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和涅盘是同义词

合集下载

死亡别称

死亡别称

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做父母所难以忍受的最痛苦的事情,因此人们在提起这样的事情时也是委婉地说出,尽量不涉及死字,而往往用典故。

西河之痛这个典出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西河”即子夏的代称,后以“西河之痛”指儿子死亡。

如左宗棠《与谭文卿》:“顷获函报,知近抱西河之痛,骇悼何言!”张元济《与王国维》:“前闻我兄有西河之痛,正拟趋唁,忽闻文斾已经北行。

”丧明之痛与“西河之痛”同出一典。

钱溯耆《与缪荃孙》:“衡甫兄抱丧明之痛,其儿妇绝粒以殉。

”兄弟令原之戚《诗?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脊令,也写作“鹡鸰”。

后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钱溯耆《与缪荃孙》:“适溯耆抱令原之戚,神绪不宁,肃谢有稽,正深歉疚。

”鸰原之戚林则徐《与叶申芗》:“闻仲勤上年因遭鸰原之戚,未肯入闱,谊笃孔怀,洵堪起敬。

”折臂之痛曾国荃《与郭意城》:“今猝抱折臂之痛,战守之事,助我无人,是真穷且苦也。

”妇女中国文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人的文学,从“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从褒姒到陈圆圆,从“指如削葱根”的刘兰芝到“似蹙非蹙娟罥烟眉的”林黛玉,从古到今女子们演出了一幕幕粉香脂浓的悲喜剧。

正是由于女子的美丽与可爱,使得人们对每一位女子(尤其是年轻漂亮女子)的去世感到婉惜,于是很多好词都成了妇女的死亡别称。

香埋唐代徐夤《蝴蝶诗》中有两句“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遍绕绮罗衣。

”金代元好问也有句诗“京师惜花如惜玉”,后来就有了“怜香惜玉”一词来指男子对女子的怜爱之意。

其中的“香”就是指的女子。

当然“香”字是形容词,《说文解字》:“香,芳也,从黍从甘。

”又因香味为人所喜爱,故常用作美称用词,特别常见于与妇女有关的事物。

如女子的居室称“香闺”、女子的头发称“香云”等等。

而“怜香惜玉”的“香”已经成为名词了,是女子的代称。

女子死则被称为“香埋”,如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焉。

死亡别称

死亡别称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等等.
玉楼受召 清代周亮工《古香堂诗序》:“不然,才名如李贺而玉楼受召,犹在终贾之年,岂不备极荣休。”“终贾”是汉代终军和贾谊二人的合称,两人都是年少成名,后就用“终贾”指少年有才的人。
赴召玉楼 《花月痕》第四十七回:“嗣后,又知痴珠赴召玉楼,秋痕身殉。”
玉楼赴召 清代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却把个文园病渴的司马相如,竟做了玉楼赴召的李长吉了。”
玉殒 女子死也多用珠玉璧等贵重物品遭到破坏比喻之。清代洪昇《长生殿?重圆》:“梨花玉殒,断魂随杜鹃。”
璧碎 “璧碎”源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换取赵国国宝和氏璧,相如奉璧赴秦,见秦王没有给城的诚意,便用计把璧要回手中说

古代对死的别称

古代对死的别称

死的别称"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等等.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西方人习惯于说死是"见上帝去了",而有些共产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为"去见马克思".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死的别称(讳称)古代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未成年而亡:夭折、夭逝、殇。

涅盘的意义

涅盘的意义

涅槃(nie,pan)佛教术语。

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无为、圆寂等。

涅槃是从佛教传统印度宗教中继承下来的概念,是最易被误解的佛教名词。

其本义是熄灭、(被风)吹灭。

早期佛教认为证得涅槃的人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爱等烦恼已断,但前世留下的果报之身尚存,称有余涅槃;一是命终之时,五蕴离散,不复受生,称无余涅槃。

大乘佛教对涅槃的理解更复杂一些,认为以往小乘的涅槃理想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而自己的理想是无住涅槃,即为救度众生,既不以生死亦不以涅槃为住处。

