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三美”论的审美三阶段

合集下载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翻译三美原则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

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许渊冲在《文学与翻译》中写道:“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

”在他看来,“译诗要以‘美’为出发点,将原诗的意境、音韵和形式统一起来,尽可能地译出古诗的独特韵味,以飨读者”。

所谓意美,指的是诗歌内容、情感与意境等感于心的体验;所谓音美,指的是诗歌节奏、平仄与韵律等达于耳的体验;所谓形美,指的是诗句工整、对仗与协调等入于眼的体验。

这就是说,对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欣赏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敏感的心、聪慧的耳朵和明亮的眼睛来品味文化,尤其是品味意韵悠长、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的古诗,对译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雕塑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雕塑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雕塑翻译-2023年文档引言古代雕塑是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历史、欣赏艺术的窗口。

然而,古雕塑的研究和欣赏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懂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人。

因此,翻译古雕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基础,探讨古雕塑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古雕塑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许渊冲的“三美论”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翻译家,他提出了“三美论”,即译文应具备形美、义美和音美三个方面的美感。

1. 形美:指的是译文的形式美感,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韵律感。

在翻译古雕塑时,需要使用精确的词汇和得体的表达方式,以呈现古雕塑的形态和艺术特点。

2. 义美:指的是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古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对古雕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理解,以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古雕塑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音美:指的是译文的音韵美感。

在翻译古雕塑时,需要注意译文的韵律和节奏,以使译文具备一定的音乐性和艺术感。

这样能够增强译文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古雕塑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二、古雕塑的翻译方法和技巧1. 文化背景的了解:古雕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古雕塑时,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艺术风格等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和了解,以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古雕塑所表达的文化和艺术信息。

2.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古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语言表达需要精准而准确。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古代语言和词汇的研究,以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译文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古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文化转换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古雕塑时需要进行文化转换的处理。

对于某些只有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才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应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理解和接受。

浅析许渊冲的三美论

浅析许渊冲的三美论

浅析许渊冲的三美论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浅析许渊冲的“三美论”摘要许渊冲学贯中西,是着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众所周知,翻译难,译诗更难,翻译古诗难上加难,但他所提出的三美论尤其对诗歌的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美论的内涵及三美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从事诗歌翻译实践需要汲取许渊冲的宝贵经验,全面深刻地认识他的译诗理论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关键词翻译理论“三美论”“三美”的关系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1 许渊冲翻译理论简介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堪称有史以来我国诗词翻译界功绩最为卓着的学者之一。

许渊冲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实践家,而且还是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他的译作不仅被我国的读者所喜爱,还受到国外很多学者的赞赏。

其诗歌的英文和法文译本尤其受到了外国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其中Songs of the Immortals 《中国不朽诗三百首》还被英国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企鹅出版公司收入《企鹅丛书》出版”。

就连中国学者也联名推荐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理论可以用他自己概括的一句话来囊括,即“美化之艺术,优势似竞赛。

”这句话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高度凝练,它包含了“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翻译即艺术”、“发挥译语优势论”、“三似论”、以及“竞赛论”这七个理论。

“三美论”、“三化论”和“三之论”简称“三论”。

“三论”中的“三美论”是许渊冲教授从中国古诗英译和法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不但是很多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批评家评判诗歌翻译优劣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手段和标准。

2 “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诗歌翻译理论。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许先生“三美论”的研究甚为丰富。

“三美论”中的“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是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许渊冲诗歌翻译_三美论_再议

许渊冲诗歌翻译_三美论_再议

第30卷第1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0, No.1 2010年1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anuary. 2010, 116~117 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再议彭 静(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内容提要]“三美论”是中国古诗词英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总结出来的古诗英译美学追求。

三美之中,作为内容的“意美”本应是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作为形式的“音美”和“形美”次之。

但是,在许先生的翻译实践中却表现出一种对形式的极端追求,以“音美”和“形美”作为翻译时先入为主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了诸多弊端。

[关键词] 三美论;内容;形式;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1-0116-02在中国古诗词译介方面,许渊冲先生是名副其实的“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长期的诗词英译实践探索过程中。

许先生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一家的诗词翻译理论。

能让自己而且也能够让别人赏心悦目,这是诗歌翻译时创造美和传播美的最神圣的目的。

源于这种对美的创造的追求,他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即是在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是要求“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

