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书法
历代书法欣赏年表
何尊曶鼎簋散氏盘(全本)四祀其卣(《其壶》、《四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壶》)颂鼎(北京故宫、上博、台北故宫)遂公盨(豳公盨燹公盨)越王勾践剑铭鱼鼎匕盘宰甫卣子仲姜盘中山王三器(中山王鼎方壶圆壶)柞伯簋铭苏轼司马光苏洵苏辙苏过苏迈沈辽孙抃宋庠邵B白砥白谦慎白爽白煦包尉东包俊宜鲍贤伦卞雪松C 蔡梦霞蔡祥麟曹宝麟曹容曹寿槐柴建方柴建国陈初生陈大中陈奋武陈海良陈浩金陈景舒陈巨锁陈平陈新亚陈永正陈忠康陈振濂陈洪武陈丹诚陈素民陈丁奇陈其铨陈奇禄陈维德陈文杰程良曜程十发储云丛文俊崔廷瑶崔学路崔志强D 戴家妙戴兰村戴小京邓代昆丁骏丁振来杜忠诰段成桂F 方传鑫方志勇范硕范曾封俊虎冯勇G 高惠敏高式熊干学渝葛冰华管峻关湛机顾工古泥郭列郭仲选郭子顾翔谷有顾宇平绪荃驰H 韩戾军韩少辉韩天衡韩云山何斌何昌贵何道宽何国门何开鑫何来胜何连海何连仁何满宗何应辉洪厚甜洪亮洪丕谟侯开嘉黄承利黄惇黄简黄君黄君实黄学江黄胄华人德胡崇炜胡传海胡公石胡恒胡抗美胡伦光胡秋萍胡朝霞胡紫桂J 蒋瑾琦蒋维崧纪光明金伯兴金丹金鉴才金开诚金意庵金玉甫K康殷康庄康成元柯云翰孔依平L 赖少其赖智豪乐泉乐心龙连登连家生连胜彦梁炳伦梁鼎光梁披云李铎李刚田李普同李啸李双阳李有来李松李小如李强李胜洪李骆公李文岗林邦德林鹏林剑丹林岫刘京闻刘新德刘江刘灿铭刘炳森刘正成刘一闻刘云泉刘小晴刘迺中刘才昌刘恒刘有林刘洪彪刘彦湖刘开强刘颜涛刘迺中柳倩柳学智柳炎辰凌卓平龙开胜<="" td="" style="font-size: 14px;卢逸卢有卢中卢乐群洛齐芦荻陆家伦杰骆恒岩光南衡贤光吕如雄吕家恂吕佛庭M 茅大容毛峰毛国典马奉信马士达马世晓马学智梅墨生苗培红米闹闵祥德莫武穆棣N 聂成文O 欧广勇欧阳中石P 庞志英潘良桢潘振元庞中华Q启功邱振中祁小春权希军邱世鸿丘仕坤漆钢仇高驰R 饶宗颐任平S邵岩沙曼翁沈定庵沈鹏申万胜申西岚石开孙伯翔孙其峰孙晓云苏金海史穆邵秉仁苏士澍苏树辉沈培方佘雪曼苏华T 田树苌谭以文田蕴章田英章田绍登佟韦童衍方童迅W 王学仲王镛王冬龄王澄王友谊王岳川魏启后尉天池沃兴华吴丈蜀王治国翁闿运武中奇吴建贤吴东民王南溟吴振立王朝瑞王祥之王楚材文永生王学岭王乃勇吴善璋魏哲汪永江王宝贵王刚吴行王志敏文永生吴震启王学雷吴勇韦斯琴吴震启王丹王忠勇王冰石王向友王己千王民基王壮弘王北岳王静芝汪中吴平吴建源王永安卫俊秀卫知立王乃钦王卫军王建平王歌之翁闿运王福权X 徐本一旭宇薛龙春薛夫彬薛明辉徐海谢冰岩徐庆华徐正濂许雄志肖弟熊伯齐谢云徐利明徐世平徐思寒谢小毛薛养贤徐畅解小青徐云叔谢宗安薛平南徐邦达夏湘平相见迟RogerK.ChungY余正杨仁恺言恭达颜家龙姚奠中于小山于曙光于明诠尹海龙袁绍明恽建新郁民华羊晓君宇文家林燕守谷幺喜龙余国松严沧海Z 赵朴初张海张旭光朱关田张飙钟明善周慧珺张继张虎张羽翔曾翔祝遂之张强赵雁君周俊杰祝嘉周志高张华飚赵绪成张业法周祥林张青山张改琴张传旭张荣庆赵长青周永健翟万益张宇赵永金周德聪张六弢曾来德朱敏庄天明朱寿友张桂光周树坚赵冷月钟国康朱以撒张学群邹涛章祖安张智重张锡良朱培尔张景岳张锡庚周永健张光宾张松莲朱家溍査仲林张坤山赵山亭郑培亮朱大霖张士东张少怡。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时期之一,尤其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的书法艺术在形式、风格、写意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宋朝的书法形式宋朝的书法形式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四种,其中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流行。
楷书以字正、笔直、结构严谨为特征,行书则更加圆润、飘逸、多姿多彩。
草书则更加潇洒、自由,颇有一种抒发情感的感觉,而隶书则显得更加古朴、庄重。
二、宋朝的书法风格宋朝的书法风格在形成和发展上,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秦汉古籍以及晋唐碑刻的丰富积淀,对于宋朝书法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此外,宋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智也是不可忽略的。
他们开创了不同的书法风格,这其中代表性的有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人。
米芾的书法风格崇尚自然、随心所欲,写情达意,笔力不羁不束,潇洒飘逸。
他的书法不仅在宋代一时风行,而且对后世书家的影响也深远。
苏轼则更具精美细腻之感,他的笔调圆润柔美,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蘅塘体”。
黄庭坚的书法则显得古朴稳健,字体骨骼粗大,结构简洁,深沉厚重。
三、宋朝的写意与修辞宋朝书法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形象鲜明的写意以及晋唐以来积淀的诗文修辞。
宋代以前,书法就已逐渐地与诗文结合,并出现了一些用书法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宋代时期,这种书法与诗文更加密切结合,书家通过自己的笔法和墨色来表现文字的意蕴,凸显了书法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法注重小篆的演化和审美,从技术层面提高了书法的艺术性,同时也在策划和设计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这时期的书法表现出了轻松自在、勇于创新的特点,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艺术界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时期,其书法艺术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技巧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从宋代书法家们的写作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审美品味以及自然人文情趣,这都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和点化。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前言辽宋金元四大家是指北宋晚期至南宋、金、元时期活跃的四位杰出文人,分别为辽宁著名诗人苏轼、宋代著名画家文同、金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和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
他们各自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文学巨匠艺术风格苏轼以豪放之气和才情横溢而闻名于世。
他以清新婉约的诗歌、雄浑豪放的散文以及刚健有力的画作而广为人知。
苏轼独特的感受力使其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同时充满了个人主张和社会观察。
影响评析苏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抒情即拓展”,提倡表达真实感情与思想,深受后来诗人的追随。
其次,他的散文风格雄浑豪放,对宋代以至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观察为基础,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文同:笔墨精妙艺术风格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以他的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擅长以简练明快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
他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将自然美与内心感悟相结合。
影响评析文同在中国山水画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倡导“似写非写”和“神韵和体”,强调作品中应有灵动之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后世山水画家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赵孟頫:书法宗师艺术风格赵孟頫是金代著名书法家,也是南宋年间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瘦劲有力的笔画和工整流畅的布局为特点。
