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加强城乡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扩 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
社会建议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安全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 权利。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 助等服务。
政策因素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劳 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就业指导 和培训,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 困难。
政策限制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农村劳 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户籍制度、 土地流转制度等,影响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进程。
经济因素
经济增速
经济增速快的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 增加,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
本报告对于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具有重 要意义,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教育培训等。
提出对策建议
03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为
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02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转移规模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从 2010年的1.5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2.8 亿人,年均增长率达到6%。
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女性劳动力转移比例有所提高,但仍 低于男性。
文化建议
01
弘扬劳动精神
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念,提高农村劳动力对转移就 业的认识和信心。
02
加强文化交流与融 合
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消除 城乡文化隔阂,增强农村劳动力 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03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开题报告一、问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对中国农村经济、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等。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并分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与机遇。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2.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3.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4.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定量方面,通过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数量、规模、速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方面,将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农民工和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
四、论文结构和进度安排本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
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标和内容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4 论文结构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趋势2.2 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2.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第三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和挑战3.1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3.2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3.3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第四部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4.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2 改革城市土地制度4.3 扶持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民就业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5.1 研究成果总结5.2 研究不足和展望根据预计的研究进度安排,本论文的撰写预计在xx年x月完成全部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社会经济格局下,农村中许多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这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包括“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就业歧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就业歧视,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少,而且很多企业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充分。
3. 缺乏保障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缺乏合理的保险和福利保障,如果发生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4. 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农民在将土地转让时,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买方欺诈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遏制就业歧视和欺诈等行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让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更加合理。
4.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审批、交易和监督体系,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离开,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持续多年,对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寻找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策略提供参考。
第一方面:经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高额工资和收入,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资金流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方面:社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加重了农村老龄化问题,增加了对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照顾压力。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城乡社会和文化的交流。
农村青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带回一些城市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乡村的传统农耕文化。
第三方面:生态环境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乡村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还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一些农田逐渐废弃,荒漠化和土地贫瘠的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还加大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水资源过度利用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还暴露了一些潜在的挑战。
首先,劳动力转移使得乡村地区发展变得不平衡,一些地区受益于转移产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吸引转移劳动力,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劳动力转移还可能引发就业问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并促进乡村振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基础 (6)2.1 城镇化理论的阐述 (7)2.2 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 (9)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10)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11)3.1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特征 (12)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14)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行业领域 (15)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境 (16)4.1 转移就业观念的转变难题 (17)4.2 就业信息获取与中介服务问题 (18)4.3 技能培训与岗位匹配度 (19)4.4 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 (20)4.5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就业机会差异 (22)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探讨 (23)5.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4)5.2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25)5.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 (26)5.4 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27)5.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就业机会均等化 (28)六、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30)6.1 案例背景介绍 (31)6.2 转移就业现状及困境分析 (33)6.3 对策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 (34)6.4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35)七、结论与展望 (36)7.1 研究结论总结 (37)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9)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文章首先概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其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信息不对称、土地权益冲突等问题。
文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就业市场的透明度;制定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等措施。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247大众商务市场观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较多。
农村人口收入增长较为缓慢,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最大难题之一。
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对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作用。
促进农村人口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年,我国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总体和谐稳定。
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低下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思想保守,满足现状,缺少动力,对新型技术、事物等视若无睹,创业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理念等。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会议提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术、有经营理念的人才,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城市中的失业率不断增加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第一,技术变革对城市中失业的影响,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的引进和导入,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推进,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城市劳动力失业;第二,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特别是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新增就业岗位不多,吸纳就业效果不明显;第三,失业人员生存技能过于单一,自身无竞争优势再就业,过于依赖他人,自我创新意识不足;第四,各地劳动保障力量较薄弱,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不足,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没能及时、迅速地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第五,农民工工作强度大,薪资水平较低。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摘要: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多种问题。
要实现顺利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需要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概念界定1、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城镇化是指随着非农产业和要素资源不断向城镇聚集,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非农职业转换,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以缓解农业领域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为最初动因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农村是相对于城镇而言的地理概念,即除城市辖区和城关镇所在地以外的其它地区。
农村劳动力主要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与非农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以及转移到城市地区的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农村劳动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从地域概念定义的劳动力在广义农业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和配置之后,富余出来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能是城镇化发展快慢的成因;而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1、城镇化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城镇化具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优势。
