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合集下载

_离骚_三后_考辨_高芳

_离骚_三后_考辨_高芳

第11卷第5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 .11,N o .52009年9月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t .2009《离骚》“三后”考辨高 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针对《楚辞·离骚》中有“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一句,采用了文献分析与史料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传世的文献和出土的文献两方面的证据,结果表明:“三后”是指楚国的三位先王,即老童、祝融、鬻熊,与三黄五帝或者三代的三位君主无关。

关键词:三后;祝融;鬻熊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9)05-0533-03Investigation on San Hou in Li SaoGAO Fang(College of Liberal A rts ,Guangxi No rm 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China )A 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nge of one sentence that “The past San H ou are pure ,thus w o rthy and up -rig ht people all flocked to them ”.Using a metho d o f com bination o f literature analy sis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considered classic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unearthed evidenc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n H ou ”refers to the three king s of Chu .The re are Lao To ng Zhu Rong and Yu Xiong .It is unrelated to three em pero rs and five kings o r three clever emperors in ancient history .Key words :San H ou ;Zhu Ro ng ;Yu Xiong 收稿日期:2009-05-28 作者简介:高 芳(198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

《离骚》研究性学习指导一、目的和宗旨:在课文《离骚》的学习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某一相关领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出1000字以上有一定见解的论文,以求加深对《离骚》的理解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不求课题结论的深刻老到和自成一家之言,而重在研究过程的体会和总结。

即如何查找和运用信息资料、如何推理论证形成观点结论、如何培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养成良好的自学和治学方法等。

二、前期准备:熟读并背诵《离骚》课文。

深入理解屈原的思想人格和表现手法。

要注意的是“《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语言深奥难懂,会给鉴赏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配有详细的注释,句句有译文,为的是不在理解词句上耗时费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的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价值上。

”由老师指示并提供一些书籍资料。

可3-5人自由组合为一课题小组,进行协作研究。

五周之内上交论文结果。

三、课题设计:下列课题自选其一进行合作研究。

第一课题:屈原的人物研究1.课题解说: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职业诗人。

更是对后世文学创作手法和文人思想人格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文学家。

我们今天对屈原其人进行研究重点不在于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展览和评述,主要应用力于探究其思想人格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内涵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本可并由此探寻屈原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资料检阅和提示:①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提示:这是最早也可说是最有权威性的有关屈原生平的史料记述,同时作者司马迁在记传的同时也对屈原的为人和为文进行了评述。

也是最早研究屈原的作品。

必读。

②贾谊《吊屈原赋》。

提示: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因深感怀才不遇与屈子同病相连遂有此赋。

语言艰深晦涩,含义深沉高远。

可选读。

③《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

《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

《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关于《《离骚》中的巫文化元素》,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荆楚的巫文化是屈原的创作素材。

在《离骚》中,屈原利用了香草、漫游、祝辞等巫文化素材,进行改造。

香草不仅显示高洁的身份,还是传情表意的请神工具。

巫楚文化的升天意识在灵均驱龙使凤、上天入地的漫游中体现。

祝辞的攻、说二法融入到《离骚》特殊的章法结构。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离骚;巫文化;荆楚地区李泽厚在谈论《楚辞》时说:“‘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

”社会生活影响文学作品,《楚辞》的狂放、无羁是受楚地盛行的巫风影响。

《离骚》的创作更是离不开巫文化夸张、冥想的影响。

但是,部分学者多从主观评价,很少结合地理因素深入探究。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提出,《离骚》取法于五经。

朱熹在《楚辞辩证》提出,《离骚》的奇谲属于一种文学的描写。

闻一多在辩驳孙次舟的“文学弄臣”观点时提出:“‘驷玉虬以乘?p兮,磕埃风余上征’以下一大段,中间讲到羲和、望舒、飞廉、雷师,讲到宓妃,有?唬?有虞二姚,整个离开了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的话,似乎非《仙真人诗》不足以解释。

”然而,闻一多将《离骚》归结为仙人诗稍有偏颇。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推论屈原的作品受到了楚国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的影响,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受哪种社会风俗的影响。

笔者将巫文化作为切入点,探究巫文化对屈子创作《离骚》的影响。

一、香草香草美人是屈赋中的一大特色,具有浓厚的荆楚地域色彩,是巫楚文化原始的象征系统。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香草作为象征。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江离、白芷、椒、蕙?、兰等香草修饰自己,以示高洁。

其实,屈原这种写作上的喜好,根源于楚地的巫风。

香草是传情表意的工具,是男女相恋爱情的幻化。

《郑风》中有芍药之赠,《静女》中也有彤管之贻。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

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

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

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

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

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刘安及其作品》等文章,均赞同许氏之论,将《离骚》的著作权判为刘安,从而影响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屈原否定论”。