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并以其深沉内敛又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而成就卓越。
影响评析赵孟頫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将楷、行、草三种字体相结合,并注重字体间的变化和连贯性,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其次,在气势与细节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使得后世书法家在学习中可以借鉴他的技艺。
同时,赵孟頫注重笔墨与心情相结合,强调自我表达,对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汉卿:曲艺宗师艺术风格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杂剧为主。
中国美学史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学
宋辽金元的文化成就,主要有:第一,经学方面。开创宋学(与汉学相对应,并共同构建中 国传统经典诠释学理论体系),创立“四书学”以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系统,疑经、改经、 补经、删经之学风大盛,重建文化新秩序(尤其体现在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典籍中)等。 第二,史学方面。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王应麟 《玉海》、马端临《文献通考》,以及《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典章》(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三礼 图》《考古图》《博古图》等。第三,文学艺术方面。宋词、宋文、宋诗、宋元文人画、宋 元书法、金石学与说唱文学等。第四,科技设计文化方面。“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 火药和指南针都是在宋元时期产生的;沈括《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李诫《营造法式》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建筑设计论著;还有苏 颂《新仪象法要》、陈旉《农书》、王祯《农书》等;瓷器设计,以宋代五大名窑(汝、官、 哥、钧、定窑)和元代青花瓷为代表,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准,并被誉为宋元审美精神的重要 体现者。
400多年征战与大一统的时空流变,始终都是以“中华”天下观为核心,而且力量强大的政权, 都把自己看作中国的正统,坚持着中国天下观和中心观。因此,宋辽金元时代多样性的时空 美学同时又是中国型的天下观中的美学。宋辽金元时期的空间分割、流动、统一,同时也呈 现出中华民族美学的分类、流动、统一。
中国美术史 宋辽金 绘画 书法 ppt
鹤 棘 雀 图
双喜图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 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 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 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 为首出, 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 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 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 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 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 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 画风。传世作品有《寒雀图》、 《双喜图》(又名:《禽兔图》) 等。
山水十二图卷
(之一) 夏圭 南宋
情 怀 也 是 五 代 北 宋 画 山 中 水 高 画 士 中 隐 常 居 见 山 的 林 。 活 的 高 雅 生 , 出 而 展 发 派
画 墨 皴 擦 , 正 是 从 荆
水 间 有 二 人 奕 棋 , 全 浩 景 、 关 仝 等 人 的 北 方 山 水 的 石 岩 , 法 章 水 山 的 式
(部分)
黄庭坚 (北
宋)
米 芾
蜀 素 帖
蔡 京
听 琴 图 题
宋徽宗 赵佶
蔡京
王黼 仰观者
听琴图
“鹤 体 体 ” ” 的 雅 称 有 也 ,
筋
瘦 金 书 ” 或 “瘦
“
楷书千字文 宋徽宗 赵佶 赐童贯
宋代绘画兴盛及其特点: 宋代绘画兴盛及其特点
1. 职业画家的活跃 需求量增加,画家涌入城市商业市场,创作有 商品化性质的作品 2. 宫廷绘画的兴盛 翰林图画院,体制完善,规模扩大,对中国古 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 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平淡素雅,活泼清新, 为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题材风格多样化 内容广泛,分科变细,专门化的发展。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不同流派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历史发展1.西周至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1.1 西周时期:金文的兴起1.2 春秋战国时期:秦简出现,隶书初成1.3 秦汉时期:小篆的流行,隶书成为主要书体2.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唐时期书法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崛起,楷书运用广泛2.2 隋唐时期:楷书达到繁荣巅峰,行书开始出现3.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发展3.1 宋代:真草、行草盛行,宋四家成为书法的重要流派3.2 元代:隶书的复兴,注重笔法的变化和创新3.3 明代:大字派、小字派崛起,楷书发展更加细腻3.4 清代:影响深远的“八体书”崛起,各种书体并存不同流派1.隶书派1.1 颜真卿:隶书宗师,笔画工整刚健,气势磅礴1.2 杨凝式:注重灵动和变化,墨色浓郁1.3 赵孟頫:后期隶书代表,擅长笔墨运用和结体布局2.楷书派2.1 欧阳询:楷书奠基人,构字工整,笔画圆润2.2 柳公权:楷书代表,以行草和楷书兼长闻名2.3 刘勰:《文心雕龙》开创性地对楷书进行了理论总结3.草书派3.1 王羲之:草书宗师,创造性地将行草发展为草书3.2 颜真卿:除了隶书,他的草书作品也备受称赞3.3 怀素:兼擅草书和楷书,气势雄浑,墨迹丰腴4.行书派4.1 王献之:行书代表,以流利的笔法和独特的结体著称4.2 文征明:行书宗师,追求宽厚大气,力图达到“无论如何变,始终如一”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集.pdf2.书法字帖集锦.doc3.书法发展历史时间线.ppt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保护原创作品的法律,禁止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等行为。
2.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书法作品在内。
3.侵权:指他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作品,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
书法发展史503南宋辽金书法
• 赵令畤 是宗 室,苏轼在 颍州为官时, 赵为签判, 后受苏轼牵 连,坐废十 年。南渡后 袭封安定郡 王。作品 〈乔仲常画 赤壁图卷跋〉
赵令畤
孙觌
• 孙觌 字仲 益,常州 人,北宋 末为翰林 学士,曾 为钦宗草 降表。南 渡后官至 户部尚书。 作品〈平 江帖〉