“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

从对三美的定义上来看,意美是属于内容上的要求,而音美和形美都是形式上的要求。

虽然许先生也指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1]但是从实践上来看,许先生的英译文却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他的翻译实践常常过分注重三美中的音美和形美,过于强调以英语格律诗的形式和音韵再现中国古诗词的形式美,以至于将音形美的要求作为预设的前提。

以音形美为前提引发的诸多流弊,可以从其对诗意、意象和意境三方面的损害得以窥见:一、为音形而害意众所周知,在任何作品的翻译中,若不能同时兼顾内容和形式,则首先要考虑传译内容。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

1 许渊冲翻译美学本体论———三美论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形美,音美,“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也是许渊冲的理论核心之一。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强调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必须用耳朵记住字音,用眼睛观察字形,用心体验字义,耳、目、心同时并用。

好的汉字是意、形、意三者的统一结合。

受鲁迅的“三美”说的启发,许渊冲将之应用到诗词翻译上。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说翻译诗词也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 “三美”的具体体现2.1 意美“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也就是“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意美”有时是历史原因或者是联想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至于某些“意美”的词汇,在英语中根本就找不到“意似”的译文,这种“意美”有时是“音美”或者“形美”造成的。

虽然“意美”是建立在“意似”的基础上,但是“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

首先看《诗经·关雎》题目的翻译,wooing and wedding.“关关”二字表示雌雄鸟和鸣声,是一个拟声词,用来表示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水鸟,相传这种水鸟有定偶,因此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恋情。

这种贞鸟,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最终也会肝肠寸断忧郁而死。

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发散的审美空间。

诗人以绿洲上雎鸠鸟关关和鸣声起兴,用它们优美的啼声,来表达内心的欢愉和恋情,以此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强烈的爱慕思念之情,记录了诗人和他心爱的姑娘在一年内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致结婚的全过程。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

一、引言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 [1](P65)。

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

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

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

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

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

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二、“三美”在英译中的体现(一)、意美:内容的再现何谓“意美”?对于诗歌之意,中国古典文论中有精辟论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

” [3](P77)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括了“意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以含蓄微妙见长,十分讲求形象思维。

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呈现给读者一种表达其强烈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物象,于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便融合成了一种“意象”。

这种意象往往体现在唯一的一个炼字上,可谓“画龙点睛”。

翻译诗词同样也要对字词加以锤炼和推敲,若能在译文中选用精炼贴切的词,原文的意境便能生动地体现,传神地表达。

1、意象美的再现诗词的意象是情景交融而产生的。

对于意象美的再现,李白《菩萨蛮》的译文是个好例子,这首词头两句:原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译文:A flat-top forest stretches far in embroidered mist,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4](P78).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去而不归的心情。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翻译观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翻译观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翻译观
“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形似。

追求“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在一般情况下的“意似”和“意美”是一致的,但是有时“意似”和“意美”却是有矛盾的,也就是“意似”。

译诗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传递原诗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总要有所侧重,有所牺牲,所谓有得有失。

许渊冲是针对诗词翻译有别于散文翻译而提出“三美”学说的。

“散文”固然是井然有序的文字,但是诗不仅要并然有序还必须是绝妙好词,井然有序加绝妙好词就必须意美,形美,音美三美齐备。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西风颂》是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其难度较大,经典程度极高,吸引了许多翻译家的注意与挑战。

本文将结合“三美论”视角,对《西风颂》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赏析。

“三美论”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提出的一个翻译标准,即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

准确性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有过多的偏差。

流畅性是指翻译要通顺自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美感是指翻译要注重诗意与韵味,能够传达原作的美感与情感。

首先是贾平凹的翻译《西风颂·重新拾起的尸骨》。

贾平凹将原诗划分为九节,并在每节节末加入了“我”字,增加了独白的效果,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血有肉。

翻译上注重了准确性,将原文中的意象和意义都传达得很好。

原诗中的“我将跨越/我不曾跨越的那个世界”被译为“我将如影/飘出我所没有摄影的世界”,准确传达了原诗的意义。

译文的流畅性略有欠缺,有些地方用语较为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汉语的表达方式。

整体而言,贾平凹的翻译在准确性上做得很好,但在流畅性和美感方面还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其次是许渊冲的翻译《西风颂·再唱一个最纯洁的颂歌》。