认为刘安为《离骚》作者的人,其根据主要是荀悦在《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将汉武帝使刘安“为《离骚传》”(据《汉书·淮南王传》)写成“为《离骚赋》”,而此后高诱也在《淮南子·叙》中将《离骚传》写成《离骚赋》。

《离骚》的文化渊源及艺术特质探析

《离骚》的文化渊源及艺术特质探析

监 《 冈》㈣
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 ? ”…点出了楚地
环境风 物对屈 原创作状 态的影 响 。屈 原登览 山川风 物 ,
满神性人物 的浪漫 ,正是原始神话思 维和巫文化 的反 映 ,
屈原要借助神 话的形式来表现 自己的理想和激情 。
泛 舟湘江水上 ,楚地一草 一木及各种花 鸟都 是他熟悉并 且 热爱着 的,故在 《 蚤 离马 = 》中借辛夷 、荷 花、蕙草 、鸷
21 00年 1 月 2 第 2 卷第 6 2 期
安康 学 院 学 报
J u a f k n n v  ̄i o r l a gU ie t n o An y
De .01 e2 0
V0.2 № 6 1 2
《 离骚 》 的文化渊源及艺术特质探析
张进 科
(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眄安 70 6 ) 10 2
子情怀 ,成 为冠绝 千古的名篇 。它 塑造 了抒情主人公灵
均 的光 辉形象 ,其刚直 峻洁之精 神 ,上下求 索之 品格 ,
折射 出屈原人格 的伟 大崇高 。抒情 主人 公灵均是楚文 化 和 中原文化融合 下屈原生命 的呐喊 ,艺术上表现 出神性 的浪漫和人性 的觉醒 ,本文拟就 《 离骚》 的文化渊源及 其艺术特质加以论述 。
缡 骝 产生的丰富营养。神话传说作为丰富 的养料 ,活
跃在楚地 民间 口头文学 中。楚人 降神娱神时 ,巫 觋装扮 靓丽 ,上演着活生 生的人神交往 的歌舞 剧 目,吟 唱着祈
神驱鬼 、乘龙御凤 的娱神之歌 。这些 为 《 离骚》 孕 育诞
生提供 了肥沃 的土壤 。 《 离骚》 中主人公上天远 游 ,充
摘 要 : 《 离骚》 有楚 文化 的外部特征 和中原文化 的 内在 实质 。楚地 的山川风物、民俗 民风 ,楚人 原始 神话思维及风味独特的楚声楚歌是其产 生的 沃土 ;中原文化的现 实关怀和理性精神是其产 生的催化 剂。 《 离 骚》 抒情主人公是浪漫的神性和现实的人性 的统一 。楚文化 与中原文化相融合 ,浪漫的神与理 性的人相统一 , 才成就 了 《 离骚》这篇 千古奇文。

关于楚辞研究的论文

关于楚辞研究的论文

楚辞研究的论文关于楚辞研究的论文《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历代学者对它作了许多辑集、考订、注释和评论工作,写下大量论著。

两千年来,《楚辞》的研究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两汉时期两汉是《楚辞》研究的开创时期。

上承秦火之余,重点在于搜辑、整理和著录楚辞作品;注释工作,刚刚打下基础;对屈原的评价,意见颇有分歧。

西汉前期,屈原作品已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

目前所知最早的研究者,是刘安和司马迁。

刘安撰有《离骚传》,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研究屈原作品并写下专著的第一人。

《离骚传》已失传,据《史记·屈原列传》里残存的片断来看,其中有评文论史的总叙;据班固《离骚序》所援引的部分来看,其中又有释义考典的注解,这些都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开辟了道路。

至司马迁撰《史记》,不仅亲临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凭吊遗迹,访察行事,更研读了《怀沙》、《渔父》、《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写出了第一篇记述屈原生平事迹和描写屈原人格精神的《屈原列传》。

西汉中期,宣帝召九江被公“诵读”楚辞,已开始注意楚辞的音读问题(《汉书·王褒传》)。

西汉后期,刘向父子典校秘阁遗书,校定“屈原赋二十五篇”,著录入《七略》,这是对屈原作品进行校雠的开始。

刘向和扬雄都撰有《天问解》,其书不传。

据王逸《天问叙》说,他们都是对《天问》中的“奇怪之事”,“援引传记以解说之”,可见刘、扬对屈原作品的注释考订工作,在刘安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东汉时期,班固、贾逵,都撰有《离骚经章句》(王逸《离骚叙》)。