米芾书风的追随者
• 由于党禁的影响,苏黄的书法受到冷落的同时, 米芾的字却备受青睐。 • 学米芾的人,大多有较好的笔性,却无十分显 赫的背景,他们和米芾一样,基本上是以书法 为毕生事业的。代表书家是刘焘、王升和米友 仁。
3、朱熹
• 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福建尤溪县人。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诗人、哲学家。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 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 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在 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 时进行的政治斗争,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 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 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 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 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 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 影响。
1、,北宋时为太学 博士。南渡后历任中 书舍人、翰林学士、 参知正事。其存世作 品〈咏水仙花诗帖〉, 只用淡雅的笔墨勾勒 出凌波仙子的高洁。 其书法的萧散与诗意 融为一体,共同营造 出一种超然的优雅的 韵致。
• 字会之,江宁人 (今南京)。唯 存书迹〈深心帖〉 书于绍兴十二年 (1142年)之末。 • 前一年他用冤狱 杀害了岳飞,是 年向金纳币称臣, 高宗竟被金封为 “宋帝”。秦桧 于书此帖前三月 刚进太师魏国公。 此帖笔意在米芾 和蔡京之间。帖 末自谓“凝寒笔 冻,殊不能工 也”,
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铜镜
宋代铜产量很大,铜除了用于铸造钱币,还用 于佛像、日用器和铜镜。宋代铜器中最具代表 性,最能反映当时的铜器工艺水平的是铜镜。 宋代铜镜的造型除了圆形,方形外,还出现了 扇形、鸡心形、鼎形等。 花纹主要是以花草、飞禽、游鱼、人物的为题 材。
金银器
宋代金银器皿非常流行,设计的定位注重生活 化,金银器已从皇宫贵族逐步做入平民百姓家, 具有浓厚的商业性,尤其是金银器全面走入市 场。 唐宋两代的金银器艺术还是具有不同的时代风 格,唐代的造型丰满圆浑,纹饰花团锦簇,格 外雍容华贵;而宋代造型小巧秀气,问世自然 生动,格调清新典雅。
白瓷体系
磁州窑 磁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窑,虽不如五大 名窑那样声名显赫,但分布区域广大,影响深 远。最具特色的是瓶、罐类器物,饱满而硕大 的球状主体。
黑瓷窑体系
建窑 建窑又称乌泥窑,胎体紫黑,釉层很厚, 色黑而滋润,釉层透出银色光芒,品种以碗、 盏最多。于元代末年衰落。
黑瓷窑体系
吉州窑 吉州窑在江西吉安永和镇,始于五代,兴 于南宋。吉州窑能少支出一种黑、黄两色混合 似玳瑁的釉色,称玳瑁釉。
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淡雅质朴的陶瓷工艺
淡雅朴质的陶瓷工艺
宋代瓷器整体上突破了“南青被白”的布局, 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烧制技术互相交流,北 方邢窑的白瓷技术逐渐迁入南方。瓷的品类以 及适用面大为拓展,形成了明晰的民族精神和 时代风貌。 宋代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体现了一种儒家 文化所倡导的简洁素雅的美。
缂丝
缂丝又名刻丝,是宋代丝物中一个著名品 种,缂丝即可用来制作衣裳,又可织成绘画或 书法,单独欣赏。“通经断纬”使其制作的方 法。缂丝产地是今河北定州,“紫鸾雀谱”是 现藏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南宋缂丝主要产自 松江和苏州,工细高雅,堪称绝品。
第六章宋辽金书法
《扈从帖》,用笔简练精巧, 结体闲雅温静,于洒脱中可见 优游飘然的情境。
《澄心堂帖》
《扈从帖》
读诗歌,了解书法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掉歌头》
2、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 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 “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 碑》、《赤壁赋》、《醉翁亭记》等。
朱熹 (南宋)
张孝祥(1132—1170),字国安,号于湖 居士,和州乌江(晋安徽和县)人。张孝祥 天资敏妙,政事、文章、诗词、翰墨皆远过 于人。其书法从颜真卿、米芾出,而能自变 一体。传世墨迹有《台眷帖》、《关彻帖》 、《紫沟帖》等。
苏轼 比如其中一些 “我”字,不取钩, 而是一泻而下; “州”等字末尾均 以锋利之锋芒而写 出。
苏轼 归去 来兮 辞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 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洞庭春色赋》 笔意雄劲,姿态闲 雅,潇洒飘逸,而结 字极紧,集中反映了 苏轼书法“结体短肥 ”的特点。
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 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 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 书画当观韵,皆是此意。
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 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 学家、画家。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 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 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 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 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金代时期著名书法家十二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金代时期著名书法家十二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金代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
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
共传十帝,享国119年。
金朝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制。
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
金朝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
金朝本是辽附庸的一个女真部落,但因当时辽受宋的影响,所以建国时就使用契丹文字和汉字,金太祖时,完颜希尹和叶鲁奉命创造女真大字,其文字参考契丹文和汉字的结构,有些则是照搬汉字。
在联合宋灭辽以后,采用汉制,后挥师南下攻破宋朝汴京,北撤时不仅掳了徽、钦两位皇帝和臣僚百官,更将公私收藏的图书文籍、名人法帖一并席卷,后来定都燕京,这对金代的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涌现出了很多名家,可以说那时候的金朝书法和南宋的书法可谓南北并立。
因为金朝的书法家,或原为宋臣,或为宋臣之后,都得益于宋人的书学传统。
金代金章宗瘦金体书法赏析金代书法受颜真卿、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的影响最深。
金章宗学宋徽宗的瘦金体,很有成就。
王竞擅长草隶,尤工大字,两都宫殿榜题都是竞所书。
党怀英擅长篆籀,为学者所宗。
