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投稿规范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投稿规范第一篇: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投稿规范《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投稿规范1.文章标题:字体:黑体字;字号:二号。
2.作者姓名:字体:仿宋;字号:四号。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相隔,不同单位的作者姓名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3.作者单位:字体:宋体;字号:六号。
不同单位之间用分号相隔,不同单位在单位名称前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4.中文摘要:“摘要”两个字用黑体,字号为小五号。
“摘要”两个字后加冒号。
摘要的内容应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研究的结论。
摘要的字数在150~300字,字体为仿宋,字号为小五号。
关于摘要的写法,请浏览科研处的网页中的“学报”栏目中的相关文件。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摘要一定要用第三人称来写,不是用第一人称。
因此,不能采用“本文论述了……,研究了……”的写法。
可以采取这样的写法:“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什么研究或做了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果,结论是……”。
摘要是反映论文核心内容的一篇独立的短文,不是作者自己对所写论文的一个评述,因此,不应该在摘要中使用带有评论色彩的语言,不能在摘要中写“本文对…………有指导意义” 之类的的话。
5.关键词:内容字体为仿宋,字号为小五号。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关键词”三个字用黑体,后加冒号,字号为小五号。
6.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的字体为黑体,字号为小五号。
内容字体为仿宋,字号为小五号。
(注:这3项内容若作者不方便填写可以空缺,但需要将这三项的名称列出。
)7.英文摘要:文章大标题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四号。
英文作者名称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小五号。
英文作者单位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六号。
英文摘要“Abstract”的字体为Times NewRoman,字号为小五号。
学报投稿邮箱大全(1)
qikanbar@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SZXB@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US@
茂名学院学报
mmcxb@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NMYS@
ZZDX@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ZZDX@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ZGHZ@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xbsk@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rmdxxb@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ynmdxb@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ZDZC@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ZJDX@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zgdxb@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ZZGY@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DYX@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cfxbs@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CXSZ@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HDS@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fmujwxb@
莆田学院学报
PTGZ@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qnsyxb99@
钦州学院学报
qzszxb@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QDDS@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bzrb@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bg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GZDX@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UDZ@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kxb@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投稿须知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投稿须知摘要:1.引言:介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投稿须知的背景和重要性2.投稿要求:详细列出投稿的具体要求3.投稿方式:介绍投稿的具体方式和流程4.投稿格式:详细介绍投稿的格式要求5.投稿注意事项:列出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6.结论:总结投稿须知的重要性,鼓励作者积极投稿正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投稿须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在我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为广大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观点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作者,我们特制定投稿须知,以方便作者了解投稿相关事项。
一、投稿要求1.投稿必须是原创性学术论文,且未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
2.投稿应聚焦广播电视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创新、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投稿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论证严密。
4.投稿篇幅一般不超过8000 字,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
二、投稿方式1.投稿采用在线投稿方式,作者需登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官方网站进行投稿。
2.投稿时需填写完整的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单位、职称、联系方式等。
3.投稿时需上传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论文摘要、关键词等相关材料。
三、投稿格式1.投稿采用Word 文档格式,文件名格式为“作者姓名- 文章标题”。
2.文章标题应简洁明了,反映文章主题。
3.投稿正文部分应包含摘要、关键词、引言、理论部分、实证分析、结论等。
4.摘要部分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
5.关键词应列出3-5 个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词汇。
6.引言部分应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7.文章中的图表、公式、引用等应符合学术规范。
四、投稿注意事项1.投稿时请仔细阅读投稿须知,确保稿件符合要求。
2.投稿时请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切勿一稿多投。
3.投稿后请密切关注投稿系统中的审稿进度,以便及时了解审稿结果。
4.如有修改意见,请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提交。
《测绘学报》撰稿要求及格式
《测绘学报》撰稿要求及格式《测绘学报》是一本专业性较高的学术期刊,撰写稿件需要按照
一定的要求和格式进行。
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投稿要求
1.稿件必须是原创的,并且未在其他期刊发表或同时投递其他期刊。
2.稿件主题要与测绘学相关,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实际
应用性。
3.稿件应该在语言表达清晰、条理清晰的前提下尽量简明扼要。