马融也撰有《离骚注》(《后汉书·马融传》),其书皆不传。

贾、马为经师,班氏为史家,其内容当既有训释,又有史评。

这从贾、马之说经及班固所留下的《离骚序》可以想见。

但王逸曾说到班、贾只注《离骚》,“其余十五卷缺而不说”(《离骚叙》。

马融《离骚注》当然也是如此。

看来直到东汉中期,学术界对屈原作品尚未展开全面研究,重点仍在《离骚》、《天问》的注释上,至于《楚辞》中宋玉以下的其他篇章自不待言。

出土文献与《楚辞·九歌》研究

出土文献与《楚辞·九歌》研究
第 3 卷 第 2期 1
21 0 0年 3月
云 梦 学 刊
J um a fYun o l o men g
Vo. 1 31. . No 2 Ma . 01 r2 0
出土文献与《 楚辞 ・ 九歌》 研究
郭常 斐
(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编辑 部 ,福 建 漳 州 3 3 0 ) 漳 6 0 0
凡 有类似 之处 , 就将前 者 的年代拉 后 , 对这些 材 那 而 料 何 以不 能产生 于战 国之时 则不再作 出解释 。 ” 否 同
文献 却提 供 了较 为丰 富 的研究 参 考 资料 , 九 歌》 为《
的研究 指 出 了新 路 向 , 《 使 九歌 》 中聚讼 不 已的 问题
得到 了很 好 的解 决 。 当下 的部 分学 者 已经 在此方 面 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 充分 利 用地 下 出土 的新 材 料来 研

要: 出土 文 献 的 大 量 发 现 与 整 理 给 《 歌 》 究提 供 了新 的 思路 。 往 常 在 注 重 考 据 的 层 面 上 更加 倾 向 于 思想 性 的 探 九 研 使
究 , 其 对 于《 尤 九歌 》 的作 者 、 作 意 图 、 神 关 系及 祀 神 观 念 方 面 出土 文 献 均 有 较 强 的 说 服 力 , 使 得 《 创 人 这 九歌 》 屈 原 所做 的错 非 误 观 点得 以澄 清 。 而 出 土 文献 与 《 九歌 》 神 体 系方 面 具 有 的 同构 性 , 明 了《 祀 标 九歌 》 主 题 性 质 是 国 家的 祀 典 , 的 由此 形 成 的较
《 真 人诗 》 胡 适 则认 为 《 歌 》 “ 江 民族 的宗 仙 ; 九 是 湘
教舞歌 ” 并 非屈 原所 作 。[ 人均 由否定 屈 原 的存 , 1 】 二

2017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

2017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

2017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方铭张鹤(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2017年屈原及楚辞研究创获颇丰,成果显著。

统计本年度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论文可知,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屈原研究、楚辞作品研究、楚辞学史研究、宋玉研究四个部分。

研究成果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方法新与角度新;二是重视出土文献。

关键词:屈原;楚辞;楚辞学史;宋玉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0)01-0020-132017年国内外出版屈原及楚辞研究论著四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毕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近60篇。

学者们从文献学、文艺学、语言学、心理学、神话学、考古与地理学、民族与民俗学等角度展开研究,成果包括屈原的生平经历及爱国思想、楚辞与中国文学及文化、楚辞学史研究、宋玉研究等方面。

本文就2017年度屈原及楚辞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屈原身世经历研究读《楚辞》,首先需要了解屈原和理解屈原,屈原研究是楚辞学研究的重点。

2017年学者们对屈原的研究涉及:屈原身世、屈原思想精神、屈原人格形象、屈原与其他人物比较研究诸多方面。

屈原世系考订是屈原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周建忠[1]通过对屈氏地域的位置、郢都的定都时间和范围、“堵敖”“成王”以及“邛仲嬭”兄妹关系等问题的考证认为,屈氏“与楚同姓”,源于楚武王,在春秋、战国时期均为大姓,历久不衰。

屈氏家族在战国时代,尤其是楚怀王时期职务较高,势力较大,责任较重,人数较多,其中屈匄、屈原、屈昜都是身负国家重要职务的屈氏成员。

《屈原列传》《新序·屈原章》《离骚赞序》《离骚经章句前序》是研究屈原生平的最重要资料,但是它们之间的文献关系还缺乏准确的认识。

谢天鹏[2]通过对四种文献逐句逐字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史料选择、史料排列、句式结构和词汇组合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这四种文献实际上是具有承袭关系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序·屈原章》是刘向承袭《屈原列传》而又加以补正的成果,因此它异于《屈原列传》的史料就更有价值。