赵沨擅长正、行、草书,亦工小篆,正书体兼颜、苏,书画雄秀,当在石曼卿上;行草书备诸家体,时人以沨配党怀英小篆,号“党、赵”。
吴激得其岳父米芾笔意,王庭筠在当时学米诸人中,造诣最深,其书法为元初巙子山诸人所不及。
任询具有多方面的才艺,书法为当时第一,《中州集》称他:“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高于文。
宋朝的书法风格
宋朝的书法风格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
宋朝书法师承唐朝的光辉传统,同时吸收了前代书法的精华,形成了以清丽俊逸、婉约细腻为主要特征的新风格。
本文将从宋朝书法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宋朝的书法风格。
一、宋朝书法的特点宋朝书法追求清丽雅致、文质合一的审美理念,强调笔势自由流畅、布白匀净的特点。
书法家注重用笔的灵动和笔画的变化,追求书法的意境和修身养性的境界。
他们追求笔势自然而有力,注重以笔的起承转合来构成完整的字形。
宋朝书法的风格较为细腻,注重繁缛而不拖泥带水,给人以秀丽、清雅之感。
二、代表作品宋朝的书法家众多,他们的作品为后世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书法宝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中,米芾的《破幛图》、黄庭坚的《寒食帖》、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宋朝书法的代表作品。
米芾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
《破幛图》是米芾晚年的作品,字体清秀疏朗,气势磅礴,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这幅作品的笔势回转自如,线条匀净有力,充分展现了米芾书法的独特魅力。
黄庭坚是南宋时期的杰出书法家,他的书法追求自由洒脱、秀润平和的境界。
《寒食帖》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他运笔婉约秀丽,墨色醇厚,给人以宜人和谐之感。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注重用笔的自由流畅和墨色的质感,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苏轼是宋代文化名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气势磅礴、浑厚厚重而著称。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行草体书写,墨意淋漓,气象万千,给人一种饱满、豪放的书法艺术感。
三、对后世的影响宋朝书法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的书法家们强调字体的秀美和笔势的流畅,打破了传统书法的规矩束缚,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他们开拓了书法的艺术领域,拓宽了书法表现的空间,给后来的书法家以启示。
同时,宋朝书法注重意境和墨色的运用,强调笔墨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这对于后世书法创作有着重要意义,激发了后世书法家对于艺术表达的追求和探索,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
宋辽金书法作品名称
宋辽金书法作品名称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归去来兮辞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卷赤壁赋宝月帖北游帖春中帖秦太虚见戏耳聋诗三舍人省上诗洞庭春色赋郭君帖祭黄几道文令子帖罗池庙碑书林逋诗后苏过手札跋吏部陈公诗帖辩才帖东武帖渡海帖覆盆帖归安丘园帖获见帖苏轼一夜帖邂逅帖天际乌云帖王晋卿帖新岁展庆帖治平帖中山松醪赋醉翁亭记尊丈帖啜茶帖手扎桤木卷帖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庞居士寒山子诗刘禹锡竹枝词诸上座草书卷经伏波神祠花气蕉人诗帖公以道安帖李白忆旧游诗诗送四十九姪帖书杜甫寄贺兰铦诗题苏轼寒食帖跋行书华严经疏卷行书小子相帖行书赠张大同书行书赠张大同书制婴香方自书松风阁诗手札牛口庄题名王长者墓志米芾多景楼诗册方圆庵记蜀素帖虹县诗卷研山铭苕溪诗卷褚摹兰亭序卷 拜中岳命作 大道帖 淡墨秋山诗帖 德忱帖 东山松帖 法华台诗帖 焚香帖 甘露帖 公议帖 韩马帖 湖 州帖 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寄魏泰诗帖 晋纸帖 来戏帖 乐兄 帖 李太师帖 粮院帖 留简帖 伯充帖 丹阳帖 临沂使君帖 论草书帖 清和帖 三吴诗帖 岁丰帖 彦和帖 张都大帖 值 雨帖竹前槐后诗卷 紫金帖 箧中帖 臈白帖 三帖卷 砂步诗 帖 珊瑚复官二帖 盛制帖 适意帖 叔晦帖 苏太简参政帖 逃暑帖 殿院帖 王略帖赞 吾友帖 向乱帖 向太后挽词帖新恩帖 行穰帖 元日帖 张季明帖 真 su 帖 政事帖关诗帖蔡襄持书帖页 致公谨尺牍 致公谨尺牍 致彦猷尺牍 自书诗卷 扈从帖 其它名家 赵构 真草书养生论卷 草书洛神赋 赐岳飞批剳卷 徽宗文 集序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 七绝天山诗 七言律诗 赵佶 草书千字文 小楷书千字文 秾芳诗帖 草书纨扇 闰中秋月 诗帖 题李白上阳台帖 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 题唐十八学士 五色鹦鹉图题字 夏日诗 祥龙石图 欲借风霜二诗帖 岳飞 还我河山 前出师表 手迹石刻还我河山尽忠报国 书谢眺诗致伯修 老兄尺牍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中秋帖 紫金研帖穰侯出 茶录 澄心堂纸帖 尺牍 楷书告身帖跋 万安桥石碑 行楷书白玉蟾四言诗帖行书仙庐峰六咏卷足轩铭卷蔡卞曹娥碑雪意帖蔡京节夫帖八学士图跋手札唐玄宗脊令颂题跋元祐党籍碑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范成大垂诲帖急下帖西塞渔社图卷跋中流一壶帖范仲淹边事帖远行帖道服赞韩绛陛见帖道服赞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李之仪汴堤帖米友仁动止持福帖潇湘奇观图题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谱图序稿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灼艾帖任询杜甫古柏行沈辽动止帖宁州帖天圣帖朱熹城南唱和诗卷二月日帖书翰文稿书易系辞致教授学士尺牍李建中宠书聿至帖贵宅帖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同年帖上母帖许昌帖与齐古同年帖与司封诗翰林逋三君帖松扇五诗卷尹君处士帖苏辙怀素自叙帖题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王升首夏帖王庭筠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王诜跋欧阳询千字文跋王齐翰画颍昌湖上诗词烟江叠嶂图魏了翁文向帖卷文彦博内翰帖三札卷王拱辰墓志题诗辛弃疾去国帖徐铉行书尺牍篆书千字文残卷薛绍彭草书手札晴和帖云顶山诗卷杨妹子七言陆游 致仲躬侍郎尺牍 自书诗卷 自书钗头凤石刻 尊眷帖 文天祥 草书木鸡集序 上宏斋帖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吴说 尺牍 简谅帖 门内帖 识语并焦山题名 吴琚 寿父帖 行书 五段卷 杂诗帖 吴琚其它 章友直 篆书阎立本步辇图跋 张 即之 日本禅院题字 书杜诗卷 台慈帖 小楷佛遗教经 行书 待漏院记 致殿元学士尺牍 张孔孙 跋苏轼二赋卷 张孝祥 柴沟帖 赵孟坚 行书自书诗 致严坚中太丞尺牍 周越 跋王 著草书千字文 元代书法 赵孟頫 \\r胆巴碑 仇锷墓志铭 汲黯传 道德经 与山巨源绝交书 感兴诗 洛神赋 杜甫秋兴 真草千字文 酒德颂 吴兴赋 致德辅教谕尺牍 致埜堂提举友旧执事尺牍 种松帖 致中峰和帖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续千字文卷 行书杂书三帖卷 行书 札卷 行书诗翰 闲居赋 王羲之轶事帖 题烟江叠嶂图 书 简 手札 秋兴赋 七绝诗册 国宾山长帖卷 昔寻李愿诗卷 题烟江叠障图 寿春堂记 三门记 归去来辞 管道曻秋深帖 赤壁赋鲜于枢《尺牍》陶渊明归去来辞 韩愈进学解韩愈石鼓歌草书秋 怀二章草书苏轼海棠诗卷杜甫魏将军歌诗杜工部行次昭 陵诗卷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论草书帖麻征君透光古镜 歌诗赞卷晚秋杂兴诗王安石杂诗卷醉时歌御史箴卷 张彦享行状稿卷 邓文原 