相较于大中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中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成本较低。
这主要在于“小城镇产业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远低于大中城市,其容纳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也比大中城市低得多。
其次,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激发农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需求的增加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本报告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8亿人,比十年前增加了近50%。
转移方式以劳务输出为主劳务输出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许多地区的农民选择前往城市、沿海地区或国外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劳务输出呈现出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往往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就业稳定性差由于劳务输出具有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许多农民只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缺失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务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容易面临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障存在较多问题。
如工资拖欠、超时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
未来几年,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仍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更加依赖于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逐渐增多的城市人口和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劳动力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一、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有助于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往往缺乏职业技能,但在城市工作中,他们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城市中,农村劳动力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这些有助于提升城市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城市的产业水平。
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有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不仅可以分担城市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传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
三、推动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城市化的进程得以继续加速。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化的推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地区得以迎来更多的资本和新技术的投入,促使农业逐步实现升级和转型。
这种情况有助于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
转移对提高城市人口素质、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概述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业产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过程,既包括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劳动力在农村进行非农经营的转变。
本文将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田劳动力需求减少。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改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用工需求下降,释放出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
此外,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就业机会有限,造成了就业压力增大。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失衡,高技能岗位空缺,低技能岗位则供过于求,造成了就业困难和工资水平下降。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生活问题也需要重视。
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并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此外,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成为了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较低。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其竞争力,有助于解决就业困难和人才短缺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
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
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
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
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
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
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1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年龄较轻、男性较多、分布较广、技能较差”。
1、从数量上看,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到20某某年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还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5665人。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6%;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4%。
3、从年龄结构上看,进城务工18岁以下的约占12%,18-30岁之间约占44%,而30-40岁约占35%,40岁以上的仅占9%。
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
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2%;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
5、从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6、从就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市转移出去的12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7、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市个农村劳动力中,有约22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9.9%,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有4万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3.2%,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有近6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16.9%,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本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
据调查统计,20某某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56.7%,30―50岁的占37.1%,50岁以上的占6.2%。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但同时也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因此,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此外,农业劳动力过剩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大量农民失去了务农的机会,只能选择外出打工。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生产经营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首先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为艰苦,许多人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
其次,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导致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促进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其次,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关爱和照顾,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机制,保障他们的权益和福祉。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通过对多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劳动力流出地点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不仅限于城市,也包括乡镇企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等。
流出地点的多元化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化发展趋势。
2. 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各种不同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这种行业分化既有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影响,也与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关。
3. 劳动力转移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务工形式外,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自主创业、返乡经商等方式进行转移。
这种多样化形式的转移反映了劳动力对选择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以下为调查结果:1. 人口因素:年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人口因素。
年轻人和受过教育的农民更容易选择劳动力转移,而家庭背景较差的劳动力转移的欲望较弱。
2. 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是促使农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这使得农民选择转移成为经济上的一种选择。
3. 政策因素:政府的农村发展政策、农民权益保护政策以及城乡发展差距缩小政策等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政策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和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启示基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1. 完善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协调机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与非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以满足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等非农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和工厂中找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就业需求、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城市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促使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
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向城市转移,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农村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了农村的人口压力,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农村城市协同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农业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城市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改善和支持。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困难,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解决。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就业结构的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低技能、低薪酬的职位上,缺乏高技能、高薪酬的工作机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许多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就业市场的了解不足,无法获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信息。
第二,职业技能的匮乏。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的职业技能,缺乏竞争力。
第三,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保障和安全感。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胜任城市更高端的工作。
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方便农村劳动力获取城市就业市场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针对农村劳动力,应确保其在城市就业期间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使其转移就业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此外,可以鼓励创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及带来的效益。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区人口转移问题研究》范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区人口转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区人口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农村区人口转移的现状1. 转移规模与速度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
