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

合集下载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音乐分类




粤剧: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粤语方言地区。粤剧唱腔优美、多样化,具 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影响遍及粤语华人地区,有“南国红豆”的盛誉。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唱戏、对白都使用潮州方言。流行于潮汕地区 及闽南、台湾、泰国和东南亚潮州人聚居的地方。 汉剧:是清朝雍正年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的一大剧种。流行于梅县和潮汕地区、 粤东北客家方言区和闽赣等地,旧称“外江戏”或“兴梅汉戏”,1993年正式定名为 汉剧。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海南岛大众百姓和海外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 特色的剧种。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其实是指广府音乐,它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 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广东音乐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吸纳了中原古乐、 江南小调和昆曲等的精华,与本地民歌、民谣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同粤剧一 样也具有明显的融合特点。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内容广泛包括锣鼓乐、笛套音 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除潮州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广 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 客家山歌是用一种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客家人思想情感与生活劳动情况的 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组成因素,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饮茶”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 “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 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 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 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 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 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 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 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 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 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 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乡土文化文稿岭南文化概述

乡土文化文稿岭南文化概述

乡土文化文稿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又称广东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之一、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方,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两省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岭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岭南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这种气候条件为岭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岭南地区的农业发展非常兴旺,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岭南人民擅长种植水稻和茶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种植技术的进步也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化。

同时,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山水之间,形成了特有的山水文化。

岭南地区的山岭层峦叠翠,河流纵横交错,湖泊丰富多样,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岭南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岭南人民以山为城,以水为镜,崇尚自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山水画的创作和品鉴成为岭南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岭南地区还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华南地区最早形成并发展的文化中心之一、岭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东南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交融、互相熏陶的重要地区。

这种历史渊源为岭南文化的独特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岭南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还体现在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以及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中。

岭南地区的人们热爱生活,喜欢表达情感,这种开朗、热情的生活态度体现在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语言方言独特丰富,之间的文字和象形字也有较大不同,这种多样性也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岭南地区还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

例如,岭南地区有独特的歌仔戏、潮剧等戏曲形式,有粤剧、话剧等舞台艺术,有狮子舞、舞龙等民间舞蹈,有岭南画派等绘画艺术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岭南地区的创造力和艺术水平,还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力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多元的内涵。

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为基础,融汇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体现了岭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

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

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

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

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

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

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

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历史传承、文化交流、艺术表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元,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岭南文化中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例如,岭南文化对古代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

岭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历史上,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例如,岭南文化中的粤剧、客家山歌等艺术形式,吸收了京剧、评弹等中原戏曲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也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的艺术表达丰富多样,为中国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独有的审美观念,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岭南文化中的广彩瓷器、岭南画派、岭南木雕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岭南地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岭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繁荣。

岭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岭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岭南地区的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消失令人遗憾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消失令人遗憾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消失令人遗憾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仅岭南历史中心城市广州建城的历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筑文化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值由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外建筑文化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之际,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建筑学专家,就岭南建筑的历史脉络、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今天应如何对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著名建筑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

岭南文化熏陶出岭南建筑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认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岭南文化概述》课件

《岭南文化概述》课件

岭南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 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 蕴。
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 保护价值,可以促进中 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 荣。
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 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 值,可以促进旅游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提 升地区经济实力。
岭南文化在现代社会 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 值,可以促进社会和 谐、民族团结,增强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3
岭南文化的特点
THEME TEMPLATE
岭南文化的独特性
地理位置:位于 中国南部,气候 温暖湿润,自然 资源丰富
历史背景:历史 悠久,文化积淀 深厚,具有独特 的地域文化特色
语言文化:粤语 、客家话等方言 独具特色,具有 独特的语言文化 魅力
民俗风情:岭南 地区的民俗风情 独特,如舞狮、 赛龙舟等传统民 俗活动丰富多彩
岭南宗教信仰
道教:岭南地区道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佛教:岭南地区佛教寺庙众多,信徒众多 基督教:岭南地区基督教传入较早,信徒众多 伊斯兰教:岭南地区伊斯兰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05
岭南文化的影响与 价值
THEME TEMPLATE
岭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岭南文化是中国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独特 的地域特色和历 史底蕴。
创新生活方式:岭南文化在饮食、 服饰、建筑等方面不断创新,如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文化的起源:源于古代中原文化,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的特点:注重实用、注重创新、注重传承 岭南文化的传承:通过教育、艺术、民俗等方式传承 岭南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岭南文化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选茶 冲制工夫茶应选用乌龙茶, 多用潮州凤凰山所产的凤凰单 枞茶。 选水 水质对茶味有很大的影响,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 下。
潮 汕 功 夫 茶
烹茶 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 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等。 饮茶礼仪也很讲究。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 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喝茶时要端取哪 一杯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顺手势的人先拿旁边的一杯茶。 品茶 洒茶后应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 杯面迎鼻,一啜而尽,三嗅杯底。
•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 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 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 力。
文化特征
• 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 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 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 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 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 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 不是偶然的。 2、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 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也 涌现出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 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 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 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 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 州、佛山两大商埠外,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 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 ”。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广州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书画、民间工艺、园林建筑艺术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其中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工艺等,是岭南文化风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始创于利“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

