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一)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解析一、近代史•近代史的起源与特征•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二、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时期划分•夏、商、西周三代社会形态的变化与演进•秦汉时期的统一大一统政权•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的统一大一统政权•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三、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的时期划分•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贡献与影响四、近现代中国史•辛亥革命及其影响•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共和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五、世界现代史•一战及其后果•二战及其后果•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与对抗•当代国际关系与全球化的发展六、历史人物与事件•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生平与贡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世界古代与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与影响以上是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解析,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同学们结合教材、课堂笔记以及相关参考书籍进行系统地复习和总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也可以通过做题、写作等方式进行巩固与应用,形成对历史学科的全面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努力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在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解读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理解世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主干知识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主干知识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2.春秋战国3.秦汉三、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2.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3.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2.文化大革命3.改革开放至今五、世界历史1.古代文明2.欧洲中世纪3.近现代史六、总结正文:一、引言历史是人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和规划未来。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主干知识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较高的发展。
夏商周的更替,反映了我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秦汉时期的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3.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时期,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时期,列强入侵,民众疾苦。
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苦难和抗争,也孕育了民族复兴的火种。
2.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这一时期,民主、科学的思想传入我国,激发了民众的民族觉醒。
3.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放战争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
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认识到了民主法制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摘要: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概述1.考试内容范围2.知识点的重要性3.学习方法和建议二、中国古代史部分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及后续不平等条约2.太平天国运动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辛亥革命6.五四运动7.抗日战争8.解放战争四、世界历史部分1.古代文明2.欧洲中世纪3.文艺复兴4.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5.第一次世界大战6.第二次世界大战7.冷战时期8.当代世界正文: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概述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全面检测。
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等多个方面,知识点繁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二、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的封建制度、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的盛世、宋元的科技文化繁荣、明清的衰落等。
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点,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中的抗争和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要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四、世界历史部分世界历史部分包括古代文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和当代世界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历史的主要脉络,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特点,如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冷战的背景和影响等。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必备考点知识梳理,主要包括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历史概念和历史地理等。
具体如下:
1.学科基础知识:考生需要系统复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历史
发展的线索。
2.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革命、战争、重大发现和发明
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3.历史人物及其影响:对于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考生需要了解他
们的生平、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历史概念: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理论和思想流派,考生需要理解并能够
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历史地理:历史上的地理变迁、重要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
的影响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准备考试,考生可以下载一线教师整理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通常包括“考点归纳+测试”两部分,有助于学生系统复习和自我检测。
此外,考生也可以参考《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等资料,这些资料总结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高效复习。
总之,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同时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以检验复习效果并调整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对于理科生来说,想通过历史学业水平的考试,考前的复习很重要,要根据考纲要求,主动去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知识一、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2)福利改革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②内容: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历史学业⽔平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历史学业⽔平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历史必修Ⅰ第⼀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古帝王后代。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的命令②为周天⼦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分封制的作⽤(影响):加强周天⼦对地⽅的统治,有利于扩⼤统治区域。
诸侯享有相当⼤独⽴权,易导致分裂割据。
2.宗法制(1)⽬的:巩固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地、财产继承上的⽭盾。
(2)特点:嫡长⼦继承制(⼤宗、⼩宗)。
与分封制互为表⾥。
(3)作⽤(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①皇帝独尊②皇权⾄上(核⼼,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夫(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郡:最⾼⼀级地⽅⾏政机构。
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化的发展,促进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3课从汉⾄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发展(1)汉朝初年实⾏郡国并⾏制。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地⽅王国势⼒。
(2)北宋:兵权收归中央,抽编禁军;⾏政权上,⽂官任地⽅长官,设通判牵制;财政权上,地⽅赋税主要由中央掌控。
意义: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的中书省和⾏中书省: A 中书省上承天⼦,下总百司,是最⾼⾏政机关,其长官⾏使相权。
B ⾏省制度:除河北、⼭西、⼭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设⾏中书省,简称⾏省,省的最⾼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1.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
-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2.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阶级矛盾
- 农民、地主、士人、商人的地位和作用
-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1. 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 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与民族抵抗-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动的兴起
- 抗日战争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3.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
- 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三、世界史知识点总结
1.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 古代文明的形成与传播
- 欧洲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
2.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
3. 当代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格局
- 国际间的贸易与合作
- 国际社会的冲突与合作
以上是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衰落- 商朝的兴衰与迁都- 周朝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2.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铁器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 诸子百家与思想繁荣3. 秦汉-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建立与衰落-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与民族关系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与民族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发展5. 隋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唐朝的鼎盛与衰落-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6.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 辽宋夏金的并立与战争- 宋朝的海外贸易与科技发展7. 元明清- 元朝的统一与灭亡- 明朝的建立与衰落- 清朝的兴起与近代化的尝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外困境-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民国-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府的统治-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抵抗- 解放战争的进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世界史1. 古希腊罗马- 希腊的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罗马的共和国与帝国2. 中世纪欧洲- 基督教的传播与欧洲的封建制度- 大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3. 近代欧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4.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5. 冷战与当代世界- 冷战的兴起与结束- 欧洲的联合与亚洲的崛起-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挑战与机遇以上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最新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
2023最新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
点归纳
一、古代史
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
2.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及伦理道德观念
3. 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
4. 汉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对外交往
5.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典型代表人物
6. 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文化特点
二、近代史
1. 近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及其形成过程
2. 中国近代史的社会背景及抗争斗争
3.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4. 辛亥革命的发起与推动者
5. 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7. 五四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诉求
8. 五卅运动的起因和影响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初创阶段
三、现代史
1.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大国关系
2. 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体系
3.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政策
4. 文化大革命的发展与影响
5. 改革开放的背景、目标和重要举措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践
7. 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四、其他知识点
1. 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和传播情况
2.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3. 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影响
4. 世界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以上是2023年最新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点归纳。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水平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水平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1. 人类的起源与早期文明: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
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对于后世的文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古代东方文明:中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统一,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吠陀时代、古印度文明等也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古代西方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对于西方世界的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都影响深远。
