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胆道外科大会国内外新进展
胆道外科的治疗进展
急 性胰腺炎、 急性胆管炎, 甚至病死率为 01 不 .%, 能 滥用。只要经 过正规的培训, 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 EC R P检查方法还是十分安全的 。
但是 , 外科 医生对 E C 不少 R P检 查大都不甚 了
解, 片面地只看到E C 合并症, R P的 甚至采取否定态 度, 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如果在术前不 了 解胆管是
是内 镜外科的典型代表, 它可以 不做手术经口 取出 总 胆管结石, 完全可以 代替某些外科手术, 因此使
人强烈感到 内镜 外科 时代 已经到来。
特别是在行胆囊切除 术前, 提供胆囊管有否畸形也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 E C 检查同时, RP 也可以 得到胰管图像。通
过胰 管图像 可以看 到胰 管有否扩张、 串珠样扩 张、 狭 窄或 中断、 主胰管是 否显全 , 从而推断有否慢性胰腺 炎、 结石、 肿瘤、 畸形 , 它是诊断胰腺分隔畸形的惟一
大学第一医 院在国内首先开展 了 纤维胆道镜技术,
它是典型 的内镜 外科代表 , 最早用来 治疗胆 道术后 残余结石 、 胆道狭窄 , 后来又用于 内镜微创保胆取 石 方法治疗胆囊结 石和胆 囊息 肉。十二指肠镜外科更
大, 较多, 胆汁 加之造影药物浓度较大时, 结石负影
被覆盖 也可不显影 , 故胆囊 病变不是 E C R P的适应 证 。但 如果胆囊显影 , 有助 于胆囊疾病的诊断, 当然
不行 E T处理, S 可通 过十 二指肠镜 向 C I B〕内放 入 和 留置一根塑料 引流管进行胆道减压。 此引流管若
影的准确率仅仅为6%. 8 ( 治疗方面 二) 胆道镜在胆道外科方面的应用, 主要表现 在肝 内结石、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 胆管损伤所致的胆管狭 窄等 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以及胆囊结石治疗的新概
肝胆外科新技术新项目
肝胆外科新技术新项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胆外科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和新项目。
这些新技术和新项目不仅为肝胆外科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就肝胆外科的新技术和新项目进行详细介绍。
一、肝胆外科新技术1、微波消融技术微波消融技术是一种通过微波能量来破坏肿瘤细胞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通过针头将微波能量传导到病变部位,从而破坏肿瘤细胞。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适用于肝脏、胰腺、肺部等部位的肿瘤治疗。
2、肝脏移植技术肝脏移植技术是一种通过手术将捐赠者的肝脏移植到受体身上的技术。
这种技术适用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治疗。
肝脏移植技术的难点在于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术后的抗排斥治疗。
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脏移植技术的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3、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来治疗疾病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血管介入的方式,将药物、栓塞剂等直接注入到肝脏、胰腺等部位的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介入治疗技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适用于肝癌、胰腺癌等疾病的治疗。
二、肝胆外科新项目1、肝脏3D打印技术肝脏3D打印技术是一种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肝脏模型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肝脏的结构和病变部位,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肝脏3D打印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果、缩短手术时间等。
2、肝脏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肝脏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是一种通过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移植到肝脏病变部位来治疗肝脏疾病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肝脏再生能力,从而加速肝脏的修复和恢复。
肝脏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优点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
3、肝脏切除术后支持治疗肝脏切除术后支持治疗是一种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来促进肝脏切除术后恢复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营养支持、免疫调节、疼痛管理等方式来减轻术后不适感,加速术后恢复。
第14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
征 文 要 求及 方 法 :
・
肖息 ・
第1 4届全 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暨 2 0 1 0中国国际肝
n  ̄ 科 论坛 _b s
第 二 轮 通 知
由 中华 医学 会外 科 分会 胆道 学 组 主办 , 海交通 大 学 医学 院 附属仁 济 医 院承办 , 海 交通 大 学 医学 院 上 上 附属瑞 金 医院 、 中华外 科 杂志 》 委会 、 中华消化 外科 杂 志》 委会 、 海胆 道疾 病 会诊 中心 协 办 的” 1 《 编 《 编 上 第 4 届 全 国胆道外 科学 术大 会 暨 2 1 0 0中国 国际肝 胆外科 论坛 ” 将于 2 1 0 0年 1 月 1— 2 日在上 海 国际 会议 中 1 8 0 心 召 开 。大 会 将 由下 列 专 家 作 精 彩 演 讲 : lnS Lvn s n , i oGuin t,Jn o ( S , a e A a . i gt e Pe i a o i agMon U A) Jm s i o r l t T o lA s a a,U f e m n (emay ,Y j N m r ,MaaoN gn ,N r i o u o ausg a aa oui u t l ) I N u a nG r n ) ui i ua ( ri st aio oi r K k d ,Y st u T k d ho u ( p nS 吴孟 超 、 志强 、 J a)] a 1 黄 汤钊 猷 、 陈肇 隆 、 允怡 、 刘 郑树 森 、 红 阳院士等 。 王 本 次大会 以精准 肝 胆外 科 为主 题 , 并涵 盖下 列专 题 : 胆胰 外科 领 域最 新 进展 ; 准肝 脏 外科 治疗 ; 肝 精 肝 门部 胆管 癌东西 方外 科治 疗经 验 : 内胆 管 癌和胆 囊 癌 的外 科 治疗 : 肝 肝脏 技术 在胆 道外 科 的应用 ; 脏移 植 肝 治 疗胆 道疾 病 ; 移植 后胆 道并 发 症 的 防治 ; 肝 胆道 损伤 的 临床诊 治 ; 胆管 结 石病 的外 科 治疗 ; 总 管结 石 肝 胆 的处理 策 略 ; 器 人技 术在 肝 胆胰 领域 的应 用 ; 道外 科 的微创 技 术 ; 机 胆 复杂 胆 道疾 病 的治 疗 ; 先天 性 胆管 囊
迎接微创胆道外科的新时代.