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路

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路

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路【内容提要】屈原特殊的身份、个性、遭遇、追求,决定了“楚辞”的政治学意义与丰富、生动的古史信息。

两千年楚辞研究史昭示我们,以考古新发现、以出土文献研究楚辞,是“楚辞学”学科建设与深化的必然途径,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探讨与尝试。

楚文化的研究正处在动态发展之中,逐步明晰了出土文物与传统文献的关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在楚文化与楚辞两个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应该强调楚文化与楚辞的双向互证。

一中国考古学的史学特征:楚辞是上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20世纪20年代李济主持的考古发掘,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迈出了第一步;王国维的“古史新证”,则奠定理论基础。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周刊》发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指出四大发现:第一,1898—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古代,特别是商代的看法,使“东周以上无史”观不攻自破;第二,西域木简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汉晋历史的根本认识;第三,敦煌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经书和唐史的许多认识;第四,清代内阁大库三千多麻袋档案被罗振玉抢救,使人们对明清史研究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王国维又以四大发现为例证,在《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①。

我们还可以通过商代先公先王的考证,尤其是王亥、王恒、上甲微的考证——这一典型的常常为后人称道的“案例”作些分析。

第一,在王国维之前,清代学者(主要是楚辞学者)已经作过理论研究,提出了比较准确的结论。

《楚辞?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四句之释,是一个历史疑案。

根据出土古文字材料校读《离骚》三则

根据出土古文字材料校读《离骚》三则

士成言不行, 名弗得也。《 郭店 ・ 成之闻之》 1 简 3
凡城 日, , 大吉 利以结言 , ( ) , , ( ) , 取 娶 妻 嫁子 内 入 人 城 ( 言。《 成) 九店楚 简》 五十六号墓竹 简图版五 2 简下。 1 对《 成之 闻之》 1 的“ 言 ” 李 零先 生 先读 为盛 简 3中 成 ,
收 稿 日期 : o O 2 9一 2—1 O 8
作者简介 : 广才 (9 0一) 男 , 徐 17 , 黑龙 江呼兰人 , 讲师 , 博士。

10一 O
() 2 乃卉服等箬帽。上博二《 容成氏》 1 简 5
整理者谓“ 卉服 ” 草服 ” 即“ 。
洪兴祖《 辞补 注》 “ 作宅 , 与下韵 叶 。洪兴 祖 楚 日:若 则 ” 的意思是 , 如果 写作 “ ” 就 与下个 韵脚 “ ” 宅 , 恶 叶韵。宅 、 恶 古 皆为铎部字 , 相叶 自无 问题 。但 实际上 , “ 亦与“ ” 作 宇” 恶 叶 。宇古为鱼 部字 , 、 二 部 阴人对 转 , 鱼 铎 常相 叶。《 辞》 楚 本身就有这样 的例子 , 离 骚》 “ 如《 : 日月忽其不 淹兮 , 与秋 春
言, 后又读为成言 , 刘乐 贤先 生读为 “ 盛言 ” 。沈 培先生认 为应该读作成言 , 他说 , 初看起来 , “ 把 成言 ” 读为 “ 盛言 ” 似乎很 贴切 。古书 中 “ 通“ 的例子很多 , 盛” 是“ ” 成” 盛” “ 就 多 的意 思。但是仔细

今按 : 《 根据 说文 解 字》 “ ” , 是今 天草木 的 “ 的本 草” 字, 草” 而“ 的本义是栎实 。但 古 书 中常借 “ ” 草 来表 示草木
合; 而朱熹 的注释 比较可信 。
“ 成言” 即成说 , 成说 ” “ 即彼此约定 。《 诗经 ・ 邶风 ・ 击

《离骚》浅析

《离骚》浅析

浅析《离骚》摘要:本文结合历代楚学界学者对《离骚》的研究,通过其结构、文体风格、意旨等对《离骚》进行分析鉴赏。

以揭示《离骚》所包含的艺术奥秘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屈原;离骚;结构;文体风格;意旨一、屈原与《离骚》1、诗国的一颗巨星——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奸臣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它也是作者——屈原心灵的歌唱。

全诗整体展现了诗人“存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诗人灿烂的思想文化。

《离骚》的艺术造诣也十分高,无论是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象、语言诸方面,都有开拓和创新,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屈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抒写,熔铸了自己的意识、情感、理想和人格,让读者更亲近主人公,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同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两者的完美结合,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与发展,也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再有,《离骚》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屈原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作出富于象征意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姜太公归周的不同说法考

姜太公归周的不同说法考

姜太公归周的不同说法考作者:刘溪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6期刘溪(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关于姜太公归周的过程历史上并没明确的记载,各家说法不一。