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

之后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画法,而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岭南风物,色彩鲜丽,面目一新,学之者甚众,被称之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勃兴而诞生的,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画的改革派。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

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

当代画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继承和发展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出大批人才。

※一、岭南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

二、岭南文化什么是岭南文化?首先,岭南文化是作为地理和政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文化为主体,岭南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岭南文化形成于明清之际,以岭南三家文化形成为代表,由此开始,岭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

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时期。

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兴起提供了条件,各地文化开始复兴,在这一潮流中,岭南文化发展得最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本册为文库其中之一《岭南文化》,主要介绍了岭南文化地方史。

岭南文化-(修订版) 本书目录上编第一章岭南文化的本质和历史地位第一节岭南概貌第二节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第二章岭南文化的结构及其特色第一节岭南文化的结构剖析第二节自然物质文化及其特色第三节社会生活文化的岭南特色第四节精神心理文化与岭南人的价值支柱第三章区域文化构成第一节岭南文化的空间构成第二节广府文化第三节潮汕文化第四节客家文化第五节桂系文化第六节海南文化第四章岭南文化的发展第一节岭南文化的分期和比较第二节独立发展期第三节百越文化圈期第四节汉越文化融合期第五节中西文化碰撞期中编第五章远古文化遗存第一节岭南人的远祖“马坝人”和“柳江人”第二节母系氏族社会与西樵山文化第三节新石器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与石峡文化第六章从百越文化圈到汉越文化融合第一节先秦百越文化圈中的岭南文化第二节秦统一岭南与汉越文化融合初始阶段第三节赵佗与南越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第四节汉武帝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第五节唐代岭南文化的繁荣第七章古代中原移民与岭南文化第一节秦汉时期中原移民与岭南早期文化建设-第二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高潮及文化影响.第三节两宋移民高潮与珠玑巷民族南迁第四节明末移民及其影响第五节历史上贬谪岭南的“罪官”第八章近代思想文化第一节近代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理论特色第二节变革学风的朱次琦和陈澧第三节洪秀全、洪仁王干与太平天国的文化精神第四节近代岭南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第五节爱国主义思想家黄遵宪第六节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文化思想第七节孙中山与朱执信的社会思想第九章岭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第一节岭南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第二节岭南文化的未来走向下编第十章文化典籍与古代学术思想第一节杨孚与《南裔异物志》第二节东汉时期岭南经学第三节王范的《交广春秋》与岭南地方史志第四节余靖的科学论文《海潮图序》第五节陈白沙对岭南学术的贡献第六节屈大均与《广东新语》第七节说粤书与范端昂的《粤中见闻》第十一章宗教第一节道教的传人与葛洪的神仙论第二节佛教的流播与惠能的禅宗顿教第三节唐代广州的伊斯兰教第四节明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新教对岭南的影响第十二章教育与报刊第一节岭南书院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近代西方教育对岭南的影响第三节岭南报刊的流变及特色第十三章诗歌与“岭南诗派”第一节粤讴、岭南民谣及其对岭南诗歌的影响第二节从崛起到高涨第三节近代“岭南诗派”第十四章文学第一节汉代岭南文学发萌第二节唐代岭南文学的足音第三节宋代岭南文学的发展第四节明清岭南文学的亮色第五节近代岭南文学的新变第六节现代岭南文学的收获第十五章绘画与“岭南画派”第一节明代前的发展第二节明清时期绘画及其风格第三节“岭南画派”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岭南画派”的特征与贡献第十六章音乐与戏曲..第一节绚丽多姿的岭南器乐第二节独具风情的岭南民歌第三节千姿百态的岭南戏曲第十七章工艺第一节岭南工艺探源和早期发展第二节岭南工艺的品类、工艺特点及其发展第三节岭南工艺的风格及特色第十八章建筑第一节岭南建筑概述第二节早期建筑:洞穴和干栏式建筑第三节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岭南建筑第四节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岭南建筑第五节新时期岭南建筑及其特色第十九章方言第一节岭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岭南方言的特色第二十章民俗文化第一节岭南民俗的起源第二节岭南重要民俗概览第三节岭南民俗的经济背景、文化精神及发展第二十一章饮食文化第一节四大民系饮食文化的源流和内容、特色第二节岭南饮食文化的风格特色第二十二章少数民族文化第一节百越族的演变与少数民族的产生第二节中原汉文化对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第三节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修订本后记岭南文化-(修订版) 文章节选《岭南文化(修订本)》内容简介:《岭南文库》涵盖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本册为文库其中之一《岭南文化》,主要介绍了岭南文化地方史。