迎接微创胆道外科的新时代当前胆道外科疾病的发病趋势是: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肝内外胆管混合性结石的发病率正在下降,单纯性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正在升高,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以及胆源性胰腺炎有增多趋势,而由胆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相应减少;胆囊息肉样病变由于B超的广泛应用而发现率有明显增加;胆道蛔虫症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大幅减少;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且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其它胆道外科疾病较为少见。
胆道良性外科疾病在胆道外科疾病中占绝大多数。
胆道外科疾病是普外科的常见多发病,约占普外科住院患者的13.0%~14.0%。
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和恢复工作早,对医护人员也减少了工作量,因此倍受医患双方的热烈欢迎。
胆道的特殊解剖学结构更适宜微创胆道技术的开展。
微创技术进入胆道的途径有三:首先是经皮经肝胆管途径,其次是经皮经腹的途径,第三为经口内镜途径。
三条途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胆道外科疾病微创治疗的系统性。
胆道外科疾病的治疗手段,随着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出现,近30年来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胆道镜的应用:1937年Huard开展了经皮经肝的胆管穿刺造影术(PTC)。
1962年Glenn等在PTC的基础上开展了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并为随后的术前胆道镜的应用开辟了通路。
1941年Mclver与Wappler设计了硬性胆道镜。
1953年Widegans设计了新型硬质胆道镜。
1965年美国医师Shore与ACMI公司研制成功软性胆道镜,此后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胆道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肝胆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再配合以碎石技术,在胆管插管气囊扩张技术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2)纤维十二指肠镜的应用:1968年McCune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完成了首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为胆胰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诊断方法,此后,治疗性ERCP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四届亚太肝胆胰协会学术大会:国际专家齐聚上海探讨肝胆胰领域的前沿
第四届亚太肝胆胰协会学术大会:国际专家齐聚上海探讨肝胆胰领域的前沿亚太肝胆胰协会学术大会作为亚太地区肝胆胰外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是首次在中国上海举办。
本次大会的主席为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尊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大会副主席则由沈锋教授担任。
今年的大会以“求同存异”为主题,汇集了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203名著名学者和1200名专家教授,以及医疗专业人员、决策者、医生等,共同探讨肝胆胰疾病诊疗的新问题,交流关于肝胰胆疾病和移植手术的最新研究和临床议题。
大会上,来自国际肝胆胰协会、亚太肝胆胰协会、美国肝胆胰协会、欧洲肝胆胰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主席和专家纷纷发表演讲。
研究成果披露:杨晓宇医生引发广泛赞誉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杨晓宇医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会议上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位年轻而有为的医生,杨医生自2003年加入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以来,一直致力于肝胆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
杨医生目前担任该医院特殊特需治疗二科的主治医师,拥有丰富的肝胆外科经验,积累了数十年的宝贵临床经验。
他同时正在攻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母校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充分展现了他在学术领域以及临床的追求和坚持。
此外,杨医生还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高度赞誉。
他的患者群涵盖了外国患者、华侨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患者,这充分体现了他在国际医疗领域的卓越影响力。
他不仅年轻有为,还在复杂的肝癌手术领域积极探索,已经成功完成诸如复杂胆道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展现出医术上的杰出水平。
此次大会上,杨医生就“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78例病例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征”进行了精彩演讲,展示了他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成果。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简称HA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最早于1976年首次被描述。
HAML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生,女性稍微更容易受影响。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胆道癌(BTC)虽然较为罕见,但东南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50%患者在确诊时已为进展期,生存期<1年,其危害不容忽视。
2023年,我国迎来了首个获批上市的BTe免疫治疗一线用药,在赋予临床治疗信心的同时也开启了科研探索的新格局。
为此本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回顾BTC分子特征、临床诊疗和新药研究三大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从宏观视角梳理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等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同时精选其中较具前景的三条治疗线索,以期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重要指引。
01、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胆管癌(CC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病理生物学反复失调,包括癌基因依赖、表观基因组失调、发育再激活、代谢重编程、微环境重塑和免疫逃逸等。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iCCAX肝门胆管癌(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的突变特征不同,提示不同解剖学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差异。
40%~50%iCCA和15%~20%PCCA和dCCA 患者携带可靶向治疗的基因突变。
在胆道癌(BTC)患者中,TP53、CDKN2A∕B x KRAS和SMAD4体细胞突变频率最高,可靶向治疗的IDHl/2、FGFR2、BRAF x PIK3CA和NTRK突变频率较低<5%\如前所述,不同亚型的突变谱存在差异。
例如力AP1、CDKN2A、ARDlA、FGFR1-3和MET突变更常见于iCCA,pCCA和dCCA中HER2扩增(17.4%)和KRAS突变更为多见,TP53、PIK3CA s HER2、BRAF和EGFR突变更常见于胆囊癌(GBC\此外,存在IDH1/2突变很可能是IHCC独有的,不存在FGFR1-3、MET和EGFR突变也很可能是EHeC独有的。
CCA突变频率随地域和病因而异,亚洲人IDH1突变频率低于非亚洲人;肝吸虫相关CCA的IDH1突变发生率较低,TP53、SMAD4、MLL3和GNAS突变率较高,而非肝吸虫相关CCA患者中IDH1/2和BAP1突变率更高。
胆囊癌临床诊疗的新进展
胆囊癌临床诊疗的新进展中华外科杂志普外空间 2022-08-10 10:00 发表于北京作者:杨自逸,刘诗蕾,蔡晨,吴自友,熊逸晨,李茂岚,吴向嵩,全志伟,龚伟文章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2022, 60(8)摘要胆囊癌的恶性程度极高,尚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手段,亟需高质量研究突破诊疗瓶颈。