许渊冲的译文在准确性上也做得很好,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

原诗中的“美”被译为“纯洁”,传达了原诗中关于美的内涵。

译文的流畅性较好,许渊冲善于运用表达技巧,使译文通顺自然。

他也注重美感,将原诗中的意象与韵味传达得很好。

“没人唤醒山林”被译为“无人惊起山河”,传达了原诗中的宁静与安详。

整体而言,许渊冲的翻译在“三美论”三个方面都做得较好,是一次成功的译作。

《西风颂》的三个中文译本在“三美论”视角下各有优劣。

贾平凹的翻译在准确性上做得很好,但在流畅性和美感方面有待改进。

许渊冲的翻译在三个方面都较为出色,是一次成功的译作。

冰心的翻译在准确性上表现较好,但在流畅性和美感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不论哪个译本,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好地欣赏到了《西风颂》的魅力。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

“三美论”视角下《西风颂》三译本赏析《西风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屈原作于战国时期。

这首诗以抒发作者对国家沉沦和痛苦民众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爱国情怀。

在长期的传诵中,《西风颂》被诸多学者和文人传颂赞美,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译本。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视角出发,对《西风颂》的三种不同译本进行赏析,以展现该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三美论”的概念。

在文学翻译领域,人们常常提及“三美论”,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境、语言和风格三个方面。

忠实于原文的意境,意味着译者应当尽可能传达原作的情感与思想;忠实于原文的语言,要求译文在语法、句法以及用词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忠实于原文的风格,则要求译文能够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在进行译文的赏析时,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评价和比较三个不同的译本。

我们来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译本。

林语堂先生是一位深受推崇的文学大师,他的翻译作品广受赞誉。

在其译本中,林语堂先生充分展现了他娴熟的文学功底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在《西风颂》的译文中,既忠实于原文的意境,又保持了原文的语言和风格。

他运用了流畅而富有节奏的语言,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原作的悲壮和激昂。

“六年独守”这一句中,林语堂先生用了“lone watch”来表达“独守”的意境,不仅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屈原思念祖国的深情,还给人以一种孤寂之感。

这正是忠实于原作的意境的体现。

在译文的语言和风格方面,林语堂先生也运用了许多古韵和典故,并且通过修辞、排比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有华丽的气质和艺术感。

林语堂先生的译本不仅忠实于原作的意境,还保持了原文的语言和风格,展现了翻译的“三美”。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郭沫若的《西风颂》译本。

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革命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创作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在他的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三美”的理解和运用。

在意境方面,郭沫若充分理解了《西风颂》的主题和感情,他用朴实和深沉的语言传达了屈原对国家沉沦和人民疾苦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小说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小说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小说翻译-2023年文档引言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备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变迁,将古代小说翻译成其他语言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框架,从语言美、文化美和时代美三个层面赏析古小说翻译。

一、语言美的赏析语言美是古代小说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保留原作中的语言韵味和特色,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仍然能够传达出原作的美感。

古代小说常常使用古文进行叙述,具有古韵和诗意。

译者需要在保持古典文风的同时,使译文在现代语境中流畅自然。

通过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和注释,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再现原作中的语言美。

二、文化美的赏析古代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原作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传递给读者。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中的历史背景、传统俗、文化典故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添加合适的注释和解释,译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小说。

三、时代美的赏析古代小说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风貌和风尚。

在翻译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种时代美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者可以通过采用与目标读者熟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特点来增强译文的时代感。

同时,译者也需要保持原作的真实性,不删减或歪曲原作中所描绘的时代特点。

结论古代小说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运用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原作的语言美、文化美和时代美。

这样的翻译成果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小说,也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古代小说的翻译工作,为其翻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以上是对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小说翻译的文档,希望能够对相关事项有所启发和帮助。

三美论 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 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是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提出翻译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三个方面应当达到“美”的要求。

这三项要求统称为“三美论”。

文字美指译文的文字表达形式,也指译文的文字格式、文法、书写、措辞等,要求译文应当能够展现出原文的表达格式,使原文的表达形式在译文中重现,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

情感美指译文应当保持原文的精神内蕴,引起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一句句表达模式的翻译。

比如保持原文节奏、词句的辛辣幽默和对比等,地给读者留下原有形式的精神负荷。

思想美指译文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字意思翻译,应当尽力展现出原文的思想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方法》中提到,译文的思想美应当把原文的神妙之数,尽可能地取出其翻译。

三美论对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明确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上都要达到精美的把握,不仅提高了翻译质量,而且也提升了翻译理论的普及程度。