本文对各家说法进行考证,归纳为垂钓说、屠于朝歌说、太公自归说,并对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姜太公;归周;托古言事[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6-0055-02[作者简介]刘溪,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关于姜太公归周的不同说法许多文献只涉及太公的出身和事迹,并不涉及其见文王的过程。

出土文献郭店书简《穷达以时》记录如下:“郘(吕)(望)为牂(臧)郘来郘,战监门天(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诃(歌),举以为天子帀(师),堣(遇)周文也。

”传世文献《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志?鼓刀扬声,后何喜?”《楚辞·九章·惜往日》:“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楚辞·九辩》:“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

”《战国策》云:“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

”关于姜太公是如何归周的这个问题,各家说法存在分歧,现总如下。

(一)垂钓说许多学者认为姜太公得到文王赏识,是在太公垂钓之地,文王见太公垂钓,似钓非钓,与其交谈后大喜,拜为国师。

这种说法多包涵多文王梦遇天帝、占卜等神话传奇色彩的情节。

1.《庄子·田子方》篇相关记载: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瘤乎!”’诸大夫腻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

王逸注曰:“言太王始与百姓徙其宝藏,来就岐下,何能使其民依倚而随之也?太王,一作文王。

据出土文献校读《楚辞·九章》四则

据出土文献校读《楚辞·九章》四则

据出土文献校读《楚辞·九章》四则作者:徐广才来源:《北方论丛》2020年第02期[摘要]根据出土文献用字情况,“憎愠惀之脩美兮”中的“脩”古本当作“攸”“”或“卣”,今本作“脩”或“修”乃是后人改动所致;“愿荪美之可完”中的“完”不必从一本作“光”,古代元阳二部关系较近;“蹇吾願兮”中的“願”当读为“前”,前行之义;“易初本迪”之“本”当为“不”字之误,“不”读为“背”。

[关键词]出土文献《楚辞》校读[作者简介]徐广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哈尔滨 150025)[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0)02-0115-07《楚辞》中的疑难问题,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努力,能用传世文献解决的问题,前人基本上都已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新材料的发现,也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发现公布,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材料的不断发现,我们看到了与屈原生活时代大致相同的文字材料,这些新材料为我们解决《楚辞》疑难问题提供了基础。

一、《哀郢》:憎愠惀之脩美兮脩,洪兴祖引一本作修。

“脩”“修”多形成异文,如《离骚》“夫唯灵脩之故也”,黄省曾本、朱多煃本、庄允益本“脩”作“修”;《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朱熹本、黄省曾本、明翻宋本、朱多煃本、庄允益本、毛晋本“修”作“脩”。

关于“脩”与“修”的关系,洪兴祖在“恐脩名之不立”下曰:“脩与修同,古书通用。

”[1]12姜亮夫在《楚辞通故》脩、修条下说:《楚辞》脩字,皆修字借,无用脯修一义者。

脩字凡四十余见,在屈、宋赋中,皆作脩,无作修者,汉人赋中则多作修,惟《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作修。

依屈、宋用字例之,则亦脩之误。

其义大抵不出修长、修美、修饰三义……《楚辞》修字凡十余见,皆在汉人赋中。

《楚辞》修字多训修饰,此字之本义也。

然屈、宋赋,皆以脩脯字为之,惟汉人赋乃作修……则吾人谓修乃汉人字法,而脩则屈宋字法也。

研究离骚的论著

研究离骚的论著

研究离骚的论著自从屈原以“离骚”之作闻名后,后世有许多人对它进行过探讨和研究。

这里所指的主要是那些专门研究离骚的论著,即有关《离骚》研究的专著。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较具影响的离骚研究专著。

离骚一书曾被许多人研究过。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司马迁,魏晋的王逸,梁代的萧统,唐代的柳宗元等人,都曾发表过一些离骚的研究论文。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屈原列传》和《汉书·艺文志》载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离骚作品的重视,但他只举了两篇作品,而且还是节录。

例如,在《屈原列传》中,他对屈原的作品只记载了《招魂》、《离骚》、《天问》三篇,连一句评价也没有。

但是,在《离骚》前面的《屈原赋》中,却有如下内容:“自古皆有死,莫好修兮。

常慨然而涕下。

”显然,司马迁在举例时并未把《离骚》放在首位。

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用楚国方言写成的,因此不像其他作品那样,分别用楚辞和楚歌的体裁写成。