本文回顾了2021年国内外发表的胆囊癌研究相关文献,对临床诊疗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胆囊癌最新流行病学数据及危险因素、新兴的外周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方法、病理学类型新分类、外科治疗的热点与争议及系统性综合治疗动态。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更有效的胆囊癌诊治方法,为改善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带来希望。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症状隐匿、发展迅速、早期转移、预后极差的特点。
我国是胆囊癌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目前仍缺乏特异度和灵敏度均较好的胆囊癌早期诊断手段,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多为中晚期。
尽管医学科技不断发展,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可能治愈胆囊癌的手段,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治疗方法依然在不断探索中。
本文展示了2021年胆囊癌临床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探索更好的胆囊癌诊疗方法。
一、流行病学特征(一)发病率与死亡率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胆囊癌新发115 949例(男性41 062例,女性74 887例),死亡84 695例(男性30 265例,女性54 430例)[1],均居消化系统肿瘤第6位。
胆囊癌全球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平均为2.3/10万人,以东亚、南美最高,西欧、北美则发病率较低[2];且近年来男性和年轻群体的胆囊癌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我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国内胆囊癌发病率为3.95/10万人(男性3.70/10万人,女性4.21/10万人),死亡率为2.95/10万人(男性1.9/10万人,女性2.1/10万人)[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五届全国胆道外科及第十一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第三 ,这次会议体现 了学科交 叉与融合 。2 0 1 2年上半年 全国的胆道外科会议选址 和时间上 ,不 约而同选 择广州和十一
月份 。后经 相关 人员 的几 番沟通磋商 ,赞成并 同意合并 ,并 得到与会诸多 专家及代表 的首 肯。在会议开幕式上 黄志强 院士
展 做 了精彩 的演讲 。同时 ,会 议安排 了现场手 术演示和手术 录像多媒体 专场。此次会议为全 国的外科 同道搭建 了一个高水
平 的学术交流平 台,也让与会 的代表有 了新 的感受和满意 的收获 。 1 1 月 1 0日上午 8 点 3 0分 ,在 广州长 隆酒店 国际会展 中心会议 室 A厅 主会场 ,哈尔滨 医科 大学附属第 一医 院肝 脾外
浓 厚 的 学术 氛 围 。
会议还邀请 了来 自美 国的 He n r y P i t t 以及来 自法 国的 J a c q u e s B a u l i e u x等著名学者专家进行 主题演讲 ,三 天会议报告 、
研讨 、交流 的时 间虽 然短暂 ,但 内容丰富 、新颖 、权威 ,成功达 到了交流成果 、沟通感情 、促进我 国胆 道脾脏外科 医学发 展 的预期 目的。这次大会 中, 老 中青 三代 学者齐居一堂 , 气氛 融洽而热烈 , 感情在学术传 承中交 流 , 学术在真情沟通 中弘扬 。
本 次会议是胆道外科 和脾脏外科领域 的一 次盛会 ,这次 学术 会议的成功 ,重要标 志是大会报告和学术论文 ,无论 广度 和深度都 比上一届有较大 的提 高。本次会议 收到优秀论文 与摘要 1 4 3 篇 ,手术视频 1 3 部 ,到会代表 6 1 0 人 ,一千余人 参加
胆道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及展望
胆道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及展望胆道结石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随着近年来临床外科治疗探究的进步和多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胆道结石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多新进展,腹腔镜和内镜的使用减小了创伤,使得患者得到更为妥善的治疗与处理,显著改善其预后。
下面我们对近年来胆道结石外科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胆囊切除术在临床治疗中有着悠久历史,应用开服手术进行胆囊切除已经成为了最常规的治疗手段与方法,近年来的胆囊切出术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的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患者术后尽早康复有着积极意义,尤其是腹腔镜的使用,使得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无论是术后效果上还是手术创伤等方面都疗效显著,受到广泛应用[1]。
不过腹腔镜的应用对于手术环境和设备性能有着较高依赖度,所以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不少患者腹腔镜手术失败之后需要重新进行开腹手术进行补救。
根据同类临床统计文献结果来看,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000余例患者中,需要进行开腹中转手术患者160余例,比例在3.2%[2],造成其中转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手术出血、胆道损伤、急性胆囊炎或囊壁水肿、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癌等[3]。
不过综合来看,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一定风险和局限性,但是其本身微创优势明显,在以开腹手术为后盾的情况下,对于治疗胆道结石效果显著,考虑到其远期疗效并不是特别显著,因此,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病变的复杂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段进行治疗[4]。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四种方式为主,分别是: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囊管取石术、腹腔镜取石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切开取石+T管引流直视取石,安全可靠,对医疗器械依赖程度低,普及面广,但是并发症较多,且取石效果无法保证,容易引起复发。
胆囊管取石术在切除胆囊的同时胆囊管扩张并取石,这样无需切开胆总管,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是因为需要剖腹手术所以胆管安全无法保障,且对于有胆囊切除史、胆管较细、多发性结石患者并不适用[5]。
胆道外科微创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短的医 疗时间, 更好的心理效应[ , ’ 这一定义已被 1
中国广大的外科医生所接受。腹腔镜外科是微创外 科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胆道而进人外 科领域, 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外科技术革命, 今天微创
技术已在胆道外科疾病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1 腹腔镜
1 1 腹 腔 镜 胆 囊 切 除 术 (las p . a rc i p o oc c lyeoy L ) he scm , C octt 17 M u t 9 年法国 o e完成世界上首例L 。时至 8 r C 今 日, C已成为治疗胆囊疾病治疗 的 “ L 金标 准’ . 根据流 13 [1 2。 行病学调查, %一0 4 6%的胆囊结 0
2 纤维胆Leabharlann 镜传统胆道探查术有很大的盲目 性和局限性, 尤
其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石率可高达3%以 还可造 0 上,
成胆道出血、 胆管损伤、di Od括约肌及十二指肠损 伤等并发症。纤维胆道镜的运用不但有效减少了术 后残石率, 还明显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前已成为治 目 疗胆管结石重要的辅助手段。纤维胆道镜一般可进
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规范化操作, 避
免遗漏结石。肝胆管有很多分支, 最易遗漏的是开 口 低和呈锐角的右前下叶、 尾叶、 左内下叶, 原因是 术中镜身缺乏支持, 转动时固定不好, 胆道镜易滑出 胆总管切口而遗漏。所以检查时要按一定顺序进 行, 特别是退镜时应缓慢, 并仔细观察各个方向的胆 管开口。另外, 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 在结石存在的 肝内胆管开口 处往往有絮状物附着, 并伴有不同程 度的胆管炎及水肿即所谓的“ 慧星征”认识“ , 慧星 征” 就可以避免肝内结石的漏诊。②发现结石后引 导手术器械取石。较大的结石尽量用器械取出, 或 经碎石后取出; 嵌顿于胆总管下端的较小结石可用 胆道镜直接推人十二指肠; 胆管末端过小结石不易 进人套网或进入套 网后又漏出, 采用边冲水边吸引
胆道外科疾病临床诊治的进展
临床 采用 微创 疗法 与传 统开 放式 疗法 相辅 相成 ,效 果显 著 ,现报
告 如下 。
