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创新论文

马克思关于创新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创新精神摘要:创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

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

自然辨证法教学与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联系密切,应当突出自然辩证法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字: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然辨证法一、创新的哲学定义1.1 哲学定义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

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意是创新的特定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

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既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矛盾关系。

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

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点。

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

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创新的哲学要点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的发展。

物质形态对于我们来说是具体矛盾。

我们认识的宇宙与哲学的宇宙在哲学上代表了实践的范畴与实践的矛盾世界两个不同的涵义。

创新就是创造对于实践范畴的新事物。

任何有限的存在都是可以无限再创造的。

2、矛盾的是创新的核心。

矛盾是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

物质的具体存在者与存在本身都是矛盾的。

任何以人的自我内在矛盾创造的新事物都是创新。

3、人是自我创新的结果。

人以创新创造出人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发展。

此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基本路径。

人的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构成规律在物质的总体上形成对立的内在必然与外在必然的差异。

创新就是人的自觉自发!4、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

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

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

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5、认识论上看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

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

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下面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
1.坚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活的理论体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来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贴近实际,关注人类实践运动中的新问题,反思和探索新的思想和发展路径。

2.注重继承与创新。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髓,又要与现实的需要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意味着要承继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展和修正,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

3.开展跨学科研究。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进行良性互动和交叉融合。

比如,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进展,来深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论探讨。

4.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指导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它的发展应当紧密结合实践,回应人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理论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启迪,将哲学思想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立足于当下实际,坚持开拓创新,注重跨学科研究,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发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守正创新

观。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经典文本为主要依托而流传下来,是以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伟大智慧及丰硕成果的经典文本,便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依据。

时代变迁,价值永在,在时空流转中,它们的理论意义及学术价值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常研常新,是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思想矿藏,愈发折射着真理之光。

经典文本的存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最根本、最可信、最贴近的研究之路,使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成为可能。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解读与重新思考已成为热潮。

新时代,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人挖掘与重新研读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容易忽视客观文本事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或思想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主观性诠释,导致了对文本内容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充分解读甚至误读,事实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它不会主动投向研究者的怀抱,相反地,事实往往在层层迷雾的遮蔽下展现出“虚妄的真相”,这也是研究者理论准备不足和哲学视野不够的显现。

其二,为 迎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研究者刻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中寻找“时代药方”,呈现出过度解读甚至曲解的研究倾向,不是从文本整体思想出发,而是基于现实利益需求从中探求能支撑其观点的只言片语,不加限制地使用文本中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范式,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割裂。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问题或现象都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视野、研究态度及研究方法等密不可分。

首先,研究者的视野、既有观念或思想容易为研究设限,使研究者看不到“隐匿”于视野之外的重要事实。

例如,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时,学者往往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之后所著的文本上,事实上,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诗歌、剧本和小说等作品因文体形式、探究议题和思想内容等与其他著作有较大差异,而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一、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大学生思想觉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所推动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觉悟。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能够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社会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欲望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组织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实践合作项目。

通过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创新创业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

这要求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注重团队合作,通过合作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

学校可以开设团队合作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团队协作,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创新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创新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创新的启示科技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科技进步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的结果。

而在这一依赖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的过程中,哲学思想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办严密且深刻的哲学理论体系,对科技创新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科技创新必须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科技创新,既是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的过程,又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必须与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技创新是为人民服务的。

科技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而只有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启示意味着,所有科技创新都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健康与福祉。

如今,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在医疗和防疫中凸现了其重要作用,无数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积极投入到对疫情的阻击战中,创新技术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的进程。

二、科技创新需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科技创新,是大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交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技创新既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社会力量的协调。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社会和国家利益应占据主导地位,而个人利益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科技创新涉及到广泛利益关系,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创新过程中,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往往会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

因此,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实现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三、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客观真理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

而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复杂性,经常会让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出现主观臆断和误导,这样必然会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示我们,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的应用,承认真理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个人主观臆断而失去相应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运用及发展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运用及发展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运用及发展分析創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葆生机活力、永具思想价值的关键。

创造性运用,是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前提。

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运用的积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

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前提。

标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1 坚持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①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原理及其发展史中的范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从中提炼出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将其提升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畴。

如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层次上,选择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若干重大结论。

②制定新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是在新的科技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当时的社会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与此相应,必须制定新的范畴和概念。

关于这个方面,应遵循恩格斯和毛泽东讲的原则。

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2 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加以考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加以考量,是有力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武器,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崛起,成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西方哲学传统中吸取养分,融合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多种思想,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发展。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实践价值,其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不断涌现。

一、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甚至当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创新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变化。

其中,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方面。

1、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旨在揭示事物间矛盾和矛盾调和的规律。

在20世纪初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人们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钱穆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对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不是抽象的学说”。

“矛盾不是同一性和异一性的对立,而是一个单位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本质上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

”辩证法不仅揭示了矛盾的本质,也探讨了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与推动。

2、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新的理论内容。

例如马苏德·阿里文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从本质论上来说是一种“全球制度”,而不是国家制度。

这种全球历史发展的理解,可以更好的解释当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二、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实践的产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地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和理论都产生了不同的实践成果。

