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图解整脊疗法高清
脊疗-治疗相关疾病好方法
脊疗-治疗相关疾病好方法脊柱疗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此疗法的记载,但是,真正被医学界重视还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
早在1895年,美国一个叫巴马的医师,他认为脊柱是身体的栋梁,而脊神经又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认定是大脑、小脑和延髓的延伸,如果有脊柱发生错位,压迫了神经,就会导致人体的不适或五脏六腑的病变而加速身体的衰老。
脊柱是人体的栋梁,它位于颈、躯干和骨盆的被面中央,坐落在骨盆上。
骨盆由骶骨、尾骨、髂骨、耻骨和坐骨等所构成。
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宽后窄的环状结构,除了支持上身体重,又是躯干与下肢的桥梁。
由于骶髂关节有轻微的易动性,加之体位负荷重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错位。
骨盆错位后,首先会造成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皮肤粗糙、面部色素沉淀、脸上出现皱纹,年龄偏大者,过早出现老年斑等衰老症侯。
其次带来一系列生理机能的减退,骨盆移位,必然会导致脊柱移位,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把人体骨盆比作高楼大厦的基础,脊柱就是高楼的墙体,当地基塌陷时,墙体就会发生偏歪,甚至楼房倒塌。
人体骨盆歪了,脊柱又怎能直立呢?因此,脊柱—骨盆错位,几乎人人都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的祖先对脊柱早已有大量的研究,背部的督脉(阳脉之海),正好走在棘突的尖线上,脊柱两侧,就是华陀夹脊穴和膀胱经,支配人体脏器的穴位,星罗棋布,分布在脊柱的两侧。
从解剖学上来讲,脊髓分出的31对脊神经,就分别从不同的椎间孔穿出,调节支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骨盆、脊柱错位后,本来间隙就很小的椎间孔,首先变形,周围肌肉、韧带张力发生改变,脊椎的三维运动(前屈、后仰、侧屈)发生障碍,进一步压迫血管、神经,阻塞经络,引起一系列的感觉运动障碍和脏腑生理机能改变,造成内分泌机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早期的头痛、头晕,视力下降、颈部僵硬,多梦、失眠,口渴、心烦、耳鸣、耳聋、胸闷、气短,肩胛酸痛、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反应迟缓,腹部胀痛、小便困难、便秘、腹泻,肥胖、消瘦,男性阳萎,女性月经紊乱,经络进一步阻塞,病情进一步加重,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加速了人体的衰老进程,甚至发生癌变。
整体脊柱调衡法
整个过程无痛操作,无不良反应。检查过程人人可以看到变化,调衡前后的改变本人可以感受,别人可以看到,便于接受和推广。
陈云整体脊柱调衡法与其他按摩推拿术以及整脊术比较,在以下四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强调了人体基本框架结构的端正和稳定对一生健康的影响,主张对骨骼、肌肉韧带筋膜系统、经络经筋系统进行整体的松解疏通与矫正,恢复人体基本框架结构的端正状态。二是总结运用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脊柱检查方法,在临床检查出现改变之前,更早的发现脊柱的变形情况,为脊柱调衡提供依据。三是总结了一套无痛性的软组织松解方法,使疼痛性疾病的治疗疗效更好,更科学。四是使用了一种科学的用力方法,使手法治疗更省力,避免操作者的自我损伤,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受益。
三,基本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总结了新的整肌八法,分别是轻抚法、压揉法、伸展法、舒张法、振颤法、深压法、经络疏通法、滚扫法。
腰酸背痛以及下肢疼痛得产生,是软组织营养障碍和骨关节关系异常所致。一味的强力揉压,虽然可以换来短暂的松快感觉,但会造成新的软组织损伤。时间稍长就会使软组织僵硬变性,形成长久的功能障碍。追求按摩时的所谓疼痛快乐,无疑是给自己加病。局部的强力按摩,也不能舒缓疲劳紧张的肌肉系统。
颈椎病、腰椎病、上下肢疼痛等疾病症状,是肌肉、韧带、骨关节的复杂变化。传统中医正骨按摩有一句要领:整肌不整骨,病人白痛苦;正骨不整肌,病痛一大堆。而我们现在的操作者,大部分不注重这个要领。
准确的诊断,轻柔的手法、恰当的矫正,才是患者最好的选择。整体脊柱调无损害的软组织松解法.