表2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 比较[ 例( %)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料 :选 择 我 院2 0 1 0 年 一2 0 1 2 年进 行外 科 手术 治 疗 的
6 9l 2
吉林医学2 0 1 3 年1 1 月第3 4 卷第3 3 期
胆道 外科疾 病 临床 诊治 的进展
黄建 春 ,杨娅娟 ( 1 . 广西那坡县中医医院外科 ,广西 那坡 5 3 3 9 9 9 ;2 . 河北省保定市第 四医院急诊科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0 )
外科技术如腹腔镜的临床应用给肝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的治疗
带 来 了前所 未有 的疗 效 ;而对 另一 些胆 道外 科疾 病 ,如肝 内胆 管
组术后并 发症 及死亡 率 比较见 表2 ,两 组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 P<O . 0 5)。
结 石 、胆管 癌等 的治 疗仍 然重 重 困难 ,然而 经过 多年 的努 力 ,依 然取 得 了可喜 的成绩 。胆道外 科疾 病初 期一 般无 显著 症状 ,有 的 不 同症型 的患 者有 黄疸 、上腹 疼痛 ( 胆 绞痛 )、恶 心 、呕吐 、发 热寒 战 ,临床 查体 有些 患者 有肌 紧张 、压 痛 、反 跳 痛 ,长期不 治
【 摘 要】 目的 :研究胆道外科疾病的l l 缶 床诊治以及研究减少胆道外科疾病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方法:选择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胆
道外科 疾病 患者 1 2 6 例 ,其 中选择 急诊手 术 的5 8 例 ( 4 6 . 1 % ),选 择择 期手 术6 8 例 ( 5 3 . 9 % ),选 择采 用腹 腔镜 治疗 的6 5 例 ( 5 1 . 6 % ), 选 择 开放 式 治疗 的患者 6 1 例 ( 4 8 . 4 % ),有 基础 病 的患 者 7 3 例 ( 5 7 . 9 % ),有 一种 基 础病 的3 4 例 ( 4 6 . 6 % ),两 种 以上 基础 病 的3 9 例
英语作文描述肝胆外科手术进展
英语作文描述肝胆外科手术进展The field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has witnessed 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recent decades, revolutionizing the way we approac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orders affecting the liver, biliary system, and pancreas. These complex and intricate organ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body's overall health and function, and the progress made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One of the most notable advancement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is the increased u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such as laparoscopic and robotic-assisted procedures. These approaches have dramatically reduced the physical trauma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open surgeries, leading to faster recovery times, reduced pain, and decreased risk of complication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instance,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the removal of the gallbladder, a common procedure that was once performed through a large abdominal incision.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imaging technologies has also greatlyenhanced the surgeon's ability to visualize and navigate the complex anatomy of the hepatobiliary system. Techniques such as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fluorescence imag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have allowed for more precise surgical planning and execution, leading to improved surgical outcomes and reduced risk of complications.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surgical techniques has expanded the scope of what is possible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Procedures like liver rese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complex biliary reconstru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yet the outcomes have continued to improve due to advancements in surgical skills, instrumentation, and perioperative care.One area of particular progres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is the management of liver tumors, both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CT and MRI, has enabled earlier detection of these lesions, allowing for more timely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Additionally, the refinement of surg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s and the use of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systems, has resulted in improved surgical margins and reduced rates of recurrence.In the field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progress has been trulyremarkable. Advancements in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ies, organ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l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The development of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s further expanded the donor pool, providing hope for those who would have previously been ineligible for a transplant.