害。
他汀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肝酶轻度升高,且患者无相关临床表现以及肝脏损害的其他证据,无需减量或停药,注重4周后重新监测肝功能。
半数以上的患者无需非凡处理其肝酶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若肝酶升高3倍以上,或出现了肝脏损害的其他表现则应该考虑减少用量或停药。
肌肉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损害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一类不良反应。
可以分为一下类型:1、肌痛:表现为骨骼肌酸痛及疼痛,但肌酸激酶正常;2、肌炎: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升高;3、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严重升高(超过上限10倍)。
根据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的建议,可根据以下原则防范与处理他汀治疗相关性肌肉不良反应:1、若患者主诉有肌肉症状应及时监测肌酸激酶并与治疗前相比较;2、若患者有肌肉症状,伴或不伴肌酸激酶增高,应排除常见原因,如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3、若患者有肌肉症状,肌酸激酶不升高或轻中度升高,应密切监测直至排除药物作用。
对糖代谢的不良影响有研究显示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对于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获益是肯定的,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改善远期预后的有益作用远远超过增加糖代谢异常的不利影响,因而不应该对这一不良反应过分担忧。
对于必须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运动抵消新发糖尿病风险。
肾脏损害虽然近年有报道显示他汀治疗可能导致肾脏损害,但是大型随机试验未发现此现象,因此大家不必过分担心。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你知多少?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些药优良的降脂作用及稳定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使得它们这个家族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是药三分毒”,他汀类药物同样存在着很多副作用,我们在临床中也要引起警惕。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究竟有哪些?1.肌病风险他汀类药物会引起相关性肌病,有些病人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肌痛或肢体无力,伴有CK升高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也有发热和全身不适,肌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仍继续服药,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曾经在2001年美国有31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出现了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而导致死亡,当时生产厂家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发表声明,并将拜斯亭撤出市场。
2.糖尿病风险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患者的血糖升高,尤其是服用大剂量的他汀,引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新发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有关瑞舒伐他汀的临床试验(JUPITER)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糖尿病增加了27%;涉及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临床试验(PROVE-ITTIMI22)发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血糖控制恶化有关;2011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JAMA2011,305:2556)纳入5项有关他汀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强化他汀治疗较中等剂量治疗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1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2月14日发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进一步警示了他汀对血糖的影响。
3.肝酶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同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对肝脏安全性的描述详尽程度不同,各种他汀类药物致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各不相同。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方网站发布了新信息,建议删除他汀类药物原有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
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体会
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体会他汀类药物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他汀类药物除调脂治疗外,还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稳定脂质斑块及降低血管炎症反应对冠心病起保护作用,同时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不良反应也日渐明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肝脏损害: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常见不良反应。
肝脏是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场所,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炎、胆汁郁积或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此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关,通常在用药2周以后出现上述情况,停用或换用其他类降脂药,同时予以保护肝脏治疗后,肝功能多能自行恢复,在已有肝功能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应非常慎重,有研究表明,对基础AST>40IU/L或ALT>35IU/L的高血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6个月后4.7%的患者转氨酶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轻中度增高,0.6%患者出现严重增高。