大乘涅槃特征有许多说法:《涅槃经》说有常乐我净的功德;《中论》说实相即是涅槃;中观派说空即涅槃,且世间与涅槃等同;也有说涅槃即法身、法界、如来藏等。

在大乘佛教中,涅槃不仅是解脱境界,更成为存在的本体,与经验存在者相对待。

简单概括的说“涅槃”的意义为:超脱的重生!以下为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涅槃》,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郭沫若:凤凰涅槃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按:此鸟殆即中国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

《孔演图》云:“凤凰火精,生丹穴。

”《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序曲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飞来在丹穴山上。

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後有阴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风凛烈的冰天。

天色昏黄了,香木集高了,凤已飞倦了,凰已飞倦了,他们的死期将近了。

凤啄香木,一星星的火点迸飞。

凰扇火星,一缕缕的香烟上腾。

凤又啄,凰又扇,山上的香烟弥散,山上的火光弥满。

夜色已深了,香木已燃了,凤已啄倦了,凰已扇倦了,他们的死期已近了!啊啊!哀哀的凤凰!凤起舞,低昂!凰唱歌,悲壮!凤又舞,凰又唱,一群的凡鸟自天外飞来观葬。

凤歌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即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宇宙呀,宇宙,你为什么存在?你自从那儿来?你坐在那儿在?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拥抱着你的空间他从那儿来?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这被你拥抱着的空间他从那儿来?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昂头我问天,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3340涅盘的意义

3340涅盘的意义

“﹝涅槃的意义﹞中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

真能了生死,就是得到涅槃。

涅槃,是印度话,含有否定、消散之义。

古译作「灭度」,即意味着某些东西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

此外还有:自由,安乐之义。

唐玄奘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

这就是平等、自在、安乐的理想境地。

”简单解释涅槃:涅槃是消散之义,贪瞋痴烦恼消散而永远不再起了,叫涅槃。

破除了我执无明,断了贪爱,贪瞋痴烦恼也永尽不起,生死轮回的因缘不再有了,这才叫涅槃。

很多人修行有一些境界定境,会觉得身心很清净自在没有烦恼,但这是暂时性的还是永远的?真正的涅槃是烦恼永灭不再起。

修定的定力消失了,烦恼还会起,这时候没问题,碰到大的逆境也会起,这些都不是涅槃。

真正的涅槃是超越了人间一切的执着爱染,烦恼都永灭了。

这也是真正的平等自在安乐,而此安乐不是人间快乐与痛苦相对的乐,是超越了相对的一切而得到的一种平等自在——离系之乐。

“涅槃,可说是印度文明的共同理想。

佛讲涅槃,古代婆罗门教及印度教也讲涅槃,名词虽同,内容却不一样。

”佛法里有一些专有名词像涅槃业力等,并不是佛法专用的。

在佛陀以前很多宗教就有了,佛陀只是拿来应用,内容却加以修正即对其内容的解释不一样。

“依佛法说,他们的涅槃观,都是不究竟的。

最庸俗的,以物欲享受的满足为涅槃。

如有一外道,在饱食之后,拍拍他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

一般印度宗教的涅槃,如呼吸停止,或心念似乎不起等,自以为涅槃,其实都不外乎禅定的境界。

那末,佛法的涅槃观,是怎样的呢?”外道讲的涅槃是很庸俗的,饥饿也是一种苦,吃饱了,苦消失了,他也认为这是涅槃——苦的消失。

佛法讲的是永灭,不会因为这一次吃饱后永远不饿,所以那种所谓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涅槃。

四禅八定是共法,不是只有佛教才有的,外道及其它宗教也有。

修持到四禅时,身心就寂止了,甚至有的脉及呼吸都停止了,非常宁静。

四空定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连身心都不见了。

“涅盘”是什么意思?