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has also seen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particularl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complex biliary disorders. Procedures like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also known as the Whipple procedure) have become more refined, with improved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perioperative care leading to better outcomes for patients.The progres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as not only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 but has also expanded the boundaries of what is considered possible. Surgeons now routinely perform complex procedures that were once thought to be too risky or too challenging, such as extended liver resections, vascular reconstructions, and even robotic-assisted pancreatic surgery.However, the progres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is not without its challenges. The complexity of these procedures, the inherent risks associated with operating on the liver and pancreas, and the need for specialized expertise and equipment continue to pose significantbarriers to widespread adoption of these advanced techniques. Additionally, the high costs associated with some of these advanced procedures can limit access to care, particularly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the future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remains bright. Ongo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areas such as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image-guided surgery,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hold the promise of even greater advancements in the years to come. As we continue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what is possible, the ultimate goal remains the same: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epatobiliary disorders,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overall outcomes.In conclusion, the progres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as been truly remarkable, with advancements in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surgical expertise leading to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 and expanded treatment possibilities. As we look to the future, the continued commitment to innov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this field will undoubtedly lead to even greater breakthroughs, ultimately benefiting countless individuals affected by liver, biliary, and pancreatic disorders.。
微创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及展望
微创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及展望目的将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胆道外科手术中,减少手术带来的局部或全身性伤害效应。
方法联合使用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对180例胆道外科疾病患者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治疗。
结果􀀁本组180例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后患者无痛或微痛,没有严重并发症产生,手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结论􀀁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症创伤小、安全可行,适应症广。
标签:微创胆道外科手术胆道外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胆道疾病谱的巨大改变以及胆道解剖学结构新的特点和治疗手段的展现,使得胆道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成为了微创外科手术领域中的典型[1]。
作者自2006年10月开展微创胆道手术技术,并将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胆道外科手术,用来减少手术带来的局部或全身性伤害效应,现已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10月-2008年8月胆道外科疾病患者共180例,男性83例,女性97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9.2岁,其中结石性慢性胆囊炎101例, 胆囊息肉18例,胆总管结石21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0例。
1.2 手术方法首先进行手术前常规性检查与准备,之后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法进行麻醉,选取右肋缘下1cm位置,于腹直肌或者腹直肌旁处切口,切口长度约3.5cm,使用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器械,在以安全为原则下,固定手术步骤、技巧,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共119例,进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21例,进行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40例。
结果胆囊切除手术切口长度为3.0-4.0cm( 平均约为3.5cm),手术时间为40-60分钟(平均约为48分钟);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手术切口长度为3.8-5.1cm(平均约为4.6cm),手术时间为55-95分钟(平均约为75分钟)。
肝脏外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肝脏外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发布时间:2021-09-01T01:12:54.45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林宏[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疗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种类型的诊疗技术林宏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疗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种类型的诊疗技术,随着相关技术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也呈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在肝胆外科的诊疗过程中,也进一步深入运用多种类型的诊疗技术和方法,进而呈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综述肝胆外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展望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综述可以为肝胆外科领域的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肝胆外科发展现状展望一、引言随着外科诊疗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各类影像学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有效应用,为临床外科工作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技术力量。
在肝胆外科的发展过程中,也更有效的结合实际发展和应用情况充分融入和应用相对应的诊疗新技术以及方法等,这样能够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巨大应用优势,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据此,本文重点综述肝胆外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展望等内容。
二、肝脏外科的发展现状2.1在肝胆外科领域有效应用血流阻断技术。
当前,从整体情况来看,在有效推行肝切除术的过程中,针对血流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仍然采取的是Pringle法,Makuuchi提出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方法也得到广泛推行,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应用环节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轻对于肝功能的损害。