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

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
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
2010-09-26 来源:未知 【大 中 小】 点击: 1779 评论:0 条 投稿 分享到人人 划词已开启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表达那些思维呢?无外乎抒情、言志和叙事。就其本质而言,诗歌是抒情的。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一首豪迈雄壮的诗, 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译文用几乎与原词等同的字数,以意象的叠加堆砌重新构建了原诗中秋思的意境美。许渊冲先生所译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Between th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
闻郎江上唱歌声。My beloved in a boat is heard singing a song.
并且,就一首诗而言,尽管孤立的字、词、句等语言因素是可读懂的,但当这些要素组合成一首诗时,它的意义就往往变得难以确定。很多诗的含义常常是模糊的、多义的,远远多于字面上所直接呈现的那一部分。字面意思常常只是一座冰山的水上部分。译者更应该关心探索其水下部分的意义并将其传递出来
其次要求译者具备英诗和汉语诗歌的基础知识。诗作为语言的创造,作为人类精神存在的宏大见证,如果仅从浅层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单词对单词地翻译,肯定会把一首诗译成“非诗”,不仅译不出什么诗,而且对翻译本身造成某种损害。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汉语诗歌的基本知识,如中国古典诗词的特征及现代诗的特征,更需掌握英诗中各种诗体特点,这样翻译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会胡翻乱翻了。了解中诗偏向含蓄、深沉和质朴,重意境;而英诗多直抒胸境和偏重哲思的特点。
东边日出西边雨,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

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中国格律诗的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雅致清丽,思想博大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国内外很多汉学家都热衷于翻译中国古诗,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古诗的无穷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英汉语互译是很困难的。

但是,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英汉互译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诗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平仄,无对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

[1]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英译尤为艰难。

但是,我国的翻译家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其中一位就是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能够“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标准上创立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2]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意美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如是说:“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因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许渊冲三美论英文文献

许渊冲三美论英文文献

许渊冲三美论英文文献
在许渊冲的《论三美》一文中,他提出了"形式之美、内容之美
和意义之美"这三种美的观点。

这篇经典的文献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The Three Aesthetics: Beauty of Form, Beauty of Content, and Beauty of Meaning"。

在这篇文献中,许渊冲首先阐述了形式之美,即指作品在外观、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美感。

他认为,形式之美是通过艺术家对于材料、技法和构图的巧妙运用来实现的。

这种美感是通过视觉和感官
上的享受来传达的。

其次,许渊冲讨论了内容之美,即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
思想的美感。

他认为,内容之美是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来
实现的。

这种美感是通过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在信息的理解和共鸣来
体验的。

最后,许渊冲探讨了意义之美,即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哲学、道德或文化内涵的美感。

他认为,意义之美是通过作品所传达的价
值观和思想触发的。

这种美感是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的
理解和思考来体验的。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论三美"提供了一种多角度的美学观点,强调了形式、内容和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篇文献对于艺术、文学和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建筑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建筑翻译-2023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建筑翻译-2023年文档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许渊冲的“三美论”进行赏析,探讨古建筑翻译的相关问题。

文中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准确传达古建筑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一、许渊冲“三美论”的核心观点许渊冲在其文献《翻译美学“三美论”及翻译批评》中提出了“三美论”,即概念美、形象美和结构美。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并翻译古建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概念美:指的是古建筑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翻译时应注重传达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象征意义,使读者能够感知到古建筑所承载的价值。

- 形象美:指的是古建筑的外在形象和艺术风格。

翻译时应注重准确表达建筑的空间结构、装饰图案和建筑风格等特征,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美感。

- 结构美:指的是古建筑的内在结构和构造方式。

翻译时应注重传达建筑的建造原理、材料选用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使读者能够理解建筑的工程价值和技术特点。

二、古建筑翻译的挑战与策略翻译古建筑涉及到语言、文化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存在一定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应对挑战的简单策略:1. 文化背景理解:深入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研究并理解古建筑的相关历史、哲学和宗教背景。

只有掌握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传达其美学价值。

2. 专业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并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材料和构造方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准确翻译建筑文本中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描述。

3. 情感和体验传达: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翻译文本时产生共情,感受到古建筑的美感和情感价值。

同时,尽量保留并再现源文本中的修辞风格和表达方式。

三、案例分析本文案例分析将使用[具体案例]。

通过对该案例的翻译分析,展示如何应用许渊冲的“三美论”理论和上述策略。

- 概念美:通过准确传达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背景,使读者能够了解到该建筑的重要意义和象征意义。

- 形象美:通过描述古建筑的外观特征和艺术风格,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建筑的美感和独特性。

翻译“三美”论的审美三阶段

翻译“三美”论的审美三阶段

翻译“三美”论的审美三阶段【摘要】:三美原则是许渊冲先生根据其大量的中诗英译实践提出来的。

诗歌翻译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译者的理解审美,译者表达再现美以及读者的阅读审美。

