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

合集下载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第一篇:《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近期拜读了关于教育的一篇文章《让教育回归常识》,回思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们的传统文化常常要求并鼓励所有人向着“成功”和“成才”的方向努力。

每一位家长也热切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在此影响下,学校教育更是不遗余力的向学生灌输这种观念。

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往往对学生抱着过高的期待,恨不得人人成才,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教育的成功。

诚如文中所言:“这种做法就符合教育的规律吗?……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连鼓励学生去做个平民的勇气都没有了?”当我们抱着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投入到复杂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去,用过高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时,是否真正关注过生命的本来面目,是否留给孩子的童年一片灿烂多彩的阳光?文中所提到的一个事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

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 500公里行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

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

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仔细分析和思考这个事件,不免对印度政府的行为赞叹。

这个5岁的孩子或许真的是天赋禀异,但是政府宁可不要一个可以引起世界瞩目的“神童”,也要保证小辛格作为一个普通的5岁孩子身体健康和情绪轻松。

印度官方的这个理念真可谓是让生命绽放了最自然的光彩。

掩卷沉思,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首先孩子的家长和亲朋一定会因为家有神童而沾沾自喜,社会和学校也一定会对这个孩子赞誉有加,甚至将他定位为成功的典范而作为教育其他孩子的榜样,可以想象,其他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会遭受多么沉重的压力?甚至小小年纪就已经变得急功近利,让本该美丽的童年蒙上了沉重的阴霾。

让教育回归本源读书笔记

让教育回归本源读书笔记

让教育回归本质----《爱的教育》之感悟高新双语学校朱红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缺少的是教学实践,由于课时量的安排,以“忙”为理由,我们往往不去挤时间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

所以,有的人教了一辈子学,仍然原地踏步,毫无进步,甚至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接不上轨,更何谈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放学之后的时间,是教师劳逸结合中的“逸”,更是教师查漏补缺,以待开学厚积薄发的时间。

每天学生放学后,就翻看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给我触动最大的便是《爱的教育》。

尤其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而教的问题。

仅仅是教授知识吗?文章中很多地方提到:做“真”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自己虽说也教了几年学了,如果按照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的话,自己处在关注情境阶段。

从刚工作时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更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

自己的关注重点还没有完全转移到学生的发展,自己只是把很有限的时间分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培养上。

记得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厅长说过,学生时代的学生的其他素质包括人格、道德、创新等的培养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期,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学生的一生我们耽误不起。

教师不直接创造物质和精神成果,而是通过学生的成才来间接创造。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培养孩子不能只看短期目标,即学生现行的成绩,这样的话,学生小学时代的成绩是优异的,但是教师们能保证中学,大学和社会上的成绩都是优秀的吗?不能。

教师要高瞻远瞩,以长远目标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生活的本领,教师的劳动成果才能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肯定。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教育回归本来,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它最初的本质,变得功利化和功利化。

学生们为了考试成绩而拼命学习,老师们为了升职加薪而埋头教学,教育变成了一场没有灵魂的竞赛。

然而,我们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回归本来,回归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本质。

在《让教育回归本来》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分析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探讨,呼吁教育回归本来。

作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排名。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在我看来,教育回归本来是当务之急。

我们不能再让教育成为一场功利的竞赛,不能再让学生们为了分数而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蒙,一种引导,一种培养。

教育应该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而不是在分数的泥沼中挣扎。

教育应该让学生们在思想的天空中飞翔,而不是在应试的牢笼中受苦。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作为。

作为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不要为了分数而拼命,要注重全面发展,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不要过分追求成绩,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为老师,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一刀切地对待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回归本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相信教育一定会回到它最初的本质,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愿教育回归本来,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教育的回归读后感悟

教育的回归读后感悟

教育的回归读后感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传承文明和培育未来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却常常被商业化、功利化所笼罩,远离了其本质,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正因如此,教育的回归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唤起人们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阅读《教育的回归》,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悟。

我深刻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或者获得一份好工作。

教育是一种自觉而自然的成长过程,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传统,更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却被功利主义所束缚,使其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教育的回归,就是要让教育重新回归到其本质,回归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方向上。

教育的回归,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行动。

首先,教育的回归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使命。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只是追求高分和升学率。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而不是一种强迫和压迫。

只有让学生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其次,教育的回归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方法。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机械的灌输,而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起学生内心的热情和创造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发现,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和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最后,教育的回归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制度和环境。

教育的制度应该是公平和公正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实现自我发展。

教育的环境应该是和谐和包容的,让学生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回归。

教育的回归,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和再理解,是我们对现代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更是我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期许和希望。

让教育回归人性作文

让教育回归人性作文

让教育回归人性作文
教育啊教育,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填鸭式地往学生脑袋里塞知识点吗?还是为了帮助年轻人成长为有思想、有人性的完整个体呢?
我觉得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认识并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潜能,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富有同理心的人。