在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研发过程中进一步有效摸索出完全不需要解剖肝门的预先处理患侧肝脏血管支的方法,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血流。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在第一肝门处通过肝实质对于患者患侧肝脏血管和胆管进行相对应的结扎,然后在第二肝门针对患者的肝静脉进行相对应的肝实质结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充分的阻断肝脏的血流,以此充分呈现出“无血”肝切除的效果。
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为10%-20%[1], 我国为7%[2].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 其发病率亦在逐渐增加. B超扫描是最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90%. 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我们的临床体会是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1)曾有典型胆绞痛发作; (2)结石直径<1 cm或>2 cm; (3)B超脂餐试验或口服胆囊造影示胆囊功能差; (4)伴发胆管炎或胰腺炎. 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的最佳选择, 有开腹胆囊切除和腹腔镜胆囊切除(LC)两种方法, 后者自1987-03法国Phillipe Mouret医生首次实施人体LC成功以来, 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普及、推广与提高. 而保留胆囊的各种术式, 由于术后复发率高, 如经皮胆囊切开取石(percutaneous cholecystolithotomy, PCCL)术后10年的胆石复发率为41.46%[3], 体外震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ESWL)术后10年的胆石复发率为54%[4], 因此通常认为保留胆囊的各种取石、碎石术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但也有报道[5]用内镜保胆取石方法治疗胆囊结石2100例, 术后随访11年, 胆石复发率仅为2%-7%, 因而提出“新式内镜保胆取石”理论和方法, 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总结.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全部胆囊结石患者中占50%-70%, 由无症状发展到有症状的患者仅占10%-25%[1]. 我国经B超普查发现的胆囊结石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4%[6], 在2-6年内出现临床症状占24.3%[7]. 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需要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尚未见随机对比研究报道[8], 一般认为, 如果这类患者的自然病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胆绞痛、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囊积脓和胆囊坏疽并穿孔等)和胆囊癌发生机会增大, 宜考虑手术, 否则应定期随防.2 肝内胆管结石我国胆石病的特点是肝内胆管结石常见而且治疗困难, 远期疗效差, 一直是我国外科医师注意的焦点. 肝内胆管结石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阻塞胆管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胆管炎急性发作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治疗的目的在于制止胆管炎的复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迄今广为接受的治疗原则是: (1)取净结石: 需直接暴露肝内胆管; (2)去除病灶: 行局部肝段、叶切除; (3)解除狭窄: 切开(除)狭窄、扩大胆管成形; (4)通畅引流: 采用各种胆肠内引流.行包括肝内胆管结石病灶在内的肝段、叶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最佳选择[9-10], 但近50%的患者不能或难以采用肝部分切除术来治疗, 即使采用了肝切除术治疗的病例中, 也有约57%需要附加胆管肠吻合术. 因此, 有必要对胆管肠吻合术的治病机制和手术方法探讨如下: 50-60年代用胆总管肠吻合术作“内引流”, 原意是想以此避免肝内胆管结石下降后阻塞胆总管下端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反复发作, 术后疗效为“优”的几率并不比T管引流术后高, 而胆管炎复发的程度却更重, 普遍认为这种手术应当废止. 后来, 用跨过狭窄环的大口径胆肠吻合术处理第1级肝内胆管的狭窄, 其主要目的是用Y型空肠襻对肝胆管的狭窄环切开后遗留的胆管前壁缺损进行修复和成形, 胆管成形术不仅在术中清除了已有的结石, 还解除了狭窄, 除去了结石和胆管炎复发的温床, 远期效果属“优”者达61%; 后有人将以上原则推广到第2、3级肝胆管狭窄和结石的处理, 称为“肝胆管盆”空肠吻合术, 其远期效果属“优”者达65%[11], 后被广泛采用. 其后的研究发现, 在用Y型空肠袢完成狭窄胆管成型的同时, 也废除了胆总管下端的括约肌机制, 对吻合口上游还有肝内病变(胆管狭窄和结石)残留者, 带来逆行感染的问题; 人工“抗返流装置”未能解决此问题; 对此, 不少医院用带蒂的空肠壁、胃窦浆肌层、胆囊壁、或圆韧带等组织瓣作为狭窄肝胆管成型的材料并相继获得成功, 在此基础上, 出现了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的空肠皮下通道型狭窄胆管成型术[12]: 取带血管蒂的空肠段12-15 cm, 肛侧端与肝胆管盆吻合以修复其前壁的缺损, 口侧端缝闭后留置腹壁皮下, 这样, 在完成狭窄胆管成形的同时, 既恢复了胆汁入肠的正常途径以保留括约肌功能, 又建立了一个皮下至胆管的空肠通道, 作为日后随时可用的胆道镜入路, 遇胆管炎复发、残留结石、或再生结石时, 在局麻下经空肠通道引流或胆道镜取石等小手术取代了开腹大手术; 也有用胆囊代替游离空肠段获得类似结果.近年来, 由于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 一些临床症状较轻的早期肝内胆管结石被发现, 但因缺乏早期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自然过程的资料, 对早期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指征、时机和方法尚无统一标准, 需要深入研究, 以期在广泛积累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标准.3 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 PLG)[13]是一组向胆囊腔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 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两类, 以后者占大多数, 常见的如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和腺肌性增生等. 常在B 超检查时发现, 有资料报告B超健康普查时, PLG的发现率为0.82%.PLG的治疗原则是: 良性者可定期随访, 疑为恶性或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行胆囊切除术. 具有下述临床特点时, 恶变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应积极手术: (1)50岁以上患者; (2)直径>1 cm; (3)基底宽; (4)单个结节; (5)位于胆囊颈部; (6)增大趋势明显; (7)合并胆囊结石. 对于暂不具备上述手术指征的PLG, 应进行定期动态随访, 一般开始每3-6 mo复查1次B超[14], 2年后每6 mo-1年复查1次B超, 必要时行CT 扫描检查.4 肝门部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C)是指位于肝总管上1/3、肝管分叉部、左或右肝管的癌, 也称近端胆管癌, 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 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 常疏于早期发现. 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当前的主攻目标. 扩大肝切除范围似乎是当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必然趋向.目前, 由于现代影像技术的进步, 早期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已较容易. 经典的诊断胆管癌的方法是直接胆道造影, 如PTC或ERCP, 在造影成功的病例, 由于显示清晰、分辨率高, 常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 由于该诊断方法为有创性, 并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故目前多以间接胆道造影(主要是MRCP)所取代[15]. 