详解岭南文化

详解岭南文化

详解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八桂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陆丰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西江文化、南江文化、漠阳文化、广信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园林

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岭南园林作为中 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
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 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 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 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 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 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
戏曲音乐

广东的戏曲剧种有粤剧、潮剧、汉剧、采 茶戏、客家山歌等,以粤剧、潮剧、汉剧三 种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观众最多。
工艺美术

广东民间工艺品品种繁多,历代艺人继承了岭南古越族人 的原始艺术,不断进取,力求创新,使得有我国南方独特风 格的工艺美术品更加精巧和实用。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象 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粤绣(广绣和潮绣)、 增城榄雕、潮州木雕,潮州陶瓷,潮州剪纸,潮州嵌瓷、石 湾工艺陶瓷、佛山剪纸、佛山秋色、潮州抽纱、枫溪瓷雕、 肇庆端砚、新会葵艺、高州角雕、东莞烟花以及肇庆草席、 阳江风筝、佛山醒狮、岭南盆景、广州红木家具、潮州锣鼓 和麦秆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素享盛名,产品远 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上乘的旅游购物工艺品,深受人们喜 爱。
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大范围内的一个文化板块,它又可以产生很多研究 板块。侨乡文化与岭南文化有一个交叉的关系,是岭南文化很有特色的
一块,与岭南文化会形成互补的格局。