4.稿件中必须包含具有学术和实用价值的数据、资料和论述。
5.稿件排版应符合期刊的撰写规范,并且预设好公式、图表、参
考文献等全部内容。
二、排版要求
1.字体格式及大小:中文正文使用宋体,英文正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正文字体大小为五号,段落之间应有一定的间距;各级标题采用加粗或加粗并加大,不加标点。
2.文章格式:正文分节,一般包括绪论、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
结果与分析、结论等部分,每个部分之间应留一行空行。
3.公式格式:公式应该使用数学式编辑软件排版,排版后使用宋
体字体打印在行文中。
4.图表格式:图表应该有统一的编号,并且排在正文的适当位置。
表格必须使用三线表格式,图表中文字说明应该清晰明了。
5.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应该按照规范格式排版,包括论文、
专利、标准、会议论文、电子文献等。
以上就是对《测绘学报》撰稿要求及格式的详细解释,希望对您
有所帮助。
同时,也建议在撰写稿件前仔细阅读期刊的编辑政策和撰
写规范,以便顺利通过投稿审核。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投稿须知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投稿须知
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致力于广播电视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
2. 投稿内容应与广播电视相关,包括但不限于广播电视技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创作、广播电视传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3. 投稿作者应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
4. 投稿文章以中文撰写,应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逻辑严谨性,重点突出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5. 投稿文章应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实践有所推动和启发。
6. 投稿作者需确保所投稿件为原创作品,未在其他刊物或会议上发表过,不存在任何版权纠纷和知识产权问题。
7. 投稿作者应遵守学术诚信原则,不得有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8. 投稿方式为在线投稿,具体投稿信息和流程可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官网或相关刊物信息处查询。
9. 投稿文章经过审稿程序,包括专家评审和编辑审核。
稿件是否被录用,以及是否需要修改或补充材料,将由编辑部通知作者。
10. 被录用的稿件将在学刊正式出版,并得到相应的署名和版
权保护。
此为大致的投稿须知,具体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可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的官网上查找并了解。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期课程论文写作标准和撰写规范模板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期课程论文撰写规范为规范我校研究生学期课程论文撰写格式,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及兄弟院校相应规定,制定本研究生学期课程论文撰写规范。
1 学期课程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学期课程论文要求对所学课程及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应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和基本学术规范。
学期课程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论文须用计算机打印,字迹应清晰,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
2 学期课程论文基本结构学期课程论文基本结构包括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
2.1 前置部分包括:(1) 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含独创性申明)(2) 论文题目(3) 论文摘要及关键词2.2 主体部分:(1) 引言(绪论)(2) 正文(3) 结论2.3 结尾部分:(1) 参考文献(2) 附录(可根据需要)(3) 索引(可根据需要)3 撰写规范与要求3.1 前置部分3.1.1 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含独创性申明):请见附件1《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3.1.2 论文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一般不能超过25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
3.1.3 论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是论文内容的总结概括,应简要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
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
摘要的字数一般为300--500个左右。
摘要最后另起一行,列出4—8个关键词。
关键词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3.2 主体部分包括引言(绪论)、正文和结论。
3.2.1 一般要求3.2.1.1 引言(绪论):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流程和方法等。
论文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文献回溯,理论分析等内容。
3.2.1.2正文:主体部分由于涉及不同的学科,在选题、研究方法、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不能作统一的规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Journalof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附页1 《学报》投稿须知 《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国家级药学学术刊物,被国内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主要报道药学学科创新性科研成果,登载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工程、药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本刊为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1 稿件受理和注意事项1.1 本刊设药学前沿、获奖成果、论文、专家评述、综述、专论等栏目。
论文一般在6000~8000字,综述一般不超过8000字,引用文献中近5年发表的应占70%以上,并结合本人工作提出见解。
1.2 作者可以通过登录我刊网站的稿件处理系统上传稿件(http://www.zgykdxxb.cn),来稿须附投稿介绍信(本刊网站下载模板),来稿请勿一稿多投(以研究快讯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论文,可在充实内容后以研究论文发表),文责自负。
本刊稿件免收审理费。
1.3 来稿须注明通信作者,用上标“ ”标注在作者署名后,并在首页脚注处注明其电话、传真和E mail。
基金资助论文请提供相关证明的复印件(扫描后上传至稿件处理系统),并在首页脚注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在英文关键词后注明基金名称(英文)和项目编号。
例:通信作者 Tel:025-83271566 E mail:xuebao@cpu.edu.cn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9637050)Thisstudywassupportedby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59637050)1.4 来稿进入审稿程序后,一般2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审理情况。