需要指出的是, 在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率方面, 须加大对其早期表现的重视和宣传力度, 我们的体会是对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和皮肤瘙痒的患者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积极的B超、CT、MRCP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检查, 多能明确该病诊断, 必要时可行PTC或ERCP 进一步检查, 以了解肿瘤的确切部位和大小[16].肝门部胆管癌除血行和淋巴转移外, 尚有神经侵犯和跳跃式转移、局部软组织侵犯和胆管壁黏膜下浸润的特点, 因而手术后局部复发率极高; 目前强调胆管癌不仅是一个局部性病变, 更是一个区域性病变.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癌肿局部浸润范围, 如能够切除, 应首选根治性切除术, 包括肝外胆道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血管“骨骼化”及广泛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纤维脂肪、神经、淋巴组织, 必要时切除一侧肝叶(包括尾状叶), 重建肝管空肠吻合. 要求达到切缘无癌组织或细胞残留, 因此, 扩大肝切除范围似乎是当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必然趋势. 门静脉若受侵犯, 可行部分切除和修复, 但门静脉切除并不提高治疗效果[15,17]. 即使不能行根治性切除, 给予行姑息性切除, 必要时辅以“架桥式”肝管空肠内引流[15], 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时间也具有积极意义, 其疗效显著优于各种胆道内、外引流术. 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和内镜胆道内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 ERBD)疗效相似. U形管或T形管外引流疗效较差. 因此,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甚为重要, 其目的是确定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切除范围, 术前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 (2)了解肿瘤与肝门部血管的关系, 尤其是门静脉是否受侵及其侵犯程度; (3)肝内胆管受浸润范围; (4)肝储备功能检测. 新近有报道高分辨率CT可以准确预测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18], 值得重视. 对于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姑息性切除或内、外引流患者, 术后辅助性放疗、化疗[19-20], 也能起到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作用.5 胆道外科疾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ERCP于1968年由McCune首次成功应用, 并于1973年由陈敏章在国内率先开展, 由于其在胆胰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独到之处, 很快成为胆道外科中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并越来越受到重视[21]. 1974年德国的Classen和日本的Kaiwai发表了内镜与高频电流技术相结合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治疗胆道残留结石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狭窄, 开创了内镜外科治疗的先例.5.1 胆管结石的内镜处理 EST是胆管结石治疗的一场革命, 经过30余年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已成为较为安全、疗效可靠的成熟技术, 近90%的肝外胆管结石可通过EST清除结石[22]. 我国是胆道结石的高发国家, 但国内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这其中有设备和技术上的原因, 而医生观念的原因可能也是不容忽视的.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佳适应证是胆囊已切除、不伴有明显胆管狭窄的中老年患者. 对于胆囊存在的病例, EST适合于高龄或手术高危的患者. 对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 如考虑实施LC者, 也可先行或术中同时行EST. 对于伴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例, 如果病情基本稳定, 结石不大且数量不多, 可急诊行EST; 如果病情不稳定或估计取石耗时较多时, 可以先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 待炎症控制后再行EST.值得指出的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的治疗, 目前认为内镜治疗(EST或ENBD)可作为首选治疗. 对于重症ABP, 发病早期(72 h内)内镜治疗, 疗效显著优于晚期治疗; 对于轻症ABP, 可以不必在急性发作期实施内镜治疗, 经保守治疗稳定后再行内镜治疗更为妥善[21].目前还应警惕EST使用过滥的倾向,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年龄较轻的胆总管结石病例, 尽量少行EST; (2)如果结石较小(<0.5 cm)、数量不多(≤5枚), 选择经内镜气囊导管扩张(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 EPBD)+网篮取石术, 可减少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损伤, 保留其功能; (3)对于结石直径0.5-1.5 cm、数量3枚以下者[23], 可行EST+网篮取石术; 有学者主张该术式对结石直径<1.0 cm者, 效果较好[24]; (4)对于结石直径大于1.5 cm 者, 在有机械碎石网篮条件下, 也能够粉碎后成功取出, 否则不宜采用EST; (5)如果胆管上段尤其是肝门部存在狭窄, 即使清除了胆总管结石, 括约肌切开后的反复反流性感染将大大降低远期疗效, 因而不适宜行EST; (6)合并门脉高压者, 行EST应格外慎重, 尤其要避免行较大的切开, 否则可能招致大出血. 5.2 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内镜治疗良恶性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或狭窄)在临床十分常见, 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是其主要表现, ERCP诊疗的意义在于能及时明确胆管梗阻的性质、部位和范围, 同时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具有创伤小、对患者生理干扰少等优点, 可作为手术或其他治疗前的准备, 对于无法根治的肿瘤, 解除胆道梗阻本身就是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分为ENBD和ERBD, ENBD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引流措施, 适合于术前短期引流、急性胆管炎的胆道减压和预防性引流, 但不适合于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或伴有精神症状、不合作的患者. ERBD主要用于恶性胆道梗阻的姑息性引流, 也可用于良性胆道狭窄、胆漏等的治疗. 近年来新兴的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25-26], 具有口径大、支撑效果好、定位准确等优点, 金属支架完全扩张后的口径可达7-12 mm, 远非标准的塑料支架可比, 加之金属材料表面光洁度高, 可被胆道上皮细胞覆盖, 使得细菌和胆泥不易黏附, 不易发生阻塞和移位, 持久通畅性能较佳. 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主要是: (1)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胆管梗阻; (2)引流胆系至少占全肝胆系的40%; (3)无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4)至少可存活3 mo.6 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对于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其治疗的“金标准”, 成功率已达99.5%, 合并急性胆囊炎甚至坏疸性胆囊炎者也可达95%.对于肝外胆管结石, 可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以下微创方案: (l)单发胆总管结石(直径<0.5 cm), 如果不合并胆囊结石, 可行EPBD+网篮取石术; 如合并胆囊结石, 可行LC+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术; (2)单纯性胆总管结石, 结石直径0.5-1.5 cm、数量3枚以下[23], 可先行EST+网篮取石术; 如果取石未成功, 且胆总管直径>1.0 cm, 可先放置ENBD导管, 后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道镜取石术, 利用ENBD导管支撑胆道, 一期缝合胆总管; (3)如果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5 cm, 且胆总管直径>1.0 cm, 可行腹腔镜胆总管控查、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 如果术中胆道镜证实胆总管下端通畅, 在结石确实取净条件下可一期缝合胆总管而不置放T管, 但因有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水肿或Oddi括约肌痉挛引起胆道高压而造成胆漏的风险, 因此宜慎重选择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术和胆道镜、内镜等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成为可能[27], 为左侧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有关仪器设备的更新完善, 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胆肠吻合术成功实施的报道逐渐增多.7 医源性胆管损伤腹部外科手术时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肝外胆管损伤称医源性胆管损伤, 据报道其中92%发生于胆囊切除术, 其次发生于胆管探查术和胃手术, 也有发生于肝脏手术、胰腺手术者, 但较少见.