②肌病:2001年西力伐他汀因其致命性横纹肌溶解而从市场上撤出,引起了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和肌病的重视,临床对照研究表明,与他汀类药物使用相关的肌病发生率为0.1%~0.2%,通常发生在用药后8~25周,多表现为肌痛,无症状性血清CK值升高,可能与应用剂量过大或高龄有关,也可能与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肌肉组织中磷酸化酶,磷酸果糖激酶等基因异常可能使患者对他汀类易感,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2002年ACC/AHA/NHLBI他汀类治疗建议中指出:高龄、体形瘦弱者、多系统疾病(心、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同时应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叶酸类降脂药、烟酸类药物、环雹菌素、抗HIV病毒药物、维拉帕米、胺碘酮和过量饮酒等,也是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发生疾病的高危因素。
③抗血小板药物在血运重建术中必不可少。
有研究指出,阿托伐他汀等由P450CYP3A4代谢的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激活将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降低其抗血小板聚集能力,因而建议应用氯吡格雷患者需他汀治疗时,宜选用普伐他汀或洛伐他汀等非CYP3A4代谢药物。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use.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statins drug to provide
reactions
basis for clinical rational
Methods‘rhe clinical data for adverse
analvzed. Totally 72
1.2方法对所有使用过他汀类药物获不良反应 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患者用
单独用药25例,联合用药60例,联合用药包括大环
内酯类药物、贝特类降脂药、烟酸类药物等。
药情况、药物分布、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等进行分析
和统计。
D0l:10.3760/cma.j.issn.1673_4777.2013.12.043
・1790・
主虽匡垫垫!!生12旦筮!鲞箜12塑g!i塑丛!ii!i堂:坠!!!吐竺!Q!!:∑!!:!:堕!:12
.论著.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汪华蓉 【摘要l
目的 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三峡中
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他汀类药物分布、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结果85例患者中60周岁以上患者有 72例,占84.7%;7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于服用他汀类药物1个月内发生,占87.1%;单独用药25例,联合用 药60例;他汀类药物用药中以辛伐他汀为主,共55例,占64.7%;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肌肉毒性54例、肝 肾毒性23例、胃肠道反应17例和神经系统症状15例。结论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以肌 肉毒性为主,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慎重,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详解演示文稿
为,对肾脏的风险没有像对心脏的风险一样获得改善。
第24页,共39页。
第25页,共39页。
肾脏损害药学监护
(1) 他汀治疗前评价肾功能,但在治疗期间,不必因观察不良反 应而常规进行血清肌酐和蛋白尿的测定
(美国国家脂质协会他汀安全性工作组报告2006)
第12页,共39页。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二)
---肌毒性
❖ 他汀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肌病 ❖ 表现:为肌痛或肌无力,并伴有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至正常上限的
10倍以上,也可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并可测得增高的血清他汀
类药物浓度;
发生率:肌肉症状2-5%,横纹肌溶解<1/百万(FDA)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常用的他汀发生严重肌病的比例相当
(1)高龄(尤其大于80岁)患者,女性多
(2)体型瘦小、虚弱者。
(3)多系统疾病
(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以糖尿病性肾功能不全多见)
(4)多种药物合用。
(5)特殊状态
如感染、创伤、围手术期、强体力劳动。
(6)
合用特殊药物或饮食(如酗酒)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吡咯类抗真菌药、环孢霉素、维拉
帕米、胺碘酮、蛋白酶抑制剂等及大量西柚汁
(2)他汀治疗时,如血清肌酐升高,而无横纹肌溶解征象
,一般不需中断他汀治疗。 (3)他汀治疗时意外出现蛋白尿,不需中断他汀治疗,也
不必调整他汀剂量。应努力寻找原因,视情况调整他汀 剂量 (4)慢性肾脏疾病不是使用他汀的禁忌证。然而,应根据肾功 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调整某些他汀剂量
第26页,共3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确诊ASCVD的患者以及具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应用他汀治疗的获益是肯定的,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的有益作用远超过因增加糖代谢异常所致的不利影响,因而不应因为过度担忧这一不良反应而影响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在临床上,无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只要具备他汀治疗的适应证就一定要积极应用。对于这些患者,更应加强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要嘱患者加强饮食控制与合理运动并控制体重,以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若他汀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糖增高,可对其进行相应的非药物或药物治疗。
他汀所致肌肉不良反应的易患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情况:①高龄,特别是女性;②体型瘦弱;③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特别是肾功能不全);④合并应用多种药物;⑤感染、创伤、围手术期或剧烈运动后;⑥合并应用可能影响他汀代谢的药物或酗酒;⑦应用大剂量高强度他汀;⑧特殊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既往曾有肌病史等。对于这些患者,需更为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加强监测,同时尽量避免应用大剂量他汀治疗。