致景良郎中尺牍 瞻近汉时二帖跋 五言律诗 题松风阁卷 清居院记临急就章 家书帖芳草帖 跋褚遂良倪宽赞 跋王 羲之雨后帖桐川帖 康里巎巎 跋赵孟頫道德经 草书张旭笔法 奉记帖 李白古风诗 李白 诗柳宗元梓人传秋夜感怀诗述笔法唐诗六首致彦中尺 牍谪龙说 冯子振 虹月楼记卷 题国诠善见律 题易元吉《草虫图卷》 题展子虔游春图跋王蒙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厚爱帖梦朱子 尚札 致景亮书册 与中峰明本札 与中峰和尚书 雪晴云散梅花诗卷夏山隐居图轴王冕行草诗笺吴叡隶书离骚卷篆隶书卷篆书千字文卷张雨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台仙阁记行书卷题画二诗卷万岁通天帖小楷题跋小楷诗札行草手札自书杂诗卷龚璛跋黄庭坚帖教授帖静春堂诗集序倪瓒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淡室诗小楷江南春三首杨维桢草书七绝诗轴城南唱和诗册晚节堂诗札张中桃花幽鸟题跋真镜菴募缘疏卷周上卿墓志铭俞和临定武兰亭临乐毅论千字文篆隶册行书诗卷左氏传小楷册白珽陈君诗帖墨竹诗册曹善书山海经序册陈基手札相见帖赠雪坡诗札陈植怀存斋诗帖段天祐安和帖贯云石题赵孟頫《双骏图》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郭畀陆游自书诗卷跋青玉荷盘诗《题钱选红梅图诗》揭傒斯跋陆柬之文赋题画诗赠刘粹衷宰旌德序帖金声钱谱赋柯九思老人星赋上官宫词《陆浚之皇极赋跋》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陆居跋鲜于诗赞仁苕之水诗饶介兰亭帖沈右《风过帖》陶宗仪篆书册王逢五言古诗卷危素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吾衍篆题《张好好诗卷》吴镇心经卷雪夜作虞集跋饮中八仙图跋赵孟頫书陶诗不及入阁帖题画诗致白云法师札张渊五言古诗帖郑思肖行草题跋中峰明本劝缘疏与济侍者警策孛术鲁翀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陈绎曾耶律楚材袁桷陆广迺贤欧阳玄钱良佑仇远萨都剌盛熙明邵亨贞泰不华王礼寔王立中周伯琦赵雍余阙雅琥虞堪朱德润赵世延明代书法董其昌濬路马湖记百羽扇赋别赋草书册页草书横幅草书七绝诗轴草书手札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琵琶行临颜真卿书题跋行书临柳公权书兰亭诗临米芾行书长卷临圣教序临苏东坡临王右军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临颜蔡明远帖题张旭杜甫醉歌行酒德颂楷书乐毅论临兰亭叙临颜真卿裴将军诗罗汉赞行草册页麦饼宴诗轴女萝绣石壁五言诗其它扇面书画合册蜀素帖后跋苏轼和子由论书唐诗联句行书行书立轴行书七绝诗轴行书七言诗行书五绝行书轴岳阳楼记张旭古诗四帖后跋方旸谷小传。
《中国书法史》教学笔记
7、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刘恒著。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分 配到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工作 。1986年调中国书 法家协会编辑部。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篆刻作品获1983年全 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第二届 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书法作品获全国第 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 第三届书法篆刻展 。
克罗齐(Benedetto
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
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 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 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 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 就变成了编年史。
Hale Waihona Puke 书法史的构建及存在问题 书法史是书法艺术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基础,
但迄今为止,这一基础的研究还很薄弱,存 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1、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叙作品 和书家,三千多年的书法史往往呈散断现象 的缀合、对现象的解说,很少能体现通史之 融会贯通的学术思想,也很少有史学意义可 言。
20 宋史 元· 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332 25 清史稿 民国· 柯劭忞 550
1、已有的书法断代史成果:
以历史年代分为先秦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代七卷。近300 万字、1000余幅图版的双色套印文本中,完整、 深刻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三千多年间的嬗变轨 迹,论据详实、新见迭出,该套丛书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考古、艺术等许多领域。江苏教 育出版社对这一选题计划从1995年初立项,到 全套出版已经整整历时8年,投资费用高达150 万元。整套图书投资巨大,类似的例子在出版 社并不多见,该书所提供给读者的文化价值是 无限的。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李煜、徐铉等十一幅传世经典书法艺术赏析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李煜、徐铉等十一幅传世经典书法艺术赏析中国五代、宋、辽、金,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
“五代”又称“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的历史阶段。
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为五代,共53年。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吴、吴越、南塘、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称“十国”。
十国时间为(902年—979年)。
五代十国持续了73年(907—979年)。
唐宋之间经历了一个五代十国,虽然时间不算很长,只有短短七十三年,但这七十三年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其实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多少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五代十国书法,这一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
五代十国是中国书法从“尚法”向“尚意”转变的时期。
若要完整理解这一艺术转变的动因和过程,五代是不可阙如的环节。
从书法史看,五代十国书家峰起,除杨凝式外,郭忠恕、李鹗、王文秉、韦庄、李煜、徐铉、钱镠、钱俶以及僧人贯休、齐己、彦修、昙域、应之等均以书名世。
其中,受禅宗思想影响,这一时代的书僧群体提出“心为书源”的理论,以杨凝式为代表的士人群体则自觉革新书风,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做了前期准备。
同时,杨凝式因书技上习得“二王颜柳”之髓,书道上诠释“书品即人品”的理想价值观,书境中融入禅机理趣,与宋人重视书品、人品以及欲“引禅入书”“论艺通禅”开启“尚意”新风的时代诉求高度契合,而备受宋书家的推崇。
就此而言,五代既是唐宋书风之变得必要过渡,又是将两者联系为一个整体的节点。
偏处于江南的南塘和川蜀的西蜀,都曾有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条件优于中原。