民俗节庆
广州元宵灯会、广东民间艺术欢乐节、潮汕营老爷 、潮州出花园、沙湾飘 色、番禺水色 、澄海赛大猪 、澄海盐灶拖神偶 、佛山秋色 、汕头迎春 联欢会 、阳江风筝节 、羊城荷花节 、 广州珠村乞巧节 广州的风俗习惯 : 春节风俗:插桃花、摆年橘、团年饭、煮汤圆、逗利是(领红包)、 行花街、开年、人日、闹元宵、游花地 其它岁时风俗:拜山(即扫墓)、龙船景与斗龙船、七夕乞巧、中 秋节吃月饼、重阳登高 审美风俗:舞狮子、鳌鱼舞、飘色、花市与迎春花会、春秋菊展、 花舫和素馨灯饰 信仰风俗:南海神诞、天后诞、郑仙诞、金花诞、上元诞中元诞和 下元诞(合为“三元”)、何仙姑诞、土地诞、观音诞、盘古王诞、华 光诞、生菜会和打华光 生活风俗:饮早茶、宵夜、饮糖水、喝凉茶、喝老火靓汤、冬令吃 狗肉、打边炉(火锅)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食在广州” 广义的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狭义的粤菜即指广州菜。岭南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食在广州,味在潮州”这种文化现象,则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涵盖了独具特色的粤菜精华、别具一格的岭南饮食风格。广州人的饮食款式新颖,量少而精,味求隽永,清爽香脆,浓郁鲜美。这个风俗与爱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广州菜既集“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方风味的特色,更兼采京、苏、杨、杭、鲁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会贯通而独成一家。粤菜作为中国菜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风味而享有盛誉。 “食在广州,味在潮州”,历史悠久,闻名天下。粤菜形成的历史是由中外饮食文化汇合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不断创新而成的。南北兼容,中西并蓄,极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羊城茶楼餐馆之多,酒店食档之众,在国内首屈一指。又素以品种之丰,茶式之盛,烹调之巧,风味之美而闻名遐迩。“食在广州”是广州旅游的一大特色,广州的名菜佳肴、美点小吃,对中外游客均有极大吸引力。 粤菜最大特色便是采料复杂,菜式丰富。它用料广博奇杂,配料多而巧。山珍海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家禽等可成佳肴。粤菜的第二个特色是口味清淡,可用“清鲜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风味特色。这是粤菜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菜肴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美。粤菜重色彩,求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烧热,加油,把油烧开,炒出来的菜有一种香味),火候恰到好处。粤菜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如活蹦乱跳的海鲜、野味,要即宰即烹,原汁原味。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区分“寒性和热性”,既符合广州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饮食文化。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制作精良,勇于创新。广东人思想开放,不拘教条,一向善于模仿创新,因此在菜式和点心研制上,便富于变化,标新立异,制作精良,品种丰富。粤菜的菜式还注重随季节时令变化而变异,夏秋求清淡,冬春重浓郁。宴席上的菜式皆冠以美名。粤菜具有“杂交”的优势,讲究炮制的方法,粤菜的烹调方法有30多种,到目前为止,粤菜的菜式有5400多种,点心有1000多种,风味小吃也有数百种之多。 饮茶文化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饮茶最早、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广州是茶叶之路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叶就连同黄金、玉帛等商品经由广州出口到印度等亚洲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经济最前沿的开放城市,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供应茶水也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 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州的配茶点心,由简单到丰富多彩,不仅体现广州人饮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标志着广州茶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广州点心,兼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是:选料广博,造型独特,款式新颖,制作精细,皮松屑薄。茶点,也成为广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收市,有的通宵营业。一般地说,早茶市最兴隆,从清晨至上午11时,往往座无虚席。特别是节假日,不少茶楼要排队候位。饮晚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在夏天,茶楼成为人们消夏的首选去处。 由于三茶的时间不同,消费人群也不同,老一辈茶客保留了早茶的习惯,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时间饮早茶,早茶便是广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饮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闲、交友和工作为主要目的。“饮茶”已成为广州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广州老字号茶楼,多创于清代,长年陈旧的字号,始终客似云来。广州老字号的茶楼有:陶陶居、陆羽居、怕香居、南园、北园、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来居、西华居、美珍居、太昌等等,东关的东如,西关的太如、平香、西如等,均有令人虽一日数登而不厌的吸引力。其次,广州酒家,沙面白天鹅,泮溪酒家,这些都是传统有名的老茶楼了,点心精致而且是典型粤式茶点。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 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 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 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 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 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 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 岭南文化的主体。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
秦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 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 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 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 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 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发展、建设岭 南文化: 第一,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制度 确保传统政绩观的转变,从而为经济与社会转型 提供政治上的保证。 第二,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制度 创新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真正做到发展成 果为全民共享。 第三,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价值 观相对统一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序运行。
第八组组员名单:08历史4班 31伍晓娜 32 梁 媚 33张汉天 34 苏彩霞 35陈燕娴 36 严志恒 37何雪凤 38 吕波玲 39柯志芬 40 廖丹榕 41邱 蝉 42 韦慧贤
三大线索:
• 岭南文化概况 • 岭南文化的特征及其表现 • 在现在经济与社会转型中如何进行 岭南文化建设
一、岭南的历史地理概念:
伯 乐 树
红 豆 杉
越城岭
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 南省边境。南岭之一。古称始安岭、临源 岭、全义岭。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 为花岗岩断块山。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 米,位于广西资源县东北。与都庞岭间有 湘桂谷地,湘桂铁路经此。
二、什么是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 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 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 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 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 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 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价值岭南古建筑文化作为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岭南地区自古就是文化繁盛的地方,古建筑是这片土地上文明的见证者。

岭南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其魅力。

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岭南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

岭南古建筑的建造技艺和工艺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岭南人民丰富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岭南古建筑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当地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象征。