尤其是希腊的民主制度和罗马的法治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古代世界的交往:古代的丝绸之路、渤海之滨等众多贸易通道,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得以交流融合。
这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中世纪史1. 欧洲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等事件对于欧洲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伊斯兰教的传播:穆罕默德的创立伊斯兰教对于中东地区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帝国的建立、穆斯林的学术研究等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中国的中世纪:中国的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兴起和衰落,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元明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宝贵的国际贸易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中世纪的全球交往:在中世纪,东西方文明有了更多的交流,这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文化、科技都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多的交流。
三、近代史1. 欧洲的近代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事件对于欧洲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欧洲自身,而且对于全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的近代史:中国的清朝、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事件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3. 世界大战:一战与二战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一个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核心考试,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1. 历史的时代划分: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时期的名称、特点、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夏、商、周、战国、秦、汉、三国、晋、唐、宋、元、明、清等。
2. 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基本国情、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等相关问题。
3. 重要人物及其作用: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
4. 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如西周的封建制度、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唐朝的开放时期、明清的民变和革命等。
5. 世界史基本问题:学生需要掌握世界史的发展史、基本国情、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变革等相关问题。
6. 世界古代文明:学生需要掌握重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如埃及、希腊、罗马等。
7. 世界近现代史:学生需要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毛泽东等。
8. 中国近代史:学生需要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事件和人物,如第一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京大屠杀等。
9. 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学生需要掌握西方政治体制,如资产阶级民主、共产主义等,并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缺点。
10. 世界文化艺术: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和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如京剧、中国画、西画等。
综上所述,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史的基本问题、重要事件和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才能在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历史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具有上古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始皇帝”的来历:嬴政统一全国后决定称皇帝,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
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郡县制的建立:起源于春秋后期。
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县”隶属于“郡”,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形成原因:(1)宗法分封制的破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随着学生们的升学压力不断增加,高中历史水平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要想在这样的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背的知识点。
本文将会为大家罗列出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的知识点。
一、世界历史1.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中涉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权思想等方面。
2.欧洲的近代化进程涉及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等方面。
3.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其中包括殖民主义的原因、殖民地的管理与剥削、殖民地的独立和解放。
4.国际关系其中包括战争的发生和结束、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冷战和全球化等方面。
5.当代世界其主要内容涉及世界大国的体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二、中国历史1.古代的中华文明其中包括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方面。
2.秦汉和三国时期涉及秦汉帝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国政权的兴衰、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3.唐宋时期其中包括唐朝的政治和文化、五代十国到宋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4.元明清时期其中涉及元朝的南北政治和文化、明朝的开国和社会制度、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5.现代中国涉及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方面。
以上是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的知识点的基本内容。
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深入思考,以此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查找和总结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这样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历史进程。
除了上述的知识点,其他方面的知识点也需要同学们自己总结和归纳。
总之,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能在历史水平考中获得好的成绩。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历史学科作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科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对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必备考点进行知识梳理。
一、古代史考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等。
2.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沿革。
3.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4. 古代社会制度:奴隶制、封建制、中央集权制、城邦制、部落制等。
二、近代史考点1. 近代欧洲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
2. 近代中国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五一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3.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争进程、战争结果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4. 近代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法西斯主义制度、冷战等。
三、现代史考点1.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
2.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苏联社会主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3.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4. 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的周边外交、对外开放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等。
四、思想文化史考点1.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2. 近现代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3. 世界文化交流与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等。
4. 科学技术与文化:科技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等。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学业水平测试中学历史复习纲要必修Ⅰ政治专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在中心,实行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汉朝:中心:中外朝,布衣为相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中心: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地方:道、州、县北宋:中心: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元朝:中心:中书省地方:行省制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起先实行科举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记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化特点:相权不断被减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动、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旺盛。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很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拓了道路,跨入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高中学业水平必背知识点历史
高中学业水平必背知识历史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目的与原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内容:a.土地分配方法: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b.提高妇女地位:如可分得土地、参加考试、参军任职等。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落后性:把封建自然经济作为理想化的追求目标,排斥商品经济,与工业化、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空想性:平分土地无法实施,绝对平分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
《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从主观上说,平均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在后期颁布的一个重要文件,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
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厂,奖励技术发明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文教: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评价:进步性: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空想性:《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实行.历史地位:①它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③它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必修Ⅰ政治专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地方:道、州、县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元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2、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民主二、罗马法1、《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公民法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2、罗马法的意义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一定的胜利,限制了贵族随意解析习惯法,有利于社会稳定。
对罗马法的评价1、积极作用对罗马帝国: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对世界:(1)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2)是反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奴隶贵族的利益第三单元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第一任首相:沃波尔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结束。
3、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5、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美国成立初期是邦联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大于中央2、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目的:(1)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保证共和,防止独裁。
3、《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与制衡,民主制原则意义:开创了民主共和制政体,维护了美国的统一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总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特色:两党轮流执政(民主党和共党),两党的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体:总统制共和制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和内阁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内阁首脑: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议会对皇帝负责)局限性:带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色彩,德国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第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方面的深刻变化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3、(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局面,实权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俄国十月革命1917.1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1840——1842)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火烧圆明园结果: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最大特点: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二、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2、过程兴起的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的标志:天京陷落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三、辛亥革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创办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中心任务④领导机构(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五、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北伐战争(1926-1927年)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