2. 转移特点农村人口转移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一方面,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产业;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在就近的城镇或乡村进行就业和创业。
此外,还有一些农村人口选择在城乡之间进行迁移,以实现家庭团聚或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三、农村区人口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 劳动力素质与技能不足在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者由于技能和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城市的非农产业工作需求。
同时,部分劳动者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困难。
2.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就业面临诸多困难。
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实现城乡统筹,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障碍。
3. 土地流转与权益保护问题在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部分农民因土地流转而失去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公平等问题,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提高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作者:王晓红专业名称:文秘指导教师:浏讲师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目录摘要I目录II前言1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1.1降低社会矛盾2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2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3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3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4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4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4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6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6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6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7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8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8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8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性文件和规章8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8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9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9.4.5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10五、结论11致12参考文献12.前言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必须借助一定的外界力量。
各地区不同经济的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等都影响了人口的流向;同时,农民工也作用于其流入地的发展。
但是,目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人口流动机制,缺乏对农民工的管理、保障,这不利于高效的发挥农民工的正效应。
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流动问题时,着重探讨了金牛区的情况及其福利状况等问题。
金牛区位于市南翼,金牛区地理位置优越,新世纪以来,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出全新的态势,因此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工、人才。
目前金牛区总人口约120万左右,其中农民工约有20万。
由于政治改革相对于经济改革的滞后性,很多农民工的福利制度处于缺失的状态。
农民工众多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给当地的警务治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是金牛区的地区之一,农民工有4万余人。
当前金牛区的街道的农民工的福利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以其为主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1.1降低社会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人口结构、特殊的发展速度吸引着全国投资的目光。
从地理位置来看,活跃经济,聚集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及相应的管理压力。
从经济模式看,的发展以外源带动为主、以劳务出口为主,导致农民工众多,工商企业众多,各种社会矛盾众多,对农民工进行福利管控有利于降低社会矛盾。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一定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劳动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实现自我的基本物质基础,而其工作的劳动强度则直接反映了他们获取报酬所付出的成本。
这些因素对农民工在当地的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这样就必须对其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劳动强度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但是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农民工与当地社会互动关系中的一个绕不开的难题。
因此,加强农民工管理,对于来说非常重要。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市金牛区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活跃,自然成为农民工的聚集地,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18-5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对优势,为80%以上,整个的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工流动模式的改变,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农民工流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更高的经济收入。
在外源型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渐减少,逐渐成为齐聚全国各地人口的大熔炉,农民工来源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为找到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关键制约因素并真正从农民工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笔者于2013年12月26日—2014年1月15日,在市的金牛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调查样本为100份,样本实际覆盖了农民工主要从事的14个行业。
本文在餐饮、商场、裁剪缝纫、电子技术(以上以青年女性为主)、建筑、厨师、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与维修、电气焊、电工、机械加工、营销、保安等各个行业进行了调查。
应该说本文的调查涵盖了农民工存在的大部分领域,基本代表了“陆型农民工”的现状。
通过本人调研了解,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享受劳动保障、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方面的比例比较低,在调查农民工在务工工作遇到过的不公正待遇时也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基本劳动保护等安全保障和与本地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是最常见的不公正待遇。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间的增加,对城市本身的了解和认知逐步加强,接受城市文化熏和影响日益加深,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不公平激发了他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权利的意识,他们寄希望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维护自己应享有的劳动保障权益。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农民工和户籍人口的比例高达1:1.5,4万多人的农民工群体为了生活1,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他们的就业、再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婚姻家庭等给的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因为,让农民工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同质、同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任何一个城市的财力都难以承受的。
例如,仅就让农民工子女在接受同等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已经使本地财政难以承受。
如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功,大量农民工将面临再一次的重新就业问题,政府能否为了让农民工享有同等就业权利而承担起这一重任呢?如果解决不好同等权利的问题,农民工与本地人分割成差异明显的两个利益群体,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将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发展。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调查中发现,社区对农民工的福利很少,很少邀请农民工参与其社区活动,这样不利于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社区参与水平影响农民工的融入感知,促进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有助其融入当地生活。
事实上,农民工的社区参与水平并不高,参与过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计生协会活动的比重相对高一些,也仅为50%左右,参与过社区文体活动、公益活动仅为三分之一,参与过选举活动的比例则不足五分之一。
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接触到当地居民的机会本来就很少,一些社区活动可以提升两者之间互动的频率。
不过,由于农民工出席相关活动的比率低,形成于农民工与常住人口之间的隔膜消除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由于外来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交往不充分,在当地居民中还存在着许多对他们的误解和误会。
当地金牛区人在心态上对外来流动人员产生了一种排斥和自我保护的心态。
当然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也有社会结构的原因。
外来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地区一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2013..直处于劣势地位。
而严格的户籍制度也对城乡社会实施了隔离。
力量的双方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抵触,特别是城市居民在与农村人的交往中有着天生的优越感,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对农民存在着心理排斥和认识偏见,并在行为和态度上表现出歧视。
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感。
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排斥感。
他们认为外来人员素质低下、观念落后,城市中的治安问题、市容问题和失业问题等都归咎于外来农民工身上。
在心理上就不愿接纳外来人员,更不愿与外来流动人员交往了,这进一步的阻碍了外来流动人员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在心理上有极大的受歧视感和自卑感,不利于他们对城市建设作用的发挥。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抓住源头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对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综合起来,笔者建议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目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立了农民工服务管理局,但目前在,流动人才的管理问题仍然按照传统惯例归。
在管理方法上,派出所目前仍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大多只是作一些表面上的收费管理,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很难深入农民工中了解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中间的矛盾、纠纷、冲突不能有效调解,对一些具有劣迹行为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监督、教育管理措施,导致了对农民工社会约束力的减弱、防控能力的弱化,最终埋下安全隐患。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访谈中发现,在100名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中,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只有12人,有8人自己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没有一人享有工伤、医疗保险,更不用说其他福利待遇了。
由此可见,农民工和城市正式职工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
正式职工每周有双休日,实行8小时工作制,还有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及最低生活保障。
农民工一般不享有这些权利,基本上没有节假日,还经常加班加点,工资经常遭拖欠克扣,不享有城市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及最低生活保障。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城市职工能够享受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但从事同样工作的农民工仅因身份的不同却无法享受到这些待遇。
这些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是牺牲的人们,经常成为市民讥讽嘲笑的对象,甚至常常把农民工和影响城市社会治安联系在一起。
这种境况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值得高度注意。
对一个群体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必然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近亿人的一个弱势群体的不平与愤怒定将成为交响曲中最不和谐的声音。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对外来农民工产生歧视现象的最大的就是社会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中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氛围对外来农民工普遍保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是歧视的态度。
对外来农民工的管理也以“堵”、“卡”为主,将外来农民工视来洪水猛兽。
这种不欢迎的态度也在外来农民工中造成的严重的伤害,即使到后来,城市对外来农民工的态度有所转变,对他们的管理也转变为“服务”的时候,之前不受欢迎的印象也一直保留下来,这种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