“涅盘”是什么意思?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槃“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

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

“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

“寂灭”,意为灭生死之患,寂静安稳。

“安乐”,意为安稳快乐。

“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

“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

“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

涅槃,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术语,用以指称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加以阐述,成为其至为重要的中心内容。

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槃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的断灭。

众生通过宗教修行实践,可以获得涅槃的境界。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理论多样,故对涅槃的理解也有多种。

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互相之间略有差异。

原始佛教时,佛陀非常强调“灭”的作用,将“涅槃”放在灭谛中进行表达,认为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乐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在。

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不可捉摸。

小乘佛教把“涅槃”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不再轮回的死亡状态。

对此,小乘的不同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

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槃为本来实有,是灭除生死之外的实有法。

讲空之成实宗则认为涅槃不是实法,生死因果灭除,即是涅槃。

小乘佛教把涅盘分成两种,即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盘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俗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为了适应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两种涅槃和解释,则与小乘不尽相同。

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比如中观行派,由于其主张“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认为涅槃本身也是一种假名,不过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

重获新生的雅称

重获新生的雅称

重获新生的雅称
答案: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枯木逢春、枯木发荣、朽骨重肉、朽木生花、枯苗望雨等。

解析:后面几个比较少用,前面三个用得较多,重点介绍一下。

凤凰涅磐: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涅磐是佛语中的死而复生。

例句:他像凤凰涅槃般换了一个人,突然变得非常努力学习。

浴火重生:指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例句:你一定会浴火重生,绽放你不一样的美丽。

枯木逢春:枯干的树木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例句:他调到新的岗位后如同枯木逢春,游刃有余发挥自如。

有轮回、涅盘意思的字

有轮回、涅盘意思的字

有轮回、涅槃意思的字
以下是一些具有轮回、涅槃意思的字:
1、轮:意为转动,也比喻生死循环的历程。

2、生:表示生命的轮回,也象征着涅槃重生。

3、灭:表示熄灭、消亡,也可以引申为涅槃的意思。

4、死:表示死亡,与涅槃相对,但也可以引申为轮回的意思。

5、转:意为转变、轮回,也带有涅槃重生的意味。

6、归:意为回到原点,也可以象征着涅槃重生的过程。

7、尘:表示尘世、世间,也含有涅槃重生的意味。

8、净:表示清净、纯洁,也可以引申为涅槃的意思。

9、界:表示界限、范围,也可以象征着生死轮回的境界。

10、劫:表示大灾难、大限,也含有生死轮回的意味。

这些字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轮回、涅槃意味,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使用。

中国与印度对涅盘的理解

中国与印度对涅盘的理解

中国与印度对涅槃的理解1、涅槃的含义涅槃原是印度语,具称涅槃那,也被译做“泥恒”或“抳缚南”。

它的意义,是包括了灭、寂、寂灭、寂静、灭度,而玄奘译为圆寂。

在印度的原语应用上,是指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

早在印度《奥义书》中已有涅槃一词,是婆罗门教的宗教理想。

他们认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梵”,人的内在有“我”或“阿特曼”,(atman),得到解脱的方法是使宇宙与个人内在达到统一,获得“梵我合一”的境界,即“梵涅槃”。

在这里涅槃与解脱同义,早在古印度社会中已有解脱思想,二者在使用上可以互换,都表示对现实的否定,脱离生死轮回,脱离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对的现实世界的束缚,进入永恒状态。

到公元六世纪左右,印度社会中出现“沙门”思潮批判婆罗门教法,各创己说,解脱之说繁多。

佛教作为“沙门”思潮中的一支,思想上同样反对婆罗门教,但对涅槃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

2、印度佛教涅槃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被认为是判断佛说与非佛说的标准,涅槃寂静印指的是依照佛陀教理最终达到的无苦、安稳、寂静的理想状态,此涅槃与婆罗门教之不同在于,佛教否定一切“常见”与“断见”,认为“梵”仍是一种存在形式。

三法印虽是原始佛教思想,印顺长老认为三法印其实不仅开出了后来的大乘佛教,还代表了三期佛教的发展,即后来佛教中三家的中心观念都可以回归到三法印上,就是每个法印引出一系的思想,如三藏之教——小乘的无常的中心论,到大乘佛教——大乘性空中心论,再到不共大乘教——一乘真常中心论。