可是现在的教育体系,似乎完全忽视了这一点。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就被教育"考高分"才是王道,为了那该死的分数线和排名,孩子们被迫死记硬背大量无用的知识点和公式。

有多少学生真正热爱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多少学生被压抑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就连老师们,也被同样的评分体系所束缚,只能被动地执行上级的教学大纲,缺乏自主权和创造力。

我怀疑,连他们自己都已经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从教了。

教育不应该是对年轻人的压制和同化,而是要给予他们发展个性和追求梦想的自由。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大批被同化的"学习机器",而是一个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新一代。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推动教育的彻底改革吧!还教育以人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视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

倡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死记硬背。

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

教育不应只是一种功利主义,也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它的核心,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勇于创新、富有人性的完整个体。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追求!。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

《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3篇《让教育回归人性》周国平读后感1当我们提起教育,很容易想到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考试分数的追逐,却常常忽视教育中关于“人”的部分。

近日,我读了周国平先生的《让教育回归人性》,深受启发。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首先,我非常赞同周国平先生提出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我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

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我,变得机械、冷漠。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和情感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周国平先生强调了教育中“爱”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真正爱孩子,才能用心去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这种爱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用心灵去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

另外,《让教育回归人性》中也提到了教育中关于“美”的部分。

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美、创造美。

通过美的熏陶,孩子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生活,从而更好地成长。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我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脱颖而出,往往会过度关注成绩和分数。

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孩子的个性和情感被忽视,他们可能会成为“考试机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因此,《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人性的培养和成长。

此外,《让教育回归人性》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质量,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让教育回归常识》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当代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和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作者指出,当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奖项。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应该重视的方向。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教育应该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

作者提到,“高塔模式”即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只有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这需要教育提供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和实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充满变化的社会中立足。

最后,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

作者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学生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才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通过阅读《让教育回归常识》,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一篇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

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

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

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二篇拜读了周国平老师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后,感觉像遇到了“陌生的熟悉人”,因为周老师所指出的教育观点与我们271教育理念相吻合。

书中说到:“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

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有感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有感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有感《教育是没有用》这本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颇具争议和反常思维。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禁开始思考,教育真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观点: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功利化,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却过于功利化,强调的是应试能力而忽视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学生们被套入标准化的模式中,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认为教育仍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尽管当前的教育体系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素质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

教育的回归不是简单地颠覆现有的教育体系,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教育回归元本需要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努力。

教育机构应该改变评价标准和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育者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伙伴。

家长应该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提供支持和鼓励。

总结起来,教育的回归元本意味着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让教育回归人性

让教育回归人性

让教育回归人性作者:周国平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7期近些年来,媒体报道过很多大大小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性事件。

这些事件既是触目惊心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然而,由触目惊心到发人深省,还必须听者有心。

曹保印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

在《聆听教育的真声音》一书中,他选择了相当数量的典型个案,从教育的角度对之进行认真分析。

我读了以后,觉得值得向教师、家长和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推荐。

正如他所警告的,倘若人们仅仅把这些事件当作“新闻”看待,过眼即忘,不予重视,就难保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不会成为这类“新闻”中的主角。

为了我们的孩子,是到全社会关注教育的时候了。

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根本的症结当然是在体制上,举其大者,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市场化名义下的高收费、乱收费,导致大量贫困家庭子女实际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三是教育目标和过程的急功近利。

在这三种因素交互作用下,滋生了种种教育腐败现象。

体制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民意充分表达,另一方面要靠政府痛下决心。

自今年两会召开以来,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

但是,体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们不能坐等其完成。

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

现在学生自杀事件频繁而且呈低龄化趋势,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老师或家长难辞其咎。

在本书所分析的个案中,就有多起初中学生因为不堪教师的虐待和羞辱而自杀的事例,有的学生在遗书中明言,自杀是为了以死证明他的老师没有资格做老师。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未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体罚,逼死甚至打死孩子,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死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知还有多少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身心遭受着严重摧残,我为所有这些孩子感到悲伤和愤怒。

最后仍无法回避体制的问题,因为在现行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

教育人性化发展心得体会(3篇)

教育人性化发展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人性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下是我对教育人性化发展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人性化发展的内涵教育人性化发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二、教育人性化发展的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人性化发展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经验: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我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我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要鼓励他们发挥特长,进一步提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我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课后作业中,我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性》《让教育回归⼈性》: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作为⼀名长期致⼒于哲学阅读的学者,周国平在以哲学视⾓审视当前教育现象的同时,⼜以⾝份代⼊⽅式,从被教育者视⾓去体悟当前教育给孩⼦们带来的种种困惑,并提出⾃⼰的独⽴思考。