虽然美国认为他汀治疗过程中无需常规监测肝脏功能,但基于我国具体情况,仍建议在接受他汀治疗前以及他汀治疗4~8周后检查肝脏转氨酶。若无异常,以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即可。肝脏转氨酶轻度升高(不超过3倍ULN)不是应用他汀的禁忌证。治疗过程中发生转氨酶轻度升高也不是停药指征。若患者出现食欲下降、乏力等消化道症状甚至黄疸,需要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是否由他汀相关的肝损害所致。他汀所致肝损害呈剂量相关性,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发生肝脏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应增加。因此,若无明确适应证,不宜常规应用大剂量高强度他汀治疗。
四、肾脏损害
虽然有报道显示他汀治疗可能导致肾脏损害,但在大型随机化临床试验中并未发现此现象,故临床上无需特别关注此类不良反应。并且有资料显示,慢性肾病患者应用他汀治疗可能会延缓肾脏病变的恶化并对心血管预后产生有益的影响。一般认为,慢性肾病患者可以安全的接受他汀治疗,因而不是他汀治疗的禁忌证。
五、不耐受他汀治疗者的处理方法
他汀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肝酶轻度升高,且患者无相关临床表现以及肝脏损害的其他证据,无需减量或停药,建议每4~8周重复检测肝功能。半数以上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其肝酶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若肝酶呈现进行性增高且超过3倍ULN,或出现肝脏损害的其他临床症状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则应考虑减小他汀用药剂量甚至停药,必要时予以保肝药物治疗。
在临床上,少数患者经过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到目标值以下,也有部分患者完全不能耐受他汀治疗。对于这些患者不应放弃治疗,应尝试各种可行的措施追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由于在各类降脂药物中,他汀具有最为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应着力保证此类药物的应用。以下措施可供选择:①更换另一种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同的他汀类药物。若患者不能耐受某种他汀治疗,更换另一种代谢途径不同或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同的他汀,约50%的患者可以良好地耐受。因此,不能因为患者不能耐受一种他汀就完全放弃他汀治疗;②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改为隔日一次用药。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不能耐受较大剂量他汀的患者,通过减少用药剂量或改为隔日一次用药,可以使很多患者耐受治疗;③换用其他种类药物替代。若经过反复尝试,患者确实不能耐受他汀,可考虑用其他种类的降脂药物替代,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烟酸类等;④进一步强化生活方式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对于不能耐受他汀治疗的患者更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对于药物治疗的需求;⑤若患者需要使用但不能耐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考虑联合用药治疗。由于他汀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高,因此对于需要联合用药者建议首选中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联合依折麦布。后一种联合方案可以显著改善降胆固醇效果,但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他汀类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不良反应
郭艺芳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他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4类,即肝脏、肌肉、肾脏与糖代谢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识别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人群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他汀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一、肝脏不良反应
二、肌肉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损害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一类不良反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类型:①肌痛:表现为骨骼肌酸胀、疼痛或压痛,但肌酸激酶(CK)正常;②肌炎:有肌肉症状并伴CK升高;③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CK严重升高(超过10倍ULN)和血肌酐升高。临床上,他汀相关的肌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由于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横纹肌溶解),故需要加强防范。
根据“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的建议,可根据以下原则防范与处理他汀治疗相关性肌肉不良反应:①若患者主诉有肌肉症状,应及时检测CK并与治疗前CK水平相比较。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易发生肌病,对于有肌肉症状者还应检测甲状腺功能;②若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伴或不伴CK升高,应排除常见的原因,如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③患者有肌肉触痛、压痛或疼痛,CK不升高或中度升高(3~10倍ULN),应加强随访并每周检测CK水平,直至排除了药物作用或症状恶化(应及时停药)。如果连续检测CK呈进行性升高,应慎重考虑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暂时停药,然后决定是否或何时再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④一旦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应立即停药并住院进行水化治疗。
为患者处方他汀后,需向其交代相关注意事项,特别要告知若出现肌肉酸胀疼痛或乏力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诊,以免发生严重肌损害。用药过程中若出现褐色尿,亦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三、对糖代谢的不良影响
现有研究显示,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会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基于大型临床究资料,他汀治疗组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较安慰剂治疗组患者增高9%。应用大剂量他汀治疗时对糖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增加。这种不良反应是他汀类药物的类效应,与应用何种他汀无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