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的源泉。

保护和传承岭南古建筑文化,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珍贵性和独特性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以实现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2 创新设计对古建筑的挑战创新设计对古建筑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更新和创新。

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传统的价值,因此在进行设计和改造时需要综合考虑保护文化遗产和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关系。

第一挑战是如何在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造,保持建筑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式,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功能性和美观性的提升是设计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古建筑在材料和施工工艺方面也存在挑战,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可能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建筑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应用,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古建筑的文化解读和传承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将古建筑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代,让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生命力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 正文2.1 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的现状岭南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 代表人物:阿布·宛葛士
• 著名寺庙:怀圣寺、南胜寺、濠畔寺、清 真古寺、清真西寺、清真北寺。在这些清 真寺中,以广州怀圣寺最为著名,且历史 最为久远。
岭南宗教的著名建筑
都虚观(道教)
光孝寺(佛教)
广州怀圣寺(伊斯兰教)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天主教)
岭南宗教文化的特点

比较而言,在岭南流传的各种宗教中,道教和佛教
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如民国初年,当时的
广东省政府高级官员中,信奉基督教的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民众
中也有不少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这与岭南近代较早较多地接触西
方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天主教和基督教毕竟末能像道教、佛教那
样在民众的文化心理中扎下根来。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文化背景
与中国民族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其所倡导的理论不易为中国
代表人物:宾为 、哈巴 、俾士等
著名教会:伦敦会(进入中国传教的第一个 基督教传教会 )、美长老会 、同寅会等
岭南宗教—天主教
• 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岭南内陆地区,始于明万 历年间。万历七年(1579年),耶稣会士罗明 坚到达澳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王 朝宣布禁止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教堂教产悉被没 收,教士被敕令退回澳门或拘禁于广州,天主教 在华的传播暂告中断。 清初,教禁缓解。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统计,广东省有天主教堂、 公所500余所,教徒9.9万人,只维持在民国8年 (1919年)的水平。 著名教会组织有耶稣会、方济各会、巴黎外方传 教会、玛利诺会、鲍斯高慈幼会等。
岭南宗教文化的内容
• 岭南宗教的分类 • 岭南宗教的著名建筑
岭南宗教的分类
岭南的宗教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

心得体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岭南文化繁荣昌盛

心得体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岭南文化繁荣昌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岭南文化繁荣昌盛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落到实处就是要推动文化强省政策。

2010年7月,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题讨论了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通过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要把握大势,与时俱进,肩负起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使命。

”广东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岭南文化。

广东有着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居于全国首位,但是广东的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匹配、不平衡。

究其原因,从内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视度不够。

广东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但文化却一直都处于经济的“附属”地位。

广东的文物保护、革命文化的传承、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创人才的培养等文化建设相比某些省份并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

例如革命文化宣传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相比江西等省份的做法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之处。

二是跟广东人务实、低调的性格有关,只干不说,不善宣传。

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民生”的建设。

更多是通过加大基础文化设施投入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提升公民文化素质,没有集中资源重点打造文化品牌和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相比较,湖南省对文化强省的重视非常值得借鉴,去年5月至今,湖南省委书记三次到湖南广播电视台进行调研,亲自挂帅指导湖南台的体制机制改革。

所以文化产业是湖南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占GDP的6.3%,大批文化精品走在全国前列、出口境外。

文化强省政策通过文化让湖南强起来。

三是广东临近港澳,受境外舆论的影响最大,也是中央对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的重点区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当属全国最严区域之一。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岭南文化繁荣昌盛,实现文化强省战略?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引导各文化单位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在文化建设中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岭南红色文化概念

岭南红色文化概念

岭南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岭南地区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具有红色基因和岭南特色的文化形态。

岭南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岭南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见证和宝贵财富。

岭南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它既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墓等实物形态,也包括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
文学等艺术形态。

在这些形式中,红色文化都体现了革命精神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

岭南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它是岭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记录,是培育和弘扬民
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同时,岭南红色文化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通过弘扬岭南
红色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增强人们的文
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岭南红色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缮,保持其历史原
貌和文化价值。

其次,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岭
南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
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线路等方式,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总之,岭南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岭南红色文化的内
涵和价值,发挥其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经济影响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经济影响

1人们对进步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优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并使之适合时代的需要。