投稿后2个月未收到通知者,请直接与编辑部联系。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2020年总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12020年总目录本刊专稿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廖祥忠 2020,42(1) :1论列宁的报刊活动及其历史贡献——写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郑保卫2020,42(3) :1从全球化时代到全球共同体时代李怀亮2020,42(6) :1传媒观察“新四化”:中国传媒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关键路径徐立军 2020,42(1) :8智能媒体伦理建构的基点与行动路线图——技术现实、伦理 框架与价值调适耿晓梦喻国明2020,42(1) :12“区块链+ ”:重构传媒生态与未来格局郭全中2020,42 (2):1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融合困境与突围之路刘秀梅朱清2020,42(2) :7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彭兰 2020,42(3) :9艰难中突围:2019年韩国电视产业报告[韩]朴由敬 2020,42(3) :165G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价值嬗变、关系解构与路径探析 李华君涂文佳2020,42(4):1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 度融合卢迪邱子欣2020,42(4):65G时代中国传媒产业的解构与重构刘珊黄升民 2020,42(5) :1垂直整合与供给侧改革:中国电视剧产业趋势观察司若 刁基诺 2020,42(5):7未来图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李岭涛2020,42 (6):6区域化融合发展背景下市县媒体的生存之道胡兵 朱剑飞 2020,42(6): 11超越媒体视域: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治传播学考察 王智丽张涛甫2020,42(7):1“精简精办”:中国电视频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抉择张国涛 李轩2020,42(7)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张举玺王文娟2020,42(8):1论智能媒体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发展——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程明程阳2020,42(9) :1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石力月戴冉2020,42(9) :6内容价值管理产品的发展路径探析吴殿义周艳2020,42(9) :11数据话语权:国际传播的战略性竞争焦点陆小华2020,42(10) :1新闻聊天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机遇与挑战卢长春2020, 42(10) :7我国文化贸易数字化发展的正效应及推进方略方英吴雪纯2020,42(11):1智能传播时代社交机器人的兴起、挑战与反思高山冰汪婧2020,42(11):8中国面临的第二道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 本视角的实证分析刘淼喻国明2020,42(12) :1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的短视频生产田维钢温莫寒2020,42(12) :9传播文化日韩观众电影接触与偏好对其认知中国的影响——2019年度中国电影日韩地区传播调研报告黄会林李慧研杨卓凡 2020,42(1 ):17当代中国受众视频消费的变迁轨迹与内在规律贾毅 2020,42(1) :24隐私、言论与平台规制——基于扎克伯格听证会的议题分析 与思考马澈2020,42(1) :29制度遗产与农村广场舞兴衰——基于江苏省R县的田野观 察沙垚2020,42(1 ):34数字人文研究:超学科方法论的一种认知与阐释孟建胡学峰 2020,42(2) :11村委会选举的制度与理念认同——以农民文化心态为视角 邱新有黎星2020,42(2):18社群化传播:基于新媒介时间的新传播形态张华韩亮2020,42(2) :25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艺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考逢增玉 2020,42(3) :20徽州祭簿的媒介叙事与乡民记忆建构研究庄曦何修豪2020,42(3) :24智媒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机理、挑战与建构孙江李圆 2020,42(4): 18人工智能的文化转向与全球智能话语体系的构建施旭别君华 2020,42(5) :13高价值言论的法理与哲理纪忠慧2020,42(5) :19文化三题:文化•革命文化•人民文化权益童兵 2020,42(6) : 17从审美动员到社会动员:时尚传播的文化政治指向赵振祥刘国慧 2020,42(6):22“口耳相传”的数字化重建:社交媒介时代的口语文化王媛2020,42(6) :2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以新疆为例段鹏2020,42(7):13 图像霸权与文化政策:海外视觉文化的传播实践探析于德山2020,42(7) : 18网络图像传播的社交化生产样态与消费机制崔林朱玺 2020,42(7):24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杨柏岭2020,42(8) :9凝视感知情境下“AI 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邓秀军刘梦琪 2020,42(8):16论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流变及其文化消费特征刘书亮朱巧倩 2020,42(8) :22从图案化影像遗存探析我国原始游戏活动中的价值观塑造传播陈月华潘沪生2020,42(9):16论新时代中华“家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播样态董小玉金圣尧 2020,42(9):22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蒋晓丽郭旭东 2020,42(10): 12北京文化形象的媒体呈现——基于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宋凯 2020,42(10): 18论城市公共空间视觉传播的表征与重构汤筠冰2020,42(1〇):25“后真相”的理论谱系与现实反思刘燕南吴浚诚2020,42(11)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对受众城市认同的影响——基于 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薛可李柔2020,42(11) :19 技术赋能与身体传播:移动短视频戏仿实践的价值重构董玉芝 2020,42(11 ):27争议性事件的民粹化网络话语表达及传媒纾解曾振华袁甲 2020,42(12) :15依恋式守护:“饭圈化”情感的公共价值与实践逻辑袁文丽王浩 2020,42(12):20文化要素跨境流动与中国文化传播力提升胡键2020,42(4) :11融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特征、困境与策略伊丽媛2020,42(12):25新闻学与传播学“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陈先红 宋发枝 2020,42(1):40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能问题研究张淑华 2020,42(1) :47蓄力与开蒙:李提摩太在华社会关系网的拓展及其对中国报 业的影响艾红红韩文婷2020,42(1 ):53 论公共传播消解“共识困境”的结构性作用石永军龚晶莹 2020,42(1) :58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趋向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践场域 李冰玉孙英春2020,42(1 ):62 唱新闻:浙江传统乡村的声音景观和感官文化李乐 2020,42(1):67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郭毅 2020,42(1):72技术变革视角下5G 融媒体的智能转向与价值思考段鹏文喆徐煜 2020,42(2):29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UGC 生产动机的模式与演进探究杨珊蒋晓丽 2020,42(2) :35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孙旭 2020,42(2):41重思“舆情”:平台化时代的舆论姬德强应志慧2020, 42(2) :49再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思考倪延年2020, 42(3) :29论三种现代新闻学讲义学术经典化的内涵式嬗演历程 肖燕雄聂晓钰2020,42(3):36科学传播的中国语境:实践的历史与中西对话曹培鑫 梁轩 2020,42(3):42自然灾害情境下青年群体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信任——基于对 台风“山竹”的实证研究李春雷陈华2020,42(3):46 以“一”贯之:社会化媒体视野下乡村治理秩序的重构李红艳 韩芸 2020,42(3) :52技术控制担忧之争议及其价值冲突——算法新闻推荐与信 息茧房关系的多元群体再阐释晏齐宏2020,42(3) :59 人是媒介的尺度: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主体性研究薛宝琴 2020,42(3) :66媒介理论范式的兴起:基于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胡翼青 王煥超 2020,42(4):24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的新观点、新问题和新趋向季为民 2020,42(4) :31文明理念传播研究:特征、模式、效果及路径杨琳许秦2作为媒介的可穿戴设备:身体的数据化与规训宋美杰 徐生权 2020,42(4) :46VR 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尤红2020,42(4) :51 论早期中国广播转型中的“媒介融合”实践王文利杨俊彦 2020,42(4):56探索与想象:丨6世纪英国国家记忆中的中国形象王润王玉 2020,42(4) :6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邓杭2020, 42(4) :67意见领袖的跨圈层传播与“回音室效应”—基于深度学习 文本分类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汤景泰陈秋怡2020, 42(5) :25文化差异、文化基因与谜米表达——以中美体育失利与胜利 报道为例曾庆香吴晓虹2020,42(5) :34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巴黎《全民月刊》抗战话语研究刘继忠 张京京 2020,42(5) :40新“卢德运动”会出现吗?