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许多家长眼⾥,好的教育就是⼀个好的饭碗。

所以这些家长对⼦⼥说得最多的⼀句话就是,“现在不努⼒,将来没饭吃”。

时下教育给公众的普遍印象是,教育就是书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孩⼦们则像是⼀台台学习的机器,疲于应付⽂⼭题海。

多年来,社会上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些地⽅确曾尝试,但常常是刚迈出⼀步,很快便被应试教育的洪流“染成”新的应试科⽬,到头来徒增孩⼦学业负担。

扭曲,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周国平分享了⾃⼰的教育理念,“⼈⽣中什么东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么我就应该让我的孩⼦得到这个东西,教育就应该让受教育者得到这个东西,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的”。

简单点说,周国平的潜台词只有两个字,即“快乐”。

周国平所说的快乐,并⾮意在快乐的表义,就像是笑不⼀定就快乐⼀样,⽽是包括优秀与幸福两⼤内涵。

不过,他所说的优秀并不是胜⼈⼀筹,⽽是指个⼈“禀赋能够得到很好的⽣长”,即充分激发个⼈的潜能。

⾄于幸福,周国平认为这本来就是⼀种能⼒,⼀个⼈是不是幸福,并不在于物质占有的多寡,⽽在于能否享受到精神上的欢愉。

不难看出,周国平这⾥所说的⽆论是优秀还是幸福,均指向个⼈的内在⽅⾯。

即教育不是⽤于满⾜外在的虚荣攀⽐,不是⽤于促进对外在功利的掠夺占有。

周国平进⼀步指出,“⼀个⼈唯有⼈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

毫⽆疑问,⼀个由这样的⼈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个真正和谐和⽣机勃勃的社会”。

回归常识才是教育王道教育从来都不是⾼居庙堂之上,通过资源差别化分配制造教育偶像是娱乐⽽不是教育。

陶⾏知说,⽣活即教育。

这表明教育本就来源于⽣活,没有⽣活的底⾊,教育便如浮萍之末,毫⽆价值可⾔。

心得体会 教育让孩子成为有人性的人

心得体会 教育让孩子成为有人性的人

教育让孩子成为有人性的人让教育充满人性——“班主任工作与专业化发展报告会”心得体会徐菊凤xx年10月22日、23日,“全国班主任工作与专业化发展”高级研修班活动在绍兴一中举行。

两天学习中,先后听取了北京市房山中学英语教师隗金枝为研修班作了题为《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主题报告,郭文红老师为研修班作了题为《创建和谐班级——营造学生健康成长乐园》的主题报告,南京市第六中学高级教师陈宇为研修班作了题为《让教育融入我们的生命》的报告,受益匪浅。

我深深明白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知道如何读懂故事,知道走进教室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引人入胜的。

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孩子创作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编织师生的生命故事,并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这里我所说的也仅仅只能是追求而已。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那也不要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更加精彩,我们的生命更加明媚,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

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我们的成功,班主任的光荣就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

我们更愿意用爱、用情、用智和孩子一起编织故事,让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并交相辉映。

这是教育职业的意义,也是我们的幸福所在。

作为班主任,我们可能无力改变课程,更无法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快乐。

一个班集体如果除了上课便是考试是不会让学生产生感情的。

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学生才会油然而生地爱你。

记得郭文红老师这样说:“其实我们班是年级里最特别的、最有个性的班,我们班每天什么都可以少,但是,就是不会缺少笑……”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利用这种资源,这个时候,学生是真心的感受到你的真诚和付出,他们就会真正信服你,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会全力支持你在班级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他以前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而到了这个时候,就已经是链接在一起的一股教育力量了,对于孩子的教育效果,那则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一篇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

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

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

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二篇拜读了周国平老师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后,感觉像遇到了“陌生的熟悉人”,因为周老师所指出的教育观点与我们271教育理念相吻合。

书中说到:“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

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这正是我们的271教育的信仰--没有学不好的孩子,271教育就是给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可能性提供可能,让每个孩子原本的可能性成为可能。

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万物共融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都能基于自己的基础,通过自己的努力长成最好的原本的那个自己。

周老师还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

现在教育与生命相应的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是德育,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是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本身的差异性,更忽略了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个体。

我们271教育注重的则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教科书是课程,学校组织的活动是课程,人际关系是课程,吃饭睡觉讲卫生也是课程,总之我们271教育的课程认知是:天地间万事万物,一切一切与孩子生命成长有关系的认知和活动的总和都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课程,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自由成长。

“教育即生长”,起初是由卢梭提出、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老师的共鸣。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271教育课堂也恰恰提倡坚决捍卫学生中心的主体地位这一观点,让学生自己走心的去认知内化、实践生成,养成了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深思:怎样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为一名271人,我感觉很幸运,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三篇周国平,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学者、作家,我原来读过他的几篇散文,如《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总体感觉是他的散文的美不在语言,不在情感,而在于字里行间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传达出对人生的哲思,这可能和他的职业和习惯有关吧。