医源性胆管损伤根据其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发现的早晚和处理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后果. 倘若发现及时、处理得当, 预后还是比较好的; 但如果术中未能及时发现, 确诊后的处理方法不当, 不仅使病情复杂化, 给患者带来多次手术的痛苦, 甚至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 有必要就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探讨如下.开腹手术致胆管损伤的预防, 应着眼于胆囊、胆管、胃手术的术中操作, 警惕解剖、病理及手术3种危险因素, 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大大减少胆管损伤. 解剖性危险因素的预防在于手术中严密观察胆囊管的毗邻关系, 及时了解可能存在的胆囊管、右侧肝管、胆囊动脉变异. 病理性危险因素的预防在于, 对急性胆囊炎, 尤其是坏疽、穿孔性胆囊炎时充血水肿、组织脆弱的Calot三角的仔细解剖; 对硬化萎缩性胆囊可切开囊腔配合解剖Calot三角, 必要时行胆囊次全切除加残留部分胆囊黏膜烧灼术; 对十二指肠穿透性溃疡切除有困难时, 宜行溃疡旷置的Bancroft术式等. 手术危险因素的预防重点在于, 必须坚持胆囊切除的固有模式, 即仔细解剖Calot三角、清楚分出胆囊管; 胆囊管的处理一定是在松弛状态下完成; 避免过多剥离胆管周围组织, 注意保护胆管周围血管丛, 以防止胆管缺血性损伤; 接近胆管处禁用电刀作电凝止血或组织分离, 以防止胆管热源性损伤; 选用合适的T管及细针线缝合胆总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预防重点是: 正确掌握LC的手术指征及LC 中转开腹指征, 清楚显露和仔细解剖Calot三角, 分离Calot三角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凝、电钩, 有困难时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胆管损伤的处理应根据发现的时间、损伤程度、损伤胆管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患者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28]. (1)术中发现胆管损伤的处理: 小裂伤(<3 mm)或部分管壁切除, 用5-0可吸收线或6-0无损伤线直接缝合修补, 可不必放置内支撑管; 较大裂伤或横断伤, 胆管壁缺损长度<2 cm, 应争取施行胆管对端吻合术, 并通过吻合口放置内支撑管6 mo 以上; 胆管损伤范围大、缺损长度>2 cm、对端吻合张力大或组织缺血等情况, 应施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并放置吻合口内支撑管6 mo以上. (2)肝外胆管横断损伤并结扎, 术中未发现, 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 应在手术3 wk后再手术, 以使胆管被动扩张, 便于再次手术吻合. 一般施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 吻合术, 术中应切除不健康的胆管组织及瘢痕, 用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缝合, 线结扎在吻合口外, 并放置吻合口内支撑管6 mo以上. (3)肝外胆管损伤致胆管狭窄, 术后反复发作胆管炎, 合并不同程度的黄疸, 需手术处理. 建立大口、无张力、黏膜对黏膜的近端扩张胆管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 同时取出狭窄上方可能存在的结石, 冲洗出脓性胆汁. 少数肝外胆管短段狭窄, 也可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管扩张狭窄段胆管并放置记忆合金支架治疗, 远期疗效尚待观察.背景资料随着胆道外科基础研究的深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的问世和与消化内镜技术的结合, 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显著的进步, 除对肝内胆管结石、肝门部胆管癌等传统疑难和复杂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有显著提高之外, 胆道外科微创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 对传统胆道外科构成严峻挑战, 使胆道外科诊治观念迫切面临更新和拓展.同行评议者闻勤生,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研发前沿近年来, 内镜在胆道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不断拓展, 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范围逐渐扩大,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有效预防和处理受到高度重视. 创新盘点本文全面介绍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和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深入分析了内镜、腹腔镜在胆道外科的应用前景. 应用要点本文介绍的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和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原则, 及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原则, 对指导胆道外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行评价本文选题准确, 论述条理, 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届胆道外科大会国内外
新进展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随着医学领域新进展不断出现,胆道外科新的诊断,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其中腹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技术在胆道外科学界发展迅猛,为了拓宽胆道外科主任的知识领域,了解微创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的诊治方法与治疗规范,交流各位胆道外科医生工作中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并对胆道外科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次大会为广大从事胆道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胆道外科疾病包括胆道结石、胆道损伤、胆道肿瘤等,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胆道损伤的处理一直是困扰胆道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因其治疗后并发症多,所以仍是目前胆道外科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肝内外胆道结石是常见的疾病,由于微创外科近年来发展迅猛,其治疗方法发展很快,微创治疗已成为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主流。
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尽管国际上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其治疗的金标准,但国内仍有不少胆道外科学者提出了微创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的理念,围绕这一问题学术争论不断,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胆道肿瘤,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难以治疗,切预后较差的疾病,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规范依然存在不同的声音。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癌变的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如何进一步改善其预后也存在争议。
胆道外科今年来发展迅速,而为学术争论、交流经验提供一个平台是提高我国胆道外科水平重要的条件。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微创观念和微创手术在胆道外科的兴起。
医学科学的进步也让消化道重建在技术、
用材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胆道外科相关规范的推广,对提高我国胆道外科医疗水平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