在这个熔铸过程中,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固步自封与全盘西化,都是不足为训的。

因之,科学的扬弃和时代精神的焕发是构筑进步文化须臾不可离的理论、方法论的基点。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岭南文化的地位与特点、发展与演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繁荣与发展岭南文化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磊张苹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它不愧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具有独特色彩和香味的奇葩。

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

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

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

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

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

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

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与中原文化相较,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原文化跨越五岭,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

例如,“百越无姓”的状态就此结束。

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在研究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时候,必须充分估计两个因素。

一是开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五岭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航船则使大海成为坦途,利于走向世界。

因之,南疆成为开放的前沿。

南越王墓的一些珍贵器物(如琉璃等),应当是由外地或异域输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四洲志》、梁廷捕的《海国四说》等属我国最早的一批世界史地著作,梁启超最早提
96
出史学革命,黄遵宪的《日本四志》是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日本史著。以文学而言,近
代文学革新的发起人是梁启超,诗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黄遵宪,小说从古代向近代转变
的代表人物有苏曼殊。近代岭南文化在其池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第
片面地肯定或否定某一区域文比类型都是不对的。岭南待别是珠江三角洲在历史上是一
个市场社会,这一社会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其文化是一种充满商
品意识的世俗文化,这是一种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同传
统农业文化相比是一仲巨大的历史进步。它的一个重大功能就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重
而不是一面.香港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是亚太地区的一颗明珠。香港文化反映
其社会化、工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的一面,主要是积极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对于
香港文化的负面,我们不应该学习,但也不简革否定,而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引
以为戒.第三,根据文化势能规律,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传播、辐射、潜移,是不
可避兔的,而且有积极意义。闭关自守,人为阻止和改变客观文化的流向,违背文化发
展,必然扩大文化势能落差,越保守就越落后。广东与香港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就
社会和文化的性质来说厂东无疑是先进的,沮就人类文明的
历史过程来说,则处子两种
秋》、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唐朝惠能的《坛经})、北宋余靖的《海潮图序》等著
作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异物志》是我国第一部学术专著,成力后人类似著作的范本,
《齐民要术》、《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都引用《异物志)}的有关资料。岭南的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绘画、建筑、民俗等.在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到了近代,岭南发
商”、“重钱”、“重用”是这一功能的具体体现。‘“重商”即重经济.岭南文化特别是珠江
三角洲一带的文比,其长处不是在“官场”、“战场”和‘“考场”,而是在“商场”。善于
经济活动,是这一文化的特点,也是这一文化的优点。“重钱”即重价值,以最少的投入,
获得最好的效益,使价值最大限度增值,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目的,也是广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岭南的农业文明富有自己特色,特别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热带亚热带作物的
岭南农业,对我国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岭甫文化具有同我国其他区域文化的不同特质,诸如重商、开放、兼容、多
元、怜逆、远儒、受用等,富有特色,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家族中的一员,同时又是很有
步。
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突出表现在近代,表现在岭南文化由非主导文化转化为主导文
化。在近代之前,岭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一种非主导文化。
到了近代,我国主导文化发生了易位,岭南文化成为代表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主
导文化。这种主导地位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让位于北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广东社会科学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
— —兼评“广东无文化”说
李权时
如何看待广东文化和评价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历
史上,就有“广东无文化”一说,杜定友先主在《广东文化论丛》一书中对这种观点进
个性的一员,具有其他地域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地位。
第三,岭南文化积极吸收中原等地区的传统文比,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有利干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干各民族的交往、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第四.岭南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通道,它积极沟通外来文化与中原内
陆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利干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