1、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简述马克思之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简述马克思之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卡尔·马克思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继承并创新了德国古典哲学,这极大地影响了他自己哲学思想。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被广泛认为是德国理
想主义之父的伊姆曼纽尔·康德。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别是他强调人类主观性在构建现实中的作用,为马克思后来的社会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还从G·W·F·黑格尔身上获得了灵感,他的辩证法极大地影响了
马克思对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解。

黑格尔的辩证法概念强调社会
关系和历史过程的矛盾性质,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他对社会
革命变革的愿景提供了依据。

马克思的哲学创新在于他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马克思借鉴黑格尔的辩证法,形成了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理解,
认为历史变化的动力不是思想或意识的发展,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和
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对现有社会秩序提出了激进的批评,
并提出了基于团结和平等原则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景。

卡尔·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继承和创新的。

虽然他继承了德国理想主义的传统及其对人类主观主义和历史发展的强调,但马克思
也通过培养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的
批判,做出了重大的哲学创新。

马克思对哲学和社会思想史的深刻影响,可以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批评的持久影响和他的思想对于理解当
代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持续相关性中看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也是其创新的基石。

正是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探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启示。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将实践视为认识论的源头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足点,也是其最基本的特质之一。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

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坚持实践,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真实可信、富有生命力,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导。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源泉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人的活动才是造成的一切真理永恒性的源泉。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生产、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探索和改造,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启示从实践中汲取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重要方法。

实践能够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宝贵的素材和经验。

实践告诉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密切联系实际,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准确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向。

只有紧密结合实际,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加丰富、更具生命力,更好地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服务。

四、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实践要求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我们需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切入点,善于进行思辨和探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碰撞。

只有不断创新思维,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活跃的系统,需要通过实践的创新来不断拓展和丰富。

结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实践,是其理论活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技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技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技术创新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对于指导技术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成为我们追求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

马克思主义将科学观设定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它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唯物辩证法。

这一思想体系认为,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科学观强调实践必须基于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的形成则离不开实践的指导与检验。

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科学观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技术创新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首先,科学观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创新研究。

科学观强调,技术创新必须以实际需要为导向,充分了解和把握现实情况,才能提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解决方案。

其次,科学观强调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技术创新才能得到科学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

最后,科学观强调创新必须多方参与,形成集体智慧。

科学观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集体创造的力量,才能真正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在当前社会中的技术创新领域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如今,技术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只有回归科学观的原则,才能在技术创新中避免走弯路,充分发挥科学精神和创造力。

同时,科学观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技术创新的社会影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在实际应用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方法相结合。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验证与改进已有的科学理论,并通过实验与实践来推动科学发展。

在技术创新中,我们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融入科学观的原则,注重科技创新的长期影响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在题目中所提到的技术创新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思维方式如何对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通过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二、思维方式的本质与作用思维方式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反思和抽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方式是受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和决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1. 辩证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总体和发展的认识。

辩证思维方式要求人们站在历史和现象的全局角度来思考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2. 唯物辩证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从物质的角度出发,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理解。

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通过实践去验证和发展理论,不断推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向前发展。

三、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思维方式对于个体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个体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不同,从而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发挥。

1. 辩证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辩证思维方式注重对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认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新灵感。

辩证思维方式鼓励人们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的矛盾点和突破口,进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唯物辩证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

唯物辩证思维方式要求个体具备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创新的发展。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

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

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摘要:我国是继苏联之后成立的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延续至今,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

由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与苏联不同,所以从建国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形式。

实践证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建设国家的实践中,为我国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而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方法和观念的创新性也提出了要求。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融入到国家建设中,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作用。

而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只有真正的理解实践观的发展历程和意义,才能真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完善的。

过去的旧的实践观较为片面,具有局限性,只有以科学实践观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把实践和哲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就是大学和“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神圣家族》时期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

经历了了五个时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把客体和主体以及客观和主观相结合在一起,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之一。

它秉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深化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第一,哲学思想对科学成果的影响。

无论是哪个时代,科学成果都受到当时的哲学思潮的影响。

20世纪初期,欧洲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们认为物理学已经将世界的本质揭示得十分清楚,但是这个观点在量子力学诞生后被否定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实践对经验的重要性,这也能够有效地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社会化的指导。

科学社会化即把科学研究当作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来实现,包括科学家、科学家之间、科学家和其他人之间的交流、科学市场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把科学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创新的启示。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创新技术是推动这个过程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实践对经验的重要性,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财富是人类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实践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伦理的影响。

科学领域存在着伦理问题,比如,应该不应该用科学实验来危害动物和人类?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但同时也注重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伦理问题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要坚持人类观点,尊重生命和人的尊严。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非常深刻,无论是科学成果、科学社会化、科技创新还是科学伦理,都受到了这一哲学思潮的重要影响。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为科学界广泛接受的认识方式,相信随着科学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理论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摘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 是全面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是其内在要求所使然, 同时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创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

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1。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

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1全芬.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是认识论理论和价值理论的重要内涵之一。

蕴含在守正创新中的认识论包括客观认识、历史认识和实践认识;价值论中的守正创新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精神也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