——人工智能与工作/后工作世界 的未来姚建华徐锶繍2020,42(5) :45 冲突叙事、纠偏干预与舆情反转结果——对43个媒介事件 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廖梦夏2020,42(5) :51正面报道: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的制度机理与策略选择张斯琦 2020,42(5) :57性别对合成语音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与 EEG 效果测定喻国明王文轩冯菲修利超2020, 42(6) :32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 究连水兴邓丹2020,42(6) :37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逻辑、空间及其内在张力——以新华通 讯社防疫抗疫报道为例张毓强张开扬2020,42(6) :43 从“外显自尊”到“真实自豪”: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表 征与价值认同生成徐明华李丹妮2020,42(6) :51 数据库、信息崇拜与新闻话语生产的转变周旭2020, 42(6) :58多重话语冲突下的跨国危机传播——以三起周边领事危机 事件为例彭修彬2020,42(6) :63论列宁新闻思想的特色、内涵及启迪意义丁柏铨2020, 42(7) :31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评价体系的构建王锡苓 谢诗琦 2020,42(7) :39区块链与个人数据保护模式的转型邹军吕智姻 2020,42(7) :46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评价、传播影响与提升策略陶建杰 尹子伊 2020,42(7) :51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特征张傅2020,42(7):562020,42(4) :38数据新闻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危机——基于国内三家数据新闻媒体栏目的分析郭嘉良2020,42(7) :()1 场景化时空:一种理解当今社会的结构性视角刘宏 周婷 2020,42(8) :27海外科学传播的概念、议题与模式研究——基于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的分析王炎龙吴艺琳 2020,42(8) :33近五年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与话语实践李继东 吴茜 2020,42(8) :39政府信息发布升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中央厨房”模式分析 刘哲峰苏婧2020,42(8) :44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五四纪念文章中的抗日话语探析 尹志兵 2020,42(8) :48沟通弥合与患者感知:基于链式中介模型的线上医患交流效果研究曹博林王一帆2020,42(8) :54全媒体服务的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省级广电媒体为例高慧军黄华津2020,42(9) :27科技平台论的悖谬: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路径王丽刘建勋2020,42(9) :36新时代党的新闻出版理论创新成果的结构体系、产生背景与重要意义刘建华2020,42(9) :42身体和远程存在:论手机屏幕的具身性黄华2020,42(9) :46规训、惩戒与救赎:PUA 情感传播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陈時 2020,42(9) :52第四消费时代的现代性反叛与田园想象——以李子柒海外走红为案例的分析刘朝霞2020,42(9) :60公共协商中的平等与胜任胡百精安若辰 2020,42(10) :31互联网新闻制作失范:表现、原因与规范进路李良荣 戴前柏 2020,42(10) :38话语•故事•价值:国际传播视阈下抗战电影的叙事维度 姜小凌张昆2020,42(10) :43议题凸显与关联构建:Twitt er社交机器人对新冠疫情讨论的 建构师文陈昌凤2020,42(10) :50动员、信任与破解:网络谣言的圈子化传播逻辑研究陈华明 刘效禹 2020,42(10) :58论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形成背景、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为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而作郑保卫王青2020,42(11) :3370年来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及特征郭可 梁文慧 2020,42(11 ):41范式转换抑或东西合流?—探析欧美建设性新闻运动的 理论身份与价值刘自雄2020,42(11 ):46 唤醒、愉悦与支配:情感作用下的推特政治传播路径重构 周庆安宁雨奇2020,42(11 ):53符号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基于贵州茶的观察 杨懿2020,42(11):60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观念黄典林 2020,42(11 ):64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下的新闻报道——1910—1911年肺鼠疫 期间哈尔滨和上海的媒体考察孙慧谢建明2020,42 (11) :70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建设者”范式陈作平2020,42 (12) :29作为“理想型”的媒介社会学经典创立者:重访韦伯与帕克 白红义 2020,42(12) :34论现代传媒监管制度建构的理念与路径李丹林2〇2〇,42 (12) :42在地化呈现与跨文化阐释:南非媒体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研究郭石磊孙有中2020,42(12) :47话语空间与叙事建构:论突发事件国际舆论场域中的中国话 语权赵贺鞠惠冰2020,42(12) :51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陈阳张睿丽 2020,42(12) :56公众新闻生产如何改变新闻业:基于新闻规范、观念与文化 的分析陈鹏2020,42(12) :6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中国智库传播力的评价与提升——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 金会为例胡钰赵平广2020,42(丨):78汉语纳人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之方略探索李宝贵 庄瑶瑶 2020,42(1 ):84传媒技术赋权与人类传播理念的演变骆正林2020,42 (2):55媒介使用与民众政治支持:面向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 王菁2020,42(2) :64公众心理视阈下涉检网络舆情与传播疏导孟威2020, 42(3) :71隐私声明评估指标体系与网纟各应用文本分析石婧潘雅2020,42(3):76论中国政治传播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 用荆学民宁志垚2020,42(4) :73大数据中的隐私流动与个人信息保护林爱捃蔡牧2020,42(4) :79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游牧服饰之媒介功能与意义李楠张焱2020,42(5) :84论货币即信息刘瑾鸿2020,42(5) :89新媒体场域媒介生态与主体身份延异李有军2020,42 (6):69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概念、重点与指标张春河 张查2020,42(6) :74算法传播的信息地缘政治与全球风险治理罗昕张梦 2020,42(7) :68疫情期间乡村媒介动员的双重结构——中部A村的田野考 察刘庆华吕艳丹2020,42(7) :73基于现代治理一公众参与视角的舆论研究:内涵与启示贺春兰2020,42(8) :64共意动员:农村抗疫“硬核标语”的话语框架与建构逻辑刘国强粟晖钦2020,42(8) :69技术中介化系统:移动智能媒介实践的隐私悖论溯源杜丹 2020,42(9) :68网络闲话与群际偏见生产:微博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石晋阳 2020,42(9):73再东方化:欧洲高级时尚对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研究 (1968—2018)陈雅莉 2020,42(10) :64从感性直观到情动感性:“情感劳动”的哲学谱系研究林磊 2020,42(10) :71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权力的渗透与个人信息的监控许天颖 顾理平 2020,42(11 ):78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时代语境、实践基础和根本要义方提尹韵公 