仅有文化,而且是一种很有活力、很有特色的文化。
岭南地处中国甫端,北隔南岭、甫临大海,早在12 9万年前,南越的祖先就在这块
沃土栖息、衍主、发展并创造灿烂的岭南文化。古代岭南比较落后,被称之为“蛮夷荒
服”之地。但到了唐代,待别是明末以后,岭南的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了批评。历史延续到今天,这个问题还继续争论,有人认为,今夭的广东,没有什么
文化,广东是“文化沙漠”,甚至认为,广东文化是一种“殖民文化”。我们不同意这种
观点。这里涉及许多重大的文化理论问题,诸如文化涵义、文化类型、文化标准、文化
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等同题。本文从岭南文化历史地位的角度,说明广东不
一是由岭甫人创造的或在岭南诞生的,如:第一个出国留学主、第一个种牛痘、第一个
办酉医院、第一个办酉式学校、第一个办新闻报刊、第一个制造飞机、第一个倡导酉方
民主政治……。至于岭南的华侨文化更是首屈一指,无视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
献,认为广东没有文化,显然是片面的。
历史上,岭南文化对岭南地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对中华民族、对我
移,对岭南以至全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沮这是同一阶段的两种程度的状态的转比,是
同质的转化,是一种量的变化,是农业文明内部的转化。而近代岭南文化向内陆的辐射、
潜移,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跨越,具有不同的质。
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更加高级质态的飞跃。因而岭南文化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对内陆的
自身,是岭南文化夏归的一种现象。就是在香港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化现象,也要作具体
分析,不能一概否定。总之,对香港文化要作具体分析,不要以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
现的文化就没有真。善、美,其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比有许多东酉是生产社会化的产
物,它同社会化、都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相联系,而不是同资本主义主产关系相联系,
它们不是资不主义的代名词,而是入类共同的财富。
关于文比商业化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文化的性质、类型、功能和作用。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文化,其性质、类型、功能和作用不完全相同,就文化类型来说我国的地域
文比有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之分,经济文化中又有商业文化、疚业文化等之
别,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有其特点优点,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因此
东人经济活动的行为模式。“重用
”即重消费受用,包括实
用和享用,广东人对商品的要
求既讲实惠、实用,又讲享受,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活动是积汲的.是有利干生产发
展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正是这种文化功能发挥的结果。我门没有理由对这种文化
功能进行指责,特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需要反省的倒是这种文化功能发挥得
是不是充分。当然,有的人或单位为丁追求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不择手段赚钱,这
是值得注意的。但是,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无序”和“反序”的
现象,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也难以避免,根本出路在干加快改革步伐,理顺经济关系,走
清末以来,岭南的学木研究一直具有感觉主义或经验论的倾向,甚至象康有为、梁启超
后,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生长点,岭南文化率先向现代化
进军,又一次成为我国主导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在
近一百多年来两次成为主导文化,其
地位尤为重要,其意义尤为重大,其影啊尤为深远。古代干原传统文化向岭南辐射、潜
本民族则更多诉诸直观,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德国有理论有文化,而美国、日本没有
理论,没有文化。理论采取什么形式,用什么方法认识事物,是由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恩
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岭地文化是一种注重直观的感性自然的原生型文化。岭南人
对事物的认识更多采用亘观性的认识方法,而绞少诉诸抽象的观念、范畴和理性的思辩。
程的客观规律去分析。
(一)
从历史范畴看,岭南文化同楚文化、燕文化等一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早
期历史文化的重要一员。岭南文化是一种本根性的地域文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它
在岭南地区和中国的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就是在古代比较
落后的时期,也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汉朝杨旱的《异物志》、汉晋之交王范的《交广春
上健康的良性循坏的道路。
关干理论层次问题。理论是有层次的,但判定理论层次的高低,不是根据理论运用
了多少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也不是根据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而是根据这一理论是否
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凡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都是属于科学的理
论,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越深,其理论层次就越高,把理论的是否抽象思辩作为判定理
辐射、潜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
从现实范畴看,岭南文化正在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叫转比、过渡。它是我国社
会主义新文化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之一。克的十一届三中主会以看,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
洲发主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广义文化而言.经济社会的变迁,就
是文化的变迁。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广
岭南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恃别是到了近代,在我国它由一种非主导文化转化为主导文
化。改革开放以后,它以一仲新的质态出现在东方。历史和现买都在说明,岭南文化是
中华文化的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大作用。
关于岭南文化历史地位问题,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范畴去考察,按照文化发展过
深深打上岭南文化的烙印.它们在各自的方向继承和发展岭南文化。由于诸多原因,岭
南文比有些好的传统在厂东得到发展,有的却在香港得到弘扬。今天在广东出现的许多
文化形式和格调,在近期来看来自香港,但考察一下岭南文化史,却是岭甫一带的传统,
的有却是广州一带历史上盛行的。这些文化现象说明,它的恨不是出自香港,而是来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