人体基本框架的维持,要靠骨骼位置的端正和肌肉韧带筋膜系统的张力平衡共同完成.单纯的骨骼矫正或软组织按摩,都不能实现根本的改变.软组织松解除了可以迅速解除局部症状以外,对于人体整体力学平衡失调的纠正是必需的.在以往的中医按摩和伤科治疗中,局部处理较多,往往忽视了对软组织的整体调整,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疗效,也不能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完整版)脊柱侧弯的手法矫正治疗
• 纠正脊柱侧弯的关键因素 , 给一个空间或出路让侧弯 的脊柱伸展
• 1。调整下移侧弯的主弯,由胸椎向下移动到腰椎, 可以解决剃刀背的难堪;
•
2。纠正脊柱的旋转,帮助突出的肋骨平复;
•
3。将侧弯转化成正常的胸腰椎生理弯曲的一部分。
直接矫正法和间接矫正法
• 直接矫正法:就是直接施力在需要矫正的 椎体上,不需要锁定关节。胸椎和骶椎常 用。
•
观察:Cobb角 <25°
•
支具: Cobb角 >25°缺点是依从性差、有效性存
在争议、副作用不容忽视.(支具治疗的种种弊端及患儿大
多数年龄较小难以配合导致支具治疗常难以奏效。)
•
矫形手术:仅适合Cobb角 >50°以上的严重患者。
属于大手术并有可能发生重大并发症。
• 手法治疗的特点:准确,针对性强,见效快,安全, 易于操作,患者易于接受,实用。
• 3.3俯卧位胸部垫枕医者一手掌根压住胸椎脊柱侧弯的顶 椎或侧弯的下交界椎体,向上或向下用力,另一手掌根顶住凸 侧的弧形顶点椎体用力向凹侧推顶,两手发力的同时,在纵轴 方向上给予相反方向的牵张力。
•
3.4腰段:站在患者一侧两手交叉,一手掌压住腰骶部向后
用力,另一手掌用力向右推顶左侧腰椎的弧形顶点的椎体棘突,
者右腿向后用力牵抖数分钟,可使右侧腰背肌紧张,同时可矫
正骨盆。
•
手法治疗脊柱侧弯症应注意的问题
• 1、非结构性脊柱侧弯有效,结构性脊柱侧弯无效; • 2、脊柱侧弯的年龄界限:0-12岁较易 12-20岁较
难,恢复小 20岁以上最难,恢复难以估计。与体 质有关。 • 3、角度的界限:20度以内较易;20-40度难;40 度以上不可逆。 • 4、侧弯角度恢复较慢,外形是可以改变的; • 5、治疗密集有利于恢复,最好是每周五次以上。 • 6、脊柱侧弯的矫正要点:A先检查有无长短脚 B 再检查有无骨盆错位 C再检查骶椎有无倾斜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疗法)PPT课件
损伤病理:头颈屈伸运动是靠颈前的斜角肌(屈)和颈后头颈夹肌、 项韧带、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伸)。长期低头或半低头工作,如阅 读、书写、司机、电脑、财会、缝纫工、车床工等工种,容易导致伸 肌群劳损。特别是项韧带。该韧带是颈部最坚韧的骨骼肌韧带,深埋 于所有颈椎叉状棘突中,起到支撑头颅重力,维持颈椎正常向前弯曲 的曲度以及各颈椎中轴位置的重要作用。一旦劳损,肌力下降,颈椎 骨失去中心维系力,产生旋转、侧弯、出现颈曲紊乱,而致颈椎病。 防治机制:锻炼颈部与损伤之伸肌群,维护对颈曲及颈椎中轴的肌力。 练功方式:二目平视,双手屈肘,双掌合拢后脑。 第一步:按压后脑屈颈至下颌抵胸。 第二步:抱头——双手略加压力对抗,使之慢慢抬头并后伸。如此反 复10~20次。 注意事项:胸背不动,如已有病变,屈伸范围以不疼痛为原则。
损伤病理:胸椎与腰椎之间的胸腰部是脊 柱运动的枢纽,因此运动胸廓可带动腰椎。 其运动力主要是背阔肌和腰骶棘肌,这二 组肌肉可因长期坐位(如司机、办公室工 作等)而劳损,肌力不平衡,导致胸腰椎 关节紊乱,产生腰背痛。 防治机制:双手抱腰背部,以稳定二组肌 肉,转动胸廓,使之肌力协调平衡,久坐 充血可消散,损伤可恢复。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转向背,掌心按压 腰背部,转动胸廓,左右转动各10~20 次。 注意事项:转动胸廓,头颈随转但骨盆不 转。
第二式;抱头侧颈式 第三式:抱头屈曲式 第四式:侧颈双肩松胛式 第五式:左右开弓式
第六式:双胛合拢式
第七式:抱肩转胸式 第八式:抱背转胸式
第十五式:前弓后箭式
第十六式:点头哈腰式 第十七式:床上起坐式
第九式:摸膝转胸式
第十八式:抱膝滚腰式
损伤病理:颈后之项韧带及头 颈夹肌、肩胛提肌是维持颈曲、 支撑头颅重力的重要肌力。此 组肌肉因长期低头工作而劳损, 继发颈椎紊乱。因此保护此组 肌肉,是预防颈椎病的重要措 施。 防治机制:此为颈肌自我按摩 推拿的方法,可使粘连松解, 缺血者增加血运和肌容积,增 强肌张力。 练功方式:直立,稍低头,双 手合拢颈后,用腕关节拿捏颈 后肌肉,并提拔10~20次。 注意事项:掌力要准稳,不要 拿伤皮肤。
脊柱侧弯ppt课件【33页】
16
从前向后测量,前1/4有骨骺出现的为Ⅰ度,前1/2出现为Ⅱ度,以此类推,3/4者为Ⅲ度,4/4者为Ⅳ度,骨骺完全融合者为Ⅴ度。
Risser征-判断脊柱侧弯患者骨骼生长潜能的指标
17
18
大干50度的脊键测弯均应手术治疗,成人疼痛性脊住侧弯,是出于侧弯的凹侧长期不正常负重,致早期发牛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椎管狭窄或椎体侧方移位,刺激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痛,应进行减压及矫正脊柱侧弯,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一般先用支具控制,如控制无效.每年侧弯加重大于5度者,应尽早手术。