想要坚持守正创新,第一、要拒绝“弊端归正”即胡乱夸大和理
想化;第二、要主张“正端创新”即正确引导行为和发展;第三、要主张“实干创新”,在实践中把理论化为实践,整合动力,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改革。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就是在实践,改革,探索中追求对真理的认识,体现对未来的向往,探索一条适合人类的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它是一种真实的实践思维,追求真理和美好愿景,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效内容,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作用,促进新的理论发展和新的实践。

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客观实证认识论的原则,以实践为根本,以真理为中心,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引领实践,综合考虑人的实际追求,准确分析社会问题,不断开拓理论新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因此,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就是要坚持客观实证认识论,以实践为根本,以真理为中心,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
向引领实践,综合考虑人的实际追求,不断探索和开拓理论新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让人类实现真理和美好的愿景。

从而为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动力,使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光明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以为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一、事物是永恒发展的1、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指出了发展是事物运动的总趋势;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三是特指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这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更为具体,一个比一个更为贴近现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世界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

1、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对待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抽象地谈论量变与质变孰优孰劣。

其次,要把握适度原则。

办事情,做决策,都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也就是要“适度”。

习近平说,在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凡事不能超越底线。

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体现了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

作者: 常莎 王茜
作者机构: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出版物刊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92-9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观 创新性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实践"的哲学,它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彻底划清了界限,从而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无可比拟的创新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摘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 是全面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是其内在要求所使然, 同时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创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

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1。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

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1全芬.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时代一起前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事物的客观本性。

因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的统一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每一方面。

马克思扬弃了古典经济学、古典哲学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精华,抛弃了其中的糟粕和不切实际的内容,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一个极有力的证明。

四、普遍联系观点贯穿着创新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思维的不断拓展,提高思维的综合性、灵活性和跳跃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一个结,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联系,已被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充分证实。

只有如此,才会使思想开阔,视野远大,善于从看似毫不相关、互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使我们能够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全面更真实更确切地认识复杂事物,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辩证的、联系的思维有意识地或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扩展我们的视野,才能认识各种复杂事物的规律性。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得到不断地发展, 但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的资本全球化反思的产物, 是旧的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产物, 在21 世纪, 全球化作为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较之过去更加明显, 同时也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产业经济基础从工业文明转向以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新科学技术为核心; 二是经济的控制力更多是体现在人才掠夺, 大众传播, 文化的影响和科技的比拼等软实力的比较上; 三是全球化的思维从旧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 同时也出现了如日趋严竣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医疗卫生问题、资源问题和贫富分化及仍然存在的局部战争, 等等, 这些问题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挑战, 如何去解释和回答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迫切要面临的问题。

在当代, 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受到重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我国的革命开始之初到建国之后的经济建设都一直是我国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对我国的各方面的成就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七大明确提出来。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今被重视的程度。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难的发展契机, 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 创新发展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进一步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不断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如何在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当今的时代下不断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笔者想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 一) 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的科学性。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社会环境的变迁,马克思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可能对现时代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和现象没有能够做出一个非常合适的解答,在这一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释我们现今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和社会现象。

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就必须要对马克思的文本做出深入透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是蕴藏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中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有了深刻的理解, 才能说真正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可以这么来说,马克思主义文本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

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创新研究去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把握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更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因此,我们要全面透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把握其中的精髓所在,挖掘其中的价值。

( 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源。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之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和实践第一的观点,这是由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由认识的一般规律决定的2。

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

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重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创新不是词句的翻新,不是特种语言内部的逻辑推理,更不是处于自己的一时的兴趣,“到处去寻找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在于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新的原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哲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求哲学理论和哲学的创新,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生存哲学、经济哲学等,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成果,并具有明显的“实践结合性”的特点3。

二、“关注时代问题”。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马恩在创立其理论时,就是直接面对当时工业革命早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社会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无产阶级的生活所构成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中的基本矛盾的生成与转换。

马克思才真正超越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成为把握“时代精神精华”的“真正哲学”。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与回答问题的过程。

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核危险问题、高科技的负面效应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告诉我们:历史在苦难中延续。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它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经验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

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体现的哲学,其生命力就在于能够正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科学拓展时代视野,总体把握时代的方向,及时解答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充分适应自己的时代”。

三、“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

”哲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人,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其核心是要研究并回答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注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

我国二十多年来的哲学界的理论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大讨论,到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及人的现代”理论争鸣,到90年代初开始的关于“人、价值、交往、文化、生存、发展”,再到21世纪初的“以人为本”等问题的研究大潮,突出2张友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3张晓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经济与社会发展.第6卷第4期.地表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在回到生活世界及人本身。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就是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回归社会生活现实,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价值支持和精神支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也是其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综上所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深厚根基和“源头活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发生之源、发展之源、回归之源。

唯有植根于现实生活,植根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棵“理论”之树才能万年常青,不断地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四、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3 ]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 ]汪克、黄维平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几点思考.《传承》2008年第3期[ 5 ]任阿娟、袁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的当代解读.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6期.[ 6 ]全芬.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 7 ]张晓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经济与社会发展.第6卷第4期.[ 8 ]张友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源头活水”.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