他在《离骚序》中说,楚辞是经过楚地民间歌手加工过的作品。

《离骚》也一定是民间歌手创作的。

所谓楚歌是指用楚地方言演唱的民歌。

屈原利用楚地的民歌加以改造,使它适合于抒发个人情感。

从《离骚》一书所反映的文学成就来看,它无疑是与《诗经》相并立的两部伟大的抒情诗集之一。

郭沫若先生在研究离骚时提出了十二字的看法:一、借离骚说明楚怀王昏庸无能,二、以历史进化论解释屈原的政治悲剧,三、论述屈原的反抗精神。

除此之外,在郭沫若先生看来,《离骚》还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即高度赞扬反抗君主暴政的精神。

我们先看第一点。

屈原向往理想社会,追求美好人格,他的作品闪烁着光彩夺目的真善美的思想火花,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而屈原本身就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楚怀王又正是那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他既昏庸又贪婪,横征暴敛,任用奸佞,压迫贤良。

因此,我们可以说屈原的作品的确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出土文献《楚辞》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解析

出土文献《楚辞》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解析

出土文献《楚辞》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解析引言你是否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介绍出土文献《楚辞》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并解析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楚辞》?《楚辞》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遗产,以楚国的风情和民众的思想感情为主题,通过深情的抒发表达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哲思与情感。

文学流派与风格多样《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其中表达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主题。

在《楚辞》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具有独特个性的文人,例如屈原、宋玉等等。

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到而深情的创作风格,同时也因为他们的作品而成为历史的文化瑰宝。

爱国主题的表达在《楚辞》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就是爱国主题。

屈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流淌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在战争中的苦难和痛惜,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这些作品展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让人对爱国主义的力量有更深刻的感受。

围绕爱情的抒发除了爱国主题外,《楚辞》中也有许多围绕爱情的作品。

宋玉是《楚辞》中另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九辩》等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痴恋。

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和真挚的爱意令人动容,使人对爱情的力量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对自然的赞美和反思《楚辞》中还有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和反思。

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仰和无尽的思考。

他们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这些描写充满了哲思,使人反思人生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楚辞》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楚辞》反映了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为后人研究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其次,《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资料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资料

一出土文獻與古代文學的關係:在我国,出土文献的材料很多,如甲骨文、曾侯乙钟、玉器、青铜器、石鼓文、楚帛画、秦石刻、壁画、陶瓷、汉简、汉画像石(砖)等都属于出土文献。

近十年,公之于众的出土文献的数量也惊人,其中最重要的有湖南湘西的里耶秦简(1 万余枚)、湖南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一次出土就多达10 万余枚)及2008 年入藏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战国简(2388 枚),上博简。

这些都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1925 年王國維曾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

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後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後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

惟晉時汲冢竹簡出土後,即繼以永嘉之亂,故其結果不甚著。

然同時杜元凱註《左傳》,稍後郭璞註《山海經》,已用其說;而《紀年》所記禹、益、伊尹事,至今成為歷史上之問題。

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賴於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三:壹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此四者之壹已足當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發現之金石書籍,於學術之大有關系者,尚不與焉。

故今日之時代可謂之‘發見時代’,自來未有能比者也。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事业的大发展,大量的出土文献震惊了当今学术界。

运用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来说,其意义不容置疑。

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先秦诗歌。

学者大多利用出土文献对《诗经》《楚辞》进行了校读、训诂、考论等。

二出土文献對《诗经》研究的意義:2001 年以来《诗经》的研究论文,发现篇名直接含“出土文献”的论文就有8篇,至于运用出土文献研究《诗经》的其他论文,难计其数。

⑴李春艳、时世平《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作用》重述了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证、正、增、辨四个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出土文献对训诂实践的五个启示:一是依据故训,不轻改旧说;二是尊重本文,不轻信假借;三是通晓语法,往复求通;四是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代文献互相发明;五是实是求是,不钻牛角尖。

重读《离骚》——谈《离骚》中的关键字“灵”

重读《离骚》——谈《离骚》中的关键字“灵”

重读《离骚》——谈《离骚》中的关键字“灵”
饶宗颐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5)004
【摘要】本文运用出土文物材料与楚辞文本相印证的方法,重点考释屈赋“扬灵”及“灵”的含义。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饶宗颐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离骚》语义认知与词汇语用之解构——《离骚》中的自称代词、主语位置及语义功能辨析 [J], 王海龙;
2.《离骚》还告诉我们什么?——透过“灵氛、巫咸”观《离骚》与“巫文化” [J], 沈晓丽
3.《离骚》新说——谈《离骚》中的主人公形象 [J], 廖化津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试谈《离骚》的写作年代 [J], 齐百祥
5.《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也谈“无韵之离骚”的意义 [J], 王金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离骚研究总结