脊柱侧弯的分类与分型
7
根据脊柱侧弯弧的顶端椎体(顶椎)的部位.又可将脊柱侧弯分成颈段脊柱侧弯(顶椎在C1一C6范围内),颈胸段脊柱侧弯(其顶椎在C7或T1);胸段脊柱侧弯(顶椎在T2一T11范围内);胸腰段脊柱侧弯(顶椎在T12,Ll);腰段脊柱侧弯(顶推在L2—L4范围内)及腰骶段脊柱侧弯(顶推在L5,S1范围),在腰骶段侧弯中.实际上腰椎与整个骶骨组成侧弯孤,故矫正侧弯时融合范围一定要延伸至骶椎。
25
一、 体位 回病房后,头24小时在保证不出褥疮的情况下,尽可能平卧,或翻身时呈45度角斜例卧位(背部塞垫软枕).勿正侧卧,以利压迫止血.减少伤口渗出血。 二、褥疮的防治 定时(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明显剃刀背畸形隆起处,特别容易发出褥疮,应垫一中央挖有小洞的厚海绵垫,让剃刀背畸形隆起尖顶落在洞孔内,并每天数次用50%酒精按摩骨突出部分。
手术治疗
19
一、正确选择融合范围。二、重建脊柱的生理弧度三、维持躯干平衡
脊柱侧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20
一、病史采取 详细采集病史,以正确诊断和评价病人全身状态,脊柱外科病人特别要求搜集下述情况:畸形或症状出现的时间及进展情况;畸形对其它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如有否心跳、气短(其程度用爬几层楼出现,与同年龄人比较运动受限情况表示);大小便情况,有无疼痛及放射痛与肢体无力等;有无胸背部及下肢皮肤感觉异常;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史与反复骨折史;母亲孕期(第4—7周),有否患病或受刺激等因素;家族中有否同类病人。
脊柱侧弯(共72张PPT)【72页】
Lenke分型:修正2:矢状面-N+
-4°
+25°
+50°
Lenke分型:修正
42种类型 ABC -N+
Lenke分型:修正,其他情况
Lenke分型:病例1
33°
45°
32°
14°
33°
4°
+32°
+13°
-63°
Lenke分型:病例2
36° 45°
23°
29°
53°
17°
+26°
-37°
T2-T5: Kyphosis ≥ 20° T10-L2: Kyphosis ≥ 20°
会使PT以上、MT/TL-L以下成为 结构性次弯
Lenke分型:基本类型
类型 1 2 3 4 5 6
PT 非结构弯 结构弯 非结构弯 结构弯 非结构弯 非结构弯
MT 结构弯M 结构弯M 结构弯M 结构弯M 非结构弯 结构弯
腹壁反射:除外髓内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侧弯患者的评估:评价
影像学检查:推荐14’’×36’’胶片 位置:负重状态下“后前位、侧位”,仰卧位下
“左、右Bending位”,“前后位”,俯卧位下 “Force Bending位”,共6个位置;前4个是必 需的位置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 Manual
胸腰段后凸角度 腰椎前凸角度
脊柱侧弯:顶椎旋转(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AVR)
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
0级:双侧椎弓根对称 1级:凹侧椎弓根在椎体边缘 2级:凹侧椎弓根将要消失 3级:凹侧椎弓根消失 4级:凸侧椎弓根超过中线
脊柱侧弯:顶椎旋转
脊柱超详细解剖高清图文版
脊柱的损伤及病变在骨科中属于很常见的问题,熟悉脊柱的解剖是每个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在了解解剖的基础上,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今天重点给大家介绍脊柱的相关解剖知识,值得学习借鉴!应用解剖(一)基本概述1.综述:人类幼年时椎骨共有33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随年龄增长5块骶椎合成一块骶骨, 4块尾椎合成一块尾骨。
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
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2.功能支持人体传导负荷运动维持稳定保护脊髓的功能六个自由度的灵活运动3.解剖位置冠状面 (额状面) –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分-正中矢状面–将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横断面 (水平面或轴面) –将身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后面观: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