宋辽金时期的美术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作者北宋 末期优秀人物风俗画家张择端。作者通 过清明节日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 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 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 侧面。这幅作品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中 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其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 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 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场 面繁广的当推宋代张择端的工笔淡设 色 《清明上河图》。画家以高度写实 的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沿汴河展 现的清明时节的风光,从城郊农村风 光开始,以汴河船舶往来为线索,渐
李公麟
维 摩 诘 图
网 友 摹 本
五马图 李公麟
纸本 墨笔 纵29.3厘米 横225厘米(日)私人藏
五马图 李公麟
五马图 网友摹本
李公麟《五马图》介绍
此图画西域进贡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 皆各由奚官牵引。无款,马后有黄庭坚小 行书签题马的年岁、尺寸、进贡年月等, 又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做,是李公麟 传世精品。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 用淡墨略加渲染,很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 瞄画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提按、轻 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 同特征以及任务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 气韵飞动。
宋 佚名
人物画
•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 李公麟——《五马图》、《维摩演教图》、 《临韦偃牧放图》、《昭君出塞》、 《蔡琰还汉》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李唐——《采薇图》 • 梁楷——《泼墨仙人图》
朝 元 仙 仗 图 武 宗 元
朝元仙仗图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武宗元
李公麟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文化特点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文化特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宋代书法艺术的特点有很多,主要表现为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色,以及重视笔墨技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
一、书法与文化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尤其是文学和艺术领域,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宋代的士人笔记遍布历朝历代,文化生活兴盛,使得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此外,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也促使书法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二、书法风格的变化宋代书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书法风格逐渐从唐代的大气豪放转变为更为细腻的风格。
这也反映出宋代人们对于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欧阳询为代表的唐代书法的气势磅礴、遒劲有力,这在宋代逐渐被替代为更为细腻、柔和、清新、文人化的书法风格。
三、简约柔美的章草书章草书是宋代书法的代表之一,是书法家们在书写文稿时的常用字体。
章草书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牵涉平行,气韵生动,寓意丰富,而且适合快速书写。
这种书法风格受到了当时文化界和大众的欢迎,并成为了宋代后期主要的书法形式之一。
四、理性思考的楷书与章草书相反的是楷书,它是一种相对稳重、端庄的书法风格。
宋代楷书强调理性思考和纪律性,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
宋代书法家们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将楷书写得更加工整、丰富多彩,注重行草结合以及书写速度与准确度的平衡。
宋代楷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成为了楷书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一。
五、一站在艺术巅峰的宣纸纸张对于书法艺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宋代的宣纸就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纸张材料。
宣纸制作精良、笔墨不渗透,使书法家们可在上面更好地展示对墨色和笔触的把握。
宋代宣纸在艺术界上享有盛誉,不仅运用于书法艺术,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图画和山水画等领域。
六、华丽与清新的青绿山水宋代是山水画领域的鼎盛时期,这也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青绿山水是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之一,其中大量自然山水的写生也给书法艺术带来了启示。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概述1、宋朝的文化发展趋势,基本上与其积弱积贫的国力相应,尽管有其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文化巨匠也层出不穷,唐宋古文八大家,宋朝即占六人,但从总体的格局和气度而言,它终究难以和强盛的唐朝所表现出来的恢弘相比拟。
2、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有着先天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客观方面:○1书法自从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道统”一直未绝。
即使像南北朝时的长期分裂板荡,但因王羲之本成长于东晋,所以“江左风流”也仍由羊欣、智永等人继承下来并传至唐代。
五代的动乱,即发生在中原,而且数年就破坏一次,因此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阻断。
○2历代优秀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尽管宋太宗后来命王著鉴定内府所藏刻成《淳化阁帖》,只有二府大臣才能蒙赐一套,它对于促进书法复兴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书法遗产垄断所造成的后果,是真正有天才的书家失去了鉴古开今的良机。
3、宋代书家们大多以唐人为梯航,一则是因唐为近代,书迹还较易寓目,二则便是晋帖已成奇货的缘故。
4、由于唐时对读书人在科举进身和官吏考绩两方面的书法要求到宋代已不复存在,朝野不再以书法相尚,必然使产生大书家土壤贫瘠不堪。
但是毛笔还在使用,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子为了博得当世主文者的欢心,竭力模仿他们的书体。
这种及其短视的实用主义做法,造成了宋代特有的“趋时贵书”现象。
5、欧阳修在编纂《集古录》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认识到当代与古人的差距已至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步。