本文下面讨论的涅槃含义在印度佛教中出现的变化也应该放在这种背景下去理解。

也就是说尽管大、小乘对于涅槃的解释在表面上存在差异,但从整个思想发展的脉络上是有一致性的。

佛教最初对涅槃的描述集中在早期四谛思想中的灭谛内,指“永断无明、欲爱等一切烦恼,一切苦皆消灭之审实不谬的状态;亦即涅槃境界。

” ,但涅槃到底是什么,一般人应该如何理解,在早期佛教中,佛陀似乎更加注重实践的直观体验,反对理论思辨,他认为人生最为紧急的事情是从苦中解脱,对于形而上的问题不与讨论。

“涅盘”揭秘

“涅盘”揭秘

“涅槃”揭秘作者:Tom Harris(本文为博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违者必究。

)本文包括:1. 1. 引言2. 2. 佛教中的涅槃3. 3. 到达涅槃境界4. 4. 印度教中的涅槃5. 5. 了解更多信息6. 6. 阅读所有超自然科学类文章也许您总能听到“涅槃”一词——比如当人们感到非常幸福时,他们可能会说自己到达了涅槃;或许有人会说,到达涅槃就意味着死后永恒的奖赏。

当然,“涅槃”同时也是一支著名的摇滚乐队,将这个语词作为乐队的名称多少包含着一些讽刺的意味。

如此看来,“涅槃”一词早已完全渗透到了现代人的词汇当中。

然而,您是否了解它所他成为了一名沙门(修道者),一名四海为家、献身于冥想中的苦行僧。

他使自己完全置身世外,追求与早年生活完全相反的生活状态,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到达悟境。

日复一日,他背弃了往日的世界,渐行渐远,几乎落到了饥饿难当的境地。

然而他仍然没有通达悟境。

佛陀的形像在佛庙中随处可见。

大多数的宗派相信,艺术能够引领人们实现短暂的悟境。

他深深地感到,如果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最后将无果而终。

于是他放弃了苦行僧的生活,接受了一位陌生人的施舍。

他决定选择中道,在他熟知的奢华与曾经饱尝的贫苦之间,开始了新的生活。

根据传记描述,释迦牟尼取此道后不久,便最终得到了感悟。

正当他在大菩提树下冥想时,他看到了自己前世的一切,接着又看到了他人的前世。

终于,他修得圆满,对来世今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在佛教中,这种无法用佛陀的言语加以描述的境界,便称为涅槃。

它在梵语中有“寂灭、灭度”之意。

从这个角度说,这个词意指消灭无知、憎恨与现世的疾苦。

这个词与佛教的联系最为紧密,然而印度教也引入了相似的概念(我们将在后文对此有所了解)。

到达了涅槃的人,便可摆脱生死轮回(印度教和佛教当中都有这种环复转世的说法)。

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过往的行为决定了灵魂所将承受的惩罚或奖励,又曰因果报应,它贯穿着整个前世(也包括作为动物的前世)今生。

涅盘的定义

涅盘的定义

涅槃的定义
佛所说的涅槃,就是善于觉知自心现量,不执住于心外之性,离于四句(常句、无常句、亦常亦无常句和非常非无常句),见到本来如实之处。

不堕于自心所现的相对的二边见解里,舍弃能摄和所摄及一切妄心的推度。

把愚痴和真实一起抛却,能这样舍弃,就得到自觉的圣法。

同时还要了知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离二烦恼(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忿恨覆等随烦恼)、净除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永离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证入菩提次第的上上地乃至于如来地,证得一切如梦似幻般的各种甚深三昧,离心、意、识,便是涅槃的境界。