2020,42(11 ):83社交媒体时代“后政治心理”的特征、风险与优化张爱军孙玉寻 2020,42(12) :68作为冲突的调节者:《人民日报》(1978—2018)医患报道的内容分析陈娟李金旭2020,42(12) :74专题研究新媒体与新传播“夸夸群身份焦虑、夸赞泛滥与群体伪饰蒋建国赵艺颖 2020,42(2) :70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洪杰文 段梦蓉 2020,42(2):76场景消解:女性网络自拍中的后区迷失陈琦2020,42 (2):82疫情中的媒介与传播论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信息甄别责任——基于对新冠肺 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研究王志贾媛媛2020,42 (5):61场域重构与主流再塑:疫情中的用户媒介信息接触、认知与传播曾祥敏张子璇2020,42(5) :65突发事件信息治理制度构建研究胡剑2020,42(5) :75疫情期的谣言传播与治理王四新徐菱駿2020,42(5): 79传媒艺术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基于媒介社会 学框架之再梳理欧阳宏生朱婧雯2020,42( 1):89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覃榕覃信刚2020,42(1) :97“电影眼”的新启示:吉尔•德勒兹之“纯粹感知电影”的创造 逻辑徐辉2020,42(1):104本真与失真:论国产喜剧电影的“非现实性”表达熊芳2020,42(1) :111从“御宅族”到“正气少年”:弹幕互动中的亚文化资本汇集与 认同构建王润吴飞2020,42(2):86网络时代影视文化女性消费主义倾向新论向芝谊陆地 2020,42(2) :91超级英雄电影符号构建的“当代神话”庄琦春2020,42 (2) :96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现实主义转向:生态、叙事与资本陈一2020,42(2) :100宇宙遐想•超级变体•审美移情:科幻电影中外星人形象的 建构逻辑魏晨捷2020,42( 2): 104与时间共振:双重视角下新媒介艺术的创作演进曹凯中刘欣怡 2020,42(2) :109刀锋之美:艺术媒介视域下的战争美学建构张晶石宕川 2020,42(3) :83消解电影原罪的叙事策略:视觉禁忌的诗性表达——兼论中 国电影学派的影像伦理表征刘永宁2020,42(3) :91信息传播中互动机制的建构与意义生成——基于中美气象 频道节目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尹素伟姚喜双2020,42 (3) :96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摄影作品:视觉修辞的视角黄晓勇薛翔2020,42(3): 101景观消费与媒介凝视:美国动画电影的他者文化演绎宗伟刚 段晓的2020,42(3) :107创意驱动•市场拉动•技术推动: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构的新态势范志忠仇璜2020,42(4) :84论当代中国网络文艺的文学性兼容取向耿文婷2020,42 (4) :89实体与空间:现代艺术传播范式的流变与哲思邓尚金妹2020,42(4) :95论人工智能的话语实践与艺术美学反思吴文瀚2020,42 (4) :100伪存在、时间消费与分离效果:网络游戏的景观性特征温彩云2020,42(4)」06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意义、功能及其实现陈旭光张明浩 2020,42(5) :93“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 杨盈龙冯应谦2020,42(5) :99元素发散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 刘俊2020,42(5):105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网络自制剧的海外输出:技术、叙事与形中国网络文学新业态的诞生、迭代与模型:商业与艺术吴亮芳 2020,42(5) :118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短视频传播新路径连冰玉2020,42 (5):123论工业化进程中国产电影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基础贾秀清 齐翊帆2020,42(6) :79泛化与淡化: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嬗变孔令顺王明玉 2020,42(6) :85“和合”思想: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价值核心邱凌2020,42(6) :90基于关系传播结构模型的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力研究苏美妮 2020,42(6):95区域视角与情感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框架分析 阴艳付妍妍2020,42(6): 101社群化、人格化、陌生化:戏曲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生产策略 赵晓亮 2020,42(6):110新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评价体系探究游洁彭宇瀬2020,42(7) :78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录音技术变革及其美学意义探赜赫铁龙姚国强 2020,42(7):84从知觉空间改变到意义生成再造:剧场、视听与社交媒体中 的京剧传播张梅赵蓂2020,42(7) :90动漫卷入度对青少年身份资本获取之影响研究何建平王会芳 2020,42(7):96论网感化语境下青少年受众对影视明星人设的期待结构刘怡2020,42(7):103方式、观念与权力变迁:个人摄影的自我镜像表达甘险峰 赵鹏2020,42(8) :75论影视艺术的创新性国际传播潘可武马荟晖2020,42 (8):82表情符号使用动机及其在不同人际关系中对使用行为的影 响——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刘丽群刘玺辰2020,42(8): 88历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通俗文学传受兴衰——基于《玉梨 魂》的探析李宗刚钱瑶瑶2020,42(8):95论新媒介的形式与规则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秦兴华 2020,42(8) :102论狄德罗“理想的范本”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启示袁筱蓉 2020,42(8) :107融合性与流动化:主持人的主体身份与职业认同王宇 2020,42(8) :112艺术训练论张晶2020,42(9):79“以歌爱国”活动中的“青春”展演及其国家想象——基于教育 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的358个视频王玉玮阳志标2020,42(9) :86态尤达2020,42(5):112中国电影的域外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谭政2020,42(9):93数字时代博物馆叙事逻辑的重构: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张允张梦心2020,42(9) :99重塑与融合:新媒体艺术传播中的算法视域及其文化生态白晓晴 2020,42(9) :104瓦解、重塑与升华:国产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徐芳依 2020,42(9) :109文化嵌人与社会回响:1949一2019年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袁庆丰严玲2020,42(10) :76类型拓展、个人意识、象征隐喻:十年来中国电影跨界导演创 作回溯陈晓伟2020,42(10) :85“观察者”回归与人的偏向:互动剧的解读与反思黄洪珍 陈泰旭 2020,42(10) :91新媒体视阈下戏剧影视评论价值判断的四个面向夏波 2020,42(10):97论“看脸时代”的青年审美迷失战迪2020,42(10) :101需求与认同的逻辑:论电视艺术审美认同的发生机制周建新 2020,42(10):108都市摩登与衣冠修辞:电影的服饰文化研究——基于桑弧导 演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为示例张语洋王宜文2020, 42(11) :86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与北非影视协作发展策略研究 齐林泉张德祥2020,42(11 ):92中国电视综艺的二律背反(1997—2017):基于政治经济与社 会转型的视角吴畅畅2020,42(11 ):98“浸人”真实:影像内容新媒体化生存的路径转向李群 2020,42(11):105新感性的重构:当代中国文学“欲望书写”的电影改编陶賦雯 2020,42(11):110论主旋律电视剧的网络接受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李胜利李子佳 2020,42(12): 80宣传•组织•指路:长征标语口号的产制、修辞和社会动员 许加彪张宇然 2020,42(12) :86观察类真人秀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赵瑜沈心怡 2020,42(12):92乡愁共振与寓居想象:乡村综艺的双重侨寓陈接蜂翼铮 2020,42(12):98“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 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徐红2020,42(12) :104演艺生产、院团性质与“后改革”时代国有文艺院团效率 