与当时已处于书法巅峰的蔡襄一道,为促进宋代书法转机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时实践努力,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
他们通过知己知彼的权衡,突破了唐人的樊篱,闯出了一条“尚意”的新路,而帮助他们达到目的的思想武器,即是禅宗。
6、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唐代中期,发展到宋代,已成为士大夫的宗教。
这一方面是因为宋朝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
宋朝尺寸标准
宋朝尺寸标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近三百年,期间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之盛世”。
在这个时期,不仅经济繁荣,文化也是极为繁荣,宋朝的印刷术和书法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在书法艺术方面,宋朝尺寸标准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
宋朝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宋代书法家多才多艺,博大精深,他们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宋代,书法的主导因素是雅俗共赏,儒释道三教并重,所以书法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宗法文化艺术,严格遵循了前人的书写规范和格式。
而宋代书法的字体和尺寸标准也非常重要,在当时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在宋代的书法中,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四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格。
在宋代,书法家们非常重视字体的标准尺寸,认为字的大小和形状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来写,这样才能保证字体的美观和统一。
宋代的书法家们在写字时,一般使用毛笔和墨汁,在特制的纸上练习,以达到规范的效果。
在宋代的书法作品中,字体的尺寸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尺寸的大小和比例关系着整个字体的美观和整体感。
在书写楷书时,字的高度一般为3至5厘米,宽度约占高度的一半到两倍,整体上看起来非常匀称和美观。
而在行书和草书中,字的尺寸一般会比楷书要稍微大一些,而在隶书中,字的尺寸则会相对小一些,以保持整体的谨慎和稳重感。
在宋代的书法作品中,真迹就是我们研究书法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宋代真迹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尺寸标准和规范。
宋代书法家在书写时,一般会严格遵守尺寸规范,注重字的大小、比例、形状和线条的处理,力求书写的规范和整齐。
据研究发现,宋代的书法作品笔画流畅,布局和谐,字的位置大小关系非常协调,线条流畅,变化自然,字的结构和笔画非常认真仔细地处理。
除了书法作品以外,宋代的印刷术也有一套严格的尺寸标准。
在宋代,印刷术是非常发达的,印刷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书法的标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辽金书法中国书法简史作者:叶培贵等第六章宋辽金书法叶培贵安艳红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邓广铭先生分析宋代学术思想时指出,由于唐代释道两家的教义学说盛行于世,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这使唐代后期以后的知识分子萌生了重新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意识。
而在付诸实践时,却产生了排抵、交斗和融汇,从而形成了宋学。
从中央的文化政策上,没有重复秦皇汉武的文化专制主义,对儒道释三家无所轻重于其间,对思想、学术、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也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
这一政策,对当时学士士大夫们的思想的相对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
因而,宋代文化不仅超越了前代,而且为元、明所不及。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文人集团的核心地位。
这一政治角色的变化,影响了文人心理。
一方面,肩负政治责任,使文人的政治、道德、伦理意识大大加强,在艺术领域内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政治压力的重负,又使文人极需寻求心灵解脱的栖息地,因而各种文艺形式得到了极大重视,并适应他们的需求而有较大的变化。
具体到书法领域,一方面,文人们注意强调政治、道德、伦理观念在书法中的表现和意义,使书法也成为“载道”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又视书法为适意的雅玩活动,弱化对书法技巧形式的斤斤计较(“不计工拙”),而追求书法在表现个人情趣上的特有功能,从而将书法引向一个个人性色彩较为浓重的空间,形成所谓“尚意”书风,开书法艺术的新局面。
宋代书法得到了皇家更多的重视。
宋太宗淳化三年刊刻的《淳化阁帖》,在法帖传播方式上是巨大的进步,使原本深藏内府的许多巨迹,得以化身千百,流入寻常百姓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范本供不应求的矛盾。
《阁帖》所收,大多为文人较为常用的行、草和小楷墨迹,而非篆、隶、楷书碑刻,加上宋以后印刷的兴起、碑刻风气的衰弱,行、草书形式丰富、变化空间大,尤其适合个人情趣的发挥,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篆、隶、楷书在一定程度上的沉寂和行、草、小楷的流行,形成宋代书法活动的突出特色。
至于辽金两国,以武力立国,文化上虽没有特别突出的建树,但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有时也有可观,尤其是金。
宋代书法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
、北宋前期北宋前期,国势初平,尚无暇顾及于艺事,兼以文人初得大用,心气正高,更无意规规固守于这种雕虫小技,因而书法发展,几乎是五代局面的自然延续,将近百年之间,竟没有大的起色,也几乎没有特别重要的书家出现,以致于欧阳修对此极为感慨:“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而间有以书自名者,世亦不甚知为贵也!” 宋初名家,大多是五代遗民,如徐铉来自南唐,王著、句中正、李建中来自后蜀。
徐铉(9 1 7〜9 9 2 ),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在南唐官吏部尚书,入宋历任给事中、散骑常侍,后世有称“徐骑省”。
擅属文,精小学,有《骑省集》。
书法上擅说:“自阳冰之后,篆书中绝,而骑省于危乱之间,能存其 法,……初虽患骨力歉阳冰,然亦精熟奇绝,点画皆有法。
传世有《重摹秦峰山刻石》( 9 9 3年),由其弟子郑文宝上石刊刻,今存西安碑林。
其弟徐错亦工篆法篆学,人称兄弟人为“二徐”王著,字知微,自称王羲之后人,由蜀入宋,自荐于宋太宗,获任翰林侍书。
其功劳主要在于主持 《阁帖》的编订、 刊刻,而由于他并不精通,造成《阁帖》颇多失误,因而后 来人对他也是毁誉参半。
李建中是宋初书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
李建中5-1013),字得中,祖籍京兆(今陕西长安)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等职,为人冲退,淡于仕 进,曾三次请求留任西京(洛阳)御史台,故人称“李西台”。
长于道学,曾参修《道藏》。
长小篆,被认为能传李斯、李阳冰之学。
他对书法十分热衷,自称“平生有书癖”,特别留心杨凝式的题壁书法,“一回入寺一回看”(李建中《题洛阳华严院杨少师书壁后》)。
文献说他善于草、隶、分、篆,但传世最有影响的则是行书,书迹有《土母帖》、《同年帖》等。