包含涅盘的意思四字词语

包含涅盘的意思四字词语

包含涅盘的意思四字词语1.澹泊无欲2.涅盘之道3.寂静涅盘4.涅盘解脱5.轮回涅盘6.涅盘修行7.慈悲涅盘8.涅盘智慧9.涅盘觉悟10.涅盘定力11.涅盘般若12.悟道涅盘13.涅盘法门14.涅盘三昧15.涅盘禅修16.涅盘禅定17.明心见性18.涅盘意境19.悟空涅盘20.涅盘安乐21.不堪忍受22.破家亡国23.倾家荡产24.不堪回首25.不堪入目26.自掘坟墓27.愚公移山28.不可一世29.不自量力30.孤掌难鸣31.不堪设想32.孤注一掷33.不可救药34.平步青云35.不堪设想36.不自量力37.唾手可得38.唾手可得39.熟能生巧40.水落石出41.涅盘返璞42.涅盘归一43.涅盘还真44.涅盘回复45.涅盘洗尘46.涅盘新生47.涅盘重生48.涅盘脱俗49.涅盘解脱50.涅盘净化51.涅盘超脱52.涅盘出世53.涅盘成佛54.涅盘圆融55.涅盘逍遥56.涅盘解离57.涅盘超渡58.涅盘解脱59.涅盘超然60.涅盘妙境61.涅盘无常62.涅盘之道63.涅盘修行64.涅盘解脱65.涅盘禅定66.涅盘般若67.涅盘智慧69.涅盘轮回70.涅盘断灭71.涅盘涅槃72.涅盘佛法73.涅盘修禅74.涅盘解脱75.涅盘修念76.涅盘心经77.涅盘大道78.涅盘观想79.涅盘真理80.涅盘释迦81.涅盘之忧82.涅盘无言83.涅盘清净84.涅盘自在86.涅盘安乐87.涅盘无为88.涅盘寂静89.涅盘悟道90.涅盘超然91.涅盘如实92.涅盘自省93.涅盘无欲94.涅盘般若95.涅盘无尽96.涅盘空灵97.涅盘禅修98.涅盘观照99.涅盘正念100.涅盘菩提101.涅盘不易103.涅盘超然104.涅盘修道105.涅盘入定106.涅盘解脱107.涅盘解忧108.涅盘教义109.涅盘自在110.涅盘心静111.涅盘达观112.涅盘寂静113.涅盘无物114.涅盘无我115.涅盘真理116.涅盘返璞117.涅盘禅定118.涅盘觉悟120.涅盘解苦。

和涅盘重生相近的词语

和涅盘重生相近的词语

和涅槃重生相近的词语
和涅槃重生相近的词语:浴火重生、枯木逢春、破茧成蝶、重获新生、凤凰涅槃、重见天日等。

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破茧成蝶:肉虫或者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

现在用来指重获新生,走出困境。

重获新生:摒弃过去,获得新的生命。

凤凰涅槃: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重见天日: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

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凤凰涅盘四字成语

凤凰涅盘四字成语

凤凰涅槃四字成语
“凤凰涅槃”是一个古老的四字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伟大事物的重生和重塑。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些伟大的文化、宗教或精神上的重生和重塑过程。

凤凰涅槃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

据传说,凤凰是一种神圣的鸟,它在死后会经历一次涅槃重生,从而成为更加强大和美丽的鸟。

涅槃是指凤凰在烈火中经历一种痛苦的洗礼,以便获得新的生命和力量。

在现代,“凤凰涅槃”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

例如,在文学中,它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伟大作品的诞生和重生过程。

在音乐中,它被用来形容一些伟大的音乐作品的重塑和重生过程。

在宗教中,它被用来形容一些宗教仪式或精神上的重生和重塑过程。

“凤凰涅槃”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伟大的重生和重塑过程,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伟大的文化、宗教或精神上的重生和重塑过程。

涅磐怎么读

涅磐怎么读

[niè pán]
涅磐
涅槃,佛教语,梵语的音译。

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释义: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古代宗教的通用术语。

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拓展:
1、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2、“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乘“涅槃”主张“真空妙有”。