周国平不是教育家,然而,“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这是周国平谦虚的说法,因为大家知道,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大量的工作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周国平还尖锐的指出“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

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所以,读周国平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我的感觉是他的观点真实、辟警,感觉周国平是个真诚实在的人,他不盲从,不逐流,敢于发表自己经过了解和深思得出的观点,单从这一点而论,他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品读。

下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几年来我们不愿回顾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件:一、浙江金华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被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产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过分的关注,一味的要求,终于酿成惨剧。

二、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做的事,其思想和行为令人匪夷所思。

三、益阳市十三中一名高三学生用刀将其同班同学刺死。

原因仅仅是被害者让他倒垃圾,引起他的不满,遂于次日用水果刀连刺王两刀,致使被害人抢救无效死亡。

中学生、大学生杀人的恶性事件可以说举不胜举,然而自杀事件又何尝少呢?前一段时间,我们身边不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吗?他们杀人、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也许因为学习成绩,也许因为男女情感,也许因为与人纠纷,也许因为家庭原因等等等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所有这些都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关。

一件件,一桩桩血淋淋的触目惊心的惨剧,不得不让我们静心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找到了答案,孩子们的心理有问题,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些教育的箴言,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简直荒谬不堪,可是冷静思考之后呢,恐怕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实际上,张校长早就多次给我们强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我们学校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更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理念决定方向,也许这正是我们学校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周国平给我们指出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教育发展的方向,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他像一个战略家,规划教育的前景以及做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而实现他的战略目标则要靠指挥官——政府职能部门和我们这些冲锋陷阵的勇士----一线教师。

遗憾的是,指挥我们这些勇士的指挥官——政府职能部门却并没有按照战略家的意图指挥,甚至是相反,所以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有时也就好心干坏事,甚至为虎作伥,不幸成为了摧残孩子的帮凶。

当然,我在这里无意攻击政府,中国的国情毕竟太特殊,太复杂,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者,我们的政府不是一直在努力改变吗? 言为心声,敢说出来毕竟也是一个进步,但是我感觉我们说的太多了,而做的太不够了,真诚的希望我们都不要做言的巨人,行的矮子。

拯救孩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孩子,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改变自己。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当我第一次周国平写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般的文艺书籍,而是一本关于教育题材的书籍。

虽然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教育的七条箴言点化了我对教育思想,深深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重要性。

周国平作者根据个人的教育成长经验以及与中外古今的教育家的言论,总结出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知识、思想、健康、德育等等)成长,成长就是目的不是要达到某一个终点,例如上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等等,而是要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

要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人性和幸福生活能力的人。

这与271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在2017年11月左右,韩校长跟集团的领导去芬兰国家外出学习,都知道芬兰国家是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韩校长展示出在芬兰国家的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校园环境,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以及墙上张贴出来的学生作品。

我看了当时很惊讶,他们为什么课堂上这么自由?我终于发现以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

中国教育缺乏自由、老师缺乏自由、学生缺乏自由。

总的一个字国家管控太严格。

所以说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

应试教育年代有很多的问题,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现在这些问题还在或多或少的残害着我们的孩子。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说明之前对教育的本质认知不够,对待教育过于功利化。

真正的教育是非常简单的。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性呢?首先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平等对话;我们要求孩子什么样,我们就得做的比这个标准更高,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等等。

关于幸福生活的能力,其实上就是关注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

肉体和物质的满足可以带来快乐,但那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是精神层次的成长,这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虽然这本书,没有看完,但是许多知识与我产生了共鸣了,有些领导讲过的话,虽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也可以从书中寻求答案。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读周国平的书,不只是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他的话语总能叩击我的心灵,曾拜读过他的一本书——《把心安顿好》,感觉受益匪浅。

也许有人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很无聊,都是大话套话,的确,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耐着性子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大师真不愧是大师,虽然看起来说的是一些人竟皆知大道理,细细品来,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不断惊叹:是啊,可不就是那样吗?说得真好。

这是我初次读周国平书籍时的感受。

说实话,我这个人是不喜欢读书的,这也是我需要做检讨的地方,但是年前开完放假会回到办公室,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本周国平的书,我的内心是激动和兴奋的,很高兴我喜欢的书目能和集团主流价值观相互吻合,带着这种心情,我又一次开始了与周大师的对话。

翻开《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刚读了两页,就发现“老周”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还是那种感觉,两三句话就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马拉松或许有人说我夸张了,但我读的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后来想了想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其实就是我在读的时候不断地将他说的话往自己身上靠拢,这样感受就特别真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