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精品教案.docx

6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 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1. 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 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四)合作探究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本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教案

6最后一课主备课人审查人课型新讲课、阅读课上课时间【教课目的】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求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绘及其作用。

4、剖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剖析环境描绘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课要点】1、心理描绘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激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课难点】韩麦尔先生对于法语的看法和结尾动作描绘所包括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情境朗诵法、文本细读【教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个性修一、教课过程改】1、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经过一堂课,向我们揭露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领土遇到踩踏,尊严遭到欺辱,一个无牵无挂的天真调皮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一般教师,又将是如何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

1870 年 7 月迸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隔绝普鲁士用武力一致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保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所向披摩,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履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署了辱没的休战协议,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域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 年,以刚才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应了阿尔萨斯陷落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忿情绪和爱国精神。

3、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1、依据预习,理清小求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奇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 1— 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四周事物的察看和感觉。

第二个阶段(“平时日子”——“他那副大眼镜” 7—10)初步。

经过小弗郎士的察看,写出上课以前教室里的情况。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况”——“忘掉不了” 11— 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解最后一课的情况及小弗郎士的感觉,这是小说的主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展开动人情节,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年级学生初步阅读小说,可以引导其关注小说艺术上的小中见大的叙述视角,让学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细节描写,来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理解韩麦尔先生形象特点,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3.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

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2.一、导入《最后一课》这部小说只有三千字左右,却曾给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它闪耀的爱国主义精神,曾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为什么一个小故事就能承载这么重大的题材?能有如此深入人心的力量?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具匠心,今天,我们通过深入研读这篇课文,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指图进行背景介绍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文化理解与传承:
-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历史背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侵略的阿尔萨斯省,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表现。通过分析他的语言、动作、心理,了解他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
-阅读策略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细读等不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修辞手法,更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识别并学会运用。
-人物情感的理解:七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内心情感。教师需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揣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爱国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品质,但仍有少数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我认识到,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物心理分析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从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通过人物言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分析课文;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后一课》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对于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把握得不够准确。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描写技巧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
在讲授环境描写的作用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我尝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决定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人物心理描写,需要教师引导,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对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的理解,需要教师举例说明,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
(2)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可能对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认识不清,教师需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学生的写作中可能难以运用环境描写表现情感,教师应提供相应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体会作者情感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或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2.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做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氛围,但也需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教学主题。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采用了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6.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课堂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a.能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b.能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创作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作文。
4.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a.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能够通过作文等形式,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d.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e.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最后一课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a.能从课文中发现并解读作者对小弗朗士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
b.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背景进行分析,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a.能理解并体会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3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3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4.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小说的要素;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为话题,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师简单点评,归纳引导:我们的人生有许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名小学生,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根据预习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简单补充: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人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理清全文脉络明确: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对平时不用功的悔过。

第三部分(24-文末),写“最后一课”结束时,韩麦尔先生的异常表现,突出了他的爱国精神。

四、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写了那些人?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和以霍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

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线索人物。

五、师生共同研讨学习1.复习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方法等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2.再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人物描写的具体语句,按照以下句式分析:……一句是……描写,体现了……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表格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表格教案
e.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审美素养。
2.学科能力目标:
a.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b.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创作具有生动形象的作品。
c.能够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课文内容理解: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掌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及爱国情怀。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c.记叙文结构:掌握记叙文的结构特点,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不同记叙文的结构,总结规律,结合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毕业典礼上的告别,或是朋友间的分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离别的情感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最后一课》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它通过叙述故事来传达情感和观点。记叙文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课》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记叙文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爱国情感。
e.学习作者通过典型细节传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素养目标:
a.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b.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文本,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2学生读文思考,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归结概括。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旨,能简述故事情节;3.通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本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

难点:扩展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及其实践。

三、教学准备教师:封面图片及视频,故事背景介绍,课堂活动设计学生:文本《最后一课》四、教学过程1.教师根据封面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来历和背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朗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后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讨论。

将高傲、爱国、激动等情感融入到讨论中。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张国旗照片,让学生知道各国国旗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旗的寓意。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买家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等问题。

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爱国主义。

6.最后,教师安排一个作文活动,通过本堂课程学习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1.学生的讨论质量和活跃程度;2.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3.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和实践;4.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升。

六、教学总结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背景介绍,了解了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活动,不仅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家国情怀。

这次课程让学生成为真正有爱国情怀的公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和分析能力本次课程是一堂注重情感渲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这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创作的一篇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它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占领的阿尔萨斯地区,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教导下,如何从对法语的轻视转变为对祖国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生字词掌握:如“惋惜”、“祈愿”等词语,需学生能正确读写,并在句子中运用。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通过对课堂环境的描绘、人物动作语言的刻画,展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关爱和期望。
-主题思想领悟: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能理解到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2.教学难点
-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和主题。
4.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爱国情怀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写作特色鉴赏: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感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背景《最后一课》是法国文学家阿尔朗·帕维尔的小说,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

该小说以一个老教师的最后一次课为主线,反映了法国教育体制变革对法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带来的沉重打击,同时寓意深刻,意味深长。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这篇小说被列为阅读课文之一,而本篇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篇课文展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最后一课》的阅读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能够理解和寻找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性意义;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文字和文学技巧;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文本;4. 能够认真思考,反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5.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最后一课》的文本,理解其中的意义。

可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最后一课的意思是什么?(2)文中的人物有谁?(3)最后一课体现了哪些思想和感受?(4)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什么启示?2. 教师导读让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找出其中的生词与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分析小说中的数字对于小说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1) 100 个框桶,是什么意思?(2)这篇文章到底是说了些什么?(3)短短的课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学生阅读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记录文本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用什么形象,表述了什么思想?(2)作者采用了什么语言方式和句式,让文章更加感人?(3)你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些什么?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个人的阅读体会,借鉴他人的思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桶和号召是什么象征?(3)教育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4)文章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5. 个人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所悟所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核心素养: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

(语言建构与运用)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二、教学建议《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

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

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

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难点: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

这是爱国情怀。

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

这也是爱国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法国作家都德以及《一课》的背景。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思考“一课”意味着什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掌握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同学们关注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第二段,思考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2.引导同学们关注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二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四、小组合作1.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课文理解和人物分析。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结尾,思考其深层含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尾,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学习第l一10节。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生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懊(ào) 皱(zhò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

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认为比学习有趣。

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

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1)教室气氛。

(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

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又柔和又严肃"。

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

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

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

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

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

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

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全都懂,觉得挺容易。

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请学生朗读第21节。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 "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

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

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

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

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

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

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步骤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