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
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二)椎骨的基本形态及结构生理弯曲:颈椎前凸20°- 40°胸椎后凸20°- 40°腰椎前凸30°- 50°骶骨后凸倾斜骨组织类型:A.皮质骨:坚硬,主要位于骨的表面提供骨的强度,良好的固定点哈佛氏系统B.松质骨:较软,大部分位于骨的内部提供强度和细胞储存的场所骨小梁,海绵状或蜂窝状脊椎结构关节突脊椎峡部间盘终板软骨终板骨性终板骨突环椎弓根切迹椎间孔,神经根出口(三)各段椎骨的特征1.颈椎根据解剖形态的差异,颈椎被分为上颈椎 (C1~2) 下颈椎 (C3~7)椎体小、有横突孔、棘突分叉、上下关节突近似水平位、椎孔较大且多呈卵圆形A.上颈椎:颈枕关节——无间盘寰椎 (C1)——与颅骨 (C0) 和枢椎 (C2)形成关节寰枢关节——无间盘枢椎 (C2)——与C1和C3形成关节寰椎:呈环状,无椎体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寰枢关节:在寰枕连接部,大部分运动功能为前屈—后伸和侧屈在寰枢关节,近50%的头部旋转运动发生于此寰枢关节稳固性的结构:关节囊、寰枢前膜、寰枢后膜、覆膜、寰椎十字韧带、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等。
龙氏正骨培训课程(1)
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 颈椎体小棘分叉 胸椎连肋有肋凹 腰椎承重体最大
抓住要点能分辨 横突有孔最明显 棘突叠瓦下斜尖 棘突后伸宽又扁
2.椎骨的连结 椎骨间的连结主要有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图2-1)。 (1)椎间盘 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
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 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 冻状,位于中央。 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 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 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3.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 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 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 近水平后伸。 (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 后。
脊柱节段错位的定义
• :外伤或劳损破坏了关节的稳定性,使两 关节面之间的解剖关系发生轻度的偏移、 旋转的错动移位,或是关节内结构的位置 发生微小的异常,这种关节的紊乱称为错 骨缝。
• 叶衍庆教授认为:“暴力加在任何关节上,既能使一
部分韧带受伤,亦可使关节移位。移位的关节可使一
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 胶状髓核在中间 后外薄弱易脱出 压迫神经致痛瘫
(2)韧带 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 1)三条长韧带: ①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 ②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 ③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 2)两条短韧带: ①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 ②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 3)临床意义: 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 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 韧带。
正骨脊柱影像阅读(附图)
正常腰椎矢状位MR T1
正常腰椎矢状位MR T2
腰椎MRI正中矢状位T1WI、T2WI、马尾T2WI、椎间孔T1WI
腰3/4椎间盘轴位MRI
三、变异和畸形
• ㈠脊椎融合
• 胚胎时期间叶的原椎分节障碍所致
• 完全性、椎体或椎弓部分融合 • 椎体总高度不变 • 椎体形态改变
C5\6融合
㈡移行椎
正常颈椎五位片