大乘“般若”明无我,讲“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

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

涅槃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涅槃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涅槃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nirvāna,巴利语nibbāna。

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目*匿]缚[口*男]。

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

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

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

又作大圆寂)。

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

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

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

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

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勇敢追梦 破茧成蝶 同意词儿

勇敢追梦 破茧成蝶 同意词儿

勇敢追梦破茧成蝶同意词儿
1、凤凰涅磐
释义: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凤凰涅槃的寓意是: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俗语:丑小鸭变天鹅。

2、浴火重生
释义: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

3、卷土重来
释义: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4、东山再起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例句:失败了,只要不灰心丧气,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5、九死一生
释义:九:表示极多。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

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例句:爷爷这辈子九死一生的经历太多了,连他都数不清楚到底能有多少回。

例句: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这是凤凰以生命的美丽和终结换取人间的祥和与幸福,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才得以重生,在生命中不断追求,完善自我。

6、大胆追梦、英勇追梦。

卷土重来
释义: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陀在婆罗双树间进入涅槃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

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词语来源涅槃(梵文:निर्वाण)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

目前在中文里,这个词偏向于专指佛教里的涅槃概念。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梵文निर्वाण在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中给出四个解释:“槃名为趣涅名为出。

永出诸趣故名涅槃。

复次槃名为臭涅名为无。

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

复次槃名稠林涅名永离。

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

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

此中永无烦恼业缕。

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中文旧译作“灭度”。

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

涅槃这个词的中文意译是圆寂。

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

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

涅槃出处涅槃《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

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编辑本段原始佛教阐述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

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

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

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

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

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

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

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

平时我们所以为的生灭,是以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边生灭,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事实只是依著五受阴因缘相互影响而不断再改变,只是改变并未灭去。

只有随五受阴因缘灭尽,才是灭,而"灭"无因缘可记说。

生命的升起,是依种种因缘条件才有的现象,随着五受阴因缘和依无明和贪爱驱使之条件的变异,而不断变化生命型态。

只有随着无明和贪爱的灭除,驱使五受阴增长的因缘消除,无依此因缘影响的未来生命现象升起,是为灭。

依因缘灭而灭,不能说去哪里或在哪里,只是无生命升起的因缘。

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有什么。

纯粹是探讨因缘的流转影响变异,并非有什么存在,也不是一切虚假,真真实实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变而变,依因缘灭尽而灭,灭尽不起,无因缘可记说。

编辑本段分别说部诠释分别说部这个名称来自第三次结集前阿育王和帝须尊者之间的问答:“王复更问。

大德。

佛法云何。

答言。

佛分别说也。

”[1],这个部派的现代承继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

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 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

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

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

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ṃ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涅槃的分类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

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空、无相与无愿。

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

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

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

在注疏里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āna)。

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

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ññ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ṇ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2]涅槃的特点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

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

[3]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

[4]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

[5]“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

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编辑本段大乘佛教阐述中观学派《中论》中说: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唯识学派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与无住处大涅槃。

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

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

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

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6]。

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

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

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槃”;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依涅槃”。

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槃”。

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

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槃,独自享受安乐。

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槃也不住着,因此名为无住处涅槃。

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

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的修证结果。

[7][8]如来藏学派除了上述四种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为如来的法身。

《胜鬘经》:“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

”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

《法华经》:“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乘“涅槃”主张“真空妙有”。

大乘“般若”明无我,讲“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

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

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大乘《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以对治认为“涅槃”是永远沉寂的消极涅槃观。

编辑本段涅槃典籍《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磐。

”佛教大小乘对涅磐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分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两种。

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磐;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磐。

《肇论》: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磐,是为有余涅磐;《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磐,是为无余涅磐。

《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

众生迷了如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盘,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

《阿含经》中,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盘。

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

佛就问他:「均提!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没有过去」。

「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这是同于大乘涅盘,具足功德的见地。

编辑本段涅槃 - 修行涅盘,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别。

所以了解涅盘,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

入了涅盘,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

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

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碍的。

没有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

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盘为「常乐我净」。

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