胡慧源李书琴2020,42(12) :110个案研究《澳门二十年》评析姿态•语态•情态:《澳门二十年》的创作与表达创新胡智锋共享•共情•共鸣:《澳门二十年》的献礼纪录片创作观探索 尹鸿史哲宇2020,42(3) :114政论文献纪录片的“功能”论:基于《澳门二十年》何苏六 韩飞2020,42(3) :117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时统宇吕强2020,42(3): 119徐梁2020,42(3) :112纪录片研究揭示、间离、反思:细论反身模式纪录片的观念和手法唐俊 2020,42(1) :117从360全景到CGI情境再建构:VR纪录片创作源流论张宁郭艳民2020,42(1 ):122从本质真实到体验真实:论数字时代纪实文化的流变常江 2020,42(2) :113先锋、陌生化与诗意书写:科技流变中实验性纪录片的颠覆 与沿袭牛光夏成亚生2020,42(2):丨18影像正义:论纪录片生产与传播中的伦理规制顾亚奇 2020,42(4) :111论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的共情叙事与共情传播——基于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分析邵鹏2020,42 (4):116国家形象多重塑造中的信誉与情感证明——基于中外合拍 片英语评论的语义网分析张梓轩商俊2020,42(5): 127全景深描与情境构建:都市民族志纪录片的范式更新花晖 2020,42(6) :115史实再现与媒介形象:BBC—战历史纪录片的社会历史分析 刘言武 2020,42(6) :119201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张同道2020,42(7): 109传统村落形象的建构:以影像记录的身份为视角兰东兴 2020,42(7) :114俯拍主轴与辅助性策略: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叙事建构 苟博宋航2020,42(9): 1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奖影片的题材倾向、主题流变及 审美价值戴剑平王櫻洁2020,42(10)」13纪实真实与艺术真实: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非虚构元素研究 潘桦孙一2020,42(11):116“记忆作为方舟”:论文博类纪录片形塑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 曾丽红 2020,42(11):120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韩飞 何苏六 2020,42(12) :116虚实、气蕴、鉴今: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中华美学与文化精 神马池珠刘春晓2020,42(12) :121传媒经营与管理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智能时代广告的具身性转向姚曦 任文姣 2020,42(1):128美国信息流广告的规制框架及其借鉴意义黄玉波杨金莲 2020,42(1) :133基于空间维度视角的品牌传播策略演化张慧子2020,42 (0:138广告市场的数字化、社会性、适应性辨析杜国清方贤洁2020,42(2) :124融媒体广告的品牌传播取向甘世勇舒咏平2020,42 (2):133互动的商品化:付费机制引入知识问答平台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忠博史滢晖2020,42(2): 137传媒要素理论视角的传媒经济实现研究王雪野冯婷 2020,42(3) :122论我国新闻侵犯名誉权“合理审查义务”抗辩的确立与完 善——兼评民法典分则草案历次审议稿中两条抗辩条款 王伟亮刘逸帆2020,42(3):129论数字经济的定义与测算——兼论数字经济与数字传媒的 关系崔保国刘金河2020,42(4): 120IP剧吸附性文化品牌构建研究赵楠张海韵2020,42 (4):128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 李安余俊雯2020,42(4) :134重塑新闻商业模式:The Correspondent的创新与实践张建中 2020,42(5):132数据驱动下广告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马二伟2020,42(5): 138知识问答社区答主形象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机理——以微博问答为例董开栋2020,42(5) :144场景•符号•权力:电商直播的视觉景观与价值反思燕道成 李菲2020,42(6):1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特征及治理何勇杨映瑜 2020,42(6) :130传媒企业并购行为及商誉对绩效的影响梅楠戴超2020,42(6) :136论新闻推荐算法的管理匡文波张一虹2020,42(7): 120中国智能广告模型研究顾明毅2020,42(7):125用户需求、算法推荐与场景匹配:智能广告的理论逻辑与实 践思考段淳林宋成2020,42(8) :119规制俘虏理论视角中的网红经济发展路径及对策陈清 吴联俊 2020,42(8) :129入场、转场与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创新侯迎忠杜明曦2020,42(9) :119媒介化新闻:形成机制、生产模式与基本特征——以“脆皮安全帽”事件为例陈逸君贺才钊2020,42(9) :125后疫情时代体育传播营销的场景转型王鸣捷王婉婷 2020,42(9) :132“微传播”环境下警情通报在涉法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姚广宜王栋2020,42(10): 118叠聚与辐散:数字化浪潮中的社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雪睿杨怡情2020,42(10): 123风险社会下短视频媒体软法规制的三重变奏刘京2020,42(10):128中小制片企业融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姚德权戴烊 2020,42(11) :124瑜伽时尚的构建:基于广告的批评话语分析刘书博李珍晖 2020,42(11) :131中医药品牌传播创新模型研究孔清溪赵怡晨2020,42 (11):136内需体系构建中振兴制造业的传媒要素效能研究张崇杰 王珏2020,42(12): 126上市公司绿色金融的社会化监督研究王积龙邓雅楠 2020,42(12) :131法治视角的网络社会治理探究雷承锋2020,42(12): 138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研究述略:从本体研究到规范研究胡泳陈磊 2020,42(1) :143军事维度阐释网络安全规则大国话语权力博弈刘小燕 崔远航 2020,42(1) :153风险感知与网络舆情的微博传播模型研究袁媛严宇桥 2020,42(1) :158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彭波严峰 2020,42(2) :142现实与游戏伦理道德互动关系探究——基于沉浸水平与游 戏动机的中介效应分析崔蕴芳张自中2020,42(2): 148致敬互联网50年,面向下一个50年——全球互联网纪念活 动深度解析与启示金文恺方兴东彭筱军2020,42 (3) :136流水线下的网络低语: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赋权 演变考察高传智2020,42(3) :143新媒体时代权威、秩序的媒介重构:一种历史视角的思考 李书藏 2020,42(3):149新闻聚合平台的算法规制与隐私保护张文祥杨林2020,42(4) :140算法新闻用户的数字鸿沟:表现及影响杨洸佘佳玲 2020,42(4) :145儿童观众动画观看动机研究蒋莹莹陈世红2020,42 (4) :155技术、平台、政府:新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多维考察。
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论文发表杂志《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论文发表杂志《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投稿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论文可以向哪些期刊投稿呢?投稿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论文可以围绕”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等等,投稿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论文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的期刊,下面就先来了解两本广播电视工程类的专业期刊。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刊物。
本刊以反映广播电视领域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广播电视新技术为宗旨。
主要刊登广播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录音电声技术、通讯技术、管理科学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广播电视工程职称论文发表联系期刊之家杨编辑微信LunwenFz 中国广播
《中国广播》(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
本刊坚持用思想性、实践性、理论性相结合的义理社会主义特色广播文化。
设置论文栏目有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文化管理与建设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传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中国信息传播教育的最高学府。