颈椎斜位片:45度斜位片,观察椎间孔
颈椎X光片,张口 位 1、齿突, 2、寰枢之外侧块, 3、寰枢关节, 4、枢椎之椎体, 5、第3颈椎
颈椎CT
颈椎CT:椎间隙平扫 1.拿正CT片,确定为颈椎,核对日期姓名 2.描述词:骨窗-软窗;高密度-低密度;平扫-增强;三维重建; 层。 3.整体:一看定位片,确定扫描层面; 二看纵切窗,了解大体形态; 三看小窗口,看细微结构; 四骨软窗对比;横纵切对比。 4.阅片重点:椎间盘、韧带、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横突孔
• 长T1短T2—骨质硬化
颈椎黄韧带增厚
四、椎间盘突出
1.椎间盘突出X片
X线—不能做出诊
单一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2.椎间盘突出CT
• CT –椎间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 –髓核游离于硬膜外,呈软组织密度
–硬膜外脂肪影不对称或消失
–硬膜囊受压变形 –神经根受压移位
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突出
• 脊柱分节错误 • 椎骨总数不变,某节段数目增加或减少,另一节段相应的 减少或增加 • 常见为腰5骶化 –可仅为横突部或横突和椎体均骶化 –横突宽大与骶椎形成假关节 –单侧者可引起腰痛和神经根刺激症状
腰椎骶化不全
㈢脊柱裂
• 两侧椎弓不愈合所致---显性、隐性 • 椎板部分或全部缺如,棘突畸形或缺如 –铡刀棘突—脊柱裂上位棘突过度发育与其下方的棘突融 合。 –可压迫脊膜或神经组织而引起下腰痛和活动障碍 –棘突游离—棘突借韧带或软骨与椎板相连 • 显性脊柱裂—椎管内容物膨出
整脊参考ppt课件
颈椎的形态各异,结构不同,棘突变异较大,重要的神经血管在此经过, 触摸困难,因此另述。
第一颈椎的摸法。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两臂向前弯曲,两手掌重叠放在 床上,额部枕在双手上,颈部略向上弓起,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端坐, 面向患者,两手放在患者头枕部,两手中指分别触摸两侧的乳突,再向下向 外约0.5公分,轻轻用力触摸,即可摸到第一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 此时感觉两侧横突的长短\高低.以此判断第一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 转.两手指沿两侧横突向内触摸,触摸到隆起椎弓的后侧,还可以触摸到隆 起的筋.颈椎触摸的力度要合适,不可用过力,更不能盲目触摸。
中医“骨错缝 、筋出槽”理论是推拿手法 存在和发 展的理论基石 , 同时也是 推拿 手法治疗 骨伤科 常见疾 患的靶点。以往 大量临床研究 刮证实 , 在脊椎“骨错 缝 、 筋出槽”理论指导下 ,中医手法对脊椎病 治疗取得 了良好的疗 效。基于这些研究 , 颈椎病,腰椎病的发病机制与颈椎“骨错
缝 、 筋出槽 ”有关
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共有 22~25对,形 如链状 ,称交感神经链(颈部 3对,胸部 10~12对, 腰部4~5对,骶部 2~5对及尾部的 1个奇神经节)。
中医整脊的治疗范围
1. 急性斜颈 2. 寰枢关节错位 3. 钩椎关节紊乱症 4.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5. 颈椎曲紊乱症 6. 颈椎管狭窄症 7. 胸背肌筋膜炎 ?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腰椎滑脱症 3. 腰椎间盘源性椎管狭窄症 4. 腰骶后关节病
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诊治方法,简便实用, 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疗效确切,是目前诸多疗 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
整脊
整脊
? 在 中医古籍 中可 以找到与“骨错缝”相关的中医描
? 述 , 主要有“骨缝 ”“骨错 缝”“骨缝 开错”“骨缝 参 差” “骨缝裂开”“骨缝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与 “筋出槽” 相关 的中医描述有“筋走~‘ 筋翻”“筋 纵”“筋转”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 “凡左 右损 处 , 只相度骨缝, 仔细捻捺 , 忖度便见大概。 ”《伤 科补要》提 出“髑骨者 , 肩端之 骨 ,即肩胛骨也。其 臼含纳懦骨上 端 , 其处名肩解 ,即肩骸 与孺骨合缝处 也。”骨错缝和筋 出槽的关系 早在《素问 ·五藏生成 篇》 就记有“诸筋者皆属于节”, 正常情况下, 筋 、 骨紧密 相连 , 各归其位 , 通过筋的“束骨”作用 , 维系着骨 关节 及其与周围组织 的正常结构关系,并完成生理范 围 内 的各种功能活动。