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阻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1》(一)(12分)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选文选自《世说新语》“简傲”篇。
“简傲”指简慢高傲。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王献之简慢高傲的表现,并给他提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4分)(二)(12分)种梨【清】蒲松龄①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②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②,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③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 刻舟求剑 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 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 •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 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 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 )其舟, 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吗?惑,迷惑,糊涂。“不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式。 7.坠--掉下。 8.若-•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 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 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 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 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 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 陵县北。 11.求--寻找。 12. 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 之--代词,代“剑”。 13.其 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 剑自舟坠于水,其:他 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 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 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 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 不是很糊涂吗? 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 助词,不译。 17.止:动词, 停止。 18.行:前进。 19.亦: 也。
• 1、翻译下列句子 • (1)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 落下去的地方。” •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刻舟求剑》的寓意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 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 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要用发 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 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 解释哦:宋神宗元丰年间, 以虫治虫p172 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实在 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 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 土里的"狗蝎",它嘴上长 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 •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 了土地;它们遇上子方虫, 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 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 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 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 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 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 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 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 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 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 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 土人谓之“傍不肯”。 不肯”(意为这虫的旁边 容不得害虫)
七年级上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试卷(附思考题答案)
富安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部分(附思考题答案)(一)《<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俄而....( ) ..雪骤.( ) 2.与儿女讲论文义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 5.期.日中( )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7. 尊君..在不.( ) 8.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9.下车引.之( ) 10.元方入门不顾.( )11.去后乃.至( ) 12. 期日中..,过中不至. ( )13.与儿女..期日中( ) ..讲论文义( ) 14. 君.与家君1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曰. ( )... ( ) 16.公欣然17.白雪纷纷何所似.. ( ) 18.陈太丘与友期行...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撒盐空中差可拟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待君久不至,已去:6、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未若柳絮因风起。
9,未若柳絮因风起。
10.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1.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回答下列问题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国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注释:①稼穑:指农业劳动。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3)年与时驰( )(4)儿自去国至今(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则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击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21.请说说甲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22.两封书信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请概括两位父亲都从哪些方面劝诫儿子呢?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一)(12分)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选文选自《世说新语》“简傲”篇。
“简傲”指简慢高傲。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王献之简慢高傲的表现,并给他提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4分)(二)(12分)种梨【清】蒲松龄①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②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②,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③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杯弓蛇影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②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疏远。
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尝:曾经(2)广问其故故:原因(3)既饮而疾疾:生病(4)沉疴顿愈愈:治愈,恢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乐广猜想杯中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示例]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或:凡事应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见到一点行迹就疑神疑鬼。
)附参考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二)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到。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好久您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来拉他。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日中:正午时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2、期日中..舍:舍弃去:离开3、过中.不至中:正午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乃:才6、门外戏.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8、尊君在不.不:同“否”7、尊君..在不?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9、相委.而去委:舍弃10、君与家君..期日中11、非.人哉非:不是12、下车引.之引:拉,牵拉13、下车引之.之:代词,他,指元方14、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二、内容理解:1、根据文段内容说说你对元方的评价。
答:元方年仅七岁,就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是一个聪慧明理、性格直率的孩子。
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而使“友人惭”?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节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节方面,是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在这两方面友人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元方的父亲。
所以友人无言以对,感到惭愧。
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向元方道歉,表示友好。
初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
初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初一(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共计7篇,分别如下:文言文《童趣》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2022春·广东广州·七年级执信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二、(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材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材料二卓茂,南阳宛人也。
时尝①出行,有人认其马。
茂问曰:“子亡马几何②时?”对曰:“月余日矣。
”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③,嘿④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⑤马,幸⑥至丞相府归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⑦府送马,叩头谢之。
(取材于范晔《后汉书·卓茂传》)注:①[尝]曾。
①[几何]多少。
①[谬]差错。
①[嘿]同“默”,沉默不语。
①[公]对人的敬称。
①[幸]希望。
①[诣]前往。
4.同学们阅读文言文,梳理阅读方法。
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舍shè ①客舍。
①住宿。
①同“释”shì,消除。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
2022-2022学年度第—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日:“泯然⑧众人矣。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
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就]完成。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⑥利]认为有利可图。
⑦扳]通“攀〞,牵。
⑧泯然]特点完全消逝。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无以:②年与时驰.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翻译:(3)《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复〕?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诫子书》中哪句话所说明的道理〔用原文答复〕?(4)如果让你从《诫子书》中选取两句话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你会选取哪两句?简要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小题〕【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
《刻舟求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吾忘持度 ( )③反归取之( ) ④遂不得履 ( )⑤遽契其舟( ) ⑥不亦惑乎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①反归取之( ) ②至之市 ( )③何不试之以足( ) ④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至之市,而忘操之。
5、用文中语句回答,郑人买不到履的原因是什么呢?6、《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7、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二)二、《幼时记趣》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作者是清代作家。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的人今:子女(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三、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四、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内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4)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凭借未若:比不上。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6)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7)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引:拉顾:回头看。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五、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阅读要点: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诫子书》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诫子书》含答案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诚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逐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①淫慢.则不能励精①险.躁则不能冶性(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答案】(1)①才干;①懈怠;①轻薄。
(2)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①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3)B【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非学无以广才: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
才:才干。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
慢:懈怠。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险:轻薄。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的人今:子女(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三、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四、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内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4)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凭借未若:比不上。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6)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7)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引:拉顾:回头看。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五、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阅读要点: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理解问答:(一)《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二)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四)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
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论语十二章》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将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本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本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本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本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文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3)五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5、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2)志:吾十又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6、文言虚词。
(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说明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表明学习态度的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描述品德修养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有佳肴》选自《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重点字词翻译:(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佳”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
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河中石兽》作者:纪昀,字晓岚。
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