译者的转换策略是翻译的关键。

由于审美的差异性,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本。

既然不同的读者同样有着不同的审美期待,同一译本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

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读者群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审美;翻译策略;读者期待;三美原则;一、引言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是创作美的艺术。

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审美和艺术再现。

毫无疑问,任何语言翻译首先是语言结构的转换,语义内容的传达,然而诗歌翻译并不停留在此,它需要更高层次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一向是以哲学和美学为基础的,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钱钟书的化境,都涉及到文学翻译中美的再现。

受我国传统译论的影响并结合自身丰富的诗歌翻译实践,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 也就是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形美指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诗歌美的再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译者的理解审美,译者的表达再现美,以及读者的阅读审美。

文章试从翻译审美的三阶段讨论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译者的理解审美诗歌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

美感的产生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与审美对象即诗的思想感情、艺术形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审美主体,即读者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艺术趣味。

译者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经过自身的艺术加工,将原诗的美感再现出来。

就译者的审美阶段来说,他涉及到作品客体的美感特质,译者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经验结果。

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诗歌翻译不只是语言形式的转换,除了语言形式本身承载的语义信息,还有语言形式生成的美感以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艺术意象。

三化 三美 三之

三化 三美 三之

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的杰出代表。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同时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多种名著译成中文。

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倡导“译学要敢为天下先”,被人视为译界狂才。

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的大理论家。

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的思想在译界产生了重大反响。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四个“三”论:译诗的本体论一“三美”论;译诗的效果论——“三似”论;译诗的方法论——“三化论”和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1.理论来源“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鲁迅的原文是:“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啦许渊冲先生把此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他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

2.理论内涵“意美”是指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

“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律与原诗的对应程度。

“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许先生认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但一般而言,要求译文和原文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但许先生却一直不畏艰难,勇于尝试。

在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上,许先生就创新的使用了许多方法,如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来表达原文的音美。

还在词语的选择,长短和对称上尽量做到意美、形美。

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译成:In the steep sky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o.Tlh warm wind gradually growing high.不但是状语对状语,主、谓语对主、谓语,还用了 sweep的双声来译‘‘滚滚”,用了grow的双声来译“微’,传达了原文的“三美”。

许渊冲的三论

许渊冲的三论

要传达毛泽东诗词的音美。可以借用 英美诗人喜闻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 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 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
形美
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 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 大体整齐。一般来说,要求译文和原文形 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只能大体相近。
例如:“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1,So many deeds,
4, Many deeds should soon be done, At the earliest date
The earth turns round the sun, For no man time will wait.
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 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 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 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 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 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 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许渊冲的分析:第一行“十三余”用反译法变通成了 “不到十四”,这是等化;第二行“二月初”简化成 了“春天”,这是浅化;第三行“扬州”只译其音, 就不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因为当时的扬州相当于 今天的上海,不用变通的办法是译不好的;第四行的 “不如”译得“形似”而不“意似”,因为原文是 “比不上”。所以我把第四行诗深化了。
“三之论”
• 译诗目的:译诗目的是使读者知之 (理解)、好之(喜欢)、乐之(愉 快)。使人知之需要达意,使人好之 需要传情,使人乐之需要感动,这就 是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部曲。
• 翻译不易,译诗更难,译格律诗更是 难上难。翻译有趣,译诗更有趣,把 格律诗译成格律诗简直其乐无穷,可 以使人知之、好之、乐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三美”论的审美三阶段
【摘要】:三美原则是许渊冲先生根据其大量的中诗英译实践提出来的。

诗歌翻译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译者的理解审美,译者表达再现美以及读者的阅读审美。

译者的转换策略是翻译的关键。

由于审美的差异性,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本。

既然不同的读者同样有着不同的审美期待,同一译本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

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读者群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审美;翻译策略;读者期待;三美原则;
一、引言
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是创作美的艺术。

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审美和艺术再现。

毫无疑问,任何语言翻译首先是语言结构的转换,语义内容的传达,然而诗歌翻译并不停留在此,它需要更高层次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学翻译理论,一向是以哲学和美学为基础的,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钱钟书的化境,都涉及到文学翻译中美的再现。

受我国传统译论的影响并结合自身丰富的诗歌翻译实践,许渊冲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 也就是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形美指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诗歌美的再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译者的理解审美,译者的表达再现美,以及读者的阅读审美。

