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简介和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灰树花学名及分类地位

灰树花,学名:Grifolarondosa (Dicks.:Fr.) S.F.Gray,隶属于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树花菌属[Grifola S.F.Gray],又名贝叶多孔菌Polyporusrondosa Dicks.:Fr]。Grifolafrondosa (Fr.) S.F.Gray=Polyporus frondosus Fr

灰树花的中文名由邓叔群最早提出,见于我国权威专著《中国的真菌》,目前已经是通用汉语名称。

异名、别名、地方名:莲花菇(福建),栗子蘑(河北),云蕈(浙江),千佛菌(四川)。

英文名:Maitake;Hen of the Woods;Frondose Polypore; Sifflng-hen Mushroom;Limuo Maitake

日文名:舞茸(まいたけ)

二、灰树花发展历程

灰树花是世界上新开发的一种大型优良食、药两用真菌。灰树花鲜品具有独特清香味,滋味鲜美;干品具有浓郁的芳香味,肉质嫩脆,味如鸡丝,脆似玉兰。其营养丰富,在野生灰树花的产地,它是珍贵野蔬。经测定,它的营养成分组成合理,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出香菇一倍,铁、磷、硒、锌、钙含量都很高。同时,它所含的多糖能抑制肉瘤及Lewis180肺癌肿瘤生长。因此,它在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古代对灰树花的认识

灰树花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采食历史。公元二世纪的《太上灵宝芝草品》中记载灰树花为:白玉芝,称:“白玉芝生于方丈山中,其味辛(新鲜灰树花具有浓郁清辛气味),白盖四重(灰树花子实体为层叠状),下一重上有二枚生(子实体分枝为树权状),并有3枚生上重(分叉上又有分叉成珊瑚状),或生大石之上,黄沙之中,腐木之根,高树之下,名山之阴,得而食之,仙矣。白虎守之。”《太上灵宝芝草品》是传世最早的菌类典籍,属世界上最早的菌类图鉴之一。

《太上灵宝芝草品》有赖《道藏》的编纂而得以保存,是研究古代菌类及其文化的重要文献。1204年,我国宋代科学家陈仁玉的《菌谱》也有记述灰树花为食用菌,”味甘、平、无毒,可治痔疮”。

在日本,最早记述灰树花的是《温故斋菌谱》,记述灰树花的汉字为舞太计,太计的写法与日文たけ相近,根据该书的绘图和描述,确认为灰树花无疑,日本著名菌类学家小林义雄在《日本中国菌类历史与民俗学》中也有详细记述。熊谷达也在《邂逅的森林》中描述:1603年,统一日本的一代枭雄德川家康(とくがわぃえゃす)征战中不幸患疾,众御医束手无策时,野生舞茸(灰树花)却让他起死回生。1709年.日本贝原益轩的《大和本草》;1834年,本坂浩然的《菌谱》,首次以学术的角度记载了舞蕈(灰树花),并指出它能够“润肺保肝,扶正固本”;1858年,丹波修治的《菌谱》之后,日本开始重视灰树花,由野生观察记述转变为开始研究。

我国和日本都属比较早就认识灰树花的国家。灰树花很早就被作为野生蔬菜而食用,1941年,日本sakisaka(向坂正次)在我国东北采收标本,编著《满州野生食用菌植物图说》一书,灰树花被收入为食用真菌,是继1939年邓叔群的之后的准确记载。

(二)栽培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最早进行灰树花人工栽培研究,是日本人伊藤一雄(1940年)和广江勇(1941年),他们分别就灰树花特性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树种与腐朽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耽搁,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灰树花才被重新认识,80年代初,日本开始人工栽培灰树花规模栽培,群马、福冈等地是主要栽培产区,日本庄司当著有《まいたけ自然栽培と施设》一书,大贯敬二在《图解家庭きのこの栽培法》中也有比较详细的

栽培技术叙述。2007年,日本灰树花的产量仅次于香菇、金针菇、平菇、猴头菇等的大宗菇类。

我国对灰树花的研究起步较迟,1982年,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来等在福建黄岗山,采到野生子实体并分离得到菌种;1983年,浙江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韩省华等人从国外引种并培育出菇,20多年来,我国浙江、福建、上海、河北、四川、云南等地的一些科研单位,也相继进行了引种驯化和栽培试验研究。目前,浙江、河北、福建、山东、黑龙江、四川、北京、云南等地区都有了规模化生产。

三、中国灰树花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灰树花栽培起源于1980年,最先由四川农科院土肥所刘芳秀、张丹栽培成功,她们从四川蒙顶山野生灰树花分离得到菌种,栽培取得成功,由于栽培面积小,推广面积不大。

规模栽培源自浙江省庆元县和河北省迁西县。1981年,日本籍中国商人易乃成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训侠访问庆元县,在购买野生灵芝的同时,与庆元县科委交换了灰树花试管。1982年,韩省华、吴克甸等在庆元县栽培成功。1985年,吴克甸、周永昌发表了《灰树花栽培技术初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灰树花大面积栽培成功的报道。到1990年,庆元县出口盐渍灰树花50余吨,1995年栽培量达到1 400多万袋(吴传缙,1995年),成为庆元县仅次于香菇的第二大菌类产业。

为了灰树花能规模化栽培和产品开发,1987年,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丽水地区科委,将“灰树花栽培高产技术”列为科研课题,由韩省华、吴克甸等人进行专门攻关。他们先后在浙江省庆元县、吉林长白山等地采集到10多分野生植株,并发现了灰树花的菌核现象: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灰树花会形成棕褐色的坚硬木质化菌核,外形呈不规则长块状,外表呈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断面外3~5 mm呈棕褐色,内为白色,子实体可由当年菌核的顶端长出。同时,系统地进行了灰树花的椴木栽培、代料栽培、覆土栽培和菌棒栽培的研究,摸清了灰树花的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总结了模式栽培技术。韩省华在长白山、庆元县洞宫山上采得多枚野生灰树花,由菌核分离得到灰树花的gri154~164等十余个新菌株,以gri:159表现最好,是目前国内栽培的当家品种。由韩省华、吴克甸研究的灰树花高产栽培技术,1988年,获浙江省丽水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技术在浙南和闽北的食用菌主栽区得到广泛推广。庆元、龙泉、云和、景宁;松溪、政和、浦城等地区已是我国灰树花栽培的主要产区。

河北省迁西县在1982年,利用当地野生资源进行灰树花驯化栽培获得成功(赵占国等,1983年,郑云甲,1985年),被列为河北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2年,河北省迁西县赵国强在当地分离出灰树花菌株迁西二号,并研究出灰树花埋土地栽技术。1993年,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法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生物学效率可达128%。1994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原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推广到全国各地。到1996年,整个唐山地区都有较大面积得以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