离骚研究总结

离骚研究总结引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抒情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诗作内容丰富,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对《离骚》进行研究总结,以探索其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背景《离骚》是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首长诗,通过叙述屈原遭遇流放和黯然离去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困境的思考和反思。

在楚国政治混乱和外部侵略的背景下,屈原感到历史命运的残酷和无奈,而《离骚》则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窗口。

内容概述《离骚》全篇分为七篇,通过屈原的诗词抒发了他充满忧伤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每一篇都展示了屈原对自我、对社会和对天地万物的深入思考。

以下是对每篇的简要概述:1.离骚篇:以自我之辞开篇,描绘了屈原内心的纷乱和痛苦,表达了离骚之情。

2.九辩篇:屈原通过对社会现状的观察和批判,再次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困境的思考和无奈。

3.演员篇:描绘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困境和遭遇,以及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4.远游篇:屈原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思考和对祖国的思念,同时反思了个人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控性。

5.大人篇:屈原以王者之辞,描绘了一幅异国流亡的图景,并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6.耳目篇:屈原通过描述动物行为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性的触动和对社会道德混乱的不满。

7.说命篇:通过对自然和命运的思考,屈原对自己的遭遇进行了总结,并以豁达的态度面对未来。

内涵与价值《离骚》作为一部抒情作品,表达了屈原个人内心的痛苦和对时代困境的思考。

通过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屈原展现了个人的坚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真实的体验。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和诗人创作出充满激情和反思的作品。

除了文学价值,离骚还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

它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观察,探索了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意义。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些主题都具有普遍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作者:汤漳平来源:《中州学刊》2007年第06期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6—0189—04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

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

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

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

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

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

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刘安及其作品》等文章,均赞同许氏之论,将《离骚》的著作权判为刘安,从而影响到日本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屈原否定论”。

认为刘安为《离骚》作者的人,其根据主要是荀悦在《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将汉武帝使刘安“为《离骚传》”(据《汉书·淮南王传》)写成“为《离骚赋》”,而此后高诱也在《淮南子·叙》中将《离骚传》写成《离骚赋》。

“屈原否定论”者置《史记》、《汉书》、班固《离骚序》等可靠的文献资料于不顾,而强为说词。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籍的竹简残片,其中涉及古籍十余种,如先秦的典籍《周易》近600片,《诗经》170余片,《吕氏春秋》40余片,《楚辞》作品中的《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

据考古工作者考证,此墓出土文物上有“女(汝)阴侯”铭文,其漆器铭文纪年最长为汉文帝“十一年”等资料,可推知此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

夏侯灶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

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

这一情况表明,《楚辞》应在西汉初期业已成书,并在社会上流传,这也与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所说的“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而当其去世之后,“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的说法相一致。

而后,“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

”(《楚辞章句序》)这段话,本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十分清楚,《离骚经章句》也即《离骚传》,两者名异而实同。

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离骚》残片以无可辩驳的铁证说明,《离骚》早在汉武帝让刘安作传之前已存在并广为流传。

夏侯灶人葬的公元前165年,刘安(前179一前122)年仅14岁,而史籍所载的汉武帝让刘安作《离骚传》,则是发生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的事,时间晚了26年。

因此,所谓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的说法,因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离骚》残简的出土而告终结。

汤炳正先生在《求索》1984年第2期发表了《(离骚)决不是刘安的作品——再评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对此作了有力的辨正。

二、关于楚国的族属问题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离骚》第一部分中所描写的现实,应与屈原的生平事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正则”与“灵均”不过是屈原名字“平”与“原”的隐义。

因而有关楚国的先世族源以及屈原之生年,均可从《离骚》作品中探索。

作品一开头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高阳帝即五帝之一的颛顼。

屈原为楚王族,这就说明楚人出自中原的华夏族。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也是如是记载的: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日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日熊丽。

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可知,楚国的世系是比较清楚的。

但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有学者开始对楚人的族源表示怀疑,这可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为代表。

他认为,楚为苗族,“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

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

……周文王时,周势力到达汉水流域,一部分苗族归附周国,接受周文化。

武王伐纣,有髳(苗)人参加周军作战。

成王封文武以来功臣后嗣,熊绎得封子爵,居丹阳。

熊绎的祖先,就是归附文王,从武王伐纣的髳人酋长”。

范氏在这里提出了楚国为三苗成员的观点,这是一个与传统古史记载完全不同的新论点,然而他却没有提供任何支撑这个新论点的依据,这实在不能说是慎重的。

比较一下《史记》的记述,我们知道,司马迁在撰写这部通史时掌握了大量自古至汉的史料,是在反复斟酌与筛选之后写成的。

在他的记述中,楚人的祖先祝融是黄帝族十分重要的成员。

而《国语·楚语》中在谈到楚人与三苗关系时,有这样一段话:及少皋之衰也,丸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