欧阳修曾谓其与杨凝式“二人笔法不同,而书名为一世之绝”其书大要出于二王及颜,是晚唐常见的格局,用笔不事张扬,结构沉着稳健,墨色苍古凝重,风神含蓄内敛,有老儒气概,但器宇稍嫌狭小,个性略有未足,难惬人望,尤其不足以满足渐渐活跃的新朝文人的心意,因而后来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大多以为他的书法犹有五代衰飒之气。
显然,上述这些书家,是不足以给北宋书法带来振兴局面的。
比这些书家稍后的,有生长于宋代的李宗谔等人,由于主文或社会地位的关系,曾经有过较大的影响,但实际书法造诣甚至还不及李建中等遗民书家。
北宋书法发展的转机,来自于欧阳修及他身边的一群文人的共同努力。
欧阳修首先提倡:“学书当自成一家,其模仿他人,谓之’书奴’。
”即主张书法不能专摹仿古人,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他文人主要有石延年、苏舜元、苏舜钦等及稍晚一些的蔡襄,此外还有周越等。
随后崛起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标志着北宋书法进入了黄金时期。
欧阳修(1 0 0 7〜1 0 7 2 )是这时的文坛盟主,他在理论上一方面大力推崇唐人,整理碑版法帖,撰成《集古录》,开创了金石学,使被遗忘的古代作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另一方面倡导“学书消日”、不计工拙的书法创作观念,开始建设新的书法艺术审美理论。
此外,他还推举蔡襄,提拔苏轼,树立本朝的典范。
他的这一系列努力,全方位地为宋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延年喜作大字,苏舜元、舜钦兄弟好狂草书法,虽然都还不足以继武唐人,但他们聚集在欧公周围,组成了声势颇大的一个群体,对于扭转前此士人忽书的弊病,作用是不待言的。
周越与这个群体关系不大,但他的书法一度享有盛名,并影响了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对于宋代书法的转向兴盛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襄是欧阳修竭力树立的典型,他屡屡推举蔡襄为本朝书坛的盟主。
蔡襄虽不接受,但在当时,却可以说是无愧的,对于宋代书法的发展来说,他是一个转折。
蔡襄(1 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 0 3 0 )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
卒谥忠惠,故亦称“蔡忠惠”。
他性忠直,能诗,善文,尤工书。
他号称精通各体,但主要风格渊源是王羲之、虞世南和颜真卿,因此尤其以楷书、行书、草书诸体为著名。
元郑枃《衍极》评: “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底所止。
蔡襄毅然独起,可谓间世豪杰之士也。
苏轼《东坡题跋》中说“蔡君谟书天资既咼,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苏轼评他:“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
”他提倡学书要以“神采为上”,“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书耳”。
这种观念虽然是前人已经提出的,但经过蔡襄重申,对于后来苏轼等人的尚意思想,应当是有一些作用的。
他的书法的最大特征是全面,晋唐兼修,各体皆能,其才能之全面,法度之丰足,在他之前的书家无人可比,对于沉寂不振的书坛来讲,太需要这样的书家登咼一呼了。
欧阳修的推举,或许看重的正是这一点。
在欧阳修、蔡襄的时代,重要的首先还不是如何建立本朝的特色,走出本朝的路数,而是首先深入传统,汲取精华,欧公在理论上、蔡襄在实践上,分别完成了这个任务一一当然,蔡襄之能列名宋四家,与他的创作中已经体现出的轻捷灵动、洒脱自然也有关系,这已经有宋人自己的味道。
他传世的书迹甚多,如《山居帖》、《陶生帖》、《谢赐御书诗》、《扈从帖》、《脚气帖》、《别已经年帖》、《万安帖》、《昼锦堂记》等。
或楷或行或草,都有自己温润婉畅的特色,虽然个性特征不算特别突出,但是一种娟娟清雅的气息,与前此的宋代书家相比,还是非常醒目的。
《离都帖》,行,一百字。
现藏故宫博物院。
内容写自己离都,将渡长江南归,行至南京而痛失长子。
尽管谈及的是十分悲痛的事情,但是笔法、结构仍然十分平和,是他一贯作风的自然展示。
苏轼(1 0 3 7〜11 0 1)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少见的全才和奇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工于诗、文、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开豪放派词风。
又善画,对文人画的形成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政治革新与保守派激烈斗争的时期,他的观点与王安石不同,被视为“旧党”,但他也并不完全赞成“旧党”的主张。
因此,在激烈斗争的双方中都未能很好地立足。
他一生仕途坎坷,虽短期在朝担任过礼部尚书,但更多时候则在各地担任地方官职,甚至被贬到偏远的海南等地担任低级官职,最后病逝于常州。
死后获谥文忠。
苏轼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佳乃佳”的创作观念,推崇自然本色的审美创造,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为最高的审美准则,掀起了“尚意”的旋风。
他的书法,化生于二王、鲁公及李北海等,而遗貌取神,不规行矩步,依靠杰出的依靠杰出的天份、丰富的学养和豪放的胸襟,信手挥洒,触处成妙,气质雍容,诚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即使不合法度处亦自具一种风流妍媚的风韵,姿质天成,其形质容或有憾,而神致绝不庸俗,每每令人得意外之喜,所谓“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者”,实际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合法甚至是“创法”。
苏轼执笔采用单钩古法,因而笔法比较特别,横多中锋,竖多侧锋,横轻竖重;结构得力于颜真卿、李北海,宽博横扁,右肩耸拔,字势欹侧。
整体看来,厚重朴实,而机巧暗生,后人评价像老熊当道、百兽畏服,非常传神。
如果依照唐人对于形式美的标准来衡量,他的笔法和结构过于随意,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按照黄庭坚的看法,其病处正是美处,犹如西施捧心,别有风韵。
这是宋代尚意书风观念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苏轼并不追求法度的完全合理,而更注重书法能够表现个人的情趣、态度乃至书写时的即时情感状态,因而他的作品,总能够体现出一种落落自得的神情态度,令人联想到他为人的豁达、为学的渊博乃至为文的浩淼,从而获得更加贴近其人生境界的艺术感受。
他传世的作品并非件件精品,但是当他的艺术才能、艺术情感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创造的作品,便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是《黄州寒食诗》。
《黄州寒食诗》,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在寒食节书写的两首五言古诗。
十七行,二百零七字。
苏轼47岁时书。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仕途的风云变幻与时令的凄清萧瑟、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悲凉种种矛盾交织在起,使东坡的心情激荡起伏,笔墨、书写在这激荡心情的左右下完全摆脱了技巧的束缚,从而成就了他所谓的“无意于佳”的书写状态。
这反而使他原先所积累的所有艺术养分得以充分自由的发挥和整合,甚至自身的潜能也喷涌流淌,无可抑制。
全篇起伏跌宕,宛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或蜿蜒盘曲、徘徊沉吟,或奔腾直下、激荡咆哮,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
董其昌评:“余平生观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六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庭坚跋此帖云:“此书兼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