学校位于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5万平方米。
学校创办历史中国传媒大学(英文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缩写:CUC)始建于1954年9月,前身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
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广院)。
2004年8月,正值北京广播学院五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并立志将学校创办成为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央部署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之一,2011年6月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为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名誉传遍中外。
并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媒体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现今,中国传媒大学凭借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独具的优势屹立于全国高校之林。
思想精神介绍中传精神表述语之一: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中传精神表述语之二:求真理传道义向卓越济天下中传精神表述语之三:传媒为我扬帆,我为传媒领航(中传精神其他表述:“求是创新,引领传媒”;“真善美新”;“求真、求实、求新、求卓”)大学精神的表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应该让人看到这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历史足迹)、文化底蕴(积淀),最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优秀精神品质、最值得肯定的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经验;同时,又要体现它的现实追求(时代特征)、未来愿景和理想;此外,还要遵循大学精神普遍的共性要求。
国外大学精神着重倡导独立自由、真理和光明,我国的大学精神更多强调的是爱国奉献以及对“德”和真善美的追求。
校刊校报稿件投稿及编辑规定
校刊校报稿件投稿及编辑规定学校的校刊和校报是宣传学校文化、传播学术成果以及展示学生风采的重要媒介。
为了规范稿件的投稿和编辑流程,确保稿件的质量和出版的效果,学校制定了以下的校刊校报稿件投稿及编辑规定。
一、投稿要求1. 内容要求:投稿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活动相关,并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章的立意积极向上、健康向好,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
2. 文字要求:投稿的文字应规范、清晰、准确,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文章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流畅,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3. 图片要求:如稿件中包含图片,请确保图片清晰、色彩鲜艳,不带有侵犯他人权益的内容和文字。
如涉及人物形象,请获得被摄者的同意,并在投稿时附上相关的授权文件。
4. 独家性要求:投稿的稿件应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媒体上发表过。
如需引用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文字等,必须注明出处,并获得相关权利人的授权。
5. 投稿方式:投稿者可通过学校的投稿邮箱或者体育文化中心的投稿平台进行投稿。
投稿时请注明个人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文章题目。
二、编辑审核1. 投稿截稿:学校设定校刊校报的定期出版日期,投稿截稿时间一般为出版日期前一周。
逾期投稿的稿件将自动纳入下一期的审核。
2. 编辑审核:投稿后,稿件将由校刊校报的编辑部进行审核。
主要审核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投稿要求,文字的表达是否准确、通顺,以及是否存在侵权等问题。
3. 编辑修改:如稿件存在一些小的问题,编辑部可能会进行适当的修改。
若涉及较大的修改或删改建议,编辑将与投稿者取得联系,在征得投稿者同意后进行修改。
4. 不予刊发:对于不符合投稿要求的稿件,编辑部将不予刊发,并及时将原因告知投稿者。
如需进一步修改,投稿者可以在下一期再次投稿。
三、版面设计1. 标题和副标题:在编辑部的建议下,稿件所刊登的标题和副标题将由编辑部统一设计。
投稿者可就稿件的主题提供参考性的标题和副标题。
2. 插图和排版:编辑部将根据稿件的内容和版面的需要,进行图片的选择和排版。
中传 研究生 基本文献
中传研究生基本文献
中传指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是一所以传媒学科为主的高等学府。
研究生则指研究生学位教育阶段的学生,一般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在中传研究生阶段,基本文献包括以下几类:
1. 学科相关的经典著作:研究生需要系统学习所属学科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因此需要阅读经典著作。
例如,传媒学研究生可能需要阅读乌尔里希·贝克(Ul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以及哈伯马斯(Jurgen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等。
2. 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生需要关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通过阅读学科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了解学术前沿。
例如,传媒学研究生可能关注《传媒经济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3. 学科发展领域的重要著作和研究报告:研究生需要关注学科领域的重要著作和研究报告,了解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和趋势。
例如,传媒学研究生可能需要关注《传媒研究方法》、《传媒学丛书》等重要著作。
4. 研究生导师指定的专业文献:研究生在进行具体的研究课题时,导师会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需求指定一些专业文献进行阅读。
这些文献可以是经典论著、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案例等。
总之,中传研究生的基本文献涵盖了学科经典著作、学术期刊论文、重要著作和研究报告,以及导师指定的专业文献等。
这些文献对于学生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编辑学报》征稿简则
《编辑学报》征稿简则征稿简则《编辑学报》诚邀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参与学报的论文征稿。
以下是我们的征稿简则:1. 主题范围:学报的主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编辑学、学术出版、学术传播、科技写作等相关研究方向。
欢迎学术界的研究者就各类与编辑相关的主题提交稿件。
2. 投稿要求:稿件应为原创研究成果,未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
同时,我们也欢迎学术评论、综述、案例研究和技术报告等类型的稿件。
投稿者应遵守学术诚信原则,确保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 投稿方式:投稿请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学报的指定邮箱,并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投稿”字样。
请在投稿邮件中包含作者的姓名、职称、联系方式和简介。
稿件应以Word 文档形式提交,并附上一份注明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封面页。
4. 学术评审与出版:所有投稿将经过学术评审程序进行匿名评审。
评审过程通常需要4-6周时间。
一旦稿件被接受,我们将与作者联系并安排出版事宜。
我们会尽力保证学报的质量和时效,确保作者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
5. 版权声明:作者提交的稿件一经接收将会被视为同意将其版权授予学报。
学报将拥有对稿件进行编辑、出版和传播的权利。
同时,学报也会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确保对作者的贡献进行适当的署名和引用。
我们期待各位学者、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的积极投稿。
只有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推动编辑学的发展,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
如有任何疑问或进一步的信息需求,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谢谢!《编辑学报》编辑部联系邮箱:******************。