文章试从翻译审美的三阶段讨论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译者的理解审美
诗歌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

美感的产生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与审美对象即诗的思想感情、艺术形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审美主体,即读者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艺术趣味。

译者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经过自身的艺术加工,将原诗的美感再现出来。

就译者的审美阶段来说,他涉及到作品客体的美感特质,译者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经验结果。

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质,诗歌翻译不只是语言形式的转换,除了语言形式本身承载的语义信息,还有语言形式生成的美感以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艺术意象。

就诗歌客体来说,诗歌的美可以概括为视象美、音象美和意象美,即悦目的形美、悦耳的音美和悦心的意美。

这与三美原则中所应再现的原诗三美是一致的。

不同译者的审美判断具有差异性。

不同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有不同的判断,或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空间对同一客体的审美判断也不同。

同一部作品,甚
至同一个句子,译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人从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审美活动,对同一客体形成不同的审美判断。

三、译者表达再现美
转换阶段是翻译的核心阶段,译作必须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译者从一进入审美实践就背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对原文的审美信息进行解码,又要对译文进行编码,即再现原文的审美信息。

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

从诗歌翻译的实践活动来看,它是一个由阅读、体会、沟通到表现的审美创作过程,译者阅读、透视和体会原作的方方面面,再以他的创作能力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表现出来,最终完成翻译过程。

诗歌的翻译是一个再现美同时创造美的过程。

翻译者只有真正领悟了原文作者的创作特征和意象,才可能与原文作者产生相同的创作激情,从而获得灵感,进行艺术再现的创作。

要把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完美、艺术风格各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精品移植到英文中去,逾越两种文字的阻碍,把原诗所表达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全部表现出来,译者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

在中诗英译中,只有巧妙地将完美的内容放到完美的形式中去,才能完美的再现原诗的美。

三美原则正是向译者提出的挑战,要求译者运用各种技巧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所有的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1. 意美再现
许渊冲认为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即保持原作的意美。

也就是说,翻译过程过应尽量减少原文意美的损失。

一般说来,有三种方法可以用来再现原文的意美: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借用英美人喜见乐闻的词汇;以创补失,借助音美和形美来再现意美。

意象反映诗歌的意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在诗歌翻译时应特别留意意象的翻译,不能误译,也不能超额翻译或欠额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来源于本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典故,而英语诗歌中典故却来源于西方文明。

而典故的理解需要读者了解典故的文化背景。

为了让读者能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译者可以添加脚注或者直接传达出典故的隐含意义。

在三美原则指导下,传达出了原诗意美的佳译不少。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许先生的译文是”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在诗中,千和万都不是实指,而是用来指极多,”from hill to hill”和” from path to path”将原文的信息内涵准确得以传递,传递出了原诗的深层结构美。

”fishing snow”是译诗的点睛之笔,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比钓鱼更能表现出了诗人的清高孤傲,传达出原诗的意境。

2. 音美再现
音美可以说是意美的回音。

在诗歌创作时,中国诗人和英国诗人都把严格的韵律模式或节奏要求当成是有效地传达感情不可缺少的部分。

根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音美的重要性仅次于意美,处于第二位。

译者应努力传达出原文的音美,一般说来,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借用英美人喜欢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借用双声、叠韵和重复等方法。

音美的再现主要是节奏和韵律。

节奏在于诗行、短语和单词之间,只有在读一部具体的作品时才能欣赏到。

根据许渊冲的观点,译者可通过用英语中的强弱拍来代替汉语中的平仄以便取得功能对等。

韵律是诗歌中音效的又一大特征,包括尾韵、头韵和类韵等等。

在再现韵律美使,译者通常可以使用和原来韵律相同或相似的音,或者使用可以产生同样音效的韵律。

音美虽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如毛泽东同志的《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文为”So bright and brave, with rifles five feet long,At early dawn they shine on drilling place.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desire strongTo face the pow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整个译诗诗意盎然,节奏感强,刻画出了中华女兵英勇爱国的形象。

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

尤其是最后一句的丫杈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回味无穷。

3. 形美再现
在三美理论中,形美是处于第三位的。

然而诗歌中的形美又是不可缺少的。

好的诗歌形式可以可以衬托诗歌内容,诗歌内容的表达离不开好的诗歌形式。

诗歌的意义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特殊的形美,每行长短有严格的规定,结构紧凑及大量的对称结构。

虽然原诗的形式美应该保留下来,但在诗歌翻译中既要顾及意美音美还要顾及形美是很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