以至于夏、商。

重黎即祝融,他是奉命来纠正九黎、三苗的“乱德”行为的。

因而,把楚人说成是三苗集团的成员,岂非缺乏考虑?过去,有些学者提出:楚人是南方土著民族,而楚人记载自己来自中原、是黄帝族的后裔,这是楚人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而造作出来高贵的世系。

这种说法实在缺乏依据。

楚人奉颛顼、祝融为始祖,是有充分文献记载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夔子(楚之封君)不祀祝融与鬻熊,楚成王派兵灭了夔国;出土文献也表明,在楚人的祭祀中,祝融一直列于楚先祖的祭祀之首。

1965年以来,在原楚郢都纪南城附近相继出土了三批祭祀竹简。

它们分别是:(一)1965年在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166枚,商承祚先生在《战国楚竹简汇编·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竹简疾病杂事札记摹本》中对其作了考释。

该墓墓主为邵固,是楚悼王的曾孙、楚王的侍者,位居大夫,其下葬年代应为“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

(二)1977年在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一批祭祀竹简,墓主人为楚邸殇君番(乘力),位居上卿、上柱国之属,其下葬年代“应晚于公元前361年,而在公元前340年前后,即楚宣王或威王时期”,惜该墓的竹简文字至今未见整理出版。

(三)1987年出土的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墓中出土约50枚保存较为完整的卜筮祭祷记录的竹简。

文物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了《包山楚墓》一书,对简文作了考释。

该墓墓主为邵(力它),其生前为楚国主管司法的左尹,是令尹的重要助手;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16年,而且下葬时其年龄约为四十岁左右”。

这三批祭祀竹简都记载了楚人对祖先的祭祀。

天星观一号楚墓墓主生前地位虽较高,但似非楚王族,其“祷告的祖先有‘卓公’、‘惠公’”等。

而望山一号楚墓与包山楚墓墓主均为楚王室成员,因此它们祭祀的祖先神就是楚国的先人。

望山一号楚墓祭祀的祖先为:楚先(当为楚族祖先之统称)、老童、祝融、柬大王、邵王等。

包山二号墓中祭祀的“先人包括远祖和近祖。

远祖有老僮、祝融、媸啻、熊经、武王等”。

这两座楚王室的祭祀竹简所记录的楚族先人从老童(又作僮、撞),到祝融、鬻熊(即媸盦)、熊绎、武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楚先人系列。

其中最早的先祖老童,即《史记·楚世家》中的“卷章”。

《史记》注引徐广曰:“《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

谯周曰:老童即卷章。

”从上述祭祀竹简所载之楚先人系列,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楚人对于自己先祖在祭祀方面是十分严谨恭敬的,绝非像有些人所想象的是故意抬高身份。

这些祭祀竹简所载内容,也与《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相同。

除楚墓祭祀竹简载有楚人祖先世系外,宋代曾出土西周晚期楚器——“楚公逆鎛”,其铭文中有:“佳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吴雷镩……逆其万年又寿……孙子其永保。

”楚公逆即楚国早期首领熊号(前800一前791在位);“吴雷”即“吴回”,也是楚人先祖祝融。

可知此鎛具有纪念楚人先祖的意义在。

祝融的后裔有八姓,大多分布于中原,这也为楚人来自中原说提供了佐证。

三、关于屈原的生年屈原的生年,《史记》和其他先秦史料均无记载。

推断屈原生年的资料,主要依据《离骚》开头所写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诗。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云:“太岁在寅日摄提格。

……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下母体而生。

”但朱熹不同意王逸的说法,他认为“盖摄提自是星名……‘摄提贞于孟陬’,乃谓斗柄正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

必为岁名,则其下少一格字,而贞于二字亦为衍文矣”。

这样,屈原的生年便难以考知。

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历来争议不休。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叙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

铭文中有“岁贞克闻”几个字,文字学家考释意见不一。

汤炳正先生写了《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一文,以他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夫,对此作了考释,指出“岁鼎克”三字是记述时间,“‘岁’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即现在的木星……‘鼎’即贞字……‘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即《尔雅·释天》‘十一月为辜’的辜字……总地说,‘岁贞克’这句话是说:岁星正当十一月展出东方。

”汤先生比较了建国前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帛书,发现其中所标的十二月名,与《尔雅·释天》完全一致,不过文字的形体略殊,“如《尔雅》以正月为‘陬’,帛书则曰‘取’;《尔雅》十一月为‘辜’,而帛书则日‘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