传媒杂志 投稿格式要求
在投稿传媒杂志之前,每个杂志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投稿格式要求。
以下是一般性的投稿格式要求,但请务必参考目标杂志的官方网站或投稿指南以获取确切的要求:
1.文章类型:确定您要投稿的文章类型,例如新闻报道、特写、评论、专访等。
2.标题和副标题: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标题和副标题,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题。
3.作者信息:在文章上方提供您的姓名、联系方式和简要介绍,确保您的身份和联系方式
清晰可见。
4.字数限制:了解目标杂志对文章字数的要求,并确保在其规定范围内撰写文章。
5.文章结构:遵循传统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段落和结论。
确保文章有逻辑性并流
畅地连接各部分。
6.格式要求:按照杂志的格式要求来设置字体、字号、行间距、段落缩进等。
一般来说,
常用的格式是Times New Roman或Arial字体,12号字体大小,1.5倍行间距。
7.引用和参考文献:在需要引用他人观点、数据或研究成果时,请确保提供准确的引用和
参考文献,以支持您的文章内容。
8.图片或插图:如果适用,提供与文章相关的高质量图片或插图,并确保其符合目标杂志
的要求。
同时,附上图片说明和版权信息。
9.投稿方式:查明杂志的投稿方式,可能是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系统或其他指定途径提交
您的稿件。
10.作者声明:某些杂志可能要求您在投稿时附上作者声明,说明您的原创性和无冲突利益
等。
重要的是,确保在投稿前仔细阅读目标杂志的投稿指南,并遵守所有要求。
这样可以增加您的稿件被接受的机会,并提高与编辑团队沟通的效率。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征稿函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征稿函
为满足学校教师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学报编辑部决定出版增刊(增刊属于学校认定的C类学术期刊),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1.符合严格的学术规范,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内容不局限于经济和管理类,可以囊括学校所有学科类别。
3.学报将对所有投稿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重复率高于规定的,不予采用。
4.字数控制在6000-10000字(含摘要、关键词、图表、公式及参考文献等)。
5.作者提交论文时应同时提供论文的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信息(包括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基金项目信息等。
6.参考文献要求在正文中进行标注,并且序号一一对应。
7.由于增刊的出版没有列入学校预算,因此要对每篇论文收取一定的出版费用。
以目前的成本核算,每篇收取1000元。
8.论文收稿截止日期为2015年8月31日,过期将不予采纳。
出版日期预计为2015年12月31日。
9.有需求在增刊发表论文的作者,请及时与学报编辑部联系,联系电话:010-********,62288382,电子邮箱:cufexbzk@
学报编辑部
2015-6-4。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期刊名称】《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31)1
【摘要】《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提供学术支持的学术期刊,于2021年2月以全新面貌出版。
新改版的《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定位于面向媒体融合相关学术领域,以信息学科为主,结合交叉学科的高层次学术期刊。
主要刊登媒体融合与传播相关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媒体融合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与培养我国从事媒体融合与传播研究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推进我国媒体融合与传播研究工作的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办刊目标是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2.《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3.《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4.《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5.《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假肢记忆”
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假肢记忆”
陶东风;吕鹤颖
【期刊名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4)9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记忆形式,“假肢记忆”是由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其生成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密不可分。
假肢记忆极大地挑战了本质主义的记忆理论,超越了生物学的有机记忆、私有记忆观念。
假肢记忆尽管是一种被大众传播所中介的记忆,但却依然建立于身体化的、感性的经验之上,具有激发人的同感、激励人的行动的能力,对人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产生深刻影响。
假肢记忆也拓展了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的“公共领域”概念,使得公共领域的建构摆脱了对共享物理空间和共同体生活的依赖。
【总页数】9页(P89-96)
【作者】陶东风;吕鹤颖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数字影像时代的大众文化——兼论大众文化与"虚拟现实"的关系
2.浅析大众文化视域下大众文化电影《小时代》的成功
3.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历史书写与记忆传承——读《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
4.大众时代的大众文化——从比较文化的视野看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5.大众文化时代与女性“行为写作”──关于大众文化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
刊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主办:中国传媒大学
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7-8770
CN:11-5363/G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曾用刊名: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现代传播杂志主要栏目:
传播文化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学与传播学、个案研究·百年中国、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专题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网络时代、随等札记。
现代传播杂志获奖情况: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优秀期刊
投稿须知:
1、文章标题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文章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3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优秀文章可不受此限制。
6、期刊查询请登录:中文期刊网学术期刊数据库
7、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8、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
刊,以免浪费你本人及本刊的时间
9、全国统一投稿邮箱:zgcmdxxb@
10、投稿请注明你的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详细邮寄地址以及电话或者手机号码、及其所投期刊杂志全称
11、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杂志社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
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
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
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
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